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應急管理業務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內容摘要:物業小區最基本的治理模式是由業主、業委會和物業服務企業三方參與的最簡博弈,結果是業主的控制得以實現。但是,由于存在初始權利配置的不同情況,博弈結果有很多種,對小區物業管理產生不同的影響。這表明:合理調整初始產權配置,有助于加強業主對物業小區的治理。
關鍵詞:物業管理 物業小區治理 業主 業委會 物業服務企業
物業小區治理的內涵
(一)基本理論范疇
治理一詞,源于英文Governance,有時也譯作管治。在政治學領域,治理通常指國家治理;在經濟學領域,治理通常指公司治理;在社會學領域,治理通常指社區治理。綜合起來,治理的本質就是(政治、經濟、社會等)權利主體委托人運用權利從事(政治、經濟、社會事務等)管理,從而間接實現對權利客體的控制。
在物業管理理論研究領域,物業小區治理是指業主作為權利主體委托物業服務企業對物業本身(主要是指共有的物業)以及物業小區相應公共事務進行管理,從而實現對物業小區的控制。這種控制主要是通過業主、業委會和物業服務企業三方的委托、關系實現的,即是說業主選舉業委會,并委托業委會聘請并監督物業服務企業對物業小區進行物業管理。
(二)與物業小區管理的區別和聯系
物業管理是依據物業管理委托合同,對物業的房屋建筑及其設備、市政公用設施、綠化、衛生、交通、治安等管理項目進行維護、修繕和整治,并向物業所有人和使用人提供綜合性的有償服務。物業小區管理是物業管理最常見也是最主要的形式。
其實,在物業形式極其簡單(比如農村農房)的情況下,業主自行管理物業。這時,就沒有復雜的治理結構。此時,治理和管理本身就是一回事。然而,現代物業形式非常復雜,需要專業分工,業主沒有能力也沒有時間自行管理物業。在這種情況下,業主就需要授權給專門的物業服務企業對其物業進行管理。于是,治理和管理就分成了既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層面:
一是區別。首先,它們的層次不同,治理處于戰略、決策層次,管理則處于具體、運行層次。其次,它們的目標不同,治理是實現業主對物業小區的控制,管理則是實現物業服務企業的目標。再次,它們的職能不同,治理是通過契約關系明確權責,實現監督和控制,管理則是通過物業服務企業的權威關系運營達成公司目標。另外,它們的法律地位也不相同,治理主要是業主依法按物業產權決定,管理則是由物業服務企業經營者決定。
二是聯系。首先,它們都以物業小區作為客體。管理的對象就是小區物業及其配套設施,治理所控制的對象也是物業小區本身。其次,治理是管理的重要前提,管理是治理的重要實現途徑。治理通過訂立契約,明確權責,確定了對物業小區進行管理的基本框架,類似于“立法”;管理則是物業服務企業沿著這個既定的權利框架,直接達成企業目標,從而也間接地達成業主對物業小區控制的目的,類似于“執法”。
物業小區治理的基本模式
(一)基本參與方
物業小區治理中涉及的最基本參與方分別是:一是業主,指物業的所有權人,可以是自然人、法人和其它組織。二是業委會(業主委員會的簡稱),由業主或者業主大會會議選舉產生,是業主行使共同管理權的一種特殊形式。三是物業服務企業,指為業主和非業主使用人提供物業管理和服務的經濟實體。業主、業委會和物業服務企業在物業小區治理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擁有不同的權責,享有不同的地位:
一是業主是物業小區的權利主體,是物業小區治理的權利核心。業主享有對于建筑物內專有部分的住宅、經營性房屋的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業主也享有共有權,包括區分所有建筑物共有部分的共有權以及建筑區劃內配套建設的公共場所、場地、設施的共有權;共有道路、車位的共有權;建筑物區劃內配套建設的車位、車庫的法定用役權。這種共有權包括使用權、收益分配權、危險和妨害的排除請求權。以產權為基礎,業主還享有共同管理權,主要是指維護共有部位和共有物理性能以及保證配套設施運行的權利。
二是業委會既是業利的人,又是物業管理權利的委托人,因此它是物業小區治理的重要樞紐。業主委員會的權力基礎是業主對其物業的所有權,因此相對業主,它是人;同時,由于業委會并非專門的物業服務組織,所以它必須委托物業服務企業從事專業的物業管理和服務。
三是物業服務企業是物業權利兩環節委托―關系的終點,是實現物業小區治理的關鍵環節。雖然物業服務企業本來是業主聘請來從事物業小區的管理,但其有獨立的利益,所以可能會為自身謀利而損害業主利益。因此,能否最終實現業主利益,物業服務企業最為關鍵。
在整個委托―鏈條中,業主對物業小區的控制就轉變成了對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的控制。這種控制以及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的自治基本就成了物業小區治理最重要的內容。
(二)三方最簡博弈
1.業主與物業服務企業的博弈。一般而言,單個業主是無法對抗物業服務企業的。首先,單個業主掌握的信息量遠遠少于物業服務企業。單個業主無法準確地計算物業服務企業的成本―收益,更不能完整地知曉物業服務企業欺騙業主的方式和證據。相反,物業服務企業擁有組織優勢,有一定的對業主的信息進行搜集、匯總、分析的能力。他們更清楚業主能力、人脈、偏好等等。其次,物業服務企業擁有更強大的應訴能力。相對而言,單個業主沒有充分的時間應訴。同樣的訴訟費用,對單個業主和物業服務企業的負擔輕重也不一樣。再次,相比單個業主,物業服務企業有相對較強的能力、相對較多的渠道支付第三方尋租的租金。不管第三方是司法機構,還是行政監管部門,還是行業自律組織都更容易和物業服務企業結成利益聯盟,而不是和業主。
單個業主對諸如濫用小區公共停車場、游泳池收費、保潔服務質量下降等等行為,可以采取對抗措施。但因為人單勢寡,采取對抗而獲得收益的期望一般不會很高;相反,因對抗可能招致物業服務企業或明或暗報復的預期倒是比較強烈。顯然,單個業主的這一預期是公共信息,他和物業服務企業都知道。因而,物業服務企業沒有必要支付較高的服務成本,收獲誠實的名聲(即使名聲不好,單個業主也會聽之任之)。因此,單個業主與物業服務企業博弈的納什均衡一般會是{不抗爭,欺騙}。
如果僅限于物業管理這一范圍,這樣的博弈結果直接說明了業主購買物業管理服務受到了欺騙。但是如果限于物業小區治理這一個層面,這樣的博弈結果則直接說明了業主失去了對物業小區的控制。因此,物業管理的很多問題不只是管理的問題,而應該追溯到治理層面。這樣的治理結構不能達到業主的要求,作為權利主體,業主是不會接受這樣的治理結構。
2.加入業委會之后的三方博弈。因為業主基本沒有與物業服務企業博弈的能力,所以業主會選舉產生業委會。一般而言,業委會委員都有較強的履職能力,比如有較寬廣的見識、較多的法律知識、較強的談判能力。在理想情況下,兩者是利益一致的,共同避免物業服務企業的欺騙行為,三方博弈的結果就發生了改變:業主積極參與選舉業委會,業委會對業主保持忠誠,同時積極監督物業服務企業,而物業服務企業則對業委會保持誠實,即{積極參與,忠誠(監督),誠實}是博弈均衡(見圖1)。業委會的存在改變了業主與物業服務企業博弈的不利結果。這一結果證明了業主―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治理結構的合理性,也保證了業主對物業小區的控制。基于這一治理結構,物業服務企業的管理和服務中存在的很多問題都能得到有效的解決和改正。
不同初始權利配置對物業小區治理的影響
獨立的物業服務企業一般只是從事單純的物業管理服務,并不涉及其他經營項目。這種情況的物業小區治理內容和上述的基本模式十分接近。但是,附屬于房地產開發企業的物業管理公司只是其母公司的一枚棋子,它的經營側重點完全由母公司操控,換言之它的經營是為母公司整體利益最大化服務的。在現實當中,很多房地產開發企業會依據市場情況、物業價值預判等確定是現時完全出銷,還是部分出售,部分保留物業作升值投資并取得相應的出租租金流。如果母公司選擇了保留部分物業,一般把產權劃撥給物業服務企業。這樣,物業服務企業搖身一變,也成了業主。業主群體的初始權利配置也發生了變化,業主分化為:普通業主(小區擁有物業的住戶)和特殊業主(物管公司)。相應的,普通業主、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三方博弈將會發生變化,物業小區治理的實質內容由此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由于業主分為普通業主和特殊業主兩類,因此業委會的選舉,物業服務企業也有一定的話語權。業委會的忠誠就包括了對普通業主忠誠和對物業服務企業忠誠兩個相互矛盾的方面。特別地,物業小區的章程一般沒有明確是按物業套數投票,還是按物業面積投票。如果按物業面積投票,一般物業服務企業由母公司劃撥的面積占有一定優勢,并且很可能就是占有面積最大的業主。在這種情況下,業委會自然就倒向了物業服務企業。它與普通業主的委托―博弈,必然會選擇欺騙;與物業服務企業的委托―博弈,則會選擇串謀(見圖2)。于是,業委會不再是普通業主可以依賴的組織,而是物業服務企業的“偽民意”工具。在這種治理結構下,物業服務企業對普通業主的欺騙得到“制度性”保障。顯然,此時指望通過物業服務企業改進服務是行不通的,因為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不再是管理機制,而是深層次的治理結構。
綜上,物業小區治理最基本的模式是由業主、業委會和物業服務企業構成的三方博弈。對業主來說最理想的博弈結果,是業主積極參與業委會,業委會選擇對業主的忠誠從而監督物業服務企業,物業服務企業在監督之下選擇對業委會的誠實。但是在很多情況,物業服務企業保留了其母公司留下的一定數量的物業,成了特殊業主。此時,普通業主、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三方博弈結果可能是:物業服務企業與業委會串謀欺騙普通業主。啟示為:要解決物業管理中的種種問題,就應該優化權利的初始配置。
參考文獻:
1.劉媛.業主委員會的集體行動邏輯及其善治路徑[J].社會科學論壇,2008(6)
2.陳小鳴.博弈與協調―試論業主與業委會、物管處、開發商的關系[J].企業管理,2004(11)
3.徐琳,郭宗逵.社區物業管理三方關系的合作博弈[J].商業時代,2008(6)
4.江華.業主的權利VS物管的權力[N].南方周末,2002-8-29
5.高丹桂.探析“Internet物業小區管理”[J].上海地產,2009(2)
關鍵詞: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影響
1新會計制度下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工作內容與意義
