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心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心理學;整合;分裂
[中圖分類號]B84-0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4 ― 0045 ― 04
有關心理學分裂與整合問題的討論由來已久,很多研究者認為心理學的分裂不利于心理學的發展,甚至有研究者擔心心理學會被其他學科吞并。因此,很多心理學家都在積極嘗試將心理學整合為統一的學科以促進心理學的發展,維護心理學的科學地位。但是,由于心理學在科學觀、方法論、研究對象以及學科性質等方面有其獨特性,因此不能強求心理學的存在形式與其他統合學科的形式完全相同。當前學術界所謂的心理學的“分裂”樣態,或許正是其應然的存在樣式。心理學的分裂或整合,可能只是學術研究的一個假命題,心理學既不需要整合,也根本無法進行整合。本文將在對以往心理學分裂與整合的研究進行分析梳理的基礎上,以新的研究視角重新探討心理學的分裂與整合,以還心理學應然的學科面貌。
一、心理學分裂的現狀及其整合研究的嘗試
(一)分裂的心理學
學界已有研究普遍認為心理學處于分裂之中,而這種分裂局面的形成有諸多原因。Stephen C. Yanchar和Brent D. Slife認為,心理學的分裂主要有如下原因〔1〕:第一,心理學專業的獎勵機制不完善,對于心理學理論創新的支持不足,并且學生在受教育的時候易受到導師固有觀念的影響,這加劇了心理學的分裂。第二,科學研究與實踐活動之間沒有建立起有效地聯系,心理學的很多研究脫離實際生活,導致心理學應用領域與學術研究領域的斷裂。第三,心理學理論形態的多樣性,不同的心理學派別在構建自己的理論體系時以不同的哲學方法論為指導,有不同的研究對象以及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導致學派之間難以統一。第四,方法論的多樣性,不同心理學派別持有的哲學觀點不同,其方法論也就不同,科學主義取向心理學的方法論來源于實證主義,而人文主義取向心理學的方法論則是現象學和解釋學等。
心理學的分裂受到了心理學家的高度關注,有研究者認為心理學發展的關鍵問題是缺少共同的基礎,“心理學家總是各自為戰,雖然研究對象相同,但卻從不同的基礎出發,使用不同的方法,說不同的行話,得到相互矛盾的結論”,〔2〕3同時,他們還認為心理學正在被其他學科蠶食,面臨被吞并的危機。科學主義取向的心理學家將注意力集中在實驗室的研究中,關注的是實驗和數據,注重從某一側面入手研究人的心理實質,強調實驗數據而忽視了實驗結果對人和社會的指導意義;人文主義取向的心理學家則關注心理學理論的實際意義,認為實驗缺乏一種整體觀,把人等同于物從而忽略了人的主觀性與能動性,因而無法解釋所有的心理現象。實際上,心理學內部學術研究與應用研究也存在著由來已久的對立傾向,心理學的學術研究強調其研究的純潔性和高尚性,認為學術是第一位的,應用是第二位的;心理學的應用研究則強調心理學的著力點在于實踐應用,拒絕把心理學當做純科學。〔3]193學術研究關注的是個體,缺乏對社會宏觀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分析且其基本原理脫離社會實踐;應用研究則把心理學帶入一些微觀領域,出現了很多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心理學分支學科。
(二)“第三種文化”下的心理學整合觀
在《兩種文化》之后,斯諾又于1963年發表了《再看兩種文化》一文,并預見了“第三種文化”的出現。這種文化將彌合人文知識分子和科學家之間的溝通鴻溝,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兩類知識分子可以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對話且關系融洽。〔4]24斯諾的“第三種文化”有利于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融合,對緩和兩種文化之間針鋒相對的現狀也有積極的作用。
“第三種文化”具有包容性、超越性和大眾化的特點,能夠容忍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可以使每一種觀點都得到嚴肅對待,對于不同的學科可以相互包容,并且學科內部不同觀點和學派之間地位平等、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種文化結合了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兩種取向,用一種“統合”的觀點解釋問題,試圖從兩種不同取向結合的角度進行科學研究,更具綜合性;同時,這種文化也是一種大眾文化,由于學者們對專業問題進行了通俗易懂的詮釋,因而可以使普通民眾了解專業化的知識。〔4]25在“第三種文化”的指引下,心理學內部需加強對話交流和互相諒解,認真思考不同學派和不同取向的心理學觀點,并在一些問題上先達成共識;在關注心理學理論發展與心理學專業化的同時,也應重視心理學的社會指導意義,要讓心理學知識大眾化,使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惠及大眾,徹底掀開心理學的神秘面紗,使心理學真正為人類做出貢獻。
學界普遍認為心理學處于嚴重的分裂之中且危機重重,心理學的整合勢在必行。“第三種文化”的出現雖然給心理學的整合指出了一條道路,但心理學的整合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相互融合。其實,心理學這種分裂的樣態正體現了心理科學自身的特點,既包含了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也囊括了“第三種文化”。如若忽視心理學自身所固有的天然的學科特點,試圖運用某一“范式”或科學觀強行進行心理學的整合既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必要的。雖然我們也提倡心理學整合的學術性研究,但僅限于學術研究而已。
二、對于心理學整合的疑問
(一)心理學是否可以在一種科學觀下整合
有研究指出心理學的整合需要統一的科學觀作為保障。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由于心理學家所持的科學觀各不相同,因而在這種情況下對心理學進行整合是不現實的。事實上,自心理學誕生之日起,西方心理學的研究取向和研究準則就深受實證主義哲學的影響,以實證主義哲學為方法論指導的心理學成為西方心理學的主流。主流心理學所倡導的是“唯科學主義”的科學觀,把心理學的研究對象限定為可被觀察和實證證實的經驗,并以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目的是將心理學建成精確、客觀、實證的自然學科,樹立心理學的科學形象。〔5]92這的種“唯科學主義”的科學觀雖然使心理學從哲學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學科,并朝著客觀化、科學化的方向發展,但也使心理學發展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如研究中所出現的“不分”的倫理問題就貶低了人的主觀能動性,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使用割裂了心理現象的整體性,把對完整心理現象的研究分解成片段式的、碎片式的研究,無益于說明和引導人們的心理活動。這種困境引起了人文主義取向心理學家的關注,他們認為,在心理學研究中不應忽視人的價值以及心理學對社會生活的指導意義,強調心理學研究應尊重人的主觀能動性。人文主義取向的心理學將整體的人及其心理作為研究對象并且注重人所特有的獨特性,提倡使用訪談法、歷史法、臨床法等頗具人文主義特色的研究方法來研究和解釋人的心理現象。但是,由于缺乏客觀標準且其科學性無法證明,因而其神秘色彩依然十分濃重。
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兩種科學觀指導下的心理學各執一詞、互不妥協,導致心理學的分裂與割據局面愈演愈烈。在這種情況下,有研究者提出了融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為一體的心理學的“大人文科學觀”。〔3]351在這種科學觀的指導下,我們就要摒棄純粹以自然科學或人文科學的方式所進行的心理學研究,而要謀求以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相融合的方式來進行心理學的研究。以這種科學觀為指導,心理學家進行了很多理論研究,如嘗試整合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謀求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多樣化;試圖緩解不同取向心理學家的關系、改變心理學分裂無序的局面;嘗試對心理學進行全新的學科定位。但是,這種融“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為一體的“大人文科學觀”在當前仍然是不可能出現的,因此要在一種科學觀的指導下來整合心理學是不可能的。
(二)心理學是否有統一的哲學方法論
實證主義、解釋學和現象學作為心理學的三大方法論基礎對西方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實證主義認為,只有可觀察的經驗才是認識的基礎,堅持對經驗進行描述并認為只有被經驗描述的認識才是科學的。受實證主義方法論的影響,馮特在心理學獨立之初便主張用心理物理學的方法和生理學的模式對心理學進行研究;隨后出現的行為主義更是將心理學的實驗研究推向了極致,華生聲稱要將心理學轉變成為純實驗的科學并把行為還原為刺激(S)與反應(R)的聯結。在行為主義那里,“心理學就成了研究一種物理化學變化引起另一種物理化學變化的自然科學”。〔6]
與實證主義方法論不同,現象學強調對人的獨特性的研究,將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作為研究重點,強調描述的方法以及整體論的觀點;解釋學則強調理解的歷史性,即歷史條件、歷史環境以及歷史地位對理解者理解文本的影響,主張使用一種與自然科學“說明的方法”不同的“理解的方法”。布倫塔諾反對馮特用實驗的方法來研究人的心理現象,主張把意動當做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且重視人的能動性和整體性,從而開創了人文主義取向的心理學研究的先河。隨后興起的格式塔心理學強調心理的整體性,主張對意識和人格進行整體性描述;人本主義心理學則要求關注人的價值和尊嚴,強調人與動物和機器不同的特殊性。由此可見,不同的心理學流派所推崇的哲學方法論是不同的,要想使心理學各個派別摒棄自己的哲學立場和方法論轉投他人懷抱亦是不可能的,故試圖用一種哲學觀點作為心理學的方法論來整合心理學也是難以達成的。
(三)心理學的學科性質
