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心理學的主要分支范文

    心理學的主要分支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心理學的主要分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心理學的主要分支范文

    摘 要 金融心理學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釋、預測以及調控人這個市場主體的心理。金融心理學的定量方法研究能夠正確的研究市場的資本與資產配置關系,能夠實現最優的配置,本課題研究的重點便是金融心理學的定量分析方法。

    關鍵詞 金融心理學 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

    金融學的研究的核心內容便是研究資產與資本的配置效率問題,二十一世紀是市場經濟時代,在該時代中,資金以及資本則是通過金融市場來進行配置的,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好或者集體則便是市場的構成要素之一,人與人之間的交易便形成了市場中的資本以及資產兩者的供應關系,并形成了價格。價格的波動則是資產以及資本配置的方向標。我國的金融市場正處在一個蓬勃發展并逐漸完善的階段,力求我國的金融市場發展的健康、迅速。實現這一點,最為關鍵的因素便是充分的將現有的資本集中起來,加大投資力度,促進投資效果,進而實現最優的資本以及資產配置[1]。金融學與心理學的融合完全來源于同一個思想:即人類可以計量出自身的感覺。建立一個高效的、現代化的、健康的金融市場體系是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最終目標,我國必須加大現代金融理論知識的學習,充分的運用到我國金融市場的建設道路上來。

    一、金融心理學概念的提出

    人的行為是理想的,這是金融學的一個標準前提,Grordon Pepper曾經說過:擁有大眾心理學的學位可能比擁有經濟學的學位更加的有助于理解金融市場行為。從金融市場的主體要素可以看到,金融市場是一種群體行為,研究這種群體行為的科學便稱之為“社會心理學”。可以這樣理解:一個社會是一個大的房間,人便成為住在這個房間的群體,這樣的一個群體共同生活在這個大房間,共同去求解一個經濟類問題,接下來便是研究這些組成要素之間是如何互相作用的,特別研究的重點便是某個人的存在是如何影像到其余的個人行為的。

    金融心里學的誕生是時代的產物,是研究市場經濟發展的關鍵途徑。社會心理學實際上是心理學的一個基本的分支,國際應用心理學協會主要分為十四個大的分會,每個分會都對應著心理學的一個比較具體的研究領域,比如運動心理學、組織心理學以及政治心理學等等,經濟心理學也是這十四個分會中的其中一個,經濟心理學的分支又主要包括貨幣心理學、股票市場心理學以及儲蓄、投資和賭博心理學,這三個分支能夠非常直觀的解釋個人在與金融市場經濟進行交互的行為,與此同時,還能夠對我們解釋清楚金融市場自身的意義,這些是經濟心理學存在的最為重要的一面。金融市場的驅動便是社會中的數以萬計的人,這是一個大的群體,群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影響。這種金融現象又可以稱之為“群眾心理”以及“大眾心理”。群眾心理并不等效于個體心理與群眾數量的乘積,但是,他們之間又存在著互相作用,互相影響的關系。因此,需要深入的理解金融市場的群眾心理,需要解釋市場與人們群眾之間的互相作用,需要有合理的理由去解釋成交量、價格以及輿論媒體之間的反饋環以及拼接的過程,其中,能夠理解做出最終決策的市場參與者則更加的重要。研究經濟行為的金融心理學便誕生了。

    二、金融心理學的定量分析方法

    針對金融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兩個:定量分析研究方法以及定性分析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是質的研究,而定量研究方法是量的研究、量化研究[2]。本課題重點研究定量分析方法,目前,金融心理學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

    (1)生態化研究方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數據分析技術以及實驗設計技術在不斷進步。能夠很好的控制誤差,而在定量分析方法中,金融市場經濟離不開社會現實生活,因此,金融市場的實驗環境便就是生活,與社會生活融為一體。人的心理活動是受到各個方面的影響,比如社會、個人以及外部的環境以及多種復雜的要素等等。因此,金融心理學的研究離不開這些因素,這種多因素的研究便是未來金融心理學研究的重點,具備非常高的生態效果。金融心理學的生態化研究將會使得實驗更加的貼近現實的生活,其結果也將更加的接近實際的金融市場。

    (2)精確化的數據處理研究方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計算機的運算能力越來越強大,這樣便可以使得大量的多元素數據統計分析才能更進一步的開展,針對復雜的、大型的數據處理軟件也已經問世,如SPSS、LISREL、HLM等一些級別比較高的軟件已經被應用到金融心理學的研究領域[3]。這樣,便可以突破技術的限制,使得數據的處理變得更加快捷,效率更高。這樣,多種影響因素量的增加,這樣便可以分離出來變量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而使得數據研究的結果更加準確,更能夠貼近現實的環境。

    (3)重預測性研究方法

    金融市場的研究結果能夠準確的預測未來金融市場的發展動向,這便是重預測性研究方法。金融心理學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個水平:最低的描述水平,這種水平僅僅測定或者評價當前的心理行為狀態以及特征;其次便是解釋水平,該階段則重點研究的影響人的心理發展的因素以及活動特征等;最高的水平便是重預測性水平,強調通過精確的揭示金融經濟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尋找規律,通過規律來預測金融市場經濟發展的方向。

    三、總結

    金融心理學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釋、預測以及調控人這個市場主體的心理。只有具備預測水平的心理學研究才具備真正的實際價值,金融心理學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的主要工作是構建好對應的因果管理數據模型,并且要時刻注重縱向的數據動態分析。隨著計算機水平的不斷提高,多元回歸分析、因徑分析、結構方程模型技術、多層分析等高級統計方法的發展與應用,均可以為金融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提供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周愛保,張澤良.行為金融學:心理學與金融學協同發展的平臺.甘肅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02).

    第2篇:心理學的主要分支范文

    社會心理學是心理學和社會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受到來自兩個學科的影響。在社會心理學內部一開始就存在著兩種理論觀點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謂社會學方向的社會心理學和心理學方向的社會心理學。在解釋社會心理現象上的不同理論觀點,并不妨礙社會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應具備的基本特點。

    一般來說,普通心理學是研究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般關系客體包括自然客體與社會客體。社會心理學則主要研究主體與社會客體之間的特殊關系,即人與人、人與群體之間的關系。普通心理學研究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般關系所獲得的規律可以應用于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研究主體與社會客體之間的關系所獲的規律也可以豐富普通心理學。普通心理學傳統上著重于研究個體、個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而社會心理學則著重于研究群體中的個體、群體、人與人、人與群體的關系。

    社會心理學與個性心理學的關系更加密切、更加復雜。美國心理學會迄今仍把個性與社會心理學放在一個分支里。一般說來個性心理學是研究個性特質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關系、涉及較穩定的心理特質,而社會心理學則主要研究直接社會情境對個人的影響以及個人對這個情境的解釋的作用。社會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發現表明,直接社會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社會心理學的專題研究,開始于19世紀下半期。1860年出現了拉察魯斯和斯坦塔爾關于民族心理學的系列論文。此后,塔爾德的《模仿律》西格爾的《犯罪的群眾》、勒邦的《群眾心理學》等著作陸續出版,為社會心理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1908年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和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分別出版了社會心理學專著。這標志著社會心理學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和德國心理學家默德開創了實驗社會心理學方向。雖然用實驗方法研究社會心理學問題,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關于社會促進的實驗研究,但真正開創、推廣這個方向的是奧爾波特和默德。在他們之后,實驗社會心理學才開始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成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流。

    奧爾波特的著作《社會心理學》問世以后,社會心理學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1928年瑟斯頓提出了態度測量法,把由托馬斯和茲納涅茨基開始并成為當時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的態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諾提出了社會測量法,用以測量群體內人際吸引和排斥問題。1938年勒溫把場論引進社會心理學,提出了個人生活空間或場的概念,認為行為是個人特點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數。20世紀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勒溫的影響下,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群體影響和態度問題。

    50年代,阿施等人開展順從的研究。以霍夫蘭為首的耶魯學派發表了一系列有關說服的研究。費斯廷格提出了認知失調理論,這個理論成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際關系心理學》一書奠定了基礎的歸因理論成了研究重點。80年代以來,認知社會心理學和應用社會心理學日益受到重視。

    中國社會心理學在50年代以前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而存在過。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介紹過作為心理學重要分支學科的社會心理學。20年代出版了勒邦的《群眾心理學》、麥獨孤的《社會心理學導論》以及奧爾波特的《社會心理學》等重要著作的譯本,中國學者自己也編寫了一些社會心理學著作。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會心理學側重于研究大型群體和群眾的心理現象,如拉察魯斯、斯坦塔爾、馮特關于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塔爾德、西格爾和勒邦關于群眾心理的研究。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還有影響,如塔爾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體極端化和個性消失的思想等。20世紀初態度的研究成為中心。實驗社會心理學方向出現以后,社會促進的研究成為中心。以后,群體過程、說服、順從、認知失調、歸因等分別成為某一時期的研究中心。

    美國是研究社會心理學最多且最有影響的國家,它的研究課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往往影響到其他國家。1980年,美國心理學家斯密斯等人對1979年美國主要社會心理學刊物發表的文章作過一項調查。這項調查表明,研究最多的是歸因及態度和態度改變,論文達50篇以上;其次是社會和人格發展以及認知過程,達40篇以上。

    第3篇:心理學的主要分支范文

    關鍵詞 認知,認知神經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認知神經精神病學。

    分類號 B842

    認知神經心理學(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是近年來興起的一門交叉學科,屬于心理學、認知科學、神經科學的交叉領域。認知神經心理學是認知心理學的分支,它是在傳統的認知心理學和神經心理學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80年代中期以前,神經心理學主要沿著臨床醫學和心理學的道路邁進;80年代以來,神經心理學在吸收了認知心理學的精細實驗方法和理論概念之后,開始逐漸沿著認知神經心理學的方向發展。因此認知神經心理學脫離了臨床醫學的軌道,轉入了認知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家族。近年來,認知神經心理學取得了諸多重大成果,受到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視,成為當代神經心理科學研究的前沿。認知神經心理學有自己的學術期刊――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雖然國際上認知神經心理學的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但是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成千上萬個經典案例的積累、分析,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認知神經心理學研究領域近乎空白,相應的,對腦損傷病人的臨床診斷、康復也缺乏理論指導。因此啟動和發展認知神經心理學研究的工作迫在眉睫。本文旨在通過對認知神經心理學各方面的介紹,以期更多相關學科的工作者和學生能加入到這門學科的研究中來,推動認知神經心理學在中國的研究進程。

    1 什么是認知神經心理學

    1.1 認知神經心理學是認知心理學的一個分支方式

    認知心理學是研究認知加工過程的學科,目前研究的主要領域有面孔識別、物體識別、言語、語音理解、閱讀、書寫、計算、記憶、注意和運動等。認知心理學研究的方法除了讓正常人完成特定的認知任務,發展認知理論外,還有另一種方法,即通過搜集與理論相關的特定認知功能障礙病人的資料。

