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心理學的生理基礎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農村初中;留守學生;心理問題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13-0016-02
1 農村初中留守學生的心理問題
通過筆者多年的觀察和調查發現,農村初中留守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出以下幾種類型。
1.1 自私自利
只顧個人利益,不顧別人和集體的利益,自我主義占優勢,在學校里吃不得一點兒虧,不禮讓同學,不能正確處理個人與同學、個人與集體的關系。
1.2 自卑自負
總認為自己被“冷落”,不愿與同學、老師交往,尤其不愿與學習好的同學交往;對比自己強的同學、對被老師表揚的同學總是心存忌妒,產生失落、怨恨的自卑自負心理。他們心理壓抑、行為孤僻,有時甚至有古怪異常的行為。
1.3 焦慮過敏
遇事怕字當頭;碰到不順心的事時,心里總覺得煩躁;受到別人批評時,心里總覺得不安;心里總擔心會發生什么意外的事或總覺得有什么事沒做好。
1.4 貪玩厭學
沒有養成良好的獨立生活、學習的習慣,生活自理能力差,視學習為一種沉重的負擔,只要開始學習就感到不適和壓抑,注意力分散,單位時間內的效率極其低下,而一旦宣布下課或放學便表現出異常興奮。
2 農村初中留守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
2.1 自身因素
中學生的身高體重迅速增長,性成熟時期開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長”,極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間的平衡,也打破了心理諸因素之間的平衡。他們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帶有沖動性,不善于克制,行為不易預測,最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2.2 家庭因素
與父母親交流的缺失是導致“留守學生”情感缺失的直接原因。他們感到滿腔“熱情”無處傾訴,心理恐懼,進而導致其心理失衡,從而產生一系列的問題行為;加上其監護人教育方式不當,動輒打罵訓斥,使他們認為自己被“冷落”,壓抑了個性發展,降低了責任感及抗挫折能力,最終產生心理問題。
2.3 學校因素
學校是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主要基地。然而,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的教育工作仍有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智育輕德育、體育,重尖子生輕后進生;生活方式單一,令許多學生對學習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一些教師忽視學生的心理特點,教育學生時方法不當,損傷了學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學生失去上進心而自暴自棄。
2.4 社會因素
隨著現代化信息交流的逐步深入,一些社會的精神污染也日益增多,如黃色書籍、不健康的網絡游戲,由于他們缺少辨別是非的能力,一味模仿,結果造成一些不正常的心理。
3 農村初中必須加強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1 學校要努力營造有利于留守學生心理健康的環境
為了幫助學生能擁有一個健康和諧的家庭生活環境,學??赏ㄟ^家長會、家校e通等方式,與留守學生的監護人保持聯系,向家長講解青少年心理發展的規律及特點,使他們懂得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對孩子情緒、行為的變化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要幫助學生調整心態,增進家長重視學生心理健康的意識,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教育孩子的方法要正確,要多尊重、理解孩子,多關心、關愛孩子,多看孩子的優點、長處,多幫助他們自覺克服缺點和不足。對孩子的期望值不要過高,壓力不要過大,要為孩子營造一種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
學生也是社會大環境中的一員。學??膳c留守學生所在的社區、德育基地聯合,形成合力,共同抵制社會不良環境的影響,盡可能凈化社會環境。黃橋初級中學每學期都與派出所聯合,整治校園周邊的網吧,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使學生遠離了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網絡環境,引導學生文明上網,效果明顯。學校還設立法制教育基地,定期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增強他們的法制觀念,讓他們慎重與社會上的人交往。
3.2 學校要建立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體系
1)定期舉辦心理健康方面的專題講座,對留守學生進行行為指導、生活輔導等。主要是對一些有心理偏差的留守學生進行診斷和鑒別,針對他們的認識、情緒、意志、行為、人格、性心理健康等進行疏導、調整和矯正,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與環境適應能力。
2)建立留守學生心理檔案。將留守學生的心理問題的歷史或現狀記錄下來,存入檔案中,以便及時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個別心理健康輔導與教育,同時將特殊的案例整理出來,以便對全體學生進行個案教育。
3)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能促進心理健康的活動。通過主題班會、演講、手抄報、宣傳欄、校內廣播等形式,向學生普及心理衛生知識;通過社會實踐等活動,充分調動留守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在活動中了解父母、體驗親情和社會各方面的關愛,促進留守學生的身心健康,全面提高留守學生的綜合素質。
3.3 教師要以博大的胸懷關愛留守學生,并輔以心理輔導
愛是成功實施教育的源頭。有了愛,才會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理解他們成長中的煩惱。用一個博大的胸懷,去愛每一個留守學生,真誠地接納他們,從心理學的角度去了解、幫助他們;尊重他們的個性,讓他們在肯定和信任的目光中成長;增強他們對自己的信任,真正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問題。
