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心理健康方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47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關注全體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培養目標是發展學生強健的體魄,頑強的意志,做到正確認識自己、獨立自主、不斷創新、尊重他人、團結協作,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這恰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健全心理素質的目標相吻合。
目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式主要是通過配備心理學教師,開設心理健康課,進行心理咨詢來進行,工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知識的傳授和對學生的矯正上,這種問題取向的模式,過于強調心理疾病的普遍性,只能覆蓋少數有心理障礙的學生,無法滿足全體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無法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嘗試建立全員參與的教育輔導模式,讓更廣大的師生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中來。
1 心靈體操――心理素質拓展
“90后”是更為純粹的獨生子女,他們特立獨行、追求個性、勇于挑戰,但大多數人心理素質偏弱,抗壓能力不足,因此,在開學初我們就為新生們打造一套別致的心理健康大餐:素質拓展訓練、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檔案跟蹤。通過設計多元排隊、信任背摔、盲目障礙、坐地起身、解開千千結等團體性質的素質拓展游戲,讓學生們迅速融入到新的班集體, 建立新的人際網絡,并結合學生在游戲中的行為方式和心理普查的得分情況進行后續跟蹤,提供及時的輔導和指引,幫助其緩解壓力,裝換角色,調整狀態。
一位參加素質拓展訓練的新生這樣說到:“今天的活動讓我認識到了自己的另一面,其實每個人都是有潛力的,對于自己的團隊都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
2 心靈感悟――心理情景劇
在心理課和主題班會上,由同學自編、自導、自演的心理劇,真實再現了高中生的學習生活,題材有展現同學間嫉妒心理的,有反映和家長發生沖突的,有體現宿舍人際關系的,還有呈現師生矛盾的,也有備受關注的青春期戀情等,情景劇進行時,表演同學和觀看學生隨時進行互動參與,通過體驗式的分享,獲得深刻的啟發和思考,并促使自己將經驗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最終改善自我、創造自我,獲得心理的成長。
心理情景劇避免了枯燥的灌輸式教育,為學生們提供了一種發現、思考及解決自身問題的思維方式,通過心理劇在全校的試行,拉近了同學之間的距離,還給有類似心理困惑的同學莫大的鼓勵和震動,看完心理劇后,同學們互相交流感受,化解心理疑惑,產生了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
3 心靈激蕩――團體心理輔導
通過心理檔案、心理咨詢、拓展訓練、心理情景劇以及平時生活中的表現,我們總結出學生在日常生活與現實狀況中出現的共性困惑和集中需求,利用心理選修課的時間,分專題進行如學習適應、親子關系、同伴交往、異往、應對挫折、自信心培養、考試焦慮等方面的團體心理輔導。
在團體輔導中,學生們互相交流共同遇到的問題,通過彼此間的交換意見,分享他人的有益經驗,培養問題解決能力,形成正確的認識和團體方式的活動,既增強了個人素質和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又提高了團體的協作性和創造性,增強了團體的凝聚力。團體輔導在對等的時間里,可以幫助更多的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更多的學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心理幫助,進一步擴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圍和作用。
4 心靈驛站――班級心理委員
在高一年級實行班級心理委員制度,每班選取男、女生各一名。心理委員本身的選拔條件是要為人樂觀開朗,心理狀態良好,善于與人溝通,有愛心,樂于助人。他們參加學校心理健康指導中心組織的各項培訓活動,協助老師開展團體輔導、拓展訓練和心理咨詢,同時又隨時關注本班同學的心理健康狀態,組織同學填寫心理狀態晴雨表和心語手冊,并及時向班主任或心理老師反映班級同學的心理動向和突發的心理事件,配合學校進行危機事件的干預,將心理關懷的觸角伸向校園的每個角落。
班級心理委員制度在化解學生日常矛盾、學習煩惱等輕度心理困惑時比家長、老師的勸說更為容易和有效,個別學生嚴重的心理問題也能被盡早的發展,心理健康意識的宣傳也更迅速而實效,在學生群體中得到了廣泛的支持和認可。
5 心靈導航――心理工作坊
教師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新課程理念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應全面滲透到各個學科的過程中,滲透到學校管理的環節中,讓廣大教師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者,承擔起“充當學生心理保健師”的任務,為此我們在班主任培訓和年級組會議中引入心理健康的知識講座和素質拓展訓練,讓廣大教師在親身體驗下增加心理學與教育學知識,增進對學生心理和行為的了解,提高教師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策略水平。
與此同時,我們開通家庭同步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家長會的時機,聘請專家開設心理講堂,指導家長轉變教育觀念,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營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以自身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為影響孩子,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國內外關于父母教養方式和子女心理健康的研究很多,相關研究多數是有關中學生、大學生的,而關于本課題的研究成果甚少甚至沒有,但可以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有益借鑒。隨著國家對學前教育的重視,關于幼師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應該會越來越多。本研究的研究過程如下:
一、研究目的
以問卷的方式對幼師生心理健康狀況和父母教養方式進行調查,研究幼師生的心理健康和父母教養方式現狀,探究父母教養方式對幼師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父母教養方式與幼師生心理健康的相關聯系,提出改善父母教養方式的對策和建議。
二、研究對象
安陽幼兒師范學校部分學生,采取整體抽樣,對所抽取班級的全體學生進行測量,包括2009級、2010級、2011級三個年級的幼師學生,全部是女生。共發放問卷510份,收回有效問卷486份,有效率95.29%以上。
三、研究工具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用問卷量表為SCL-90和EMBU。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取調查研究法。
四、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幼師生心理健康水平狀況與分析。
幼師生心理健康與常模的比較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幼師生心理健康各個因子的均值均高于青年常模,且各因子得分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其中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敵意、抑郁的得分高于其他各因子分數。