    ■不能認知面孔但能認知其他物體;

    ■能拼寫出動詞但不能拼寫出名詞;

    ■不能理解口語但能理解環境中其他聲音;

    ■能夠理解關于人造物體的詞語,而不能認知關于有生命的物體的詞語;

    ■假詞能夠準確讀出,而真詞不能;

    ■能夠注意到右半空間的刺激而忽略左半空間的刺激;

    ■能夠模仿動作但不能按命令做出這種動作。

    Box 1:選擇性較強的認知功能障礙病人

    腦損傷是造成認知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有些腦損傷是大范圍的,也有一些是小范圍的腦損傷,而這種小范圍的腦損傷對認知功能障礙具有較強的選擇性(Box 1)。通過對這些認知障礙病人的研究可以驗證認知理論的正確與否。用這種方法研究的認知心理學便是認知神經心理學。因此,認知神經心理學屬于認知心理學的一個分支。認知神經心理學是以有特定認知過程受損或未能正常獲得某些認知能力的病人為研究對象,來推知人類正常的認知結構和加工方式的學科。它是揭示認知過程及其腦機制的核心研究手段之一。

    認知神經心理學的研究思路是:通過腦損傷造成的選擇性認知功能的障礙和保留的認知環節,推測正常人大腦的認知機制[1,2]。具有較強的選擇性認知功能障礙的病人為認知神經心理學研究特定認知功能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對象。但是來自不同的學科的爭議始終存在,這些關于病人特定認知障礙的研究結果是否能夠或在多大程度上能為我們提供關于正常人認知加工的理解?幸運的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趨于支持這一假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2,3]。

    重要的是,要清楚認知神經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之間的區別。認知神經心理學是認知心理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的是心理過程(Mind)規律;認知神經科學是神經科學的分支,主要研究的是大腦本身(Brain)[1]。兩者是不同的但都很重要的研究領域,大部分相關領域的科學工作者會同時涉及這兩個問題。

    1.2 認知神經心理學的其它分支

    1.2.1 發展的認知神經心理學

    認知功能失常包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獲得性認知障礙:以前已經獲得的某種認知能力,因為疾病或意外等導致腦損傷后喪失了這種能力;另一種是發展性認知障礙:在發育過程中,某種認知能力沒有獲得完整的功能體系[4]。而發展的認知神經心理學(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是以發展性認知障礙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發展的認知障礙的研究,更全面地考察兒童如何正常獲得某種特定的認知能力的學科。發展的認知神經心理學是發展心理學與發育神經科學的交叉學科。

    1.2.2 認知神經精神醫學

    認知神經精神醫學(Cognitive Neuropsychiatry)是一個比較新的研究領域。它是用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觀點研究精神病學狀況,包括妄想癥(Delusion)、幻覺癥(Hallucination)和虛談癥(Confabulation)[5]等,因此它也屬于認知神經心理學的分支。不久前,認知神經精神醫學也創辦了自己的學術期刊――Cognitive Neuropsychiatry。

    從歷史的角度看,傳統的認知神經心理學是先從研究閱讀過程開始,做了許多細致的研究,之后逐漸發展到研究其它各種各樣的心理功能。認知神經精神醫學的研究也一樣,從研究妄想癥開始,在這方面工作做得相對深入成熟后發展到其它幾個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語言的閱讀機制非常有可能存在差異,而妄想癥在全世界各類人群中基本上都一樣,因此更具有普遍性。這里通過妄想癥的一種――單事件妄想癥(monothematic delusion)的病例來介紹一下這門學科。

    單事件妄想癥病人只在某一方面有嚴重的錯覺,而在其他方面都正常。研究者可以與這種病人正常的交談,這樣有利于開展研究工作。下面是5種不同的單事件妄想癥:

    (1)替身綜合征(Capgras delusion):患者認為其親友已被假扮者頂替[6~8]。

    (2)虛無妄想綜合征(Cotard delusion):患者感到自己已不復存在,或是一個沒有五臟六腑的空虛軀殼,并認為其他的人,甚至整個世界包括房子、樹木都不存在了。

    (3)人身變換癥(Fregoli delusion):患者認為在其所遇到的人群中有他熟悉的人(往往是他所認為的迫害者),雖然兩者之間的外貌并不相像,但確實就是同一個人,如周圍的醫務人員、親戚朋友,可能就是某一迫害者的化身,隨時改變相貌,企圖達到迫害他的目的。

    (4)鏡像自我確認不能(Mirrored-self mis- identification):我看到鏡子里那個人不是自己,是一個看起來跟自己很像的陌生人。

    (5)軀體認識不能(Somatagnosia):認為自己的軀體不是自己的而是別人的。

    根據認知神經心理學的邏輯,通過研究這些病人,我們可以了解關于正常的大腦相信自己信念的系統發生了什么變化才會出現上面的癥狀。研究這種錯誤信念需要從兩方面思考:首先,這種錯誤信念從哪來;另外,病人表現出在錯誤被別人告知后仍然不拋棄這種錯誤信念。因為并不是所有的相同損傷的病人都具有這種癥狀,所以假說內容與相應損傷之間存在著不確定的關系。然而,報告顯示除了與相關癥狀對應的神經心理的損傷外,幾乎所有的妄想癥患者都具有右半球的腦損傷(表1)。我們用認知神經心理學研究思路來解釋這些癥狀:可以假設右腦有一個評估個體已有信念的系統,而右半球的腦損傷導致了信念評估系統的破壞,使病人不能拋棄這種錯誤信念。因此相關認知機制的損傷導致錯誤認知的產生,而評估信念的機制的損傷使病人不能拒絕顯然不成立的認知假設,這兩種機制的共同損傷導致了妄想癥[6,9,10]。這種評估系統在正常人中是完好的,這些病人為我們研究正常人的評估系統提供了可能性(表1)。

    表1 認知神經精神醫學方法對單事件妄想癥的解釋

    1.3 神經心理學的認知障礙評估

    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評估是一種基于理論模型的評估,通過一些特定模塊化的信息處理模型來評估認知功能。認知障礙評估的手段主要是基于認知神經心理學基礎上的量表,即根據認知神經心理學的理論模型建構出來的測評方法,來測評認知障礙的情況。

    圖1 PALPA測試的閱讀模型

    這里有兩個基于理論模型評估方法的典型例子,一個是PALPA測試(失語癥語言加工的心理語言學評估):從心理語言學的角度去測評腦損傷后的語言障礙的情況;另一個是BORB測試(Birmingham物體認知測試):測評視知覺和視認知障礙。圖1是PALPA測試所基于的心理語言學的閱讀模型[11~14],普遍理論認為閱讀過程含有幾個功能模塊。PALPA測量的時候可以分別測得認知障礙病人各個模塊損傷或完好的程度。這也為臨床治療和康復提供了明確的定位[15,16]。當然漢語有很多字節和跟西方不同的語言體系,漢語閱讀與書寫的過程也可能和英語有著很多不一樣的地方。現在已有很多研究者在研究漢語的閱讀過程,一旦構建出正常人閱讀模型的整個框架,我們同樣可以探索什么樣的測驗可以用于評測漢語失語癥程度。

    2 認知神經心理學研究的典型特點

    相較于認知心理學、神經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等研究視角,認知神經心理學具有其獨特的研究理念。

    2.1 研究對象不是綜合病癥而是癥狀和個案

    認知神經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它的研究對象不是綜合病癥(Syndrome)而是一個個單獨的癥狀(Symptom)[1]。綜合病癥是發生在同一個體身上的一系列癥狀。比如Broca失語癥表現出說話困難且不符合句子語法結構,尤其犯語法功能詞和前后綴缺失和移位的錯誤,是一種典型的綜合癥。這類綜合癥不是認知神經心理學關注的研究對象。

    這里用Gerstmann綜合癥的例子說明這一重要特征。Gerstmann綜合癥表現出書寫障礙、計算障礙、從左至右的方向知覺喪失和手指確認不能四種認知障礙。但這意味著存在著一個用于書寫、計算、從左到右的知覺和確認手指的單獨的認知系統嗎?實際上不是,它們分別屬于4個不同的認知系統,只是負責這幾種認知功能的腦區處在左頂葉的相鄰位置上。認知神經心理學家們相信,其它所有綜合癥都與Gerstmann綜合癥一樣是同樣的道理。因此,對綜合癥的研究不能為我們提供關于認知系統的信息。

    另外,上面圖1中的閱讀模型也能夠說明認知神經心理學研究的這一特征。該閱讀模型由包括方框和箭頭的13個部分構成,如果腦損傷能夠破壞其中的任何部分,即任何一個或多個方框或箭頭,那么會有213-1=4095種可能不同的習得性閱讀障礙綜合癥。而研究者不可能去研究4095種可能的綜合癥。而我們的研究目的是,用同一個模型去解釋所有的有閱讀障礙的表現。通過觀察這一模型對解釋各種習得性閱讀障礙癥狀的能力來測試模型的正確性。

    2.2 單個案例的研究而不是群體研究

    與傳統神經心理學不同,認知神經心理學研究的是單個案例而不是群體[1]。如上所述,如果有4095種不同的習得性閱讀不能綜合癥,那么幾乎每一個病人的病況都是唯一的,很少會同時遇到兩個完全相同的閱讀損傷模式。因此每一個病例都是我們的研究對象,而不是簡單得把他們組合起來,把他們歸為一組或取他們平均的結果都是沒有意義的。

    2.3 強調癥狀的分離尤其是雙向分離

    認知神經心理學研究強調癥狀的分離而不是相關,因為不同癥狀的分離通常能比不同癥狀的相關(同時發生)提供更多的信息。

    在同一類控制變量下要求患者完成兩種不同任務,如果患者在兩種任務上均表現出障礙,則這兩種任務表現為相關。如果一個病人同時表現出A和B兩種癥狀,那么一種可能的原因是單個認知系統X受損,而這一損傷導致了A和B兩個癥狀;但是也可能這樣:同時表現出A和B兩種癥狀是由于兩個認知系統X和Y受損所致,癥狀A是由X認知系統的損傷所致,癥狀B由Y認知系統的損傷所致,那么X和Y都受損傷是因為它們所處在的腦區空間上距離較近,導致兩者同時損壞。因此,癥狀間的相關不能使我們得出對研究認知系統的有力的推論。正如前面Gerstmann綜合癥的例子,患者有4種認知障礙,但我們卻不能因此推斷它們都屬于同一個認知系統。