隨著跨學科和交叉學科研究的興起,在心理學學科性質的問題上,研究者又提出了心理學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學科的觀點。〔7]119心理學研究的是人的心理和行為、心理和行為的生物基礎及其發生發展的規律等問題。人的心理不僅有其生理基礎,而且也受社會、經濟和文化等的影響。在探討心理學問題時,我們會用到自然科學的知識方法和技術設備,也會用到社會科學的研究手段和思維方式,純粹從某一個角度、采用某一種方法來研究心理學都是不全面的。心理學發展的新趨勢表明,心理學正在成為一門連接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樞紐”學科。既然心理學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那么其交叉點在哪里?它們是如何進行交叉的?等等,這也是需要我們進一步討論和厘清的問題。
有研究者指出心理學沒有必要禁錮在舊式的學科劃分之中,心理學應謀求自己應然的學科定位,即心理學應該屬于“科學人文學科”。〔5]2-6在這種學科定位下,心理學研究應強調在某一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對人的心理進行整體研究,注重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反對唯實證方法的傾向;在理論建構的過程中,要以科學心理學為指導,吸收常識心理學、哲學心理學的合理內核來豐富自己的理論體系,同時還要積極開展本土化研究,使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可以如實反映人的心理,進而預測、解釋和干預人的心理和行為。但是,心理學的兩種研究取向存在已久且分歧嚴重,要使學界接受心理學的“科學人文學科”定位也是困難重重。至今,心理學不也仍然是既有科學主義取向的實證研究,又有人文主義取向的人本研究嗎?這兩種取向的心理學研究或許都能部分解釋對方所承認與主張的某些觀點,但彼此卻并不隸屬與統攝。因此,我們認為心理學既有自然科學的屬性,又有人文科學的屬性,這應該是心理學自身應然的學科定性。
(四) 庫恩的“范式論”是否適合評判心理學的科學性
眾所周知,科學心理學誕生于十九世紀的德國,在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科學發展的影響下,特別是在物理學和生理學的影響下,馮特決心采用實驗法來進行心理學研究,并進而樹立心理學的科學形象。科學哲學對心理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庫恩的“范式論”就是對心理學產生重要影響的一種科學哲學。庫恩認為,如果一門學科沒有建立自己固定的學科范式,那么它就不能稱其為科學。以此為標準來判斷,心理學就不是庫恩“范式論”意義上的科學,因為心理學至今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范式。以庫恩的“范式論”為指導,很多心理學家致力于探討心理學究竟是不是科學?有研究者甚至認為,應將心理學踢出科學的大門,原因在于多年來心理學進展緩慢且未形成“統合”的理論體系,即心理學未形成能夠稱其為科學的“范式”。但是,我們應清楚地認識到,“庫恩把物理學的發展模式經抽象和概括總結成科學發展的一般模式,似乎一切科學的發展都類似于物理學,而事實上,各門學科的研究對象不同,其發展也可以遵循不同的模式,特別是像心理學這樣一門以人,而不是以物為研究對象的學科, 其發展不可能,也不必要走物理學的道路”。〔2]3況且,庫恩范式論中的“范式”是一種模糊不清的概念且其理論本身是一種不可知論,是站在實用主義立場上提出的觀點,否認了科學的進步性。〔8]
總之,由于心理學具有研究對象復雜、研究方法多樣、理論眾多等特點,因此試圖在一種科學觀、一種哲學方法論的指導下來整合心理學、試圖用庫恩的“范式論”來評判心理學的科學性既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我們就需要從另一個視角重新審視心理學的分裂與整合問題。而一旦當我們換個角度重新審視這一問題時,就會發現心理學既是難以整合的,也是無須整合的。
三、“殊途同歸”的心理學
(一)心理學難以整合
心理學的整合是一個難以完成的工程。心理學研究有其自身的特點:第一,時代性。心理學會第一時間吸收最新的哲學觀點和科學前沿理論并將其結合在自己的研究中。例如,跨文化研究興起之后,各個國家都在探討心理學的本土化問題,希望將心理學的理論和本國的實際情況與歷史特征聯系起來,發展有本國特色的心理學。中國心理學的本土化研究就強調以哲學作為指導原則,結合中國歷史文化特點,發展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但由于各國均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歷史傳統,也都有其自身的心理學理論體系,心理學本土化研究的結果貌似繁榮和發展了心理學,實質卻加重了心理學的分裂。在這種情況下,心理學將永遠無法成為一門“統合”的學科。第二,多樣性。心理學的多樣性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即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和學科分支的多樣性。〔7〕7心理學可以借鑒物理學、生物學、神經科學等學科最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設備以推動自身的研究。由于新理論和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在借鑒這些新理論、新技術進行心理學研究時,也會生發出更多新的心理學分支。以往對心理學進行整合研究的嘗試性研究雖然從理論上講可能有利于心理學理論的整合,但因這些研究都是階段性的、暫時的結論,對心理學的理論整合并無實質性影響。第三,復雜性,主要是指心理學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既有主觀性又有客觀性;既有自然屬性,也有社會屬性。我們不可能只考慮心理學研究對象的某一屬性,而不顧其他屬性。科學心理學誕生以來,各心理學流派均從一個側面或屬性出發來進行心理學的研究,從未有任何一個學派從多個側面和多重屬性出發同時進行心理學的研究,這不是因為它們不愿意這樣做,而是因為心理學根本就不具備進行如此研究的條件。
(二)心理學無需整合
事實上,心理學并沒有分裂,所謂心理學的分裂實際上是在心理學整體框架之內不同取向的研究,這是心理學應然的研究狀態。以往的研究普遍認為,心理學出現了嚴重的分裂。我們認為,之所以會得出這種論斷主要是由于研究者片面地使用自然科學的標準或者人文科學的標準來評判心理學,而忽視了心理學的學科特殊性。縱觀心理學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一方面是理論心理學家在不斷地批評那些實驗心理學家在實證主義道路上走上了不歸路,但許多心理學實驗又確實對人類未來的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例如,認知心理學在人工智能以及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等領域的交叉滲透等等,Daniel Kahneman 就因將認知心理學有關人類認知決策和判斷的實驗研究與經濟學理論相結合提出了“預期理論”,并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另一方面,心理學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引導作用也不可忽視。對于心理學的理論研究,我們更應該關注其對現實生活中的人的引導作用,充分發揮其實踐應用價值。一些持實證觀點的心理學家在罔顧心理學人文社會屬性的前提下,質疑人文主義取向的心理學研究是沒有道理的。我們認為,心理學的發展和研究需要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相互結合,當前看似分裂的心理學研究,實質上只是心理學在其應然框架內的合理存在樣態。
從西方心理學二分法的角度來看,心理學就是研究人的心理與行為。我們認為,兩種取向的心理學的研究目的都是解釋和預測人的心理與行為,也就是說不論是從科學主義角度出發還是從人文主義角度出發,心理學研究的目標都是解釋和預測人的心理和行為。據此,心理學研究只是圍繞著心理學的研究目標在進行不同角度和取向的研究,其最終的目的是一致的,即 “殊途同歸”。〔9〕很多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學終會整合為“統合”的學科,可以和其他學科一樣有自己“統合”的理論體系和學科“范式”。但我們認為,站在不同的視角、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共同進行心理學研究,可能才是引導心理學發展的正確路徑和方法。
因此,我們應該持有一種辯證的態度:心理學理論終究可以用“科學”的方式來解釋,即使現在看起來遙不可及但是未來必會實現;實證研究也應該在理論的指導之下開展,既要豐富和發展心理學理論也要突出理論的指導意義,要認識到實證研究是無法代替“理論先行”的地位的。目前來看,心理學分支龐雜且每一分支都有其理論依據和研究方法,雖然心理學不同領域各執一詞、各持己見,但都獲得了諸多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我們在批評心理學這種分裂的狀態時,也不要忽視這些分支領域的不斷突破和進步不僅沒有損害心理學反而促進了心理學發展的事實。試問心理學新理論、新領域、新技術的不斷涌現不正是體現了其生命力嗎?心理學的這種主客觀結合,學科之間相互交叉和研究方法多樣的特點決定了我們不能用某一種科學哲學或科學觀來定性和整合心理學,研究者在對心理學進行整合研究時也應認識到,心理學或許有適合其自身學科特點的科學觀體系,只是我們目前還未發現而已。在理解了心理學的特殊性和其當前的存在樣態之后,我們就應該順應心理學的現實狀況,這樣才能繁榮心理學、鞏固其科學地位。我們認為,心理學在當代不僅沒有必要進行整合,而且如果罔顧心理學的實際進行整合,反而會影響心理學的發展。
心理學既沒有分裂,也不需要整合,心理學分裂與整合的問題或許只是心理學學術研究中的一個假命題。我們應該尊重心理學固有的天然的學科特點,讓其以其固有的應然樣態存在并以其應然的方式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心理學的繁榮與發展。
四、結語
心理學是一門“頂天立地”的學科。心理學的“天”就是哲學、歷史、文學、社會學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心理學的“地”就是醫學、生物學、物理學、生理學等基礎的自然科學領域。心理學要存在于“天地”之間就要依靠這二者的相互協調和相互支持。我們認為,心理學“學派林立”和理論觀點多樣的特點,就是其立足的基礎和應然的存在形式。心理學就應保持其多取向、多視角、多屬性的特點,以一種開放和包容的姿態生存于“天地”之間并獲得其應然之發展,而根本沒有必要強行整合為像物理學、化學那樣的統一科學。
〔參 考 文 獻〕
〔1〕Stephen C. Yanchar and Brent D. Slife,Pursuing Unity in a Fragmented Psychology: Problems and〔 Prospects〔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997, 1(3) , p.238.