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工作,是單位在開展業務活動期間,進行相關經費的籌集、投放、報銷及監督、管理等工作內容,財務管理工作內容涵蓋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預算管理、收入/支出管理等方面。1997年,為加強事業單位會計管理和核算工作,財政部在原有《事業行政單位預算會計制度》基礎上,頒布了《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財預字[1997]288號)。隨著社會經濟體制的改革,為進一步提高事業單位會計信息質量,財政部對有關制度進行了修訂,并于2013年頒布新《事業單位會計制度》。隨后又在2017年再次《政府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科目和報表》,新制度將于2019年1月1日起執行,原會計制度廢止。在新會計制度下事業單位的發展也有了新的要求,對財務信息、財務計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財務管理工作需要進行收入和支出的核算方法定額補助的管理方法的改變,這些改變對財務管理工作有更高的要求,工作內容增加很多,財務的收入管理和支出管理,成本管控等工作內容。財務管理工作對財務活動進行多方面的監控,為財務信息額準確提供保障。財務管理工作對資金挪用和資產損失可以有效的預防,還可以提高事業單位資產利用效率,為事業單位資產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財務管理工作可以為事業單位的財務預算工作、財務控制工作、財務決算工作進行有效的監督,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2新會計制度對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問題
2.1對會計科目的影響
首先是資產類科目,在執行新會計制度后,事業單位資產科目更明細化,對固定資產、公共基礎設施、政府儲備物資、文物文化資產、保障性住房和無形資產等獨立核算并計提折舊或攤銷,對準確反映事業單位財務狀況和運行成本等情況具有重要意義。其次是凈資產類科目在施行新會計制度后,將事業基金、非流動資產基金、財政補助結轉、財政補助結余、非財政補助結轉、經營結余6個科目整合為累積盈余科目,通過與預算結余類資金結存科目對比差異,揭示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的內在聯系。
2.2對事業單位預算管理的影響
(1)對預算編制和執行的影響。新會計制度施行后,有效梳理了事業單位財務報告的體系層次,并對財務報告的內容進行了合理的完善與補充,把預算收入支出表、預算結轉結余變動表、預算收入支出表融入單位的財務報告體系中,將公共收益經濟信息進一步凸顯,提高了信息披露的質量。會計信息披露質量提高,不但可以在預算編制期間充分了解單位的盈利能力和單位的財務狀況,同時還可以了解財政補助的收支情況,不僅可以將預算年度內的收支安排良好的完成,還能在開展年度預算執行情況考核的過程中,為預算管理工作提供預算執行報告。(2)對預算監督的影響。新會計制度施行后,將現金收支的平衡記賬納入了事業單位的部門預算管理,不僅對預算管理中的現金收支業務進行財務會計核算,同時還進行預算會計核算,使財務報表與預算會計報表之間存在了勾稽關系。既可以滿足單位編制權責發生制財務報告要求,又兼顧了現行事業單位部門決算報告制度的要求,使事業單位的會計行為具備了規范性,為事業單位會計主體預算、財務管理打下良好基礎,使事業單位預算監督和績效管理得到強化。
2.3對事業單位收入、支出的影響
新會計制度施行后,在收入管理上增加了非同級財政撥款收入、投資收益、捐贈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等科目,讓資金收入內容更加明晰,利于資金的監督和管理,在支出管理上,將事業支出科目細分為業務活動費用和單位管理費用科目,同時增加資產處置費用、上繳上級費用、對附屬單位補助費用、所得稅費用等多個科目,將原本單一科目細化,讓支出會計核算更加明了。
3新會計制度下完善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建議
3.1建立良好的財務管理觀念
事業單位要想為財務管理人員建立良好的財務管理觀念,應該以《會計法》為準則,要以法律來約束財務管理人員的職業操守。事業單位的各個部門培養工作人員愛崗敬業的精神。這樣才能在財務管理上,最大限度的排除人為干擾因素,使財務管理工作順利進行。對傳統的財務觀念要進行優化創新,提高相關工作人員對新財務制度的認知,最重要的是新財務制度對事業單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要讓財務管理工作人員對其真正的認知到。對于財務管理工作人員要讓其加強管理意識,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以新會計制度為工作準則,對自身的工作任務要認真的完成。事業單位內的所有部門要加強工作上的協調,對內部的監管制度要進行強化,對于財務管理的制度要不斷的完善。
3.2做好新舊會計科目銜接工作
根據財政部《〈政府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科目報表〉與〈行政單位會計制度〉〈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有關銜接問題的處理規定》(財會[2018]3號)文件要求,新會計制度的執行時間為2019年1月1日。新舊賬務對接時間選在2019年度開賬時,可以無需關注收入、支出要素,重點難點在原會計科目余額轉入新賬財務會計科目,原賬科目余額登記新賬預算結余會計科目,基建“并賬”后金額轉入“在建工程”和“預付賬款—預付備料款、預付工程款”科目等。事業單位應該及時調整單位會計記賬軟件的科目信息,實現數據正確轉換,保障新舊賬套有序銜接。
3.3提升財務管理制度的規范化與嚴謹化
事業單位在財務管理的工作中,需要對自身財務管理不斷的完善,這樣才能保證相關工作順利的進行,在工作中,要注重對資金的核查和監督。要依照新會計制度的要求,對于不相容的職位,要進行分離。對于財務工作人員的專業考核要進行強化,定期對財務人員進行工作技能考核,不能達到要求的工作人員要其加強學習,使其在緊張的環境中提升工作技能。除此之外事業單位,還要實行崗位責任制度,對財務管理人員崗位職責進行明確的要求。對于核算及審批的工作,要始終以與標準相一致為原則,收入和支出的核算工作要做到透明和公開,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制度的規范化得到有力的提升。
3.4加強預算管理水平
新會計制度實施后,對納入部門預算管理的現金收支進行“平行記賬”,能將本年財務會計、預算會計之間的差異與本年預算結余之間的差異,通過“本期預算結余與本期盈余差異調節表”體現,進而反向促進事業單位預算管理水平的提高。首先事業單位的領導和職工需要認識到預算管理是建立在自我約束、自我控制基礎上的管理辦法,并將預算管理當作一項系統工程來完善。其次在編制預算期間,嚴格結合事業單位實際,堅持“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統籌兼顧、保證重點”的編制原則,不斷優化資源配置,建立完善的預算績效管理機制,在預算編制、預算執行、預算監督的每個過程和環節中都貫穿績效考核機制,以提高事業單位資金的效率性、經濟性,促進預算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英國、瑞典的非營利農業組織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類型是由國家財政供應的,如瑞典農業部的機構;另一種類型是市場化運作的,如英國農技推廣咨詢服務中心。其中財政供應的非營利組織承擔實現政府職能的公益事業,在財務管理上與政府部門相同。英國、瑞典兩國農業部門在經費管理上,主要采取三種形式:預算管理、項目管理和管理。
1 嚴密的預算管理
英國、瑞典的預算管理程序和我國相似,主要包括預算編制、預算執行和決算等。兩國都采取“重預算輕決算”的預算管理方式,因而在編制預算、執行預算方面比我國更嚴密,主要有如下幾個特點:
(1)零基預算。不同于我國編制預算參考上年度基數的做法,而是根據本年度的實際需要編制。
(2)項目預算。英國和瑞典都按項目編制預算。一般都是由國會提出各行業發展前景、發展策略和發展目標,然后由政府各部門提出實現這一目標的具體項目任務。簡單地說,國會要求各部門完成的任務就是編制預算的內容。進入90年代以來,英國農業部已逐步把基礎性、戰略性研究、食品安全、農業環境、農業可持續發展和動植物保護等作為本部門的重點項目;瑞典農業部也把環保和園藝作為本部門的主要任務,這些項目也就成為這一時期兩國農業部編制預算的主要內容。
(3)部門預算。各部門分別編制預算,每年11月報國會表決審批。
(4)滾動預算。每年都要滾動編制今后三年的預算。
(5)法定預算。農業部的預算先經部常務秘書審閱,再經部長審定。國家預算需經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國會審議批準。已批準的預算作為法定預算,必須嚴格執行,不得隨意增加項目或調整項目支出等。
2 科學的項目管理
英國和瑞典農業部對所有的經費都實行項目管理。即通過項目承擔單位,將資金落實到項目上并完成項目。在英國,農業部將項目分為競爭性項目和非競爭性項目,由各非營利組織提出項目申請或進行項目競爭。對于競爭性項目,農業部確定項目內容后,通過機構向社會進行項目招標。各單位對競爭性項目投標時,所申請的項目經費一般包括項目直接費用、項目管理費(一般為直接費用的30%)和必要的項目收益(一般為直接費用的15%),管理費和收益一般用來支付單位管理人員的工資和其他公用支出。然后,機構組織有關專家形成一個或多個評審委員會,對項目進行評審,通過后才能進入項目實施階段。對于非競爭性項目也須進行評審,然后由政府指定單位實施。在項目管理上,兩國也有一些共同的做法,如根據項目時間長短分別設立短期項目、長期項目和滾動項目。兩國在項目經費上都要求各單位不允許超支,更不允許挪用,如有結余,由出資者決定結余的用途。
3 規范的管理
管理是西方普遍采用的一種項目管理方式,英國和瑞典也都對項目實行管理。在英國,先由農業部與機構簽訂合同,機構負責組織招標、評審。機構是自收自支的非營利組織,有自己的業務和財務目標。在瑞典,機構專門代政府部門管理項目和經費,簽訂合同,監督、檢查項目等,實際承擔了政府職能,相應的機構所需經費也由財政供應。
英國、瑞典兩國市場化運作的非營利組織在改革過程中,經歷了從申請項目到競爭項目,從依靠政府到面向市場,從事業性到企業性、競爭性的三個根本性的轉變。
1 從申請項目到競爭項目的轉變。80年代以來,英國對非營利組織進行了私有化、市場化改革,政府與市場之間關系逐步得到重新界定。農業部根據本部門的重點工作,提出項目要求,希望用最少的錢取得最好的成果,競爭機制順理成章地引入到項目經費安排上。原來完全由政府安排的項目,現在必須通過競爭取得。如英國的紐卡斯爾大學,1997年至1998年度全學校總收入1. 56億英鎊,其中5800萬英鎊是經英格蘭資金委員會的評審競爭得到的,占總收入的37%。申請政府項目須嚴格按政府規定的管理制度辦理。
