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呼吸道暴露后的處置措施范文

    呼吸道暴露后的處置措施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呼吸道暴露后的處置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呼吸道暴露后的處置措施

    第1篇:呼吸道暴露后的處置措施范文

    [關鍵詞] 喉阻塞;急性會厭炎;氣管切開術;治療

    [中圖分類號]R76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3(b)-116-01

    急性會厭炎又稱急性聲門上喉炎,是一種危及生命的嚴重感染,可引起喉阻塞而窒息死亡[1]。我院耳鼻喉科于1999年1月~2006年12月,以緊急氣管切開術成功搶救7例因急性會厭炎而致四度喉阻塞的病人,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7例病人均為男性,年齡32~54歲,平均38歲,均于發病后8~20 h,以“咽喉痛、吞咽困難加重,突發呼吸困難”而急診來院,就診時為四度喉阻塞 ,均神清,5例病人手術開始時即出現窒息,意識喪失,4例曾于社區診所就診治療,3例未給予治療,自用抗生素。

    1.2治療方法

    接診后,準確診斷病情,立即肌肉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20 mg,吸氧,同時立即準備行緊急氣管切開術。病人呼吸困難,取舒適,可為半坐位或坐位,簡化手術步驟,不予消毒、麻醉及止血,于環狀軟骨下緣至胸骨上切跡稍上,直接切開皮膚至肌層,快速分離頸前帶狀肌層達氣管前筋膜,暴露氣管,切開氣管、撐開氣管,置氣管套管,開放氣道后再行止血處置。5例病人在手術開始后出現呼吸驟停,立即使病人平臥,一邊胸廓按壓,一邊繼續手術,術畢,病人恢復呼吸及意識。術后給予抗感染、糖皮質激素、對癥治療,病情平穩;會厭腫脹消退后,試堵管,拔管,治愈出院。

    2結果

    7例病人均搶救成功,無并發癥,術后恢復健康,隨訪無異常。

    3討論

    急性會厭炎為耳鼻喉科常見急癥之一,引起的急性喉梗阻,因其起病急,發展迅速,易發生意外,國內外有關死亡病例報道不少[2~3]。環甲膜切開術是在十分危急又缺乏氣管切開術器械時搶救病人生命時采用的一種術式[4]。肖水芳等[2]數次遇到病人在病房樓道或急診室候診通道突然窒息,意識喪失,經緊急環甲膜切開后病人得以生還。但環甲膜切開是暫時性急救方法,術后48 h仍需行常規氣管切開術,以免感染,形成瘢痕組織而造成喉狹窄[4]。對病人來說是兩次損傷,所以,我們認為在有條件行氣管切開術的情況下,應積極采取緊急氣管切開術,并且在臨床急救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手術中爭分奪秒,簡化步驟是關鍵。常規氣管切開術需在全麻或局麻下,從切口、止血、分離頸前帶狀肌、暴露氣管、切開氣管、插入氣管套管、固定套管,需要15~20 min;而我們行緊急氣管切開術時,不予消毒、麻醉及止血,作切口時,直接切開至肌層,手術時間需要3~5 min。呼吸道通暢后,再用油紗壓迫止血,這樣,縮短了手術時間,為成功搶救病人的生命贏得了寶貴時間,雖然術中有的病人因阻塞重,出現窒息,意識喪失,但經過積極搶救,手術成功后,病人即恢復呼吸及意識,沒有一例因低氧而致腦部損傷及死亡。

    術中應該注意的問題:①頭后仰位置問題。頭部后仰可使氣管暴露表淺,便于手術進行,但后仰太甚可引起頸椎脫位、呼吸困難加重、氣管位置過分上提、切口偏低;如后仰不足,則手術野暴露不清,氣管位置增深,難于找尋。對于嚴重呼吸困難,又不能仰臥及胸腰后曲者,可以采取坐位或側位。②止血問題。手術操作按正中線用力切至皮下,以后均采取縱行鈍性剝離,一般出血不多。即使切口出血較多,但一旦切開氣管,呼吸平穩后,出血常立刻減少。為了爭取手術速度,一般術時出血可不急于處理,因頸前中線除頸前靜脈外,無任何大血管,尤其拉鉤逐漸深入,亦可起到壓迫止血作用,若視野不清可用紗布壓迫止血或用吸引器一面抽吸一面向深處分離,待切開氣管后,多自行止血。如仍有出血,此時應找尋血管斷端結扎亦不遲,目的是為了爭取手術時間。③術中窒息問題。嚴重的呼吸困難,常會在術中窒息,多由缺氧心衰所致,應抓緊手術的進行,多數病人一經氣管切開,呼吸即可在短時間內恢復,有的需輔以人工呼吸。切開氣管后仍無呼吸者,可由氣管切口插入導管,進行口對口呼吸,同時進行心臟擠壓術。但術前已有窒息的病人,決不可停止手術而行人工呼吸、心臟擠壓術,必須解決呼吸道阻塞狀態,否則本末倒置,無益于搶救而浪費時間。④切開后的呼吸驟停。高度呼吸困難的病人,二氧化碳蓄積,當氣管切開后,驟然間氧氣吸入,相對的二氧化碳驟減,沒有足夠量的二氧化碳刺激呼吸中樞,致使中樞性呼吸驟停。這時,可給予二氧化碳混合氣體吸入,也可采取口對口呼吸,多在短時間內恢復。由于注意到上述問題,7例病人均取得良好效果。由此,我們認為在急性會厭炎合并四度喉阻塞的急救治療中,緊急氣管切開術是一種有效的急救措施。

    [參考文獻]

    [1]田勇泉,孫愛華,等.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03-234.

    [2]肖水芳,周梁.喉氣管阻塞性疾病臨床治療存在的問題[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6,41(4):242.

    [3]張魯新,董仲林,尹承江,等.氣管切開術的臨床應用體會[J].實用鄉村醫生雜志,1997,4(4)36.

    第2篇:呼吸道暴露后的處置措施范文

    關鍵詞 氣管切開術 護理 并發癥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48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48

    氣管切開作為創傷性的人工氣道,目前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對挽救患者生命起了重要作用。氣管切開術是臨床上常用的搶救治療手段,是解除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暢最有效的措施。由于人工氣道的建立,破壞了氣管的正常生理狀態,以及留置管道的時間比較長,易發生并發癥。因此,為保持呼吸道通暢,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護理人員對氣管切開術后患者的護理要做到以下幾點。

    氣管切開作為創傷性的人工氣道,目前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對挽救患者生命起了重要作用。氣管切開術是臨床上常用的搶救治療手段,是解除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暢最有效的措施。由于人工氣道的建立,破壞了氣管的正常生理狀態,以及留置管道的時間比較長,易發生并發癥。因此,為保持呼吸道通暢,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護理人員對氣管切開術后患者的護理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般護理

    一般護理

    病房環境:保持病房清潔、安靜、空氣流通,室溫20~22℃,濕度60%~70%[1]。室內用紫外線燈照射2次/日,每次30分鐘,消毒時注意保護患者眼角膜,避免皮膚暴露。嚴格限制陪床探視人員,任何人不得在室內吸煙。

    病房環境:保持病房清潔、安靜、空氣流通,室溫20~22℃,濕度60%~70%[1]。室內用紫外線燈照射2次/日,每次30分鐘,消毒時注意保護患者眼角膜,避免皮膚暴露。嚴格限制陪床探視人員,任何人不得在室內吸煙。

    :氣管切開術后患者應取平臥或半臥位,頸部略墊高,使頸伸展,保持呼吸道通暢。患者的頭部不要過高或過低,應保持在15°~30°,防止內套管壓迫損傷氣管內壁。對病情嚴重及昏迷患者,一般每2小時翻身1次,并對受壓部位進行按摩,以防止肺部并發癥及褥瘡的發生。

    :氣管切開術后患者應取平臥或半臥位,頸部略墊高,使頸伸展,保持呼吸道通暢?;颊叩念^部不要過高或過低,應保持在15°~30°,防止內套管壓迫損傷氣管內壁。對病情嚴重及昏迷患者,一般每2小時翻身1次,并對受壓部位進行按摩,以防止肺部并發癥及褥瘡的發生。

    心理護理:術后患者不能發音,活動受限,常產生焦慮、恐懼、煩躁等消極情緒及心理,嚴重影響患者的康復。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采用書面交談或動作表示進行交流,建立有效的溝通方式,鼓勵患者,滿足患者需求。

    心理護理:術后患者不能發音,活動受限,常產生焦慮、恐懼、煩躁等消極情緒及心理,嚴重影響患者的康復。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采用書面交談或動作表示進行交流,建立有效的溝通方式,鼓勵患者,滿足患者需求。

    飲食護理:氣管切開術后患者,通常無法正常進食,除了靠靜脈補給營養外,也需要給予鼻飼來維持全身的營養狀況。鼻飼應以牛奶、稀面糊、菜湯和肉末羹、果汁為主,避免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注意維生素的補充,提高患者的抵抗力。鼻飼量每次不應超過200ml,間隔時間不少于2小時,溫度保持在38~40℃[2]。

    飲食護理:氣管切開術后患者,通常無法正常進食,除了靠靜脈補給營養外,也需要給予鼻飼來維持全身的營養狀況。鼻飼應以牛奶、稀面糊、菜湯和肉末羹、果汁為主,避免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注意維生素的補充,提高患者的抵抗力。鼻飼量每次不應超過200ml,間隔時間不少于2小時,溫度保持在38~40℃[2]。

    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是減少術后感染的重要環節。術后每天行口腔清潔護理2次,防止病原體下移引起呼吸道感染或嗆咳后吸入性肺炎發生。劉美玲認為應根據口腔pH值選擇清洗液[3],pH值高選用2%~3%硼酸溶液擦洗,pH值低選用2%碳酸氫鈉擦洗,pH值中性時選用1%~3%雙氧水或生理鹽水擦洗。

    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是減少術后感染的重要環節。術后每天行口腔清潔護理2次,防止病原體下移引起呼吸道感染或嗆咳后吸入性肺炎發生。劉美玲認為應根據口腔pH值選擇清洗液[3],pH值高選用2%~3%硼酸溶液擦洗,pH值低選用2%碳酸氫鈉擦洗,pH值中性時選用1%~3%雙氧水或生理鹽水擦洗。

    濕化氣道

    濕化氣道

    氣管切開的患者失去濕化功能,易產生氣道阻塞、肺不張和繼發感染等并發癥。充分氣道濕化可起到防止氣道內分泌物干燥結痂、抗炎、稀釋痰液以利于吸出的作用。

    氣管切開的患者失去濕化功能,易產生氣道阻塞、肺不張和繼發感染等并發癥。充分氣道濕化可起到防止氣道內分泌物干燥結痂、抗炎、稀釋痰液以利于吸出的作用。

    正確吸痰

    正確吸痰

    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暢的重要措施,臨床上根據患者咳嗽有痰,呼吸不暢,聽診有音,血氧飽和度下降等進行吸痰。吸痰時應選外徑不超過氣管套管內徑1/2的柔軟一次性硅膠管,吸痰前用生理鹽水,吸痰前后應增加氧氣的吸入以免造成患者缺氧。吸痰時負壓調節要適宜,插入吸痰管時動作要輕柔,以免損傷呼吸道黏膜。