〔2〕葉浩生.再論心理學的分裂與整合〔J〕.心理學探新,2000,(02).
〔3〕葉浩生.西方心理學研究新進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曾永志.“第三種文化”的哲學思考〔J〕.未來與發展,2003,(11).
〔5〕賈林祥.論西方心理學的價值取向〔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3).
〔6〕葉浩生.西方心理學中兩種文化的分裂與整合〔J〕.心理學報,1999,(03):4.
〔7〕楊玉芳,孫健敏.心理學――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2,(27).
一、科學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發展的主要階段
所謂方法論是科學家在從事科學研究的過程中積累和形成的一種研究工作的模式,庫恩(T.S.Kuhn)稱其為“范式”[2](P167)。自科學心理學誕生以來,研究方法論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1.構造主義的自我觀察的方法——對經驗的主觀主義研究方法論
以馮特為代表的構造主義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的直接經驗。所謂直接經驗是與間接經驗相對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動,是意識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關于某種事物的知識而非經驗本身。在馮特看來,心理學既然是一門關于研究人的經驗的科學,因而心理學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觀察這種直接經驗。他認為,一個人只有自己才能觀察到自身所體驗的經驗,所以心理學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觀察的手段(亦稱內省法,Introspection)[3](P273)。心理學研究的這一觀點和方法論思想在馮特的學生鐵欽納(E.B.Titchener)的工作中發展到了極端的程度,他認為只有訓練有素的自我觀察者才能作為心理學研究的被試。
這種研究心理學的方法論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術受到了許多批評。因為內省法只強調以被試、而且一定是需經嚴格訓練的被試的自我觀察報告為依據,其結果不僅無法達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觀和偏見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消極的影響往往就是他們所規定的訓練產生的。此外,他們還力圖排斥同時期出現的其他一些心理學研究方法,例如艾賓浩斯的記憶實驗研究方法、動物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等。這就使得自我觀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發展,其結果則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論所取代。
2.機能主義的多樣化研究方法——以實用主義為基礎的心理學研究方法論
構造主義心理學只對直接經驗進行自我觀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現實地解釋人的各種心理現象是如何發生、發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決人類在實踐活動中的各種心理問題。在它受到批評的同時,先后在西歐和美國產生了機能主義心理學。以詹姆斯(W.James)為先驅的機能主義心理學家們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意識的功能,強調心理學在人類實踐中的應用,主張心理學不僅應該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還要研究動物心理、兒童心理、個體差異和變態心理等課題。在研究方法上,他們采用了描述法、問卷法、心理測驗法和生理實驗法等。雖然機能主義心理學并沒有完全放棄內省法,但在這一階段的研究中強調了方法上的多樣性和實用性,重視心理活動在操作過程中的特點與規律,探討心理與生理的關系和環境對心理的影響。機能主義心理學通過采用多種多樣的應用研究方法,不僅彌補了內省法的不足之處,而且推動了心理學向更為廣泛的領域發展,為生理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動物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心理測量學、教育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心理咨詢和臨床心理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到來打開了大門。
3.行為主義的極端實證主義研究方法——以操作主義為方法論基礎
由華生(John.B.Watson)所開創,后為斯金納(B.F.Skin-ner)所發展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對意識的研究,堅持只有能被觀察到的、可予以客觀記錄和定量化的行為才符合心理學研究對象的標準和原則。這在實質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學中所倡導的操作主義觀點作為心理學的方法論基礎,并以此指導心理學的研究。
行為主義心理學作為對構造主義心理學的一種反叛,在方法論上繼承和發展了機能主義心理學重視心理機制和心理過程的研究以及實際應用的原則,徹底拋棄了對意識的內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終成為一種“沒有頭腦的心理學”。由于行為主義在基本觀點和方法論上的極端客觀主義和實證主義的偏見,使它無法對行為產生的心理和意識等有關人的內部過程作出完整的、客觀的和全面的解釋。但是,它所發展起來的一整套能精確控制、測定行為的研究技術和方法,還有它對環境、刺激條件以及行為反應變化的關系所作的客觀描述與精確的測量,使心理學徹底脫離了僅僅只能依靠被試的自我報告這一缺乏客觀依據的非科學狀態,成為一門能為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能對人在各種條件下的行為規律進行測量、預測、控制的實用性科學。誠然,行為主義的環境決定論和機械論思想否定了心理學對人的意識和心理活動內部過程的研究,從而最終把自己推到了發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卻為現代認知心理學和其他一些反對機械決定論的心理學,如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基礎和條件。
4.完形主義的整體方法——以現象學和場論為指導的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
作為馮特的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另一個對立面,格式塔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與行為主義完全不同的一條路。格式塔心理學在康德(I.Kant)哲學的影響下,強調人的知覺的完整性和組織性,反對去尋找心理和意識中的“元素”,認為應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經驗,而人的這種直接經驗是按原來的結構被接受的。對于這種整體的經驗,如果強加分析、化整為零時,其原有的整體性就會被破壞。因此,格式塔心理學堅持1+1>2的觀點。這在當時把心理現象分解成基本的組成單位的研究傾向中,能從另一個角度來強調心理活動的整體性并對其規律(如知覺的組織原則)進行研究,無疑有著積極的意義和貢獻。受物理學場論的影響,采用拓撲學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學中獨樹一幟的是勒溫(K.Lewin),他提出的行為函數:B=f(E,P)發展了對人的動機與行為之間的關系的研究,推動了社會心理學中有關團體動力學研究的發展。
作為格式塔心理學的一種方法論工具,現象學的觀點被認為可以用于對人的主觀體驗進行科學研究,并彌補那些只注重行為的實驗數據的不足,它主張對經驗采取自然的整體觀點,從而獲得了知覺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現象學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對于某一研究者運用這種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難判定的”[4](P524)。
5.計算機模擬與類比方法——以信息論作為主要方法論的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方法
現代認知心理學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論來解釋人的心理過程。計算機科學為現代認知心理學探索心理活動的內部過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過去無法“看到”的心理操作過程得以模擬和表達。認知心理學糾正了行為主義否認意識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錯誤傾向,用信息加工的觀點對人的心理活動,主要是對心理過程的特點和規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果。用計算機和程序軟件的操作和運行來模擬和解釋人的心理過程,確實是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的一個具有歷史性變革意義的進步。但是,這仍然是以機械論的觀點去研究人,把社會的人簡化為機器的人。因此,現代認知心理學對心理過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釋和真實反映人的實際心理活動規律。當然,要解決這一問題尚有許多困難。也許是目前的計算機技術水平尚未達到科學心理學所需要的程度,或許未來能制造出完全類似人類的機器人,心理學家也許就能從中破譯出人類所有心理活動的秘密和規律。但是,現象學家休伯特指出:沒有任何脫離肉體的機器能夠賽過人類的意識,因為它缺乏每一個人所特有的那種與世界緊密結合的共同發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達到目的的[5](P25)。
二、科學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的現狀與問題
縱觀心理學的發展歷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與指導思想經歷了一系列的變革和演化。從研究的對象來看,從意識到行為,又回到了意識,似乎轉了個大圈子。但是,通過這一循環過程,研究方法論思想發生了質的飛躍。馮特的自我觀察報告和現代認知心理學有關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馮特的構造主義心理學所確定的研究對象并沒有錯,但局限于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沒有適當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內在心理過程,只能依賴被試的自我觀察這種原始的方法,顯然缺乏科學的依據,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為主義心理學作為一個學派已經成為歷史,但它給心理科學留下的一大筆財富,即它的研究方法、儀器、測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學家還有不少人在使用著,行為主義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當今教科書里廣泛引用的內容。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在心理過程,而有關人格結構和人格形成與發展的研究則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王國。從這個發展歷史的進程中可以看到,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學思想和科學技術水平基礎之上的。縱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確定的目標,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學技術手段,仍然是“欲速則不達”。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發展研究的技術手段,若不能及時修正和調整心理學研究的目標、對象和范圍,甚至在指導思想上“以偏概全”、“以點帶面”的話,仍然會事與愿違。行為主義心理學就是前車之鑒。
時至今日,心理學的學派之爭已基本結束。心理學對感覺研究基本上已經有了較一致的結論;有關知覺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層次發展;而記憶和思維的研究則側重于對信息加工過程的探索;至于對創造性思維的研究發展看來困難更多一些,正在尋找更有效的測量和評價方法;情緒心理學在幾個不同的層面上進行著研究,從認知、生理、環境和社會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開人類情緒之謎。關于動機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爾的驅動遞減論、勒溫的場論、麥克米蘭的成就動機論、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和海德、凱利以及維納的歸因理論等主要流派所占領。但以馬斯洛為首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則更加強調了對人性、人的價值與人的潛能的研究,并力爭解決人們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馬斯洛特別強調了整體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復研究法(iterationtehnique),即以整體觀為前提,通過實驗來理解各有關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他還特別重視對個體的研究,認為一般規律不能直接推論個體的特點,而由個體的研究卻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規律。一般規律只能幫助人們去理解個體,但解決個別的問題仍需要用個案法的整體分析手段[5]。