2 從依靠政府到面向市場的轉變。過去,英國、瑞典的非營利組織的經費主要是從政府取得,經費管理的重點也是政府資金;改革后,市場化運作的非營利組織的主要資金來源和經費管理重點是為社會服務取得的收入。如英國農技推廣咨詢服務中心,是一家以科研為基礎,面向廣大農場主的技術咨詢服務機構,其分支機構遍布整個英倫三島,1997年實現了私有化。改革前的1982年,其收入的80%來自于政府的項目資助,到1992年政府項目資金的比例下降到50%,1997年這一比例已下降到40%。同時還在提高服務質量上下功夫,服務內容以市場為導向,緊跟農民的需要。相比之下,目前我國的事業單位“等、靠、要”思想仍很嚴重,對進入市場缺乏主動性、積極性,缺乏應變能力,而且在職能上大多具有較強的行政特性,這些無疑將成為事業單位改革的難點。
3 從事業性到企業性的轉變。改革前,非營利組織的經費核算主要是政府安排的項目資金的收付核算。改革后,不管是從政府競爭到的項目還是從市場取得的收入,都必須加強成本核算,以較少的投入,獲得較多的收益。目前非營利組織的成本核算貫穿于事業、開展業務活動和其他活動的全過程,完全按企業管理模式管理。
二、法國非營利農業組織的經費管理
法國的農業預算支出來自歐盟和法國的財政預算。支出內容包括:用于農業生產方面的補貼;優質農產品(食品)補貼;為賽馬活動提供的補貼;林業補貼;鄉村規劃補貼;調研、技術教育、培訓、推廣方面的補貼;農業、漁業部行政經費;農業人口福利及社會救濟支出。
法國非營利農業組織包括農業行政管理部門和國立農業非營利組織,分為5大體系。各體系經費來源分別如下:
1 政府管理監督體系,包括農業部和行業管理局
農業部的主要職能是制定農業政策、規劃、管理、監督、協調。如:農業結構政策,支持農產品價格政策,農業生產指導政策,農業社會政策,農業教育與科研政策等。農業部自身的行政經費大約68億法郎,預算支出的三分之一(23億法郎)用于人員工資,三分之二(45億法郎)用于教育科研及公用經費開支。行業管理局主要有全國糧食行業管理局,全國奶及奶制品行業管理局,全國葡萄酒行業管理局,全國肉、畜牧、家禽行業管理局等。行業管理局是根據1982年10月6日通過的法律成立的公法機構,經費由國家預算供給。其主要職能是通過管理國家和歐盟的補貼和貸款來發展農業生產,協調專業農業協會組織間的行為標準,保證市場運轉,實現歐盟和法國的農業政策。
2 農業科研技術教育培訓體系
(1)農業發展署。其核心組織是全國農業發展協會,它是政府與各行業組織協商農業政策的場所。行業組織負責技術經濟顧問工作以及應用研究、在職培訓、信息咨詢等;政府負責監督基礎性研究、大中學教學、植保、畜牧獸醫、動物衛生、質量檢查;協會有自己的經費來源,總額約為40億法郎。包括來自農業的產品稅(約占其來源的20%)、對無建筑物的土地征收的稅(約占15%)、農戶分攤額(約占5%)、農戶支付的服務費(約占25%)、農業合作組織的分擔額(約占15%)、國家農業預算支出(約占20%)。
(2)信息中心。該中心是國家直屬公共機構,其職能主要是為農民及企業提供信息服務。其經費來源:30年前全部由國家提供,由于信息服務成功,有了不少的服務收入,現在國家財政只提供40%,其余60%靠自籌創收解決,主要收入來源包括:①信息咨詢費:包括向農戶、企業提供的信息,因特網上收費,每月出口情況簡報收費等;②可行性研究收費;③接受社會的贊助、捐助等。
(3)農業高校。法國有32所農業高校。其中公立高校25所,私立高校7所。公立高校的經費全部納入財政預算,學生也不用交學費;私立大學則不同,私立農業大學預算的50%由農業部提供,50%是學生的學費。企業交的國家職工教育稅由企業同政府簽訂財政合同,直接交給學校,除此之外還有農業部按項目撥給的經費。
3 農業行業自我管理體系
在法國,各類專業農業行會、協會已存在很久。政府部門向各專業行會派有聯絡員,負責將農民的意愿及時反饋給政府。但這類組織是獨立的,國家不直接管理,只是以政策引導。這類組織對上代表農民同政府對話,直接影響國家農業政策的制定,使出臺的農業政策趨同民意。對下提供各種服務,使其深受農戶的信賴。在法國這類組織主要有:小麥及其他糧食生產者總會、玉米生產者總會、甜菜種植者總會、全國奶制品行業中心等。其資金來源主要是:(1)稅收返還;(2) 自營收入;(3)研究推廣經費;(4)收取的會費;(5)地區、地方財政支持的項目經費;(6)農業保險與風險基金中專門用于農產品出口的補貼。
4 農業生產合作服務體系
法國的合作社按照不同的人員組成,分為各種生產者合作社,如農業合作社、漁業合作社等。所有這些合作社的經濟活動的總和構成了全社會的合作經濟。農業合作社的資金來源主要是:(1)農戶集資;(2)留存收益,即結余形成的公積金;(3)國家補貼;(4)地區(地方)補貼;(5)稅前風險預留;(6)農業信貸銀行的貼息貸款。
5 農產品和食品加工體系
法國食品加工企業共有4227個,按產品分為:肉類加工企業、魚類加工企業、水果加工企業、奶制品加工企業、谷物加工企業等。1996年食品加工企業營業額7570億法郎,出口額1530億法郎。農業部對農產品及食品加工體系的管理主要是制定標準和監督等。由國家農產品食品標簽證明委員會或國家資源監督院進行檢驗后,符合歐盟及國內標準生產的優質、環保、生態產品,由農業部給予補貼,1996年此項補貼為7 282億法郎。
三、對我國農業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改革的啟示
這些國家非營利農業組織的財務管理做法、市場化及項目管理等方面有值得我國借鑒的地方。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1 根據農業事業單位的職能定位改革其財務管理
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社會分工明確,政府的事情政府辦,企業的事情企業辦。英國農業部主要是抓基礎性、戰略性、管理性工作,如監督、監理、監察、執法、動植物保護、種子和新品種管理、資源保護、環境保護、漁政管理、農藥、獸藥管理、農業規劃、統計、信息管理和、農業政策研究等。而一些應用型的技術研究、推廣和成果轉化,一般是由非營利組織和企業承擔的,政府給予一定的項目支持。在我國,上述這些工作大部分是由農機鑒定總站、經管總站、農藥檢定所、海區漁政局等20多家事業單位承擔的,而這些單位大部分是既承擔政府性工作或公益型事業,又承擔非公益型事業。我國應嚴格劃分行政部門、事業單位及一般企業的職能,以此來定位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職能,并推進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改革。事業單位應既不承擔國家行政管理職能,也不介入盈利性事業,而是承擔公益型或半公益型事業。在推進農業事業單位改革的同時,必須保證財政對那些基礎性、公益性事業的投入。國家預算對農業事業的投資主體不能變,對于公益型事業,國家財政應該逐步加大支持力度;對于目前已能市場化運作的非公益型事業,國家財政可以逐步退出;對于將來可以進入市場但目前受體制影響必須仍由國家支持的事業,國家財政也應在較長時間內保證其正常發展所需資金。
2 對事業經費實行項目管理
英國對非營利組織進行改革,不是定年限、定比例,而是根據國家宏觀調控的需要,通過設立或取消項目來體現。政府根據宏觀政策需要確定重點事業項目,公布相關信息,并意向性投資指南。各單位根據政府的意向,提出項目,報請政府選定。對于不再準備投資的項目,政府也會提前信息。這種國家引導立項的方式,給了各單位立項的主動權,同時也有利于政府發揮宏觀調控作用。我國在事業單位經費管理上,可采取日常經費與項目經費相結合的方式。對于事業單位的經常性事務開支,撥給日常經費;其他經費則實行項目管理,通過競爭中標的項目獲得經費。目前我國事業單位在爭取經費時,比較關心的是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項目意識以及項目成本核算意識不強。所以在事業單位財務改革中,增強項目意識,加強項目管理,很有必要。
3 實行基金會計核算模式
基金會計核算模式以基金為基礎,按照基金種類分別進行核算與報告,其優點在于能夠保障資金來源、使業務順利進行,并且便于財務監督。在我國的預算會計及企業會計中也有基金概念,如一些專項基金及專用基金。將國外基金會計中的基金與我國的基金相比,我國的基金側重于一種資金來源或準備;而基金會計中的基金不僅是一種資金來源或準備,而且還有該項基金單獨的運用(資產)、收入、支出或費用的內容和標準等。在基金會計核算模式上借鑒國外經驗,有利于更有針對性地實現具有特定目的的公益事業,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是以國庫單一賬戶體系為基礎,以國庫集中支付為資金撥款主要形式的財政國庫管理制度的簡稱。在這一制度下,國庫將直接控制從預算分配、資金撥付、使用、銀行清算直至資金到達商品和勞務提供者賬戶的全過程。其具體操作流程如下。
1、建立國庫單一賬戶體系
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建立單一賬戶體系,這個體系包括國庫單一賬戶和各部門賬戶兩大部分,前者由財政部進行國庫財政資金管理,后者是由國庫為政府的各個支出部門設立的,一方面直接劃款,一方面便于反映不同部門的預算情況。
2、建立國庫集中支付制度體系
(1)支出方式。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具體可以分為財政直接支付和財政授權支付兩種方式。財政直接支付是通過開具支付命令的方式,將指令下達到國庫單一賬戶系統,把財政資金直接撥付到用款單位的賬戶。其中職工薪金支出,購買性支出以及中央對地方的專項轉移支付,撥付企業大型工程項目或大型設備采購資金等是直接將財政資金支付到收款人的銀行賬戶;轉移支出,包括中央對地方的一般性轉移支出中的稅收返還、原體制補助、過渡期轉移支付、結算補助等支出,對企業的補貼和未指明購買內容的某些專項支出,直接將財政資金支付到用款單位的銀行賬戶。
財政授權支付的范圍包括未實行財政直接支出的購買性支出和零星支出。授權支付是預算單位事先取得財政部門的授權,再自行開具授權支付令,由國庫單一賬戶體系將資金支付到收款人的銀行賬戶。
(2)支付具體流程。通過圖1和圖2可以直觀地看到財政直接支付和財政授權支付的具體流程,這兩種支付都是建立在現代化銀行支付系統和財政信息管理系統的國庫管理操作系統的基礎之上的。
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對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影響
我國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工作已經日趨深入,改革過程中的各項政策、法律法規等相關制度的建設也日趨完善,這些在財政資金管理制度上的進步也對我國預算單位財務管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既有機遇,也有挑戰,我們的行政預算單位的財務管理人員需要在工作方式和服務理念上進行轉變。具體來說,國庫改革對單位財務管理所帶來的挑戰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理念的挑戰