在對留守學生的教育中,筆者堅信陶行知“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名言。對每個學生的教育引導都有發自內心的感情,沒有熱愛學生做感情基礎,師生就缺乏共同語言,感情就難以融洽,教育就難以奏效。作為班主任,筆者提倡做留守學生的“半個家長”,在這種特殊的條件下擔負起一部分家長的職責。留守學生的生活十分單調,雙休日更是無處可去。針對這種情況,筆者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陪他們在運動場打球,帶他們進閱覽室或逛書店。每逢傳統節日,筆者總是把他們接到家里,共度節日,讓他們享受到家的快樂。對于他們的生日,由老師買生日蛋糕,同學自愿買生日禮物(如書、筆等),開好生日主題會,讓他們在生日中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在溫暖中健康成長。
對于那些生病的留守學生,作為班主任更要做他們的貼心人。性格十分內向的女生婷婷,在一次上英語課時,臉色發青,突然暈厥過去。筆者急忙送她到人民醫院,為她付錢拿藥,后經醫生診斷為急性闌尾炎。筆者一邊通知家長,一邊和學生輪流守護。第二天家長從外地趕回來,激動地說:“感謝老師救了我女兒一命啊!”與此同時,筆者還發動學生給她送去了鮮花和營養品。躺在病床上的婷婷,淚水奪眶而出。病好后,筆者鼓勵她:“希望你在今后的學習中開心度過每一天。有什么心事和困難盡管說出來,老師是你忠實的聽眾,也是你的幫手,希望你把耽誤的課補起來?!焙髞淼娜兆永铮辉僮员傲耍_始主動和同學打成一片。實踐證明,愛心能取得感化的最佳效果。
4 結語
筆者相信:只要各方形成合力,采取合理有效的疏導方法,留守學生的心理是完全可以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的!
【關鍵詞】性心理現象; 性滿足感; 性; 性活動頻度; 性生理需要; 生理學
心理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1]。人體是客觀世界的一部分,人體各器官的生理活動和內環境的生理病理狀態也會反映到大腦,產生與自身有關的各種心理現象。從生理學角度來看,人體生命活動的需要得到滿足時,常會產生滿足感、舒適感甚至欣。
饑餓時進食,干渴時飲水,疲勞時休息,憋便時排出大小便……人體的任何需要在其非常強烈時得到滿足都能產生滿足感和,而人體最強烈的滿足感和當首推性滿足感和性。滿足感和的強烈程度主要決定于需要的種類、性質和該需要在得到滿足的當時對個體生命活動的重要性。在人體的生理需要中,相對比較簡單、直接、局部、短暫和易于滿足的需要(如呼吸、飲食和排泄的需要)不及復雜、整體、長遠、間接、難滿足的需要(如性的需要)產生的滿足感和強烈。
滿足感和是人體某種需要得到滿足、生命活動得以正常進行的客觀事實在人腦中的反映。饑餓時進食和干渴時飲水能滿足當時人體的迫切需要,并產生滿足感和欣,此時進食和飲水是為了滿足人體的生理需要而非單純為獲得滿足感和。同樣,性活動并非純粹為了獲得感官的刺激和滿足,而是人體的生命活動所需。
人體某種需要長時間得不到滿足時,生命活動的整合過程將逐漸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雖然通過生理和病理的代償機制在一定程度上發揮緩沖作用,但終將表現出從亞健康直到疾病的一系列癥狀,而顯現的時間也長短不一。某種需要對生命活動的影響越帶有整體性,障礙的發生越趨于重要功能的中樞部位,對生理整合的干擾就越嚴重,整合就越難以順利實現。此時如果需要得到滿足,障礙得到消除,則滿足感與也越明顯和強烈。性滿足感和性之所以最為明顯而強烈,正在于性活動能滿足機體保持調節系統正常狀態、消除調節系統功能的紊亂和實現整體功能順利整合的生理需要[2]。性健康是人體整體健康的標志,性健康有賴性需要的滿足。
高等生物之所以高級,主要在于其具有復雜的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調節系統,且越高級的生物其中樞神經層次越多。中樞神經系統內越次級的中樞越趨向于調控體內各部分間的協調與平衡,越高級的中樞越趨向于調控機體與外環境間的協調與平衡,同時也發展出整合各次級中樞的功能,即以干預次級中樞的自主調控過程為代價來適應外環境的變化。高級中樞的這種干預時間和強度如果不大,次級中樞的自主調控活動及機體內環境穩態得以恢復;相反則穩態難以維持,體內各部分間的協調性受到破壞,從而降低機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性活動能使中樞極度興奮從而減緩、打亂或中止大腦原有的活動程序和模式;極度興奮后帶來極度抑制從而使大腦調整、修改或重構新的活動程序和模式。因此后的睡眠深度加大、時間延長、質量提高,次級神經中樞以及內分泌和免疫系統恢復自主調節作用,全身各部分之間的協調性恢復正常。正如度量衡器的準確性、自控儀器的精確性和計算機程序運行的靈活性隨運行時間的延長會日漸下降一樣,人體的調節系統同樣受許多因素影響需要進行調整。而性活動正可對人體調節系統及人體的整體功能進行優化。性與神經、內分泌及免疫一起共同組成人體的調節網絡即“神經-內分泌-免疫-性”調節網絡對人體各系統功能發揮整合的作用。而無正常和規律的性活動者或長期無和性滿足者的睡眠質量往往下降,身體的抵抗能力和適應能力也往往受到削弱。相反,過度的性活動也往往以調節系統功能(如識別能力、反應能力、理解能力、記憶能力、調節能力、適應能力等)的下降為主要表現。
性活動的生理作用在于調整人體調節系統的功能、保持人體整體功能的順利整合,因此對性活動進行量的研究時,應以性活動滿足性的生理需要為度。盡管個體間存在極大的差異,但對于任何一個具體的個體而言,性活動都存在一個數量上的度。事實上,過度的性活動會降低性的,也會像過度的體育鍛煉或過度進食、過度睡眠一樣損害健康。用人為的方法竭澤而漁(如服用等刺激性興奮藥物)則更為有害,從長遠上損害人體性系統的感覺功能和運動功能。相反適度的節制常常起到增強性的作用,“小別勝新婚”即為此理。超過生理需要的限度盲目追求性的滿足感和稱為,無正常和規律的性活動或長期無和性滿足可稱為性滿足缺失,兩者都不利于健康。人類個體性活動頻度的正常范圍相當寬泛,亦即在正常、和性滿足缺失三者之間難以絕然劃分開來。正常與異常之間存在一個較寬的灰色過渡帶。但性滿足感和性卻能相當準確地反映出性活動頻度的正常與否。性活動能否如期達到,后能否酣然入睡,睡醒后是否感到通體舒坦沒有疲乏、沮喪、懊悔等消極心理現象,常成為檢驗性活動頻度的經驗之談[3]。非正常頻度性活動所造成的健康損害,需要假以時日逐漸積累才能表現出病理癥狀,而一旦表現出來已有相當嚴重的程度。壯腰補腎等補品暢銷不衰的現象,正反映出人們在對性活動頻度的理解和掌握上迫切需要科學的指導。
人類個體由于某些原因形成癖好,對某些成癮性物質或行為(如服用成癮性藥物、吸毒、抽煙、酗酒、零食、上網等)產生依賴性后,可產生某種程度上的滿足感和,但這是由對外源性刺激產生的依賴性所致的感覺,并非機體的正常生理需要。非正常性活動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同樣的作用。某些性過失、性罪錯青少年一錯再錯,某些個體對異常性活動方式有特別的偏好,并非完全由于道德問題,在某種意義上應與吸毒成癮一樣視為神經精神類疾病,應給以醫治和救助。人體某種需要或某種行為的正常和異常,區別正在于是滿足人體的生理需要還是相反――使人體生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或者超限泛化。