由此可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就目前來說仍尚未達到一致的認識,適用于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研究領域的各種方法論及其研究方法和技術共存于當今的心理學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個研究領域中,由不同方法論所指導的各種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時并存。首先應該說,這是正常的現象,也是心理學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結果。在對待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論問題上,就像對待任何科學一樣,不應該也不可能用單一的研究模式去人為地強制性地統一所有的研究工作,科學心理學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實在是一種最復雜的現象,它有著許多不同的水平、層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關系。對于這樣一個復雜的現象,研究決不能簡單地以某一種方法去處理。但也不應該用“隨心所欲”的態度去對待。如何形成一種更加有效地運用到心理學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論,是科學心理學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三、科學心理學研究發展中新的方法論構建與整合
無論是否意識到,從事科學研究的工作總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論思想指導下進行的,心理學的研究同樣也不例外。心理學研究方法論決定了的研究目的所需手段的選擇。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當技術還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時,對原有的目的就必須考慮加以重新選擇,尋找某些子目標以現階段可實行的手段先予以解決,然后再對總的目標進行系統的、整體的、辯證的研究、分析和歸納。鑒于心理學的歷史經驗,心理學家們已經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論。例如,朱智賢等人曾提出過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的構想。在其有關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的體系中,包括三個組成部分:(1)心理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2)心理學研究的一般科學方法論;(3)心理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和技術[6](P52-58)。研究心理現象,首先要對人的心理有一個基本的觀點,這就是心理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所要解決的問題。科學的哲學方法論并不能替代具體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體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擺脫一定的哲學方法論的指導和制約。心理學的發展歷史已經告訴我們,過去的許多學派,雖然曾經取得過令人矚目的成就并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但都由于他們在哲學方法論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為新的理論和方法論所取代。特別是在當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手段時,就更有必要對人們原來習以為常的傳統的指導思想進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論的錯誤,彌補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類似行為主義的錯誤。同時,也能使科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得到不斷的豐富和發展。
有了正確的哲學方法論的指導,還需要形成心理學的一般科學方法論。這個問題的解決取決于科學發展的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可能具備和達到的條件的制約。在經歷了科學研究的微觀階段——分析研究之后,科學的發展已經出現了向宏觀階段——整合研究邁進的趨勢。有關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論的思想和理論,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貝塔朗菲的系統論、香農的信息論和維納的控制論,即所謂的“老三論”。而在此之后又出現了所謂的“新三論”:普利高津的耗散結構論、哈肯的協同理論和托姆的突變理論。所有這些理論都為現代科學的一般方法論提供了有用的思想。雖然這些理論并非出自心理學,但對心理學的研究工作同樣具有深刻的意義和指導作用。而且,正是由于心理學派系林立、眾說紛紜的狀況,就更需要用像系統論那樣的思想方法,來描述和解釋人的心理這個本身就具有客觀系統性的研究對象。正如哲學方法論不能代替科學的具體研究那樣,這些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論的思想和理論,并不能代替心理學的一般方法論指導。心理學有自己的特點和規律,需要建構符合心理學科學發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導意義的理論體系和方法論體系。
最后是有關心理學研究的具體方法與技術問題。可以說,心理學現在已經涉及人類活動的幾乎每一個領域,因此在具體研究的方法和技術上必定有相當大的差異和跨度。具體的方法是與具體的研究問題相聯系的。心理學在各個不同的領域中幾乎運用了所有各種科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其中包括了物理的、生理的、藥理的、臨床的、數學的方法;心理學本身又有實驗的、準實驗的、非實驗的、思維推論的各種各樣的方法。每一種方法都有其特點和長處,但又同時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復雜、多層次、多元化和動態的;同時又具有系統性和整體性。我們不僅需要在某個局部問題上對各種心理現象進行深入細致、微觀的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以整體的、系統的和動態的思想理論與研究方法論,歸納和綜合各種心理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心理學的理論和學說不能僅僅停留在一種描述性的初級水平階段,而應該是可操作的、有預測力并有控制力的。這樣才能使心理學成為一間既有自己較完整、較一致的理論,包括研究方法論的體系,又具有更為廣泛的實際應用價值、作用和效果的現代科學。
【參考文獻】
[1]查普林,克拉威克.心理學的體系與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2]庫恩.必要的張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車文博.西方心理學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荊其誠.簡明心理學百科全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關鍵詞 學科性質 教育社會心理學 多學科的視角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81
Resolve Disciplinary Nature of Education Social Psychology
from the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LI J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Abstract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as a new discipline is only 40 years of history, yet perfect discipline system.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social psychology carding status quo, based on the proposed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study and reflection.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form independent discipl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ple disciplines to resolve the ownership of the Nature of Psychology education community.
Key words disciplinary nature; education social psychology;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0 前言
教育社會心理學是上世紀70年代在美國逐步興起并日益影響深遠的年輕學科,傳入國內并發展至今已逾40年。其中,“教育社會心理學”這一概念首先出現在Getzels(1969)編撰的《社會心理學手冊》中,這預示著該學科的產生。國內研究始于1983年,以張世富撰寫的《課堂中的教育社會心理學》和由章志光翻譯林格倫的《課堂教育心理學》為起點。①隨后,時蓉華(1989)撰寫的《現代社會心理學》第十八章提及“教育社會心理學”,并將此學科看作社會心理學的分支,更為關注的是社會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在教育社會心理學中的重要性。②由于教育社會心理學整合了教育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等多門學科的研究內容和方法,所以關于其學科性質的界定問題,仍是不同學科研究者探討的焦點。本文擬從多學科的角度出發,梳理教育社會心理學在國內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就該學科的學科性質歸屬問題作出分析。
1 教育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與反思
我國教育社會心理學發展的時間較短,學科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縱觀國內有關教育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研究者不難發現存在以下幾點問題:(1)20世紀90年代是國內學者研究教育社會心理學的一個高峰期,出現了很多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奠定了我國教育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基礎。但近十年了,國內關于該學科領域研究的文獻資料依然很少,無論是在理論建構,還是應用研究方面并無新的突破。(2)盡管有很多學者努力建立教育社會心理學的學科體系,出版相關專著,但其體系仍較多依賴國外教材的框架,或是搬照社會心理學的理論體系,在教育社會心理學學科體系的建構上無獨特之處。(3)研究領域龐雜,缺乏有針對性的、突出的研究課題,研究的角度與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不免有相似之處、重合之處。③(4)自教育社會心理學誕生以來,教育心理學家、社會心理學家以及社會學家和教育學家都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入到該領域。但研究者根據各自研究的目的,從不同的角度對教育社會心理學的學科性質進行定向,帶有很強的主觀隨意性。這不僅不利于其學科本身的發展,反而使教育社會心理學的學科性質更加含糊。
因此,解決以上問題,明確教育社會心理學的學科性質應是首要探討的課題。學科性質決定著學科體系的建構,決定著研究者改用什么樣的方法研究什么樣的問題,從而造出是什么東西的問題。總結國內多數學者的觀點,認為教育社會心理學是一門介于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教育社會學之間的邊緣學科。它是應用社會心理學的基本觀點和方法,研究教育系統、教育過程中個體和集體由于人際交往而發生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現象,并探索它發生發展的規律的學科。④這一觀點對教育社會心理學的學科性質進行了定向,被后來的研究者普遍接受并引用。但是不禁引發新的思考:首先,既然已有了明確的學科定向,為何在教育社會心理學發展的過程中,還會出現諸多混亂的局面,研究中存在的不確定與爭論,是促進了還是阻礙了學科本身的進步。其次,形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由于教育社會心理學的學科性質定向不完善造成的,還是研究者根據各自的研究需要,對其學科性質定向的主觀隨意性造成的呢?
