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微生物的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人才隊伍;公共衛生;疾病預防控制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740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2391-01疾病預防控制規范化建設是促進疾控工作的有效手段,是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基礎,公共衛生隊伍建設是規范化試點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也是規范疾控工作的前提條件之一[1]。近年來我國公共衛生領域突發事件時有發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性病等傳染病死灰復燃,又出現SARS、禽流感、艾滋病等新的傳染病,水污染、油污染、氯氣泄露、放射源丟失等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時有發生,在總結經驗與教訓的同時,如何加快人才梯隊建設,增強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日益引起政府和職能部門的重視。現將我中心人才隊伍建設經驗做一總結:1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原因
1.1公共衛生人才匱乏,水平不高,較高層次的組織、協調、指揮專業人員缺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受人員編制不足、人事制度等因素的影響,人才引進數量受限制;人才隊伍不穩定,部分專業人才流失較多;人員年齡、職稱、學歷等結構不盡合理。學歷層次偏低只接受中專、大專教育程度的各類人員占絕大多數,中高級人才短缺初級人才過剩,學歷高低反映受基礎醫學教育的時間少,基礎知識的缺乏,不能說不是影響技術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
1.2高素質的多學科復合型人才缺乏,高層次的組織、協調、指揮專業人員缺少,隊伍結構不穩定:專業人員的業務工作以常規工作為主,缺乏科學研究、缺乏科研成果、缺乏領軍人才,在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往往暴露出缺乏統一領導指揮、密切配合不夠、現場處置水平傳統。公共衛生領域的專家人才儲備數據庫不全,不能滿足應對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需要。現有工作人員對一些新發生的傳染病,缺乏實踐經歷和經驗,認識不足,應對能力有限;基層疾控中心在職業衛生、環境衛生、放射衛生等公共衛生領域防控工作中表現出現場處置能力薄弱,專業人員缺乏或沒有;職業衛生、環境衛生、放射衛生等監測工作開展有限。
1.3多學科多部門聯動結構不完善,基礎設施比較落后:公共衛生與臨床醫學、衛生檢驗、管理與法律、心理學、社會交際溝通、計算機、網絡等學科的滲透不夠。較多公共衛生專業人員缺乏臨床醫學的工作經歷和經驗,既懂醫又懂防的復合型人才缺乏。衛生人員知識面較窄,在現場處置中,處置方法傳統、落后,不能充分利用網絡、信息等先進技術,不能做到信息快速收集、分析、傳遞、反饋,不能快速、高效、科學防控突發事件的發生。現有的檢驗檢測能力有限,科研缺乏,設備使用率低,部分檢測設備,尤其是一些現場檢測設備長期閑置,設備管理不規范,不利于應急處置時的現場操作和使用。2具體做法與體會
2.1加強人才隊伍管理,完善三項機制建設教育培訓機制:對于在職職工而言,必須加強繼續教育,完善培訓的內涵。一要在制度上必須健全。二是對在職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缺什么補什么,爭取在培訓的內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注重實效。人才使用機制:用最好的人,發展最好的人,留住最好的人。一對是新進人員把好入門關,建立人才引進機制,包括應屆大學生和有豐富實踐能力的中高級人員。二是對中高級人員的引進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三是建立和完善上級醫療機構中高級人員到一級醫療機構定期鍛煉的制度。四是加強梯隊建設和培養,發現發展有業務素質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提供機會,加快成長,競爭激勵機制一要建立和不斷完善考核體系,建立較為完善的量化的績效評估體系。
2.2加快疾控中心內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疏通對低層次低學歷人員的退出渠道建立人才培訓進修機制采取自愿和強制相結合的培訓措施,開展全員培訓和基層公共衛生專業人員輪訓。積極推薦專業人員到上級疾控機構進修和各種業務培訓。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演練,建立衛生、農業、交通、公安、經貿等部門群防群控的應急協調機制。充實了疫情處理、醫療急救專家隊伍,各醫療衛生單位成立了公共衛生應急小分隊,開展應急演練。
2.3加強多學科人才建設,實現疾控預防聯動機制公共衛生教育除了傳統公共衛生的內容: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職業與環境衛生、衛生管理外,必須加強如下幾方面能力的培養:行為科學與健康促進、信息學、基因組學、社區衛生、全球衛生、政策與法律、公共衛生倫理。在公共衛生碩士生招生中,不應該完全局限在醫學圈子里。因為現代的公共衛生需要很多社會學、工程學、環境學、經濟學、法學等各種背景的人才,因此,應該吸納非醫學背景的人員進入公共衛生人才培養的領域,為公共衛生體系輸送合格的管理人才。參考文獻
論文關鍵詞:維吾爾人;生態意識;環境倫理
所謂生態環境意識是人類對自己所生存的生活和活動環境的自覺保護及使其美化的意識,即人們在生態環境方面的適應和追求。生態環境是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維吾爾人是生活在中亞和新疆這個干旱地區塔里木——吐魯番盆地上的綠洲上的古老民族之一。他們自古以來,從追逐水草、土地和環境的游牧階段逐漸地進入了穩定居住的農業——園藝經濟階段。該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養成了適應自己生存條件的生活方式和環境意識。維吾爾族的傳統的生態環境意識在他們在原始時代的崇拜自然和萬物有靈論的觀點基礎上形成并逐漸發展,與他們原始時期的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密切相關,在他們的生活實踐過程中深深地生根發芽,并經歷了長期的歷史發展,同時它在他們的生命意識、民間文化、道德觀念和日常生活習俗中生動地表現出來。