從幼師生心理健康與全國常模的比較看,幼師生SCL-90各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全國常模的得分,二者差異顯著,且在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敵意、抑郁幾方面的表現尤為突出。
(二)幼師生父母教養方式狀況與分析。
幼師生父母教養方式與常模的比較
通過統計分別得出高于常模和低于常模的人數及比例,調查結果見表2:
表中F1代表父親情感溫暖理解,F2代表父親懲罰嚴厲,F3代表父親過分干涉,F4代表父親偏愛被試,F5代表父親拒絕否認,F6代表父親過度保護。M1代表母親情感溫暖理解,M2代表母親過度保護過分干涉,M3代表母親拒絕否認,M4代表母親懲罰嚴厲,M5代表母親偏愛被試。
從表2可以看出,幼師生父母給予孩子的情感溫暖理解較少,高于常模的比例分別是33.7%、17.7%。這說明只有33%的學生能感受到父親的情感溫暖理解,17.7%的學生能感受到母親的情感溫暖理解。幼師生父母給予孩子的懲罰嚴厲、拒絕否認、過分干涉等較多。其中父親懲罰嚴厲、母親拒絕否認所占比例較高,分別是55.1%和54.3%,這說明55.1%的學生能感受到父親的懲罰嚴厲,54.3%的學生能感受到母親的拒絕否認。
(三)父母教養方式對幼師生心理健康水平影響狀況與分析。
表3顯示母親情感溫暖理解與SCL-90各因子呈負相關,且與總分、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意、妄想、精神病性相關顯著,母親偏愛與總分、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敵意、妄想、精神病性呈顯著正相關,母親過度保護過分干涉、拒絕否認、懲罰嚴厲與SCL-90各因子呈顯著正相關。
從分析中可以看出幼師生心理健康水平與父母教養方式存在顯著相關,這與很多研究成果相一致。在父母教養方式中情感溫暖理解是積極的教養方式,父母對子女的情感溫暖理解越多,子女心理越健康,父母過度保護、過分干涉、懲罰嚴厲、拒絕否認、偏愛是消極的教養方式,這些教養方式越多,子女心理越不健康。父母偏愛對幼師生心理健康的相關較之其他因素要小些。
五、改善幼師生父母教養方式的對策與建議
從本研究可以看出父母教養方式對幼師生心理健康的影響重大。針對改善幼師生父母的教養方式,本研究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一)家長要不斷學習,改變自己。
從本研究可以看到父母文化程度較高的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較高,這跟父母的教育有很大關系。在父母文化水平較低的家庭中,很多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都是沿襲自己父母的教育方式?,F在提倡的是終身學習,文化水平較低的家長要想改善自己的教育方法也需要不斷學習。那么父母要學習什么,怎么學呢?父母要學的東西很多,學習的方式也很多。父母要學習廣博的文化知識,要學習做人的道理等;學習的方式可以是讀書、看電視、日常觀察、向別人請教等。
(二)家長要給孩子愛和自由。
本研究證實,情感溫暖理解對孩子心理的影響是積極的,我認為情感溫暖理解的核心就是愛和自由。愛自己的孩子是人類的天性,但如何愛孩子才是正確的,卻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我認為愛孩子要做到以下兩點:(1)理解和尊重。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也不例外。孩子不是縮小的成人,家長要把孩子作為平等的一個人看待。(2)給孩子自由。愛孩子還要給他自由,家長要以平等的姿態多和孩子溝通,多給他講道理。孩子也有不聽話的時候,不聽話就讓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樣孩子就有了擔當。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用整群隨機抽樣方法,抽取永州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專業中女生659名作為研究對象。本次調查共發放700份問卷,收回659有效問卷份,有效率為94.1%。所調查的659名護生分別來自湖南、湖北、江西、廣東、浙江、新疆、內蒙古、福建等40多個省市和地區,生源具有地域差異性。此外,根據被調查對象在校健康查體登記表,排除精神病患者存在。
1.2方法 采用自編基本情況問卷、經前期綜合征診斷量表、簡易應對方式問卷和SCL-90癥狀自評量表,裝訂成冊進行現場施測。將調查所得數據錄入Excel2003并建立數據庫,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進行統計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或單因素方差分析和相關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計數資料、率的比較資料進行描述性分析和卡方檢驗。
2.結 果
2.1 被試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調查了永州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專業女生659名,其中363名大一女生,296名大二女生。年齡分布在14歲-2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18.3±1.6歲。其中,201名城市學生,458名農村學生。
2.2 護理專業學生經前期綜合征現狀
2.2.1 護生經前期綜合征發生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被調查的護生中有250人符合PMS診斷標準,占據總人數的37.9%,由表2-1可知, 70.8%的為輕微癥狀;25.2%為中度;4%為重度。由表2-2可知,比較突出的PMS癥狀表現在注意力不集中、易激動、嗜睡、焦慮及抑郁上。其中在PMS各個癥狀嚴重程度上排在前兩位的是注意力不集中和易激動。
表2-1 經前期綜合征的發生情況
注:括號內數字表示為百分比,括號外數字表示為人數。
表2-2 經前期綜合征各癥狀的發生情況
注:括號內數字表示為百分比,括號外數字表示為人數。
2.2.2 月經是否規律護生PMS發生率比較
本次調查結果表明,月經規律的護生中27.3%出現PMS癥狀,月經不規律的學生中41%出現PMS癥狀,由表2-3可知,前后兩者PMS癥狀發生率存在顯著性差異。
表2-3月經規律與否護生PMS發生率比較
注:括號內數字表示為百分比,括號外數字表示為人數。
2.3 護理專業學生PMS與非PMS的應對方式比較
2.3.1 護生應對方式的均值比較
從護理專業學生采用的應對方式分值來看,護生更多采取積極應對方式。應對方式選擇上城鄉間存在統計學差異,城市學生比農村學生更多使用消極的應對方式(p<0.05)。
表2-4 護生應對方式的均值比較
2.3.2 PMS與非PMS護生應對方式比較
在PMS和非PMS護生間分別進行應對方式積極因子和消極因子的統計學檢驗(t檢驗),結果顯示,PMS與非PMS護生在應對方式積極維度和消極維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由表2-5可知:非PMS護生積極應對均值得分高于PMS護生,消極應對均值得分低于PMS護生,說明PMS護生比非PMS護生更多采用消極應對方式,而較少采取的積極方式;采取積極應對方式的護生PMS的發生率低于采取消極應對者。
表2-5 是否有PMS癥狀護生應對方式比較
2.4護理專業學生PMS與非PMS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SCL-90臨床自評量表結果顯示:PMS者的軀體化、人際關系、抑郁、焦慮、強迫、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等各項因子均高于非PMS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PMS發生率與心理健康狀況關系密切。
表2-6 SCL-90因子在是否患有PMS學生中的比較
3.討論