鑒于我國的教育社會心理學仍處于創建階段,本文認為有必要進一步探討教育社會心理學學科性質的歸屬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些共識。在此之前,明確一門新興學科形成的要旨是什么尤為重要。
2 學科性質劃分的標準
判斷一門學科是否具備形成獨立學科的必要條件其標準很多,一些研究者已進行了比較系統深入的研究。在社會科學學科性質的劃分中,研究者提出了一些特征:(1)內容的專門性;(2)對象的成熟性;(3)研究方法的科學性;(4)從理論形態上去把握認識。⑤從以上研究結果,可以發現:人們是一門學科的認識,其最根本的特征主要體現在對象與方法兩個方面。除此,則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理論體系。當然,關于學科還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第一,在應用中形成的學科并不妨礙其形成真正的學科,只要它有對象有方法,也可自成體系。第二,方法有“專利”,但并非專用。沒有獨特的方法也并不妨礙一門學科成為真正的學科。第三,實踐指標也是評判一門學科形成的重要標準。歸納起來,評判一門新學科是否具備成熟條件,主要從兩個方面看:一是學科理論方面的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二是實踐方面的,是否有代表的人物、著作、學術組織和學術期刊。
針對于后者,國內學者在研究教育社會心理學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已經梳理出了相當清晰的脈絡,不存在過多的爭議。因而,另一重要的學科特征量――對象與方法,便成了研究者討論的焦點,這也是本文對教育社會心理學學科性質進行探討的起點和落腳點。
3 教育社會心理學學科性質的探討
3.1 學科性質諸論
教育社會心理學起初主要是運用社會心理學的理論觀點研究和解釋某些教育現象,例如課堂中的人際關系和人際互動等問題。隨著其學科體系的不斷發展,研究的問題逐漸廣泛并產生了分歧。而這一分歧主要是由于研究者對教育社會心理學學科性質的看法不同所導致。主要表象為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教育社會心理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它是社會心理學和教育學兩個領域的結合,并且它具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理論體系和研究內容。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教育社會心理學僅僅是社會心理學在教育中的應用,它并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國內著名學者張志學的觀點認為,教育社會心理學是運用基本的社會心理學觀點和研究方法,來考察學校系統中,集體或個體由于人與人間的相互作用而發生的心理現象,進而探討它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
3.2 學科性質的分析
總的來看,無論如何界定教育社會心理學這門學科的性質,研究者學者都一直強調社會心理學在教育中的應用。這并不妨礙教育社會心理學發展成一門獨立的學科。教育社會心理學一經脫離社會心理學的,便會在研究對象與方法上尋求自己獨特的方向。但同時研究者還是要反思:教育社會心理學發展至今真的尋找到了有別于其他學科的獨特的研究對象和專門化的研究方法了嗎?
首先,教育社會心理學的實踐基礎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其自身發展的局限。社會的需要對教育問題提出新的改革要求,迫切需要新的教育理論來指導,局限于教育心理學學科的理論基礎和研究傳統,僅僅依靠教育心理學已經不能承擔起教育改革的重任。這促使了研究者對教育心理學學科體系的反思,從而促發了教育社會心理學的萌芽。如果說教育社會心理學在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上有區別于教育心理學的獨特之處的話,那便是教育社會心理學開始變換角度看待教育問題,開始關注學校教育環境中所隱含的微型的社會關系。它試圖從社會社會學的視角去描述、分析、解釋和解決學校教育中的問題,深化對學校教育問題的理解。⑥
其次,社會心理學的發展為教育社會心理學的形成提供了理論基礎與方法指導。教育社會心理學并不是機械地套用應用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問題,而是經過吸收將其融入到整個教育體系中。把研究課題落實到教育系統內特有的研究對象和研究現象之中,從而其形成緊密的聯系。在過程中便形成了教育社會心理學獨特的理論和方法體系。所謂獨特的理論體系指的是以社會心理學中成熟的理論觀點為基礎,將其轉化的學校情境中進行研究。⑦因此,教育社會心理學的理論體系應該建立在這種轉化的關系上,并且由于研究情境和研究對象的變化形成了有別于社會心理學的新的理論體系。同時教育社會心理學所形成的獨特的方法體系,這種方法體系的獨特之處就體現在它必須借助于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融合各種方法于一體。所謂方法有專利,并非專用,所以這并不影響教育社會心理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最后,教育社會心理學與教育社會學也是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教育社會學研究的是特殊教育現象,教育社會心理學在研究社會文化環境對個體教育的影響和個體社會化進程方面,與教育社會學存在聯系,但又因其強調從微觀的視角考察社會文化和群體心理影響而與教育社會學相區別。⑧
4 結論
綜上所述,教育社會心理學與相鄰的學科在研究內容、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理論架構方面,既從上有交叉又相互區別,它已經具備了發展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條件。但如果將其學科性質簡單地歸屬于一門交叉的邊緣學科,與其說是合理科學的,不如說是受限于當前的研究水平所致。因為,作為教育社會心理學母體學科的教育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他們的學科性質歸屬也并非明確。例如,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歷程中一直就存在兩種觀點,即心理學家眼中的社會心理學和社會學家的教育心理學,其學科性質的模糊性顯而易見。所以對教育社會心理學學科性質的定向,依然是一個困難和漫長的過程,而這也正說明了教育社會心理學的學科體系還未正真形成,對于一些基本問題的分歧還有待解決。這無疑也驗證了學科發展的軌跡:在混亂中爭論,在爭論中發展,在發展中達到共識。
注釋
① 覃曉燕.淺析教育社會心理學的邏輯起點[J].教育理論與研究,2003(3):41-45.
② 時蓉華.教育社會心理學[M].世界圖書出版社,1993.
③ 張志學.談教育社會心理學[J].教育研究,1991(4):11-16.
④ 章志光.建立我國教育社會心理學當議[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85(2):52-56.
⑤ 張世富.教育社會心理學的發展與應用[J].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1998(5):29-34.
⑥ 覃曉燕.教育社會心理學學科體系的構建[D].山西大學,2001.