    如果一個病人任務A完成有困難,但任務B正常,我們能根據這種單分離斷定這兩任務依靠不同的認知系統嗎?實際上,這兩種任務可能依靠同一認知系統,只是任務A的難度比任務B的難度大,所以當這一認知系統部分受損,表現出任務A困難而任務B正常完成。因此,癥狀間的單分離也不能使我們得出有關研究認知系統有力的推論。

    如果我們觀察到一個病人X對任務A存在困難但任務B正常,而另一個病人Y任務A正常但任務B困難,這就顯示出任務A和任務B的雙分離。很明顯,它不能被解釋為存在一個負責A和B兩個任務的認知系統。我們可以強烈支持認為這兩個任務依靠兩個分離的認知系統的模型。因此,癥狀間的雙分離使我們能夠得出對于待研究認知系統的最有力的推論[17]。

    2.4 模型是高度模塊化的

    模塊化的觀點是認知神經心理學的最基本的觀點和假設。它認為人類的認知過程是由一系列相對獨立的成分協同完成的,任何一模塊都能因腦損傷導致損壞而其他模塊保持完好。這種高度模塊化不僅成為心理層面的一個特性[18],同時也是腦運作本身的一個特性。這種假設是否正確呢?事實上,多年來認知神經心理學家發現了許多具有高度選擇性認知功能損傷,強烈地支持“認知系統確實是高度模塊化的”這一結論。

    3 認知神經心理學的研究思路:一個來自病人AC的病例

    病人AC:67歲,男性,澳大利亞人。他早年在公共鐵路系統做職員工作,有心血管和腦血管的疾病史。他中風4天后的CT掃描顯示,左側中部區域的大腦動脈出現一個新的損傷,而兩側腦半球均有許多早期已存在的更小的損傷。雖然病人存在這些腦損傷,但從每天的接觸中來看,他的認知功能比我們預測的好得多。但是,研究者在與AC談話中發現他仍存在認知障礙:

    Max:一只牡蠣有幾條腿?

    AC:一些。

    Max:嗯!那么螞蟻呢?

    AC:一些。

    Max:一只毛蟲呢?

    AC:沒有腿。

    Max:一條蛇呢?

    AC:沒有腿。

    Max:那么一只海鷗呢?

    AC:4條腿。

    初步診斷說明,AC對這些問題似乎完全不知道這些問題的正確答案。接下來,根據需要設計6個正式實驗對病人AC進行縝密的認知障礙評估。

    實驗1 選取18只動物,其中9只有腿,9只沒有腿。主試把這些動物的名字依次念給AC,要求AC判斷動物是否有腿。結果顯示:AC僅正確回答10個(10/18),處于機率水平,說明AC對動物是否有腿完全沒有概念。那么,這是因為AC丟失了語義記憶中有關動物的知識嗎?

    實驗2 選取20個人造物體(如桌子、椅子等),10個有腿,10個沒腿。主試把這些物體的名字依次念給AC,要求AC回答那個物體是否有腿。結果顯示:AC僅正確回答11個(11/20),處于機率水平,說明AC的認知障礙并不僅針對于動物。那么,這種認知障礙是否僅針對于“腿”這個概念呢?

    實驗3 選取22只動物,11只動物有尾巴,另11只動物沒有尾巴。主試把這些動物的名字依次念給AC聽,要求AC判斷聽到的那只動物是否有尾巴。結果顯示:AC僅正確回答11個(11/22),處于機率水平,說明AC的認知障礙并不僅針對于動物,也不僅針對“腿”這個概念。那么,這種認知障礙只是針對于對物體組成部分的信息嗎?

    實驗4 包括兩種測試題目:這個物體是否是圓形?這個物體是否帶顏色?AC對前者回答的情況是:28道題中正確回答15題;對后者回答的情況是:20道題中正確回答12題。兩者都處于機率水平,說明AC的認知障礙并不僅針對于動物,也不僅針對于概念“腿”,和對物體組成部分的信息。那么,這個病人是否丟失了關于客體的全部知覺知識呢?

    實驗5 包括3種非知覺知識的測驗。例如:這個動物是否是澳大利亞的?這個動物是否危險?人類是否食用這個動物?AC的回答情況是:對第一種問題他在20道問題中能夠正確回答18個;對第二種問題他在20道問題中能夠正確回答19個;對第三種問題他在24道問題中能夠正確回答23個。全部達到高分數水平,這說明AC的認知障礙針對于關于客體的知覺信息。那么,這種知覺信息受損包括所有感知覺信息還是僅僅指視知覺信息?

    實驗6 進行兩個非視知覺信息的測驗:這個物體是否能否發出聲音(聽覺)這個物體是否有味道(味覺)AC的回答情況是:對于前者他在26道問題中能夠正確回答24個;對于后者他在20道題中能夠正確回答19個。兩者皆達到高分數水平。

    以上6個實驗的研究結果顯示:在需要關于客體視覺特性方面信息的所有任務中,AC的表現僅在機率水平;但是在需要關于客體非知覺特性方面信息的所有任務中,或者甚至是那些關于客體非視覺的知覺信息的所有任務中,AC的表現都算得上優異。因此,我們可以判斷病人AC的認知損傷只針對于物體視覺特性的知覺信息。通過這一結論,我們對客體信息的表征過程做以下推斷:如果關于客體的所有信息都被表征在一個單一的客體信息系統中,那么不應該出現一種形式的信息(例如,視覺信息)丟失而其它形式的信息完好的情況。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客體視覺特性的信息的存儲獨立于客體其它特性信息的存儲。

    另外,這些研究也給予我們關于語義記憶組織的提示。客體視覺特性的信息必須獨立于客體其它所有特性的信息,存儲在語義記憶中。如果視覺特性信息是這樣的話,那么聽覺信息、觸覺信息、嗅覺信息等,其它感覺模態必然也是這樣的嗎?我們總結如下:客體的語義記憶不是單一的知識儲存,而是由關于客體的知覺特性與客體概念(比如非知覺的)分離的知識儲存組成的,而客體知覺特性知識的儲存又是由各種感覺模塊信息分離的知識儲存組成。

    參考文獻

    1 Coltheart M, Caramazza A.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twenty years on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2006, 23(1): 3~12

    2 Coltheart M. Brain imaging, connectionism and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2004, 21(1): 21~25

    3 Rapp B. The handbook of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What deficits reveal about the human mind. New York, NY, US: Psychology Press, 2001

    4 Coltheart M. The genetics of learning to read.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 2006, 29(1): 124~132

    5 Metcalf K, Coltheart M, Langdon R. Models of confabulation: A critical review and a new framework. Cognitive Neuropsychiatry, 2007, 24(1): 23~47

    6 Coltheart M. Conscious experience and delusional belief. Philosophy. Psychiatry and Psychology, 2005, 12(2): 153~157

    7 Coltheart M, Langdon R, Breen N. Misidentification syndromes and cognitive neuropsychiatry.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997, 1(5): 157~158

    8 Breen N, Caine D, Coltheart M. Models of face recognition and delusional misidentification: A critical review.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2000, 17(1-3): 55~71

    9 Coltheart M. Delusional belief.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5, 57(2): 72~76

    10 Davies M, Coltheart M, Langdon R, et al. Monothematic delusions: Towards a two-factor account. Philosophy. Psychiatry and Psychology, 2002, 8(2-3): 133~158

    11 Bates T C, Castles A, Coltheart M, et al.. Behaviour genetic analyses of reading and spelling: A component processes approach.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4, 56(2): 115~126

    12 Castles A, Bates T, Coltheart M, et al. Cognitive modelling and the behaviour genetics of read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 2006, 29(1): 92~103

    13 Coltheart M. Acquired dyslexias and the computational modelling of reading.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2006, 23(1): 96~109

    14 Blazely A, Coltheart M, Casey B. Semantic impairment with and without surface dyslexia: Implications for models of reading.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2005, 22(6): 695~717

    15 Coltheart M, Bates A, Castles A.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and rehabilitation. In: Humphreys G.W, Riddoch MJ. (Eds),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1994. 1~15

    16 Coltheart M, Brunsdon R, Nickels L.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cognitive-neuro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In: Halligan P W, Wade D T. (Eds.), The effectiveness of rehabilitation for cognitive defici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1~20

    第4篇:心理學的主要分支范文

    關鍵詞:進化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病理心理學;積極心理學;精神分析

    進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是當代心理學的一種新取向。進化心理學將進化生物學的方法應用于心理學研究,應用進化的思想解釋人類心理及行為,從而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解釋人類行為的綜合觀點。進化心理學家把人類的思維看作是為了應付特異的環境挑戰而數百萬年來不斷進化的信息加工裝置,具有模塊性和適應性的特征。進化心理學把“過去”看作理解心理機制的關鍵,把適應和壓力看作心理進化的動力,認為心理機制是由“模塊”構成的,功能分析是理解心理機制的主要途徑,行為是心理機制與環境互動的結果。進化心理學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心理學分支,而是采用進化的方法看待和研究所有的心理現象,所以進化心理學可以和所有的心理學分支發生作用。

    臨床心理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誕生于1896年的賓夕法尼亞大學。但臨床心理學的思想及心理治療的思想,很早就出現于哲學和宗教的傳統中。從這個角度而言,臨床心理學的實際存在早于這個名詞被確立下來。事實上,臨床心理學和心理治療的探究和實踐,在18到19世紀的歐洲,已經逐漸在神經科醫生和精神科醫生中開展開來。作為這場運動的體現和成果,精神分析是臨床心理學的第一個范式,產生了對病理心理學的系統理解及干預方面的全面革新。自此之后,臨床心理學逐漸獨立于精神醫學,開始探究自身的范式。臨床心理學的誕生受到諸多歷史、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作為重要的時代精神,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于1859年發表的巨著《物種起源》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思想源頭。100多年以來,進化理論和臨床心理學都經歷了長足的進展,當代重要的進化理論——進化心理學對臨床心理學的影響,及二者的交互增益,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一、進化心理學的興起和基本觀點

    進化思想源遠流長,西方的進化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哲學家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 611—547 B.C.)。進化思想成為一門系統化的科學開始于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劃時代的工作。隨后,進化思想深入到生命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心理學的發展。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他的名著《心理學原理》中首次使用了“進化心理學”這個名詞。1989年人類行為和進化協會成立,并出版了《進化與人類行為雜志》(Journal 0,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標志著進化心理學的誕生。其主要創始人有David Buss、Jerome H Barkow、Leda Cosmides和John Tooby。在進化心理學的框架下,相關的研究在不同的領域內展開并獲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如性選擇與親本投資理論、認知模塊理論等等。進化心理學認可并采納所有已存的心理學研究方法,并將這些研究方法置于進化的大背景下,構建出某種元心理研究方法。這樣一來,無論是人類的認知過程、個體差異,還是社會文化心理,都可以從進化的角度探究,以探明它們在種群的進化過程中解決了何種適應問題,以及以什么方式解決了該問題。

