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能源及節能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文章首先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論述,并總結了新能源應用后對節能技術發展的推動作用。其次重點探討系能源汽車中節能技術的應用形式,以及節能目標的實現原理。最后對新能源汽車發展期間常見的一些問題進行整理,論述有效的改進方法,促進技術得到更好的應用。
關鍵詞:
汽車新能源;汽車節能;節能技術
1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的發展進步,汽車行業也得到了大力發展,成為人們日常出行中的重要交通工具,但同時也增大了能源的損耗,油品燃燒所產生的廢氣被直接排放到空氣中,增大了空氣污染的速度。采用新能源代替油品消耗,能夠節省大量的石油資源,同時在汽車的尾氣排放治理中也取得了理想的成績。因此新能源汽車應用得到了高度重視,各大汽車生產企業在對產品進行設計時,也會重點考慮在使用中新能源是否能夠得到充分的燃燒,為汽車行駛提供動能。其中應用最廣泛的是壓縮混合氣體,配合汽油使用后能夠為汽車行駛提供充足的能量,同時也減少了汽油的損耗量,混合氣體在壓力作用下進入到燃燒裝置中,被點燃后所釋放出的能量可供汽車行駛運行,并且這樣的環境下所進行的動力傳輸形式更合理,不會造成使用隱患問題。檢測汽車排放尾氣中的成分,可以發現僅僅有少部分氮氧化合物,排放量在環保部門規定的標準范圍內。新能源汽車是采用混合能源供應形勢來實現動能轉換的,由國外傳入到我國,今年來發展迅速,已經能夠實現自主研究,在國內大型汽車生產廠家都得到了很好的應用。由于汽車的供能形式發生轉變,在燃燒技術上自然也有明顯的變化,充分運用HCCI模式,能夠在基層中形成穩定的傳輸體系,在燃燒氣體被傳輸前,就已經進行了壓縮,提升混合氣體的濃度,這樣在啟動的瞬間動力能夠達到甚至超過單一油品功能標準,內燃機中的傳輸流程有所增加,但燃燒以及動能傳輸的時間卻并沒有增加,這是新能源汽車中獨有的優勢。
2新能源汽車的節能技術應用
2.1混合動力汽車
電能作為新型清潔能源在汽車設計生產環節得到了大力應用,處于清潔自然能源,混合動力是新能源汽車中常見的能源供應形式。通常情況下是將多種能源混合應用,汽油、天然氣以及電能。這樣的功能形式下將汽車不同區域的能源需求詳細區分,雖然是混合動力,但燃料仍然是獨立存儲的,同時功能達到汽車的形式能量需求,在這樣的供能形式下汽車得到了穩定的動力,能夠滿足各類行駛需求。燃燒油品不但行駛成本增大,同時也會造成排放尾氣中污染物質含量超標。新能源汽車行駛中只燃燒少量油品,結合電能共同使用,這樣在總的能量輸出上是不會發生變化的,同時也節省了大量的石油資源。電能存儲需要蓄電池的參與,設計階段對蓄電池的使用年限進行了嚴格的檢驗,避免汽車更換的廢品造成環境污染。汽車駕駛人員可以自由的切換供能形式,在電能與油品方面,人群基數較大的市區內應用電能,這樣就不會排放出尾氣,在路面狀況比較復雜的野外區域應用汽油供能形式,能夠節省行駛時間。
2.2電動汽車
風力發電以及太陽能發電技術逐漸的完善,使得電能成為新能源汽車設計階段首要考慮的,電能汽車產品也逐漸增多。以電能為消耗能源來實現汽車行駛供能需要對車載蓄電池進行設計,盡量在滿足蓄電需求的前提下減小體積,這樣汽車的外觀設計也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在系統內部電能被轉換成為動能,帶動發動機設備運轉,汽車達到了行駛的能源供應標準,進而驅動行駛。隨著新能源汽車生產以及使用數量不斷的增大,城市內也建立了大量的充電站,可以為汽車的蓄電池補充電能。電動汽車可以做到零污染零排放,這一點是柴油以及汽油汽車所不能實現的,所補充的電能也由清潔環保的方法所生產出來,符合能源可持續發展理念。目前的設計生產技術能夠達到合理的充電間隔時間,并且動能也完全能夠達到行駛需求標準。不過電能汽車也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缺點,蓄電池部分的體積大重量大都會影響到汽車行駛速率,并且蓄電池的使用壽命是有限的,反復充電一段時間后,需要更換新的電池裝置,增大了使用階段的成本投入,相信在未來的技術發展中上述問題都能夠得到更合理的解決。
2.3燃料電池汽車
燃料電池是通過氣體燃燒反應來為汽車行駛提供能量的,與傳統的功能形式不同,在使用階段會將預存的氫氣與空氣中的氧氣相互結合。這兩種氣體混合后得到的氣體具有可燃性,被點燃后所釋放出的能源補充給電池,使電能永遠更持續長久的能量,解決運行使用解讀所遇到的不合理問題。這種功能方式中所產生的尾氣排放僅僅是水分,并不會產生污染物質,符合汽車節能設計理念。采用該種供能模式的汽車需要安裝蓄電池,氫氣存儲裝置,運行使用的成本較低,但這些基礎設施的安全所占有的體積比較大,限制了對汽車外形的美觀設計,該技術目前正在全面研究中,僅僅在小范圍內投入使用,完全研究成功后,必然能夠代替傳統功能模式,成為新能源汽車的未來發展方向。
3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中的建議
面對新能源汽車對我國發展帶來的好處,政府需要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道路中起到主導作用,通過宏觀調控來整合國內有限的資源,從而高效的發展我國新能源技術。從新能源汽車節能方面進行突破,避免在傳統汽車發展過程中所走過的彎路。同時在我國自主研發的基礎上,鼓勵國外投資者對國內的汽車企業進行投資,增強與國際一流新能源汽車廠商的技術交流,提升世界影響力。
4結語
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對我國的汽車工業發展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通過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可以大幅度縮小我國汽車行業與世界汽車行業之間的差距。隨著國家政策對新能源汽車的支持不斷加大,我們應積極響應,通過自主研發與整合資源,切實促進我國新能源汽車健康、快速的發展。
作者:范志強 杜闖 董天宇 單位:沈陽理工大學汽車與交通學院
參考文獻:
【關鍵詞】電力節能 新能源 開發應用
一、電氣節能措施
(一)運用新型節能技術減少電能消耗
分布式供電是一種常用的節能環保的供電方式,但是其使用對象為集中式供電。其運行方式為在用戶附近布置發電系統,之后采用分散式的方式進行電能的輸送,這種輸電方式與傳統的輸電方式相比其能耗量比較小,而且分布式的供電還可以利用可再生資源進行發電,能夠實現節能環保的目標。
高度重視發電蓄能節能技術的發展對于實現電氣節能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主要是通過中央空調的蓄冷技術,空氣源熱水器熱泵蓄熱技術等的應用,對電能進行轉化,并將其轉化成其他的能源儲存起來,在需要使用的時候在轉化成電能以備不時之需。這種技術可以在用電低谷的時候進行電能轉化、儲藏,在供電高峰期的時候再把電釋放出來,有利于降低電能的浪費,提高電能的使用率。
(二)通過改造電氣設備減少電能消耗
電氣設備在運行的過程中可能會造成電能的耗損,因此應該重視對電氣設備的改進,力求通過每一個細節降低能耗,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下面就從幾個方面簡單說一下改造電氣設備的情況。
首先是變壓器的改造。變壓器是整個電力輸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調節電壓實現電力的正常輸送和節約能源的目的,因此要加大低耗損變壓器的推廣。由于不同的用戶對電的需求不同,因此為每位用戶輸送的電的壓力值也存在差異,這就需要借助變壓器對電壓進行調節,但是在使用變壓器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能源消耗的情況,因此為了實現電力系統的能源節約,降低變壓器的能耗具有重要意義。非晶合金鐵心的變壓器具有噪音低、損耗低、空載損耗低的特點,其能源損耗程度都不及傳統變壓器的損耗的五分之一,而且其維修費用相對比較低,維護比較簡單,因此非晶合金鐵心的變壓器的推廣成本比較低。
變壓器參數的調整有利于實現節能的目的。在電能運輸的過程中,面對相同的點亮,通過對負載的調整和運行方式的改變,有利于降低電能在輸送過程中產生的損耗。在變壓器運行的過程,要加強供、用電的管理。整個電力系統中的變壓器可能在容量、材質、電壓等值等諸多方面粗在差異,因此有功率的空載損失和短路損失、無功率的空載損失和定額負載消耗的參數都都不盡相同,通過對變壓器參數的調整,可以降低變壓器的有功功率損失和損失率,提高電能的利用率,從而達到節能環保的目的。
其次,優化電網配置在電網中時常會出現無功電流,這些電流會導致能量的消耗,會對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造成不便。無功補償是利用技術措施降低線路損耗的常用手段。其不僅能對有功功率進行合理高效的分配,還對無功功率進行合理高效的分配,對電網中的無功電流進行合理配置,通過對其進行合理的調度,降低有功功率的損耗,保護電壓穩定。
再次,降低線路損耗。一般而言發電站離用戶有一定的距離,因此需要通過線路對電力資源進行運輸,把電送到千家萬戶去,但是在運輸的過程中也容易導致電能的損耗,通常而言,線路的長度和負載與電能的耗損量成正比,線路越長負載越大,出現的耗損也就越大。因此為了降低電能的損耗,應該盡量減少導線的電阻,提高系統的功率因數。因此要注意以下幾點:在進行電路路徑的規劃時,一定要堅持電路最短的原則,盡可能的減小導線的長度,在導線鋪設的過程中能夠進行直線鋪設就不能走完了;對于導線截面積的選擇要科學、合理,一般導線截面的選擇要根據當地電網的運輸的電流量和當地能承擔的起的導線截面積價位進行選擇,在無法簡短導線長度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加大導線截面的方式降低能耗;最后在進行線路架設之前,應該對當地用電量比較大的地區進行了解,合理確定電氣房的位置,從而實現供電路徑的最小化。
最后是通過空調系統的節能。在公共建筑中主要是通過空調進行室內溫度的調節,因此空調會造成大量的能耗,據不完全統計空調系統產生的能耗能在整個公共建筑中占其總能耗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因此加強空調系統的節能意義重大。加強空調系統的節能建設主要依靠以下幾點:機電設備啟停優化設置、參數設定節能控制等。