①對學校教育現象的心理學認識;②學習的基本理論;③各種類型的學習;④學習的遷移、保持、遺忘;⑤影響學習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學習過程及其結果的測量、評定。
3.學習學校教育心理學的意義:
有助于我們把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
①增加對學校教育過程和學生學習過程的理解;②學校教育心理學知識是所有專業教師的基礎;③有助于科學地總結教育教學經驗;④提供了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和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基礎。
4.簡述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歷程:
從1903年美國桑代克創立《教育心理學》開始,到20世紀80年代,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㈠初創時期(1903年~20世紀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論占據統治地位,出現行為主義、格式塔、兒童心理學;㈡過渡時期(20世紀30年代~50年代):體系越來越寵雜,但無真正突破;㈢發展時期(20世紀50年代~80年代):發展顯著,出現了幾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論:
①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人類的特征與學習》,提出“掌握學習”的理論;②布魯納:《教育過程》,提出“認知學習”的理論;③加涅:《學習的條件》,是學習分類的權威;④奧蘇貝爾:《教育心理學》,提出“有意義言語學習”的理論;⑤安德森:現代行為主義教育心理學專家,1974年與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學:教和學的科學》。
5.簡述學校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趨勢:
①學和教的問題成為中心問題;②認知心理學深入學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視學習過程中認知、情感、動作技能等方面的統一;④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影響增加。
【關鍵詞】本土心理學;取向人文性;文化契合性;范式多樣性
所謂本土心理學,從廣義上講是一門描述及解釋當地人心理及行為的學問;從狹義的講是指“在任何一種文化中,(當地人共同接受的)對某些心理學有關題目的看法、理論、猜臆、分類、假設和類比。同時,也包括內隱于當地社會制度的一些有關心理學的想法及看法。”
一、本土心理學的起源
一般認為,本土心理學的正式產生是以1981年希勒斯和洛克的《本土心理學》的出版為標志的。隨后,1993年,本土心理學研究的代表尤科(Uichol Kim)和佰瑞(John W.Berry)出版了《本土心理學:文化背景下的研究和經驗》一書。在20世紀90年代初,菲律賓心理學者維基里歐(Vigilio G.Enriquez)等人編輯出版了《東南亞一本土心理學:論文選集》。在中國,以臺灣學者楊國樞先生于1980年宣讀的“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層次與方向”一文為標志,本土心理學的研究轟轟烈烈的開展起來了,其他學者也陸陸續續的進行了具有本土色彩的研究。
本土心理學的產生是為了對抗心理學中的西方文化中心主義,本土心理學的核心是將心理學的文化內涵多元化,打破文化的單極化。因此它有著廣泛的思想、文化、社會和學科背景。具體來說,是因為對主流心理學的客觀主義傾向和缺乏文化敏感性的不滿。
首先,西方科學心理學從建立開始,就積極向自然科學靠攏,模仿自然科學的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強調心理學的科學性和實證性。這一取向雖然帶來了科學心理學的繁榮,但也導致了主流心理學中嚴重的客觀主義傾向。心理學家對客觀主義盲目崇拜,他們認為,只有采用客觀的科學方法,才能保證研究結果的信度和效度。而本土心理學反對主流心理學的這種客觀主義傾向,主張心理學研究的人文性。它認為,應該用質化的研究方法,進行深入細致地描述和解釋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和行為。
其次,西方科學心理學的客觀主義傾向的做法,導致了其“去文化性”的這一特質的產生,而實際上,作為心理學研究對象的人是受其所處環境影響的。而西方科學心理學則忽略了這種影響。盡管西方主流心理學刻意模仿自然科學,去除心理學的文化性,但是,人類社會生活的現實決定了人的心理與行為必然要受到其所處的特定的文化傳統、生態環境和個人經歷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很多發展中國家的研究者認為,這種主流心理學的研究并不符合本地的實際,因此,他們需要發展一個針對本土文化的心理學,于是本土心理學應運而生。
二、本土心理學的特征
本土心理學作為一種研究取向,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
1、取向人文性。本土心理學聚焦于人的主觀世界,而不是外顯行為和認知等可觀察分析的“客觀事實”。即傾向于意向實在主義。把增進人的精神生活的幸福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作為基本目標之一。它從心理學的角度揭示出某一文化語境中人的深層意向和需求,使人們在理性層次上審視自我的人格、行為特質,達到與生活于其中的社會環境協調發展,表現出對人存在的終極關懷,具有很強的人文主義精神。
2、文化契合性。西方心理學也是一種植根于歐美文化中的本土性的心理學,但由于其文化的局限和方法的嚴格性,往往不能適用于其它文化和社會的本原現實中,對存在于其中的民眾的心理和行為極易產生誤讀和曲解。因此,文化契合性就成了本土心理學的關鍵問題。本土心理學的文化契合性在應用方面表現為面向實際生活,例如,中國心理學家對人情、面子、關系、孝道、緣分等概念的研究;日本對對依靠的需要的研究;印度對分離、領導者的養育任務的研究等等。
3、范式多樣性。首先是研究主題多樣性。本土心理學不將研究對象限于一般的心理過程和機制,而是發掘出多樣性的課題。本土心理學研究主題的多樣性的另一個表現是對一般性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做本土性的解釋,使一般性的心理和行為現象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就有了不同的涵義。本土心理學的模式和方法的多樣性也是非常明顯的。本土心理學主張現象學和質化的方法論及方法。認為采用的研究工具應是背景化和情景性的,要關注被研究者用來解釋心理和行為的術語、系統性的概念。但需加以說明的是,本土心理學雖然推崇現象學的方法,但也運用經驗的或實證的方法。因此,本土心理學是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方法為中心。
三、中國的本土心理學研究現狀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的心理學家就開始推動心理學本土化運動。但由于受西方心理學的影響,及自身發展的不足,中國的本土心理學的研究仍停留在表面。
1、本土心理學與心理學的本土化概念的混淆。
有些研究者認為本土心理學與心理學的本土二者沒有區別,是可以劃等號的。楊中芳教授在《如何研究中國人》中指出:“本土化”是一個過程,一個由“非本土”的狀態走向“本土”狀態的過程。所以“心理學的本土化”是指將心理學由“非本土”的狀態轉換成“本土”狀態的過程。而“本土”狀態的心理學就是“本土心理學”。它是心理學本土化這個過程的終極目標和狀態。因此,簡單的將二者等同起來就犯了概念不清的錯誤。心理學本土化最終體現為本土心理學。
2、研究策略與方法難以實現本土化。
楊國樞教授曾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中國人;在從事研究工作時我們卻變成了西方人。”在以往的心理學研究中,我們只是簡單的將西方心理學的研究策略和方法移植過來,不管其是否符合中國人的心理都拿來研究中國民眾。而且,本土心理學的本質是研究內容,基于本地區文化特色基礎上的本地區、本民族人們的行為模式及心理特點等。我們將西方量表進行簡單的修訂后測中國人的心理。而這些量表是在西方文化傳統、經濟條件、價值觀的基礎上制訂的,用這樣的量表來研究與西方人文化、歷史背景差異很大的中國人,其可靠性是值得懷疑的。但是,由于目前我國的心理學工作者大都受過比較系統的西方心理學教育,而且,西方心理學無論是理論建構還是研究方法上都走在世界的前列。因此,我國研究者很難突破西方的研究模式,走中國化的研究道路。
關鍵詞:女性主義心理學;性別偏見;經驗論;立場認識論
女性主義心理學產生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它的產生以西方的女權主義政治活動為背景。在其產生初期,它主要是站在女性的立場對以男性主義為主的主流心理學進行批判,主要研究心理學中性別不平等的現象,呼吁和主張男女平等,主張找回和維護女性應有的權利等。在后期,這種批判已經進化為一場革命,聲稱必須建立一種以女權主義為主的心理學理論,它逐步發展為三種研究方向。
一、女性主義心理學的產生背景和發展歷程
1.產生背景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女性主義心理學伴隨著西方女權運動的爆發和人文主義哲學思想的提出應運而生,并逐漸興起和傳播開來。這一新理論的產生,在學術界引起了軒然大波。
(1)社會文化背景。雖然女性主義心理學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但早在19世紀女權運動興起的時候,女權主義心理學的萌芽就誕生了。尤其隨著西方女權主義運動的“第二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的爆發,直接推動了女性主義心理學的發展,為其提供了社會文化土壤。任何一種理論的產生都離不開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和作用,它必定是時代的產物,所以,女權主義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逐步發展起來,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和女性的權利要求。
(2)哲學背景。蘇格拉底是西方近代哲學的奠基人,他強調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提出了人文主義思想的雛形。后來,伴隨著文藝復興運動興起,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產生,人文主義思想被廣泛的傳播。在這種哲學思想背景下,女性的思想受到劇烈的沖擊,這也為女性主義心理學的產生奠定了思想基礎。
2.發展歷程
上文已經介紹了女性主義心理學的產生時間,而它正式被學術界所認可則有三個標志性的事件。分別為1969年女性心理學協會的成立,1973年美國心理學會第35分會的成立以及最具有標志性的1977年《女性心理學季刊》的出版問世。這是女性主義心理學發展初期的成果,這個時期女性主義心理學的研究重點則是對當時以男性為主的主流心理學的批判和反對,追求男女平等和性別中立。
到20世紀80年代,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哲學思想的影響之下,女性主義心理學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已經由初期的以“男女平等、消除偏見、在平等基礎上”為理念的心理學進而發展為一門以“女性為主的”的心理學,希望能建立一種全新的、以女性為中心的、維護女性權益的心理學。
20世紀90年代,在后現代主義哲學的影響下,女性主義心理學逐步發展為后現代主義心理學。這時候女性主義心理學的研究開始擺脫傳統,否定了原來的宏大敘述,他們開始考慮影響心理學的其他因素,例如,宗教、種族、階級等,轉而把研究方向定為局部研究和分散研究,否定了以前的形而上學的二元對立,開始主張多元方法論,使女性主義心理學跳出了形而上學的局限性,完成了對以“經驗論”為中心的實證主義女性主義心理學和以“立場認識論”為中心的現象學女性主義心理學的超越,使女性主義心理學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二、女性主義心理學的三種研究方向