參考文獻
1伍棠棣等.心理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20-26.
2孫衛國,羅焯元.人類性的生理需要及其滿足的本質與意義[J]. 醫學與哲學, 2004,(9):33-34.
1.課堂教學基于導學案的“自學·交流”學習模式,培養學生積極品質和美德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內心存在著固有的積極力量,通過后天的教育“促使人的積極品質不斷增長并使人所具有的積極力量(包括潛力)得到充分發揮,人性的消極方面就會被消除或抑制”。 使用導學案的目的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設計上,把課本知識轉化成問題,而且使問題層次化,層次梯次化,梯次漸進化。再根據問題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知識。導學案的使用打破了教育的單向傳授形式,打破了學生學習天性受壓抑的沉悶氛圍,把原屬于學生的思維權利通過“自學”還給學生,通過“交流”表達自我。通過“展示”,不僅是把時間還給學生,也是把個性和尊嚴還給學生,把質疑的權利和知識的遷移能力還給學生。為適應初中生好勝、好表現的心理特征,導學案的有些學習任務,需要小組合作完成,派代表闡述,在回答正確或展示、表演后,給學習合作小組加分,最后評出優勝小組。這種小組合作競賽,學生的努力帶來的不僅是個人的成功而且是團體的勝利,所獲得的自我價值感將更強。同時,學生在交流、溝通、分享中還能促進團結、合作、競爭等積極品質和美德,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2.充分利用生物學課外實驗,增進個體的積極體驗
積極心理學認為增進個體的積極體驗是發展積極人格和積極力量的一條基本途徑。同時讓學生在實驗中感受生物的形態、結構和功能是與環境相適應的,讓他們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更重要的是獲得成功體驗,激發他們進一步進取的愿望和信心。例如以下幾個實驗:
(1)在要學習“種子的結構”內容前,在導學案的課前預習部分就設置如下的課前實驗:①仔細觀察你生活環境中的植物,它們有種子嗎?②動手體驗一下把種子從母體分離的那一刻的喜悅,觀察種子和母體分離的種皮部位有痕跡嗎?③選擇并收集顆粒較大的種子,浸泡24小時并帶到學校以備生物課上觀察。
(2)在學習“血液的組成”的內容時,需要采集血液,用以《血液的分層實驗》。每個班準備了10個試管,可進行5組對照實驗,分發給其中的5個同學。到第二天,全部交上。問其來源,多的同學說,和家長一起到屠宰廠采集的雞血,但有的同學家長在醫院工作,把用過的人血連同小試管一并帶來,血液的分層現象非常明顯。但最讓我感動的是李某,他在班里男生中是個子最矮的,說話聲音很小,上課有時候還不帶課本,連語文都考不及格。就是他,為了采血,他把自己養的一只兔子殺了,比雞血的效果要好。而且,實驗現象明顯:加入枸椽酸鈉的一支試管血液分層,另一支試管血液凝固。我在上課時,特意說明這是李某準備的材料,同學都對他投去了欣賞的目光。通過這次動手實驗,讓他感受到自己被關注、被尊重,并且獲得了成功體驗,激發了他的進一步進取的愿望和信心。
3.巧妙運用多媒體技術,誘導學生的積極情緒
一、逆反心理的理論背景
社會心理學理論認為,逆反心理是一種特殊的反對態度,主要由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三個要素構成的。認知要素對逆反心理起著準備和導向作用,是受教育者態度的基礎。因為人們在認識某一現象或問題時,心理上都事先具有一定的較為穩定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所構成的認知,支配著人們將要采取怎樣的做法,是擁護、支持、順從的態度,或者怠慢、反對、逆行的態度。情感要素指的是人們在心理上對認知信息內容的一種情緒體驗,即喜悅或者反感。情感在逆反心理中起著決定的作用或是直接的動力。具體來說就是大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如果他們理解了某一信息或觀念,就會感到一種滿足、充實和愉悅;反之就會感到疑惑、焦慮和煩憂。大學生面對新觀念、新信息會產生新的情緒感受,然后與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所存儲的知識內容、態度加以比較。如果原有的不良情緒不能得到有效地克服和消除,他們的不良情緒就會愈加強烈,從而產生去抵制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信息的行為意向。這些意向累積越來越多時,逆反心理就會轉化為一種逆反行為。行為意向要素是逆反心理轉化為逆反行為的準備,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響。從理論上充分認清逆反心理的構成及其作用,能加深我們對逆反心理實質的認識,有利于我們尋找解決對策,有效地預防大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
二、大學生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
(一)社會認知偏差
社會認知偏差指的是大學生對施教者的印象形成過程中出現的諸種心理效應。大學生的心理認知直接影響到對目標對象及其相關事物的態度。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大學生對教育者產生的不良社會認知,往往會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體表現是,第一,大學生可能對教育者產生了不良的第一印象,受第一印象效應的影響,進而懷疑和反感其傳遞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這些不良的第一印象如同一副有色眼鏡,使大學生對該教師及其所傳遞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產生低劣的價值評價,引發消極的情緒情感體驗,最終形成冷漠甚至對抗的心理。第二,大學生會給教育者罩上一圈不良的“暈輪”,因暈輪效應的影響而產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當大學生對某個教育者的某種不良或不當的行為特征形成突出的印象后,就容易以這個印象掩蓋掉對教育者其他行為特征的認知,造成以點代面的消極結果,從而動搖了教育者的可信度,形成對教育者的偏見。這種偏見表現為輕視甚至蔑視的成分,或者遠離、不愿意接近、不友好的成分。連帶地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信息本身產生偏見和抵觸。