護理專業學生是一組龐大的女生群體,其學習、生活、就業、求職等方面均有其自身的特點。在各種內外在因素的壓力之下,她們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我院護理專業女生占了全院學生的72.8%,將來肩負著防病治病、救死扶傷的光榮使命,她們對自我的保健能力對未來工作的意義可見一斑。調查數據顯示我院護生經前期綜合征的發生率為37.9%。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抑郁、軀體化、強迫、精神病性、月經是否規律與PMS關系密切。熊光峰等[5]認為,心理壓力引起的內分秘失調所導致的病狀反映,正是心理壓力導致經前期綜合癥的原因所在。心理壓力過多、抑郁過度的女性是經前期綜合征的易發人群。樂杰、丁克芳等分別明確指出精神因素與經前期綜合征的嚴重程度具有動態相關性,日常生活中精神緊張、焦慮不安、性情急躁、性格內向、神經敏感的女性,經前期精神癥狀更為突出,易引起經前期綜合征。精神因素又可影響內分泌功能,使醛固酮分泌增加,致水紊亂致情緒波動。從這些研究中發現,心理健康狀況是PMS致病的重要因素。
4.結論
4.1 本次研究提示:護理專業學生PMS發生率為37.9%。其中70.8%為輕微癥狀;25.2%為中度;重度為4%。單因素分析顯示:有無重大生活事件、同學間的關系是否融洽、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等因素與其PMS發生率顯著相關;多因素分析表明,抑郁、月經規律與否、軀體化、強迫、精神病性與PMS關系密切。
一、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開設不同的心理素質教育課程
其主要措施有:
(1)面向新生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課。該課程的開設對學生掌握保持身心健康的必備知識發揮了基礎性作用;
(2)面向二年級學生開設“女性心理學”公共選修課。以利于學生認識、了解自身的性別優勢、自覺地開發潛能,樹立心理健康意識,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自覺培養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和重樹學生自信心;
(3)面向三年級即將畢業的學生舉辦“大學生就業心理調適”講座,這對幫助畢業生獲得面對就業競爭的心理調適方法,渡過心理難關起到了良好作用。
二、通過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課外活動
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促進學生身心協調發展。其具體做法是:
(1)利用心理健康紀念日開展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活動;
(2)利用心理自助協會為開展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宣傳;
(3)利用??托睦斫】到逃麄鳈陂_展心理知識宣傳活動。
三、努力構建和完善學生心理問題預警機制
學生心理問題預警機制主要做法有:
(1)開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測量工作,為其建立心理電子檔案,做到防患于未然;
(2)面向全體學生,提供有效、高質的心理健康指導服務。在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基礎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還根據學生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并對學生進行心理行為訓練;
【關鍵詞】 大學生;情緒智力;應對方式;心理健康
The Influenc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Coping Style on the Mental Health ofCollege Students. Yuan Guiyo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Xinxia ng College, Xinxiang 453000,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 e and coping style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268 subjects from 3 colleges in Henan Province were measured by questionnai re of Bosto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estionnaire, Coping Style Scale and SCL-90 . Results ①All subjects showed good score on emotional intellige nce and no gender difference. ②The score of subjects from single child family w ere higher than those who having siblings in "self awareness" and "emotion manag ement", but were lower in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and "emotional coaching". ③ Female subjects had more time adopting positive coping style than male subjects.④There were different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factors of emotional intelligen ce and coping style and the means of SCL-90. ⑤7 factors of emotional intellige nce and coping style can interpreted 60% of the variance in the means of SCL-90. Conclusion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is influenced sig nificantly by thei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coping styl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oping style; Men tal health
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t)最初由美國心理學家薩洛維(P.Salovey)和邁耶(J.Mayer )在1990年提出[1],指個體認識表達、分析理解、調節運用情緒的能力,用于描述 對成功至 關重要的情緒特征。1995年丹尼爾•戈爾曼(Daniel Goleman)出版了《情感智商》一書,該 書進一步闡述了情緒智力的理論體系和基本觀點。情緒智力理論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越 來越多的心理學工作者意識到,在預測個體心理健康狀況時,情緒智力是一個不可替代的中介 因素,發展大學生的情感智商對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
應對方式(coping style)是當代心理健康領域最為重要的概念之一,它主要是指個體面臨壓 力時為減輕其負面影響而做出認知和行為努力的過程。大量研究表明[2,3],應對方 式與個體 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相關,同時也有研究[4,5]表明,應對方式和個體的生活經歷、心 理特點有 關。那么應對方式與情緒智力作為中介因素又是如何共同影響心理健康水平的?本研究將在 揭示當代大學生情緒智力和應對方式特點的基礎上對此進行深入探討。
大學生心理問題是當前困擾我國高等教育健康發展的一大障礙,本課題旨在探索在影響大學 生心理發展的諸多因素中,情緒智力和應對方式發生作用的機制。并提出積極構想,通過有 計劃地開展情緒智力、應對方式教育,從整體上增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為大學生心理健 康教育工作開辟新的途徑。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取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在河南省3所高校在校大學生中展開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 回收有效問卷268份,其中男生85份,女生183份;獨生子女103份,非獨生子女165份;來自 城市學生175份,來自鄉鎮學生93份。