1.實證主義取向
實證主義取向的女性主義心理學研究以“經驗論”為基礎。他們認為以男性為中心的主流心理學中存在著嚴重的性別歧視,傳統的心理學研究者可能由于無知愚昧或傳統迷信,所以,未能遵循科學的方法論,使虛假的、帶有偏見的意見融入了心理學理論,因此他們對主流心理學提出了質疑,持批判和反對的態度。
實證主義取向的女性主義心理學由于是在發展初期,只是對主流心理學提出了修正和補充,未能形成女性主義的價值判斷標準,因此,還是沒有對主流心理學構成根本性挑戰,因此,而受到了激進派的反對。
2.現象學取向
現象學取向的女性主義心理學以“立場認識論”為基礎。這時候的女性已經不滿足于原來的較為保守的研究,她們的想法較為激進,被稱為“激進派”。她們認為,要想建立起“以女性為中心”的心理學,就要徹底傳統的主流心理學,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消除性別歧視。
現象學取向的女性主義心理學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之前的女性主義心理學的研究,但仍存在“女性主義”的局限性。
3.后現代取向
后現代取向的女性主義心理學的研究更為實際和具體,這時候的研究者拒絕絕對的女性主義,而是站在宗教、種族、信仰、階級等立場上一一解讀女性主義心理學,他們跳出了只強調性別差異和抹殺性別差異的局限,而是從社會文化方面來分析差異的產生過程,進行更為理性地研究,為后來的女性主義心理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綜上所述,女性主義心理學由最初的純理論研究發展為后來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仍有待完善和改進。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思想的解放,女性主義心理學一定會成為心理學領域里強有力的生力軍。女性主義心理學的發展還對維護女性權益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有助于社會文明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周帆,彭淑娜.淺析女性主義心理學研究現狀[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8):19-20.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對象,那么,教育心理學是研究什么的呢?有人會認為教育心理學就是研究心理學的一般原理如何在教育活動中加以應用的科學。這種觀點是將教育心理學看成是普通心理學的附屬學科,忽視了教育心理學本身的獨立性和特殊性。事實上,教育心理學并不是將普通心理學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拿過來簡單地在教育領域中加以應用的學科。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人在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現象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科學。
教育既包括學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然而,一個人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獲得和道德品質的形成,主要是通過學校教育實現的。因此,通常所說的教育心理學主要是研究學生及教師在學校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
學校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現象的規律主要是指學生如何學習和教師如何教學的基本心理學規律。
二、教育心理學的性質
教育心理學做為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也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性質的中間科學。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學校教育情境中學生學習于教師教學的心理規律的科學,其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它與教育領域中人們的教育實踐活動密不可分,教育心理學被看作教育科學體系中的一部分。在這個意義上,教育心理學更偏重于社會科學的性質。
教育心理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它要緊密聯系教育、教學實踐,因而它具有很強的應用性,也有人因此認為它是一門應用學科。另一方面,教育心理學在服務于教育和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也不斷地進行自身的理論研究和建設,提煉出學習、教學的各種理論,并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學科理論體系,因此,它又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教育心理學既具有理論性,又具有應用性,是一門基礎理論與應用學科。
三、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內容
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內容概括為以下七個方面:
(一)教育心理學概述
(二)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三)學習心理
(四)教學心理
(五)教學評價
(六)教師心理
(七)學校管理心理
四、教育心理學與鄰近學科的關系
教育心理學與許多學科有關,其中關系比較密切的有普通心理學、兒童發展心理學等。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 范疇 貢獻 局限性
自創建以來,人們對于什么是教育心理學一直存在爭議。1987年美國心理學學會(apa)教育心理學分會對教育心理學進行的界定認為,“教育心理學關心的是發展、評價和運用有關人類的學與教的理論,以及由理論衍生出來的和能增進教育活動和過程的教育內容、計劃、策略和技術”[1]。盡管國內外專家對教育心理學的界定不盡相同,但綜合起來可以得知:從學科范疇來看,它既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又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結合產生的交叉學科;從學科作用來看,它是一門理論性和應用性兼備的學科[2]。根據這些特點,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心理學范疇的教育心理學的貢獻和局限性。
一、在研究范式上的貢獻與局限性
1879年心理學脫離哲學范疇成為一門獨立學科以來,一直想成為一門類似于物理學的“純科學”,所以受心理學中科學主義研究取向的深刻影響,教育心理學也放棄了原有的哲學研究取向,轉而走上科學的研究取向。研究取向的改變必然導致研究方法的轉變,心理學中一些科學的、實證的研究方法被逐漸引入到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中。
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與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包括教育心理學在內的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的兩大主要范式。長期以來定量研究一直在心理學研究中占據支配性的地位,定性研究的發展則較為緩慢[3]。定量研究范式強調在研究設計、數據收集、結果的處理與解釋上必須具備嚴格的形式,具體表現在:強調對事物進行量化的測量與分析;強調對研究對象進行人為干預,創設實驗條件;主要采取假設驗證的研究方式。定量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法體系,包括嚴格的抽樣技術(如隨機抽樣、分層抽樣、系統抽樣、整群抽樣),量化的資料收集技術(如問卷法、實驗法)和以數理統計為基礎的資料分析技術(如描述統計、推斷統計)[4]。定量研究的范式引入心理學以后,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奠定了心理學的科學地位。
但是定量研究的方法過于狹窄,從而表現出一系列的弊端:1)定量研究范式強調客觀性,重視觀察、實驗、測量,完全剔除了形而上學。2)定量研究只研究客觀的、外部可觀察到的現象,把人的心理機械化、生理化、動物化,重視外顯行為的描述,排斥人的內部心理活動,忽視人的主體感受。3)定量研究有一種元素主義的傾向,把完整的、系統的心理肢解為相互獨立的部分。4)定量研究范式重視科學方法的運用,形成了方法中心的傾向,要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力求實證性和精確性,使心理學成為精密嚴謹的科學[5]。
心理現象的復雜性使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成為必然。定性研究的方法是由人類學、人種學以及其他社會學領域的基本方法發展起來的一種強調在自然狀態下,由觀察者參與體驗,并最終獲得和解釋關于研究對象深度信息的研究方法[5]。定性研究可以更多地反映自然情境下人的心理活動,定量研究具有可重復性且客觀,兩者可以優勢互補。
二、對學生學習方面的貢獻與局限性
心理學范疇的教育心理學揭示了一系列有關學習的心理學規律,既充實了普通心理學的一般理論,也為教育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立下汗馬功勞。心理學各學派在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大量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很多關于學習的理論,建立了各自的理論體系。例如,以桑代克、巴甫洛夫、華生、斯金納等為代表的行為主義者通過實驗提出各自的學習理論,形成了教育心理學中的重要派別——聯結學派;德國的苛勒等通過對黑猩猩的一系列實驗,提出了“完形——頓悟說”這一早認知學習理論[6]。
這些理論極大地豐富了教育心理學的理論體系并為教學實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使教育心理學從單純的哲學思辨轉向科學研究的方向,但完全拋棄哲學思辨未免有矯枉過正的嫌疑。心理學范疇的教育心理學傾向于把人類復雜、高級的學習過程等同于動物盲目、簡單的學習[7];把學生有主觀能動性的學習、探索看做是機械、被動的信息輸入和加工過程;將人腦的認知過程和計算機的程序運算等同[8]。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育心理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心理學需要學習教育學的思想方法,認識到實驗室條件下人類學習的經驗和規律不能一成不變地推廣到現實的學習中,因為,人類真正的學習過程遠比在實驗中呈現出的要復雜和多變,現實中影響學習的各種因素也更加紛繁復雜,不容易控制。
三、對教師教學方面的貢獻與局限性
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從20世紀50年代以前集中于學習問題轉向對教學問題的極大關注,而對實際教學問題的關注使教育心理學成為生命力旺盛的學科。kyriacou(1986)指出,教育心理學需要宣揚的不是“心理學知識”,而是心理學視野下的“教育實踐”。教育心理學的職責應當是拓寬教師教學和學習的技藝。教育心理學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學生及其發展、教師的專業及個人發展。教師可以通過汲取諸如創造性思維、動機、學習策略等心理學概念而不斷提高教學水平[9]。歸納起來,教育心理學對教師教學與管理方面的貢獻有:改進教師已有的教學觀;提高教師教學的效能感;讓教師更好地進行反思性實踐;更好地進行課堂管理等。