(二)情感因素的缺乏
首先,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方式枯燥乏味,缺乏情感性。很長一段時期以來,高校把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必修課,采用統一的考試制度來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依據分數來判斷大學生的政治及道德水準。這種教學體制具有外在的強制力和束縛力,使一些大學生錯誤地認為這門課程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學習的目的僅僅是為了順利地拿到學分。造成對教育者表現出來種情感上的不接受,情緒上的排斥和反感。在教學活動中表現為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的不重視、反感甚至厭惡,他們得過且過,以六十分為榮,對學校組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活動抱著被動、消極、或拒絕參加的態度。其次,施教者不重視情感因素。教師在課堂享有高度的權威,大學生被看作是有待塑造的對象,常常處于失語狀態。施教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張力失衡,教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大學生處于的自我意識快速提升階段,他們渴望得到認可、理解和尊重,當他們的自由和價值觀受到外力的強壓和干擾時,難免會極力抵制,對原本愿意接受的理論和愿意去做的事,也可能故意與教師唱反調,有意反其道而行之,從而產生了逆反心理。大學生不重視對教師教風學風的評價,教師也就懶得去研究教材和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對思想政治的教學也會產生或輕或重的消極排斥心理。
(三)大學生的行為意向和實際需求被忽視
思想政治學科的設置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是教育和培養學生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和共性的行為取向。對共性的追求方面,在特定的環境和特殊的問題下,難免會與學生個人的學習目的產生矛盾。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是枯燥乏味帶有強制性,容易誘發大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逆反心理,這是一種正常的過程,學校和教師必須正視和重視,也應有信心用正常的手段將其扭轉過來。為此思想政治課程本身除了具有系統完整的學科理論體系和嚴肅的政策性和穩定性之外,還要求教材在內容上做到有很強的時效性和針對性。這是一件具有一定難度的事情,造成了教育內容與學生學習要求之間缺乏契合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往往被嚴重忽視,課堂教學過于強調理論而忽視實踐,宏觀目標講得太多,具體要求講得太少,要求太多但指導太少,不能有效回答大學生遇到的新問題和新情況。因此大學生對思想政治課也就當然地敬而遠之,產生冷漠感和厭惡感,轉化為對思想政治的逆反心理,影響了對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知識學習熱情。
三、大學生逆反心理嚴重影響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盡管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改觀,但是持有逆反心理的部分大學生仍有這樣的思維定勢,對自己所反感的東西,不論是否正確,都是一概否定和排斥。這樣產生的后果不僅使大學生自身形成一種與外界隔離的疏離感,而且使教者無法準確捕捉與其溝通情感的切人點,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舉步維艱。有些心理逆反學生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一定的口才,擁有很大的蠱惑力,很容易使其他學生甚至某些教職工與之發生共鳴,從而形成較強的離心力,大大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和感召力,阻礙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進行。
四、探索有效的策略,消除大學生的逆反心理
(一)提高大學生的認知水平
加強對大學生的馬列的基礎理論教育。學生逆反心理消除的關鍵在于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質。在基礎理論學習時,同時引導學生自覺對各種形形錯誤思潮進行抵制,結合他們的實際,解決具體的思想問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注重增強大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作為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的重要措施。學生積極性的調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還可以培養他們科學的思維方法。
(二)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因素
要采用以情動人、以理服人、寓教于樂的教育方法。大學生思想活躍,自我表現欲較強,強烈的渴望得到周圍人們的認同。用單向輸入的教育方式來灌輸觀點,不會產生理想的效果,還有可能加劇逆反心理。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堅持以人為本,情感先行的原則,放下架子,以顧問和朋友的身份出現,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高尚的情操感染人,有效控制和引導各個教學環節,通過形式多樣的途徑幫助學生消除逆反心理。思想政治工作者還需要通過心理咨詢、德育網站、微博、微信等新的工作形式,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有效引導。
【關鍵詞】新課程 信息技術 能力 培養
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主動獲取信息的能力。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目的去搜尋、發現、檢索信息,善于收集、整理、處理信息,能夠從豐富的信息資源中選擇和鑒別所需的信息,能夠正確、有效地表達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將信息傳遞給他人。信息技術課程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工具性和實踐性。在教學實踐中,筆者不斷總結體會、反思糾偏、學習提高,也積累了一定的教學心得,從而充分認識到,要想教好信息技術課,教師必須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策略
