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呼吸系統疾病護理診斷范文

    呼吸系統疾病護理診斷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呼吸系統疾病護理診斷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呼吸系統疾病護理診斷

    第1篇:呼吸系統疾病護理診斷范文

    【關鍵詞】 呼吸系統疾病;抗菌藥物;使用狀況;調查;分析;兒科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920-01

    抗菌藥物是目前臨床上應用范圍最廣泛、使用數量最多的一類藥品,在我國,也是目前用藥不合理的重災區。不合理的抗菌藥物使用,不僅會影響療效,還容易導致引起耐藥菌的大量產生,導致嚴重不良反應。在兒科感染性疾病臨床治療,特別是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抗菌藥物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同時,其使用也存在不合理的現象,由此增加了不良反應,造成兒童體內正常菌群失調,且使得大量新的耐藥菌株不斷產生。調查分析兒科呼吸系統疾病抗菌藥物使用狀況,為今后的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統計分析我院自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兒科呼吸系統疾病3024例臨床資料,患者年齡為46d-13歲,住院時間為2-23d。主要臨床診斷為支氣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氣管哮喘等。

    1.2 方法 統計患者的年齡、抗菌藥物品種數、抗菌藥物名稱、使用時間、使用頻率、聯合用藥情況等,對其合理性進行分析。評價醫院用藥劑量是否合理的指標參照相關組織建議的限定日劑量(DDD),各藥品DDD值進行計算,并結合藥物利用指數DUI、用藥頻度DDDs等。用藥頻率DDDs為某藥消耗總量除以DDD;使用頻率為某藥使用例數除以總例數再乘以100%;DUI為DDDs除以總用藥天數。藥物使用基本合理標準為DUI在1.0及其以下。

    2 結果

    本組統計的3024例兒科呼吸系統疾病患者中,使用了抗菌藥物的為2830例,使用率為93.58%。詳細使用狀況,見表1-5。

    3 討論

    在兒科呼吸系統疾病中,住院最多的是肺炎患者,然后是支氣管炎患者,而上呼吸道感染比支氣管哮喘多。這幾種疾病中,病毒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體,細菌和支原體比較少見。而使用抗菌藥物總數為2830例,93%以上的患者均使用抗菌藥物,說明其使用的普遍性。而藥物使用療程大多在4-7d,而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一般均在7d以上的療程,癥狀比較嚴重的更是會超過15d的療程,因此,用藥時間比較合理。使用抗菌藥物較多的品種有β-內酰胺類、頭孢類和大環內酯類,尤其是β-內酰胺類藥物的使用,高達50%以上,說明耐藥菌產生的嚴重性,也表明醫生在選用抗菌藥物品種的時候存在不合理性和主觀性。

    總體上看,呼吸系統疾病抗菌藥物使用狀況基本合理,但使用劑量和使用品種仍然存在不合理性。在實際臨床應用中,應加強抗菌藥物的管理,對用藥合理性的評判標準進行制定,按照說明書規定的劑量和用藥方法進行抗菌藥物的使用,對于保證臨床安全、合理、有效使用抗菌藥物、防止耐藥菌的產生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鐘超,何業健,李淑青.3036例兒科呼吸系統疾病抗菌藥物使用狀況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19):200-202.

    [2] 林秀娟,賀意輝,林紅燕.258例下呼吸道醫院感染患者的狀況調查分析及對策[J].現代臨床護理,2010,09(11):5-7.

    [3] 陳再厲,盧競.1999年我國兒科臨床醫學進展兒科呼吸系統疾病診斷治療進展[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9,15(4):385-386.

    第2篇:呼吸系統疾病護理診斷范文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患者,男,69歲。病人因入院前1個月愛人去世精神上受到很大打擊,故表現為抑郁、食欲不振、伴咳嗽、咳痰而來我院收住我科。查體:可見輕度杵狀指。體溫37.6℃,X線、CT、核磁檢查均為肺間質纖維化改變。

    我們為了配合臨床醫生進一步治療病情及進一步治療病情及肺部感染真實情況。仔細觀察病人的咳嗽,咳痰癥狀,以及留痰做藥敏試驗等都有助于臨床疾病的診斷及治療。

    具體方法:正確的留痰培養有助于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在臨床護理中正確留取痰標本,為協助診斷護理系統疾病不可缺少的工作。病人最好在使用抗生素前及時留痰,此病例少見,為進一步了解肺部細菌感染的情況,必須做痰的藥敏試驗。我們在送痰盒時先向患者做好耐心的解釋,講明留取痰標本的重要性與方法。

    首先囑咐患者清晨刷牙后咳出深部痰于痰盒中,以防口腔中的食物殘渣影響化驗結果?;颊呃斫饬司蜁e極配合。

    患者在住院期間,留痰化驗17次,其中陽性率94%,為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用霧化方法協助患者排痰:呼吸系統的主要病變在呼吸道,而痰液的淤積能助長細菌繁殖,加重感染使病情惡化,因此清除痰液對于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非常重要。

    患者痰液的黏稠且部位較深,痰不宜咳出。我們采用0.9%生理鹽水20ml內加慶大霉素8萬U和α-糜蛋白酶5mg霧化吸入,每日上下午各1次,每次20分鐘,可達到溫解融化痰栓的目的,還可產生局部及全身抗炎作用。經過用霧化吸入,咳嗽,咳痰順利,由此可見在臨床上使用霧化吸入療法是既簡單又有效的霧化痰的方法。

    護 理

    加強對病人的心理護理:患者因愛人去世,而傷心過度,表現抑郁孤獨,不愿進食,不能配合臨床治療,盡管對本病臨床上沒有十分有效的方法,我們把心理護理做為一項重要措施力求病情緩解。

    做好病人的心理護理,必須提高我們護士的心理素質。我們關心病人使他們感到親切融洽,做好生活護理,并做好親屬工作讓他們常來探望病人,使他感到在醫院里并不覺到寂寞孤獨。