1.2 調查工具
1.2.1 波士頓情緒智力問卷(Boston EI Questionnaire)[6]共25題,分別測 試情緒智力的5個方面: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情緒控制(emotional-management) 、自我激勵(s elf-motivation)、人際關系能力(relationship management)及作為情智教練的能力(emot ional coaching),該量表廣泛應用于心理研究中,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
1.2.2 應對方式問卷(coping style scale) 采用肖計劃等1997年編制的應付方式問卷 [7],問卷有62道題目,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
1.2.3 癥狀自評量表(SCL -90)[8]由Derogatis LR于1975年編制,該量表已 在國內外廣泛應用,具有較高的信度與效度。本研究不僅計算了10個因子分,而且計算了總 均分作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
2 結 果
2.1 大學生情緒智力的特點 不同性別、是否獨生子女、生源地不同大學生情緒智力的情 況見表1。方差分析結果表明:①男生 “自我控制”得分(14.41±1.92)高于女生(12.67 ±1.67),差異非常顯著(F=54.29);女生“人際關系”及“情商教練”得 分(1 7.66±1.26;15.40±1.76)高于男生(15.59±1.58;14.53±1.47),差異非常顯著(F=1 30.97;F=15.67)。
②獨生子女“自我認識”和“自我控制"(18.41±1.43;13.79±2.11 )優于非獨生子女(17.38±1.61;12.92±1.72),差異非常顯著(F=28.45;F=13.47), 而“人際關系"和“情商教練"得分(16.15±2.02;14.55±1.86)低于非獨生子女(17.53 ±1.15;15.48±1.52),差異非常顯著(F=51.57;F=19.66)。③城市學生“ 自我認識" 得分(18.14±1.34)高于農村學生(17.09±1.86;F=28.24),“ 人際關系"得分(1 6.71±1.83)顯著低于農村學生(17.55±1.18,F=16.07)。
2.2 大學生應對方式的特點 不同性別、是否獨生、生源地不同大學生應對方式情況見表2 。方差分析表明:①女生“解決問題”和“求助”得分(8.40±2.68;5.45±2.35 )高于男生(7.06±3.90;3.58±2.16),差異非常顯著(F=10.74;F=38.31);②城市學 生“幻想”得分(4.39±2.39)高于農村學生(3.59±1.98),差異非常顯著(F=7.70)。
2.3 大學生情緒智力、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2.3.1 大學生情緒智力、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情況 見表3。
相關分析表明大學生的情緒智力、應對方式各因子與SCL-90總均分存在不同程度相關。情緒 智力中的自我認識、自我控制、自我激勵3個因子與SCL-90總均分顯著負相關(r= -0.23;r=-0.38;r=-0.32);應對方式中解決問題、求助2個因子與SCL-90總均分 顯著負相關(r=-0.46;r=-0.20);而自責、幻想、退避、合理化4個因子 與SCL-90總均分顯著正相關(r=0.56;r=0.64;r=0.41;r=0.39)。
2.3.2 以情緒智力和應對方式作為預測變量、SCL-90總均分作為效標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 析見表4。
在情緒智力和應對方式的11個因子中有7個因子進入回歸方程:“自我認識” 、“自我控制 ”、 “情智教練” 、“解決問題”、 “自責” 、“求助”、 “幻想”。結果表明:情 緒智力和應對方式的7個因子與SCL-90總均分之間存在非常顯著的線性關系(R2=0.60;F=55.95;P<0.01),情緒智力和應對方式7因子能夠聯合預測SCL-90總均分 變異量的60%。
3討 論
3.1 大學生情緒智力的特點本研究發現男生“自我控制”顯著高于女生,而女生“人際關系”、 “情智教練” 顯著優 于男生。結合波士頓情商問卷的評分標準分析,本研究中男女生各有優勢,均表現出良好的 情緒智力,無明顯差異。王才康等(2002)研究[9]發現高中生情緒智力性別差異 不顯著,R oothman 和Kinstem 等(2003)研究[10]也表明情緒智力沒有性別差異,與本研究 結果一致。
本研究中發現獨生子女“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的表現顯著優于非獨生子女,而“人際 關系”和“情智教練”得分顯著低于非獨生子女。結合個體生活情形,獨生子女缺少玩伴, 而非獨生子女則有更多機會和年齡相仿的伙伴進行交往,長期生活環境的影響會造成獨生子 女對自己的情緒反應比較敏感,且有較強的自我控制傾向,而非獨生子女在更多的交往活動 中人際能力發展較好。
3.2 大學生應對方式的特點 本研究結果表明女生較男生更多采用“問題解決”和“求助”兩種積極的應對方式,即女生 在應對方式上比男生更為積極主動。這一研究結果和肖計劃等(1995)的研究[11]認為女生 應對方式比男生消極被動的結論相悖。本研究還發現城市學生 “幻想”因子得分顯著高于 農村學生,可以推斷城市大學生對生活有較為理想主義的追求,而農村大學生則更為務實。
3.3 大學生情緒智力、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的情緒智力各因子與SCL-90總均分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相關。其 中情緒智力中的“自我認識”、“自我控制”、“自我激勵”3個因子與SCL-90總均分存在 顯著的負相關,可知個體越是能夠清醒地認識自己的情緒反應并適當的進行自我控制和自我 激勵,則越有助于有效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問題,從而保持心理健康。
相關分析結果還發現大學生應對方式各因子與SCL-90總均分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相關。應 對方式中“解決問題”、“求助”2個因子與SCL-90總均分顯著負相關,而“自責” 、“幻 想”、 “退避”、“合理化”4個因子與SCL-90總均分顯著正相關。可以表明,在面對問題 壓力時,個體如能夠應用積極的應對方式主動解決問題或借助他人幫助化解危機,就可以有 效地戰勝困難,適應環境,從而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個體運用消極應對方式如 “自責”、“幻想”、“退避”、“合理化”,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使問題越積累越 多,使個體長期處于應激狀態,導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以情緒智力和應對方式作為預測變量、SCL-90總均分作為效標變量進行的多元回歸分析結果 表明,情緒智力和應對方式的7個因子(“自我認識”、“自我控制”、“情智教練”、“ 解決問題”、“自責”、“求助”、“幻想”)與SCL-90總均分之間存在極為顯著的線性關 系,即情緒智力和應對方式7個因子能夠聯合預測SCL-90總均分變異量的60%。這說明情緒 智力和應對方式是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預測指標,啟示我們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應通過對情緒智力和積極應對方式的培養,增強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心理自我保健能力 ,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地全面發展。
4 結 論
4.1 男女生均表現出良好的情緒智力,各有優勢,綜合來看差異不明顯。
4.2 獨生子女在“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因子上的表現顯著優于非獨生子女,而“ 人際關系”和“情智教練”2個因子得分顯著低于非獨生子女。