傳統教學模式的主體是教師。課堂教學時,往往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這非常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信息技術課教學的需要,信息技術課教學中應盡力體現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策略。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引導、促進、控制、咨詢的作用。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具體說來,就是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指導下的“任務驅動”教學,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主動、有目的地獲取學習材料,通過不同的途徑、方法完成活動“任務”,并在這個過程中使自己的知識、思維、技能和情感得到鍛煉和熏陶。因此,在設計教案時,首先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學習目標和任務都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邊聽講(或邊看書)邊上機操作”的學習過程為依據來安排教學內容,強調看書學習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學生遇到困難,筆者再及時進行指導,或者讓學生互相討論解決。這樣的學習,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性,學生對所學知識和技能印象深刻。
二、開展小組學習,培養學生合作與探究學習的能力
計算機課是操作性很強的課程,而學生的操作水平往往又參差不齊。在學習過程中,很多同學碰到一些問題只要有人稍微指點、提示一下就可以了;但還有一部分操作水平比較低的學生,碰到問題如果沒有人能夠及時講解,就根本無法進行具體的操作,那么一節課也許什么也沒做到就下課了,幾次下來學生就有極大的挫折感,對學習也就漸漸失去興趣了。開展小組學習和小組競賽,鼓勵小組同學互助學習,正好可以解決這一問題,使得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小組學習是把全班按一定方式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設立一個組長,由操作能力或者組織能力比較強的學生擔任,并主動幫助成員學習解疑、向老師反饋小組學習情況。小組學習可在一般的課堂教學和小組階段性的作品制作中體現。在平時的課堂學習中,每節課講完后,設置一定與目標一致的檢測題或相關的練習題,作為學生學習的目標。學生一般自己先獨立完成,在學習過程中有困難的,小組同學間可協助解決,如果解決不了的就及時向教師求助;同時組長要檢查本組學習情況,并向教師反饋。在小組階段性作品制作過程中,由小組自定一個主題,自選一到兩個負責人,然后進行人員分工,包括素材的選擇、采集、排版等。規定在一定時間內做完,在作品展示課中各小組派代表上去展示講解自己的作品,由全班進行打分,評選出較好的作品。通過小組學習,給學生創造一種相互幫助、相互協作的愉快學習環境,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與交流,用協作方式解決實際問題,既提高了教學效率,也促進了學生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系的形成。
三、養成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的好習慣
一、激發收集、處理信息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充分發揮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主動性,首先可采取激勵法,即對能在學習課文前主動收集資料的學生進行精神獎勵,如在他們的課本扉頁上蓋上一枚獎章或貼上一張小貼畫,并經常進行一些階段性獎勵。其次,采取循序漸進法。由于學生能力的差異和家庭情況的不同,收集信息的方法和途徑各不相同。為了照顧全面,我先讓學生試著收集一些簡單的資料,如在學習古詩詞時,讓學生收集作者的簡介及時代背景等。因大多數學生都能收集到相關信息,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隨之讓學生嘗試收集與語文內容相關的資料,學生由簡到難,無形中增加了收集資料的信心,提高了這方面的興趣。如學習《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一詞時(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學生通過自己查找資料,了解作者李清照的身世之后,無不對她的才華表示贊嘆,同時也對這位女才人的遭遇感到憐憫。學了本首詞后,學生意猶未盡,竟主動把收集來的她的另一首詞《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背誦了起來。這與以前教師直接把作者簡介傳授給學生,效果大不一樣,學生通過切身實踐,收集、處理信息,能更深入地掌握知識,印象深刻,感悟真摯,提高了自學能力和學習效率。
二、指導搜集、處理信息的方法
掌握好的方法往往會事半功倍。學生因能力和心理差異,剛開始我讓他們收集、整理相關信息時,僅部分同學較積極,千方百計搜集資料,有的學生則坐享其成,依賴別人收集的成果。少數能力較差或貪玩的學生,根本沒有或不花時間找資料。對此,我給予了學生收集方法和途徑的指導,如查閱書刊法、傾聽尋訪法、網上搜索法、觀察事物法、調查采訪法等。當然,收集信息的方法和途徑遠不止這些,我常指導學生采用多種方法,以掌握更豐富的所需資料。
學生有了收集信息的方法和途徑還不夠。有的學生對搜集的信息不加整理,往往在用到資料時,拿來照本宣章地讀起來,甚至一字不差、一段不漏地讀,頓頓卡卡,語句不流暢,有時還會出現不認識字當堂問老師或同學的現象。交流的同學不順暢,傾聽的同學自然索然無味,達不到理想的課堂效果。對此,我建議同學們必須把收集的信息進行整理加工,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提供有價值的信息資料。另外規定準備交流的資料必須提前讀通順、讀流利,別人交流的資料不許再重復交流,別人交流的時候一定做到認真傾聽等,這些都是學生必備的語文綜合素養。