    我們結合病人原是老市長在護理中尊重他,注意傾聽病人的主訴,不冷落他對不合理的醫療護理或其他要求不輕易拒絕,用淺顯的科學道理去說服他。我們針對他的病情發展以及預后不佳,采取了保護性護理制度減輕病人的心理負擔。

    護士應具備良好的語言、行動、神情態度、跟患者談話時要有同情心,要有耐心,態度要和藹要控制自己情緒,輕聲安慰他,使他產生安全感,采取治療護理措施時要鎮定,以免造成不良刺激。

    第3篇:呼吸系統疾病護理診斷范文

      醫院醫生實習心得感悟

      在內一科實習一個月了,我深刻感受到心血管內科在整個醫院,乃至人們生活中的至高地位。當今社會,心血管疾病嚴重影響者人們的健康,它和人們的飲食、習慣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且一旦患病,就將終身服藥,所以預防是很關鍵的一步。人們往往不注意這些,只有在身體出現嚴重危害的時候,才會前來就診,尤其在農村是很常見的。

      在實習的這一月中,我對心血管疾病有了更深的認識,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相結合。通過這一個月的學習,我知道了:高血壓病人來了常規要做心電圖,拍胸片,做心臟彩超發現微小病變,還有實驗室檢查,治療上不但要降壓,而且還要抗凝,降脂,擴血管等等對癥綜合治療。在實習的這一個月中,我也見到了很多的病例,比如:急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血管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病、感染性心內膜炎、心肌疾病、心包炎等。對它們的治療也有了一定的掌握,這對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讓我很有深感的是:病人來了常規化驗血糖,通過實踐證明,這是非常好的一種做法,尤其對于低血糖昏迷病人,如果在其它地方,也許就會給予高糖口服,這不但加重病人的病情,也許還會造成病人死亡。這點也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實習學員學習的。

      在實習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一個心內科醫師必須掌握的技能,心電圖分析是最基礎的,還有心肺復蘇,常見藥物的運用,如利尿劑、強心劑、擴血管藥物、正性肌力藥物、平喘藥物等。對醫師素質的要求也很強:

      ⑴要有很強的時間觀念。心血管疾病,發病兇險,危及患者生命,要快速進行搶救及治療;

      ⑵要有高度負責的態度。心血管疾病其起因十分復雜,要求醫師應時刻關注疾病變化;

      ⑶要有十足的耐心。心血管疾病發展變化非常不穩定,對患者及家屬提出的疑問應及時并耐心的講解;

      ⑷要有醫學綜合能力。心血管疾病多并發有其他系統疾病,這就要求醫師具有很強的專業綜合能力。

      總之,在以后的實習中,我會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以上要求,積極完成科室及帶教老師布置的各項工作,參加醫院組織的各項學術活動,定期完成醫院的各項考核,圓滿完成進修任務。

      醫院醫生實習心得感悟

      一年的工作結束了,自我總算是長舒了一口氣,在過去的一年里,最令我開心的事情就是我最終由一個實習護士轉為正式護士了,這就意味著我不會再為自我將來的工作發愁了,我能夠安心的在我的護士工作上工作了。

      回顧一年的工作,我能夠給自我打一個及格分吧,沒有什么異常的貢獻,也沒有什么失誤和錯誤,僅有不斷的工作,學習,上班,下班,一年就這樣過來了。

      今年是我參加工作的第一年,又是“全國衛生系統管理年”,我在院領導及護士長的關心和直接領導下,本著“一切以病人為中心,一切為病人”的服務宗旨,較好的完成了院領導布置的各項護理工作,熟練地掌握了各項臨床操作技能,現將工作情景總結如下:

      自去年7月進入本院參加工作以來,我先后在__科、__科、__科和icu輪轉學習。經過這一年的實踐學習,感覺要想將以前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際臨床工作相結合,就必須在平時的工作中,一方面嚴格要求自我并多請教帶教教師,另一方面利用業余時間刻苦鉆研業務,體會要領。

      此刻我在___病區輪轉,這是一個綜合科室,有超聲刀、介入科、中西醫和化療。我感覺在那里要學的東西很多,比如:超聲刀術后要注意皮膚的保護、肢體溫度感覺活動度及肢端足背動脈搏動等;介入科術后應囑患者患肢制動,沙袋加壓,觀察病人排尿情景。

      之前在_科期間,第接觸____方面的專業知識,對各類癌癥的化療方案、化療適應癥、化療禁忌癥以及并發癥都比較陌生。經過4個月的學習,感覺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比如:各類化療藥對外周靜脈的刺激性不一樣;在化療期間,如發生藥物外滲應立刻采取的護理措施;長期化療的病人行深靜脈置管術后的護理。另外,在化療過程中,病人患者會出現胃腸道、皮膚黏膜、心理狀態等一系列化療反應,這時就需要我們護理人員分外地熱情關懷病人,尊重并耐心傾聽病人的主訴,做好床頭交接班,給予病人情感方面的支持。

      更早的在_科期間,學到了_________相關知識。術前準備有心理疏導和腸道準備、飲食指導。術后生命體征監測、切口觀察、協助咳嗽排痰、觀察輸液量及輸液速度、各種引流管的護理、尿管的護理、飲食護理以及術后并發癥觀察和護理等等。由于婦瘤科患者的特殊性,在日常工作中,就要求我們更耐心地去與她們交流與溝通,僅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護理質量,讓病人信任我們工作。

      當然,我身上還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改善。比如,在學習上,有時仍有浮躁的情緒,感覺要學的東西太多,心浮氣躁,尤其是在遇到挫折時,不能冷靜處理。在工作上,有時存在著標準不高的現象,雖然基本上能履行自我的職責和義務,可是在主動性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這都是我今后需要改善和提高的地方。