4.3 女生較男生更多采用“問題解決”和“求助”兩種積極的應對方式,即女生在應對 方式上比男生更為積極主動。
4.4 大學生的情緒智力、應對方式各因子與SCL-90總均分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相關。
4.5 情緒智力、應對方式7個因子與SCL-90總均分之間存在極為顯著的線性關系,能夠聯 合預測SCL-90總均分變異量的60%。
5 參考文獻
[1]Salovey P, Mayer J 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and Personality, 1990,9:185-2111
[2]張玉山.某醫科大學生焦慮與抑郁狀況應對方式研究.中國學校衛生,2001,22(2 ):1571
[3]劉芳.心理衛生教育對師專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及應對方式影響的比較研究.中 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13(4):232-233
[4]劉賢臣,劉連啟,等.青少年應激性生活事件和應對方式研究.中國心理衛生 雜志,1998,12(1):46-50
[5]樊富珉,李偉.大學生心理壓力及應對方式――在清華大學的調查.青年研究 ,2000,6:40-451
[6]Margret Chapman 著,李小蕾譯,情感智商,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07
[7]應付方式問卷,肖計劃,見汪向東等主編,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 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09-115
[8]陳昌惠.癥狀自評量表(SCL-90).見汪向東等主編.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 (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31-35
[9]王才康,何智雯.父母養育方式和中學生自我效能感、情緒力的關系研究.中國 心理衛生雜志,2002,11:781-785
[10]Roothman B,Kirsten D K. Gender differences in aspects of psychologi cal well being.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3,33(4):212-218
1.現階段的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1.1 我國父母對青少年的教養方式呈下降方式
在競爭壓力日趨激烈的社會,由于焦慮、不安、溺愛等不良因素的影響,有超過一半的父母教養方式不合格,存在著較多的問題。溺愛是父母教育孩子中出現的最嚴重的問題,由于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父母溺愛孩子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
1.2 父親與母親教育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在現階段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中,父親與母親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存在著較為顯著的差異。在嚴格、期待、不安、溺愛上,父親的教育方式優于母親,而在矛盾型的教育方式上,母親的教育方式優于父親。父親與母親教育教育的差異性也會給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帶來阻礙。
1.3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一般
在如今的校園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一般,但存在著性別差異。女生的心理水平較差,大多出現恐懼、焦慮、不安等不良心理。較女生而言,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對較好。
1.4 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間顯著相關
父母的良好教育方式可以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而父母的不良教育方式可使青少年出現膽怯、焦慮、壓力過大等不良心理。因此,在較為良好的父母教養方式下,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的幾率較小,而在不良的教養方式下,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的幾率較大。因此,父母的教養方式與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間顯著相關。
2.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系
加強對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可促進青少年身心的健康發展。下面,就針對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心理健康關系進行分析與討論。
2.1 父母教養方式的不同層面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系
在父母的教育中,父母所呈現的情感溫暖與理解與其子女的心理社會發展的總體水平和各分層面都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父母的情感溫暖可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較為溫和,心情保持愉悅以及提高青少年的自信心,出現心理問題的幾率較小。而父母的情感溫暖與理解與子女的自我同一危機的總體水平和各分層面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
2.2 良好與不良家庭教養方式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系
在研究中發現,在教育中,若父母對于青少年持溫暖、理解以及認同的態度,則其子女多能自我接納、愉快、和情緒穩定。相反,若在教育中父母對于青少年的態度為冷漠與忽視等態度,則青少年就會表現出自卑、退縮、膽怯、缺乏安全感等不良的心理。若父母對于孩子過度的溺愛以及體罰等都會造成青少年的過度自卑,阻礙兒童對道德規范的內化,同時也會降低兒童良知的發展。
2.3 父母教養方式與不同性別青少年心理健康關系
父母對于高年級的關注程度顯著高于父母對于低年學生的關注程度。而父親與母親的教育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父親的教育方式多以接納為主,而母親的教育方式則以中間型為主。對于青少年的性別差異,父母的教養方式也存在不同,對于女孩,父親的涉及程度較大,而對于男孩,母親的教育涉及程度較大。因此,父母教養方式與不同性別青少年心理健康也存在著一定關系。
3.青少年的一般心理健康狀況
在現階段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中表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從大體上看較為一般,只有較少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達到優秀?,F在的青少年存在的心理問題較多的為孤獨傾向與恐怖傾向,而焦慮問題也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并且女生的焦慮程度比例高于男生,說明女生比男生更加焦慮。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還存在著一定的性別差異。女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差,在焦慮與恐怖傾向上都高于男生。總得來說,女生心理存在的問題比男生要多。究其原因在與,在青春期女孩的發育速度較快。由于身體的突增,性開始成熟和知識經驗的不斷增長,女孩對生理變化會比較害羞,以此,就給女孩帶來了較多的成長困惑。在學業方面,進入青春期以后,男孩的智力迅猛發展,女孩的優勢地位逐漸下降,致使女孩在較為嚴重的落差面前容易出現自卑、焦慮等不良的心理問題。在社會問題方面,社會對于性別的特殊定位,也給女孩在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影響,致使女孩對許多事情容易在意以及態度較為敏感。因此,父母在對青少年的教育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男孩與女孩存在的差異性,并因人而異,不斷改進教育方式,以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