維吾爾人從遠古時代起就認為客觀世界和生命由水、空氣(風)、土地、火等四個因素構成的,并且對這些客觀物質對人類生命的作用,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依賴性等問題進行了探討,結果他們不僅把自己關于客觀世界和生態環境方面的科學和人文性的觀念,在自己創造出來的語言、文學、生活習慣道德和審美觀點上具體地再現出來.而且把這種傳統意識代代相傳;與此同時把生存環境看作是對生命產生直接影響、甚至決定性影響的重要因素,對其時刻予以維護。
一、維吾爾人對綠色植被的關愛意識
維吾爾人自古以來,在廣闊的田野中自由生活。他們在長期的歷史實踐過程中,認識到作為自然界的資源的森林和植物不僅給人類提供物質能源和生活資料,還認識到它們在生態環境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把森林和苔蘚看成生命的重要標記之一。維吾爾人的這種環境意識在他們的古代文學藝術遺產中表現得十分突出。比如在英雄史詩《烏古斯汗的傳說》中,敘述了作品的主人公烏古斯可汗某一天在一個神秘的湖中的一棵樹孔中看見了神性美女,并娶她為妻的情節,其中森林風景的描述特別值得一提。《牟羽可汗的傳說》敘述了蓋世英雄布谷出生于非常神秘的兩棵樹之間的土丘和他長大后與他的同胞弟兄們向這兩棵樹頂禮膜拜的情節。維吾爾人對樹木和苔蘚植物的愛護,甚至把它們與自己的生命聯系在一起的觀念,在后來的農業和園藝經濟階段中表現突出。在維吾爾人的古代族源和圖騰神話中,存在著有關崇拜樹木的神話。如回鶻可汗被認為是從神樹誕生的。據(元)募集
高昌汗國時期古維吾爾語詩歌中對樹木和綠色環境的描述也十分突出。維吾爾人對綠色環境的愛護,甚至把它們與自己的生命聯系在一起的觀念,在后來的農業和園藝階段表現得更為明顯。如:為了改良自己耕種的沙灘地和鹽堿地并減少污染土地的物質,維吾爾族農民習慣于村莊和田堤上栽種胡楊、紅柳、梧桐、垂柳、沙棗等樹木。他們通過實踐認識到這種樹木有改良土壤.分解土壤中的各種有害物質并減少其危害等作用。
歷史上生活于典型的內陸地區的維吾爾人在古代時用柏樹、香樹、駱駝蓬等樹木點火或者點香,利用其香味給人治病或者表示對諸神的崇拜。這方面的一部分內容除在《突厥語大辭典》中有詳盡的表現外,在維吾爾民間故事中也有所呈示。上個世紀8O年代我國考古學家們從新疆孔雀河一帶挖掘出的“具有4千年歷史古尸《樓蘭美女》旁曾發現一捆麻黃和其他東西”,這說明古代維吾爾人的先民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認識到一些樹木和植物具有凈化環境和殺滅病菌的作用,因此把其看成是神圣樹木并已知道多方面使用這些樹木和植物的方法。由于維吾爾人歷史上靠農業園藝業和畜牧業生活,他們便自覺地認識到樹木和植物具有防風治沙,美化、凈化生態環境的作用,因此他們養成在村莊和路邊植樹造林的習慣。他們無論在何處建房居住,都要在住房庭院內修造果園,種植葡萄瓜菜大搞綠化,還在農田周邊種植桑、沙棗等果樹,他們把這一作法看成是行善積德。維吾爾族聚居的南疆地區,各地人們特別重視果木園甚至有些鄉村的名稱也與果園有關系。例如:多來提巴格(幸福之園)、夏馬力巴格(空氣好的園地)、比依稀巴格(象天堂一樣的園地)等。另外,維吾爾人的美化自然環境和綠化意識還突出表現在他們的傳統服裝和住房裝修習慣上。如:維吾爾人的傳統服裝布料圖案有的就采用了一些農作物和果樹的圖案(尤以在他們戴的帽衣圖案表現得特別突出)。
維吾爾人古代時期特別崇拜自然。如薩滿教就認為藍色象征神理,崇拜藍天和藍色,同時還把綠色看成是興旺和從政的標志。這種原始信仰和概念在他們創造的神話傳說中表現得很明顯。因此該民族農民至今十分倚重村莊,注重庭院的綠化,出現損害樹木和植物的現象.就會受到譴責。
二、維吾爾人的土地意識
土地至高無尚是古代維吾爾人的主要信仰之一。這一信條在他們傳統風俗習慣和多種原始宗教信仰中表現得十分突出同時,伊斯蘭教認為“人來自于土地,其生命與給養也跟土地息息相關”。他們對土地推崇的在薩滿教流行的時期創作的一些神話傳說中可見一斑。如在《艾司瑪女神》神話中,講述了這樣一個內容:據說天上的天使之皇長得比所有的天使都漂亮,她住在七重天上。自然界的各種自然現象都是由這個天使的情緒變化中產生的。天使睜開眼睛,太陽光便普照大地;天使睡覺整個世界變得一片漆黑,天使哭了就會下雨,笑丁就下雪.天使呼吸便會刮風.天使張嘴便會狂風大作,天使翻眼皮天氣就變壞.天使發火便會發生地震.天使皺眉頭,天空便會出現彩虹。
維吾爾人對水和土地的這種推祟意識在鄂爾渾時期產生的碑銘上也有所表現。例如《闊特勤碑銘》上有“騰格勒(天),烏邁女神,土水神保佑我們”的字樣。維吾爾人把人類和大自然看作是一個整體,而推崇大自然、愛護土地的意識,在伊斯蘭教傳人后出現的《福樂智慧》《先知者傳》《君子神往》《世事記》等文學遺產中也有突出的表現,甚至認為這種精神是做人的一個重要標志。在維吾爾人中自古以來就有類似“土地偉大,人也偉大”“土地吃不飽,人也不會吃飽”的諺語。古代維吾爾人還在發生旱災時公眾集中在某一地舉行求雨活動。在歷史上維吾爾族農民就是再窮也從不挖甘草、麻黃等這些保護土壤的植物去賣錢。就是到現在維吾爾人為死者送葬時將死者尸體放人墓穴并蓋上后,就開始誦讀《古蘭經》,這時送葬的人,每人都抓一把土放在手里,當誦經完畢后,所有人手中土都被集中起來,向墓投去,表示人們向死者亡靈祝福,這些土被稱為“崇敬土”。維吾爾族手工業經營者往往把剛開業賺到的錢扔到地上,讓錢沾上地上的土后,然后再裝進口袋。這樣做是希望自己的生意越來越興旺。當前在解決土地資源開發利用與減少其對環境的不良影響之間的矛盾處于嚴峻形勢的情況下,保護好土地和自然環境,這具有更大的科學價值。
三、維吾爾人的水資源保護意識
維吾爾人自古以來就認為水是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質之一,從原始社會階段起,他們就把水看成是神圣的東西并將它神化,還把它看作幸福、興旺的象征。他們把自己的城市和居民區建在河邊。在古代夏季發生旱災的地區他們搞求雨活動;冬季他們搞降雪慶祝活動,打雪仗。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維吾爾人推崇水的信仰觀點具有悠久的歷史.這一觀點在英雄史詩《烏古斯汗傳》中有突出的表現.史詩敘述了英雄烏古斯汗娶一個從湖中樹上出現的女子為妻,還敘述了烏古斯汗,給自己的兒子取名為“海”(dengiz)的情節。維吾爾族民間故事《會破開的山》則敘述了一個受虐待的孤女的妹妹因喝了“神秘的水”而變成了鹿,而孤女本人在“水神”的幫助下擺脫了敵人的控制的故事。這種故事情節明顯地彰顯著古代維吾爾人對水的原始信仰。