      在即將過去的一年里,要再次感激院領導、護士長和帶教教師給予的教育、指導、批評和幫忙,感激同事們給予的關心和支持?;仡欉^去,有許多提高和提高,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展望未來,應當發揚自身的優點與長處,克服不足。

      經過近一年的學習,除熟悉了各科室的業務知識外,我還很注意護士職業形象,在平時工作中注意禮貌禮貌服務,堅持禮貌用語,工作時儀表端莊、著裝整潔、發可是肩、不濃妝艷抺、不穿高跟鞋、響底鞋、禮貌待患、態度和藹、語言規范。認真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及其法律法規,進取參于醫院組織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學習活動,豐富了法律知識,增強了安全保護意識。在護士長進取認真指導下,我在很多方面都有了長足的提高和提高,平時堅持參加科室每月一次的業務學習,每周二的晨會,堅持危重病人護理查房,護理人員三基訓練,在護理部組織的2次技術操作考試中,均取得優異的成績。在一年的工作中,能始終堅持愛崗敬業,貫徹“以病人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的服務理念,提高了自身素質及應急本事。

      在將要迎來的一年中,我會在總結過去一年的得與失后,詳細的將自我在未來一年要做的事情完整的想出來,在將來的一年中,我會本著護士的天職,進取認真努力的工作,把我要做的事情做到最好,在自我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業績來。我會不斷的提高自我的思想素質,將為人民服務時刻記在心中,實現自我人格的升華!

      醫院醫生實習心得感悟

      在呼吸內科輪要二個月了,現把二個月的工作總結如下:

      從臨床表現上來看,呼吸系統疾病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我發現,大多數呼吸系統疾病都有咳嗽、咯痰、咯血、胸痛、哮鳴、發熱、氣急等表現,這些表現往往缺乏特異性,它們有可能是感冒、支氣管炎等輕癥的表現,也可能是重癥肺炎、肺癌等致命疾病的早期臨床癥狀,如果不進一步檢查確診,很可能就會導致延誤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對待呼吸系統的疾病,不能僅憑病人的某一臨床癥狀或體征而想當然地作出臨床診斷,而應進一步地進行必要的檢查,取得確實可靠的臨床資料,通過嚴謹正確的臨床思維,慎重地作出診斷。

      事實上,呼吸系統疾病病種繁多,但歸納起來可分為感染、腫瘤及結核三類。感染疾病按病原學分又可分為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等,腫瘤主要是肺癌,其它類疾病往往是目前原因不明或目前嘗無明確歸屬的疾病,這些疾病往往都是少見病或是只需了解的疾病。

      在詢問病史方面,除了需要掌握問病史的一般方法外,還應該注意學習呼吸系統疾病在問病史方面的特點。呼吸器官強大的代償功能以及呼吸系統疾病的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是呼吸系統疾病的特點之一,如果不對本身缺乏特異性的癥狀進行詳細的了解,就很難對進一步的臨床檢查及診斷提供有用的資料,所以在問病史時往往滿足于病人有什么癥狀,而忽視了對這些癥狀的進一步了解,使得臨床資料缺乏應有的價值,例如,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大多都有咳嗽這一臨床表現,如果僅僅滿足于病人有咳嗽這一癥狀,而不進一步的深究,這種臨床資料對于疾病的診斷的作用顯然是十分有限的。

    第4篇:呼吸系統疾病護理診斷范文

    [關鍵詞] 呼吸系統疾?。徽婢?;感染

    [中圖分類號]R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3(c)-110-02

    The correlative factor analysis offungus infection from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

    ZHAO Li-ping1, FAN Hong2, LIU Jing2

    (1.The Hospital of Cangzhou Medical College,Cangzhou 061001,China;2.The Cangzhou Hospital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Cangzhou 061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factors of fungus infection from respiration system diseases and provide reference rational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linical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 fungus infection.Methods: We cultured sputum fungus for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 patients,unambiguous fungus infection patients were 144 cases,analyzing the composing ratio of respiratory system different diseases fungus infection,the relativity of fungus infection of respiratory diseases and age,course of diseases,antibiotic application.Results: In 144 cases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 fungus infection patients,the composing ratio of different diseases fungus infection was chronic bronchitis tracheitis(42.4%)>lung tumor(25.7%),cor pulmonale(16.0%)>emphysema(9.7%),pneumonia(6.2%),every group had obvious difference(P

    [Key words]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Fungus;Infection

    呼吸系統疾病真菌感染率為22.8%,并呈逐年增長,平均年增長6.9%[1],真菌感染正成為呼吸系統疾病的主要致病菌。為了探討造成呼吸系統疾病真菌感染的相關因素,我們對呼吸系統疾病患者通過痰液真菌培養,對明確真菌感染的144例患者進行了臨床分析,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通過痰液真菌培養后確診的呼吸系統疾病真菌感染患者144例,男79例,女65例,平均年齡67(32~81)歲,其中,慢性支氣管炎61例、肺炎9例、肺氣腫14例、肺源性心臟病23例、肺腫瘤37例。

    1.2真菌培養方法

    1.2.1標本的留取要求患者在早晨起床后反復漱口,深咳留取第一次痰液送檢,并連續送檢3次。標本合格判斷標準[2]:痰液直接涂片革蘭染色鏡檢,白細胞>25個/低倍視野,上皮細胞<10個/低倍視野。不合格標本重新送檢。

    1.2.2 真菌培養痰液標本留取后1 h內送檢,立即以常規方法接種于沙促羅培養基上,培養時間24~48 h,培養溫度35℃,真菌鑒定以分純菌落接種于VITEK細菌生系統YBC試卡(由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系統內讀數鑒定。質控菌株為ATCC 60193白色念珠菌菌株。

    1.3真菌感染診斷標準

    每例患者痰液真菌培養連續2次或2次以上陽性,經鑒定為同一真菌,并結合臨床表現可確診為真菌感染。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咳嗽、咳白色黏液絲狀痰或黏液膠胨樣痰或膿痰,重者痰液中可帶有血絲,甚至咯血、呼吸困難等。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進行χ2檢驗。