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財政資金由國庫單一賬戶體系進行集中管理,各個單位不再擁有資金分散保管的權力,所獲資金的數量需要由單位的預算報告和資金使用情況來共同決定,這種嚴格的撥付制度給之前財務管理混亂、資金使用浪費等現象敲響了警鐘。可以說,國庫支付制度的改革規范了財政管理,強化了各行政事業單位在使用財政資金時所受到的約束,維護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這些管理上的規范化無疑要求各單位轉變先前落后的財務管理理念。
2、資金支付方式的挑戰
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財政資金由國庫單一賬戶統一管理,這種集中式的管理是建立在先進的信息系統技術的基礎之上的,必須通過申報用款計劃、各單位賬戶管理、支付中心管理、銀行資金清算等環節,把財政資金直接支付或授權支付給收款人,有效地避免了中間環節中發生的資金流失,而且剩余的財政資金也將重新回歸到國庫的單一賬戶之中,可以說國庫制度的改革從根本上改變了預算單位原有的資金支付方式,也要求單位在申請資金時轉變觀念。
3、財務人員的素質和能力的挑戰
國庫集中支付改革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對行政事業單位財務人員的業務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事業單位納入國庫集中支付管理以后,單位會計人員也應與時俱進,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自己在學識水平、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等方面都能達到相應的要求。
三、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財務管理是行政事業單位基于行使職能的過程中客觀存在的財務活動和財務關系而產生的,是行政事業單位組織財務活動、處理與各方面財務關系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我國的行政事業單位由于長期沒有明確服務型政府的概念,官僚主義作風嚴重,在財務管理方面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財務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的素質不高,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內部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對從業人員的水平要求很高,不僅需要熟知《會計法》等相關法律內容,還要有相關的財務管理知識,然而這是我國當前許多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人員所不具備的,他們缺乏基本的理財觀念,整體財務知識的素質偏低,還有些單位的財務管理人員一人身兼數職,沒有良好的工作團體,也沒有專門的知識教育和業務培訓,即使有新的制度和規定推出,也難以得到合理有效的實施和推行。另一方面,財務管理水平上的問題導致許多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人員的日常工作中僅僅是針對賬表進行處理,沒有形成財務管理人員對風險和資金流問題進行監管的職責習慣,單位內部的管理制度也不完善,有的行政單位甚至沒有設立專門的財務管理部門,這就造成了單位內部不同科室之間財務狀況十分的混亂,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讓一些單位內部存在著有賬不報,公款開銷以及私設小金庫等財務問題。
2、預算管理不夠細化
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工作中存在著重收支,輕預算的現象,有些單位甚至嚴重忽視預算編制和財務評價等內容,造成單位許多資金在使用時發揮不暢。在財務收支情況中,有的工作人員單純的認為就是向財政部門“拿錢,用錢”的過程,因此對資金的具體預算上沒有給予充分的認識,許多單位在工作中形成了跑財政的不良作風,在預算上的缺失也讓單位在日常的財務工作中沒有形成良好的紀律性和科學性,常常是腦袋一拍作出決定,隨意性大,管理上不僅松散,而且混亂,這都大大降低了具體的財政資金的執行效率。
3、國有資產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國目前的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沒有明確好自身的職能所在,導致國有資產使用效率偏低,流失情況嚴重。由于單位部門之間的協調性差,沒有形成很好的合作關系,導致我國在國有資產管理的問題上發生脫節。具體而言,部分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部門沒有建立起完整的財務監管制度,加上對預算編制工作的缺失,造成其只負責日常賬目上的收支,而對單位未來資金發展和資金使用的效率不予考慮;資金使用部門在資金使用后也對資金使用的情況沒有很好的認識,這種財務管理上的混亂和失職,讓不少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存在責任不清和賬目不明的情況。另外,有的單位講究面子效應,在行政辦公條件上講究豪華,鋪張浪費現象嚴重,造成大量的國有資產沒有運用到能真實改進國家經濟的地方,有的單位在處理單位資產的時候沒有委托專業的資產價值評估機構,而是擅自定價處理,造成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還有些單位的負責人通過賤賣國有資產來收取回扣,這些都是由于財務管理上的缺失以及在管理內容上沒有做出合理的判斷所造成的,如果不及時解決這些問題,不僅會大量浪費財政資金,還會造成行政單位聲譽的敗壞。
4、內部控制不健全
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缺乏效率。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還是由于單位財務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的素質水平不高造成的,外加職責不明確,一人身兼數職等現象的存在,讓財務管理中的審核監督問題浮于表面,有的單位干脆沒有建立內部控制機構,有的雖然建立了卻沒能夠有效的發揮其控制功能,導致在出現具體問題時沒有一個完整嚴格的控制系統來進行規范化的處理,單純的講究靈活處理更多的是讓管理人員搞一言堂,缺乏基本的科學性和民主性。
四、完善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措施
1、提高行政事業單位自主管理能力,并深化國庫集中支付改革
行政事業單位因國庫集中支付體制改革而減少了可自由支配的資金量,這一方面削弱了行政事業單位進行自身管理的積極性,但是另一方面這種自有資金的減少也要求行政事業單位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加強自身管理,避免不必要的開支。當前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應當成為行政事業單位進行管理的輔助措施,嚴格地控制資金和管理,從基層自身管理開始,加快提高行政事業單位自我管理的能力,將約束轉化為動力,為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創造條件。
2、嚴格劃分國庫收支范圍和支付方式
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部門應積極做好國庫支付管理,設置專人對國庫集中支付資金進行管理,并按照資金的性質進行分配,可以納入國庫支付的資金只有財政性資金支付的業務,其它業務必須通過其他類資金中進行支付。從國庫集中支付方式來看,主要包括財政直接支付和財政授權支付兩種模式,對于單位具體采用哪種模式進行支付,相關部門在資金使用范圍以及財政科目上都有較為明確的規定。行政事業單位應該根據相關部門下發的各類、款、項的財政撥款的支付范圍和支付方式來對各類資金的支付范圍和支付方式進行劃分,并以此制定年度國庫集中支付實施方案,根據不同類型財政預算撥款的用途和功能對資金管理權限和支出渠道進行界定。行政事業單位在確定了支付范圍后,應根據自身項目體系的具體請款,構建完善的國庫集中支付項目體系,確保財務會計活動的正常進行。
3、編制完善的內部用款計劃
行政事業單位應該更加注重內部資金的管理,并建立完備的資金使用申請和批復體系。根據相關規定,行政事業單位應在國庫資金支付范圍內逐月上報該月的用款計劃,另外為了適應實行財政國庫支付的實際需要,行政事業單位各部門應以細化預算編制為基礎,以季度為限編制用款計劃。為了配合國庫集中支付體系以及確保行政事業單位的資金運用能正常進行,行政事業單位不僅要對內部各部門下達預算通知,還應要求各部門依照年度事業計劃和任務,以行政事業單位下發的預算數為基礎來編制季度用款計劃。基本支出預算的編制應該遵循均衡性原則,項目支出預算的編制應該遵循進度原則。行政事業單位則應該按照各部門的季度用款計劃,以季度為單位為各部門劃撥資金,且應該與財政下撥的國庫零余額計劃相符。
關鍵詞:非點源污染 最佳管理措施(BMPs) 效用評價
非點源主要是指沖積物、農用化學物質等分散污染源。與點源污染相比,非點源污染具有許多復雜的特性,歸納起來主要包括:隨機性、廣泛性、復雜性、滯后性、時空性、初級效應等[1]。在點源污染不斷得到控制后,非點源污染對環境造成的危害日益突出,成為水環境污染的重要來源。據美國、日本等國報道,即使點源污染全面控制之后,湖泊水質達標率僅為42%,美國的非點源污染量占污染總量的2/3,其中農業的貢獻率為75%[2];據荷蘭農業非點源提供的總氮、總磷分別占水環境污染總量的60%和40-50%[3]。而從我國的研究現狀來看,農業非點源污染是造成太湖流域、巢湖流域水體富營養化現象的重要因素[4,5]。
由于非點源污染具有眾多復雜的特性,其控制與點源污染的控制有很大區別。點源污染可根據污水排放標準和總量控制原則進行控制,而非點源污染控制更多的是采用綜合措施。目前提出的非點源污染控制技術措施以美國的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BMPs)最具有代表性。美國國家環保局、農業部水土保持局和各州政府都有相應的BMPs實施細則和辦法,提倡運用管理和工程措施控制非點源污染[6]。
一、BMPs簡介
BMPs是保護水環境免受污染的一種措施,通過采用清潔生產或提供水污染養分設施來達到水環境保護的目的[7]。USEPA將最佳管理措施(BMPs) 定義為“任何能夠減少或預防水資源污染的方法、措施或操作程序,包括工程、非工程措施的操作和維護程序”[8]。BMPs 通過技術、規章和立法等手段來達到減少農業非點源污染的目的,其著重于源的管理而不是污染物的處理。