    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暢的重要措施,臨床上根據患者咳嗽有痰,呼吸不暢,聽診有音,血氧飽和度下降等進行吸痰。吸痰時應選外徑不超過氣管套管內徑1/2的柔軟一次性硅膠管,吸痰前用生理鹽水,吸痰前后應增加氧氣的吸入以免造成患者缺氧。吸痰時負壓調節要適宜,插入吸痰管時動作要輕柔,以免損傷呼吸道黏膜。

    氣管切口的護理

    氣管切口的護理

    觀察切口有無出血、感染等情況。切口周圍用0.5%碘伏消毒,2次/日。并保持切口部位敷料清潔干燥,如有分泌物污染及時更換。

    觀察切口有無出血、感染等情況。切口周圍用0.5%碘伏消毒,2次/日。并保持切口部位敷料清潔干燥,如有分泌物污染及時更換。

    帶氣囊套管的護理

    帶氣囊套管的護理

    氣囊的長期壓迫可引起氣管的水腫、潰瘍,肉芽組織形成導致氣管狹窄,過高的氣囊壓力甚至會導致氣管食管瘺形成,應及時監測氣囊壓力,保證氣囊壓力低于毛細血管充盈度,即<25mmHg,并定期放氣,每2~4小時放氣1次,每次5~10分鐘,避免長時間壓迫內壁,引起黏膜缺血壞死。

    氣囊的長期壓迫可引起氣管的水腫、潰瘍,肉芽組織形成導致氣管狹窄,過高的氣囊壓力甚至會導致氣管食管瘺形成,應及時監測氣囊壓力,保證氣囊壓力低于毛細血管充盈度,即<25mmHg,并定期放氣,每2~4小時放氣1次,每次5~10分鐘,避免長時間壓迫內壁,引起黏膜缺血壞死。

    拔管的護理

    拔管的護理

    拔管應在病情穩定,呼吸肌功能恢復,咳嗽有力,能自行排痰,解除對氣管切開的依賴心理時,才能進行堵塞試驗。堵管后24~48小時后無呼吸困難,能入睡、進食、咳嗽即可拔管。拔管后的瘺口用75%酒精消毒后,用蝶形膠布拉攏2~3天即可愈合,愈合不良時可以縫合。早期拔管可降低氣管感染、潰瘍等并發癥的發生。

    拔管應在病情穩定,呼吸肌功能恢復,咳嗽有力,能自行排痰,解除對氣管切開的依賴心理時,才能進行堵塞試驗。堵管后24~48小時后無呼吸困難,能入睡、進食、咳嗽即可拔管。拔管后的瘺口用75%酒精消毒后,用蝶形膠布拉攏2~3天即可愈合,愈合不良時可以縫合。早期拔管可降低氣管感染、潰瘍等并發癥的發生。

    并發癥的觀察和護理

    并發癥的觀察和護理

    皮下氣腫:是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與氣管前軟組織分離過多,氣管切口外短內長或切口縫合過緊有關。大多數日后可自行吸收。

    皮下氣腫:是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與氣管前軟組織分離過多,氣管切口外短內長或切口縫合過緊有關。大多數日后可自行吸收。

    出血:氣管內出血為術后較常見的并發癥,多因術中止血不徹底,操作損傷所致。術后傷口或套管內有少量血性物均屬正常,如果觀察到有新鮮血液滲出或血液自套管處有咯出,應立即報告醫生,查找出血原因,協助止血。

    出血:氣管內出血為術后較常見的并發癥,多因術中止血不徹底,操作損傷所致。術后傷口或套管內有少量血性物均屬正常,如果觀察到有新鮮血液滲出或血液自套管處有咯出,應立即報告醫生,查找出血原因,協助止血。

    氣胸及縱膈氣腫:氣胸和縱膈氣腫是較嚴重的并發癥,多因手術切破胸膜或使用機械通氣設備所致,輕者無明顯癥狀,嚴重者可引起窒息。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脈搏加快、胸部刺痛等。發現后及時通知醫生進行處置,如果少量積氣可自行吸收,縱隔氣腫較嚴重時可行胸膜腔穿刺抽除氣體,如為張力性氣胸,應放置閉式引流。同時,應囑咐患者不要劇烈咳嗽,以免使肺內壓劇增,加重病情。

    氣胸及縱膈氣腫:氣胸和縱膈氣腫是較嚴重的并發癥,多因手術切破胸膜或使用機械通氣設備所致,輕者無明顯癥狀,嚴重者可引起窒息。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脈搏加快、胸部刺痛等。發現后及時通知醫生進行處置,如果少量積氣可自行吸收,縱隔氣腫較嚴重時可行胸膜腔穿刺抽除氣體,如為張力性氣胸,應放置閉式引流。同時,應囑咐患者不要劇烈咳嗽,以免使肺內壓劇增,加重病情。

    感染:是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主要由痰液感染、交叉感染、空氣污染、患者自身的感染灶以及機體抵抗力低等原因造成。在護理時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和消毒制度,同時減少陪護,嚴格探視制度,以減少細菌傳播,必要時遵醫囑合理使用抗生素。

    感染:是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主要由痰液感染、交叉感染、空氣污染、患者自身的感染灶以及機體抵抗力低等原因造成。在護理時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和消毒制度,同時減少陪護,嚴格探視制度,以減少細菌傳播,必要時遵醫囑合理使用抗生素。

    氣管導管脫落:脫管是氣管切開術后較常見的并發癥,發生率0.7%~3.4%,多因套管帶固定不牢或過松,患者頻繁刺激性咳嗽或躁動等引起。如發現患者突然煩躁,出現呼吸困難,口唇紫紺等現象,常是氣管套管脫落的表現。應及時查找原因,并立即請醫生重置套管。

    氣管導管脫落:脫管是氣管切開術后較常見的并發癥,發生率0.7%~3.4%,多因套管帶固定不牢或過松,患者頻繁刺激性咳嗽或躁動等引起。如發現患者突然煩躁,出現呼吸困難,口唇紫紺等現象,常是氣管套管脫落的表現。應及時查找原因,并立即請醫生重置套管。

    氣管食管瘺:切開氣管軟骨時切入過深損傷食道、氣囊長時間壓力過高是導致氣管食管瘺發生的常見原因。輕者用碘仿紗條填塞,可自愈;若瘺口較大,則需擇期手術修補。因此要及時監測氣囊壓力,定期放氣。

    氣管食管瘺:切開氣管軟骨時切入過深損傷食道、氣囊長時間壓力過高是導致氣管食管瘺發生的常見原因。輕者用碘仿紗條填塞,可自愈;若瘺口較大,則需擇期手術修補。因此要及時監測氣囊壓力,定期放氣。

    良好的護理對于有效減少氣管切開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順利轉歸康復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首先要保證病室環境衛生,再要求護理人員在嚴格堅持無菌操作原則下,采取各種有效護理措施,對氣管切開后的患者有針對性地進行吸痰、口腔、氣道濕化、氣管切口及套管等方面的綜合護理,從而促進了患者早日康復,同時降低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良好的護理對于有效減少氣管切開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順利轉歸康復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首先要保證病室環境衛生,再要求護理人員在嚴格堅持無菌操作原則下,采取各種有效護理措施,對氣管切開后的患者有針對性地進行吸痰、口腔、氣道濕化、氣管切口及套管等方面的綜合護理,從而促進了患者早日康復,同時降低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 程梅,肖秀英.長期氣管切開術后并發癥的觀察和護理[J].齊齊哈爾學院學報,2009,30(13):1639-1640.

    1 程梅,肖秀英.長期氣管切開術后并發癥的觀察和護理[J].齊齊哈爾學院學報,2009,30(13):1639-1640.

    2 李小萍,主編.基礎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87.

    2 李小萍,主編.基礎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87.

    3 劉美玲.氣管切開的護理[J].中國現代護理學雜志,2006,3(1):655-657.

    第3篇:呼吸道暴露后的處置措施范文

    【關鍵詞】標準預防;急診科;醫院感染;控制

    【中圖分類號】R4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0037-02

    急診科是醫院的窗口,是醫院感染控制的重點部門,承擔著全院急救工作,工作人員直接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污染,帶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如不嚴格按規范化操作,會成為醫源性傳播和職業暴露的隱患。標準預防為認定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傳染性,需進行隔離,不論是否有明顯的血跡污染或是否接觸非完整的皮膚與粘膜,凡接觸者,必須采取防護措施[1]。我們按照標準預防原則對本院急診科工作流程進行了規范化管理,近5年來無院內感染及職業暴露情況發生,收到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院是一所二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每年接待急診病人約3040人次,工作人員19名,其中:醫生6名,護理人員13名救護車2輛,司機4名。

    1.2急診科醫院感染控制的薄弱環節

    1.2.1急救車及物品的污染 急診工作的特點是病情危急、不可預見性、病譜廣、工作環境復雜,突況多。急救車和急救物品需隨時處于備用狀態,車及物品經過急救使用后,帶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如不按規范進行消毒處理,由醫護人員直接接觸,極有可能造成交叉感染。

    1.2.2急救車及室內空氣污染 急診工作24小時連續應診是急診科的重要特點。急診室人流量大,診室內不通風或空調的使用導致室內空氣流通差,人員走動,交流頻繁極易傳播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1.2.3無菌物品污染 個別醫生無菌觀念淡薄,未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使無菌物品在空氣中暴露時間過長,導致無菌物品失效。

    1.2.4手衛生設施落實不到位 個別醫務人員不重視手部的清潔,沒有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對洗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同時,洗手設施不完善,在診室內沒有每個房間內備有洗手設施,不方便洗手。

    1.2.5醫務人員自我防護知識淡薄 工作人員在治療和護理病人時遇到的最常見的危險是直接接觸病人血液或其它體液,在臨床工作中面對更多的是潛在的傳染源。 急診科其主要任務是對危及生命的患者組織搶救,對無生命危險的急性病人進行診治。配備心電圖機、心臟除顫、起搏器、氧氣、喉鏡、氣管插管、人工呼吸機、吸引器、電動洗胃機等各種復用的搶救儀器和設備。基本急救技術如氣管插管術及氣管切開術、各種穿刺術、呼吸機的應用、心肺腦復蘇、胃管插入術及洗胃術、創傷止血、包扎、清創、縫合等操作都是在緊急情況下進行,且急診病人及其家屬容易精神緊張,陪同者多,動作慌亂等應急狀態下易造成醫務人員職業暴露。

    1.3方法

    1.3.1 強化管理體系 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建立院內感染三級質控網絡,由分管院長、醫院感染科及主任、護士長層層管理。