    2 結果

    2.1 呼吸系統不同疾病與真菌感染的相關性

    144例呼吸系統疾病真菌感染的構成比見表1,慢性支氣管炎>肺腫瘤、肺源性心臟?。痉螝饽[、肺炎,各組間有明顯差異性(P

    表1 144例呼吸系統不同疾病真菌感染的構成比

    病種 例數(例)構成比(%)

    慢性支氣管炎61 42.4

    肺炎 9 6.2

    肺氣腫14 9.7

    肺源性心臟病23 16.0

    肺腫瘤 37 25.7

    合計144 100.0

    2.2 呼吸系統疾病真菌感染與年齡的相關性

    144例呼吸系統疾病真菌感染患者中,年齡≥60歲的98例,占68.1%;年齡<59歲的46例,占31.9%,兩組間有顯著性差異(P

    2.3 呼吸系統疾病真菌感染與抗生素應用的相關性

    144例呼吸系統疾病真菌感染患者中,在真菌培養前應用抗生素藥物、抗腫瘤藥物和激素類藥<2周的9例,占6.3%;在真菌培養前應用抗生素藥物、抗腫瘤藥物和激素類藥≥2周的135例,占93.7%,兩組間有顯著性差異(P

    2.4 呼吸系統疾病真菌感染與病程的相關性

    144例呼吸系統疾病真菌感染患者中,原發疾病病程≥6個月的105例,占72.9%;原發疾病病程<6個月的39例,占27.1%,兩組間有顯著性差異(P

    3 討論

    呼吸系統疾病真菌感染可使病情進一步加重,并給臨床治療造成極大的困難,特別是白色念珠菌能抑制細胞免疫[3],并具有較強的致病性,可使患者病情急劇惡化甚至致命[4],真菌已日漸成為呼吸系統疾病感染的突出問題。本研究呼吸系統疾病真菌感染的特點為,一是真菌感染多發生于慢性疾病,以慢性支氣管炎構成比最高;二是真菌感染多發生于老年人,老年患者比其他患者真菌感染高2.1倍;三是真菌感染多發生于抗生素應用不當患者。造成呼吸系統疾病真菌感染的主要相關因素總結分析如下:

    3.1 臨床醫師使用抗生素的指征掌握不嚴

    本研究144例呼吸系統疾病真菌感染患者中,91.0%的患者在疾病發作后不進行細菌和病毒感染的鑒別,首先使用抗生素,部分患者還同時應用2種或2種以上抗生素,甚至反復應用多種抗生素,應用時間超過2周以上。臨床醫師使用抗生素的指征掌握不嚴主要表現為,一是試驗性抗生素的應用,應用抗生素治療時,采用由高級到低級、再由低級到高級的輪翻戰術,這種抗生素無效換用那種,那種抗生素無效換用這種,反復試用抗生素;二是經驗性抗生素的應用,臨床醫師往往以自身的經驗,想當然地應用抗生素;三是患者自主抗生素的應用,大多數患者錯誤地認為所有疾病均應抗感染治療,因此大小疾病自主應用抗生素。由于長期反復大量應用抗生素,體內正常菌群的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而極易發生真菌感染。

    3.2 臨床醫師的細菌培養意識淡薄

    144例呼吸系統疾病真菌感染患者中,91%的患者在反復應用抗生素治療無效后,才進行痰液培養及藥敏試驗,其中有3例患者在應用抗生素無效時,不斷加大抗生素的劑量,反復更換抗生素的類型,以致聯合應用3種抗生素,而病情仍逐漸加重至死亡。在治療過程中一直未能進行細菌培養,最后通過死亡前的痰液細菌培養才證實了白色念珠菌感染。多數醫師在應用抗生素治療無效時,只考慮抗生素應用的種類不正確,反復更換抗生素的種類,而不注重感染菌譜的檢查,這就增加了真菌感染率。

    3.3 惡性腫瘤的放化療

    由于惡性腫瘤患者需要長期放療或化療,惡性腫瘤的放化療可破壞患者機體的免疫功能,易發生真菌感染。本研究也提示腫瘤患者的真菌感染率較高。

    3.4 預防性抗生素的應用

    肺腫瘤患者在放化療治療過程中,為了預防因化療藥物造成機體免疫能力下降引起的細菌感染,同時應用大量抗生素[5],其實放化療治療所造成的機體免疫能力下降,本身就易發生真菌感染,再加上抗生素的大量應用,破壞了機體的正常菌群,更增加了真菌的感染機會。

    3.5 濫用激素

    激素的不合理應用也是造成真菌感染的主要因素,在一些基層醫療單位,特別是農村,盲目追求治療效果,任何疾病均應用激素類藥物,使激素成了常規用藥。

    臨床上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預防真菌感染,特別是老年患者、慢性病和惡性腫瘤患者應注意避免真菌感染的發生,并做到及早發現和積極治療。因此,細菌培養監測呼吸系統感染菌譜及合理應用抗生素是預防真菌感染的關鍵,尤其是對年老多病、身體虛弱、慢性疾病、放化療患者,更應慎重選擇藥物。同時嚴格掌握糖皮質激素的使用指征,加強基礎護理,注意病房和患者的個人衛生,完善消毒隔離制度,減少院內交叉感染,也是預防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1]范洪,鄭曉麗,石海香,等. 呼吸系統疾病住院患者痰液真菌培養結果分析[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03,2(1):24-26.

    [2]葉應嫵,王毓三. 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M].第2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7.387.

    [3]蔣洪敏,韋超凡,陳利玉,等.白色念珠菌誘導小鼠胸腺細胞凋亡[J].中華微生物和免疫學雜志,1999,19(6):453-455.

    [4]戴自英.實用抗菌藥物學[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46-255.