二、電力新能源的開發
隨著經濟的發展,能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但是當前國際能源形勢嚴謹,因此加強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對于緩解當前的能源壓力,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充足的資源供給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政府也高度重視新能源開發工作,近年來我國新能源開發的研究工作得到一定的發展,預計到本年(2015)年底,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的新能源已經可以抵換4300噸標準煤,對于加快我國能源結構的更新換代,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我國新能源發展正處在機遇與挑戰并存,技術與經濟并存的時期。下面就對發展比較良好的新能源進行簡單介紹。
風能的利用對于緩解當前的能源壓力具有積極作用,目前我國的風電和分布式光伏得到加快的發展,但是利用率仍然較低;系統的調峰主要靠煤電,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新能源進行電力資源的開發,系統峰調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太陽能發電也是我國比較常見的新能源,采用分布式發電,既可以滿足用戶和附近需求以外,還可以將多余的電量輸送到當地的電網系統,,分布式發電具有清潔高效、就近利用、分散布局的優點,而光伏發電非常適合分布式發電的特點,能夠充分發揮光伏發電的優勢,為居民生產生活提供所需能源。雖然近年來我國的新能源得到較快的發展,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新能源的發展比較晚,根基比較淺薄,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還不夠健全,與電網及其他資源的發展的協調程度還不夠。
最后新能源的開發和使用有利于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不斷進行新能源的研發,能夠緩解當前的資源壓力,同時有利于環保工作的開展,與傳統的能源的相比,新能源具有污染小的特點,同時新能源的出現將降低煤電和水電的需求量,減輕煤窯的開采,降低對周邊環境的污染,同時也能減少在發電過程中造成的空氣污染,最后加強新能源的開發,有利于緩解當前的通貨膨脹,降低生產成本,促進經濟更好的發展。
三、結語
目前我國對于電力資源的需求量比較大,并且主要以火電和水電為主,因此在電力制造的過程中存在資源浪費嚴重、污染嚴重等問題,這也就要求電力行業加強對節能技術的研發,充分考慮各種主流電能開放方式的效益,并通過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降低電氣能源在輸送過程中產生的能耗。但是追求減少電氣能源輸送能耗的前提是滿足當前經濟發展所需的能源,不能單純的為了降低能耗而不為市場供應充足的資源,導致經濟發展受損。在進行電氣節能技術研究的同時,要積極尋找電力新能源,降低能耗。作為一名電力工作者,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節能的重要性,在工作中注意方法總結,為我國電氣節能和新能源開發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郭鑫.電氣節能技術與電力新能源的發展應用[J].山東工業技術,2014(01)
[2]尹忠東.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電氣節能技術[J].電氣時代,2006(06)
近年來社會在不斷的發展,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各行各業的發展速度也在提高,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電氣行業在人們生活中逐漸得以滲透。然而在現階段,電氣行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仍然面臨的一些問題,其中最為主要的便是電氣能源的供應問題,以及電氣節能技術的發展,為了解決該問題,文章中圍繞電力新能源的開發,分析了電氣節能技術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電力新能源 電氣節能技術 應用發展
現階段,受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升,電氣行業在人們生活中不斷得以滲透。然而隨著電氣能源需求量的增加,電氣能源短缺也就成為制約電氣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針對該問題,致力于電力新能源的開發以及電氣節能技術的使用,是推動電氣行業發展最為有效的措施,不僅能夠緩解電氣能源緊缺的現狀,同時還能夠優化我國的環境,在其基礎上實現電氣能源的可持續發展。為此,文章中針對電力新能源的開發與應用,對電氣節能技術進行了分析。
1 電氣新能源開發
1.1 太陽能光伏發電
現階段我們對于太陽能的應用已經比較普遍,太陽能作為新能源,其能源儲備量較大,并且已經被開發,所以在各方面的應用中十分普遍。在電力方面,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應用,主要是利用了太陽能電池板、控制器以及蓄電池等元件共同構成了光伏發電系統,為此,這也是一個發電的控制系統。在其應用的過程中,主要是通過太陽能電池板以及蓄電池的連接,以此進行太陽能的儲存,再利用控制器以及逆變器對太陽能傳輸系統進行控制,實現對電網的管理,進而達到節能的目的。現如今太陽能在人們的生活中十分普遍,例如熱水器等,其運行原理便是通過安裝的太陽能電池板將公共電網進行連接,進而構成光伏系統,不僅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時也減少了能源的損耗。
1.2 地熱能源的開發
受社會發展的影響,人們的取暖設施愈發先進,尤其是地熱資源的應用,逐漸成為現階段家庭中取暖的主要設施。在我國,擁有豐富地熱資源的地區主要在云南以及一帶,經過相關的調查分析可知,現階段我國地熱田數量約為300左右,天然熱量能夠達到1.1×102J/年。由此可知,地熱資源的開發是現階段推動電力新能源發展的主要內容,在地熱資源的開發中,我國還存在比較大的發展空間。除此之外,開發地熱資源,不僅能夠推動我國電力行業的發展,對于農業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1.3 核能資源的開發
在電力眾多新能源中,核能是其中最具效率、清潔性最高的能源,但是核能本身具備較高的危險性,為此,在對其進行開發時,需要格外重視核反應堆的開發。現階段我國在開發核反應堆方面的技術仍然處于發展階段,核能的應用范圍也比較受限,所以,相關人員要借鑒其他發達國家的開發經驗,在開發核能的同時能夠降低風險,減少放射帶來的危險,充分發揮核能對于電力的價值。
2 電氣節能技術應用措施
2.1 優化電網配置,完善電氣節能技術
全面優化電網配置,是完善電氣節能技術、減少電能消耗的有效措施,由于電網在運行的過程中,會導致無功電流出現,進而對電能造成影響,造成電能消耗。優化電網配置最為有效的措施便是進行無功補償,運用電氣節能技術減少電能的損耗,除此之外,優化電網配置對電網功率的分配也具有一定的影響,不僅保障了變壓器中電壓的平穩運行,同時也減少了電能的消耗。
2.2 強化照明設計,節省能源
平時在人們的生活中,照明設備是人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照明設備不僅能夠為人們在黑暗的環境中提供光亮,也為城市的美化貢獻了一定的力量。然而在照明設備的大量應用中,也造成了大量的電能損耗,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對照明設備進行節能設計,減少照明能源的消耗便成為現階段節省能源的重要手段,在照明節能設計的基礎上,既能夠保證照明的質量與效果,同時也能夠減少能源的消耗。其一,合理選擇照明形式,在照明的同時要善于利用自然光,以此減少照明能源的消耗,其次,設計人員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要將自然光源與照明光源進行結合,以此實現節能照明能源的目的。其二,結合不同的照明場所,設計不同的照明亮度,例如臥室光源的設計,可以選擇相對柔和的照明燈光,還可以利用熒光燈進行光源的平衡設計,針對比較高級的場所,便可以選擇三基色熒光燈,或是高顯色性鈉燈;其三,在照明的安裝方面,要合理選擇安裝位置,結合該場所實際的照明需求,設計節能開關,例如聲控開關,便可以實現照明節能的目的。
2.3 空調系統的節能設計
現如今空調系統的應用已經十分普遍,在建筑內部可以通過空調系統的應用,實現對溫度的調節,然而在應用空調系統的同時,會導致能源耗損。為此,空調系統的節能設計已經成為現階段相關人員研究的主要問題之一。冰蓄冷技術主要是通過電網低谷階段的風能,將冷量進行儲存,以此實現白天能量的釋放,達到節能的目的。冰蓄冷技術的應用,不僅實現了能源的節約,同時也大大節約了空調安裝的費用,減低空調制冷機的功率,減少電力負荷,進而實現空調系統的能源節約。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受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社會中對于電力的需求逐漸增大,然而隨著需求的不斷提升,電力能源也出現了緊缺的現象,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開發電力新能源,推行電力節能技術,是現階段促進電力行業發展的主要手段。文章針對電力新能源的開發,對電力節能技術的應用手段進行了闡述,通過文章中的分析,希望能夠在此基礎上全面提升電力新能源開發效率,實現電力能源節約,減少能源的消耗,進而推動我國電力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耀華.電氣節能技術與電力新能源的發展應用[J].低碳世界,2016(07):38-39.