    進化心理學一經創立便迅速與心理學的其他分支相融合,如進化社會心理學,進化認知心理學等等。國內專家葉浩生、許波、張雷、熊哲宏從不同角度介紹了進化心理學的進展并翻譯了相關著作。這些著作及文章的發表,推動了進化心理學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進化心理學的知名研究者,University of New Mexico的Geoffrey Miller曾著文指出,亞洲的進化心理學研究將會后來居上,取得更大的成果。由于沒有基督教意識形態因素對于進化思想的阻礙,而且中國傳統思想中本來就包含了豐富的演化思想,開展實證工作將會有較小的阻礙,這些結果可以與西方的研究結果進行比較研究,從而豐富對大尺度的心理進化的研究。可以預計,進化心理學未來在中國會有更好的發展。這對于中國的心理學研究是一個重要的啟示,包括臨床心理學。

    進化心理學的基本觀點是:(1)過去是理解心理機制的關鍵。這里所說的“過去”,不只是指個體的成長發展經歷,更主要的是指人類種系進化史。今天活著的每一個人,以及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文化現象,都是進化的產物,是保存完好的“活化石”,能幫助我們了解祖先的過去,能從中找到進化在現代人身上留下的印痕。(2)功能分析是理解心理機制的主要途徑。“適應是演化形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人的某種特征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能夠可靠地、有效地、經濟地、精確地解決某種適應問題。心理學的中心任務就是去發現、描述或解釋人的心理機制,而確定、描述和解釋心理機制的主要方法是功能分析。(3)生存與繁殖問題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主要問題。個體的生存與繁殖對種屬的存續、發展非常關鍵,更因為個體存續、發展要依存于諸多社會關系,所以,在此基礎上演化形成的心理機制在性質上必然具有許多重要的社會特征,這些特征由于對群體的繁衍有積極意義而被保存下來。(4)心理機制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的演化物。(5)模塊性是心理機制整體組織的特性。人的心理是由一些認知模塊裝配而成的,每個模塊都有特定的功能,當然,特定范圍的機制的存在并不排除性質上更一般意義的機制存在。(6)人的行為是心理機制和環境互動作用的結果。

    從這些觀點中我們不難看出,進化心理學強調了心理現象的時間性和歷史性,從而內蘊地在所有心理結構和功能中探究其適應于既往環境的意義;其次,進化心理學嘗試從生物一心理一社會的大框架下思考心理問題,研究某種心理機能如何相應于大腦的功能回路,而這個回路又是由于何種基因突變而產生,產生于哪個時期,該時期又面對著何種適應問題。該問題或是由自然環境的變化帶來的挑戰,或是由于人類社會的變遷帶來的影響;再次,進化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含有某種解釋的屬性,這會影響到進化心理學的科學地位,也會刺激其發展出更為系統的研究范式,會豐富與之相應的科學哲學的討論。

    二、進化心理學對臨床心理學的影響

    進化心理學提供了對于人類認知、兒童發展、社會文化等心理學諸多分支的新視角,是一種對人類心理與行為的“遠因解釋”(ultimate causes),即在所有可以獲得的科學證據下所做的最為終極的解釋。進化提供了最廣泛看待人類的可能視角,一種“范式轉換”,從進化的起源和基本的發展需求的角度界定人類天性的基本組分。與此相應,現代進化心理學可以為臨床心理學提供一個更適合的整合框架,正如Glantz和Pearce所說的,進化可以提供一個心理治療的統一基礎。這對于目前建基于不同的哲學內核,以風格迥異的方式實踐,日益采用彼此無法理解的語言闡述理論的臨床心理學諸流派而言,會是一個走向統一范式的機會。

    進化思想在臨床心理學的興起和發展中一直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達爾文的表弟高爾頓將進化思想應用于個體差異的研究,成為現代人格理論的鼻祖。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曾經在進化思想的影響下,提出了人格的驅力理論。其后繼者榮格則進一步將人格奠基于種系發生的歷史,提出了集體無意識、原型等概念。20世紀中期,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興起削弱了進化思想的影響,與此相應的行為治療也不看重人格形成的發展方面與進化方面。不過,由于行為主義的這種簡約性,得以孤立并精細研究多種心理機能的特征,這對于從進化思想到進化心理學的過渡,做了數據和研究方法上的準備。隨后,進化心理學的興起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寬廣的視野,可以審視這些曾被孤立研究的諸心理過程是如何被整合并封裝起來,形成人類獨特的適應器——“意識”的。正常的心理現象如感知覺,及異常的心理現象如恐怖癥等,都可以從有機體對環境的適應方面得到新的理解。大量的相關文獻得以涌現,我們以“evolution”及“clinical psy-chology”為關鍵詞在PsycINFO數據庫中進行搜索,在1885年到2011年間共有1448篇文獻,而從1991年至2011年間則有1097篇文獻。

    下面,我們將從異常心理形成機理和進化心理學對臨床心理學實踐的影響兩方面進行闡述,并以臨床心理學中的重要分支——精神分析為范例,探討進化心理學對其理論發展和臨床實踐的影響。

    (一)病理心理現象的進化心理學解釋

    進化心理學對病理心理提供的是一種“遠因解釋”,即病理心理何以作為生物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某種機制而在基因庫中保存下來,并在下一代生物體中作為表現型(phenotype),在相應環境刺激出現時而呈現自身。其中一些心理障礙可能是由于進化設計(evolutionary design)與新的環境不適配(mismatch)所引起的,并由此區分缺陷(defects)與防御(defenses)。其中,缺陷是一些生理或心理系統的功能缺失,沒有任何的作用;而與此相反,防御是自然選擇的反應,用以保護有機體免于外部的威脅。適應性的防御需要有機體能夠察覺到其所在環境中的威脅,并以合適的方式做出應對。由此,這些防御機制的作用使得有機體免于危害,并減少未來發生危害的可能性。這些防御機制包括對潛在的威脅和喪失保持敏感和警惕,并在合適的時候激活生理心理系統用以應對。而適應性的作用也會轉變為不夠適應的,如過度的或不適當的反應則產生病理心理癥狀。從這個角度而言,沒有“天生”的異常心理,除去進化過程的“噪聲”所帶來的非適應過程之外,或許大量的異常心理都有著、或者是曾經有積極的適應意義。這一觀點對于正常心理和異常心理的二分法提出了并非基于道德而是基于科學的挑戰,這是一種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

    焦慮障礙是重要的精神心理障礙,在美國的精神障礙診斷手冊(DSM-4-TR)和國際精神障礙分類診斷(ICD-10)中都是重要的項目。嚴重的焦慮障礙可以限制個體的社會功能,極大地消極影響個體的主觀感受。焦慮障礙有很多表現:特殊恐怖癥、驚恐發作、廣泛焦慮障礙、社交恐怖癥、強迫癥等等,其核心是對恐懼的病理性回避。從進化的角度看,恐懼在哺乳動物的進化中扮演著重要作用。一個恐懼模塊(fear module)可能在進化中被選擇保留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行為一心理一神經系統,專門用于解決潛在的生命威脅情境。某些情境(如流血、高空、陌生人、可能存在天敵的曠野或狹窄通道)對人類的先祖非常具有威脅作用,對于今天的人類則成為某種進化的負擔,發展成某種特殊恐怖癥,如對血恐怖癥、高空恐怖癥、對人恐怖癥、廣場恐怖癥或幽閉恐怖癥。這些恐懼模塊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逐漸具有了選擇性(selectivi—ty)、自動性(automaticity)、封裝性(encapsulation)等特性,并由專門的神經回路控制,這些回路更可能定位于皮層下組織甚至是腦干區域。這樣的特性使得病患即使意識到恐懼的不合理性和非適切性,也仍然難以用意識活動加以控制。強迫癥(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的癥狀也可以得到進化的解釋。強迫癥可以被理解為一個由進化而來的規避危險策略的連續統(continuum)中的一極,一種病理性的對未來情境的元認知表征(cognitive meta-representation),即對于自身想法和行為的后果的表征。這種“元表征”能力在人類進化中具有積極的適應意義,有助于人類先祖更好地預測未來及自身行為的可能后果,失去彈性地使用這種表征能力將使個體產生強迫的癥狀。

    抑郁癥對人類健康有著莫大的危害,這使得抑郁可能由進化所保留并對個體有所助益的觀點很難理解。盡管大多數抑郁可能是功能不良的,而能夠體驗到一定程度內的抑郁感受將有助于適應一些特殊的情境,這使得它也為自然選擇所保留。不同的抑郁癥狀用于應對不同的適應問題:抑郁癥狀中的內疚、反復思考、疲倦、悲觀會使個體保存能量,并喪失進一步犯錯誤的可能性與動力;而哭泣、悲傷則有助于吸引到社會幫助以渡過難關。抑郁可能有助于當事人更多地關注社交風險,對來自他人的社交威脅保持高度的敏感,并規避可能帶來更多社交風險的行為,如屈從、放棄對高自尊的追求等等。特殊的抑郁癥,如產后抑郁,可能是向其他婦女發出求助信號,以征求幫助共同照顧新生兒。季節性的抑郁則有助于哺乳動物在食物匱乏的冬季增加睡眠,減少活動以保存能量。不過,對于抑郁癥患者的自殺行為,尚無法從利于個體的角度做出合理的解釋,或許是某種群體水平的調節,但這其中存在著復雜的社會文化因素。

    最嚴重的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癥的進化起源,至今仍是一個謎。因為精神分裂癥的患者較少可能結婚并生育后代,所以為什么與精神分裂癥相關的基因會保存在基因庫中難以理解。有人認為精神分裂癥是人類獲得語言能力的一種代價,或者是進化過程中不必要的副產物,但這些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二)進化心理學對心理治療的啟示

    當今的心理治療可以分為許多流派,但總體上可以分成精神分析一精神動力學派,認知行為學派與存在主義一人本主義學派。不同的學派對心理治療的界定、功用、理論取向、目標、治療師的作用、治療關系等等有不盡相同的看法。其中,精神分析一精神動力學派與進化理論有著非常深厚的淵源,留待下文詳述。當代的進化心理學思想也為認知治療師所看重。傳統的認知治療側重于發現來訪者與癥狀相關的自動思維(automatic thoughts),并通過一系列的提問技術深入到來訪者內心的適應不良的圖式(maladaptive schema)。但將大多數的適應不良圖式放在進化心理學的框架下卻是可以被理解的。比如向恐怖癥的來訪者解釋道,當事人對于特定物體或場合的恐懼,既非由于人格之脆弱,也非理性之缺乏,而無非是被放大了的正常心理過程,這樣的話,來訪者便不會因對自己有苛刻的批評與責難而引發新一輪惡性循環。Paul Gilbert在其主編的《進化理論與認知治療》一書中附有大量實例,提供了矯正患者不良信念的一種更廣闊的視角。