在上習作指導課――《我的家鄉》時,我讓學生首先通過傾聽交談法向自己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親人了解家鄉的過去、現在、未來;接著又讓學生通過網絡、圖書、刊物等查找家鄉的名勝古跡、經濟發展、地方特色等相關資料。眾人拾柴火焰高,交流信息中,同學們對自己的家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的同學把自己參加過的四節兩會(即山東平度的地方四季節慶:春季的櫻桃節、夏季的西瓜節、秋季的葡萄節、冬季的芹菜節和仁禾生姜交易會、舊店蘋果展銷會)的照片帶來,滔滔不絕、津津有味地向同學們介紹家鄉的特產;還有的帶來了旅游景點門票、錄像帶等,和同學欣賞起游覽勝地,回味無窮。學生們思緒如潮,個個躍躍欲試,似乎有種不吐不快的感覺。大部分學生寫出了內容具體、情感真摯的贊美家鄉的文章。學生們通過多種渠道,收集到了各種各樣的資料,在老師的指導下,加以綜合、分類、整理,獲得了具體形象的整合信息,不僅拓寬了寫作思路、豐富了寫作內容,還提高了寫作興趣和質量。
三、養成收集、處理信息的習慣
關鍵詞: 積極心理 思品教學 建構方法
經常有思品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發出這樣的感嘆:“這個問題我都講了若干遍了,可學生還是掌握不了,不知是怎么回事……”筆者以為這固然與教師的“講”有關,更直接的原因是學生沒有形成積極的學習心理。
什么是積極心理?心理學認為,人的情緒表現為兩種:一種是積極的,當人的情緒處于積極狀態時,人的各方面機能就會處于亢奮狀態;另一種是消極的,當人的情緒處于消極狀態時,人的各方面機能就會處于抑制狀態,不利于接受新事物?!敖媽W生的積極心理”正是基于這一心理學原理而提出的。
在思品課堂,教師要千方百計地使學生的情緒處于歡喜、愉悅、向上的狀態,激發學生求知進取、奮發向上的動力和勇氣,盡力使學生的記憶、理解、分析和應用能力特別是實踐、創新能力進入最佳狀態。成功學的始祖拿破侖·希爾說:“一個人能否成功,關鍵在于他的心態?!本蛯W生而言,學生自身潛力能否發揮,素質能否提高,關鍵在于有沒有積極心理。學生的積極心理集中表現為樂學、好學、要學,敢于苦學、善于苦學。教師要成功地完成教學目標,不僅要使學生明確“學什么”、“怎樣學”,更重要的是要建構學生的積極心理。
一、樹立新理念
建構學生的積極心理,其實質是要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誘發學生的內驅力,引導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學會”為“會學”,使之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學生良好、積極的心態,首先要求教師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教學觀。
(一)學生主體觀。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又是自身發展的主體。要建構學生積極的心理,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挖掘其潛能,樹立起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學生主體觀。為此,教師應特別注意克服下列錯誤的觀念與做法:一是無視學生的主動性,把學生純粹當“觀眾”;二是只重視對學生現實狀態的評價,而忽視學生潛在的發展可能性;三是無視學生的差異性。
(二)平等教學觀。
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邊活動的互動過程。教師要熱愛、尊重、理解、寬容學生,努力營造民主、積極、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可親、可敬、可信的魅力,進而積極思考、大膽質疑;感受到教師熱切的希望,進而體驗成功的愉悅。
(三)時間效益觀。
學生已經聽懂了的,不講;學生已經學會了的,不練;可說可不說的話,不說。樹立時間效益觀,走“內部挖潛”的內涵發展之路,這對建構學生的積極心理,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整合課堂教學資源
(一)激情取信。
在課堂教學中,要建構學生的積極心理,就必須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為此,教師應努力塑造可親、可敬、可信的人格形象,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取信學生。首先,真誠的微笑——可親;其次,優良的素質——可敬;最后,道理講透——可信。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激情滿懷地授課,用豐富的智慧、生動的語言去感染、啟發學生。
(二)激趣搞活。
興趣是人們認識某種事物或參與某種活動的積極傾向,是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的內在動力,能使學生產生探求知識和獲得能力的強烈愿望。
首先,利用直觀和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講授七年級思想品德“承受挫折,戰勝逆境”時,筆者先播放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再配以旁白,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振奮學生的情緒,引起大家對教學內容的強烈興趣。
其次,運用幽默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思品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幽默,可以使教師的講課變得風趣詼諧,進而營造出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輕松愉快的氣氛,增進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最后,組織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實踐證明,興趣能有效地促使學生處于活躍、興奮狀態,強化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叭ぁ迸c“活”是統一的,無“趣”則不“活”,不“活”則無“趣”。
(三)創新設計。
課堂教學是啟發、培養創新精神的主陣地,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主要途徑。
三、個性化教學藝術
(一)充分發揮教學語言的功能。
在初中思品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語言功能,用語言的力量“統治”課堂。一方面要注意語言的規范性、科學性、邏輯性,另一方面要注意語言的趣味性、靈活性、主動性,只有把這兩方面有機結合,才能形成強大的語言感召力,才能深深地吸引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達到理想的教育教學效果。