[2]胡燦.電氣節能措施與電力新能源的開發問題探討[J].科技與企業,2014(08):132.
[3]陳澤林.淺談電氣節能措施與電力新能源的開發[J].中外企業家,2016(08):147.
[4]趙爭鳴.電力電子技術應用系統發展熱點綜述[J].變頻器世界,2010(01):41-43+52.
[5]郭鵬.電力節能措施與電氣新能源的開發分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29):165.
[6]張冰.電氣節能措施與電力新能源的開發問題探討[J].硅谷,2014(14):6-7.
作者簡介
李東君(2000-),女,高一學生,研究方向為電力。
關鍵詞:化工機械;新能源;開發;節能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U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5)26-0055-02
1 化工機械行業面臨的挑戰
當代化工機械行業面臨競爭越來越激烈,相關問題也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
1.1 資源逐漸減少
有限資源的逐漸減少,同時由于化工行業的生產過程等而導致的環境污染問題也十分嚴重等,都導致生產成本節約的問題比較困難,通過促進新能源開發和相關節能技術,分析存在的實際情況,才能有效節約成本、增長盈利,因而新能源開發與節能技術應用是化工機械行業增長盈利、增強競爭力的必經之路,同時也是響應國家可持續發展的號召,為建設“節約型”社會而不斷努力。
1.2 危害生存環境
隨著化工機械工業的發展,生產技術不斷革新進步,國家的總體經濟發展不斷進步,卻使得化工機械消耗地球上的資源越來越多,環境污染的問題日益增多,嚴重危害了人們的生存環境,同時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和生活狀況。
因此,化工機械工業必須積極地采取相應環保措施,保持化工機械生產企業能夠與環境保持可持續發展,從而實現產業的良性發展。而新能源開發實質是提高工作效應、節約能源以此帶來效益,另外,節能技術又在能源消耗方面有重大意義,減少能源的消耗,使得產業更好、更快地發展,從而新能源和節能技術應用方面越來越迫切。
2 化工機械行業分析
眾所周知,燃料是工業的血液,當然,化工機械工業也不例外。目前,化工機械行業主要還是以有限資源石油產業鏈中的汽油等為原料,然而隨著石油資源的有限性,造成了石油產品供需的矛盾日趨嚴重,資源的可用量越來越少。同時化工工業生產過程中排出的廢氣含有碳氫化合物、含氮氧化物的顆粒、鉛化物等污染物,使城市受到了大氣污染。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化工機械行業利用資源、能源等消耗過快,造成環境過多污染且極為嚴重,對人類產生極大的危害,同時也令我們付出了沉痛的環境代價。
因此,為了使化工機械設備更好、更快地發展,應堅持相關產業開發與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堅決改變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狀況,大力調整能源消費結構,使能源消費結構與資源水平和經濟發展相適應,努力建設節約型產業、“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能源化工的可持續發展。因而,要使得化工機械實現高效益、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快開發和推廣新能源開發與節能技術的應用,從而實現產業鏈穩態發展。
3 新能源開發和節能技術的應用相關措施
化工機械的新能源開發與節能技術的應用,是一個綜合性強的大工程,有為新能源實驗的新方法評定、檢驗,技術檢測的生命周期等,為達到新能源開發和節能技術的應用目的,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3.1 原材料的選擇,可回收設計
從原材料的選擇、可回收設計等方面著手,從而符合可持續發展以及“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實現化工機械產業高效益、可持續發展,同時對相關產品收益進行定期考核與評估,完善相關實施方面,改良相關制度。
3.2 組建監督管理評測單位
組建一些新能源與節能技術的監督管理評測單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新能源和節能技術的開發和推廣,以便預防或者降低污染與環境破壞的后果,同時定期對相關成果進行評測,對差的成果予以摒棄,而對好的成果予以贊賞、發揚。
3.3 提高原料利用率
增加煤、石油等一次能源生產鏈中二次能源的利用,使得化工生產鏈在提高資源品質和價值的同時,也實現資源的清潔利用,同時也達到了“廢物利用”的目的,與可持續發展戰略不謀而和。
3.4 加快開發和利用可再生能源
當今,潮汐能、地熱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逐步取代不可再生能源,通過加快開發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緩對有限能源的依賴,同時減少溫室氣體等危害性氣體的排放,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一個重要舉措。
3.5 整合國內資源
我國西部仍屬于未完全開發階段,有相當多的天然氣資源,通過整合西部資源,有助于國家控制海外石油消費,減少對進口石油的依存度,從而一定程度上減少國內汽油價格的攀升,同時加快國內經濟發展。
3.6 加強海外石油的開采與開發
發展海外能源化工,從國際市場上獲得化工產品,既符合資源所在國經濟利益,又有助于加強我國在海外形成的資源優勢,增加了我國在石油資源開發和采集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國內石油進口壓力,降低對國外石油的依賴性,減緩國內石油價格的震蕩。
3.7 能源發展要與建設節約型社會、可持續發展策略相適應
能源資源的緊缺是長期制約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絆腳石,節約資源是實現高效益、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措施。應堅持開發與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堅決改變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狀況,一定程度上可以對相關部門、企業進行關停改造,從而有效遏制相關情況的出現,生產線堅持響應國家、政府的號召。
3.8 合理分配資源
對于資源合理分配,以提高綜合利用率為首要任務,用盡可能少的石油資源,生產盡可能多的石油化工產品。從化工行業上講,可以推廣使用流水線作業,減少工序間的間隔,做到對石油資源的優化利用,提高生產率,達到“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和“節約型”社會的目的。
3.9 加大自主創新力度
“創新是一個民族前進的不竭動力”,從根本上講,創新是我國化工發展的必要條件。只有立足創新,才能真正開發出適合我國資源水平、切合現有設備、滿足我國國情的適用技術。同時完善相關科技創新的獎勵制度,調動相關人員參加創新的積極性,從而在創新上營造出良好的競爭氛圍,使得創新更好、更快地發展。
4 結 語
在日益嚴重的資源危機與環境污染的情況下,促進新能源開發和節能技術的應用,既符合我國國情需要,也促進我國化工機械行業更好、更快發展。同時兩者的相互促進才能保證豐厚的效益,從而更好地促進兩者的推廣,更好地支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口號,為建設環境“友好型”、“節約型”社會而不斷努力。同時創新也是一個民族不竭的動力來源,加大創新更加有利于化工機械行業甚至是整個工業的良性發展。新能源、節能技術加入創新元素更是能達到一個更好的發展,促進行業更好、更快地發展。
參考文獻:
何小明,53歲,電氣工程師,2006年7月到公司參加3.5米落地式多繩摩擦式提升機直流電氣安裝調試運行,任天湖礦山電氣主管;2009年技改礦山“無功補償與諧波治理”,節電效果明顯;2010年到深圳參加礦山電氣節能減排論壇,并在《新疆經濟和信息化》雜志發表《新疆大明礦山加快節能減排技術改造》一文;2011年6月通過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的節能減排管理經理崗位培訓考試。
公司自創業以來,從經營思想、管理方式和項目實施等各方面部體現著爭先節能減排的理念,例如:為客戶創造價值、全要素管理、清潔制造、精益生產、價值流管理、“兩化”融合、創建一級安全標準化等,這些理念和價值觀已被越來越多的員工理解并深入人心。何小明作為礦山企業的一名員工,他深深感覺到節能減排要身體力行、敢于人先。多年來,在企業一直倡導尊重自然規律,堅持創造創新,在企業節能減排、低碳綠色環保方面做到了知難而進、率先垂范。
自2006年以來,公司陸續對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新的管理模式加強引進,先后開展60~100萬噸選礦節水項目、二期技改總體工程、主副井控制變壓器數字穩壓改造、高壓電纜熱補修復再利用、變頻技術節能等工作。在這些重大的變化中,都留下了何小明的身影,他在礦山電氣節能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企業也因這些變化與發展獲得了巨大的收益,產生了深遠影響。充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輕社會能源消耗負擔
天湖礦山現有供配電容量負荷能力為6300kVA,實際裝機容量負荷隨著生產規模的增大達到10000kVA以上,這種違反常規設計的裝機容量大于供電容量的現象正是通過何小明提出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節能節電設備、合理調配設備的使用等手段才得以實現的。
提高供電網路自然功率因數
一般礦山用電的自然功率因數均偏低,“大馬拉小車”的現象較為普遍,這主要是原有的設計理念選用的富裕系數較大,再加上礦山生產的粗放模式使得生產效率低,設備大多數處于低負荷運行狀態,導致供電網路的自然功率因數自然偏低。天湖鐵礦通過何小明提出的有效管理、技術改造、新技術引用等建議將電網的自然功率因數由原先的0.8提高到0.95。
優化井下供電系統,提高電壓等級
電能傳輸過程中產生能耗,通常占用電量的5%~7%左右。減少傳輸能耗是節能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何小明通過研究提出了以下方法。
通過合理的方法,優化供電同路
合理設置變、配電所的位置(如靠近負荷中心),將迂回供電線路改為直達線路,以減小傳輸距離;合理選擇供電線路導線截面,以減小傳輸能耗等節電的基本原理充分進行應用,就產生了積少成多的節能效果。
提高電壓等級、改變原有規范
輸電能力與電壓是成正比的,當傳輸同樣的功率,電壓越高,可減少傳輸電流,從而減少線路損耗,節電效果十分明顯。天湖鐵礦改造前,井下電壓6.3kV,由35kV/6.3kV變電所提供。6.3kV饋出電纜經主副井到水倉變電所再到采區變電所,經井下變壓器以6.3/0.4kV變壓后,供給采礦設備。正常運行時電壓降為13.45%,啟動時壓降高達39.6%。改造后,35kV直接下井供電,采礦工作面供電系統升為660V電壓,正常運行時電壓降為4.32%,啟動時壓降為21.9%。采礦設備的供電升為660V后,電耗不僅降低了15%,還解決了由于供電線路長而造成的電動啟動難的問題。目前,他又提出了將采礦設備的供電壓由660V再升至1000V的方案,這種改造不但會進一步降低電路損耗,同時對電纜的線徑要求也有了下降,不管是作為設計時的主電纜,還是作為消耗品的供電支路電纜,其固定資產投資和生產成本均有了一定幅度的下降。這種打破行業用電規范的成功應用,不但樹立了新的行業設計規范,其廣泛應用后的節電成效意義更為重大。
對天湖鐵礦二期工程實施穩壓改造