BMPs 從最初提出應用于控制土壤侵蝕,到現在被廣泛應用于農業非點源污染的控制,僅僅經歷了短短幾十年的發展時間。具體來說,BMPs主要可分為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兩大類型。現在已提出的最佳管理措施主要有:少耕法、免耕法、變量施肥、測土施肥、植被緩沖區、人工濕地等方法。
二、BMPs在農業非點源污染控制中的應用
(一)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是采用生態工程措施,通過增加滲透來減少地表徑流,來降低農業非點源污染的風險。這里介紹的BMPs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人工濕地和植被緩沖區。
1.人工濕地
人工濕地(Constructed wetlands)是人工建造和監測控制的與沼澤類似的地面,其設計和建造是通過對濕地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的優化組合來進行的。人工濕地系統凈化水質的物理、化學、生物過程和天然濕地系統一樣,包括:(1)懸浮顆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淀;(2)溶解態污染物由于環境條件變化而發生吸附、絡合和沉淀反應;(3)碳、氮、硫等元素的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發生形態轉化;(4)濕地生物對污染物的吸收利用[9]。
人工濕地對于TN、TP、COD、BOD5、重金屬等有較高的去除率,可以獲得污水處理與資源化的最佳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控制農業非點源污染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一項調查研究表明,巴西Piracicaba市的Engenho濕地對磷、硝酸鹽和氨的去除率分別達到了93%、78%和50%[10]。段志勇等對用工業鍋爐爐渣作為填料,由蘆葦、茭草、菖蒲等水生植物組成的人工濕地對滇池非點源污染進行研究,發現濕地對COD的平均去除率約為79%,TN平均去除率約為68%,TP去除率約為60%[11]。
適當的面積和容量是濕地凈化能力的重要保證,不同水質保護目的所要求的濕地面積是不同的。Mitsch等總結了一些地區不同水質保護目的所要求的濕地面積比例[12]。Hey等根據多個小流域的實驗結果得出結論認為,占流域面積1%~5%的濕地已足以完成大部分過境養分的去除工作[13]。除此之外,對人工濕地各種影響因素的研究(濕地淹水狀態、pH值、水生植物類型、濕地土壤類型等)[14],也促進了人工濕地在控制農業非點源污染方面的應用與發展。
2.植被緩沖區
植被緩沖區(Vegetated buffer zone)是設立在潛在污染源區與受納水體之間由林、草或濕地植物覆蓋的區域,通常為帶狀。植被緩沖區主要對污染物進行阻截、吸收和轉化,從而達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植被緩沖區的凈化污染物機理如下:(1)降低地表徑流速度并對其中的顆粒態污染物起過濾和攔截作用;(2)緩沖區的植物吸收溶解態的污染物;(3)緩沖區的土壤吸附溶解態的污染物;(4)促進氮的反硝化[6]。
植被緩沖區的效果取決于其規模、位置、植被、水文條件和土壤類型等因素。通常緩沖區呈帶狀沿水體分布,其具體形狀根據地形、地表和地下徑流的運移途徑而定。Haycock等總結了不同水質保護目的所要求的緩沖區寬度。一般來說,5m寬的緩沖區即可攔截大部分粗顆粒泥沙,當帶寬大于10m時,其對泥沙的總體攔截率可達80%以上,對總磷的攔截率達到50%[15]。另有研究表明,植物緩沖區可有效地吸附徑流中有毒氰化物、氯化物和苯等有機物,在坡地布設4m×2m植物過濾帶,徑流通過時有機物的吸附率達85%[16]。
我國南方的人工多水塘系統作為一種獨特的緩沖帶,也具有很強的截留來自于農田的徑流和非點源污染物的生態功能,在巢湖兩年研究發現多水塘系統對地表徑流截留平均比例達到85.5%,總氮和總磷截留平均比例分別是98.0%和96.0%[17]。
(二)管理措施
BMPs的管理措施包括三個層次,均是圍繞一個中心原則,即最大地保證物質循環的效率,減少元素的輸出損失,從而滿足植物生長的需求,同時降低對環境的影響。養分管理和耕作管理都是通過控制污染源擴散達到防治非點源污染的目的,景觀管理既從源頭減少非點源污染物的產生,又在污染物運移過程中進行攔截并促進其向無害形態轉化。
1.養分管理
2001年,我國氮肥施用量達到2400多萬噸純氮,占全世界總用量的30%左右[18],2005年我國的氮肥施用量達到3000多萬噸純氮,占全世界總用量的35%左右[19],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氮肥生產和消費國。根據本課題組對崇明島農業用地的調研中發現,在崇明全島范圍內的露天及大棚土壤中,均存在明顯的硝酸鹽累積,并出現了土壤酸化、鹽漬化等土壤退化現象(表1)。農業土壤中大量累積的N、P以及農藥殘留物等是造成農業非點源污染的主要物質源。
表1:崇明蘆筍大棚土壤理化性質
養分管理的目的正是減少引起非點源污染的污染物的施用量。其主要包括測土施肥(Soil testing and fertilizer recommendation)和變量施肥(Variable rate fertilization)。測土施肥的目的是針對土壤的養分供給能力和水平來推薦合理的養分補給措施。由于土壤性質的差異性,測土施肥成為重要的管理內容。過去測土施肥的主要目的是獲得最大的產出,現在則更多地強調使用經濟適宜的肥料數量以保護環境。變量施肥是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統)和GI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將土壤養分分布進行數字化,在此基礎上,根據區域內土壤養分的變化自動調整肥料用量,其實質是自動的高效的測土施肥技術[20]。
另一方面,對于養分補充量的計算是養分管理中的又一難點,其必須在滿足作物產量的同時獲得最大的生態效應。國內學者對此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安全施用量、生態適宜施氮量等概念[21]。而國外的研究重點集中在化肥施用的模型計算。在對前茬土壤硝態氮含量的測量以及玉米各生理期需氮量的動態計算模擬基礎上,北達科他州和明尼蘇達州的玉米地硝態氮累積量下降了近40%[6]。
養分管理還包括其他諸多措施,如肥料深施、平衡施肥和使用緩釋肥料等。這些管理措施的共同目的是抑制養分的釋放速度,使之即滿足植物的生長需要,又減少過剩養分的浪費。合理安排農藥化肥的施用時間也是一種管理措施,它的目的是減少污染物與降水之間的作用,從源頭防治非點源污染。
2.耕作管理
耕作管理是通過降低污染物遷移能力,達到防治非點源污染的目的。免耕―少耕法(Zero or minimum tillage)是一種替代傳統翻耕的新型耕作方式,不翻耕或最低限度地擾動土壤以此來保護土壤結構,增加土壤的滲水性,提高土壤抗水蝕能力,減少地表徑流,從而控制水土流失和非點源污染。
Mario等比較研究了四種耕作方式徑流和泥沙量:傳統耕作、免耕無作物殘茬覆蓋、免耕和33%的作物殘茬覆蓋及免耕和100%的作物殘茬覆蓋。結果證明,傳統耕作的徑流和泥沙量高于另外三種耕作方式[22]。Sharpley等研究了磷在農田中流失的敏感性,發現按以下順序降低:傳統耕作小麥田
耕作管理還包括其他諸多措施,如等高線種植、作物殘茬覆蓋、合理輪作等。其中,作物殘茬覆蓋的突出特點是可以增強土壤蓄水能力,阻滯地表徑流,減少由于土壤侵蝕造成的養分、農藥進入水體的數量。合理輪作則是利用不同作物的生理特征、吸肥特性來改善土壤養分元素累積狀況和土壤理化性質,從而減輕非點源污染負荷。
3.景觀管理
景觀管理就是合理地調節區域內各種景觀單元的比例和空間結構,達到提高養分循環效率和減少養分輸出的目的[3]。常見的景觀管理多為小尺度的,以流域為單位的管理,例如生物籬和水邊林帶都是景觀管理的有效措施。
生物籬又稱等高植物籬,主要形式是在坡地上沿等高線布設密植灌木或灌化喬木以及灌草結合的植物籬帶,帶間布置作物,通過對植物籬周期性的刈割以避免對作物的遮光效應。植物籬在國外的應用主要是與植被緩沖區聯合在一起。選擇合適的植物籬帶間距是其能否發揮水土保持效益的關鍵,需要在試驗的基礎上確定。水邊林帶實際上是受納水體邊上的植被緩沖區,它的作用機制和植被緩沖區相類似。
三、BMPs的效用評價
對于管理措施環境效果的評價一般可以通過水質監測與模型模擬2種方法進行。水質監測通常費時費力,而且監測本身也不能對非點源污染產生的來源進行鑒別或跟蹤污染物的遷移過程。模型模擬與地理信息系統(GIS)的結合可以在流域尺度上進行有效的非點源污染定量研究和關鍵源區的識別。常見模型如農業非點源污染模型 (AGNPS)、ANSWERS模型、SWAT模型和SWRRB模型可以完成上述任務。研究成果表明AGNPS模型在模擬預測流域徑流過程及營養鹽的流失過程上有明顯的優點,而且還可以用來模擬評價最佳管理措施(BMPs)的環境效果。在中國,AGNPS模型已經被引入到農業非點源污染控制研究工作中[23,24]。
曹文志[24]、張玉珍[25]等先后在福建省九龍江上游的五川小流域進行研究。2002年曹文志[24]利用GIS以及數字高程模型提取AGNPS模型所需的水文和地形參數,并通過實地調查及專題制圖等手段獲取AGNPS模型所需的土地利用、土壤質地及施肥水平等其它參數,最后利用監測降水、實測水文參數、營養鹽及沉積物負荷等驗證了AGNPS模型在我國東南亞熱帶地區的適用性以及農業非點源污染物負荷估算及評價的應用潛力。
2005年張玉珍[25]等利用多年的降雨-徑流、水質實測數據先對農業非點源污染模型(AGNPS)進行了模擬校驗,用校驗后的模型模擬評價了2項現狀管理措施(等高耕作與多水塘系統)和3項假設情景方案(降低30%施肥水平、坡地果園退耕還林及其組合)。結果表明等高耕作與多水塘系統對于降低營養鹽的流失效果顯著,另外3項假設措施方案也有相當好的環境效果。
四、BMPs在中國非點源污染控制中的應用前景
BMPs系統是用來防治水污染和取得資源管理的目標,BMPs的執行需要鼓勵生產者志愿參與,具備明確的管理目標,同時還要有具體的計劃組成、規章制度,并且與教育、財力和技術等相結合。
目前,利用BMPs控制非點源污染在我國尚未系統開展工作[6]。中國實施BMPs來控制農業非點源污染,應當采用國家、地方政府和農戶共同參與的戰略。國家農業部門和環保部門制定BMPs的管理目標和實施導則,地方政府根據地區天氣、土地等特點制定實施BMPs的近期、長遠管理目標和實施細則、計劃,制定時考慮的主要因素是操作簡單有效、費用低廉,使農戶樂于接受。同時。利用已經存在的農村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推廣BMPs,政府對這些農村基層農技站提供到位的指導和有效的監督。農戶參與本著自愿的原則。在實施BMPs戰略中,政府起引導、鼓勵的作用,同時可以采取財政補貼、免費為農戶進行培訓的方法激勵農戶采用BMPs。
[參考文獻]
[1]楊愛玲,朱顏明. 地表水環境非點源污染研究[J]. 環境科學進展,1998,7(5):60-67.