    1.3.2 在職教育培訓 急診科工作人員定期進行感染控制基礎知識培訓,在搶救中除了能掌握各種急救技能和儀器的操作,還要求能熟練掌握各種醫療器械的消毒保養方法、隔離措施和無菌操作技術[2]。定期組織醫護人員學習消毒隔離知識及管理制度并定期進行考核,要求每個在門急診工作的醫護人員掌握個人防護及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方面的知識,遵循標準預防的原則做好職業防護,嚴格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強化消毒隔離工作,從思想上重視控制感染的重要性。操作中嚴格按衛生部《消毒技術規范》的要求進行。

    1.3.3 環境質量控制 急診科工作人員一律穿專用工作服、戴帽子及口罩;嚴格區域劃分和人員限制;墻和地面光潔便于清洗,墻、柜、床定時用消毒液擦試,地面濕式清掃>2次/ d,儀器、設備用濕紗布擦拭 1-2次/ d;病室每日用紫外線消毒空氣2次,每次1h,醫護人員接觸患者時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及消毒隔離制度,做好雙向防護。護士長對搶救室重點管理或委托一名護士負責,每天交班時要進行檢查,保證物資設備定量定位存放,隨時可用,消毒器械、敷料定時更換,儀器設備每周試運轉一次。急救結束后進行清潔、消毒和補充、檢修,為下次急救做好準備。

    1.3.4 手衛生規范的管理 大量文獻表明,手衛生是減少醫院感染最簡單、最有效、最經濟的方法[3]。在每個治療盤內配有快速手消毒劑,以保證在接觸病人前后,進行無菌操作前,進入和離開病房等諸多情況下不能及時進行手的清洗消毒處理時進行快速手消毒;科室內干手紙、洗手液及手消毒劑的使用量每月統計考核,納入質控檢查必查項目。堅持洗手并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

    1.3.5 加強醫療廢物分類處置的管理 每日及時有效處理病人的排泄物、遺棄物,各種引流管等,患者使用過的一次性衛生用品、敷料等按醫療廢物處理規定進行分類收集,產生的垃圾病房內停留 < 24 h,嚴密封口,專人回收,并做記錄。

    2 效果分析

    急診室標準預防首先從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和自覺遵守無菌操作流程開始,做到了防止患者的體液、血液、分泌物、嘔吐物和醫療垃圾的污染,做好消毒隔離工作,以切斷傳播途徑,減少病原微生物的傳播和擴散,預防和控制院內感染,既加強了自身的防護,也保護了患者的利益,消毒隔離及醫院感染的預防就顯得尤為重要。

    3 經驗總結

    患者、醫療業務使用后的物品,因為急救患者,不知道是否有傳染病,無論是否具有傳染性,一律以傳染物品對待,必須進行規范的預防隔離。做好標準預防原則:安全處置銳利器具;對所有器具嚴格消毒;認真洗手;使用防護設施避免直接接觸體液;安全處置廢棄物。標準預防是有效保護職業健康安全的重要措施,工作環境是工作質量和職業防護安全的基本保證條件。把“標準預防”落實到急救工作的每個流程和每個環節,對其進行規范管理,有效預防了醫院感染的發生,符合現代醫院質量管理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孫伯英,吳修榮,于建華.實用醫院感染與控制[M].北京: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6:343.

    第4篇:呼吸道暴露后的處置措施范文

    【關鍵詞】叩背 老年手術后 預防 肺部并發癥 護理

    隨著醫學技術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及人口進入老齡化,老年患者手術率也在逐年增多。因高齡患者往往伴發多種疾病,病情復雜,手術難度大。毋庸置疑呼吸道感染是老年術后臥床患者的重要并發癥之一[1],嚴重時容易合并心功能和呼吸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因此,保持呼吸道通暢,改善通氣,預防性治療呼吸道感染對老年術后康復至關重要。我科為老年干部科,對2007年9月-2010年2月116例老年術后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叩背物理治療,在預防術后肺部并發癥上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將療效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116例老年患者中,男性68例,女性48例,年齡在60-8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2.5歲,其中肺部腫瘤46例、肝部腫瘤23例、結腸腫瘤11例、膀胱癌6例、胃癌12例、胰腺癌5例、食道癌7例、乳腺癌6例。經外科醫生會診后均有手術指征,在患者與家屬知情同意后均擇期予以實施了相應的外科手術。其中有2例因為極度配合不佳拒絕翻身和叩背且耐心溝通后也無效,因各種內外環境原因使肺部感染逐漸加重導致呼吸功能衰竭氣管插管轉入ICU后繼續治療,1例病情穩定后轉回我科精心護理1月后康復出院,1例因病情加重搶救無效死亡,其余患者均安全度過術后危險期,繼續接受相應的放化療治療。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58例)和觀察組(58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病情、病程比較上,經統計學處理,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在手術當日始給予同樣的常規抗生素、吸氧、支持對癥治療及生理鹽水霧化等綜合治療護理措施,在此基礎上觀察組于術后第1日晨,若無禁忌,協助病人坐位,在生理鹽水霧化20分鐘后給予有效叩背,而對照組不進行叩背護理干預。

    叩背方法:將五指并攏,掌指關節屈曲成120度角,指腹與大小魚際肌著落,腕關節用力,由下至上,由外向內,有節奏叩擊患者背部,同時囑病人深呼吸,在呼氣約2/3時咳嗽,重復數次,每次3-5分鐘,每日2-3次。

    1.3 效果評價標準:

    (1)有效:患者生理鹽水霧化后及時給予有效的叩背,如果痰液能順利由呼吸道排出,喉部的痰鳴音減弱或消失,呼吸較處置前趨于平穩,在觀察期7日內,未發生肺部感染或原有感染好轉,不影響通氣功能,肺部聽診體征改善。

    (2)無效:患者生理鹽水霧化后未給予有效的叩背,如果痰液不能順利由呼吸道排出,喉部的痰鳴音沒有減弱或消失,呼吸較處置前沒有趨于平穩,在觀察期內肺部感染加重或發生新的肺部感染,呼吸道分泌物多而影響呼吸功能,呼吸困難無好轉,肺部聽診體征無改善。

    2 護理措施

    2.1 心理護理 老年患者的心理變化伴隨生理功能的減退而出現老化,心理功能的某些方面出現下降、衰退[2]。比如不易學習和接受新東西、新事物,情緒紛繁復雜,常表現為焦慮和抑郁,所以叩背前應耐心向患者及家屬解釋和宣教叩背的方法、預防性治療的意義及對術后康復的重要作用,減輕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負擔和恐懼感,取得患者及家屬的理解、支持與積極有效的配合。

    2.2 患者最適宜取半臥位、坐位或側臥位以充分暴露背部,讓左右兩側肺葉都能得到有效叩擊與震動使細支氣管、終末細支氣管、肺泡內的痰液松動易于咳出。

    2.3 時間 盡可能選擇在晨起、兩餐之間(若病情允許可以進食)、睡前且在生理鹽水氧氣霧化吸入15-20分鐘后進行,因為晨起時咳嗽力強,兩餐間可避免嗆咳與誤吸,睡前排痰后可促進睡眠。霧化后痰液已稀釋易于脫落,這時再給予有效叩背通過振動很容易使痰液由呼吸道排出。

    2.4 切口護理 患者胸部術后胸帶包扎緊度要適宜,過松使胸帶不能起正常固定作用,過緊會限制患者胸壁的呼吸運動,且患者在咳嗽時,護士應一手輕放手術切口部位,一手放在患者肩上以減輕咳嗽帶來的傷口疼痛和避免咳嗽引起傷口張力增強影響其愈合。同時也讓患者在身體上和心理上有安全的感覺。在術后24-48小時內遵醫囑有規律的使用止痛劑,避免因傷口劇烈疼痛而限制患者深呼吸與咳嗽。

    2.5 病情觀察 嚴密監測患者的心律、血壓、血氧飽和度、體溫、脈搏、呼吸情況,定時評估患者雙肺呼吸音,判斷痰液情況,及時給予適當的體療,鼓勵深呼吸或吹氣球以促進鼓肺,指導有效咳嗽與協助叩背,保持呼吸道通暢。

    2.6 合理調整飲食與營養 病情允許指導患者進食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進食,利于恢復體力,促進排痰,增強自身機體免疫力。

    2.7 鼓勵并指導患者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早期床上、下床適量活動,以不感到勞累為度,以促進食欲和肺功能恢復利于術后康復。但老年患者由于體能虛弱,往往并發多種疾病,如骨質疏松,故每次下床動作宜緩慢進行,預防墜床和跌倒。

    3 結果

    3.1 效果觀察:

    經過處置后,觀察組病人臨床表現為:喉部痰鳴音減弱明顯或完全消失,能順利咳出大量粘稠的痰液,痰液嗆咳現象消失,呼吸趨于平穩、均勻,血氧飽和度>0.9±0.05,對照組患者僅有少數病例癥狀有所改善,痰鳴音僅是略有減弱,咳出痰液量較觀察組少,血氧飽和度為0.85±0.05。

    3.2 效果比較:

    兩組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統計方法為X2檢驗,兩組排痰效果的比較見表1,提示兩組排痰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注X2=6.403 P

    4 討論

    老年人各器官及系統功能減退,氣管和支氣管粘膜上皮和粘液腺退行性變,纖毛運動減弱,防御和清除能力下降,肺功能低下,抵抗力低下,加上全麻手術經喉插入氣管導管,病原體可延導管外壁進入呼吸道,容易發生肺部感染,盡管抗生素種類繁多,但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對于肺部感染的預防及治療極為重要[3],在加上手術本身所致創傷,因為懼怕手術切口疼痛,咳嗽無力使痰液壅塞氣道,嚴重影響通氣功能而久治不愈,拍背可以使老年患者肺部得到有效震動使沉積在肺部的痰液松動,向上移動,進行有效咳嗽、咳痰,將痰液從氣管中排出,使肺部通氣得到改善,血氧飽和度得到提高,組織缺氧得到改善,有效協助患者排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可以縮短病程,減輕患者痛苦,對于高齡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療極為重要[2],對于此類病人,臨床上除給予對癥、抗炎治療外,常用生理鹽水霧化吸入法輔助治療,促進痰液排出,以預防術后肺部并發癥,但是,對于老年臥床病人排痰效果并不明顯。

    我科室經過臨床實踐,在生理鹽水霧化結束后,立即進行有效的叩背,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排痰的效果,同時因為對于老年病人由于其心肺功能不良,身體耐受力差,叩背時的力度要視病情酌情減輕。通過拍背排痰前后檢測血氧飽和度,可以判斷是否因痰液阻塞呼吸道而引起組織缺氧。

    在116例老年術后患者中,56例患者通過拍背排痰后,血氧飽和度提高比較明顯。例如有5例患者發熱咳嗽,深部痰不易咳出,在排痰前測得血氧飽和度為0.85,通過護士拍背、指導和協助患者咳出3口濃痰后,取半坐臥位休息待呼吸平穩后,測血氧飽和度為0.93。

    在實驗中,有4例患者叩背排痰前后的血氧飽和度增值0.01,提示這些患者存在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癥,呼吸道阻塞嚴重,已不能調動自身力量來排痰,應采取經口鼻電動吸痰機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改善組織缺氧狀態。

    指導并給予老年術后患者有效咳嗽和叩背,是我們開展把時間還給病人的基礎護理過程中比不缺少的內容之一,作為一名護士應準確掌握叩背技巧并落實在患者身上,積極預防老年術后肺部并發癥的發生。

    參 考 文 獻

    [1]黃立華、侯秀偉、王麗雙.沐舒坦霧化吸入預防心臟手術后老年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療效及護理CN 44-1419/R 2006年8月第16卷(第4期) 第262頁.