天湖鐵礦二期工程在初期實際運行后發現變壓器損耗較大,于是將井口變壓器更換為數字穩壓器,便減少了變壓器“大馬拉小車”的自身損耗,實現年節電44064kWh,同時也提高了提升機控制系統電源的穩定性,并動態保證了產量不斷提升,產能的正常運行,與此同時將變壓器用于通風、井下生產減少投入10萬元。
通過新技術應用實現高壓電纜的熱補修復
將一期用過的舊35m2鎧裝銅電纜450米熱補修復后在二期空壓機配電上使用,隨即節約投入資金6萬元。
利用變頻技術,實現節電目標
關鍵詞 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調整;能源消費;計量模型
中圖分類號 F40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8)03-0108-06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與之相應中國能源的需求也穩步增加,從1985年的60 894萬t標準煤增加到2005年的223 319萬t標準煤,增幅近3.7倍。隨著人口增加、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重化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的快速發展,能源需求量大幅上升,經濟發展面臨的能源制約和環境壓力將更加嚴峻。因此,從定量的角度研究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學術界對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定量研究的重點是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的互動關系。Yang(臺灣,2000)、韓智勇等(中國、2004)、Lee(美國,2006)、Mahadevan和AsafuAdjaye(澳大利亞、日本、瑞典等,2007)[1~4]等的研究表明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之間存在雙向因果關系;Masih A.M.M.和 Masih R(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1996)、Altinay 和 Karagol(土耳其,2004)[5~6]的研究則表明兩者沒有因果關系;林伯強等運用協整和誤差修正模型揭示中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和短期波動關系[7~8]。國內外學者進行的有益探索,已經取得了一些很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但是在新的歷史階段,節能減排已經被提到了新的高度,能源消費的研究還需要繼續深入,不僅要了 解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之間的因果關系,而且要分析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費之間的內在機理,為節能減排工作提供政策建議。
近年來,隨著我國進入重化工業加速發展階段,人們開始不斷深化經濟發展和能源環境之間的認識。我國長期形成的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質量不高的問題依然存在,能源和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失衡成為國家工業化、現代化越來越嚴重的制約因素,所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中心環節,而產業結構調整又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點。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一方面可以降低高能耗產業比重,減少能源消費,減輕環境壓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知識密集型產業比重,增強創新能力,提高能源效率。
產業結構調整對能源消費影響研究的結果表明,產業結構的變化會直接影響能源的消費需求、改變能源的消費結構[9~11],然而,在產業結構調整、減少能源消費、提高能源效率的過程中,技術創新是關鍵因素。技術創新不僅能夠通過新的生產組合直接提高能源效率,影響能源消費,還會通過新技術發展新興產業,改造傳統產業,優化產業結構等方式間接影響能源消費。但是技術創新作為影響能源消費的重要因素,一直沒有得到學界的重視,未被納入到現有的分析框架中。本文試圖建立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調整對能源消費影響的分析模型,通過實證分析中國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調整對能源消費的影響。
1 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消費分析模型
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伴隨著能源消費的急劇增加,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技術創新與產業結構調整對能源消費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是急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本研究在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消費模型的基礎上,引入技術創新因素,建立新的分析框架(見圖1)。
該分析框架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相對比較復雜,首先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產業結構調整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綜合經濟發展;其次新經濟增長理論和知識經濟的研究已經達成共識,技術創新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所以技術創新也會影響經濟發展;最后正如上文所言,技術創新也會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此外,很多文獻已經闡述了經濟綜合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會影響能源消費,技術創新不僅直接影響能源消費,而且還間接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影響能源消費。為了清晰地反映各種因素對于能源消費的影響,這里首先將各種因素進行單獨分析,然后再考慮因素之間的協同作用。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基本假設,進而建立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消費的基本模型。
H1:經濟綜合發展促進能源消費。根據現有實證研究結果,經濟增長是形成能源消費的重要原因[12~14] 。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協同作用的效果就是經濟的綜合發展,所以這里假設經濟綜合發展促進能源消費。經濟發展對于能源消費的影響主要由經濟發展模式所決定,以能源和資源消耗驅動的經濟發展模型,能源消費和經濟增長之間的相關性很高;以創新驅動的經濟發展模型,能源消費就會和經濟增長脫鉤。具體模型如式(1)所示,EC表示能源消費,GDP表示經濟綜合發展。
H2:技術創新節約能源消費。1968年羅馬俱樂部提交的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認為,全球的增長將會因為糧食短缺、能源枯竭、環境破壞等原因達到極限,并且預測1992年石油將被消耗怠盡,而避免世界崩潰的最好方法是限制增長,即“零增長”的結論。實踐表明羅馬俱樂部的預言沒有實現,其主要原因就是技術進步在改變能源消費結構、提高能源效率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能源消費的增加不僅是需求拉動的結果,還涉及到能源生產效率、能源消費效率、能源市場價格等多方面的原因。技術創新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能源生產方式和能源消費方式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技術創新可以通過改造傳統技術、引進新技術,提高能源生產和消費效率,減少能源消費,還可以通過開發可再生新能源,替代傳統化石能源,影響能源市場價格和能源消費結構。除此之外,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的間接影響也很顯著,這里主要考慮直接影響。具體模型如式(2)所示,IN表示技術創新。
H3:產業結構升級、優化減少能源消費。由于不同的產業(或行業)能源消費水平不同,在產業結構中,如果能源消費水平高的產業比重大,整個國民經濟的能源消費量就會提高。反之,能源消耗的水平則會下降。中國過去幾次大規模的產業結構調整使能源消費水平發生了很大波動。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表現,同時也是減少能源消費的重要手段。但是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不是自發行為,經濟發展階段和技術創新水平是兩個重要影響因素。任何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都難以逾越其特定的經濟發展階段,所以產業結構的升級自身就體現了經濟發展,自然會影響到能源消費。具體模型如式(3)所示,IP表示產業發展,IP/GDP表示產業結構。
[WTBX]EC=α+β3IP/GDP[WTBZ](3)
H4:經濟增長、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協同影響能源消費。在單因素分析的基礎 上,還要考慮各因素的協調效果。經濟增長、技術創新和產業機構調整是整個經濟系統運行的不同側面,三者存在一定程度的互動關系,其協同機理相對比較復雜,難以簡單判斷影響結果。從運行機理上看,經濟增長從需求總量上對能源消費的影響比較模糊,技術創新從技術上節約能源消費,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從需求結構上減少能源消費。經濟增長、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三者協同影響能源消費,具體模型如式(4)所示。
[WTBX]EC=α+β1GDP+β2IN+β3IP/GDP[WTBZ](4)
2 模型指標選擇和數據來源
對模型進行實證檢驗,需要確定模型中變量的具體指標和數據來源,本研究選擇的具體指標及其解釋如下:
能源消費指標:能源消費總量是指一定時期內全國物質生產部門、非物質生產部門和生活消費的各種能源的總和,包括原煤和原油及其制品、天然氣、電力,不包括低熱值燃料、生物質能和太陽能等的利用。這里的能源消費指標不僅包括終端能源消費量,還包括能源加工轉換損失量和損失量二部分,也就是通常定量研究使用的指標能源消費總量(萬噸標準煤)(EC);
綜合經濟指標:經濟發展的直接體現就是產出的增加,但是從不同的角度也會有不同的衡量指標。國家層面主要是采用國內生產總值(GDP)相關指標,產業(企業)層面主要采用產業增加值、產業利潤率等相關指標,個人層面主要采用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費水平等相關指標。這里主要選擇國家層面的指標,國內生產總值(億元)(GDP)表示經濟增長的總量規模、R&D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R&D/GDP)表示技術進步水平和經濟增長質量、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元)(AGDP)表示經濟增長的人均規模。