[2]Line D E, Richard A. McLaughlin, Nonpoint Source[J]. Water Environment Research, 1997,69(4);1998,70(4).
[3]Oenema O.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es from agriculture into surface waters: the effects in 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the Netherlands[J]. Water Sci Tech, 1998, 37(2).
[4]陳荷生,華瑤青. 太湖流域非點源污染控制和治理的思考[J]. 水資源保護,2004,1:33-36.
[5]閻伍玖,鮑祥. 巢湖流域農業活動與非點源污染的初步研究[J]. 2001,15(4):129-132.
[6]陳洪波,王業耀. 國外最佳管理措施在農業非點源污染防治中的應用[J].環境污染與防治,2006,28(4):279-282.
[7]Mckissock G,Jefferies C,Darcy B J.An assessment of drainage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Scotland[J].Wat.And Enviorn. Manage,1999,13(1):47.
[8]鄭濤,穆環珍,黃衍初,張春萍. 非點源污染控制研究進展[J]. 環境保護,2005,(2):31-34.
[9]Gopal B. Natural and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potentials and problems. Wat. Sci. Tech., 1999,15(3):331-335.
[10]Farahbakhshazad N, Morrison G M and Filho E S. Nutrient removal in a vertical upflow wetland in Piracicaba, Brazil[J]. Ambio, 2000,29(2):74-77.
[11]段志勇,施漢昌,黃霞等. 人工濕地處理污水的研究[J]. 重慶環境科學,2000,22(6):64-66.
[12]Mitsch W J, Gosselink J G. The value of wetlands: importance of scale and landscape setting[J]. Ecol., 2000,35:25-33.
[13]Hey D L, Barraett K R, Biegen C. The hydrology of four experimental constructed marshes[J]. Ecol. Eng., 1994, (3): 319-343.
[14]倉恒瑾,許煉峰,李志安,任海. 農業非點源污染控制中的最佳管理措施及其發展趨勢[J]. 生態科學,2005,24(2):173-177.
[15]Haycock N E, Pinay G. Groundwater nitrate dynamics in grass and poplar vegetated riparian buffer strips during the winter[J]. Environ.Qual., 1993, 22:273-378.
[16]Ericp W. Impact of vegetative filter strips on herbicide loss in runoff from soybean. Weed Sci., 1996, 44:662-671.
[17]孫璞.農村水塘對地塊氮磷流失的截留作用研究[J]. 水資源保護,1998,14(1):1-4.
[18]王朝輝,宗志強,李生秀,陳寶明. 蔬菜的硝態氮累積及菜地土壤的硝態氮殘留[J]. 環境科學,2002,23(3):79-83.
[19]FAO Fertilizer Yearbook 2002[R].FAO Statistics Series,2002,51: 268.
[20]代才江,楊衛東,王君麗,劉春光. 最佳管理措施(BMPs)在流域農業非點源污染控制中的應用[J]. 環境管理,2009,4(3):65-67.
[21]范亞寧,李世清,李生秀. 半濕潤地區農田夏玉米氮肥利用率及土壤硝態氮動態變化[J]. 應用生態學報,2008,19(4):799-806.
[22]Mario T V, Mario T L, Jeffrey J S, et al. runoff, erosion and soil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a former c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 site[J]. Soil Water Conserv.,1997,52:189.
[23]Sharpley A N. Identifying sites vulnerable to phosphorus loss in agricultural runoff[J].J of Environ Qual,1995,24:947-951.
[24]曹文志,洪華生,張玉珍,丁原紅,岳世平.AGNPS在我國東南亞熱帶地區的檢驗[J].環境科學學報,2002,22(4):537-540.
關鍵詞:新科學事業單位會計制度 財務管理 影響
十以來,伴隨著我國公共財政體制改革和科技體制創新改革的不斷深入,科學事業單位在單位性質、類型和業務特點等方面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科學事業單位對其財務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財政部于2013年底,以財會[2013]29號文的形式印發新《科學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下文中簡稱“新會計制度”),自2014年1月1日起開始施行。
一、新《科學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創新點
(一)新增了公共財政體制改革涉及的會計業務
在新會計制度中新增了與國庫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類、部門預決算、國有資產管理等財政改革相關的會計業務處理,這樣設置既滿足了財務核算的需要又有利于各項財政體制改革政策的貫徹落實。
(二)完善會計科目體系和相關會計核算
新會計制度對原有的會計科目進行了全面的梳理,新增了部分會計科目,也取消了部分科目,對各會計科目的確認基礎、核算內容和賬務處理等內容進行了全面的闡述,為科學事業單位的會計實務操作提供了科學的依據。新會計制度中細化了收入、支出科目的設置,按照收入科目和支出科目相匹配的原則進行設置,更有利于科學事業單位進行收支核算。在凈資產中新增“財政補助結轉”、“非財政補助結轉”等科目,以滿足對財政撥款結轉和結余、非財政撥款結轉和結余等不同性質和來源的資金管理需要。
(三)新增固定資產折舊和無形資產攤銷的核算內容
其目的是為更真實、準確地反映科學事業單位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的實際價值,有利于單位內部固定資產管理,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四)新增“在建工程”核算內容,要求基建會計并入“大賬”
單位基本建設屬于單位管理的一部分,與之相關的資產負債應在單位會計報表中全面反映,這樣更有利于加強單位資產負債的管理,規范和降低財務風險。
(五)改進科技產品的核算方法
新會計制度中首次對科技產品采用成本核算的方法。新會計制度中明確規定,科學事業單位應在“科技產品”科目下設置“生產成本”和“產成品”兩個明細科目,“生產成本”明細科目歸集、核算科技產品所發生的實際成本,“產成品”明細科目核算已驗收入庫的科技產品的實際成本。
(六)完善財務報表體系和結構
新《科學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對財務報表進行了全面的調整,取消了原資產負債表中收入和支出項目,在財務報表中增加了財政補助收入支出表,并改變了原收入支出表的格式。這樣的調整使科學事業單位財務報表列示的項目和內容更加完整、合理,披露的內容更加充分,滿足了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要求。在收入支出表中全面反映財政資金、非財政資金的收支、結轉和結余等情況,體現了大收大支的管理模式,更好地滿足科學事業單位在財務管理、預算管理等方面的信息需求。
二、新《科學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對單位財務管理工作的影響
新《科學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實施后,對科學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進一步保障了我國科學事業單位的健康持續發展。
(一)加強和規范財政資金的會計核算
新《科學事業單位會計制度》重點強調了對財政資金的會計核算,重新界定了財政補助收入的核算口徑,并明確指出各支出科目應按照財政補助支出進行明細核算。在新會計制度中明確規定了財政補助收入、財政補助結轉和財政補助結余等科目的核算內容及相關賬務處理流程,且在財務報表中新增“財政補助收入支出表”,專用于披露財政資金的收支情況。
實行新《科學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后,各單位應加強對財政資金的收支管理,規范財政資金的核算內容,加強單位內部財政資金的預決算管理,做好財政資金的精細化管理。
(二)細化結轉、結余資金
新會計制度中完善了結轉、結余資金的管理,對結轉、結余資金進行了嚴格的劃分,將原“財政補助結存”科目細分為“財政補助結轉”和“財政補助結余”兩個科目,更利于財政結轉、結余資金的管理。
此外,新會計制度中也加強了非財政資金的結轉、結余管理,設置了“非財政補助結轉”、“非財政補助結余分配”、“事業結余”和“經營結余”等科目,明確指出各類結轉、結余資金的會計核算流程。
各科學事業單位在執行新會計制度時應根據資金性質和來源進行單獨核算,做到專項資金專款專用,細化本單位結轉、結余資金的管理工作。
(三)更利于真實準確反映單位資產情況
新會計制度中明確規定了對除文物和陳列品、動植物、圖書和檔案及以名義金額計量的固定資產以外的其他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并創新提出“虛提”固定資產折舊和無形資產攤銷的賬務處理辦法。所謂“虛提”是指在計提固定資產折舊與無形資產攤銷時沖減非流動資產基金,不列支單位成本。“虛提”折舊和攤銷不影響科學事業單位支出的預算口徑,滿足了單位預算管理需要;于此同時,計提固定資產折舊可以有效地反映資產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價值消耗,真實準確的反映資產的實際價值,有利于推動科學事業單位資產價值管理與實物管理相結合,進而為單位內部的成本控制提供財務數據。
新《科學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規定,自2014年1月1日起,各單位應當按照新制度的規定計提固定資產折舊,對于以前年度取得的固定資產要補提折舊。為順利實施新會計制度,各科學事業單位一定要做好本單位的資產清查工作,對于達不到新會計制度中固定資產確認標準的資產及時進行相應的賬務處理,并做好相關實物資產的登記管理工作。
(四)強化資產管理
為規范科學事業單位的資產管理,解決單位資產管理中對于接受捐贈、無償調入的相關資產不入賬的問題,新《科學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中增加了“名義金額”入賬的核算方式,即以1元人民幣入賬,規范了單位的資產管理。
新制度要求,對于接受捐贈、無償調入的固定資產,如沒有相關憑據、同類或類似固定資產的市場價格也無法可靠取得的情況下,應將取得的資產以“名義金額“入賬,并在會計報表附注中對該資產進行披露。以”名義金額“入賬有利于單位將取得的資產及時入賬,保證單位資金賬面的完整性,可以有效防止資產流失。