    第5篇:呼吸系統疾病護理診斷范文

    we feel if we can discover the cause of apnea and for appropriate care and treatment can reduce respiratory suspended due to poor prognosis

    1 臨床資料

    一般資料:103例中,女57例,男46例,體重小于1.5kg 36例;1.5-2.5 kg 46例;大于2.5 kg 21例;胎齡小于32周 39例;32-37周 47例;大于37周以上 19例。入院診斷新生兒肺炎46例,顱內出血20例,硬腫癥4例,敗血癥6例,早產兒14例,肺透明膜病4例,化膿性腦膜炎1例,新生兒溶血癥3例,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4例。轉歸:治愈91例,死亡4例,自動離院8例。

    2 護理體會

    2.1 引起呼吸暫停的原因分為原發性、癥狀性。原發性系由早產兒單純因呼吸中樞發育不全所致,癥狀性系由下列疾病所致:如①缺氧:窒息、肺炎、肺透明膜病、先天性心臟病和貧血等。②感染:敗血癥、腦膜炎等。③中樞神經系統疾?。猴B內出血。④環境溫度過高或過低。⑤代謝紊亂:低血糖、低血鈉、低血鈣和高氨血癥等。⑥胃食管返流。⑦因頸部前曲過度而致氣流阻塞。新生兒呼吸暫停多見于早產兒, 其發病率可高達50%-59%,胎齡越小發病率越高。

    2.2 原發性呼吸暫停 與癥狀性呼吸暫停不同的是不伴有其它疾病時的呼吸暫停,一般預后良好。有條件時可使用心電監護儀,發作時注意患兒的心率、呼吸、面色及一般情況,僅輕微刺激如刺激皮膚或足底即可改善癥狀。如果患兒反復發作,可使用少量的呼吸興奮劑,同時并發其它疾病時亦可轉變為繼發性呼吸暫停。

    2.3 癥狀性呼吸暫停 呼吸暫停是原發性疾病的表現之一,根據病因可從以上幾個方面去觀察、護理和預防。

    (1)呼吸系統疾病為新生兒呼吸暫停最常見的病因。本組新生兒肺炎46例,肺透明膜病4例,共占49%。因肺部疾病可致肺通氣功能和/或換氣功能受損,引起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抑制呼吸中樞,同時肺順應性差,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堆積和支氣管粘膜腫脹增加了氣道阻力,使呼吸肌疲勞而致呼吸暫停。新生兒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功能均差,痰液在咽喉部或氣管內堆積,通過喉上神經反射性引起呼吸暫停。對呼吸系統疾病引起的呼吸暫?;純嚎山o予頭罩吸氧、CPAP吸氧,因CPAP鼻塞可刺激鼻腔中的呼吸感受器,可減少暫停發作,如反復發作則應用機械通氣治療。除了必要的氧療外,主要措施是加強呼吸道管理,改善通氣功能,減少呼吸道分泌物的堆積,減輕氣道阻力。有條件時給予加溫濕化吸氧,必要時采用超聲霧化,以稀釋分泌物。同時配合胸部物理療法,如定時翻身、拍背、電按摩等,使分泌物易于排出。根據血氣分析結果,調節氧流量、CPAP的壓力和呼吸機參數。本組有5例患兒在撤離呼吸機后,由于痰液粘稠堆積發生呼吸暫停,經加強呼吸道管理后,未再出現。

    (2)中樞神經系統疾病 因呼吸中樞受損而致呼吸暫停。有的抽搐表現為呼吸暫停。仔細觀察發現還有口角抽動、雙目凝視等,及時報告醫生給予鎮靜止驚劑,控制驚厥和呼吸暫停,及時使用脫水劑,以降低顱內壓。這類患兒呼吸暫停可反復發作,應注意觀察呼吸暫停的持續時間、間隔時間和鎮靜劑效果,以便及時、準確的使用鎮靜劑。

    (3) 感染、黃疸、硬腫癥 全身感染如敗血癥,硬腫癥及核黃疸的病兒出現呼吸暫停常提示病情嚴重,預后不佳。呼吸暫停的發作與嚴重感染、微循環障礙、組織缺氧酸中毒、呼吸中樞抑制有關。硬腫癥患兒在病發肺出血前可表現為全身皮膚花紋、血壓降低,出于感染性休克狀態。此時應立即進行機械通氣,同時擴容、糾酸,積極控制感染,合理、有效地使用抗生素。加強全身支持療法,敗血癥患兒根據血培養結果選用抗生素。

    (4)代謝紊亂及其它原因 低血糖、低血鈣、低血鎂、晚發性酸中毒、隱匿性胃食道返流時均可誘發呼吸暫停。本組有4例孕齡30周,體重小于1.5kg的早產兒,在恢復期發生呼吸暫停,仔細觀察病人一般情況良好,呼吸暫停均于每次喂奶后10min,且口角有奶液溢出。匯報醫生后考慮為隱匿性胃食道返流所致,即給予頭高腳低位,未再發生呼吸暫停。對這種原因引起的呼吸暫停要加以重視,否則易引起誤吸而窒息死亡。

    2.4 對易發生呼吸暫停的高危新生兒應入ICU,單靠臨床的嚴密觀察往往不夠,應用監護儀進行監護及時診斷呼吸暫停,使用四頻道監護即心電呼吸監護加上脈搏氧飽和度的熱頻傳感器和外鼻孔下的熱能傳感器能記錄呼吸道的氣流變化,有助于觀察、診斷新生兒呼吸暫停,早發現及時治療,效果良好。