技術創新指標:技術創新過程是一個知識創造、流動、應用和擴散的過程,從具體時間而言很難進行測度。但是人們為了更好地了解創新能力和創新績效,就采用黑箱的方法忽略創新過程,延續生產函數的傳統,從創新的投入和產出兩端測量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投入的指標包括R&D經費支出和R&D活動人員投入;產出指標包括論文、專利、技術市場成交額和新產品產值等,其中專利是核心指標,大量的經驗研究表明論文、技術市場成交額等指標與專利的相關性較高,所以通常采用專利作為技術創新的衡量指標,這里選擇專利授權量和發明專利授權量作為產出指標。技術創新具體指標包括R&D經費支出(億元)(R&DC)、R&D活動人員全時當量(萬人年)(R&DP)、專利授權量(件)(Pa)、發明專利授權量(件)(IPa)。
產業結構調整指標:產業結構調整是一個動態過程,所以只能用產業結構指標進行描述。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占所有產業的比重,通常衡量產業結構的指標有產值、從業人員數,從業人員數通常用來反映產業結構對于就業和失業的影響,產值指標主要反映經濟結構。所以這里采用各產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反映產業結構。第一產業產值比重(%)(PIP/GDP)、第二產業產值比重(%)(SIP/GDP)、第三產業產值比重(%)(TIP/GDP)、工業產值比重(%)(In/GDP)、建筑業產值比重(%)(Co/GDP)、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產值比重(%)(TSP/GDP)、批發與零售業(%)(WIT/GDP)。
數據來源:能源消費、經濟綜合和產業結構調整指標數據來自《2006年中國統計年鑒》,技術創新指標數據來自《2006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3 模型計量結果分析
本研究采用1987-2005年中國能源消費、經濟、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的相關數據,運用EVIEWS3.1軟件對模型進行了實證分析。在實證分析之前,考慮到原始數據的單位和量級存在較大的差異,為了避免數據中其他因素的干擾,保證數據的平穩性,對原始數據進行取對數處理。模型實證具體結果如表1、表2、表3所示。
為了避免解釋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建立單變量回歸模型,具體結果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所有的模型擬合度都比較好,F統計量也比較顯著。通過模型1,我們發現能源消費具有顯著的自相關性,前期能源消費量將會影響當期消費量。從結果來看,能源消費量滯后一期和滯后二期對當期的影響較大,但是一期系數為正,二期系數為負。這表明能源消費量的變化受外界的影響比較明顯,自我依賴程度較低,前期對后期的影響時間較短。能源消費不僅受到能源系統自身的影響,需求和供給的大幅度結構性變化都會影響消費變化。
在三個綜合經濟變量中,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顯著性水平不高,說明中國的能源消費并沒有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顯著增加。國內生產總值的彈性系數為0.103,大于R&D/GDP的彈性系數,這一結果表明我國的經濟規模總量越大、活躍程度越高,對能源的消費需求就越大,但是R&D對于能源消費的影響還比較小。基于上述結果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主要屬于能源和資源推動型,經濟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依然存在,經濟規模的擴張一定程度上拉動能源消費量的增長,與此同時研發強度對于能源消費的影響很小,表明研發支出在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提高能源效率方面的貢獻還比較小。
表2為技術創新對能源消費影響模型的實證結果。從表2我們可以看出,所有的模型都沒有常數項,表現在彈性系數上,能源消費不能獨立于技術創新而存在。也就是說,能源消費自身是技術進步的產物,而能源消費節約也離不開技術創新活動,兩者關系非常緊密。從模型5可以看出,R&D經費、人員投入和專利產出對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的顯著性水平都比較低,只有發明專利和能源消費水平呈正相關關系。從模型6、7、8、9我們可以得出類似的結論,發明專利與能源消費水平呈正相關關系。根據模型假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能夠節約能源消費,但是實證結果表明發明專利數對能源消費影響的系數為正(雖然比較小),發明專利數與能源消費同向變動,也就是說技術創新能力提升并沒有節約能源消費。
上述分析表明如果直接考察技術創新與能源消費之間的關系,中國的技術創新對于能源消費的影響還比較小,并且處于技術創新與能源消費的同步上升期。中國在能源領域的技術創新力量還比較薄弱,能源領域技術進步比較緩慢,急需要加強。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技術創新一方面是直接作用于能源消費領域,提高能源效率,另一方面是通過對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的影響,間接影響能源消費。技術創新對于能源消費的間接影響還有待進一步考察。筆者認為隨著技術創新能力的增強,兩者之間的關系應該有一個拐點,呈現技術創新與能源消費脫鉤的情況。
表3為產業結構調整對能源消費影響模型的實證結果。從模型10可以看出,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彈性系數都不太顯著,第三產業比重和能源消費呈正相關關系。從模型11、12可以看出,在有滯后項的情況下,各產業與能源消費的彈性系數都不顯著;在沒有滯后項的情況下,只有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對應的彈性系數比較顯著。根據模型12,第一產業、建筑業、批發與零售業的彈性系數為負,而工業的彈性系數為正,完全驗證了模型假設。第一產業、建筑業、批發與零售業能源消耗相對較少,所以這些產業的比重上升將會減少能源消費;工業是國家能源消費的重點,工業產值比重對能源消費的彈性系數達到了4.213。這表明中國的工業發展還處于粗放型階段,工業產值增加主要依賴人力、資本和能源投入,知識和技術投入較少,工業整體技術創新能力較弱。
式(5)為模型13,模型的擬合度R2=0.993 ,DW檢驗值=2.16 ,F統計量顯著性水平=0.0000。從式(5)可以看出在多變量協同作用的情況下,各變量的彈性系數有較大變化,其中專利和第三產業的彈性系數為負,即專利授權量增加能夠節約能源消費,第三產業產值比重的增加能夠減少能源消費。這表明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協同作用的情況,有利于減少能源消費,技術創新通過革新產業設備和改變產品工藝而節約能源,同時也說明中國的技術進步對能源消費間接影響比直接影響更顯著。技術創新在提供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競爭力的同時也節約了能源消費。
式(6)為模型14,擬合度R2=0.997,DW檢驗值=2.86,F統計量顯著性水平=0.0000。從式(6)可以看出,在三次產業進一步細化后的產業結構調整綜合模型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對能源消費的彈性系數為負,而批發與零售業的彈性系數為正。其余變量雖然彈性系數有所變化,但是符號沒有改變。該結果和表3分析有所出入,技術創新和產業之間作用機理比較復雜,該結果的解釋有待進一步的深入探討。
4 簡要結論和政策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簡要結論:
(1)能源消費具有一定的自相關性,前期消費將會影響后期消費,但是影響時間較短。從能源系統自身來看,能源消費應該存在一定的路徑依賴,具有顯著的自相關現象,但是就實證結果而言,目前的能源消費受到眾多系統外因素的沖擊。中國的能源消費不可再生化石能源占絕大多數,可再生能源比例相對較小,這一能源消費結構決定了能源消費量很大程度上依賴國家固有的資源稟賦和國際能源市場的變化,通過技術創新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費結構是提高能源消費系統穩定性的基本路徑。
(2)經濟增長是拉動能源需求、增加能源消費的重要因素。中國正處于重化工業發展階段,工業仍然是經濟發展的主導,并且仍然是粗放型的工業發展模式,所以經濟規模的擴張,勢必會拉動能源需求、增加能源消費。正如前文所述,經濟結構是影響能源消費的重要因素,當知識密集型產業成為經濟的主導部門,經濟增長將會和能源消費脫鉤,經濟規模的擴展將不會出現能源約束和環境壓力。所以節約能源消費,根本上是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知識作為社會生產的核心要素,建設創新驅動的國家發展模式。
(3)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調整對能源消費產生協同作用。技術創新能力提高(專利授權量增加)一定程度上能夠節約能源消費,第一產業、建筑業、批發與零售業產值比重的增加能夠減少能源消費,工業產值比重的增加對能源消費的影響較大。從實證結果來看,技術創新對于能源消費的直接影響并不顯著,但是與產業結構調整的協同作用比較顯著。這充分說明技術創新對于能源消費的影響不僅局限在提高能源效率,而且還體現在很多其他的方面,包括對于經濟發展方式的改變、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等。同時也表明,技術創新是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消費關系分析的關鍵因素。
據此筆者認為,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情況下,降低能耗、減少能源消費,使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費脫鉤的重要途徑是基于技術創新的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首先通過技術創新,把依賴人力、資本和能源投入的外延式發展,轉變為依賴知識和技術的內涵式發展,在工業領域積極倡導并幫助企業來自覺、合理、有效地使用能源,關閉那些嚴重浪費能源的企業和工廠;其次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知識密集型產業,通過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產業升級和優化;最后大力扶植和鼓勵節能型企業,要加大和鼓勵對節能技術的投資,直接通過能源技術創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同時通過立法來監督維護能源合理有序的開發利用。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Yang, H. A note on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DP in Taiwan[J]. Energy Economics, 2000, (22): 309~317.