    針對抑郁癥的進化心理學理解,Toney J.Carey發明了一種圍繞病患所體驗到的“無用感”的“多維度途徑”(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著力于改善病患由于更多地關注社交風險而持續地強化自身的無用感而帶來的退縮癥狀,并發現該種途徑使得病患恢復更快,并有較少的復發率。除了抑郁癥外,基于進化心理學理解的認知治療還廣泛地應用到特殊恐怖癥、邊緣型人格障礙中。進化心理學所提供的“元認知”思路,有助于病患從超出個人的框架重新審視自己的問題,這種變化了的思維方式將帶來情緒、行為、人際等一系列的變化。

    進化心理學對于心理治療的影響是多層面、多維度的。從治療的倫理學角度,從某種程度而言,進化思想在本質上撼動了心理治療的“校正”觀念。正常與異常的截然劃分,在進化心理學上是站不住腳的,這有利于消解某種內隱于心理治療理念中的對病患的歧視。其次,這還會引發對心理治療的哲學思考。“治療”的本質究竟是什么,治療關系的本質又是什么,有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心理治療“金規則”,如何看待心理治療的文化負荷等。從具體的技術而言,使患者接受進化心理學的理念,而得以從不同的維度審視自己的問題,通過理解人在群體的進化史中的位置和作用而彰顯出存在的意義,這是一種深刻的積極心理學取向。最后,從心理治療的整合而言,進化心理學也可以提供一個大的背景和對話平臺,這對于不同心理治療流派之間加強溝通、保持心理治療體系的持久發展,是很有意義的。

    (三)進化心理學對精神分析的影響

    19世紀末,奧地利人弗洛伊德創立了精神分析,這是心理治療的第一個系統的范式。弗洛伊德的思想先驅有布倫塔諾、叔本華與尼采、赫爾墨霍茨、布羅伊爾、沙可等,最重要的應該還是由達爾文所創立的進化論。早期精神分析理論的核心是驅力理論,弗洛伊德假定人類有生命保存的本能和性本能,而達爾文也曾經假定過通過自然選擇的進化和通過性選擇的進化兩種途徑。前者強調個體的生存,后者強調種族繁衍,這與弗洛伊德雙重本能的說法是一致的。與弗洛伊德同期的另一位精神分析大師榮格也從進化論中汲取了靈感。榮格提出了集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反映了人類在以往歷史進化過程中的集體經驗,即種系發生的歷史。我們之所以能夠很容易地以某種方式感知到某些東西并對它做出反應,是因為這些東西早已先天地存在于我們的集體無意識之中,而原型(archetype)是這些進化遺跡的體現。在弗洛伊德之后,美國精神分析理論家哈特曼豐富了弗洛伊德的后期思想并創立了自我心理學(ego psychology),提出了“自我的無沖突區域”,指出自我(ego)并非只是沖突協調的產物,而是積極適應外在環境的工具。當代的自我心理學家進一步引入進化心理學的思想,認為自我通過對感覺和情緒的加工,從而更適應主體和客體的需求。此外,進化思想和進化心理學對精神分析的影響,還表現在逐漸豐富和改變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上,如本能、驅力等等。

    當代精神分析注重與實驗心理學、認知科學、人類學和嬰兒研究的結合。英國精神分析學家鮑爾比將進化理論再次引入到精神分析中,提出了當代精神分析的重要分支——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依戀理論認為,嬰兒對母親的依戀是進化的重要策略,依戀模式的異常是很多精神心理障礙的誘因。在依戀理論的基礎上,英國學者福納吉進一步將心理化(metallization)的概念引入到精神分析臨床實踐中,指出心理化是重要的進化成就,有助于嬰幼兒發展出心理理論(theory of mind),這是嬰兒逐漸發展出主體間的參與能力,從而進入并參與社會行為的極其重要的適應機制。該機制的紊亂會帶來與人際關系相關的障礙,采用特定的方法訓練并重新啟動該功能的發育,是治療此類障礙的關鍵。目前,福納吉和他的同事已經發展出針對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基于心理化的治療方式。

    進化心理學還為整合精神分析的不同分支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元理論。在進化心理學框架下,當代精神分析的兩大范式——驅力理論與關系理論得到了一個有效的通約。在進化的視角下,個體的生物屬性并不僅僅包含著驅力的原始成分:性和攻擊,還內在地包含著與他人發生關系的心理潛能,關系內在地包含于驅力中,驅力的層級展開必定包含關系的維度,關系則為驅力的實現提供前提,二者都是進化的結果。從事臨床工作的精神分析師們也利用進化心理學來豐富對被分析者的理解,指出浪漫的激情與安全的依戀之間存在著適應性的辯證關系。這一視角將有助于從病理性的個案中理解人類面臨的共同沖突,從而從更深刻的角度理解人類復雜的內心世界、婚姻和家庭模式以及社會文化現象。

    三、小結及展望——臨床心理學的積極轉向

    第5篇:心理學的主要分支范文

    自高校的公共課心理學教學恢復以來,我國的公共課心理學教材建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面,出現了不少優秀的公共課心理學教材,對提高公共課心理學的教學質量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傳統的公共課心理學教材也往往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教學目標的單一性

    傳統的公共心理學教材往往將其教學目標限定在教師的職前培養目標上,主要講述與教育教學活動相關的心理學知識,為師范生將來的教育教學活動提供指導,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教育學、教學法等教育學科提供必要的知識準備。但隨著我國教師培養模式從傳統的師范院校單一培養向高等教育開放式培養的改變,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承受的心理壓力日益增大,暴露出的心理問題日益增多,人們對心理健康問題日益關注,再將公共心理學的教學目標局限為教師的職前培養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2.教材體系的學科性

    傳統的公共心理學教材往往過分拘泥于心理學的學科結構體系,注重按照學科結構來組織教材內容,往往注重了學科體系的完整而忽視了教學對象的需求和教學目標的達成。具體表現為傳統的公共課心理學教材往往是以普通心理學的的體系為基本框架,其教學內容往往是對心理學學科中普通心理學知識的簡化,公共課心理學的教材也往往就表現為是普通心理學教材的簡寫本。事實上,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教學工作委員會第一次學術會議紀要中就已經指出:“公共課心理學不是普通心理學或其他心理學分支學科本身,或它們中的幾門簡單湊合,而是一門綜合心理學有關分支的科學內容,自成一體的心理學科”。[2]因此,注重按照公共課心理學的教學目標來設計教材的結構體系是十分必要的。

    由廣州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蔡笑岳教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學》教材,對傳統的公共課心理學教材內容體系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創新。該教材因教育理念先進,教學目標正確,體系構建合理,教材內容新穎而成為同類教材中的佼佼者。

    蔡笑岳教授主編的《心理學》教材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明顯的創新與突破。

    一、教學目標的多元化

    蔡笑岳教授主編的《心理學》教材提出了多層次、多元化的教學目標,具體包括以下目標。

    1.職業發展目標。這是公共心理學教學的第一層次的目標,是一個指向于學生未來發展的教學目標。即公共心理學教學首先是要為學生將來的職業活動服務,為學生將來的職業活動提供必要的知識準備和技能訓練。使學生具備從事教育活動所必需的知識與技能,形成教育活動所要求的心理品質、職業素養,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2.現實指導目標。這是公共心理學教學的第二層次的目標,是指向于現實的教學目標。公共心理學教學除要服務于學生未來的職業活動外,還應服務于學生現實的心理生活,積極結合學生現實的心理生活,通過心理學知識的傳授,指導學生的專業學習活動和學校生活活動,幫助學生更高效地進行專業學習,合理地進行人生發展規劃,幫助學生解決所遇到的心理問題和困擾,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3.人類自我認識目標。這是心理學教學的第三層次的目標,是指向于學生人文素質和理論修養提高的教學目標。心理學就是一門在認識人自身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人學”,研究人類自己是心理學的科學追求,服務人類自己則是心理學的科學價值所在。通過心理學的研究,人類可以獲得對人的精神生活實質的科學認識,可以獲得對人性、個性、生命發展的科學認識。[3]公共心理學課程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理解人的精神生活,形成科學的人性觀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如果說哲學課程是在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心理學課程則擔負著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人性觀、人理觀,形成對人的本質的科學認識的責任。通過公共課心理學的學習,要幫助學生在人文素質、理論修養上有所提高和進步。

    蔡笑岳教授主編的《心理學》教材中所提出的這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從微觀到宏觀、從側重實踐應用到注重理論修養的發展過程。在教學中隨著這三個層次的課程目標的依次實現,學生不但在具體的生活行為、職業技能上會發生變化,而且在理論修養、思想深度上也會有大的提高。

    二、教材體系的科學性與實用性

    蔡笑岳教授主編的《心理學》教材,跳出了按照學科體系來構建教材內容的窠臼,注重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來構建教材體系,使教材體系科學性與實用性并重。該教材共分為三個知識模塊,現分述如下。

    1.心理學的基礎知識模塊。該模塊的作用主要是讓學習者了解心理學的基本概念與原理,形成對心理現象的正確認識與理解,掌握心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在這個知識模塊中,該教材突破了一般的公共心理學教材往往只將普通心理學的內容作為心理學基礎知識的陳規,將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的知識也納入到心理學基礎知識的模塊中。這樣,學習者不單能認識掌握個體心理現象的規律,也能掌握群體心理現象的規律;不單了解了成人的心理現象,也認識到了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和特點。這樣的基礎知識模塊的構成,能使學生打下更全面、更扎實的心理學學科基礎。

    2.教師職業心理模塊。該模塊主要包括了學習心理、教學心理、品德心理等內容。通過該模塊的學習,能使學習者認識教育教學過程中主要的心理活動與心理規律,了解影響學習活動與教學效果的主要心理因素,掌握從事教育活動所必需的知識與技能,形成教育活動所要求的心理品質、職業素養。這個知識模塊,針對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綜合考慮了教育教學所需的各種心理學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對提高教師教育的培養質量有重要作用。

    3.學生心理生活指導模塊。該模塊主要包括了學生群體心理、心理健康、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內容。該模塊考慮到了學生現實的心理生活問題,內容涵蓋了學生在現實的學習、社會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心理現象、心理問題。該模塊的學習,能對學生的專業學習活動、個人發展規劃、人際關系處理等提供指導,為學生現實的心理生活提供幫助。