歷來把水看成無比神圣的先輩們在給子女們取名字時往往使用“闊力”(維文意:湖)這個詞構成“闊爾特勤”“闊爾畢伽…‘闊爾塔爾汗”(koltarhan)等名字。維吾爾人居住的地方大多數是干旱地區,因此他們先民們特別崇尚水,保護水域和水源已成為他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并認為可與人道主義精神聯系起來。維吾爾人歷來就有諸如“水偉大,人也偉大”“水是土地的血液”“一口水應得到四十年的敬意”等諺語或傳統習慣。維吾爾人不僅禁止在溝渠湖邊洗衣服梳頭和帶牧畜進渠堂飲水,而且還嚴禁向水中亂倒臟水、垃圾、爐灰等骯臟的東西,甚至把這種行為看成是罪孽,對少年兒童從小就進行上述教育。維吾爾人的英雄史詩《英雄勤欽木爾》中的主人公馬合圖木蘇拉不聽其哥哥勸阻去河邊梳頭.被卡力瑪克人首領抓走及后來他的悲殘生活遭遇就可以充分地說明這一點。現今水的問題已成為當今人類所經常遇到的世界性的大問題,我們為先輩們為保護水資源而作出努力的這種環境意識和人道主義精神而感到無比的驕傲。
四、維吾爾人對住房和生活環境的改善
追求美、愛護美和再創美是人的本質,也就是人類社會文明的一種表現方式。維吾爾人特別重視住房建筑設計和美化自己的生活環境,蓋房前考慮房屋的位置、陽光、空氣等環境。維吾爾人在古代就認為空氣是構成世界和生命的重要因素。過去他們的傳統居住環境主要是“露天、自在的環境”或“半野外環境”。農民在建房前要充分考慮建房環境,房前要修建前廊,庭院內要栽種果樹和花卉。任何~處住房的門窗都要認真、周密地設計,以確保光線明亮,空氣流通。維吾爾人中有“新鮮空氣治百病”和“清潔環境使人健康聰明”的諺語箴言。因此在維吾爾人中早晨起床后立即開門窗換氣已成為他們的習慣,他們甚至在冬季的白天開窗換氣。他們認為“在清新的空氣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將成聰明的人”“在清新的空氣中生活的人是健康的人”。著名學者麻赫穆德·喀什葛里在《突厥語大辭典》中提供一部分維吾爾人居住的古代城市的信息時,對這些城市的環境特別是空氣質量作了詳盡的論述。維吾爾人一般除了院落外還特別重視房內裝飾和室內衛生,他們用圖案、雕刻和各種飾物將住房裝飾得很漂亮。歷史上維吾爾人不僅重視美化自己的住房環境,而且還特別注重清真寺或大禮拜堂的裝飾。維吾爾人中還有“不看女人的眉毛而看她的碗邊”的諺語。這里的“眉毛”是指女人的外表美,而“碗”的引申義則是指女人所擁有的住房及家具的衛生和質量。平時維族婦女每天很早就起床,先把房內和院子收拾好了以后,再做其他事情。他們在傳統的日常生活中禁止周邊隨地倒污水和垃圾的行為。
五、維吾爾人的動物保護意識
動物是大自然的一個重要有機組成部分.也是人類永遠的朋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動物界的作用。維吾爾人的生態環境意識和教育以及他們保護動物和鳥類的傳統美德和風俗習慣在民間文學作品里表現突出。維族古代神話傳說故事絕大多數都是與動物有關的標題,他們都以人和動物的親密關系作為主題。例如維吾爾文學早期出現的《狼的圖騰神話》中.描述了一只母狼將一個古代部落中遇難的十幾歲的男孩救了出來,后來這個男孩與這只狼結成伴侶后.狼生了九個男孩.使維吾爾人不但沒有絕種.反而繼續得到發展的情節。《屬相的傳說》中則描述了傳統的屬相年鑒中的12種動物的名稱及稱呼的原因。在維吾爾民間文學中關于動物的傳說故事中.描述人將一些野生動物或傳說中的鳳凰等救出,后來這些它們做好事報答人類的情節也是較多的。當今維吾爾族傳統鄉鎮居民除了養殖牛羊外還有用雞、兔、狗、貓等與人作伴的習慣。認為大自然與人類生活同樣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于是熱愛和保護大自然的寵兒——動物和鳥類就成為維吾爾人的傳統美德和生活習慣。維吾爾人不管在佛教、摩尼教或是伊斯蘭教文化的環境下.都沒有為滿足消費和謀利的需要而隨意獵殺捕捉部分飛禽走獸的習慣(邊遠地區例外)例如在古代西域除了《投身飼餓》《舍頭施人》《挑眼施人》《割肉貿鴿》等故事外,還廣泛流傳《金光明經》等佛教文學作品宣揚佛教禁殺生的教義。伊斯蘭教文化環境中產生的巨作《先知者傳》也具體表現出愛護動物和鳥類的人文思想。維吾爾人給已去世的親人掃墓時,為了鳥類的食用或出于行善積德的用心,往往在墓前撒上麥粒、玉米粒或大米等谷物。另~方面他們認為墓前撒上的麥粒、玉米粒對死者來說起到減少罪孽的作用。在維吾爾人居住的農村普遍禁止捕殺貓、兔、狗等家養小畜,也不得捕捉各種鳥類尤其是燕子、麻雀等。維吾爾人認為無故的虐殺動物是一種造孽行為。在維吾爾族民間神話傳說故事中描述人將一些野生動物或鳳凰、山鷹救出,后來這些動物飛禽做好事報答人類的情節很多。維吾爾人保護樹木、將土地視為至高無上、崇拜和保護水資源、保護動物和鳥類等古代民俗習慣起源于他們祖先原始時代的萬物有靈論和薩滿教的影響。現代科學更進一步證明動物和鳥類在保護環境、保持生態平衡方面起著巨大的作用。
從哲學觀點來看,社會存在物決定于人的社會意識。因維吾爾人歷史上生活在典型干旱地區,而他們的生態環境意識具有與悠久的民族傳統,長期以來這種意識不僅表現在他們所創造的民間文學遺產、生活習俗中,而且這種意識在歷史上他們所創造的有文字記載的文獻上也表現得較突出。例如根據關于在塔里木河流建立的樓蘭王國去盧文文獻看,大約2千年前維吾爾等民族中曾有正式的保護森林法和關于管理水利的規章制度。
因古代維吾爾族具有高度的生態倫理思想,這種倫理思想在古代民問歌謠和書面作品中形象地表現出來。如:在《突厥語大辭典》中有這樣一首民間詩:“小鳥從你處逃掉.燕子停棲在我這兒。百靈鳥甜甜啼叫.雄與雌并飛相合”。尢素甫·哈斯·哈吉甫在《福樂智慧》第四章中關于春天的描寫就表現出了這樣的意境:“積雪消失大地充滿馨香,脫去冬天衣世界又穿上新裝。春天的和風搞走了嚴冬,明媚的春天又調好了幸福之弦”。
關鍵詞: 玄武巖板塊
一、晚泥盆地、晚石炭世巖漿巖時代的確定
玄武巖為中上泥盆統大民山組之夾層,時代置于晚泥盆世;英云閃長巖侵入中上泥盆統大民山組,而下石炭統角高山組的礫巖中見有英云閃長巖之礫石,因此,時代置于晚泥盆世;石英閃長巖獲得單顆粒鋯石206Pb/238U表面年齡310.3±1.6Ma,黑云二長花崗巖獲得單顆粒鋯石206Pb/238U表面年齡303.5±1.4Ma;花崗閃長巖侵入上泥盆統大民山組,綜上認為,石英閃長巖、石英二長閃長巖、花崗閃長巖、二長花崗巖形成時代為晚石炭世。
二、晚古生代巖漿巖地球動力學環境的分析研究
(一)晚泥盆世玄武巖板塊構造環境
玄武巖主要巖石化學、微量元素含量(Wt)及有關參數見表1。在Rb-Y+Nb圖(圖略),樣點落入火山弧區,采用Mullen的TiO2-10MnO-10P2O5圖解(圖略),玄武巖落入鈣堿性巖區,Rb/Sr比值為0.05,K/Rb比值為333,顯示為大陸鈣堿性系列,與Mullen的圖解一致,反映為板塊邊緣壓應力環境下的島弧或活動陸緣火山巖,TFeO/MgO=1.15<2.0,K2O/Na2O=0.55<0.6,兩比值顯示玄武巖具島弧特征。稀土總量低,為41.58×10-6, LREE/HREE為1.41,δEu為1.11;綜上認為玄武巖指示的板塊構造環境為島弧發育成熟-大陸邊緣早期環境。