(二)設置疑問,激發思維。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笨梢姟耙伞敝匾?。要使教學激發出學生的積極心理,設置疑問是極為有效的方式。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币虼耍覀円种匾曊n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
(三)問題精妙,有品位。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教學 創新意識 創新能力
創新是民族的靈魂,是國家的希望所在。創新是不斷戰勝困難和挫折,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源動力。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人才評價的重要標準。教育是人才的孵化器,擔當著人才培養的重任。
一、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在分析創新能力培養方式方法時我們有必要首先對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進行研究。創新意識,又稱創新精神,指的是個人具有創新的主觀意愿,它是具有創新能力,實現創新成果的初級階段,也是基本的先決性條件,同時也是保持旺盛創新能力、取得持續創新成果的意識動力,很難想象沒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會取得突出的創新成果。創新能力是創新的核心和關鍵,是取得創新成果的決定性因素。創新能力一般包括創新方法、創新思維和創新成果。創新方法是取得創新成果的方法性因素,方法創新是取得成果創新的重要途徑之一;創新思維是創新能力的內在要求,只有思維不斷更新,擺脫陳舊思維觀念的左右,才能增強創新能力;創新成果是創新能力的外化,也是創新能力的具體體現和根本目的。無法轉化成創新成果的創新能力是不能持久的,也是沒有市場的。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隨著人才競爭的逐步加劇,創新人才的培養已經成為教育發展面臨的新挑戰。
二、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課程已經成為當前初中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信息技術發展而誕生的信息技術課程與傳統的科目相比具有教學理念新,教學方法新,教學內容新且變化迅速的特點,初中信息課程的這些特點促進了其應在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方面發揮卓有成效的作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1.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傳統的教學觀念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管理者和實施教學的主體,教師比之于學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因而傳統觀念中常常將教師比之于再生父母,教師被置于僅次于父母的地位。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教育教學觀念的認識逐步理性、客觀。從事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教師必須樹立新型的教學觀念,即:明確認識到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課堂教學的目的是學生的學習,教師僅僅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知識的傳授者,在地位上與學生平等,教師實施教學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行為。
2.確立問題導向性教學模式在初中信息技術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教學模式是教學活動中一般性的經常性的方式方法,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慣用的行為模式,其對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決定性影響。創新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要養成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首先要求學生要養成主動發現問題、單獨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進行初中信息課程教學時應積極主動的發問,通過提出問題引起學生進一步的學習興趣,通過提出問題引起學生思考,并幫助和指導學生養成通過應用相關工具解決問題的能力。問題導向型教學模式在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應用有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3.確立以創新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學質量觀
人類社會產生初期由于自身知識積累有限,人們日常接觸和處理的事物簡單而反復,因而只需要生活中的簡單學習。隨著知識的不斷積累,文明的逐步提升,這種非系統性的學習已經無法滿足人類文明繼承和文明再發展的需要,教育便因此而產生,從這一點來看教育產生的本來初始意義就是為了人類知識和文明繼承的需要,進一步來說為了人類文明通過教育的形式能夠不斷地得到提升和發展,而實現這種提升和發展的元素就是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的人才。一段時期以來由于相關制度和規章的不合理,教育成為人們“謀食”的工具,更有甚者一段時期內由于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教育成為高考升學的工具,在此種形勢下衡量教育質量高低的標準被扭曲為考入重點中學或重點大學學生比例的高低,教育的質量被簡單的等同于學生分數的高低。當前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必須樹立以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學質量觀,通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質量。