[2]韓智勇, 魏一鳴,焦建玲等.中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協整性與因果關系分析[J].系統工程,2004,(12):17~21.[Han Zhiyong, Wei Yiming, Jiao Jianling. On the Cointegration and Causality between Chinese GDP and Energy Consumption[J]. Systems Engineering, 2004,(12):17~21.]
[3]Lee, C C. The Causal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in G-11 Countries Revisited[J]. Energy Policy, 2006, (34): 1086~1093.
[4]Renuka Mahadevan, John AsafuAdjaye. Energy Consump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Prices: A Reassessment Using Panel VECM for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J]. Energy Policy, 2007, (35): 2481~2490.
[5]Masih, A M M, Masih, R. Energy Consumption, Real Income and Temporal Causality: Results from a Multicountry Study Based on Cointegration and Errorcorrection Modeling Techniques[J]. Energy Economics, 1996, (18): 165~183.
[6]Altinay, G, Karagol, E. Structural Break, Unit Root, and the Causality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in Turkey[J]. Energy Economics, 2004, (26): 985~994.
[7]林伯強.中國能源需求的計量經濟分析[J].統計研究,2001,(10):34~39.[Lin Boqiang. The Econometric Research on Energy Demands of China[J]. Statistical Research, 2001,(10):34~39.]
[8]吳巧生,成金華,王華.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的能源消費變動――基于計量模型的實證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5,(4):30~37.[Wu Qiaosheng, Cheng Jinhua, Wang Hua. Change of Energy Consumption with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y, 2005,(4):30~37.]
[9]史丹.產業結構變動對能源消費需求的影響[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9,(12):50~52.[Shi Dan. The Effect of Industrial Change on Energy Consumption Demand[J]. Quantitative & Technica Economics, 1999,(12):50~52.]
[10]路正南.產業結構調整對中國能源消費影響的實證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9,(12):53~55.[Shi Dan. The Effect of Industrial Change on Energy Consumption Demand[J]. Quantitative & Technica Economics, 1999,(12):50~52.]
[11]史丹,張金隆.產業結構變動對能源消費的影響[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8):30~32.[Shi Dan, Zhang Jinlong. The Effect of Industrial Change on Energy Consumption[J]. Economic Theo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2003,(8):30~32.]
[12]Yu, E, Choi, J.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 Energy Development, 1985, (10): 249~272.
[13]Cheng, S B, Tin, W L. An Investigation of Cointegration and Casuality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y in Taiwan Province of China[J]. Energy Economics, 1997, (19): 435~444.
[14]WoldeRufael, Y. Energy Demand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African Experience[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5, (27): 891~903.
Effect of Innovation,Industrial Change on Energy Consumption
LIU Fengchao SUN Yutao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116024,China)
關鍵詞:建筑施工;節能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TE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節能技術在建筑施工中的意義
能源的節約是時代的趨勢,它不僅僅符合我國的可持續發展,也是全球性的。而在建筑施工過程中的能源節約更是有著不凡的意義。建筑施工中一個特點是能耗較大,所以能源節約是成本節約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的城市建設高速發展,在城市建設中消耗了很多的能源,本來我國的人均資源占有量就比較少,能源的短缺將會嚴重的阻礙我國經濟發展。
據有關數據顯示,建筑能耗占整個社會所有能耗的五分之二,而我國目前的情況至少也要占到四分之一以上,怎樣降低建筑施工能耗,減少城市建設發展對環境及生態的影響,是建筑行業發展中亟需解決的問題。近幾年伴隨著綠色建筑的理念興起,多種多樣的建筑節能技術也不斷出現,很多技術已經被普遍的應用于建筑施工的過程中,并且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效果。
二 建筑施工節能技術的應用
在我國現階段,建筑工程施工節能技術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新能源的利用吸收及節約方面考慮,另一方面是對建筑各部分的加強設計來實現的。
(一)充分利用、節約能源,科學利用新能源
1、充分利用、節約能源。建筑工程施工的過程中一定會消耗多種多樣的能源。例如,在進行混凝土的混合和攪拌的時候,需要大量的水。對水資源的節約不僅僅需要依靠科學合理的技術,更要靠每個現場施工人員強盛的節約意識。在建筑施工的過程中,現場施工技術人員同樣需要節約利用水和其他自然資源。改善建筑施工中各種能源的利用率,也就相應的減少了資源的損耗和浪費。另外,充分的利用可再循環利用的能源,同樣也是目前建筑施工中節能技術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2、新能源的利用。目前應用的較為廣泛的還是太陽能,它是一種新型的天然可再生能源,而且它在有限的時間內是取之不盡的,太陽能是萬物生長賴以生存的基本能源。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綠色的生存環境已經變成現代人追求的理想生活條件。人們采用新的技術充分的利用太陽能就可以很大程度上節約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的等能源以及減少利用這些資源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在建筑施工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利用太陽能轉化成熱能從而調節所需的溫度,另外還可以將白天吸收的能源儲存,夜間還可以在建筑中進行照明。所以,太陽能的吸收利用可以降低熱水器、照明等很多的基礎設備的能源消耗。但是,目前我國的太陽能技術還相對落后,對于太陽能的吸收利用率比較低,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浪費,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在建筑施工中,節能技術應該充分利用新能源,從而減少建筑照明和取暖等的能源消耗,不斷的探索研究改善太陽能利用率的新科技,勇于對節能技術進行創新。
建筑各部分的加強設計
墻體施工中節能技術的應用。雖然我國地域遼闊,南北溫差較大,但是民用建筑一般都還是比較重視它的保溫作用,傳統的保溫技術是通過加厚墻體厚度來實現的。但是,加厚墻體就存在著一個問題,這必將增大建筑用地的面積,并且采用同一種建筑材料進行墻體的保溫施工后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近幾年,一些保溫節能的技術在建筑物的墻體施工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一般分為以下三種:①外墻夾心保溫,;②外墻外保溫;③外墻內保溫。其中夾心保溫技術,主要是的工藝是將(玻璃棉、聚苯乙烯泡沫、礦渣棉)保溫材料放置在建筑內墻面和外墻面之間,再用建筑砌塊砌墻。這種保溫節能的結構較為復雜,而且抗震效果比較差,所以,在建筑施工中的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目前應用相對較為廣泛的是外墻的內、外保溫技術。內保溫技術一般是將保溫的材料在外墻的內側面使用,其中使用的保溫材料大多數都是急速聚苯乙烯、苯板或者溫砂漿等。它不僅達到了建筑保溫效果,而且在對于外界不同的氣候條件下,具有保溫效果較穩定的特性,施工過程簡單方便,所以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外墻的外保溫技術主要是將保溫材料覆蓋在外墻的外側面。
門窗施工中節能技術的應用。現代建筑的門窗保溫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冬天對取暖所需的能耗。而改善門窗的保溫性能一般都是通過增加兩塊玻璃間的空氣層來實現的。門窗的節能效果的主要影響因素是門窗的材料和安裝的技術水平。一般情況下木質或者塑料材的門窗導熱能力較低,而塑鋼或者鋁合金材質的門窗導熱能力就相對較高較高。單層玻璃相對雙層玻璃更易導熱。所以,在選用門窗材料材質時,為了能達到節能的目的,建議選用塑料材質,雙層的門窗。另外,在施工過程中,門窗的安裝要和墻體有緊密性,在墻體的多處交接處要注意密封措施,防止漏風和滲水的現象發生。
屋面施工中節能技術的應用。生活條件的改善,空調的使用已經非常頻繁 ,這雖然改善了室內的舒適程度,但是同時也增大了能源的消耗。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改善建筑的屋面保溫隔熱層性能來減少能耗。傳統的屋面保溫是采用整體性澆筑的混凝土板和煤矸石空心砌塊,盡管這種工藝的質量較小,同時降低了屋面的導熱能力,不吸水,但是它的缺點在于,建筑的使用過程中會產生滲漏和裂縫等不良現象。近幾年的屋面結構的施工工藝改為了工字梁板式,施工簡便,同時具有優秀的保溫隔熱效果。當前,很多民用建筑都喜歡在屋頂種植植物來達到隔熱的效果。另外,還有一些建筑采用的是倒置式的屋面,將防水層和保溫層交換位置,再在保溫材料中加入相應的防水材料,這樣不僅可以增加保溫層的導熱性能,同時還可以改善屋面的吸水性能,防水保溫材料有膨脹珍珠巖。這些節能的技術在屋面施工中得到了應用,都降低了能耗,達到了節能的效果,還改善了城市的空氣。
三 結語
作為建筑行業的一員,我們有必要認識到資源的短缺,所以我們必須加強對工程節能理念的認識,雖然在許多許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各項技術的應用方面還有很大的不足,我們應當更努力的去研究該領域的節能技術。
參考文獻
【1】石峰.論現代建筑的綠色節能技術[J].中國房地產業,2013,6.