(二)、晚石炭世石英閃長巖――二長花崗巖構造環境
1.主要巖石化學、微量元素含量(Wt)及有關參數見表2;SiΟ2含量=59.5%~73.6%, Al2Ο3含量=13.0%~16.5%,總體偏低, K2Ο+Na2Ο含量=5.4%~9.6%,K2Ο總體偏高;σ值變化為1.78~3.96<4,屬于鈣堿性系列,在SiΟ2(%)-Na2Ο+K2Ο(%)圖解(圖1)上樣品點落入亞堿性巖區,在K2Ο(%)- SiΟ2(%)圖解(圖2)上樣品投入高鉀鈣堿性系列區;A/NKC(分子比)值=0.79~1.07<1.1,NK/A(分子比)值=0.43~0.85<1.0,剛玉標準礦物分子含量小于1.24%,礦物組成為中性斜長石+普通角閃石+黑云母±榍石±褐簾石組合,副礦物組合為磁鐵礦±榍石+鋯石+磷灰石型,有鈦鐵礦,但磁鐵礦>> 鈦鐵礦;總體屬高鉀偏鋁的“I”型花崗巖。
2.稀土元素ΣREE含量中等,變化為106.1×10-6~203.2×10-6,LREE/HREE變化為7.4~10.2,二長花崗巖為巖漿演化晚期產物,δEu為0.49,巖漿演化早期巖石δEu為0.70~0.94>0.7,表明該巖石成因與板塊有關;微量元素比值:Rb/Sr=0.10~1.20,K/Rb=205~318,顯示為同熔型;巖石中暗色閃長質包體的產出意味著巖漿形成時有另一種巖漿源存在;綜上認為巖漿來源為殼幔混源型。
3.在Rb-Y+Nb判斷圖解中(圖3),樣品點落入火山弧花崗巖區,在里特曼-戈蒂里圖中(圖4)樣品投影點均落入造山帶火山巖區(B區),說明巖石形成造山帶(島弧及活動大陸邊緣)背景。
4.采用 Maniar和Piccoli(1989)的五組圖解判別構造環境的方法,在FeΟ(T)/[FeO(T)+MgΟ]-SiΟ2二元圖解、(Al2Ο3-Na2Ο-K2Ο)-FeΟ(T)-MgΟ三元圖解、(Al2Ο3- Na2Ο-K2Ο)-[FeΟ(T)+MgΟ]-CaΟ三元圖解(圖5、6、7)中,樣品在三組圖中主要落入IAG+CAG+CCG區域內,結合它的巖石化學特征、礦物學特征及巖性,判定為大陸弧花崗巖類(CAG型),即指大洋板塊俯沖在大陸板塊之下在大陸上形成的巖漿弧巖石。
綜上所述,石英閃長巖-二長花崗巖是地幔成分為主的混合源,是大陸弧花崗巖,形成于活動大陸邊緣造山帶背景,俯沖作用地球動力學環境,是大洋板塊俯沖在大陸板塊之下在大陸上形成的巖漿弧巖石。
1.1第一層次:微生物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
選用周群英教授等編著的《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第三版)》為教材,以“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長什么樣,微生物如何生存,微生物的應用價值”為主線講解微生物基礎知識,使同學們對微生物形成基本認識。由于微生物特有的微觀性、精密性和抽象性,輔以多媒體教學,把抽象問題形象化,引導學生對形象直觀的思考整理成抽象思維,使直觀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相輔相成,優勢互補。同時,適當補充一些課外知識,例如,在學習非生物因子溫度對于微生物生命活動影響的時,通過極端微生物在造紙工業清潔生產、環保型生物材料的生產、極端環境中的污染治理等方面內容的補充,一方面增強學生對于微生物應用價值的認識,另一方面,提高學生課外閱讀、查閱資料的興趣。
1.2第二層次:微生物生態及其在生態工程中的應用
該部分重點講述環境工程實踐中的微生物學原理,是微生物基礎知識的應用,通過熱點話題的引入,引起學生的興趣,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例如,在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部分,筆者介紹了2003年在全球范圍暴發流行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即SARS),以及日常我們較為熟悉的流感與普通感冒的對比分析,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認識。在介紹微生物新技術在環境領域中的應用時,介紹了近年來比較受關注的細菌冶金,利用細菌冶金這種冶煉手段,回收利用廢棄尾礦中有用的金屬。強調了微生物技術與廢物的綜合利用相關知識的同時,詮釋了利用微生物的特性來解決環境問題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1.3第三層次:微生物學實驗技術
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的特色在于學生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強化實踐教學。為了使實踐教學具有系統性和先進性,使學生具備較強的工程實踐及創新能力,我們通過對教學內容的重新組織和安排,將實驗項目分為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創新性實驗三個層次,逐級提高學生完成實驗和創新的能力。傳統的實驗教學體系中設立的單一驗證性實驗比重較大,而創新性實驗幾乎沒有。調整以后,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創新性實驗學時分配分別為:6學時、8學時和6學時。通過驗證性實驗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加深學生對于微生物基礎知識的理解,比如蚌埠學院環境科學專業開設的“光學顯微鏡的使用及細菌、放線菌、酵母菌、霉菌、藻類個體形態的觀察”、“細菌的簡單染色與革蘭氏染色”、“細菌純種分離、培養和接種技術”等實驗項目。綜合性實驗將基礎實驗有機結合,強化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例如,結合環境學科專業特點設置“水中細菌總數和總大腸菌群數測定”、“活性污泥和生物膜中生物相的觀察”、“富營養化湖泊中藻類的測定”等實驗項目;實驗樣品選自學生周邊環境,即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于周邊環境質量水平的認識。本次教改中,增設了創新性實驗,結合任課教師的科學研究項目設置,設立了環境中對持久性污染物具有降解作用的微生物進行分離、篩選和降解特性研究,由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并獨立完成實驗,由于實驗結果具有不確定性,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必須充分動腦、查閱文獻、融合所學到的知識,才有可能完成實驗,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協作意識、思維能力、創新能力。