    這樣的一種教材體系,突破了傳統公共心理學教材按照學科體系來構建教材體系的做法,克服了傳統教材學科邏輯嚴謹、完整有余而實用性、針對性不強的弱點。

    三、教材內容的通識性與人文性

    注重教材內容的通識性、人文性,是蔡笑岳教授所主編的《心理學》教材在內容上的閃亮的創新之處。心理學是一門“人學”,是人類為認識自己而發展起來的一門特殊的科學。認識人,是心理學的根源,也是心理學的目標。心理學課程承擔著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人性觀、人理觀,形成對人的本質的科學認識的責任。蔡笑岳教授所主編的《心理學》教材,在內容上充分突出了心理學的“人學”價值,注重教學內容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和理論修養的提高。在教材中加大了“心理本性”等心理學基本理論問題的論述篇幅,對心理的本質從生理、哲學、社會、文化等多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闡述,其觀點新穎、論述深入,即使在心理學專業的教材中也難見有對該問題做如此清晰而深入的剖析。這些內容,對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理解人的精神生活,形成科學的人性觀起著著重要的作用。這使得該教材既是一本優秀的公共課教材,也是一本生動的通識教育讀本。

    蔡笑岳教授主編的高校公共課《心理學》教材,教學目標設置具有創新性,教材體系構成具有科學性,教材內容應用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筆者相信,該教材的出版、使用,必將對我國高校公共課心理學的教學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必將在適應新時期社會需要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培養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注釋:

    [1]盧家楣.面向21世紀的高師公共課心理學教學改革[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9,3:14~17

    [2]盧家楣,張慶林.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教學工作委員會第一次學術會議紀要[C].心理科學,1994,17(6):379~380

    第6篇:心理學的主要分支范文

    關鍵詞:本科 設計心理學 教學

    一、 本科設計心理學的教材和教學現狀

    設計心理學是最近幾年剛興起的一門設計和心理學交叉的新興學科,在國內廣受關注而又爭議頗多。大多數本科院校是最近幾年才剛開設本課程,甚至有的本科院校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開設相關的課程。那么對于設計心理學的課程教學,大家都在摸索中前進,目前也尚無相關的較為普遍的、通用的教材。設計心理學領域的各位學者均以各自的知識背景和實踐經驗出發,構建學科體系,提煉學科理論和知識。

    自從2001年江南大學的李彬彬教授出版了國內第一本以消費心理學為指導《設計心理學》教材之后,國內學者對其研究也逐漸熱了起來。國內相繼出版了6――10本相關的教材。其中工科工業設計背景的設計心理學教材主要有:李樂山《工業設計心理學》、柳莎《設計心理學》、以及2012年出版的十二五規劃教材:張凱、周瑩主編的《設計心理學》等等;以認知心理學為指導的教材由邵璐、姜波編著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設計心理學》;以及十一五規劃教材許邵藝編著的《設計藝術心理學》;和設計學專業的通用教材:由楊星星、宋艷菊編著的《設計心理學》。短短時間,國內多位學者撰寫同一門教材的編寫,充分反映了我國學者和設計者對設計中心理現象的關注,也表明了心理學研究對設計學科的建立,設計實踐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

    由于設計心理學研究教材的多樣性和研究內容的不確定性,反映在課堂方面是作為應用心理學分支之一的設計心理學面臨著更為含混的、無定論的現狀。甚至設計藝術學本身作為新興交叉學科的屬性,又進一步強化了設計心理學體系和理論尚不統一的學科屬性。

    因此, 對設計心理學的教學, 尤其是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相對準確的教學定位是高校設計心理學發展所必須面對的方向。由于目前在國內相關的教材較少,現已出版的一些教材或是針對性過強或是晦澀難以開展教學。針對我校藝術設計專業設置特點和現狀,經過仔細斟酌和考慮,我選擇由許邵藝編著的十一五規劃教材《設計藝術心理學》作為講授的主要內容,同時合理的引進其它教材的內容和國內外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適應我校專業特色的獨特的教案。

    二、 設計心理學教學的課程定位

    設計心理學教學是為適應現代藝術設計的需要,為視覺傳達設計、數字媒體設計、工業設計、環藝設計、服裝設計等設計專業開設的理論課程教學體系。是對設計師的深層意義上的研究和訓練,毫無疑問,這種研究較為抽象和深奧,但卻對設計師的發展有積極和重要的意義。設計院校和企業迫切需要這樣的理論。

    我認為設計心理學應定義為設計學科的一門工具學科,它運用心理學中經受檢驗、相對穩定的原理解讀設計中的現象,幫助設計者更好地認識其設計目標人群與設計相關的心理現象和行為,起到改善和輔助設計的作用,同時增強設計者自身的思維過程和創造能力的了解和認識,提高設計能力。學生學習這門課的目的在于獲得必要的依據和參考,而不必把精力投入到心理學的研究本身中去。

    三、改革設計心理學的教學思路

    大學, 最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理論和分析問題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應用所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根據我的課程定位:運用心理學中經受檢驗、相對穩定的原理解讀設計中的現象,為學生在設計時獲得必要的依據和參考,而不是拘泥于心理學理論本身。我提出了以下幾點的教學思路:

    1、設計心理學教學內容上的合理剪裁

    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特點和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現狀以及自己實踐教學經驗總結,我把教學內容定義為通用的教材性質而非學術研究性質,并且對教材內容知識點重新的進行了重新的歸納和整合:第一章:設計心理學概述部分。主要講述設計心理學的概念、與設計心理相關的心理學流派、以及現代設計心理學研究的發展趨勢等;第二章:講解普通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如感覺、直覺、思維、聯想、情緒、情感、個性特征等;第三章:主要講解以格式塔心理學為基礎的設計藝術與視知覺心理規律;第四章:講解以認知心理學為基礎的“信息加工心理學”;第五章:以人本主義為核心的“消費心理學”;第六章:講解設計師的心理和設計思維。這與原參考教材有一定的出入。

    2、教學方法上多采用案例教學法,強調經典性和實用性

    首先,設計心理學的原理教學采用“拿來主義”直接講授。讓學生直接掌握所涉及的理論精髓,而不必去搞繁瑣的理論探源與論證。為了使學生能更深刻的理解理論和解釋設計現象,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心理學實驗講解。比如在講解設計心理的現象――色彩心理的綜合效果設計時,為什么在快餐店和電影院門口要設計一些不安的色彩,而在閱覽室和實驗室設計藍色或冷色等寧靜的色彩?可以通過心理學家的心理實驗結果來證明:讓一部分人呆在四面都是藍色的冷色調房間內,另一部分人呆在四年都是紅橙色的暖色調房間內,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在里面呆一個小時出來。實驗結果時在藍色房間里的人呆了一個小時二十分鐘,而在紅色房間的人呆了只有不到四十分鐘就出來了。

    其次,設計心理學的應用部分采用經典案例分析,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設計心理學的目的是運用心理學中經受檢驗、相對穩定的原理解讀設計中的現象,為學生在設計時理論指導實踐獲得必要的依據和參考。通過案例分析法,教師將設計理論,設計師、消費者、設計作品直觀的顯示在學生的面前,邊分析邊向學生提出問題并適當講解,以獲取最佳效果。讓學生意識到,設計心理學作為一門應用性的工具學科在設計中的不可或缺作用。因此,課堂上進行案例分析,提高其實用性,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

    再次,設計心理學的實用性知識采用演示練習教學。設計心理學的“繁榮”源于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通過理論的學習和設計現象的理論分析,采用講授和練習相結合。目的是通過案例分析和市場調研的操作,加速學生從知識到能力的轉化過程,從而解決設計心理學科的學習中“知易行難”的問題,誘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練習中去,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最后讓學生的通過市場調研和作業,使學生在設計和生活中,更深刻的理解設計設計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指導設計實踐,達到理論的升華。

    教學是一種創造性活動。常言道:“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每個教師都應當有創造性地去教學并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提高教學質量,設計心理學教學效果的提高除依靠上述方法外,還應根據這門專業基礎課的特殊性,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從教學實際出發去研究。

    3、增設網路時代的數字設計心理應用研究。

    隨著計算機及信息技術的發展,各學科都需要參與到計算機的設計中來,目前的數字媒體和虛擬化設計等相關專業作為藝術設計中的一個新興的重要方向和分支,已經實現了無紙化的全電腦操作,因此我們應該跟上時代的步伐,在數字話設計時代中,根據理論建設和學科建設的需要,增設設計心理學在數字化時代的現象解釋和應用研究。著重的理論依據有:格式塔心理學的視知覺規律,特別是色彩心理對設計的影響;情感與情緒在網絡化時代的實踐研究;消費心理在電子商務中的應用研究,以及界面和交互設計心理、用戶設計心理等等。我以前曾發表的論文《WEB設計中的情感交互》也淺顯的設計到了其中設計心理的情感交互研究。

    小結:

    設計心理學作為一門交叉性的邊緣學科,從對設計現象的感知和設對計現象的原理著手,對設計實踐和原理產生必要的補充。此外,設計心理學還與設計實踐教學共同構建出一個為適應現代藝術設計教學所需要的設計課程教學體系。我們相信,設計心理學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柳莎.設計心理學.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2] 許邵藝.設計藝術心理學.中南大學出版社.2010

    [3] 李彬彬.設計心理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

    第7篇:心理學的主要分支范文

    論文關鍵詞:心理學;體育;社會心理;路徑;態勢

    論文摘要:從學科發展的內在邏輯規律出發,運用文獻資料、個案分析、調查訪談等方法,以歸納和演繹為思維工具,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對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及發展歷程做一系統的分析。通過描述學科的發展脈絡,提出了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歷史起點,呈現了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特點。分析了我國體育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現狀,認為在我國該學科發展落后于社會實踐的需要,處于遲滯階段并指明了原因;同時探討了體育社會心理學學科發展的基本問題—學科概念,嘗試性構建學科研究內容的結構體系。

    體育社會心理學—做為一門新興的學科,為認識體育提供了一個新的科學視角。體育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在理論上它能夠拓展體育科學的研究范疇和角度,深化和豐富已有的研究成果,探索體育中的科學規律,進一步推動體育科學中的理論研究,充實運動心理學學科體系。在實踐中為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體育中人的行為、社會問題等提供了方法和依據;對促進體育、人和社會三者的良性協調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更好的來利用體育來推動人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但是體育社會心理學在運動心理學科體系中仍然處于邊緣的位置,發展落后于社會實踐的需要,在我國還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1、國際上體育社會心理學的歷史發展脈絡

    在社會心理學發展過程中最初的一個實驗研究就是和體育緊密相連,lam年美國的特里普立特(Tripplet)進行了有無其他競爭對手的存在對個體競賽成績(即社會促進或說社會助長,social facilitation)影響的研究,這是一個典型的體育領域中社會心理學方向的實驗研究。這一研究被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G . W . Allport)認為是社會心理學正式誕生的標志,他認為只有實驗程序被引人有關人類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的研究才是現代社會心理學的正式出現。這一研究也早已經被公認為運動心理學的發端,同樣更有理由認為是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源起。