    第5篇:呼吸道暴露后的處置措施范文

    [關鍵詞] 創傷; 救治; 口腔頜面部; 多發傷

    [中圖分類號] R 782.4 [文獻標志碼] A [doi] 10.7518/hxkq.2015.03.001

    [Abstract] Multiple trauma management requires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trauma care theories. Optimal treatment results can be achieved by reinforcing cooperation and stipulating a treatment plan together with other disciplines. Based on modern theories in trauma care an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etical poi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jury assessment strategies and methods i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multiple trauma management. Moreover, this paper discusses operating time and other influencing factors as well as proposed definitive surgical timing and indications in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multiple trauma patients associated with injuries in other body parts. We hope that this paper can help stomato-logical physicians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trauma care theories and improve their capacity and results in the trea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multiple trauma.

    [Key words] trauma; treatment; oral and maxillofacial; multiple trauma

    機體在單一機械致傷因素作用下,同時或相繼遭受2個或2個以上解剖部位的創傷稱為多發傷。由于高速交通工具的普及,多發傷的發生率在交通事故傷中高達65%。多發傷致傷能量大,傷情涉及多系統、多臟器和多個部位,具有傷情重、病情復雜、變化迅速、臨床診斷困難、需要多學科協同救治等特征,若處理不及時或處理不當將直接威脅患者的生命[1]。

    筆者[2]曾對4 869例口腔頜面部創傷病例研究發現,多發傷1 524例,占全部創傷患者的31.3%。在口腔頜面部多發傷救治中,須遵循現代創傷救治理念,在生命救治和系統損傷救治的同時,對頜面部損傷準確診斷、及時救治。

    1 現代創傷救治理念

    1.1 黃金1小時原則和時效救治

    黃金1小時(golden hour)救治理念來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戰創傷救治總結。該理念的核心就是:在生存與死亡之間存在一個黃金1小時,如果患者傷情嚴重,醫務工作者或救護人員只有不到1 h的時間爭取患者生存;如果未得到及時的醫療干預,患者即使不是在那段時間內死亡,但是在那1 h內發生于患者體內的損傷改變已不可逆轉,患者可能在隨后的時間死于繼發性損傷[3]。

    時效救治是軍隊戰時醫療保障的基本原則,是指按照戰傷救治的時效規律,在最佳救治時機采取最適宜的救治措施,以達到最佳救治效果的保障原則和工作方法。時效救治的基本內容是做到及時、適宜和高效救治。及時救治是指救治技術措施的實施越早越好,特別是患者的急救和確定性治療措施越早越好,在特殊環境條件下即使不能在最早時間實現,也必須盡最大的努力在最佳黃金時間段完成。在技術措施的運用上,必須判斷患者即時的首要需求,立即實施特定環境條件下的急救措施,在患者傷情變化的有限時間內采用急救技術措施。適宜救治是根據戰場特殊環境和批量患者的救治要求,分工、分階段、連續組織實施救治,在不同的地點和不同的時間段采取不同的救治措施。在批量患者到來、救治環境不穩定時,不允許開展各種復雜、精細、耗時的大型手術以及完善的??浦委?,只能進行緊急救命、清創手術和抗休克處理,避免個體救治影響群體救治時效的現象發生。高效救治是以追求救治效率和最佳救治效果為主導,組織與部署救治力量、選擇與運用救治技術、選擇與把握后送時機、配置與使用救治器材,提高救治有效時機的利用率,使技術運用和時間利用達到最佳組合,達到最佳的救治效果。救治中要把患者特別是重患者得到救治的時間和救治時機作為組織救治工作的核心要素,把降低傷亡率作為全體衛生人員的共同追求目標,正確處理個體救治與群體救治的關系,力求在整體救治上達到最佳效果[4]。

    1.2 高級創傷生命支持

    高級創傷生命支持(advanced trauma life support,ATLS)是美國外科醫生學會創傷委員會根據循證醫學原則和最新研究成果制定的為了快速拯救創傷患者的救治指南。ATLS的創立和發展,促進了專業化的創傷急救模式的發展和轉變,其強調創傷救治的每一個環節,注重救治的系統性和整體性,縮短了救治時間,提高了救治效果[3]。

    ATLS以迅速、正確、有效地處置傷情,最大限度的挽救患者生命為目的。其目標是使每個醫生,即使是基層醫療單位的醫生,也具備有效評估和處置多發傷患者的能力。ATLS培訓后的醫生,應該能夠在很短時間內正確評估創傷患者,做出診斷和鑒別診斷,識別并及時處理威脅生命的首要危害,并能在有限條件下使患者維持生命體征平穩,為后續轉運治療提供保障。ATLS培訓內容依據創傷后威脅患者生命的嚴重程度分為初期處置和延期或后期處置的項目。重大事故優先處理原則:當受傷患者和嚴重程度不超過醫務人員處理能力時,優先處理病情危重、多發創傷患者;當受傷患者和嚴重程度超出醫務人員處理能力時,優先處理耗時短、所需醫療人力與設備少的創傷患者。在重癥患者的急救中,確認初期救治原則:優先處理最危及患者生命的情況,不必因診斷不明確而延誤有效的救治,且病史在首次評估和診治中不是必須的。救治中依照首次評估、復蘇與急救、二次評估和??浦委煹捻樞蜻M行救治。專科手術救治原則是:救治生命第一,保存器官、肢體第二,維護功能第三。為使緊急情況下醫護人員能夠按照正確的順序及方法做出診斷和處置,不致誤診和延誤,ATLS依照ABCDE列出首次急救評估中優先救治程序。A:維持氣道與頸椎保護(airway maintenance with cervical protec-tion),B:呼吸與通氣支持(breathing with ventila-tion),C:循環與出血(circulation with heamorr-hage),D:功能殘疾和神經狀況(disability and neu-rological status),E:暴露與保暖(exposure/envi-ronment)。在二次評估中,依照AMPLE進行判定。A:過敏(allergies),M:藥物(medications cur-rently used),P:既往史/是否懷孕(past illnesses/pregnancy),L:傷前最后一次飲食情況(last meal),E:事故/環境對創傷的影響(events/enviroment related to the injury)。依照評估流程和救治順序,可使醫生對復雜創傷患者的傷情和處置進行迅速而全面的把握。ATLS的特點包括以下幾點。1)注重細節:如氣管插管中,既有明確的適應證和詳細步驟,還假設每個創傷患者都有頸椎受傷的可能,需在頸托保護下插管,避免加重可能存在的頸椎損傷。2)強調合作:其理念是即使只有一名醫生和一名護士,也是一個團隊,團隊中除了具備必須的知識和技能外,明確領導和協助分工非常重要。這樣可同時處置,提高效率,縮短搶救時間。3)規范程序:嚴格按照ABCDE的順序逐步搶救,一旦發現搶救措施未達到預期效果必須從頭重新救治,同時規定在主要救治措施完成前不能進入次要救治措施。這樣可使醫護人員在救治中隨時保持清晰的思路,減少反應時間。4)統一標準:救治人員之間可以快捷、準確地交流、配合與溝通。在戰創傷和極端復雜的災難環境中,統一標準不僅能節約時間,合理利用醫療資源,也可保證每個患者得到相同標準的治療,為后送和轉運贏得時間與機會[5-6]。

    1.3 損傷控制外科

    損傷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是指先控制危及生命的原發性損傷,待機體內環境穩定、患者安全度過創傷急性反應期以后,再行二次確定性手術的治療方式。損傷控制外科概念1983年首先由美國Emory大學醫學院Harlan Stone等學者提出,認為在創傷早期施行簡單的外科手術進行損傷控制,可挽救原來認為不可挽救的危重患者[3]。

    損傷控制含意是既控制原發損傷造成的出血、污染,又控制手術本身帶來的損傷,保存生命,為后續救治創造條件。損傷控制理念改變了嚴重創傷患者一定要在首次手術進行確定性手術的概念,更注重創傷后的臨時生命救護和控制病理生理改變。目前損傷控制外科從早期應用于腹部創傷逐步發展到其他外科,特別是在嚴重多發傷中的應用,有效降低了患者病死率。損傷控制外科是包含治療全過程的一種理念,絕非單純的針對控制創傷或病變而言,更非單純指手術處理,故應用“外科”一詞而不是“手術”。進一步的理解應該是既控制原發傷、病,又控制復蘇以及醫療操作對已經受損的機體的損傷。手術操作無疑應是有益于患者的一種手段,在經過準備、機體生理功能基本正常的情況下,手術可去除病變,修復組織。然而對已經受到傷、病嚴重打擊的患者,生理狀態已出現失衡的情況下,原認為是必須進行的操作,卻可能使已不平衡的生理狀態更加失衡,甚至使患者進入不可逆轉的損傷狀態??傊瑩p傷控制外科的含義是迅速控制復雜、危及傷病員生命的傷情,利于抗休克和復蘇,避免過多操作和過長手術時間增加損傷,減輕二次打擊,也就是既要控制原發損傷,又要控制后繼的(醫源性)損傷,但絕不是在手術中“適可而止”,而是在術前就有周密計劃。并非所有創傷患者均需實行損傷控制外科,實行損傷控制外科既要取決于創傷嚴重程度,又要預先作出判斷,依照損傷控制外科原則,方能取得重型創傷患者的理想救治效果[7-9]。