4.父母教養方式的一般趨勢
隨著經濟的不斷快速發展與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父母對于孩子的前途看待的越來越為重要。但對于如何正確的教育子女這一問題還存在著較多的誤區。下面,就針對父母教養方式的一般趨勢進行分析與討論。
在家庭的教育中,不良的教養方式較為普遍。譬如,有較大多數的父母盲目的服從于孩子,讓孩子持有一切權力,以孩子為中心,不管父母做出多大的努力與犧牲也要滿足孩子的要求。此外,也有較多數的父母對于孩子的過分要求以及主張無條件的接受。少數的父母對于孩子的教育方式較為理性,對于孩子做的錯事及時提出批評,對于孩子的積極性及時提出鼓勵?,F階段的教育方式上,母親與父親的教育方式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父親的教育方式在整體上要優于母親,父親較多的以理性的方式教育,而母親則較多的采用感性的教育方式。因此,父母之間要多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減少教育方式的差異性,不斷的取長補短,不斷優化教育方式,以促進青少年身心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雙主體間性協同教學評價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B
傳統的評價模式采用教師主導、筆試為主,主要考察學生的死記硬背能力及對課本知識的理解能力,這種評價模式延續了應試教育的弊端。這種風向標式的評價導致教學改革的弊端積重難返,成為阻礙教學改革的主要阻力,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所在。目前國內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評價都聚焦在常規課堂,對實踐教學的教學評價研究較少。隨著對實踐教學重視度的日益提高,對實踐教學評價的研究應該成為學界和教育界關注的一個重點。雙主體間性協同教學評價模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基于協同學習形式,通過教師主體間、學生主體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評價互動,形成一個科學、客觀的評價模式,并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雙方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評價模式。
一、主體間性教育理論
主體教育理論在對主體的探究過程中,通過研究者們的不斷思考和理論建構,通過對教育實踐過程的反思,主體間性理論得以確立。岳偉[1]等人認為,主體間性是交往理論的核心范疇,有人也把它稱之為交互主體性、主體際性、主體通性、共主體性、主體間本位等。主體間性深化了主體性的研究,主體間性是主體性研究的一個成果。主體間性是人的主體性在主體之間的進一步發展,本質上主體間性是一種主體性。
岳偉[1]認為,主體間性的思想是不斷演進的,即由先驗的認識論層面逐步轉向現實的實踐層面。胡塞爾與海德格爾都較早地從認識論哲學的主客關系模式來間接地構筑主體間性。主體教育理論必然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是不斷探索如何建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和如何處理主體間的關系。宋劍[2]認為,對主體間性問題的思考,人們的視野轉向了交往與對話。這是將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導向一種共生的生態倫理,是將人的主體性建構在生命平等、人格平等的基礎上。通過交往與對話過程,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促進的主體間性關系。張天寶[3]認為,從主體教育理論延伸到主體間性教育論,借助的理論資源是豐富的,其中包括以胡塞爾為代表的認識論意義上的主體際性理論、以海德格爾和雅斯貝爾斯為代表的存在主義的主體際性理論、以馬丁?布伯的對話理論為代表的主體際性理論、以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為代表的主體際性理論等。
主體間性理論的提出,促進學界和教育界對主體教育理論進一步科學探索。人們對主體理論加以反思,從而使“對話”與“交往”在建構新型師生關系,培養教育教學過程中成為主體間性互動的實現途徑和根本方式。
二、雙主體間性協同教學評價模式
教育的幾個主體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教學評價需要充分調動教育各主體間的積極性,尋找適合教育教學雙方的教學方式,從而獲得教學效果最優化。雙主體間性協同教學評價充分調動教育各方的主動性、積極性,通過教師主體間的互動、學生主體間的互動,教師與學生主體間的互動,全方位考核教學評價各個環節,為教學評價提供了一個更加客觀的評價參考模式。
(一)教師主體間性協同教學評價:教師成長保障
教師主體間性協同教學評價是在教學評價過程中,教師團隊、授課教師自身、教學督導共同參與教學評價,通過教師團隊評價、授課教師自身評價反思、教學督導作為第三方評價營造的一個團隊互動評價模式。
以往教學評價過程中,往往居高臨下,為管理服務的并作為獎懲教師的一個標準,只重視對授課教師的評價,這種評價模式導致教師為評價而評價,迎合學生和評價團隊,忽視提升思考教育內涵的渠道和方法,以致出現功利性教學評價結果?!罢n堂教學評價要真正發揮改進教學的功能,還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夠認同和接受評價結果與改進建議。這就要求評價者在闡述信息時要將教師放在關注的對象之列,可以邀請他們共同參與和表達自己的觀點,在洞察的基礎上做出自己的判斷[4]。”在教學評價過程中,授課教師應該是教學評價的主體與受益者,引導教師積極參與到教學評價中來,促進教學反思,發現教學改進和努力的方向,養成教學自覺反思的習慣,著重教育改進能力的提升成為一種常態,才能使教學評價的功能落到實處。
教師主體間性協同評價把授課教師作為評價的一方納入評價體系中,成為評價主體,一起商討評價標準,探索教學效果,使教學評價落到實處,教學反思真正發揮作用,而不是把教學評價作為一個形式,使其真正發揮促進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技能提升的作用。通過教育策略的碰撞、教學方法的探討、教學設計的評價、教學效果的思考等一系列途徑,真正觸動授課教師主體,使其進一步在教學過程中揚長避短,成為教師成長發展的重要保障力量。
(二)學生主體間性教學評價:教師成長的動力
雙主體間性協同教學評價模式基于團隊學習形式,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團隊成果的分享,學生對各個團隊的教學成果進行評價,形成了學生主體間的教與學的互評;傳統的講授式課堂使學生成了知識的接收器,學生間的互動較少,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主體間的教學評價,學生之間進行更多的互動,學會換位思考,能與周圍人的觀點達成“互識”與“共識”,從而不斷地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和團隊精神。
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劃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每個小組承擔一定的學習活動任務,同時,也作為學習活動的受益者,分享別的小組的成果。并從當代大學生的視角,對其他小組的學習活動進行評價,既是被評價者,又是評價者,這既尊重了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又實現了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主體間互動評價、價值多元化的最優發展,彰顯了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在評價過程中,被評價者主體自身也在進行鑒別、思考、學習,成為自己教育自己、主體間相互教育的新型學習主體,形成了學生主體間性協同評價模式。這種評價模式,很好地實踐了科學的評價模式,彰顯了受教育者的個體生命價值,從而探索了多元評價模式。