然而,目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水平對教師教學的指導作用是有限的。首先,教育心理學對有關教師教學方面的研究還不像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研究那樣系統和深入,對教師教學方面的研究還需要加強。其次,理論知識和教學實踐缺乏緊密聯系。教學是復雜和不可預測的,其間充滿著不確定性和快速整合的各種行動。教師在面對千變萬化的實際教學情況時,很難完全照搬教育心理學中的各種教學和管理理論。而且,人是最復雜多變的個體,不同的學生組成了具有不同特點的班級,因此,教育心理學中的一般教學規律不一定適用于每個班級,教師還需要進一步深入了解和不斷改進,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學和管理方法。
小結和展望
總體來說,心理學范疇的教育心理學貢獻了科學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礎上教育心理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很多關于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理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指導和改善了實際教學情況。但仍然有一些不足之處需要改善。所以,在未來的教育心理學研究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和完善。
1.研究方法上的結合與創新。定量研究可使研究客觀化和精確化,定性研究能使研究者產生更多的新思維和新假設。因此,應盡量將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創造出一些新方法,如,區間估計和模糊數學等等[10]。繼續保留傳統研究方法的同時,也要利用新技術來創造新的研究方法,使研究手段更為現代化,提高研究效率。高科技的迅速發展不僅為數據處理和分析提供了極大方便,也為定性研究提供了許多新的支持。例如,在運用調查法時,可借助網絡技術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調查的取樣更豐富,操作更為經濟和便捷。
2.對研究內容的拓展、深入和整合。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的各種心理活動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不可分割。因此,我們的教育目標應該定位于培養身心統一和人格健全的人。對個體的學習動機、情緒和認知等心理成分進行探討一直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但之前的研究往往孤立地考察單個成分對個體學習的作用,未能在開放的、多維的框架中探討各種成分之間復雜的交互作用。將來的研究應呈現出多因素的動態整合趨勢,綜合考慮認知、動機、情緒、態度、信念、情境等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并試圖建立起新的模型或理論[11]。
3.理論研究和應用緊密結合。我們強調教育心理學理論和實際的聯系,主張在重視應用的同時,也絕不排斥那些跟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探討。理論對實踐具有不可忽視的指導作用,不重視理論的研究就會盲目實踐。要解決理論和實際難以緊密結合的矛盾,我們應構建理論和應用并重的教育心理學學科體系[10]。理論研究為解決教育中的各種問題提供科學的心理學依據,應用實踐是用這些心理學理論更好地解決教育教學情境中的有關問題,二者的緊密結合可以更好地推動教育心理學和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丁家永.現代教育心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張大均.教育心理學(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張紅川,王耘.論定量與定性研究的結合問題及其對我國心理學研究的啟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4).
[4]崔麗霞,鄭日昌.20年來我國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回顧與反思[j].心理學報,2001,(6).
[5]葛魯嘉.心理學研究中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定位問題[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6]胡韜,張大均.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體系的發展歷程與新取向[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
[7]汪鳳炎,燕良軾.教育心理學新編[m]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6.
[8]張春興.從思想演變看教育心理學發展宜采的取向[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1).
[9]王沛.教師教育視野下的教育心理學:貢獻、問題與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09,(7).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理論研究 應用領域 評價
【中圖分類號】B8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2)02-0047-02
一、積極心理學簡介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賓西法尼亞大學教授Martin E.Seligman于1998年出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時倡議及定位的,是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于2000年在《美國心理學家》(American Psychologist)上刊登的《積極心理學導論》一文中正式提出來的。“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的科學”。[1]
二、積極心理學的本土化研究
1.積極心理學本土化研究的意義
我國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來,生產力大發展,人均GDP翻了幾番,物質財富也極大豐富。但人們的幸福程度相對較低。這固然同社會上出現的諸如腐敗、社會分配不公等社會負性事件有關,但也同國人缺乏幸福教育,缺乏正確的幸福認知、幸福體驗和幸福能力或者采取不良的社會比較等不無關系。在我國,積極心理學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結合中國的國情,積極宣傳積極心理學的思想,并對有關的理論進行實證研究,從而使國人在心理上覺得更加幸福。這對振奮國人精神,提高國人生活質量,乃至社會穩定均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2.積極心理學本土化研究存在的困難
東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差異,為積極心理學的本土化研究帶來一定困難。東方集體主義取向下的研究主題在內涵和外延上與西方個人主義有很大不同。同時,一些積極心理學的英文單詞,很難找到與之對應的確切的漢譯。如筆者在讀Seligman教授的《真實的快樂》時,就發現happiness一詞,它既可譯為快樂,也可譯為幸福。而我們約定俗成的“幸福感”,是well-being的漢譯,實際應該譯為“良好的狀態”。
3.積極心理學本土化研究借鑒的方法
臺灣心理學家楊國樞教授提出的本土化研究的四個層次與方向,對于積極心理學本土化研究有重要借鑒意義:①重新驗證國外的重要發現;②研究中國人特有的與社會文化因素有關的行為特征;③修正或創立新的理論;④修正與設計出適合中國人特有的測量工具。[2]
四、積極心理學的主要應用領域
1.積極教育
積極教育是對傳統教育的反思,強調教育并不只是對學生糾正錯誤、改造問題、克服缺點,而主要是發掘、研究學生的各種積極品質(包括外顯的和潛在的),并在實踐中進行擴展和培育這些積極品質。一個人的缺點也是一個人的優點,當一個缺點被改造時與之伴隨的優點也消失了。要看教育者如何去認識每一位學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育就是要創建一種教學環境,讓學生的主動性、思考能力、熱情、勇氣、堅強等得以充分發揮,而不是給予過多的約束、控制,因為這樣只會造就一批沒有自己思想而盲目服從地接受者。另外,積極教育的目標是把所有人(而不是一小部分人)盡可能地建設到一個他可能達到的理想狀態,而這一理想狀態并不是一個統一的客觀標準,而是依每個人多方面因素影響的各自可能達到的動態的理想狀態,不求一致,但求盡力。
2.積極心理治療
Seligman(2002)在《積極心理治療手冊》中提到“積極心理治療”主要是指積極心理學思想在心理治療實踐中的運用,并不是指某一特定的療法。是一種反對過去,以問題為核心的病理性心理治療,提倡把注意力集中在增進和培養人自身的各種積極力量上。積極心理治療吸收了東方佛教、道家和禪宗等思想,著眼于沖突、煩惱和苦惱的積極面,致力于加深自我認識,接納自己,從而建立自我信任和安全的新生活模式。[3]
五、對積極心理學的評價
1.積極心理學研究的積極意義
(1)從理論上來說,積極心理學最大的意義在于彌補了心理學知識體系的空檔。心理學長期以來注重研究人類的消極一面,限制了心理學的發展。積極心理學的興起給心理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研究的思維模式,促進心理學研究領域的擴大和深化。
(2)從導向上來說,積極心理學是一門關于引導人們實現自我、幸福生活和人類社會健康、和諧發展的心理學。傳統心理學作出了許多相當有價值的研究,但它在導向上卻出了問題,而積極心理學正彌補了這一不足。
(3)從人性的角度來說,批判了傳統心理學把人喻為動物和機器,認為人要么有本能驅使要么由環境決定的消極、被動的人性觀,繼承和發展了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人性觀,高揚人性的積極性、建設性,從而使心理學回歸其本來的意義。
2.積極心理學存在的不足
(1)由于積極心理學興起不久,盡管積極心理學吸收了傳統消極心理學中實證主義的科學方法和人本主義的人文關懷,但其最大的不足在于還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論體系和成熟的操作模式。
(2)研究領域有待拓展和深化。積極心理治療是一個很有前景的領域,目前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還很不成熟,只涉及關于積極心理治療的一些概括和籠統的理論,對于具體的操作和實證研究還有待更多的探索。[4]
(3)研究方法如何整合的問題以及如何發展積極心理學研究技術。心理學學科由于本身興起歷史的相對短暫性和復雜性以及人類心理的多變性,從它誕生就注定是一門內容豐富多彩、流派眾多的學科。因而如何吸取已獲得的成果來發展積極心理學理論與實踐也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4)目前積極心理學研究很多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結果,因此建立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的本土化研究還有待加強。
參考文獻
1 Sheldon KM, Laura K.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Am Psycho, 2001, 56(3), 56~671
2 周、石國興.積極心理學介紹[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