建筑技能對促進國家經濟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建筑技能技術的革新和改進對提高能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本文從建造技能的概念出發,在降低建筑結構能耗、開發新能源、使用新節能材料等方面闡述了相應節能措施,以期望對研究我國建筑節能技術具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建筑節能;建筑能耗;新能源;新材料
1.建筑節能概念
建筑技能可以分為廣義技能和狹義技能兩大類。其中廣義建筑節能是指在建筑物的整個生命周期內,考慮其能源的流動情況,與其相對應的節能技術被稱為綠色建筑。狹義建筑節能主要關注的是建筑的構造部件在加工、安裝、建造及其使用過程中的能耗情況,特別是建筑運行使用過程中的能耗情況。與狹義建筑節能對應的節能技術稱為節能建筑,通常討論的節能技術多為狹義建造節能,本文所提出的技能技術均是指狹義建筑節能[1-2]。
2.降低圍護結構的能耗
建筑圍護結構的能耗主要包括三個部分:門窗、外墻、屋頂。這也是建筑節能技術最關注的三個部分,主要節能方法是提高構造技術,使用更經濟高效的保溫隔熱材料,來增強圍護結構的密封、隔熱和保溫的性能。
2.1門窗節能
門窗在建筑藝術上具有重要意義,是重要的通風采光的圍護結構,同時又是容易受損構件。為了增大通風采光的面積,現代建筑將門窗的面積設計的更大,為了增強藝術效果,有的建筑被設計為全玻璃幕墻結構。門窗面積的增大對保溫和密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節能的難度。目前對門窗節能的主要方法是提高門窗的密封性和研制保溫隔熱性能更高的材料。
2.2外墻節能
外墻節能的主流方法是采用復合墻體,復合墻體采用鋼筋混凝土或者塊體材料作為承重結構,墻體是將保溫隔熱材料與薄壁材料復合而成。與傳統材料相比,復合材料需要特殊的加工設備和工藝。例如,聚苯顆粒骨料是將廢棄的聚苯板粉碎,并將大量粉煤灰加入到膠粉料中,是一種廢物再利用的典型環保材料。膠粉聚苯顆粒漿料是把聚苯顆粒輕骨料和膠粉料通過加水攪拌成漿料,將漿料涂抹在墻壁外表面上,形成一層無空腔的保溫層。墻體復合技術總體分為三類:夾心保溫層、內保溫層、外保溫層。歐洲國家大多利用外附發泡聚苯板的辦法,其中外保溫建筑占德國總建筑的80%左右,其中采用泡沫聚苯板約占70%,而我國多采用夾心保溫層。
2.3屋頂節能
屋頂作為圍護結構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保溫隔熱作用,寒冷地區的屋頂為了減少屋內熱量的散失,需要加裝保溫層,炎熱地區的屋頂為了減少導入屋內的太陽輻射熱量,需要安裝隔熱層。在冬冷夏熱的黃河與長江流域之間,建造需要考慮冬夏兩個季節的溫度變化。常見的保溫方法有:在屋頂防水層的下方鋪導熱系數較小的保溫材料,例如玻璃棉、膨脹珍珠巖等;在防水層的上方鋪聚苯乙烯泡沫。例如,英國利用廢紙制作了一種保溫材料,將廢紙經過硼砂阻燃處理制作成紙纖維,施工時將紙纖維吹入屋頂預留的夾層中,形成保溫層同時又具有防火的作用。屋頂的隔熱辦法主要有屋頂綠化、屋頂架空通風、屋頂蓄水等等。為了滿足屋頂的節能需求,出現了一些利用智能技術、生態技術實現屋頂節能的新技術,例如可控型通風房頂、太陽能集熱房頂等等。
3.開發建筑節能新材料
3.1外墻保溫和飾面系統
外墻保溫和飾面系統的使用率在商業建筑外墻中占17.0%左右,在民用住宅外墻中占3.5%左右,而且在民用住宅中每年以1.0%~18.0%的速度增加。外墻保溫和飾面系統的主體部分是保溫板,制作材料是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厚度在30~120mm范圍,使用機械方法或者合成黏結劑將保溫板固定在外墻上;外墻保溫和飾面系統的中間層是聚合物砂漿基層,基層具有持久性和防水性的特性,使用玻璃纖維網增強并傳送外力;外墻保溫和飾面系統最外面的部分是表面覆蓋層,要求設計的美觀持久,為了防止覆蓋層褪色或開裂,覆蓋層材料可使用丙烯酸共聚物涂料,具有多種顏色和質地,強耐久性和耐腐性能均比較高。
3.2隔熱水泥模板
隔熱水泥模板是一種絕緣模板,使用水泥類的膠凝材料和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制成模板,多用于澆筑混凝土墻和地基。施工時,先在模板內部垂直或者水平配筋,建成墻體后,隔熱絕緣模板將成為墻體的一部分,在墻體的內部和外部同時形成了保溫絕熱層。
3.3保溫絕熱板
保溫絕熱板材的中間是夾心層,材料多是聚亞氨脂或聚苯乙烯泡沫,厚度采用120~240mm,兩面根據不同需要可采用不同的平板面層,房屋內可以使用膠合板類木制品作為兩面。使用保溫絕熱板材建成的建筑具有強度高、造價低、節約能源、保溫效果好、保護環境、施工簡單等特點。保溫絕熱板寬一般為1.2m,最大長度可達8m,尺寸已經系列化,整套供應,建造者只需進行組裝即可使用,尺寸也可根據實際要求定制[4]。
4.新能源的開發
為了緩解能源枯竭和人口增加之間的矛盾,在對不可再生能源節約的同時,需要開發和利用新能源及再生能源。開發新能源必須以高新科技為依托,例如太陽能、水力、潮汐能、地熱、風能及其它可再生能源,都需要借助先進技術手段,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筑可以利用太陽能取暖,假如又可以把太陽能轉換為電能,將光電產品融入到建造構件中,將所獲得的電能為建筑所用,可很好的降低建筑能耗,例如光電天窗、光電窗間墻、光電玻璃幕墻、光電屋面板、光電外墻板等等。
5.結論
采用新技術,利用新能源,開發新節能材料,提高建筑能源利用率,是實現建筑節能的根本手段。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節能建筑必定是緊湊型的,具有較高建筑密度和容積率,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建筑節能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可再生和低品位的新能源,另一方面研發新節能技術和材料,同時,要重視能源規劃和節能管理。
參考文獻:
[1]翁麗芬,張楠,陳俊萍.我國建筑能耗現狀下的建筑節能標準解析及節能潛力[J].制冷與空調,2011.1(2):10~14.