(三)教師學生間互評:教與學的相互促進
教師學生間互評是指教學評價中學生對教師教學的評價以及教師課堂上對學生團隊成果和個人成績的評價,雙方通過紙筆和網絡評價渠道,評價互動,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更好地開展。
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是對教師的教學過程和質量進行的評價,也是目前國內高校采用形式較多的一種評教模式,因學生參評數量較多,能更客觀地反映教師的上課受學生歡迎程度。教學評價設計合理,還可以對教學效果、教學態度、教師教學設計等方面搜集大量信息,給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提供大量有價值的參考信息。同時,通過學生主體對教師教學的評價,使教師主體也獲得教學反饋。
教師對學生團隊和個人的評定,對學生更好地參與教學起到了指引和導向作用。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需改進以分數論英雄的單一評價模式,“制定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綜合評定人才培養質量,包括思想政治素質、業務素質、文化素質、身心素質,尤其是創新精神、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評價[5]?!?/p>
雙主體間性協同教學評價模式既重視對教師的教的評價,也重視對學生的學的評價。對學生學的評價從團隊和個人學習兩個方面進行。既重視了智育和心理素質的發展,也重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團隊能力的構建、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團隊學習評價中,鼓勵學生通過他們的視角,采用他們喜歡的呈現方式,開展學習交流、經驗分享,使學生參與到學習和發展中來,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礎。
三、雙主體間性協同教學評價模式實施的有效途徑
(一)理性定位評價目標
教學評價首要的問題是理性定位評價目標。評價目標關系到教學評價的引導方向,是教學評價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科學地教學評價既要考慮到學生的發展,又要兼顧教師的成長,同時還要為教育管理層的決策提供依據。評價目標的理性定位應該基于對教育教學理論的深入鉆研,以改進教師的教學為目的,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引導,為教育管理部門提升教育效果提供科學參考。
(二)合理構建評價標準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價值主體是多元的,包括學生個體與群體、教師、學校、家長以及社會等多個層次。由于各個層次價值主體的需要不同,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就具有了多元性特征[4]。”教學標準在制定過程中,要結合學校特色、社會需求、學生心理特征,重視對教師和學生雙方的發展性指標的構建,形成一個良性發展的教學評價環境。同時,教學評價標準應該廣泛征求評價的教師和學生主體的意見,使他們成為教學標準的制定者,才能更好地發揮教學標準對教學評價的導向和約束作用。其次,教學標準的制定應該考慮不同評價主體的需求和關注重點,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實用的教學評價體系,并能給教師主體提供一個綜合的教學評價反饋,以便于教師能更全面地開展教學反思活動,從而使教學評價功能更好地得到發揮。最后,教學標準的制定既要重視學生發展的知識能力素質標準,又要重視教學標準和教學任務的完成,同時還要考慮情感標準的營造,創設和諧教學氛圍,才能給教學效果的提升營造一個良好環境。
(三)科學處理評價結果
教學評價能否達到改善教學、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取決于對教學評價結果的科學處理。教學評價是為教師、學生、教學管理、社會服務的,因而,教學評價結果要發揮真正的效果,需既重視科學性的量化指標,又重視具體化的質化指標。兼顧各個方面的需求,使教師參與評價指標的制定、認可教學評價、有效指導教學。使學生參與教學評價、思考教學效果、收獲評價成果,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教學管理部門在宏觀層面能著眼于學校的發展,教學質量的提升,提升評價結果在教育管理中的權重。使社會成為教學評價的間接受益者,可以考慮社會參與評教,引入市場和社會評價體制,為社會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參 考 文 獻]
[1]岳偉,王坤慶.主體間性:當代主體教育的價值追求[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6):1-6
[2]宋劍.我國主體教育理論發展的歷史進路[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1(1):30-34
[3]張天寶.走向交往實踐的主體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摘 要 目前,高校教師具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礙和潛在心理疾病問題的人數呈上升的趨勢,這種較高的心理問題發生率逐漸引起學校、家庭及社會的廣泛關注與重視。影響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選擇和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獲得健康、減少疾病最基本最容易也最經濟有效的途徑。具有獨特“校園”特征的高校教師的體育生活方式與其心理健康是否有著必然的聯系?男女教師之間有何差異?本文通過調查研究,了解教師體育生活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探討運動經歷對教師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為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完善和補充健康教育內容,優化健康促進策略提供參考。
關鍵詞 高校教師 生活方式 心理健康 關聯研究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河北省三所普通高校教師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180名,女生120名。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70份,有效回收率為90%。
(二)研究方法
1.體育生活方式評價指標確定。結合高校教師體育生活方式所具有的獨特“校園”特征,參照國內學者苗大培對體育生活方式概念及范疇結構的描述[1],擬出體育生活方式的4個主要特征:(1)體育活動有明確目的;(2)選擇確定的體育項目;(3)達到我國體育人口的基本標準,即時間、頻率、強度分別達到每次30min以上,每周3次以上,中等強度;(4)對活動評價良好。具備以上4個特征的教師則具有良好的體育生活方式。針對本研究的問卷內容及設計方案以及用4個主要特征來確定教師具備的體育生活方式是否合理征求了有關專家的意見,大多數專家表示肯定,認為是合理的、可行的。
2.測量工具。(1)癥狀自評量表(SCL―90)[2]。評定“最近一個星期”的心理健康狀況,共90個條目,按癥狀的程度分為0-4分的五級評分。按因子分≥2分(即中等嚴重度)判定存在心理問題。(2)自編量表。根據體育生活方式的4個特征自制調查問卷。
3.調查方法。在輔導員的協助下,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法,以班級為單位,在統一指導語下集體測試?,F場匿名獨立填寫,當場收回。
4.統計分析。將有效問卷輸入計算機,運用SPSS11.5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一)不同性別高校教師體育活動狀況的調查結果