2結束語
關鍵詞 藥物;微生物;放線菌;基因組學;研究;研發
中圖分類號 Q939.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21-0284-02
在臨床藥物學研發中,針對中藥、化學藥物及生物技術藥物研究較多,而微生物藥物方面的研究并不多。隨著微生物次級代謝產物研究的增多,有關微生物新藥的開發也越來越多,而且微生物藥物還具有條件溫和、易工業化生產及污染小等優點,加強微生物類藥物研究和開發具有現實意義。
1 微生物藥物的發展歷程
人類認識微生物的歷史悠久,但研究微生物藥物的歷史并不長,尤其是對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方面的藥物研究歷史更短,至今不過70年。微生物藥物中的青霉素是由英國的細菌學家在1929年發現的,20世紀40年代初學者Chain與Florey將青霉素應用到了臨床治療中。隨后,從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中發現了慶大霉素、紅霉素、螺旋霉素及林可霉素等藥物。隨著醫藥學的發展,人們對疾病分子基礎與藥物作用機制越來越了解,還能在體外構建各類藥物篩選的模型,極大地提升了微生物藥物研制。微生物所篩選的生理活性物質中,除了抗生素外,在抗腫瘤用藥、免疫抑制劑及酶抑制劑等領域也具有很大的藥物開發價值。在近70年的微生物藥物研究中,科學家從土壤、動物、植物、海洋中獲取微生物,還有些微生物來自高寒、高溫及高壓等極端環境,而人類對微生物的了解仍然較少,還不到3%,在微生物代謝的產物當中,還存在著大量待開發的藥物,需要人們進一步研究與開發。
2 微生物藥物的特點
微生物藥物是指微生物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具有生理活性的次生代謝產物及其衍生物。近些年,隨著其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生理活性的研究,微生物中靶位確切的多糖及蛋白分子等活性物質被發現[1-2]。次級代謝產物難以用化學法進行合成,即使能合成也無法有效實現工業生產,若把小分子的物質進行化學修飾之后,可獲得含有使用價值更高的微生物藥物。與化學藥物相比,微生物藥物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微生物的生長周期較短,易選育菌種,易控制,可經大規模發酵進行工業化生產;二是微生物的來源非常豐富,篩選時不用特別考慮先導化合物,篩選幾率也比較大;三是通過微生物藥物合成改造,微生物藥物生產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便于新微生物藥物合成。微生物多樣性使得臨床醫藥的應用前景更為廣闊。
3 微生物藥物資源的研究
3.1 海洋微生物藥物
在整個地球,面積最大的是海洋,海洋具有高壓、高鹽、高溫及無陽光等自然特點。海洋中的微生物具有較特殊的遺傳背景與代謝方式,可能產生功能及結構特殊的活性物質[3]。研究表明,海洋微生物中,近27%可產生抗菌類的活性物質,其分離出的代謝產物大多數含有生物活性。例如,Koyama等學者從海洋真菌中獲得了新二萜藥物。當前,從海洋微生物代謝產物當中,發現了很多結構特殊、新穎的活性物質,這些活性物質在陸地微生物中未發現過,因此海洋微生物藥物是非常具有開發潛能的天然藥物。
3.2 稀有放線菌微生物藥物
多數活性物質源于普通的放線菌,但從普通放線菌當中獲取新的活性物質幾率下降,研究范圍逐步拓展至稀有放線菌中。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有些稀有放線菌的代謝產物已應用到臨床中,例如,慶大霉素、紅霉素與安莎類等物質。目前,人類認知的放線菌種類不到實際種類的10%,放線菌微生物藥物的研發還具有很大發展空間。
3.3 極端環境下的微生物藥物
在高溫、高酸、高鹽及嚴寒等極端環境下,長期生長的微生物,其生理機制及基因類型均較為獨特,代謝產物也比較特殊。現代所知的微生物藥物資源種類占實際種類資源不到10%,而極端環境下的微生物更少,在極端環境中,更能發現未知的微生物藥物資源。如近些年云南大學對青海及新疆等地區中極端環境下的微生物進行了系統研究,并獲得了很多未知微生物,有效推進了微生物藥物的研究和開發。
4 基因組學研究下的微生物藥物開發
隨著人類和微生物基因組學的深入研究,近5 000種蛋白或功能基因被認成潛在藥物的靶標,這給微生物藥物篩選及發現打下了基礎,其藥物靶標和基因組學研究發展緊密相關。根據統計可知,在2009年之前,整個世界有2 500余種病毒,其中,完成基因測序的真菌有100余種,細菌約600種。隨著微生物基因組學計劃和蛋白基因組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建起了相應的蛋白質數據庫,對一些重大疾病的蛋白質結構進行了系統測定,剖析了蛋白質三維結構,并發現了一些具有藥物作用的靶標[1]。從病原微生物看,功能性基因組的研究為致病基因及必需基因的確定奠定了基礎,尤其是一般性病毒,整個基因組能編碼約10個蛋白基因,而功能蛋白中4~6個是藥物靶標。從細菌方面看,細菌基因組要比病毒基因多,細菌基因組多在4 Mbp左右,編碼蛋白基因約數千個,獨特必需基因有數百個,為潛在藥物的靶標奠定了基礎,對于真菌來說,有些致病真菌基因組已完全測序出來,因此具有真菌生長的基因為人類非同源基因預測提供了可能性,如假絲酵母基因組的序列當中,就發現了200余個基因,但人的基因組當中有些沒有同源性,運用其潛在靶標可尋找到藥物的靶點[4-5]。
5 我國微生物藥物研發思考與展望
隨著我國生命科技不斷發展,醫學領域對微生物資源越來越重視,微生物藥物研發不斷增多,其藥物靶點不斷被發現,在現代化學實體當中,超過10%為微生物藥物,并且屬于新衍生物研發。我國微生物資源非常豐富,但對微生物認識有限,尤其是海洋、植物及極端環境下的微生物研究較少,運用基因組學技術獲取微生物衍生物中的藥物,這已成為微生物新藥獲得的重要方式[6-8]。與發達國家比較,我國在微生物藥物方面的研究比較欠缺,政府部門也應給予重視與支持,加強我國微生物藥物方面的研究與開發,為人類的生命安全做出貢獻。
6 參考文獻
[1] 朱寶泉,胡海峰.微生物藥物研究中新技術和新方法的應用[J].中國天然藥物,2004,11(4):3-8.
[2] 武臨專,洪斌.微生物藥物合成生物學研究進展[J].藥學學報,2013,6(2):155-160.
[3] 王霞.海洋微生物藥物研究進展[J].天津化工,2012,4(4):4-6.
[4] 陶阿麗,蘇誠,余大群,等.微生物制藥研究進展與展望[J].廣州化工,2012,40(16):17-19.
[5] 劉飛,伍曉麗.生物技術在微生物藥物研究中的應用[J].重慶中草藥研究,2007(1):38-40.
[6] 陸茂林,司飛.微生物新藥創制的思路與方法[J].中國天然藥物,2006(3):17-20.