    從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運動心理學在緩慢的發展著,對于體育中社會心理方向的研究更是很少。隨著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社會心理學開始發展繁榮,運動心理學的研究也日漸深人。國外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對體育社會心理學正式展開研究,當時主要是探討運動活動所產生的社會心理效應。1968年,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第二屆國際運動心理學會議上,正式提出要研究“運動、觀眾、和選手行動的交互作用”,此時標志著體育中有關社會心理方面的研究成為運動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議題之一。從2D世紀70年代至今該領域的研究有了快速發展,并趨向獨立。下面是國際上體育社會心理學發展過程中主要文獻的基本情況:

    從上面的列表中可以看出國際上體育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團體的研究,包括運動團體、觀眾團體等各種不同類型的團體、領導行為的研究;體育與人的社會化包括體育與個性發展、人格發展等;一些普遍性的社會行為:攻擊、競爭與合作,社會促進等;社會認知:包括動機、歸因等。

    2、當前我國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及發展態勢

    2.1目前我國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基本狀況 我國的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是伴隨著運動心理學的發展而成長起來,由于運動心理學有直接為競技體育運動實踐服務的優勢,使得其中社會心理學方向的研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當前我國體育領域中的社會心理學研究是起步階段,出現了一批較有影響的研究文獻,見表2:

    這些研究文獻多數介紹了國外的相關研究成果,對我國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其中在2002年由張力為、任未多主編的《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進展》一書介紹了我國的研究成果,這些文獻的產生是我國體育社會心理學的發展中有重要意義的標志性事件。

    2.2近年來有關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文獻分析 雖然有了以上一些重要研究文獻出現,然而有關的社會心理方面針對具體問題的研究卻仍然不多,關于體育社會心理學一些學科發展基本問題的研究也非常匾乏。筆者查閱了1998一2003年期間7種體育學術期刊(體育科學、北京體育大學學報、天津體育學院學報、上海體育學院學報、武漢體育學院學報、體育與科學、成都體育學院學報)中有關社會心理方面研究的學術論文,其文獻數量情況如表3:

    由上表中可以看出,1998一2003年的6年時間里7種刊物中有關社會心理的研究文獻數量總計76篇。前4年中文獻數量很少,但從2002年開始,體育社會心理學相關文獻數量有明顯大幅度的增加。

    從發表文獻的研究數量分布來看,總數76篇中有24篇是針對體育與不同群體心理健康、心理素質方向的研究;關于不同群體參與體育動機與興趣方面的有20篇;有10篇是關于個體與心理發展方面的研究;有關運動人格與個性的9篇,其余的13篇分別是關于體育中攻擊行為、主場效應、領導方式、歸因方面的研究。顏軍在“1990一2001我國運動心理學研究現狀的文獻計量學分析”一文中統計得出:10年間運動心理學論文中有82篇是與體育社會心理學相關研究,占運動心理學論文總數7.7%。由此看出目前我國的體育論文中涉及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所占比例很小,而且多標為運動心理學的研究內容。

    從研究內容上看主要集中在:體育與群體心理健康,體育與心理發展,體育動機與興趣幾方面。缺少對體育團隊的研究,包括團隊的結構模式與凝聚力、內部的競爭與合作、團體的社會心理效應等;同時對于社會歸因、體育與人的社會化、社會態度也少見;對于體育領域中球迷騷亂、偶像崇拜集群行為、賭博、興奮劑、賄賂等失范行為的研究十分不足;體育與社會心理的交互作用過程,體育與社會的價值觀念、民族心理等方面研究幾乎沒有。

    從論文的質量上看,種類上表現為調查描述性研究較多,實驗性研究幾乎沒有,重復研究較多;基礎理論性研究、應用性研究不足,總體表現為與當前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發展結合的不緊密,對國外的前沿研究把握不足,研究整體上處于低水平階段,我國體育社會心理學的發展仍然是處于遲滯狀態。但是已有的研究和當前體育發展形勢無形中為其發展打下了基礎,推動著我國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的進一步深人。

    3、體育社會心理學的學科概念、研究內容結構體系

    3.1體育社會心理學的概念 界定一門學科的概念涉及到學科是否有獨立存在的權利和意義,同時還要界定它的學科性質、研究內容和領域,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邊界關系,這些學科的基本問題是學科發展的根基,決定了學科發展的前景。

    國內目前對體育社會心理學的概念有如下兩種理解,第一種觀點認為,體育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運動團體中成員在交往、相互作用中產生的心理現象以及個體與團體之間的相關系。在這個概念中指出了學科的研究對象是團體中個人之間相互作用的心理現象以及個體與團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并沒有指出學科的性質。第二種觀點認為,體育社會心理學是研究體育活動中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團體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交互作用的科學,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在這個概念的描述中我們看到研究對象增加了一個方面:即團體與團體之間相互作用,并給出了學科所隸屬的科學范疇。從兩個已有概念中我們看出雙方都忽略了體育中關于人與社會之間互動作用的研究,如從心理學角度來研究體育中的人與社會文化、社會觀念、宗教信仰、體育中人的風俗習慣、時尚流行、偶像崇拜、這些內容同樣屬于社會心理學研究范疇,但是在以上兩個概念的表述中沒有包括進去,所以已有的學科概念的內涵不足以說明體育社會心理學全部的研究對象。

    根據以上對體育社會心理學概念的分析我們進行了如下的界定:體育社會心理學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研究與體育中的人與社會(包括社會成員、群體、社會事物和現象)之間相互作用過程心理現象和行為;它是把人、體育、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用心理學聯結起來的一門交叉性學科,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分支。

    3.2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內容的結構體系 依據對體育社會心理學學科概念的界定并結合國內外已有的研究內容和研究取向,對體育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內容體系做了如下的構建。

    體育中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心理活動過程和行為:主要是人際關系的研究,例如體育中的人際關系特點、人際關系模式、競爭與合作的心理研究、個體的社會歸因、人的社會性動機和需要等,這類研究是這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起點。

    體育中群體內部、群體間的心理活動和行為:這是目前體育社會心理學最關注的一個研究內容,包括了和體育相關的各類群體的研究,運動群體、觀眾群體等。研究它們的群體構成模式、群體的凝聚力、群體的道德規范、群體中出現的心理現象和行為如社會助長、從眾、集群行為和失范行為等。

    體育中人與社會之間的互動作用過程研究:這個方面是研究中比較重要但是卻被忽略的一個內容,它包括體育與人的社會化研究,這里面包含了體育與人的自我概念、心理發展;體育與人的社會態度;體育與宗教信仰、體育與社會價值觀、體育與民族心理、體育與人的社會認知等.

    以上是對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內容結構體系的基本劃分和概括,三方面的研究取向并不是相互孤立,而是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對一個方向的研究往往會影響到其他的研究態勢,不同的研究內容之間有著復雜的內部關聯。

    3.3我國體育杜會心理學發展形成目前遲緩態勢的原因 1)我國學術研究者沒有關注這一新興學科,對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的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認識不足。這同我國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社會心理學在我國尚沒有取得學術主流地位。2)高素質研究人員的匾乏,最具研究實力的專業社會心理學工作者很少主動介人體育領域中的研究,而專門的體育工作者又缺乏必備的深厚的社會心理學理論知識和科研方法,造成人力資源的有效使用不足。3)已有的研究結合實際的基本論述較多,缺少深入的基本理論研究,影響學科發展的基本問題還沒有經歷學術爭鳴和探討從而達成學術共識,已有研究內容和范圍狹窄。4)研究方法單一,缺少科學的實驗工具和方法的使用,文獻綜述、經驗概括較多,對比研究、嚴謹的調查研究、實驗性研究不足,致使研究上很少有新的突破。

    3.4體育社會心理學形成獨立學科所需要的內外部條件 體育社會心理學科的出現是有三個原因決定:社會中體育實踐活動的發展,相關母系學科的發展,研究人員的關注視角。據此,得出該學科的所需要的獨立條件,外部條件:社會發展對解釋和解決體育領域中新現象、新問題的學術渴求增加,從而加大投人來推動;與體育社會心理學密切相關的學科的充分發展,社會心理學、體育心理學、體育社會學等等;研究的隊伍增強、研究內容的充分深人、研究方法、工具的專門化等;相關的社會制度來支持并得到應有的學術關懷。內部條件:學科自身發展的基本理論進一步拓展;體育社會心理學研究領域的新問題增多致使研究的內容廣泛而深人,并有一定量的積累和質的提升,形成為一個研究領域的群體活動;研究方法的完善和專門化。

    第8篇:心理學的主要分支范文

    [關鍵詞] 視覺設計;藝術心理學;格式塔

    [中圖分類號]G25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3115(2010)02-0100-02

    藝術心理學既非藝術論也非心理學,它是藝術論與心理學結合的邊緣學科。雖然中國古代有著豐富而先進的藝術心理學思想,但作為嚴格意義上的現代中國藝術心理學,是在吸收、借鑒了許多國外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才逐步建立起來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學體系。藝術心理學是心理學在應用領域派生的一個分支,主要從創作和欣賞兩個角度研究人類在藝術活動中的心理機制。從格式塔心理學派引申發展出的格式塔藝術心理學派某些觀點的角度論析視覺傳達設計形式美感,對藝術設計的形式構成將起到指導和促進作用。

    一、 藝術心理學理論

    (一) 藝術心理學的產生

    美學屬于哲學,藝術心理學屬于美學。只有了解美學走向心理學的歷史,才能深刻認識藝術心理學產生的歷史必然性。美學和藝術心理學作為獨立的學科存在,從德國哲學家鮑姆嘉通發表《美學》開始。美學是哲學的分支,西方的美學家都是哲學家,重要和系統的美學觀點、理論也都由哲學家提出。19世紀下半葉,德國心理學家費希納運用心理實驗的方法對各種心理現象進行審美研究。他把美學研究重點從傳統美學的審美客體和對象,轉向審美主體的審美體驗和心理功能。他不采用演繹的方法,而是歸納的方法,從審美體驗出發進行概括,得出觀點和理論。費希納開辟了現代美學新紀元,標志著藝術心理學的產生。

    (二) 藝術心理學的主要分類

    1. 實驗心理美學。實驗心理美學是藝術心理學的第一個流派。費希納創立了韋伯―費希納定律,他對美學的貢獻是把實驗心理學的方法引入美學,開創了心理美學及近代藝術心理學的研究。實驗心理美學從形而上學方法向心理學方法的轉變,為藝術心理學開辟了道路。但實驗心理美學存有缺陷,它沒有顧忌試驗者的主觀和客觀條件的影響,使一些統計數字具有偶然和不穩定性。它也不涉及藝術中的情感表現和對現實的情感把握。