    2 口腔頜面部多發傷救治

    2.1 口腔頜面部多發傷救治中的緊急傷情評估

    口腔頜面部多發傷患者不僅存在局部損傷,還伴發身體其他部位的損傷,常涉及多系統、多器官和多部位,需多學科聯合急診處置。為了做到早期處置和正確處置,救治過程中的傷情評估非常重要。多發傷創傷患者的傷情評估在初期急救和院前急救時已經開始實施,嚴重創傷所致的早期死亡大都發生在傷后30 min內,若能在傷后5~10 min 內給予救命性措施,傷后30 min內給予醫療急救,則18%~25%患者的生命可獲得挽救。由于多發傷搶救的緊迫性,救治中各個階段的評估均可能發生漏診?;仡櫺苑治霭l現,入院時漏診或診斷延遲占8%~10%,尤其是從急診科直接送入ICU或手術室的患者中漏診可高達50%,死亡的多發傷患者中嚴重出血漏診率最高。存活患者中每例平均漏診1.3處損傷, 其中骨關節損傷約占75%。如果患者首先發現存在骨折,常增加其他損傷的漏診率。胸腹腔臟器損傷漏診也較多見,主要是肝、脾、腸道和血管損傷等,其中膈肌損傷漏診報道較多,可能與其漏診導致的嚴重后果有關,嚴重多發傷中66%的膈肌損傷不能及時診斷,其死亡率達7%~40%。漏診可發生于多發傷救治的各個環節,約15%發生在急診科、手術室或ICU緊急救治、初次評估時,25%發生在緊急救治后ICU或外科病房行二次評估時,50%是在外科病房進行第3次評估時。早期剖腹探查后仍有約40%患者發生漏診,此類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和死亡率分別達80%和15%。漏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醫生對多發傷的認識缺乏整體觀念,由于我國多數醫院未設立集中收治創傷患者的創傷外科病房,多發傷患者可能被骨科、神經外科或普通外科等??剖罩?, ??漆t生對本科損傷更為重視和熟悉, 常易忽視不明顯的非本專科損傷。一組肌肉骨骼創傷為主的多發傷救治報道中,患者收入矯形外科的漏診率為10%,收入其他急診內科及外科為16%,而收入口腔等科室的則高達46%。上述數據表明口腔頜面外科醫生在頜面部多發傷患者的救治中必須有機體全局觀念、系統救治觀念、重要器官評估觀念,否則伴發損傷的漏診、漏治的后果是致命的[10-11]。

    在不影響頜面傷救治過程和救治結局的前提下,盡早確診是頜面部多發傷傷情評估的基本原則。如穩定性骨盆骨折不需緊急處理,可數天后攝片確診;不穩定性骨盆骨折則需要緊急控制出血和處理伴隨的盆腔臟器損傷,應緊急影像學評估處理;張力性氣胸甚至不能等待胸片檢查而須盡早穿刺減壓閉式引流。常用的系統評估方法有以下幾方面。1)根據致傷機制進行初步評估:詳細、全面地了解損傷機制有助于多發傷的傷情評估,如機動車中彈出、同車乘客有死亡、救出時間超出20 min、二樓以上的墜落傷、行人被機動車撞擊等都提示嚴重傷的可能;沒有系安全帶的司機和乘客易發生頭面部損傷、抵于方向盤常傷及胸腹部;兒童墜落常為顱腦傷等。2)通過影像學檢查進行精確評估:現代影像學的發展為多發傷救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恰當的運用影像學技術能從根本上降低延遲和漏診的風險,磁共振、CT、同位素掃描能將其他檢查漏掉的骨折發現率增加25%。3)采用CRASH PLAN系統規范評估:多發傷的損傷部位可能從頭到腳,查體和輔助檢查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應該進行突出重點的系統檢查。公認的系統檢診程序是“CRASH PLAN”,其中,C:cardiac,心臟及循環系統;R:respration,胸部及呼吸系統;A:abdomen,腹部;S:spinal,脊柱;H:head,頭部;P:pelvis,骨盆;L:limb,肢體;A:arteries,動脈;N:nerve,神經。按此順序不會遺漏重要部位,可以及早發現和確定可能存在的伴發損傷,減少漏診率。4)復蘇無效時要進行重點評估:沒有明顯外出血的患者,復蘇甚至剖腹手術后失血體征無明顯改善,患者仍有面色蒼白、大汗、心動過速、呼吸加快、脈壓縮小、低血壓和尿量減少等癥狀和體征,靜脈補液無反應和不能維持生命體征穩定時,提示有繼續失血的情況,通常應重點檢查胸部是否存在延遲性胸腔出血,有無心臟壓塞等;是否存在腹膜后血管、臟器損傷導致的血腫;肝、脾及胃腸道等出血是否已經得到有效控制;是否存在不穩定的骨盆骨折等。多發傷漏診和延遲診斷的因素復雜,沒有哪一項輔助檢查是完美的,多發傷早期救治中降低漏診率的關鍵是遵循標準化、高效率的傷情評估策略,包括致傷機制、影像學、CRASH PLAN、重點及動態評估[12-14]。

    2.2 口腔頜面部多發傷患者的??凭戎螘r機和影響

    因素

    依照ATLS原則,口腔頜面部損傷主要與維持呼吸道通暢相關,但是急救處置中快速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即可有效地保持呼吸道通暢,可以不需要頜面外科醫生參與。面頸部大血管損傷后發生的有生命威脅的出血需緊急救治,但是除頸動脈損傷外,常規的壓迫、鉗夾方法即可以基本有效地控制出血,也可以不需要頜面外科醫生參與?,F代戰傷中更是如此,初期救治中危及生命的救治比和平時期的損傷救治更為緊迫,軍隊救護的外科策略更重要的是損傷控制而不是確定性修復。因此口腔頜面部損傷的診斷和救治常常在患者的生命體征和機體系統狀況穩定后的二次評估中才涉及,順序甚至排在肢體骨折處理之后,因此口腔頜面外科醫生在多發傷初期急救中的作用往往被忽視。特別是當口腔頜面外科醫生在重型多發傷患者救治中主動參與不夠時,更是如此。依照現代創傷救治理念,口腔頜面外科醫生應該、也能夠在多發傷救治中發揮重要作用。筆者曾主持和參與診治了1例車禍傷導致右側頸動脈破裂的患者,傷后頸部壓迫止血后立即送至醫院急診科,口腔科醫生會診后決定急診手術,抗休克同時1 h內進入手術室清創、探查,修補頸動脈破裂口(頸動脈1/2斷離),患者痊愈出院。

    Perry等[15-16]認為,ATLS原則忽視了初期救治中頜面部損傷的救治,他認為重型多發傷的初期救治中,在考慮系統損傷整體救治的同時,也要對口腔頜面部進行局部處理。1)呼吸道的評價和處理:通過直接觀察呼吸狀況可做出明確判斷,也是最基本的判定方法。但是要注意牙齒脫落、口內義齒、口咽部出血、組織移位、血腫等對呼吸道的影響?;颊咭部砂l生突然的意料之外的嘔吐,會加重和造成梗阻。使用保護頸椎的頸托可能妨礙頜面部傷區處置并影響張口,在下頜骨骨折患者可能對呼吸道的通暢有潛在威脅,應予重視。2)頜面部致命性出血:頜面部損傷時很少發生危及生命的、難以處置的出血。出血發生率為1.25%~11%,主要血管是頜內動脈及其分支,出血部位常在口鼻腔處,難以采用填塞、壓迫和血管結扎方法處置。如果患者同時發生雙側的頜內動脈出血,可能是致命的,需緊急救治。傳統的治療方法是采用雙側頸外動脈結扎止血,但是由于顱底Willis環的側支循環,難以有效控制出血。同時在損傷狀況下,也不便進行雙側頸部手術。因此超選擇性血管栓塞技術已成為重要的選擇方法,該方法可同時發現并進行多處出血血管的栓塞,并且可以重復應用。3)致盲性損傷的評估:因眼球、視覺通路損傷造成患者失明是非常嚴重的損傷狀況,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應在初期救治中充分重視。盡管在ATLS的初期救治原則中未直接涉及相關檢查,但在頜面部初期處置中,應迅速判明是否存在因頜面部骨折錯位造成眶尖區視神經挫傷的情況。4)損傷控制外科原則的應用:初期救治中為確保生命救治的優先,減少重傷患者的麻醉時間,利于系統損傷狀況的恢復,不可能進行面部骨折的確定性手術治療,應分階段進行處置。生命緊急救治階段,側重保持呼吸道通暢、控制威脅生命的出血和視力保存;系統狀況穩定后的傷后數小時,可以對嚴重開放性、污染性傷口清創處理;面部挫裂傷、部分單純面骨骨折,可在傷后24 h內進行處理;復雜的面骨骨折的確定性??剖中g,可以延遲24 h以上甚至數周以后,待其他系統損傷或重要臟器損傷得到有效救治后再考慮實施[6]。

    2.3 多發傷救治中口腔頜面傷??拼_定性手術適應

    目前的觀點認為,在面骨骨折的??铺幚碇?,確定性的骨折復位內固定手術應在患者全身狀況穩定后盡早實施,方可獲得理想的面形框架、容貌和口頜功能恢復。多發傷患者復雜面骨骨折??拼_定性手術的時間,應在患者全身狀況穩定,其他重要臟器損傷得到有效治療后盡早進行。但目前的臨床實踐中,對于伴發多系統損傷的頜面傷患者,面骨骨折的??铺幹猛艿窖诱`,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影響治療效果。筆者[2]曾對4所大型綜合性醫院口腔科收治的4 869例口腔頜面部創傷患者進行回顧性臨床研究,發現伴發其他傷共1 524例,占全部創傷患者的31.3%,占面骨骨折患者的45.3%。伴發傷中最多的是顱腦傷,包括顱骨骨折、腦挫傷、顱內血腫等,共570例,占其中的37.4%,其次是肢體損傷,包括各種類型的肢體骨折,共545例,占其中的35.8%,其他部位傷依次為胸部、眼、脊柱和腹部。胸部損傷主要為肋骨骨折和肺挫傷,眼損傷主要為眼球挫傷、裂傷和視神經挫傷,脊柱損傷主要為錐體骨折和脫位,腹部損傷多為腹部臟器挫傷。面骨骨折的手術時機經與伴發損傷相關科室會診后確定,其中74%的伴發顱腦傷患者,在傷后28 d內行面骨骨折手術治療;伴發肢體損傷的患者,分別有19.8%、17.1%、19.2%、13.7%、20.0%在傷后6 h、傷后3~7 d、傷后7~14 d、傷后14~28 d和傷后28 d后不同時間段行面骨骨折手術治療;39.6%的胸部伴發傷和45.5%的腹部伴發傷患者,均在傷后28 d后行面骨骨折手術治療;伴有頸椎損傷的患者,76.9%在傷后28 d后行面骨骨折確定性手術;76.2%的伴發眼損傷患者于傷后7 d內進行了面骨骨折手術治療。面骨骨折手術延誤的原因是:1)急診科、骨科等其他專科醫生對面骨骨折早期處置的重要性認識不足;2)患者對面骨骨折救治的重要性認識不足;3)不在同一解剖區域,難以同時手術;4)患者傷情過重(如重型顱腦傷、胸腹腔臟器損傷);5)患者不宜搬動(如頸椎損傷);6)多學科協作不夠。

    多發傷的救治需要多學科間的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救治方案,確定各損傷部位的手術時間和順序。但臨床救治中,顱腦和眼損傷與頜面部同在一個解剖區域,腦外科、眼科與頜面外科有學科合作的基礎,易于共同合作、共同救治,而部分視神經挫傷是因面中部骨折錯位造成,早期骨折段手術復位也利于眼損傷恢復。但骨科、胸外科、腹部外科醫生對頜面部損傷認識不足,常忽視頜面部損傷早期救治的重要性,易造成治療延誤。為此需在系統損傷救治的同時明確口腔頜面部損傷專科確定性手術適應證,盡早實施確定性的專科治療,減少因手術延誤造成的損害。筆者研究認為,??剖中g時機和適應證是:1)危及生命的頸部大血管(頸總動靜脈、頸內外動靜脈)破裂、出血,初期急救時須行修復或結扎止血;2)需急診手術的中型顱腦傷患者,在顱腦傷手術的同時進行面骨骨折的復位固定或顱面骨缺損的Ⅰ期修復重建;3)初期救治時非手術的中型和輕型顱腦傷患者,在患者顱腦傷情穩定后,傷后1~3周內進行面骨骨折的確定性手術;4)面神經損傷盡可能初期清創時行吻合修復,否則應在患者全身狀況穩定后盡早進行修復手術;5)骨科等其他系統損傷急診手術的同時,可以進行頜面傷的確定性手術;6)眼損傷患者可在全身狀況穩定后盡早與眼科同時手術??傊诨颊吆粑到y、循環系統等全身狀況穩定的情況下,大部分頜面多發傷可以同期或早期進行??铺幚?,但需要有明確的專科確定性手術標準和多學科間的合作。

    [參考文獻]

    [1] 王正國. 現代交通醫學[M]. 重慶: 重慶出版社, 2011:98-

    102.