從昆蟲病理學發展起來并被開發利用的殺蟲微生物――微生物農藥具有對人畜安全無毒,選擇性強,不傷害害蟲天敵,害蟲不產生抗藥性,不污染環境等優點,同時生產原料大多數為農副產品、農作物秸稈和副產物,設備比較簡單,成本低,便于就地取材生產和應用。因此,越來越受人們的關注。
1.微生物殺蟲劑及其優點
微生物殺蟲劑分為自身和代謝產物兩大類,前者指那些由于微生物本身寄生導致宿主昆蟲致病和死亡,如蘇云金桿菌、病毒、真菌、線蟲;后者指其代謝產物能直接殺死昆蟲的微生物,如Avermectin。微生物殺蟲劑種類很多,已發現的2000多種。按照微生物的分類可分為細菌、真菌、病毒、原生動物和線蟲等。目前。國內研究開發應用并形成商品化產品的主要有細菌類殺蟲劑、真菌類殺蟲劑、病毒類殺蟲劑和抗生素類殺蟲劑。用于控制害蟲的微生物或其產物也被稱為微生物殺蟲劑。與化學農藥相比,微生物殺蟲劑用于防治害蟲有很多優點:
(1)微生物殺蟲劑特異性強,對人畜比較安全;
(2)有選擇性,可有效利用天敵的保護;
(3)害蟲不易產生抗藥性;
(4)能保護害蟲的天敵;
(5)經濟有效,既可工業化生產,又可用簡易的固體發酵法進行生產,便于農村推廣;
(6)不污染環境,有利于改善環境和保護水資源;
(7)生產原料主要為農副產品和副產物,便于就地取材生產和應用。
上述特點彌補了化學殺蟲劑的不足。農業應用實踐證明,微生物殺蟲劑是一種有效的、傳播力強、可用于短期或長期防治比較安全的生物農藥,在害蟲的綜合防治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國內外越來越重視這類產品的研究開發。近年來微生物殺蟲劑的品種不斷增加,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微生物殺蟲劑的研究開發和應用已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2.微生物殺蟲劑的不足及發展前景
微生物殺蟲劑在生產實踐上還沒有普遍推廣應用,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因為微生物是一類看不見或看不清的生物,微生物殺蟲劑屬于微觀世界的生物農藥,人們對該類農藥缺乏感性認識;
二是與微生物殺蟲劑有關的科學技術知識推廣普及工作比較薄弱;
三是微生物制劑在生產和應用方面還存在一些技術問題;
四是微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相比有以下缺點:藥效慢,氣候條件如濕度、溫度、雨水等影響藥效,在外環境中毒性很快減弱(24~48小時),人們對微生物殺蟲劑的藥效懷有疑慮,在生產上推廣應用有一定的難度。
隨著科學技術的推廣普及,微生物農藥在植保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將會逐漸被人們認識,在生產和應用中的技術問題也會得到解決,微生物殺蟲劑將會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物農藥在農業上推廣應用。
2.1研究開發中的不足
雖然近年來我國已經開發登記了不少新品種,但不少品種生產缺少突破性進展,相當多品種研制成功已好幾年,但發酵生產工藝、后處理技術和劑型化技術缺少技術創新,技術不夠成熟、不夠完整和不夠配套,導致生產成本偏高,產品質量不穩定,達不到產業化發展的要求。另外,在新品種的研究開發時,對實用的應用技術研究不夠深入,如活體微生物殺蟲劑在應用時容易受環境條件影響,效果不夠穩定。今后應加強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開發豐富的微生物資源,強化生產工藝、劑型和應用技術的研究,重點突破影響產業化發展的關鍵技術及配套技術,加大我國有優勢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微生物殺蟲劑品種的研究開發力度,實現技術創新。
2.2產品推廣應用中的不足
微生物殺蟲劑和其他生物農藥一樣,在應用時不具備化學農藥用量少、見效快的特點,由于生產技術含量高,生產成本和應用成本要高于化學農藥,而且使用過程中還需要一定的技術,在價格與化學農藥相當時,農民更愿意買見效快的化學農藥。另外,農民技能差,缺乏消費、環保意識,接受新技術慢也是制約微生物殺蟲劑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應把微生物殺蟲劑的應用技術納入國家的技術推廣體系,提高技術推廣人員的素質,加強技術推廣,重視對廣大農民的培訓,并通過各種媒體宣傳微生物殺蟲劑的產品和使用技術。在應用上,要把產品應用在綠色和無公害糧食和蔬菜等經濟作物的生產上,使生物農藥的應用領域得到穩定地拓展,推動微生物殺蟲劑的廣泛應用。
2.3微生物殺蟲劑的發展前景
微生物殺蟲劑有三個引人注目的發展方向,一是從生態學角度引進和應用天敵微生物以長期抑制害蟲;二是從化學角度,即從殺蟲微生物的代謝產物中提取高效低毒殺蟲物質,從而達到化學藥物的效果;三是利用生物工程技術(如DNA重組技術、轉基因等)創造出多種高效廣譜的殺蟲品系,強化殺蟲效果。
我國微生物殺蟲劑經過幾十年發展,無論在研發隊伍和產業發展上都有了一定的基礎和規模,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市場的需求,微生物殺蟲劑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豐富的資源為微生物殺蟲劑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國地域遼闊,微生物資源極其豐富,有很多地域還沒有得到開發,就是現已開發的資源也沒有充分利用。
1農產品安全生產的主要問題
第一,認識不足。很多農產品生產企業和相關的生產人員在具體的生產過程中沒有認識到安全生產的重要意義,認為農產品生產工作更應注重具體產量,農產品的安全性可有可無。這樣一來,就會造成生產人員選擇不合適的生產技術等,造成農產品安全性缺失,影響農產品整體質量。第二,過量施用化肥、農藥。在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中,為了保證農產品的生產數量,很多生產人員都會在生產過程中過量施用化肥和農藥。過量施用化肥和農藥雖然可以消除病蟲害,但是農產品的安全性被嚴重破壞,無法得到保證。第三,不重視微生物。在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中,確實存在一些微生物給農產品及人類帶來疾病的情況,所以很多生產人員基于這一點就認為微生物害處較多,沒有對其進行合理應用。但是,很多微生物如果得到合理應用,可以保證農產品的安全性及整體質量,需要生產人員給予重視。
2微生物在農產品安全生產中的具體應用
要想保證微生物在農產品安全生產中的基礎地位,需要從以下方面入手:
2.1微生物飼料
微生物在農產品安全生產工作中的主要應用,首先表現在微生物飼料方面。我國很多農產品生產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不注重飼料的安全性,造成農產品中獸藥殘留嚴重超出規定標準。這樣一來,不僅無法保證農產品的安全性,還會影響我國農產品的出口,給我國農產品生產行業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農產品生產企業應當在飼料中加入微生物,保證飼料的安全性。某農產品生產企業此前被查出農產品獸藥超標,該企業管理者決定從飼料入手進行革新。該企業在研制新型飼料的過程中,發現微生物及其內部所含的酶類物質不僅可以保證飼料的營養成分,還能有效保證飼料的安全質量。該企業便著手研發微生物飼料,在飼料中加入了淀粉酶、蛋白酶、糖化酶等多種微生物成分。該企業生產人員發現,在使用這種新型的微生物飼料之后,農產品的獸藥殘留明顯下降,農產品的安全性得到了有效保證,不僅合理利用了飼料,還沒有對環境造成相應污染。該企業在應用微生物飼料之后,農產品安全性得以提高,自身的經濟效益得到了保障。
2.2微生物農藥
農產品的生產工作,是離不開農藥的,生產企業要想保證農產品生產的安全性,就需要在生產過程中應用微生物農藥。微生物農藥在生產及應用的過程中無需人工進行合成,而是利用益處較多的細菌、真菌等來對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病害、蟲害進行有效防治。微生物農藥消除病蟲害的能力相對較強,還能提高農產品自身的抗病害能力,保證農產品內部活性。此外,使用微生物農藥,還能保護生態環境,有效取代傳統的化學農藥。當前,微生物農藥在我國的農產品生產工作中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應用,總體的使用產量已經達到了10萬噸左右,蘇云金桿菌微生物農藥等品種也達到了上百種。但是,微生物農藥在應用的過程中對于農產品病蟲害防治的面積僅為10%左右,應用總量也僅為傳統農藥的1/7。因此,我國應用微生物農藥,還具有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
2.3微生物肥料
微生物肥料的具體應用,主要是應用冷解磷微生物。含有解磷微生物成分的微生物肥料不僅可以保證農產品的生長狀態,還可以實現農產品生長過程中的固氮,將農產品生長環境中的氮素及植物激素進行一定程度的固定。含有解磷微生物的微生物肥料可以將農產品生長土壤中的較難溶解的磷元素進行合理分解,提供給農產品更多的養料,保證農產品生產的安全質量。
3結語