4.確立以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為出發點的教學目標
創新意識是創新能力的基礎和前提,創新意識決定創新意愿,并進而決定創新能力和創新成果的大小。當前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必須確立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為出發點的教學目標,通過培養愛動腦、勤動腦,愛思考、善思考的人才,通過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來提升教育的整體質量。初中信息技術課教學中可以通過設置啟發性思考題,舉辦知識競賽,開辦相關講座等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5.確立以創新能力考核為中心的考核方法
教學必然要涉及教學質量的評價標準問題,教學質量的評價標準或方法對教育教學行為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也是指引學生學習的向導。當前廣泛存在的以閉卷筆試為主要方式方法的考核形式和內容亟待改革和創新。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初中信息技術課程考核方案選擇和設計時必須加大對學生創新能力的考試考核,以真正發揮考核在人才選拔中的積極作用。當前來說,初中信息技術課程考核中可以增加學生實踐性內容的考核比例,檢驗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快速反映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6.確立以學生興趣培養為出發點的教改機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不斷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積極因素。學生在學習中養成良好的學習興趣,有助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有助于持續性學習能力的保持,有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創新成果的取得。初中信息技術課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手段的選擇、教學內容的設置和教學方法的正確取舍贏得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養成。
初中信息技術課已經成為初中教育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學生系統接觸和了解信息技術的重要形式。初中信息技術課教學中加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研究有助于提升初中整體教學水平,有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創新型社會的構建。
參考文獻:
[1]曲雁.關于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幾點思考.北京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年6月.
[2]張華英,王暉.如何在計算機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中國科技信息,2005年第16期.
[3]劉淑文.實施創新教育的思考.繼續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4]徐勇鵬.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年第1期.
1 激勵語言的作用
過去教師是“警察或法官”,課堂氣氛緊張,師生關系不和諧,學生缺乏學習的熱情。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調查發現,92%以上的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語言激勵,并在受到教師語言激勵后,樂于跟隨教師進行活動。如:“你回答得真好!你的分析太正確了,下次讓你來當小老師!”這是對學生表示肯定。學生得到認可,因此也敬佩教師。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善意的批評也會給學生帶來成功的希望。如:“你的答案已接近正確答案,但是還要再認真思考一下哦!”教師尊重了學生,師生間才會民主、平等、和諧。學生喜歡這位教師,就會認真聽課,這節課才會有效率可言。教師及時激勵學生,師生關系融洽,能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激發學習的動力。培養了興趣,調動了積極性,活躍了氣氛,促進了師生之間的感情。可見,語言激勵能改善了老師和厭學生的關系。
2 激勵語言的技巧
運用激勵語言要恰當。教師激勵學生的目的,是為了鼓勵學生學習,提高課堂效率。教師把握正確的時機,適當的激勵,能起很大的作用。但是過多的和太隨意的激勵,激勵會顯得蒼白無力,不但會破壞良好的課堂氛圍,學生還會對教師提出質疑。要使激勵語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要學會捕抓教育的契機。因此課堂上,教師要利用心中的放大鏡,耐心細致地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當學生想展示自我但又束手束腳時,教師適時運用語言激勵,會讓學生充滿自信地去展示。同時激勵時要因人而異,不恰當的激勵會使學生認為教師是在諷刺、挖苦他,降低了教師的威信,適得其反。
3 激勵語言的助教
無論在哪些方面,盡量去挖掘學生們身上的優點,鼓勵他們的信心,并給以贊許式的肯定?!皟烖c單”就是一個很好的措施,使每個學生看到了老師與身邊同學的評價,自己恍然大悟,原來自己還有這么多本事沒有發揮出來,我也能行。我對一位學習特別差、紀律特別差的學生說:“學習成績差,不一定代表你笨、沒有創造力。記得嗎?1千米=1000米,你不就回答對了嗎?” “聰明的你,我相信你一定能寫好,對嗎?”“好。有進步,再加把勁,加油!” “雖然你紀律不好,但你在運動會上為咱班贏得了榮譽。全班感謝你。“假如今后,你不再搗亂了,相信你會贏得更多的掌聲?!薄浀卯敃r的他非常感動,原來他在老師、同學們的心中,并不是一個什么都不行、無可救藥的學生。有了自信,提高了學習的勁頭。從那以后,發現認真回答問題的有他,問問題的有他,他進步了。正是這簡單的評價,贊許式的肯定使他的成績突飛猛進。
4 肢體語言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