    [2] 譚穎微, 周中華, 張建設, 等. 伴全身多系統創傷頜面傷患者的綜合救治[J]. 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 2012, 10(3):

    212-216.

    [3] 孫志揚, 劉中民. 國內外創傷急救的進展[J]. 世界急危重病醫學雜志, 2007, 74(4):1958-1960.

    [4] 何忠杰, 馬俊勛. 論戰創傷急救的時效性[J]. 醫學雜志, 2005, 30(7):566-567.

    [5] 楊子初. 普及“高級創傷生命支持”培訓 提高醫護人員災難應對能力[J]. 中國急救醫學, 2009, 29(11):1032-

    1034.

    [6] Perry M. Maxillofacial trauma―developments, innovations and controversies[J]. Injury, 2009, 40(12):1252-1259.

    [7] 張森林, 毛天球. 口腔頜面部嚴重損傷的控制性外科[J]. 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 2007, 5(4):306-308.

    [8] Gawande A. Casualties of war―military care for the wounded from Iraq and Afghanistan[J]. N Engl J Med, 2004, 351(24):

    2471-2475.

    [9] 蔣建新, 李磊. 戰傷創傷救治新進展與展望[J]. 醫學雜志, 2010, 35(7):781-784.

    [10] 文亮, 劉明華, 熊建瓊, 等. 創傷急救模式的探索[J]. 中國急救醫學, 2005, 25(1):41-43.

    [11] 高勁謀. 我國創傷急救模式現狀及思考[J]. 創傷外科雜志, 2004, 6(1):3-5.

    [12] 張連陽. 多發傷的緊急傷情評估策略[J]. 創傷外科雜志, 2010, 12(1):1-3.

    [13] 姚元章. 嚴重創傷院前急救中值得探討的幾個問題[J]. 創傷外科雜志, 2012, 14(4):297-299.

    [14] 張玲, 張進軍, 王天兵, 等. 嚴重創傷院前救治流程: 專家共識[J]. 創傷外科雜志, 2012, 14(4):379-381.

    [15] Perry M, Morris C. Advanced trauma life support (ATLS) and facial trauma: can one size fit all? Part 2: ATLS, maxil-lofacial injuries and airway management dilemmas[J]. 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8, 37(4):309-320.

    第6篇:呼吸道暴露后的處置措施范文

    MERS和SARS有什么異同

    MERS的中文名字是中東呼吸綜合征,是由2012年在沙特首次發現的病毒引起的一種病毒性呼吸道疾病。這種病毒被世界衛生組織命名為“中東呼吸系統綜合征冠狀病毒”。提起冠狀病毒,大家都會想起2003年“非典”疫情的罪魁禍首――“SARS”病毒。

    MERS和SARS都屬于冠狀病毒,甚至有人將MERS稱為“新SARS”或“類SARS”。但是二者無論在基因水平還是流行特點上都有很大區別:從基因序列比對來看二者相似性為55%,基因的差異決定了流行特性的差異。比如SARS的流行強度比MERS強,而MERS致死率比SARS高,SARS是對人群普遍易感,青壯年人致死率高,而MERS對中老年人感染率和致死率較高。

    2015年6月3日,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數據顯示,目前全球累計實驗室確診的感染MERS病毒病例(簡稱MERS)共1333例,其中471例死亡(病死率35.3%)。這些病例來自24個國家和地區,病例集中于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等中東地區國家,病例最多國家為沙特,占總病例數85%,該地區以外國家的確診病例在發病前多有中東地區工作或旅游史。

    那么,我們來看看中東呼吸綜合征有哪些臨床表現呢?MERS潛伏期為2-14天,以急性呼吸道感染為主要表現。起病急,體溫高達39-40攝氏度,可伴有畏寒、寒戰、咳嗽、咳痰、全身肌肉關節酸痛、乏力、食欲減退等癥狀,部分病例以腹瀉等非典型臨床表現為首發癥狀。在肺炎基礎上,臨床病變進展迅速,很快發展為呼吸衰竭,特別是腎功能衰竭以致危及生命。

    MERS的易感人群,從目前研究來看,45歲以上人群感染率更高,有基礎性疾病的人群則臨床癥狀更為嚴重,如糖尿病人、腎功能衰竭患者,慢性肺病患者,還有免疫功能低下者。

    MERS是從哪里來又是如何傳染給人的

    通過研究,在埃及墓蝠身體中發現與人類完全同源的病毒。在埃及、卡塔爾和沙特的單峰駝中分離到MERS病毒株。人和駱駝的病毒基因序列數據表明兩者之間存在密切聯系,表明駱駝是可能的儲存宿主之一,是否還存在其他宿主仍有待于研究。

    目前比較確認的MERS傳播方式是通過飛沫傳播,所以封閉空間內的近距離接觸易導致感染發生。這也可以解釋為何MERS常常導致家庭成員、醫護工作者的感染。在最近的韓國的MERS暴發過程中,醫護工作者、同病室病人還有前來探視的親人都出現了感染,導致感染報告增加。

    由于MERS早期不易區分與其他呼吸道疾病區別。因此通過流行病學的調查發現可疑病例非常重要。因為目前主要病例都集中于中東國家,其他國家病例也都有中東國家旅游史或生活史。當有疑似病例出現時,一定要注意進行相關的流行病學調查,特別是對赴中東國家或到近期有疫情發生國家旅游、經商、勞務輸出、朝覲的公眾更應該加強流行病學調查。

    自2012年MERS出現以來,在中東以外的一些國家出現了輸入性病例,但只是發生有限度的傳播。而最近MERS在韓國自5月20日首例病例確診后(截止6月19日),已確診病例166人,隔離超過6729人,死亡24人,成為繼中東之后的第二大暴發地。

    人們紛紛提出疑慮,這種迅速的傳播是否是由于MERS病毒發生了變異,而導致病毒的感染性增強呢。6月3日凌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所用高通量測序方法,完成了MERS病毒全基因組序列測定,并上傳至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GenBank)數據庫。序列分析結果表明,該病毒與當前中東地區MERS病毒流行株基因序列同源性為98.9%-99.6%,目前尚未發現與病毒傳染性增強相關的明顯證據。

    從客觀環境分析,韓國MERS暴發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

    首先,韓國的氣候要比沙特阿拉伯更加適合MERS病毒生存。濕度過高或者溫度過高的話,MERS病毒都不容易存活。與中東相比,最近韓國的氣溫較低,且相當干燥,病毒更容易繁殖。

    另外,韓國醫院病床間的間距較小,且最初爆發MERS的平澤圣母醫院沒有排氣口和換氣口,為病毒長時間的存活,大面積的傳染提供了溫床。

    客觀的傳播條件雖然存在,但是韓國政府防疫工作不得力,仍然是一個疫情擴散的主要原因。醫院醫務人員松懈麻痹,個人防護措施落實不嚴格,密切接觸者沒有得到嚴格隔離。這些問題在2014年的中東出現的幾次MERS暴發疫情中都曾出現,但在此次韓國MERS疫情初期都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這應該是此次疫情擴散的主要原因。

    MERS來襲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

    目前針對MERS尚無特異性治療措施和疫苗,所以了解MERS的基本常識,做好預防是避免感染的關鍵。特別是赴中東國家或到近期有疫情發生國家(如韓國)旅游、經商、勞務輸出、朝覲的公眾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首先,應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和環境衛生;做到勤洗手,避免用手直接觸摸眼睛、鼻或口;盡量避免密切接觸有呼吸道感染癥狀人員(如發熱、咳嗽、流涕等);外出時盡量佩戴口罩;避免在人群密集的場所長時間停留。

    其次,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況,避免過度勞累;居住或出行時應保持室內或交通工具內空氣流通。年齡較大人群、有基礎疾病的人群尤其應當注意自身健康。

    另外,避免前往動物飼養、屠宰、生肉制品交易場所以及野生動物棲息地;避免直接接觸動物及動物的排泄物。注意飲食衛生習慣,特別是注意避免飲用生駱駝奶、或者接觸駱駝的尿液(中東地區認為駱駝尿是一種藥物),不要吃生肉或者是沒有煮熟的肉。

    最后,當出現呼吸道感染癥狀時,應及時就醫。尤其離開疫區的14天內,有發熱、咳嗽、氣促、呼吸困難等急性呼吸道癥狀的人員,應當及時就醫,就診時應佩戴口罩并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醫院,并主動向醫護人員告知近期的旅行史以及在當地的暴露史,以便及時得到診斷和治療。

    第7篇:呼吸道暴露后的處置措施范文

    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男38例,女40例,胎齡30周至40周,出生體重1500g至5000g,新生兒低血糖42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53例,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8例,大于胎齡兒46例,低鈣血癥與低鎂血癥3例,心臟疾病3例,神經系統疾病9例。

    2 護理

    2.1入院時的護理

    糖尿病母親新生兒屬高危新生兒,出生后處置均按早產兒進行護理。室溫保持24~26℃,相對濕度55~65。病兒入院后給予心電監護進行監測,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加強保暖,維持正常體溫,減少能量消耗以防止新生兒低血糖發生。如體溫過低,可入暖箱進行保暖。及時清理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給予吸氧。嚴格各項消毒隔離措施,嚴格手衛生及無菌操作,預防院內感染發生。

    2.2皮膚、臍帶護理

    胎兒長期在高糖環境中,可導致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使表皮細胞的增殖、分化和遷移能力減弱,提高了皮膚破損、組織損傷的危險性[1]。有文獻報道:在高糖環境中,可造成皮膚組織出現氧化應激狀態,導致皮膚組織創傷愈合能力下降[2]。糖尿病母親的新生兒皮膚屏障功能弱,在皺褶處容易發生潮紅、破損,尤其照射藍光時容易發生皮膚擦傷。護理時注意操作輕柔,每日進行沐浴,保持皮膚清潔,改善血液循環,光療時注意箱內溫度,定時更換;及時更換尿布,保持皮膚干爽,一旦發生臀紅,給予暴露干燥,涂抹護臀軟膏;每日用75酒精消毒臍部2次,避免感染。