    參考文獻

    [1]包翠榮.新生兒呼吸暫停的護理.中國傷殘醫學.2008(05):126

    第6篇:呼吸系統疾病護理診斷范文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早期診斷; 治療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4.08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呼吸系統疾病。氣流受限是該病的特征,呈進行性[1]。它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病人數多,病死率高。其病程發展緩慢,進行性加重,嚴重影響患者的勞動能力和生活質量[2]。該病療效較差,容易反復發作,患者往往終身受疾病困擾,生活難以自理。為了探索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筆者所在醫院將2009年2月~2011年4月收治的123例老年COPD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進行了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2月~2011年4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123例老年COPD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COPD診斷標準[3]。其中男71例,女52例,年齡45~79歲,平均61.2歲,病程為4~28年,平均18.5年。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2例,對照組61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取吸入溴化異丙托品氣霧劑治療。治療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口服麥味地黃丸,用藥7~14 d。

    1.3 療效標準 (1)顯效:咳喘癥狀顯著減輕,肺部音消失或顯著減少;(2)有效:上述各項指標部分減輕或有所好轉;(3)無效:上述各項指標均無好轉,包括咳、痰、喘及肺部音等均無改善或病情加重。

    1.4 統計學處理 采取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等級資料采取秩和檢驗,以P

    2 結果

    兩組顯效率與總有效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因氣流受限而形成的難以逆轉的呼吸系統疾病。COPD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反復咳嗽、咳痰、氣促和呼吸困難,急性期病情加重會嚴重損害患者的心肺功能,危害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甚至導致患者呼衰而死亡。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應當及時治療,特別是急性加重期[4]。

    肺功能檢查可以判斷氣流受限的程度,是COPD早期診斷、療效評價等的重要指標,臨床上被作為診斷COPD的金標準。但由于COPD的早期癥狀并不明顯,且容易與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混淆,從而錯過了最佳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時機。因此,老年COPD的早期診斷逐漸成為臨床研究的重要方面。老年COPD穩定期的治療方法一般為采取β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抗膽堿能藥、茶堿類等支氣管舒張藥或者祛痰藥、糖皮質激素以及長期家庭氧療等治療,而在急性加重期,一般采取支氣管舒張藥、低流量吸氧、抗生素、糖皮質激素、祛痰劑等藥物治療[5]。

    在本次研究中,62例治療組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顯效率與總有效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 考 文 獻

    [1] LM.Fabbri.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Management,and Prevention of COPD[J].Eur Respir J, 2003,22:1-2.

    [2] 楊英,龔光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機械通氣的護理[J].貴陽醫學院學報,2009,34(6):692-693.

    [3] 崔德鍵.探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的進展[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5,28(2):82.

    [4] 林維進,劉盛軍,屠德敬.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0例[J].山東中醫雜志,2011(2):113-114.

    第7篇:呼吸系統疾病護理診斷范文

    “北風卷地白草折”的嚴冬,對不少老年人而言是重大考驗。呼吸道的形態和生理功能隨年齡增加而衰退,鼻黏膜萎縮,氣管彈性減低(骨軟化),氣管一支氣管黏膜纖毛功能和保護性咳嗽反射減弱,細支氣管腔變小或阻塞,肺彈力減弱,呼吸肌退行性變。這些改變導致分泌物及異物潴留,易發生肺部感染。流行病學資料顯示,老年人呼吸系統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

    老年人肺活量明顯減少,70歲老人每分鐘通氣量(每分鐘輸送氧氣到體內的量),僅為25歲青年人的1/2。而且老年人?;加卸喾N全身退行性疾病,如動脈硬化、心腦血管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均可使老年人抵抗力下降,不僅容易引起肺部炎癥,而且炎癥病灶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吸收。此外,化學氣體、空氣煙塵及其他粉塵等刺激支氣管黏膜,使肺清除功能受損。因此,老年人的呼吸系統更加脆弱,易被侵害。

    由于肺與全身各器官的血液及淋巴循環相通,其他組織的細菌、腫瘤等可以沿血液或淋巴到達呼吸道,而呼吸道疾病亦可向全身播散。呼吸道疾病不僅是老年人最易發生的原發病,也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繼發病和致死原因。老年人在其他急、慢性病發病過程中合并肺部感染,是病情危重的一個重要指標。

    “慢性折磨”點名冊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的患病率在老年人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中占首位。如果患者反復咳嗽咳痰,每年持續三個月,連續兩年以上,就可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吸煙、慢性呼吸道感染、大氣污染、粉塵及有害氣體刺激,以及個人的過敏因素等,都是發病誘因。如不及時診治,就會傳變為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呼吸困難逐漸加重,甚至在休息時也會出現呼吸困難(天氣寒冷或氣溫驟降時更為明顯)。同時,患者常感到疲乏、納差、體重減輕,隨著病情進展可有桶狀胸的表現,發生呼吸衰竭時常出現頭痛、嗜睡、神志恍惚等表現。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簡稱肺心病)是由于慢性肺、胸廓或肺血管疾病間接引起左心肥大和右心衰竭的一種疾病。患者長期慢性咳嗽、咯痰和喘息,勞累時感到胸悶、氣促、乏力和勞動耐力下降,并且可出現不同程度的缺氧表現。在呼吸衰竭的基礎上繼而發生右心衰竭,患者心悸氣促明顯,甚至出現少尿、厭食、面部及下肢浮腫。

    “預后兇險”點名冊

    第8篇:呼吸系統疾病護理診斷范文

    [關鍵詞]24h綜合強化護理;呼吸內科;重癥監護室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05-126-03