關鍵詞:電力技術;電力節能技術;供電質量;節能減排;供配電系統;節能設備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TM732 文章編號:1009-2374(2017)03-0075-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3.034
1 電力技術中電力節能技術的應用
1.1 節能型供配電系統的使用
據相關資料分析,近年來,我國電網損耗已占到供電總容量的7%~8%,優化利用電力節能技術至關重要。在使用節能型供配電系統中,相關人員要全方位分析該地區用電容量、供電距離、電網運行情況等,選擇“科學、合理”的供電電壓。具體來說,如果配電電壓為6~10kV,10kV具有較好的技術經濟指標,供電系統與有色金屬損耗量較小,在選擇高壓配電電壓的時候,相關人員要優先選擇10kV。如果用6kV設備比較多,容量又不小,技術經濟指標較好,相關人員要優先選擇6kV。如果用戶偶爾會用到3kV的電動機,相關人員則要采用專用變壓器進行供電,滿足用戶在用電方面的客觀需求。此外,在電網運行過程中,大部分電力負荷都屬于感性負荷,比如變壓器、電動機,這樣在安裝無功補償設備之后,比如并聯電容器,可以提供一定的無功功率,電網電源向感性負荷提供的無功功率,其在電網中的流動也會有所減少,降低了電網運行中的電能損耗,屬于無功補償,發揮著重要作用。所安裝的無功補償裝置可以優化調整大系統中的電網電壓,促使電網運行更加穩定,可以合理調整小系統中的三相不平衡電流,提高電網的運營效益。就變壓器來說,在電力運行輸送系統過程中,是其不可或缺的關鍵性組成要素,扮演著關鍵性角色。由于用戶對電力的需求各不相同,電力輸送電壓方面也存在差異性,如果利用變壓器調節電壓,將會增加電能損耗,必須客觀分析變壓器特點、性質,加以優化利用,降低其電能損耗。相關人員要優化利用電力節能技術,優化完善變壓器設備性能,優優化設置變壓器參數,借助變壓器,合理調節電壓,降低電能損耗,優化調整電力負載,合理調整其運行形式,加強變壓器的管理,降低其功率損耗,在提高電能利用效率的基礎上,順利實現“節能、環保”的目標。
1.2 節能設備的使用
在應用電力節能技術過程中,相關人員要意識到應用節能設備的重要性,廣泛利用變頻器。近年來,高壓變頻調速技術飛速發展,逐漸被廣泛應用到不同領域、行業中。就工礦企業來說,大動力設備應用較多,比如水泵、風機,常處于工頻狀態,需要巧妙利用閘閥動態控制風量與流量,而這會損耗大量的電能。針對這種情況,可以采用變頻器,調節變頻,完善電機轉速的基礎上,優化調節對應的風量與流量,電能損耗也較低。在此基礎上,相關人員要采用Y型高效電動機,其損耗降低率高達30%,效率提高率達到7%,有1~2年的投資回收期,甚至幾個月,要注重節能型照明電器的使用,燈具、電光源、控光器件等照明電器產品要具有較高的效率、安全性等,使用壽命要長,為人們提供一個“舒適、經濟、安全”的工作、生活等環境,提高電能利
用率。
1.3 注重用電管理
1.3.1 采用階梯電價法。在社會市場經濟背景下,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節能減排已成為時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技術革新的關鍵所在。電力企業要以社會市場為導向,全方位分析社會大眾在用電方面的客觀需求,采用階梯電價法,潛移默化中影響他們的生活習慣,促使經濟條件較好的居民更加關注節能產品,降低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的電能損耗,促使企業能源產品價值更加透明化,降低高耗電用戶能耗,注重節能減排,提高用電效率。
1.3.2 注重峰谷電力資源的科學利用,加強工廠電力計量管理。通常情況下,8∶00~22∶00用電被稱之為高峰用電,22∶00~次日8∶00屬于低谷用電。根據這一規律,電力企業要借助低谷電價優惠條件,鼓勵居民多使用低谷電力,比如電熱水器、空調。電力部門也需要合理轉移高峰用電,提高低谷階段的用電率,避免高峰電力供需緊張,優化配置電力資源。此外,電力企業要注重工廠電力計量管理,尤其是關鍵性電能計量裝置,對其進行必要的狀態監測、質量跟蹤等,全面、客觀分析在用計量裝置測試信息數據,有效解決其存在的故障問題,使之處于穩定運行中,構建合理化的管理制度,避免電能不必要的浪費,提高其利用率。
1.4 借助電能節能技術,減少線路電力損耗
就發電站來說,在輸電線路作用下,高效運輸電能,但大多時候發電站、電力用戶二者的距離并不短,在運輸過程中,極易增加線路電能損耗。在電能輸送過程中,如果輸電線路特別長,電力負載便會不斷增加,電能損耗也會持續增加,相關人員必須優化利用電力節能技術,盡可能降低線路的電阻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電網運行系統的功率因數。就供電營業區域來說,電力企業要根據該地區經濟等方面發展情況,全方位分析主客觀影響因素,站在長遠的角度,運用發展的眼光,優化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認真做好規劃以及布點工作,如果該地區負荷高度集中,所采用的變電站電壓等級至少為110kV,如果負荷較小,變電站電壓等級不宜超過35kV。在線路規劃過程中,相關人員必須堅持“最短距離”原則,也就是說要盡可能縮短線路的長度,降低其運輸過程中消耗的能源。在架設輸電線路過程中,相關人員必須客觀分析該區域各方面情況,采用最短路徑方法,降低輸電線路運行過程中的電能損耗。電力企業要多使用低阻型電纜,科學選擇導線截面。就輸電線路來說,損耗、電阻二者間有著某種關系,隨著線路阻值不斷增加,所消耗的能量也會有所增加,發散的熱量也越多,使用低阻值電纜是非常重要的,降低輸電線路損耗的同時,電纜散熱量也會逐漸減小,降低了“高負荷、高溫”季節電力安全事故發生率,在分析負荷容量與擴建可行性等基礎上,盡可能利用導線截面不大的電纜,可以降低電網運營成本。
1.5 借助電力節能技術,實現空調系統的環保和節能
通常情況下,在建筑物內部,空調系統特別常見,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可以有效改變、調節室內溫度,滿足用戶在住房溫度方面的客觀需求。但在空調系統運行過程中,其能源消耗特別大,如何實現其“節能、環保”已成為新時期電力節能技術研究發展中的重大課題之一,需要全方位分析空調系統性能、特點等,對其進行優化配置,科學設定一系列相關參數,多鼓勵用戶采用節能型的空調,確保“環保、節能”目標順利實現。在此過程中,相關人員要優化利用冰蓄冷技術,即要優化利用夜間電網低谷階段的風能,借助低價電來制冰與蓄冰,有效儲存其冷量,在白天用電高峰期的時候,將其溶為水,和冷凍機組共同進行供冷,降低空調負荷。站在能源分配角度來說,冰蓄冷技術有著多樣化的優勢,可以降低能源消耗率,降低用戶使用空調設備的費用,而制冷主機的裝機容量以及功率也有所p少,總電力負荷明顯降低,用戶在電力方面的需求也不斷減少。此外,在該技術作用下,空調系統的改造、運行維護等費用也有所減少,具有較好的“節能、減排”作用。
2 電力新能源的開發與應用
在優化利用電力節能技術過程中,相關領域研究者還要注重電力新能源的開發,順利實現電能的“節能、環保”作用。首先,風能轉化電能。就風能來說,屬于可再生資源,是一種新型電力能源,其節能效果特別明顯,有利于緩解新時期日益加重的能源危機,將風能轉化為電能之后,電力利用效率大幅度提升。其次,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就我國而言,在電力事業發展道路上,太陽能發電是最常見的電力新能源,采用分布式的太陽能發電形式,有效滿足地區用戶、行業等在電力方面的客觀需求,還將多余的電能傳輸到對應的電力系統中,具有鮮明的優勢價值,可以就地附近使用。在光伏太陽能發電中,能夠為當地用戶提供所需電能,具有鮮明的“節能、環保”作用。從長遠來說,電力新能源的開發以及應用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是促進我國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但還需要全面、深入開發與研究電力新能源,避免過度使用某類資源,節約資源、發展經濟的基礎上,有效保護生態環境,促使人與自然和諧
相處。
3 結語
總而言之,在社會市場經濟背景下,我國電力事業持續發展,在電力工作開展中,節能減耗已成為不可忽視的關鍵性環節之一,要注重節能供配電系統、節能設備等的優化利用,要注重用電管理,將電力新技能技術工作落到實處,優化利用各種先進的電力技能技術,比如分布式供電技術、電力蓄能技術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節能減排,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柳建峰.我國電力電子技術應用系統發展現狀探究
[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3,(5).
[2] 李緯華,劉元元.電力節能技術在電力技術中的應用
[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11).
[3] 趙爭鳴.電力電子技術應用系統發展熱點綜述[J].變
頻器世界,2010,(1).
[4] 辛樹明,宋文才.電力計量在節能降耗中的應用分析
[A].決策論壇――政用產學研一體化協同發展學術研
討會論文集(下)[C].《決策與信息》雜志社,北京
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5.
[5] 徐瑋|,劉東,樓伯良.電力節能減排現狀分析及對
電網節能技術監督工作的啟示[J].供用電,2014,
(4).
[6] 解祖品.電力拖動節能技術的應用和經濟效益評價
[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5,(28).
[7] 劉生田.節能降耗的電力計量技術應用探析[J].企業
技術開發,2016,(21).
[8] 袁力,李彥國.電力輸配電線路節能降耗技術研究與
工程應用[J].電子世界,2014,(5).
[9] 竺軍.節能降耗中電力計量技術的應用探討[J].中國
高新技術企業,2015,(34).
[10] 劉耀華.電氣節能技術與電力新能源的發展應用[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