(五)加強科技產品的成本核算
各科學事業單位在進行科技產品成本核算時,可以借鑒企業會計制度中生產成本的核算方式。在“科技產品”二級科目“生產成本”下分別設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費用”等三級明細科目,用三級明細科目來歸集與科技產品有關的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以便更清晰完整地反映科技產品的成本構成,為科技產品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奠定良好基礎。
“科技產品”區別于其他企業產品的最顯著特點是科技含量高,并且帶有一定的創新性,但其不足是驗收合格率較低,針對這一特點,新會計制度將科技產品的入庫按照產品能否通過驗收分別進行了規定。驗收通過的科技產品才能辦理入庫手續,在賬面上正式被確認為單位的資產類存貨;驗收未通過的科技產品,不予入庫,直接確認為經營支出,各單位應做好科技產品的入庫管理工作,將驗收通過的科技產品及時確認為單位存貨。
(六)完善財務報表體系,便于披露財務信息
新《科學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明確規定了財務報表的形式及內容,其中包括資產負債表、收入支出表、財政補助收入支出表和附注。資產負債表取消了原收入、支出項目,增加了凈資產項目,這樣更便于直接披露單位的凈資產信息。財政補助收入支出表為新增加的財務報表,主要用于反映財政補助的收入、支出情況,該表可以清晰反映科學事業單位財政資金、預算管理等方面的信息。新的財務報表體系更能直接、準確反映出科學事業單位的財務狀況、收支情況,為單位的管理者提供更準確、清晰的財務數據,減少單位運營管理的經濟成本。
三、結束語
新《科學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出臺是我國會計制度發展歷程上一次重大的變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代背景下,為各科學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適應了我國公共財政體制改革的新時代要求,有利于科學事業單位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深入研究探討新《科學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有利于正確認識新會計制度對單位財務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從而提高單位內部的財務管理水平。各單位要認真貫徹落實新會計制度,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修訂后的《科學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財會[2013]29號).
[2]許威.事業單位新會計制度實施對財會工作的影響探討[J].中國科技縱橫,2013,(16):235、238.
[3]王興煥.試論新會計制度對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影響[J].經濟研究導刊,2013,(27):164-165.
關鍵詞:國庫集中支付;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財務核算
國庫集中支付,指的是預算單位提出申請,且按照相關規定由專門的審核機構審查合格后,由國庫賬戶實施統一的資金支付。行政事業單位是我國重要的組織單位,對社會的發展能夠產生重要的影響。國庫集中支付方式下,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與財務核算的方式也會適當發生轉變,如何靈活應用財務資金,發揮財務管理與財務核算的價值,是當前行政事業單位所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文章將基于國庫集中支付背景進行簡單分析,希望能夠對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與財務核算工作帶來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國庫集中支付對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影響
國庫集中支付管理方式下,對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影響,既存在積極影響,也存在消極影響,需要基于辯證的觀點看待問題并積極解決問題。
(一)積極影響
1. 有助于促進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方式的改革
國庫集中支付管理方式下,能夠使傳統的行政事業單位管理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為行政事業單位的發展能夠創設良好的條件,使行政事業單位中各個部門之間能夠有效溝通和交流,為盡快清除行政事業單位中的財務關系奠定良好的基礎[1]。
2. 有助于增強行政事業單位財政綜合調度的能力
國庫集中支付下行政事業單位中,各個部門需要按照統一規定執行各項操作,這種方式能夠有效避免財政資金在各個部門中停留時間過長等問題,增強行政事業單位的整體資金調配能力[2]。
3. 有助于強化行政事業單位財政資金的全面監督
國家統一的財政體系管理方式下,能夠減少財政資金的停留時間,進而有效提升財務資金的管理效果與使用效率[3]。一旦出現任何問題,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并且針對性的解決問題,降低各類不良問題的發生率,也保證了財務管理各流程的實際價值,有助于強化行政事業單位財政資金的全面監督。
4. 有助于提升行政事業單位信息技術的管理效果
信息化社會下,對各項工作質量、工作效率的提升均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國庫集中支付方式下,能夠完善行政事業單位財政管理的綜合效果,在國庫之間相互聯網與溝通的條件下,促進行政事業單位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通過互聯網實現信息的實時互動[4]。
(二)消極影響
1. 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靈活性
完全由批復預付額度控制的方式下,行政事業單位中的財政資金分配方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行政事業單位中的財政資金主導權力受到限制,故而也會造成很多行政事業單位中財政撥款頻率增加,部門中操作次數、審核次數增加等情況,一旦出現一些突況,自身的靈活處理能力也會大打折扣。
2.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政事業單位管理職能的充分發揮
國庫集中支付方式下,行政事業單位中的財政資金使用權沒有發生轉變,行政事業單位在實施各項財務管理工作中,還需要肩負財政集中管理中,單位招標、投標工作等等,關注項目工程的實施具體情況,這些責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行政事業單位管理范圍,其管理難度也會有所增加[5]。國庫集中支付方式下,將更多的資金融入到國庫中,對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評價、財務管理工作等也增加了難度,限制了行政事業單位管理職能的充分發揮。
二、國庫集中支付對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核算的影響
(一)轉變會計核算的方式
國庫集中支付的方式下,財政直接支付的方式會促使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的收入方式發生轉變。傳統單位在受到財政資金后,進行賬單核對。但是在國庫集中支付管理方式下,行政事業單位可以通過事業支付的項目、財政補助的收入等進行賬單處理,具體的實施流程得到簡化,也會直接影響行政事業單位的采購情況,改善借助財務溝通轉付等方式下所帶來的不便之處。
(二)增加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
國庫集中支付方式下,所設置的項目內容發生了轉變,增加了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在這種模式下,預算單位可以基于財政單位的具體要求,傳達授權支付用款的相關規劃。財務管理方式的轉變形式下,行政事業單位在受到相關授權后,進行到賬通知,明確用款額度并實施經費支付、經費補助等等。
(三)年終預算結余資金核算轉變
行政事業單位額度結余和單位資金結余之間的項目內容也在國庫集中支付管理方式下,發生了一定的轉變。年終預算結余的財務核算方式,直接實現財政支付、財政授權年終支付等,簡化行政事業單位中年終預算結余資金核算的方式。
三、國庫集中支付下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和核算的方式
國庫集中支付下,行政事業單位可以通過細致劃分財政資金的應用范圍,提升單位內部會計電算化能力以及構建國庫集中支付的內控機制等方式實現財務管理和核算,保證行政事業單位中財務管理的綜合效果。
(一)細致劃分財政資金的應用范圍
國庫集中支付模式下,需要細致劃分財政資金的使用范圍。縱觀當前行政事業單位的財政資金應用情況,除去項目經費,通常需要對單位公共使用的支付進行詳細分析,做出適當分類。
但是在實際的管理環境下,國庫財政資金集中支付范圍也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行政事業單位中的資金大多屬于公共產品性質,并不是行政性質。故而在使用的過程中,需要明確各項資金的應用范圍、應用途徑等等,保證每一筆資金的使用價值。
(二)提升單位內部會計電算化能力
國庫集中支付方式下,對信息網的建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庫集中支付方式下,可以通過信息化技術進行信息網絡的構建,保證各項信息的實時傳遞與交互。在這種方式下,才能夠保證國庫集中支付管理的效果。
行政事業單位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內部會計電算化能力,積極借助信息網絡系統實現各項財政支付、財政管理等等,并在信息化網絡技術下監控財政支付的具體情況。基于當前時代背景下行政事業單位的具體發展需求,需要培養更多的信息化網絡人才,進而滿足各項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核算需求,不斷提升財務管理與財務核算的質量。
(三)構建國庫集中支付的內控機制
國庫集中支付模式下,需要不斷完善國庫集中支付的內部控制制度,行政事業單位需要明確國庫集中支付模式,基于行政事業單位的具體發展需求,制定完善的國庫集中支付下內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國庫支付的內部控制制度,能夠使行政事業單位中各項財務管理、財務核算活動按照規定循序漸進的開展,真正做到有章可循。一旦出現任何不良問題,及時追究相關參與人員的責任,構建責任問詢機制,通過全面的制度規定保證各個部門的工作,各個崗位的分工等等。
四、結束語
國庫集中支付管理方式下,能夠使傳統的行政事業單位管理模式發生轉變。行政事業單位需要基于國庫集中支付的具體要求,通過細致劃分財政資金的應用范圍,提升單位內部會計電算化能力以及構建國庫集中支付的內控機制等方式,為行政事業單位的發展能夠創設良好的條件,使行政事業單位中各個部門之間能夠有效溝通和交流,增強行政事業單位的整體資金調配能力,不斷提升行政事業單位財政管理與核算的綜合效果。
參考文獻:
[1]黃麗香. 淺析縣級行政事業單位國庫集中支付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 經濟研究導刊,2015,20(22):215-216.