    2.3喂養護理

    出生后早喂養,防止低血糖。每天病兒所需奶量應根據日齡、體重來計算[3],或遵醫囑給予糖奶。由于葡萄糖對腦供應不足時, 病兒可發生嗜睡、喂養困難, 喂奶時應耐心仔細保證完成奶量。如果病兒發生呼吸困難缺氧時,喂養時注意避免嗆咳,必要時給予鼻飼。如因特殊情況經胃腸喂養不能滿足營養需求時,需給予靜脈營養,保證熱卡攝入。

    2.4并發癥護理

    2.4.1低血糖護理

    胎兒在宮內處于高血糖環境中,出生后母親供給的糖原中斷,但高胰島素血癥仍存在,從而引起新生兒低血糖,這是最常見的并發癥。由于葡萄糖是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的唯一能量來源,長時間低血糖可導致腦細胞的損傷,留有后遺癥。低血糖多于生后1-12小時內發生[4],出生后24 h 內應監測血糖變化,若血糖< 2.2 mmol / L,則診斷新生兒低血糖。臨床中多無癥狀,應密切觀察有無疲倦,抽搐,肌張力改變等表現。發生低血糖時及時處置,遵醫囑靜脈輸注葡萄糖,輸注時,應用微量輸液泵控制速度,注意避免外滲,定時監測血糖及時調整,控制血糖在2.2 mmol / L~5.5 mmol / L之間,預防發生醫源性高血糖癥。

    2.4.2巨大兒護理

    文獻報道,糖尿病孕婦所分娩的新生兒有50% 為巨大兒,這是由于高胰島素分泌使合成代謝增加,導致胎兒細胞生長發育加速、體重增加。巨大兒造成難產率增加,可發生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鎖骨骨折、頭顱血腫、顱內出血、缺氧、窒息等。巨大兒出生后,應加強病情的觀察與評估,對癥護理。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時注意有無一側肢體運動障礙;鎖骨骨折時可以不予處理,通常可完全恢復;頭顱血腫時,給予冰袋局部冷敷,觀察黃疸的變化;顱內出血時,需頭部制動,床單位抬高15至30度,遵醫囑給予鎮靜及對癥處置;缺氧、窒息時即給予吸氧、心肺復蘇等搶救措施。

    2.4.3呼吸窘迫綜合癥的護理

    因胎兒的高胰島素可抑制腎上腺皮質激素對肺表面活性物質的形成,出生后呼吸窘迫綜合癥發病率高,多發生在生后6-12小時內,表現為進行性呼吸困難,發紺,伴,呼吸不規則。應給予心電監護,密切觀察病兒呼吸次數及頻率及血氧飽和度,監測有無心衰的發生,及時給予吸氧、正壓通氣輔助呼吸及氣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

    2.4.4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護理

    胎兒因在宮內代謝增加,促紅細胞生成素增多,引起紅細胞增多癥,出生后大量紅細胞破壞,造成高膽紅素血癥。每天密切監測病兒黃疸出現的時間與進展,給予藍光照射,必要時輸注白蛋白,預防核黃疸的發生。

    2.4.5新生兒低血鈣的護理

    與母孕期的高血鈣及低血鎂有關,也與母孕期血糖控制水平有關。臨床中觀察病兒有無驚厥的表現,遵醫囑補充鈣劑,靜滴時防止外滲。

    2.4.6新生兒心肌損害的護理

    糖尿病母親新生兒的心臟解剖和功能異常的發生率較一般新生兒高,表現為心肌肥厚、心室舒張功能的受損,心肌酶異常。出生后應監測病兒心率心律變化,加強出院后的隨訪,病兒大多預后良好。

    2.4.7神經系統損害的護理

    母孕期的高胰島素血癥及高血糖造成的紅細胞增多癥,使胎兒血流減慢,氧氣的交換減少,造成組織缺氧,損害中樞神經系統;持續新生兒低血糖,能導致個體神經系統永久性損害,智力及運動神經發育滯后等[5]。本組9例病例有神經系統損害,給予保暖、鎮靜、吸氧、促進腦細胞代謝藥物,8例治愈,1例頑固性低血糖病例在精細運動及反射功能方面有輕度落后表現,給予相應指導,尚需繼續隨診觀察。

    2.4.8出院后的護理

    指導家長合理喂養,定期監測生化指標和神經系統發育情況,及時干預治療。

    3 小結

    總之,妊娠期糖尿病高血糖環境導致了新生兒圍生期多種并發癥的出現,從而影響以后的生長發育,也增加了青春期及成年后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發病率。在臨床過程中,密切觀察病情,精心護理,及時抓住可逆性損傷時機,提高高危兒搶救成功率和生命質量,減少傷殘兒童。

    參考文獻:

    [1] Chong Z Z,Shang Y C,Maiese K.Vascular injury duringelevated glucose can be mitigated by erythropoietinand Wnt signaling[J].Curr Neurovasc Res,2007,4(3):194-204.

    [2] Piaggesi A.Research development in the pathogenesis ofneuropathic diabetic foot ulceration[J].Curr Diab Rep,2004,4(6):419-423.

    [3] 左艷紅.糖尿病孕婦新生兒的血糖監測及急救[J],中國婦幼保健,2009,32:4624-4625

    第8篇:呼吸道暴露后的處置措施范文

    關鍵詞:母嬰同室;醫院感染;控制;體會

    新生兒脫離母體以后,機體各器官發育尚未成熟,尤其是免疫系統,對外界細菌、病毒等抵抗力較低,是醫院感染中的易感人群[1]。母嬰同室是新生兒娩出后接觸最多的地方。我科從2011年1月~2013年12月,不斷完善相關工作和各項規章制度,未發生產婦和新生兒醫院感染病例,現將母嬰同室醫院感染危險因素的控制體會介紹如下:

    1母嬰同室醫院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

    1.1新生兒自身因素 新生兒血-腦屏障功能及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善,機體對外界免疫力低下,易發生呼吸道、皮膚以及消化道等各種感染。

    1.2環境因素 母嬰同室的環境因素主要包括室內空氣、物體表面、工作人員以及陪護人員的手、新生兒的日常用品,這些環境的不衛生會增加產婦和新生兒的醫院感染。

    1.2.1消毒隔離制度不完善、措施不到位,室內使用后的物品如毛巾、尿布等處理不當,這些物品經常與新生兒的皮膚接觸,用后如不及時清洗消毒,則最容易滋生細菌,使用后的廢棄物處置不規范,也是污染病室環境的因素[2]。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醫護人員要在不同的病區,對不同新生兒進行診療操作,衣物以及相關醫療器械的物體表面,都會直接或間接攜帶病原體,從而造成新生兒之間的交叉感染;而且探視人員增多,也給母嬰同室的空氣和物體表面造成污染,從而進一步增加新生兒醫院感染的風險[3]。

    1.2.2 醫護人員手衛生意識差,在各項操作中可通過手把細菌、病毒傳給母嬰。另外由于陪護人員、探視人員手衛生知識缺乏,不注意手部的清潔和衛生,也可將病原菌直接傳播給新生兒。

    1.2.3醫護人員及產婦患有皮膚感染和其他傳染性疾病時,均會將將病原菌傳播給新生兒[4]。

    1.3 陪護及探視制度不建全 由于醫護人員少,患病的新生兒不能由醫護人員單獨陪護,多數時間是由家屬陪護,且探訪人員多不固定,可將不同環境中的病原菌帶到病室,可增加新生兒醫院感染的風險。

    1.4醫院的管理部門對醫院感染不夠重視,未加強對母嬰同室的醫院感染管理,尤其是醫護人員對醫院感染的防護意識差,以及對醫院感染知識知曉率低,也是造成感染的重要原因。

    2母嬰同室醫院感染管理與控制

    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

    2.1母嬰同室及物品的消毒,母嬰同室工作人員上班期間應保持衣帽整潔,進行各項操作時要嚴格執行手衛生制度,新生兒所用的包被、小毛巾、尿布等用物應加強消毒滅菌工作,常用的醫療器械如聽診器、體溫計等使用前后均需消毒,一次性物品不得重復使用[5]。母嬰同室應保持空氣清新,每日定時開窗通風,室溫保持在24~26°C,濕度55%~65%,室內的所有物體表面、地面、門把手、常用儀器、空氣等堅持每日定時消毒,新生兒及產婦使用過的物品需單獨處理[6]。

    2.2嚴格落實手衛生規范和制度 醫護人員在接觸新生兒時,必須堅持手衛生制度,規范"六步洗手法"等,落實手衛生的管理及醫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加強手衛生執行力度,提高手衛生的依從性[7]。

    2.3加強對母嬰同室的空氣、物體表面、手的環境衛生學監測監測,并制定相關制度:科室要有相應的消毒及監測制度,每月對空氣、物體表面、醫護人員手進行環境衛生學監測,總結分析監測結果,持續改進工作。醫院感染管理是醫院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關系到醫療護理質量及醫療安全,產婦與新生兒由于其生理的特殊性和高風險性,所以做好母嬰同室病區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工作顯得更加重要[8]。

    2.4其他方面 為了減少環境的污染,避免醫院內交叉感染,要嚴格規范醫療廢物的處置,應專人回收并有記錄;患有皮膚病及其他傳染性疾病的醫護人員應暫停在母嬰同室工作,產婦哺乳前要洗手并清潔,母嬰同室中嬰兒所用的眼藥水、粉撲、石臘油、小毛巾等應一嬰一用,避免交叉使用[9]。如產婦發生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肝炎、活動性單純皰疹病毒感染或不明原因的發熱等癥狀時,應根據情況決定是否終止哺乳,必要時可將母親與新生兒分室隔離,避免感染進一步擴散。

    3結論

    科室醫護人員和保潔工人要增加醫院感染的防控意識,定期組織科室人員學習《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消毒技術規范》、《母嬰同室消毒措施》等相關技術規范和制度,并加強科室醫院感染的監督管理工作,制定清潔衛生管理制度,一次性用品管理制度,職業暴露的防護制度等,有效地控制和降低醫院感染率。

    醫院感染控制工作與醫療護理工作密切相關,醫護工作始終貫穿于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的各個環節,母嬰同室的醫院感染管理體現了產科的醫護質量水平。醫院感染的發生不僅從身心上、經濟上增加了產婦的痛苦和經濟負擔,同時也增加了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因此預防和控制母嬰同室醫院感染是保證產科醫療安全的一項重要措施;我院通過建立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督查并持續改進相關工作,有效地控制了母嬰同室醫院感染的發生。

    參考文獻:

    [1]Mayhall C G. Hospital epidemiology and infection control[M].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12.

    [2]Cummings K J, Martin S B, Lindsley W G, et al. Exposure to influenza virus aerosols in the hospital setting: Is routine patient care an aerosol generating procedure?[J].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014:127.