本研究依據體育參與者的體育行為模型[3],分階段對高校教師體育行為進行了統計。結果顯示,高校教師參加體育鍛煉的動機是全方位的。相比較而言,男教師更看中增進健康、交結朋友、解悶消遣、提高技能,女教師則較注重增進健康、健美身體、交結朋友、提高技能等,反映出高校教師對體育生活方式的理解和認識趨于成熟。男女教師在項目的選擇上表現出一定的差異,男教師喜歡對抗性和競爭激烈性強的項目,女教師則偏愛對抗性和活動強度較小的項目,這符合男女在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特點。在體育活動的實施階段,男女在每周活動次數、每次活動時間和每次活動強度上差異比較明顯。由此提示:解決女教師參加體育鍛煉這一問題更為迫切。
(二)不同性別高校教師體育生活方式各評價指標比較結果
按照擬出的對教師體育生活方式的4個主要特征,對不同性別高校教師體育生活方式各評價指標進行比較,結果顯示,除有無固定項目和自我評價2項指標男女無顯著性差異外,其它各指標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
(三)具有良好體育生活方式高校教師的性別差異
依據體育生活方式4個主要特征指標的評價標準,運用SPSS11.5統計軟件,統計結果進行重新編碼(Recode),并建立新變量(Compute Variable),即將調查對象按性別分為具有良好體育生活方式和不具有良好體育生活方式的兩組。結果具有良好體育生活方式的200人(男158人,女42人),男女差異明顯(X2=51.776,P
三、建議
(一)加強體育對高校教師個人生活、未來發展的重要性教育,鼓勵更多的教師,特別是女教師參加日常的體育鍛煉。培養教師體育意識,促其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建立科學的體育生活方式。
(二)把高校教師對體育的需求,特別是個體需求納入學校體育教育目標之中,并在具體的工作過程中加以體現,使更多的教師具有良好的體育生活方式,進而促進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三)本研究由于抽樣還欠廣泛,研究結果的外在效度有限,同時,對與體育生活方式有關的體育消費、體育活動空間、體育信息攝取、組織程度等對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尚未涉及,有待以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苗大培.論體育生活方式[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0(9):6-8.
[2]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2:31-35.
當代中學生是跨世紀的一代,他們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且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競爭壓力的增大、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等方面可能會遇到或產生各種心理問題。有些問題如不能及時解決,將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不良的影響,嚴重的會使學生出現行為障礙或人格缺陷。因此可以說:在人生的各個階段中,中學階段是最令人憂慮的。之所以這樣說,一方面是孩子告別了熟悉的小學跨進中學校門,一切都感到陌生,感到困難,感到很不適應:課程的增多、自由支配時間多了、離家又遠等等他們都很不適應,另一方面他們又有一種自豪感,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希望自立自主,處在“心理斷乳期”,要求獨立,要求不在雙親的護理下生活。如何讓中學生健康地度過人生路途的“黃金時期”,不僅是擺在學校面前的,也是擺在每個家庭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他們的健康成長需要一個和諧寬松的良好環境,家庭和學校一樣,是學生成長的主要環境。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除了學校之外中學生的心理問題還應通過良好的家庭教育正確引導與教育來解決。
二、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一般是指父母在教育、撫養子女中通常運用的方法和形式,是家庭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的綜合體現。家庭教育的效果,不僅取決于父母的教育動機、教育內容,在更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方式。進一步說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發展,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則在一定程度上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起著阻礙作用。可以說家庭教育方式對青少年的發展有著莫大的影響。“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問題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
三、家庭教育方式與中學生心理健康
許多研究都證實了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方式是影響子女成就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生活適應、學習行為、各項能力的發展有著直接影響。不同的教育方式會塑造出不同的個體。
中國父母所采用的家庭教育方式類型可以歸納為五種:過分保護、否定、放任、干涉、民主。這五種類型基本反映了當今社會獨生子女家庭教養方式的不同狀況。
1.過分保護的家庭教育方式
過分保護就是父母都代勞了,其實質就是溺愛,把孩子擺在高于父母的不恰當位置上,過多地滿足孩子的各種愿望。父母寧肯自己省一點也要滿足孩子,常常因為心疼孩子而遷就他,使孩子勤勞節儉的作風較差,且助長了他們的不良習慣。這也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積極的、自由發展的個性,結果培養出的孩子懦弱、依賴與無能。這種個性心理特征熄滅了孩子的創造欲望,處處需要別人的指點與幫助,智力發展受到限制。
2.否定或暴力的家庭教育方式
否定,指父母經常批評、責怪、打罵孩子,對孩子否定多于肯定,管教過于嚴厲,使孩子較少接受正面的教育引導,這樣不利于孩子社會道德的養成和努力學習精神的養成,表現出文明素養較差、個人信用較差、勤勞節儉精神較差。這種教育方式盡管不普遍,但還是會對子女缺乏感情、言語粗魯、方法簡單,損傷孩子的自尊心。這種教育方式,一方面可能使孩子的性格壓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諾諾,缺乏獨立的能力,影響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或者也可能使孩子像父母一樣粗魯、冷酷,沒有教養。
3.放任的家庭教育方式
放任,是父母對孩子的獨立行為了解較少,甚至對不良行為也不加干涉或過分遷就,孩子缺乏來自父母的道德規范教育,不利于培養孩子的社會道德,同時導致了孩子學習不努力、勤勞節儉品質的缺失。
4.干涉的家庭教育方式
干涉,是父母對孩子的日常活動包括自由玩耍、看電視、交友等日?;顒酉拗七^多,管教過于嚴厲,使孩子經常處于被動狀態,缺乏自制能力。因而在學習的主動性方面表現較差,學習不努力的情況十分突出。
5.理解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
民主,是父母給孩子自我發展的自由空間,尊重和信任孩子,并以平等的身份與孩子交流,鼓勵孩子上進,這樣有利于培養孩子的社會道德規范。并且孩子在和諧的家庭氣氛中容易產生發揮自身潛能的動力,在學習上表現為主動性較強,很少有學習不努力的情況。
由此可見,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會教育出不同類型的學生,也會使學生產生各種不同的心態,從而影響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幾種教育方式中,理解民主型是理想的教育方式,而其他類型都在不同方面存在一些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