[2]王微. 新會計制度對國庫集中支付下的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影響[J]. 財經界(學術版),2015,21(12):213+264.
[3]徐孝民. 現階段高校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利弊及對策――基于高校組織定位和活動規律的視角[J].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3(13):201-208.
[4]賀敬平,王森林,楊曉林. 權責發生制在我國政府財務會計中的應用――基于海南政府會計改革試點的案例分析[J]. 會計研究,2011,06(13):42-49+95-96.
(一)體制管理現狀和問題
1.科技工作邊緣化,重視程度不足。支行科技工作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和特殊性,工作面向全行各個部門各個業務,繁瑣而復雜,與具體業務股室的工作職能不同,具有很強的專業性,但均未成立與科技相關的工作室,科技人員一般掛靠在其他部門。主管科技的領導多是業務工作出身,對科技工作難以參與和管理,多數工作是由科技人員獨立完成,這樣導致了領導認為科技工作越來越獨立,科技人員卻感覺越來越孤立,逐漸趨向邊緣化。2.科技工作任務重、積極性不高。支行電腦專管員屬于兼職崗位,隨著業務系統逐漸增多,科技維護的工作量也隨之加大,科技人員經常陷于主業和兼職兩項工作之間,分身乏術,顧此失彼。主業工作在調研、業務創新等方面容易做出佳績,而科技工作是常規性、費時費力的服務性工作,做不好還要影響考核,如此心理落差導致支行科技人員積極性不高。3.部門之間缺少交流、科技工作受制約。很多業務部門認為科技維護工作不需要懂業務,新業務知識培訓或者新系統上線培訓并未要求科技人員參加,但是系統安裝、調試或者使用過程中出現問題時,要求科技人員提供技術支持,科技人員在對系統不了解的情況下很難準確定位故障原因,延長了系統恢復時間。4.制度種類繁多,執行標準不統一。上級行規定的科技制度種類繁多,并且在很多要求上科技直屬上級部門與內審部門意見不一致,而且要求相同的文字往往有不同的理解,造成了制度執行標準的不統一。另外,科技管理要求的登記簿很多,但登記簿格式不統一,要素不明確,難以實現規范化管理。
(二)硬件設施現狀和問題
1.條件限制、設施不達標。各支行辦公大樓均修建于十多年前,并且在當時的條件下未考慮機房建設,目前所有支行簡易機房均為辦公室改造而成,對于面積大小、功能分區、溫濕度控制、防靜電地板、門禁系統等要求無法達到機房標準。而且近幾年來,人民銀行的經費一直都很緊張,能給予支行用于機房改造的經費更是少之又少。2.設備繁多、老化嚴重。由于業務系統崗位眾多或者應用系統不兼容一機一系統等原因,電子設備總體數量較多,更新換代周期比較長,設備老化嚴重。而且如UPS供電系統、發電機、核心交換機等設備更新需要一次性投入比較大,因涉及費用問題各支行很少主動定期更換,超限使用現象比較普遍。硬件配置低,設備老化嚴重,科技人員在維護過程中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必然會影響科技人員的運維能力,進而對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安全產生不良影響。
二、加強支行科技管理的探索
(一)加強人員管理
1.引進人才。可以逐步引進一批計算機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充實到縣支行計算機管理員崗位,解決計算機管理員年齡偏大、專業知識缺乏的問題。2.重視培訓。由上級行組織,對基層人行科技人員進行信息化應用和安全技術以及央行基礎業務知識的相關培訓,使技術人員既掌握科技管理技能,又充分了解業務部門的工作需要,提高解決實際應用和安全管理問題的能力。3.采用崗位代培方式,加強中心支行與支行科技人員的輪崗交流,通過實際操作和現場交流提高培訓效果。4.擴大計算機知識培訓廣度,激發全員學習科技業務的熱情,引導支行全體員工學習有關計算機信息安全應用和操作基礎知識,促進業務知識與科技知識相互融合,最終培養出一支既懂業務又精通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隊伍。
(二)加強體制建設
1.提高安全意識。“安全無小事”,一個安全穩定的計算機工作環境是基層央行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保證。應定期組織開展計算機安全教育培訓講座,向員工宣傳運行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員工的安全意識和科技保障重要性的認知,切實減少人為產生的安全問題,促進科技工作的良性循環。特別是加強領導干部的“安危”意識和對科技工作的了解,提高對科技工作的重視和支持。2.完善體制,避免科技工作邊緣化。一是保障人員切實履行安全管理職責,確定計算機專職管理員。二是建立和完善“評優選先”及科技崗位考核機制,增強科技工作者的責任感,調動積極性,獎優罰劣。三是適當考慮兼職崗位的工作特殊性,盡量爭取部分崗位補貼。四是解決科技人員的行政級別,提高政治待遇。五是放寬基層科技人員專業技術資格評審條件,穩定基層央行科技人才隊伍。3.建立健全操作規程,實現規范化管理。建議上級行綜合考慮科技工作和業務部門的具體情況,統一制定規范化的崗位職責、崗位操作流程、規章制度、登記簿,對管理人員、操作人員安全管理、應用軟件安全管理、運行管理、網絡安全管理、計算機病毒防范、數據與資料的安全管理、運行環境的安全管理、應急計劃和保障體系等方面進行全面規范。建議完善現有系統或者新開發科技管理工作系統,將日常科技管理工作納入到系統中,如針對常規開展的工作系統自動提醒、生成工作任務單并及時跟蹤任務完成情況,設備定期巡檢自動生成電子登記簿等。4.搭建技術交流平臺、資源共享平臺,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通過技術交流平臺,加強科技信息交流,可以為科技人員提供一個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機會,使大家在遇到具有共性的問題時能少走彎路,突出問題通過開展討論、多方出謀劃策也將更加容易得到解決。通過FTP或者SVN等方式搭建資源共享平臺可以使得缺失資料與經驗資料有處可尋,便于資料的分享與經驗的借鑒,提高資源利用率。
(三)加強基礎設施管理
為加快培養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維修技工隊伍,提高維修技工的職業素質和專業技能,集團公司工會把組織舉辦第一屆公交客車維修技工技能大賽作為今年的重點工作推進。本屆大賽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是對在崗的近2700名維修技工進行全員培訓和技能考核,以訓促賽,保障大賽高水平進行。第二步通過培訓選拔優秀選手,參加應知、應會比賽。
本屆大賽,設最佳組織獎和團體總分獎等,對獲得決賽前10名的選手授予“公交集團汽車維修標兵”稱號,對獲得決賽各單項前10名的選手,授予“公交集團汽車維修能手”稱號,并推評為2012年度集團標兵或先進個人。由此,在公交集團迅速掀起了人人學技術、個個比技能的新。
合肥公交集團首批四星級駕駛員
2月23日,合肥公交集團培訓中心組織首批申報四星級駕駛員計算機上機考試開始,以計算機隨機抽題方式進行。最終,本次參加高星級駕駛員業務考試的駕駛員有6名合格,成為了合肥公交首批四星級駕駛員。
為了使申報四星級的駕駛員能夠更好地學習、掌握《高星級駕駛員培訓教材》,合肥公交集團從2月16日開始,在廬陽停保場進行了為期七天的業務知識培訓。集團各業務部門培訓師采取多媒體形式,為43名駕駛員進行企業文化篇,合肥市情篇,營運調度篇,規范服務篇,安全行車篇,車輛技術篇,遵章守紀篇等七個篇章的講解輔導。參訓駕駛員半天工作,半天上課,以自學為主。他們嚴格遵守課堂紀律,認真聽講,克服困難,做到了工作學習兩不誤。
集團雙星工作分管領導、副總經理平偉,星辦主任王書敏,培訓中心主任解天舒,副主任黃長貴及試點單位領導均到現場為參考駕駛員加油助威。平總等領導向首批四星級駕駛員表示祝賀,同時鼓勵沒有合格的同志不要氣餒,要繼續努力,加強業務知識學習,提高自身水平,爭取在今后的業務知識考試中順利過關。
鄭州公交召開“我為鄭州添光彩、文明交通萬里行一月份主題活動點評會”
2月3日,鄭州公交總公司召開“迎春運科學組織保障月”主題活動點評會。總公司副總經理趙青海,各司屬各單位負責人50余人參加會議。會議由總公司宣傳部長趙紅偉主持,副總經理趙青海作重要講話。
點評會上,各司屬各單位圍繞一月份活動主題分別就各自活動方案制定、運營生產組織、車容車貌、車輛衛生、機務安全、應急保障、志愿者活動、職工培訓等方面的情況作了匯報。
運營處龍衛東主任對活動開展情況作總結點評。2011年12月26日至2012年1月25日,總公司共開設春運專線10條,共投入8718車次;積極開展定制服務工作,服務企事業單位一百余家,其中大專院校420趟次,其他230趟次;應急突發事件組織得力,受到好評;早晚高峰發車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