摘要:醫學微生物學是生物制藥專業的基礎課程。結合作者的自身教學實踐,闡述了作為生物制藥專業的醫學微生物學的教學應該有其專業個性化的特點。在教學重點上應強調基本應用型知識的掌握;教學的過程中應重視藥學知識的實踐;在實驗課程上著重培養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和規范性的實驗操作技術;在課程知識之外還應結合當前的醫學實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進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課程教學;探索;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3-0273-02
引言
生物制藥專業作為藥學院或綜合性大學的新興專業, 正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而成為培養具備生物學、藥學基礎理論的生物制藥專門人才的急需專業。醫學微生物學作為本校生物制藥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要為后續的生物制藥工藝學等相關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 同時要能夠使同學們掌握醫學微生物學的基礎知識以及為學生們今后走向藥學事業創造契機。但由于課程內容較多、基礎理論性與實踐性都較強,學生普遍反映學習難度大,不易掌握。因此,筆者對醫學微生物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行了探討和實踐,為生物制藥學科的建設提供參考。
一、結合專業特點,精心選擇教材,精煉教學內容
目前國內出版社的《醫學微生物學》教材版本較多,大多為醫學出版社出版,與臨床醫學的結合性較強。為選擇適合藥學專業的微生物學教材,筆者從眾多的教材版本中選定了高教出版社出版的黃漢菊主編的《醫學微生物學》,發現該教材的基礎部分能夠滿足教學需要。再根據所安排的課時對醫學微生物學的各論部分內容進行精簡和綜合,在教學時發現既要注重“三基”知識的講授,還要據醫學模式轉變、疾病譜的變化,增加公認的新知識、新技術的介紹,充分體現醫學微生物學與藥學的聯系。
(一)豐富理論教學內容
理論教學內容應有一定的穩定性,但也不應一成不變,應隨微物科學技術的發展而做出相應補充與完善。目前,各國都在致力于開發出抗微生物醫藥新型技術以及先進的生產工藝,需要學生及時掌握這些內容。同時,醫學微生物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其教學內容要突出自己的特色。為此,在教學內容上做以下調整。
1.優化教學內容結構。課程的教學內容按分章節的形式介紹各類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學特性,在每一章節中,著重介紹微生物種屬的基礎知識,尤其微生物的抗原特性、微生物學診斷以及免疫防治等,針對微生物的診斷和防治技術進行系統的闡述。這種結構利于學生掌握知識的共性,利于學生理解和靈活應用。同時,還須做好本課程與其他相關課程教學內容的聯系,以利于學生進一步探索醫學微生物學的應用。
2. 突出教學重點。由于醫學微生物學課程具有實用性強的特點,課程的教學內容就應緊密結合醫學致病微生物的各個領域。例如,在講授流感病毒的基礎知識時,應著重掌握病毒粒子的結構,基因組的組成、編碼蛋白的種類及其功能,其主要抗原的類型,抗原容易發生變異的機制及在病毒防治中遇到的關鍵問題。
3.教學內容要體現新穎性
作為生物技術發展最快的領域,醫學微生物學中尤其與人類健康關系密切的一些高發病原的新的科學進展時時在更新。在教學中,要隨時查閱最新的科研動態,更新相關領域的科學知識,把與本專業領域相關的科學知識作為新的教學內容充實于給學生的講授環節,以保持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如把最新的抗HIV藥物充實到反轉錄病毒的教學內容,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增加了學生對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二)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實驗、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對于全面提高人才培養有著重要作用,所以加強醫學微生物學這門課的實踐教學環節尤為重要。除講清基本理論外,對醫學微生物學實驗基本操作技術要領的嚴格掌握是本課程實驗教學的重要環節,以配合理論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1.加強綜合性實驗教學。實驗教學內容除一些驗證性實驗外,增加綜合性實驗,使學生增強主動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針對細菌學實驗開設細菌的分離培養及鑒定綜合性實驗,使學生在混合菌種中分離克隆出純的菌種,并鑒定到屬,使學生的實驗具有連貫性,有利于培養其綜合實驗技能。
2.增加設計性實驗。設計性試驗給學生開放了更感興趣的領域。進行微生物的分離并鑒定,使學生的認識從感性領域到認識到微生物的無處不在,加深其對微生物的認識,并對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有更明確的認識,達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最佳教學效果的目的,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重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重視教學方法研究,在系統傳授知識的同時,引入學生感興趣的與實踐相關的醫學微生物學知識,有目的地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分析能力、自學能力的培養。
(一)充分備課是搞好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
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的主要途徑,要搞好課堂教學,必須重視備課環節。備課時要熟悉、掌握教學內容,明確各章節的目的、要求,確定重點;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及課程特點,確定難點。這是在備課時的首要明確的內容。要用自己的語言精心組織教學內容,使之層次分明、條理清楚、重點突出[1];考慮清楚采用的教學方式或方法、提出什么樣的思考問題及進一步學習的自學參考題綱。備課時對相關問題作充分地考慮和安排,教學中才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授課效果
在有限的時間內,要盡可能讓學生學習更多的知識,就需要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現代的醫學微生物學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對眾多病原微生物的分離、診斷技術均研究的較為清晰。將這些已有的科研成果以圖片或動畫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再配以相應的解釋,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傳統教學中只是讓學生翻看書本,而書本上沒有的圖表不得不畫草圖,因此,教學節奏無法掌握,教學效果不理想。為了使教學生動、直觀、形象,我們除了組織教學參觀外,還采用多媒體教學。通過多媒體教學,可以直觀地展現畜產品副產品的形狀、生產設備以及作用原理圖,更利于學生理解抽象的課程內容,這樣,學生們興趣非常濃厚,上課效果非常好。
(三)采取PBL教學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知識能否牢固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和學生的學習興趣密切相關。在學習上我們常說“主動產生效率,態度決定一切。”也即要想讓學生主動去學習,有正確的學習態度,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應是非常必要的。作為教師,不但要準備好教學需要的內容,而且想辦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在教學的第一節課尤為重要。在課程的緒言中,要給學生引出問題:人為什么會生病,生病可能與什么有關?進而給出致病因素與醫學(病原)微生物的密切關系,進一步的指出作為生物制藥專業的研究方向可能之一就是要針對某些具體的病原微生物,研究其有效的生物技術藥劑。通過這些實例的講解,學生們會明白醫學微生物學中要學的內容與生活和生物技術制藥生產密切相關,是一門實踐性與實用性很強的課程,并非枯燥的理論。