    2. 移情作用心理學。利普斯繼承并完善了移情作用理論,認為任何審美活動都由對象和原因促成,兩者交融在一起。審美活動的對象并非客觀事物本身,而是直接呈現于觀照者的感性意象,是經過人的知覺解釋了的東西。閩斯特堡為糾正利普斯不提生理基礎,認為審美活動僅是心理活動的偏執,提出審美對象孤立說,偏重動的而非知的方面。在他看來,運動必伴有知覺,知覺必伴有運動。

    3. 模仿說。布魯斯著重研究藝術起源問題。他認為藝術與藝術是相通的,都是人的自由活動。他提出“練習說”,認為游戲與模仿是人的本能,一切審美活動包括藝術在內,都與游戲、模仿有密切聯系。審美活動建立在知覺基礎上,知覺本身就具有模仿的性質,但審美活動中的模仿與一般知覺的模仿不同,知覺的模仿實現于肌肉活動,審美活動的模仿停留在心理方面,因此是一種“內模仿”。

    4. 心理距離說。布洛因提出藝術因素與審美原則的心理距離說而享譽心理學與美學界。心理距離是藝術的一個因素,布洛不同意主觀與客觀性藝術的區分,認為這種區分會造成理解上的混亂,重要的是心理距離這一概念。在他看來心理距離又是審美原則,心理距離將藝術提高到超出個人利害的狹隘范圍之外,使審美對象自身成為目的。同時,心理距離為區分實用的、科學的或社會的價值提供標準,也為區分一般與美感提供了依據。

    5. 格式塔藝術心理學。建立在格式塔心理學基礎上,代表人物是考夫卡和阿恩海姆。考夫卡認為藝術作品的魅力來自于它的結構,作品的各個部分組成有機整體,這種整體對人發出某種要求,作品是作為一種結構來感染人的。重要的不是作品的結構所喚起的情感,而是作品的結構本身。阿恩海姆將格式塔心理學系統運用到美學研究之中,以視覺藝術作為分析對象。他認為視覺藝術不是元素的相加或機械復制,而是對有意義的整體結構式樣的把握。

    二、 格式塔藝術心理學

    (一) 格式塔心理學的發展歷史

    格式塔心理學派1912年產生于德國,代表人物有韋特墨、柯勒和考夫卡。格式塔分為幾何的格式塔(體現幾何圖案的格式塔,呈現最簡單的形態)和經驗的格式塔(按照動態規律形成的心理整體,原理是完形的趨向,最“有意義的”形態的趨向)。格式塔心理學主張任何心理現象都是一種格式塔,具有整體性和結構性。格式塔本身既包含有一定的意義,可以不受過去經驗的影響,心理現象的整體不能分解為部分或元素。

    格式塔心理學以研究客觀事實為基礎,是客觀決定主觀的客觀主義者,它繼承了構造主義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系統地反對那種把知覺過程視為被動記錄刺激符號過程的知覺理論。主要受康德思想的影響,認為我們只能認識現象,但不能對“物自身”有所認識,對現象的認識必須通過先驗,思維與客觀世界無關,純粹是主觀的。格式塔心理學將現象學作為它的理論基礎,并以現象學的實驗來研究心理現象。

    格式塔藝術心理學特征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在格式塔心理學中任何形都是格式塔,形是具有高度組織水平的知覺整體,它從背景中清晰地分離出來,自身有著完全獨立于構成成分的獨特特性。部分不能決定整體,整體的性質對于部分的性質有著重要影響。一個格式塔雖然是由各種要素和成分組成,但不等于構成它的所有成分之和,是完全獨立于組成成分的全新整體。它把人的心理能力作為活動的整體,使一切觀測中都包含著創造。因此,藝術家把握美的形象,含有豐富的想象性、創造性、敏銳性。

    其二,變調性。一個格式塔,即使在它的各構成成分都改變的情況下,格式塔依然存在。阿恩海姆認為創作是種過程性的東西,是種前后變化移易的過程,藝術作品在這樣的過程中成長起來。這一過程,始終都在有意識地試圖達到某種理想的形象構圖,因而每種認知策略都同形象構圖的形式與象征效果聯系在一起,藝術家的審美追求最終決定了題材及作品的表現形式。

    (二) 視覺傳達設計組織原則

    以心物場和同形論為格式塔總綱派生出的亞原則,稱為組織律。這些組織原則包括:圖形與背景區分越大,圖形越突出成為視覺對象;距離較短或相互接近的部分容易組成整體;相屬的部分容易組成整體,反之則容易被分開;各部分距離相等但顏色有異,則顏色相同部分容易組成整體;格式塔與刺激型式同型,格式塔可經廣泛改變而不失本身特征;整體中的部分做整體方向移動,則這些移動的部分容易組成新的整體。

    (三) 格式塔心理學的特點

    1. 格式塔與眼、腦的關系。人觀察事物時,眼、腦共同作用,不是在開始就區分形象的各個組成部分,而是將各個部分組合起來,使之成為更易于理解的“統一體”。在一個格式塔內,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數幾個不相關聯的整體單位。這種能力的強弱取決于這些整體單位的不同與相似,以及他們之間的相關位置,如果一個格式塔中包含太多的不相關單位,眼、腦就會試圖將其簡化,把各個單位加以組合,使之成為視覺上易于處理的整體。通過這個過程,才能產生出易于理解、協調、統一的整體。

    2. 格式塔心理學的特點。心物同形論(異質同形論)。不同的自然事物有不同的形狀和色彩,不同的藝術品有不同的形式,但追究起來,世間所有事物都可以歸納為力的作用的不同。“頓悟”學說,人的思維不是對個別刺激作個別反應,而是對整個情境作有組織的反應,情境的不斷組織,直到領悟了事物內在的相互關系,從而產生“頓悟”。強調創造性,創造的思維對事物中某些格式塔的頓悟有關,打破舊的格式塔,發現新的格式塔,就是人的創造性思維。

    三、結語

    格式塔心理學派強調完形,強調整體,強調結構,強調異質同構的力的作用。它提出從不完美的完形到完美的完形,但忽略了情感、意志、本能,斷言客觀現實僅是通過直接經驗而構思出來的東西,同時,對其他分析方法完全否定,必然導致主觀唯心主義。完形心理學并不是惟一研究藝術心理學的方法,學習使用這種方法要既吸收又克服,使它更好地為藝術研究服務。

    [參考文獻]

    [1]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著.藝術與視知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第9篇:心理學的主要分支范文

    美術教育教學心理學,是以普通學校美術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行為為對象,研究教學情境中的各種心理表象及其發展規律。它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研究美術教學中學生的心理活動,包括學生在美術欣賞過程和美術創作過程中的心理活動以及在學習技能和理論過程中的心理特點等,從而找出教育者在美術教育影響下形成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質、個性、智力發展等方面的心理規律,用以指導教學活動,以促進美術教育教學理論的科學化變化。美術教育教學心理學既是教育心理科學的一門獨立分支,也是美術心理科學的獨立分支。因此,對于美術教育心理的研究,有人認為它與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沒有太大的差別,只是對象更加具體化。我們認為,美術教育教學心理學,既不是簡單地應用心理科學理論知識來解釋說明美術教育教學現象,也并非把美術教育教學過程當作心理活動的一般過程,而是要揭示在美術教育教學情境中,美術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在美術教育教學影響下,學生的心理活動及其發展規律。美術教育教學心理學,一方面與兒童教育心理學、發展教育心理學、生理教育心理學、社會教育心理學等心理學的分支有著密切的聯系與交叉,另一方面也與美術教育心理學、美學、教學論、美術教材教法等學科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它主要是在美術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理論的基礎上,密切結合美術教育教學實踐,綜合這些學科的有關知識進行高度的概括,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美術教育教學心理學體現了美術教育科目與心理學科目的交叉,體現了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的結合。

    二、研究任務

    研究特別對學生美學創作和鑒賞中感知力和觀察力的培養作了探討。簡要介紹了有關感知與觀察的定義及其與思維的關系,并提出了對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感知與觀察進行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在分析一般美術活動中的感知與觀察的心理過程及美術活動過程中感知與觀察特點的基礎上,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分析了學生美術學習中的感知與觀察的過程及特點,提出了在美術學習中,學生感知與判斷力的發展所遇到的困難,從學生美術創作活動探討中學生感知力與觀察力的培養,從學生美術欣賞方面探討中學生審美感知力與觀察能力的培養。首先,探索創建本學科的知識體系理論概念,促進心理學和教育學的全面發展。美術教育教學心理學作為獨立學科,在我國尚未形成完整的、統一的科學體系。譬如從時間鏈上看有幼兒美術心理、小學生美術心理、中學生美術心理的研究等,從空間鏈上看有美術教育教學目標論、美術教育教學模式論、美術欣賞教育教學心理、美術創作教育教學心理、美術表現教育教學心理等。這些方面研究的成果,勢必為構建我國美術教育教學心理學奠定了基礎。其次,指導美術教學的過程實踐,為美術教學的過程實踐提供科學觀點、知識結構及方法、技術,為美術教師科學地、有效地解決美術教學過程實踐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提供依據和參照。

    三、研究方法

    1.方法論原則

    (1)認識和實踐相統一的方法哲學認為,世界是可知的,在紛繁復雜的現象背后必然存在某些規律性的東西,這些規律性的東西是可以認識、可以預測、可以控制的。而認識必然以實踐為基礎,在歷史地展開實踐活動中認識、預測、控制對象。(2)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方法邏輯可以避免概念的雜亂堆砌,它要求有序地揭示概念、范疇的內在必然聯系,歷史的東西是在已往時期發生的發展歷程。時間是有先后順序的、不可逆的,所以具備歷時性發展過程的對象都有它的歷史。歷史不僅是指已經發生了的事實,還包括活動著的正在展開的過程以及未來進行的可能性事實。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方法不是歷史自然過程具體事實的描述,而是從宏觀的歷史結果上判斷事物的發展規律,消除了偶然因素及人為因素對客觀歷史發展的影響,拋開了歷史的具體細節描述,擺脫了偶然性和歷史的外在形式。正因為如此,才可以對美術教育教學心理學有完整的認識,使對它的預測、控制成為可能。美術教育教學心理學的宏觀研究是在方法論原則的指導下進行,它的具體研究方法則是多層面、多視角的,既包括學科的方法,又包括經驗的描述和理性的概括。

    2.學科的研究方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激情视频| 久久成人综合网|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成人午夜性视频欧美成人|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车a|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 成人综合国产乱在线| 国产gav成人免费播放视频| 成人黄18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成人自拍视频网|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镇东影视|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 成人动漫h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午夜电影|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 | 欧美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办公室|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视频未| 免费成人福利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9|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国产成人精品实拍在线|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www.成人av.com|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免费成人网| 四虎成人精品无码| 四虎精品成人免费永久|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毛片观看|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午夜视频免费成人| 午夜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婷婷成人久久av免费高清|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