    [3]Saiman L.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cystic fibrosis[J]. Current opinion in infectious diseases, 2011, 24(4): 390-395.

    [4]王新.預防母嬰同室病房醫院感染的護理管理措施[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024):5537-5537.

    [5]鐘巧,侯慶中,李暉,等.母嬰同室新生兒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方法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5):692-694.

    [6]Jaafar S H, Lee K S, Ho J J. Separate care for new mother and infant versus rooming-in for increasing the duration of breastfeeding[J].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2, 9.

    [7]劉悅新,尹仲嬌,李綺薇,等.母嬰同室新生兒醫院感染調查與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3, 23(016): 3982-3983.

    第9篇:呼吸道暴露后的處置措施范文

    狗咬傷時可造成傷口迅速感染。如果狗已經感染了狂犬病毒,狂犬病毒可通過口腔分泌物進入傷口感染人體,引起狂犬病??袢∈且环N人畜共通傳染病,它會導致動物的急性腦炎和周圍神經炎癥,沒有接受疫苗免疫的感染者,當神經癥狀出現后幾乎必然死亡,但是只要及時接種疫苗,一般都能誘發機體產生足夠的免疫力消滅病毒。因此,掌握狂犬病的臨床特點,狗咬傷后及時處理傷口并進行免疫處理至關重要。

    狂犬病傳染源及傳播途徑

    傳染源:不僅僅是狗哺乳動物中,靈長目、食肉目、翼手目等目的動物都可以成為病患,如人、貓、狗、雪貂、浣熊等;而嚙齒目動物(除海貍外)很少感染,如松鼠、花栗鼠、兔子等,但為了保險起見,被嚙齒動物如鼠咬傷后還是應該注射狂犬病的疫苗。中國傳播狂犬病的動物主要是狗。鳥類不傳染。

    傳播途徑:通過咬傷傳染病毒從感染動物的唾液內排出,通過咬傷相互傳染。貓咬傷引起的在3%左右。貓抓傷引起的極罕見。動物舌舔,如果皮膚沒有破損,不會傳染??袢〔粫ㄟ^動物的糞尿和呼吸道傳染,狗的唾液污染的器物也沒有間接傳染的證據?;颊咝枰綦x,污染物需要消毒,但迄今沒有患者傳染他人的證據。

    易感人群哺乳動物大都能感染狂犬病毒。

    狗咬傷及狂犬病的臨床特點

    一般狗咬傷表現為局部癥狀。全身癥狀較輕局部有利牙撕咬形成的牙痕和傷口。周圍組織水腫,皮下出血、血腫,局部疼痛。部分病例在8~24小時后出現傷口感染表現,傷口疼痛加劇,周圍漸次出現紅腫、濃性分泌物;分泌物可有異常氣味。從咬傷部位向外擴散紅絲,咬傷部位上方淋巴結腫大。全身癥狀一般較輕,如傷口感染嚴重可出現淋巴管炎、頭痛、頭暈、發熱等癥狀,甚至膿毒癥、化膿性關節炎、骨髓炎、腦膿腫等并發癥。

    狂犬病不同分期的臨床特點

    潛伏期:無癥狀 潛伏期長短不一,最短4天,世界衛生組織認可的最長潛伏期是6年,10年以上的極罕見。一般20-90天。在潛伏期中感染者沒有任何癥狀。

    前驅期:全身不適及傷口異常感染者開始出現全身不適、低熱、頭痛、惡心、疲倦,繼而恐懼不安,煩躁失眠,對聲、光、風等刺激敏感而有喉頭緊縮感。在愈合的傷口及其神經支配區有癢、痛、麻及蟻走等感覺異常等癥狀。本期持續2—4天。

    興奮期:高度興奮,恐水為特征性表現表現為高度興奮,突出表現為極度的恐怖表情、恐水、怕風。體溫升高(38~40℃)、恐水為本病的特征,但不是每一例都有。典型患者雖極渴而不敢飲,見水、聞水聲、飲水或僅提及飲水時也可以引起咽喉肌嚴重痙攣。外界刺激如風、光、聲也可引起咽肌痙攣,可有聲音嘶啞,說話吐詞不清,呼吸肌痙攣可出現呼吸困難和發紺。交感神經功能亢進可表現為大量流涎,大汗淋漓,心率加快,血壓升高。但患者神志多清楚,可有精神失常及幻覺出現等。本期1~3天。

    麻痹期:深度昏迷如果患者能夠’渡過興奮期而僥幸活下來,就會進入昏迷期,本期患者深度昏迷,但狂犬病的各種癥狀均不再明顯,大多數進入此期的患者最終衰竭而死。患者常常因為咽喉部的痙攣而窒息身亡。

    急救措施:及早正確處理傷口

    傷口沖洗 用20%的肥皂水(或者其他弱堿性清潔劑)和一定壓力的流動清水交替徹底清洗、沖洗所有咬傷和抓傷處≥15分鐘。然后用生理鹽水(也可用清水代替)將傷口洗凈,最后用無菌脫脂棉將傷口處殘留液吸盡,避免在傷口處殘留肥皂水或者清潔劑。較深傷口沖洗時,用注射器或者高壓脈沖器械伸入傷口深部進行灌注清洗,做到全面徹底。

    消毒處理 徹底沖洗后用2%~3%碘酒(碘伏)或者75%酒精涂擦傷口。如傷口碎爛組織較多,應當首先予以清除。

    沖洗和消毒后的傷口處理如傷口情況允許,應當盡量避免縫合。傷口的縫合和抗生素的預防性使用應當在考慮暴露動物類型、傷口大小和位置以及暴露后時間間隔的基礎上區別對待。

    傷口輕微時,可不縫合,也可不包扎,可用透氣性敷料覆蓋創面。

    傷口較大或者面部重傷影響面容或者功能時,確需縫合的,在完成清創消毒后,應當先用抗狂犬病血清或者狂犬患者免疫球蛋白作傷口周圍的浸潤注射,使抗體浸潤到組織中,以中和病毒。數小時后(≥2小時)再行縫合和包扎;傷口深而大者應當放置引流條,以利于傷口污染物及分泌物的排出。

    傷口較深、污染嚴重者酌情進行抗破傷風處理和使用抗生素等,以控制狂犬病病毒以外的其他感染。

    特殊部位的傷口處理

    眼部:波及眼內的傷口處理時,要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一般不用任何消毒劑。

    口腔:口腔的傷口處理最好在口腔專業醫師協助下完成,沖洗時注意保持頭低位,以免沖洗液流入咽喉部而造成窒息。

    外生殖器或部黏膜:傷口處理、沖洗方法同皮膚,注意沖洗方向應當向外,避免污染深部黏膜。

    以上特殊部位傷口較大時建議采用一期縫合(在手術后或者創傷后的允許時間內立即縫合創口),以便功能恢復??袢〉拿庖咛幚?/p>

    狂犬病暴露程度及處置原則按照接觸方式和暴露程度可將狂犬病暴露分為3級,見表1。

    主動免疫與被動免疫應同時應用狂犬病毒帶入傷口以后,并不立即進入血液循環,而是在局部肌肉中停留≥72小時,然后再逐漸經末梢神經向中樞傳播,這就為狂犬病的疫苗注射提供了理論依據。因為疫苗注射屬于主動免疫,而主動免疫產生效應是需要時間的。抗血清或免疫球蛋白注射屬于被動免疫,被動免疫的主要作用是中和傷口及血液中的病毒,因此。在狂犬病的綜合治療中,為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主動免疫和被動免疫兩種治療手段同時應用是必要的。

    首次暴露的傷口處理

    主動免疫首次暴露后的狂犬病疫苗接種應當越早越好。

    接種程序:一般咬傷者于0(注射當天)、3、7、14、28天各注射狂犬病疫苗1個劑量(兒童用量相同)。

    注射部位:上臂三角肌肌內注射。

    如不能確定暴露的狂犬病宿主動物的健康狀況,對已暴露數月而一直未接種狂犬病疫苗者也應當按照接種程序接種疫苗。接種狂犬病疫苗期間也可按照正常免疫程序接種其他疫苗,但優先接種狂犬病疫苗。

    被動免疫對于Ⅲ類暴露及免疫功能低下者Ⅱ類以上的暴露,接種疫苗的同時要在傷口周圍浸潤注射動物源性抗血清或人源免疫球蛋白。注射動物源性抗血清前必須嚴格進行過敏試驗。

    使用劑量:被動免疫制劑應用時應嚴格按照體重計算使用劑量,一次性足量注射。人源免疫球蛋白20IU/kg,動物源性抗血清40IU/kg。

    注射方法和要求。

    關于浸潤注射和剩余被動免疫抑制劑的注射部位:注射部位如解剖學結構可行,應當按照計算劑量將被動免疫制劑全部浸潤注射到傷口周圍,所有傷口無論大小均應當進行浸潤注射。當全部傷口進行浸潤注射后尚有剩余被動免疫制劑時,應當將其注射到遠離疫苗注射部位的肌肉。暴露部位位于頭面部、上肢及胸部以上軀干時,剩余被動免疫制劑可注射在暴露部位同側背部肌肉群(如斜方?。袢∫呙缃臃N于對側。暴露部位位于下肢及胸部以下軀干時,剩余被動免疫制劑可注射在暴露部位同側大腿外側肌群。

    如未能在接種狂犬病疫苗的當天使用被動免疫制劑,接種首針狂犬病疫苗7天內(含7天)仍可注射被動免疫制劑。

    不得把被動免疫制劑和狂犬病疫苗注射在同一部位。

    禁止用同一注射器注射狂犬病疫苗和被動免疫制劑。

    對于黏膜暴露者,應當將被動免疫制劑滴,涂在黏膜上。如果解剖學結構允許,也可進行局部浸潤注射。剩余被動免疫制劑參照前述方法進行肌肉注射。

    注射抗狂犬病血清前必須嚴格按照產品說明書進行過敏試驗。

    再次暴露疫苗接種一般情況下,全程接種狂犬病疫苗后體內抗體水平可維持≥1年。如再次暴露發生在免疫接種過程中,則繼續按照原有程序完成全程接種,不需加大劑量;全程免疫后半年內再次暴露者一般不需要再次免疫;全程免疫后半年到1年內再次暴露者,應當于0和3天各接種1劑疫苗;在1~3年內再次暴露者,應于0、3、7天各接種1劑疫苗;超過3年者應當全程接種疫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在线电影|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天堂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看一级淫片成人|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九九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蜜桃97爱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国产成人丁香五月激情| 欧美成人全部免费观看1314色|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91精品欧美成人|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美国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免费69成人精品视频| 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成人性生交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7777奇米四色成人眼影| 亚洲成人aaa| 免费特级黄毛片在线成人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成人午夜私人影院入口| 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精品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麻豆成人传媒免费观看| 91成人高清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国产成人免费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久久久| 成人av电影网站|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91|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成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成人免费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