    呼吸系統疾病具有病情復雜、病程長、多種疾病合并等特點,呼吸內科重癥監護室的患者多處于呼吸系統疾病晚期,患者多伴發發紺、呼吸困難、生命體征不穩定及酸堿平衡紊亂等嚴重并發癥,甚至在短時間內發生呼吸衰竭、病情惡化而導致死亡。故為了進一步加強重癥監護室護理效果,不利于基礎疾病的治療,還會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導致死亡率的增加。為進一步加強護理效果,我科在重癥監護室實施24h綜合強化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為新津縣中醫院呼吸內科重癥監護室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患者共132例,納入與排除標準:(1)明確呼吸系統相關疾病診斷。(2)未合并其他系統、重要臟器病變。(3)未同時患有>2種呼吸系統疾病。(4)家屬及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相關內容。利用隨機數表法將132例患者隨機分為常規組與強化組,常規組67例,男31例,女36例,平均年齡(68.5±12.0)歲,病因分布中,COPD 36例,重癥肺炎18例,ARDS6例,支氣管哮喘4例,支氣管擴張2例。強化組65例,男33例,女32例,平均年齡(69.4±13.1)歲,病因分布中,COPD33例,重癥肺炎16例,ARDS8例,支氣管哮喘5例,支氣管擴張2例。兩組患者性別、平均年齡及病因分布等基線資料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常規組患者接受呼吸內科重癥監護室常規護理,包括心電監護、輸液、呼吸道管理等措施。強化組接受24h綜合強化護理干預,具體方法為:(1)病情觀察強化護理:基于重癥監護室患者病情變化快,責任護士應密切注意患者24h一般生命體征,尤其加強患者活動、進食、呼吸機治療后的病情變化,除密切關注一般生命體征外,還應注意患者有無發紺、呼吸困難等表現,觀察患者有無咳痰、咳血,及時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同時上報主管醫生。針對某些疾病的特點如哮喘,一般會在夜間誘發發作,應加強哮喘患者夜間巡護與病情強化護理觀察。(2)呼吸道及通氣加強護理:大部分重癥監護室患者存在排痰困難,咳痰無力等問題,若痰液不及時排除,會加重患者二氧化碳潴留程度,進一步發展成為高碳酸血癥。針對這一問題,應加強呼吸道及通氣護理,對于使用呼吸機的患者,密切關注呼吸機相關參數,同時加強患者口腔護理,使用生理鹽水定期漱口,避免呼吸機相關肺炎發生。使用吸痰器時,嚴格按照無菌原則,必要時霧化吸入氨溴索、糖皮質激素等化痰、祛痰治療,護士交接班時應密切關注,定期幫助患者翻身拍背。(3)飲食強化護理:由于患者多處于臥床狀態,胃腸蠕動消化能力較弱,為避免吸入性肺炎,進食應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進食高蛋白、高膳食纖維的食物,餐后及時進行口腔衛生護理。(4)改善霧化吸入方式:盡量采取小劑量霧化吸入,并且藥物吸入前盡量使藥物溫度與體溫相近,可以有效預防感染發生。(5)環境舒適化護理:盡量保持重癥監護室內干凈、通風通氣良好。將室溫控制在20%左右,濕度保持在50%~60%,定期清潔殺菌,清潔方式采取濕化處理,避免揚塵刺激患者呼吸道導致病情加重。殺毒劑不應使用刺激性強的殺毒劑,避免刺激患者呼吸道。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結束后基礎疾病治療效果,比較兩組患者血氣相關指標及一般生命體征?;A疾病治療效果采用分級制:治愈,患者基礎疾病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相關輔助檢查等顯示正常。顯效,患者基礎疾病臨床癥狀、體征部分消失,或好轉,相關輔助檢查大部分正常。有效,患者基礎疾病臨床癥狀、體征部分好轉但未消失,輔助檢查顯示大致正常。無效,患者基礎疾病臨床癥狀、體征未好轉,或出現加重趨勢,或患者出現死亡等不良結局,總顯效率=治愈率+顯效率。

    1.4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

    2結果

    2.1基礎疾病治療效果比較

    兩組患者基礎疾病治療效果比較見表1,強化組治愈13例,顯效21例,總顯效率為52.3%,明顯高于常規組總總顯效率29.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護理前后血氣及生命體征變化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二氧化碳分壓、氧分壓、pH值、心率及呼吸頻率變化見表2,護理前兩組患者各項指標無明顯統計學差異,t=0.6210,-0.7688,-0.2940,-0.3733,-0.5997,P>0.05。護理后強化組二氧化碳分壓明顯低于常規組,t=12.1555,P

    3討論

    呼吸內科重癥監護室患者一般年齡大、體質差,并且多處于病情變化快,發展快階段,如若不加強護理干預,易導致患者進入病危狀態。部分患者不能完成日常飲食、起居活動,加之治療帶來的痛苦,患者易出現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不良情緒出現會加重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進而加重病情的發展。

    由于現代醫學發展為生物-醫學-社會醫學模式轉變,常規護理已不能滿足呼吸內科重癥監護室的護理要求,護理不僅要滿足治療需要,還要全方位地進行護理以期提高患者的滿意度與生活質量,本研究主要實施24h綜合強化護理干預模式,從強化24h病情評估、強化呼吸道及通氣管理、飲食等多方面對患者進行護理,取得了較好的護理效果,結果顯示,強化組基礎疾病治療總顯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P

    第9篇:呼吸系統疾病護理診斷范文

     

    一、兒科疾病

    (一)緒論

    年齡分期和各期特點

    (二)生長發育

    (1)小兒生長發育的規律

    (2)體格生長常用指標

    (3)骨骼發育和牙齒發育

    (4)運動和語言發育

    (三)兒童保健

    (1)計劃免疫種類

    (2)預防接種實施程序

    (四)營養和營養障礙

    疾病

    1.兒童營養基礎

    (1)能量代謝

    (2)營養素(宏量與微量營養素)的需要

    (3)水的需要

    2.嬰兒喂養

    (1)母乳喂養

    (2)人工喂養

    (3)過渡期食物(輔食)添加

    3.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1)病因和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診斷與鑒別診斷

    (4)治療和預防

    4.維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癥

    (1)病因

    (2)臨床表現

    (3)診斷與鑒別診斷

    (4)治療

    5.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

    (1)病因

    (2)臨床表現

    (3)診斷

    (4)并發癥

    (5)治療

    6.單純性肥胖癥

    (1)病因

    (2)臨床表現

    (3)診斷與鑒別診斷

    (4)治療與預防

    (五)新生兒與新生兒疾病

    1.概述

    新生兒的分類方法

    2.新生兒特點及護理

    (1)正常足月兒和早產兒的特點(外觀特點和生理特點)