采取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學法[2],即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種方法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展示教學新理念的機會,同時也對指導教師提出了挑戰。在講授過程中,不時地提出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已學過的知識,也可以是即將講到的新問題,這些問題的難度不應很大,學生只須短暫思考就可以回答。通過提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的思維跟得上教師的講課節奏,幫助學生去思考的問題。基于以學生為中心這一基本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有關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由教師進行詳細講解,以求使學生完全理解并記憶。選擇一些常見病原微生物部分則進行PBL教學,要求結合疫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PBL教學的方法是:課前由教師將討論的內容以問題的形式提出,布置給同學。問題有較強的針對性,通常是要求同學必須掌握的內容。教師同時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學生們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如通過圖書館、網絡、請教專家等途徑,獲得相應的信息,經歸納、整理,并做出討論預案,再返回到課堂大家在一起進行討論。在PBL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起把握方向、布置任務、組織討論和進行總結的作用[3]。課堂上學生充分進行討論、辯論,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發揮,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辯論能力、主動學習能力、利用信息資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隨著生命科學的飛速發展,人類診治疾病的能力不斷增強。作為醫學微生物學教學工作者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面對新問題的出現,及時調整教學思路及方法,更新教學理念,不斷學習,不斷探索,爭取做到最大程度地發揮教學功能。我們還會繼續探索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完善現代化教學手段,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為培養出新世紀優秀的生物制藥專業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
[1] 雷凱健,王天曉.生物制藥專業微生物學教學改革的幾點體會[J].檢驗醫學教育,2010,17(2):24-25.
關鍵詞 醫學微生物學 護理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R47-4 文獻標識碼:A
醫學微生物學是生命科學的重要分支學科,是醫學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主要研究與人類疾病有關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態、結構、代謝活動、遺傳和變異、致病機理、機體的抗感染免疫、微生物學檢查及特異性預防等。學習醫學微生物學的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醫學微生物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學習基礎醫學及臨床醫學的有關學科打下基礎,并有助于控制和消滅傳染性疾病。對于護理專業的學生來說,醫學微生物學是與臨床工作聯系較為緊密的課程。目前,在微生物學課堂上部分學生機械記憶,應付考試,教師灌輸式教學,學習效果差。
1 提高醫學微生物學教學質量的探討
1.1 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
教師自身的素質和對教學的責任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必須不斷鉆研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教師不僅應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還應熟悉其它相關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術,要查閱相關領域醫學研究的最新進展。任課教師首先應按教學大綱的規定,全面把握好課程深度、廣度、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教師要加強課堂管理對學生既要嚴格要求,又要熱情關心,要求學生遵守課堂紀律。課堂講授應當做到理論闡述準確,概念交代清楚,教學內容充實,詳略得當,邏輯性強,條理分明,重點和難點突出。
1.2 加強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提高教學效果
微生物是形態微小、結構簡單、肉眼直接看不見、摸不著的獨特之處,使得微生物學教學變得更抽象,難以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多媒體課件,會給課堂教學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通過微觀結構更加生動、形象、直觀的展示,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使用Flash制作簡短錄像,例如細菌的繁殖方式(二分裂)、病毒的復制過程等等以加深學生影響。同時信息含量大、重現力強的優點可以緩解教學內容多、課時少的矛盾,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以及教學效果。
1.3多樣化教學手段,加深理解
1.3.1 對比法在教學中的應用
微生物各種病原體存在共同點也有不同點,記憶起來容易混淆,通過采用表格或圖解的方式將相似的病原體進行比較,使其共性和個性一目了然,記憶起來就較容易了。可引導學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分析,解決了易于混淆的微生物內容。
1.3.2 總結歸納法在教學中的應用
微生物各論部分內容繁雜,需要記憶的內容較多且容易混淆。為解決這個問題,在教學過程中需根據不同病原體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與免疫性、防治等特點進行歸納總結。并在歸納中注重不宜歸納但又須抓住知識點的引入強調,使混雜的各論內容展現出一定規律,有利于學生分清知識的層次,明確重點,加強知識點的記憶及知識系統化理解的能力。
1.3.3互動引導法
教師善于提出問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橫向比較與歸納。通過教師的提問,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激發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達到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目的。
1.4 加強微生物學教學與臨床的聯系
病原微生物學既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對于護理學專業的學生來說,病原微生物學是與臨床工作聯系較為緊密的課程,又與各臨床學科有非常密切的聯系。因此在教學中,一方面要系統講授微生物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識,同時也要找出與臨床學科密切聯系的知識點,注意微生物學知識的臨床應用。
2 護理學專業病原微生物教學中現存的問題
2.1 教學內容多,課時少
我校護理本科現使用教材是第八版“醫學微生物學”這本書和臨床醫學等其它普通本科專業一樣,其它本科專業的課時數為30學時,而本專業課時數僅有20學時,此特點對微生物學這門課程教師的傳授及學生的掌握有一定的困難,從而教學效果較差。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條件,要適當的增加課時數,而提高教學效果。
2.2 學生對醫學微生物學重要性的認識不足
護理專業學生都認為醫學微生物學是一門基礎課程,這門課程與他們以后的護理工作關系不大而忽略這門課程的重要性。首先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醫學微生物學課程的重要性,這門課不僅是基礎學科,還是應用性,實踐性很強,對于感染性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此外,激發學生對醫學微生物學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而提高教學效果。
總之,隨著社會的進步,對護理專業學生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醫學微生物學在護理專業的教學中,應加大改革力度,突出“實用性”特點,加強職業道德教育,使護理專業學生將來踏入臨床護理工作崗位后,更好地履行職責,為患者服務。
(通訊作者:馬海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