    (2)新生兒護理

    3.新生兒窒息

    (1)臨床表現

    (2)診斷

    (3)治療

    4.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

    (1)臨床表現

    (2)診斷

    (3)治療

    5.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新生兒肺透明膜?。?/p>

    (1)病因和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診斷與鑒別診斷

    (5)治療與預防

    6.新生兒黃疸

    (1)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特點

    (2)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的鑒別

    (3)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病因分類與疾病舉例

    7.新生兒溶血病

    (1)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實驗室檢查

    (4)診斷與鑒別診斷

    (5)治療與預防

    8.新生兒敗血癥

    (1)病因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診斷與鑒別診斷

    (5)治療

    9.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

    (1)病因

    (2)臨床表現

    (3)治療

    (六)遺傳性疾病

    1.21-三體綜合征

    (1)臨床表現

    (2)細胞遺傳學檢查

    (3)診斷與鑒別診斷

    2.苯丙酮尿癥

    (1)發病機制

    (2)臨床表現

    (3)診斷與鑒別診斷

    (4)治療

     

    (九)結核病

    1.概述

    (1)病因

    (2)結核菌素試驗臨床意義

    (3)治療與預防

    2.原發型肺結核

    (1)病理

    (2)臨床表現

    (3)診斷與鑒別診斷

    (4)治療

    3.結核性腦膜炎

    (1)病理

    (2)臨床表現

    (3)診斷與鑒別診斷

    (4)治療

    (十)消化系統疾病

    1.解剖生理特點

    (1)解剖特點

    (2)生理特點

    2.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

    (1)臨床表現

    (2)輔助檢查

    (3)診斷與鑒別診斷

    (4)治療

    3.先天性巨結腸

    (1)臨床表現

    (2)輔助檢查

    (3)診斷與鑒別診斷

    (4)治療

    4.小兒腹瀉病

    (1)病因

    (2)臨床表現

    (3)診斷與鑒別診斷

    (4)治療與預防

    (5)液體療法(小兒體液特點及其平衡失調、常用溶液配制、液體療法基本實施方法)

    (十一)呼吸系統疾病

    1.解剖生理特點

    (1)解剖特點

    (2)生理特點

    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病因

    (2)臨床表現

    (3)診斷與鑒別診斷

    (4)并發癥

    (5)治療

    3.支氣管哮喘

    (1)臨床表現

    (2)診斷與鑒別診斷

    (3)治療與預防

    4.肺炎

    (1)肺炎分類

    (2)臨床表現、并發癥、治療

    (3)診斷與鑒別診斷

    (4)并發癥

    (5)治療

    (6)幾種不同病原體所致肺炎的特點

    (十二)心血管系統疾病

    1.心血管系統生理特點

    (1)胎兒、新生兒循環轉換

    (2)小兒心率、血壓的特點

    2.先天性心臟病概述

    (1)分類

    (2)幾種常見先天性心臟病的臨床表現、診斷與鑒別診斷

    (3)先天性心臟病的檢查方法

    3.房間隔缺損

    (1)病理生理

    (2)臨床表現

    (3)診斷

    (4)并發癥

    (5)治療

    4.室間隔缺損

    (1)病理生理

    (2)臨床表現

    (3)診斷

    (4)并發癥

    (5)治療

    5.動脈導管未閉

    (1)病理生理

    (2)臨床表現

    (3)診斷

    (4)并發癥

    (5)治療

    6.法洛四聯癥

    (1)病理生理

    (2)臨床表現

    (3)診斷

    (4)并發癥

    (5)治療

    (十三)泌尿系統疾病

    1.泌尿系統解剖生理特點

    (1)解剖特點

    (2)生理特點

    (3)小兒排尿及尿液特點

    2.急性腎小球腎炎

    (1)病因

    (2)臨床表現與分型

    (3)輔助檢查

    (4)診斷與鑒別診斷

    (5)治療

    3.腎病綜合征

    (1)分類方法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診斷與鑒別診斷

    (5)并發癥

    (6)治療

    (十四)血液系統疾病

    1.小兒造血及血象特點

    (1)造血特點

    (2)血象特點

    2.小兒貧血概述

    (1)貧血概念

    (2)貧血分類(包括分度、病因分類、形態分類)

    (3)治療原則

    3.缺鐵性貧血

    (1)病因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診斷與鑒別診斷

    (5)治療和預防

    4.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

    (1)病因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診斷與鑒別診斷

    (5)治療和預防

    (十五)神經系統疾病

    1.小兒神經系統發育特點

    (1)腦的發育

    (2)脊髓的發育

    (3)神經反射

    2.熱性驚厥

    (1)臨床表現

    (2)診斷與鑒別診斷

    (3)治療與預防

    3.化膿性腦膜炎

    (1)病因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診斷與鑒別診斷

    (5)并發癥與后遺癥

    (6)治療

    (十六)內分泌系統疾病

    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癥

    (1)病因

    (2)臨床表現

    (3)輔助檢查

    (4)診斷與鑒別診斷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色老头成人免费综合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影院狼色在线| 成人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无码网站|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日韩 | 成人狠狠色综合|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亚洲国产aⅴ成人精品无吗| 窝窝午夜看片成人精品| 国产成人黄色小说|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成人品视频观看在线| 四虎在线成人免费网站 | 成人无号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 成人久久伊人精品伊人| 成人草莓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电影bd | 免费无码成人AV在线播放不卡 |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 | 国内外成人在线视频|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 a级成人毛片久久| 亚洲av成人综合网|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69成人免费视频无码专区|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69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中文|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 国产成人啪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麻豆| 国产成人综合色视频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