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道德教育的哲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 鍵 詞】列維納斯;他者;倫理學;責任;道德教育
列維納斯是法國的哲學家,他在對西方傳統哲學本體論的批判的基礎上形成了獨樹一幟的他者倫理學。列維納斯對本理論哲學的深刻思考以及批判不僅形成了自己的理論流派,還為我國的學者們開創了一個研究的新角度。列維納斯對“他者”的闡述對我國的道德教育可以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鑒。雖然我國的道德教育中也有“他者”的角色存在,但是列維納斯的“他者”所體現出的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是一種對“他者”的認同、尊重,甚至是對一切物種的關注。在這個信息爆發、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社會的道德倫理規范早已悄然變更,青少年以自我為中心,漠視與他人的關系是學校道德教育的一大難題。列維納斯對于“他者”價值的倫理學闡述,為我國道德教育帶來一個思考的新視角,能夠讓學生重新認識自我,與他人建立起和諧、融洽的倫理關系。
一、中小學德育綱要中他者的誤解
1995年國家教育委員會頒布的《中學生德育大綱》中提出,要著重培養學生“愛班級、愛學校、為集體服務、維護集體榮譽的教育”,對學生進行“正確處理自我與他人、個人與集體、自由與紀律關系的教育?!薄皣依娓哂谝磺校瑐€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的教育?!?993頒布的《小學生德育大綱》中,強調學校德育主要是“向學生進行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內容的社會公德教育和有關的社會常識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識、淺顯的政治常識以及同小學生有關的法律常識),著重培養和訓練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教育學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國。”為社會、為祖國、為人民的道德教育目標使一部分教育工作者有了一種“損己為人”的潛在道德行為觀念。可見,我國的道德教育實踐中,強調一種“為他性”的道德教育。這種“為他性”存在的原因在于兩個方面:
(一)儒家與道家傳統的教育思想中圣人君子的塑造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思想影響著幾千年來中國社會文化的走向。《論語》中顏淵篇提到“克己復禮以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人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認為,仁德的養成是需要抑制自己的行為,全靠自己的努力實踐得來的?!笆且允ト撕笃渖矶硐?,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崩献拥闹杏顾枷胝J為修道有德之人要處處為別人著想,然后才會成就自己的理想生活。道家學派的教育目標“內圣外王”,即是培養無私的圣人君子。
(二)現代社會以來對奉獻精神的無限夸大
就教師這一職業來說,一提到贊美教師的句子,人們馬上會想到這樣一句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彪m然教師的職業角色中確實有服務者的義務,但是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是否就必須要“絲方盡”或者是“淚始干”;評價那些見義勇為的模范人物,是否就是要舍己為人,奮不顧身,以自己為代價為標準。
可見,“為他性”的道德視角是錯誤的,因為這種道德觀是以犧牲自己的價值,忽視主體與主體間的關系為代價。列維納斯的責任主體觀讓我們以一種角度重新理解現代德育理念,來論述個體與個體之間價值的體現。
二、列維納斯的他者倫理學辨析
(一)從他者倫理學的理論溯源角度:對本體論的批判
列維納斯說:“我的任務不是要建構倫理學,我只是想努力發現倫理的意義?!崩站S納斯的他者倫理學,意把倫理學取代西方本體論哲學成為第一哲學。他對本體論的吸收與揚棄,旨在于探討倫理形而上的可能性。
在法國的哲學領域中,主體性的哲學經歷不斷變化的過程,首先現象學家胡塞爾所強調的先驗主體性,研究所呈現出的表象,結構主義的出現將主體關進了“語言的牢籠”,主體性的興盛時期轉向衰落。列維納斯在對主體論的獨特視角下,承認他者的絕對獨立性,反對西方哲學將他者化為主體的同一性。列維納斯并不僅僅是他者倫理學的代表人物,還是在哲學史上對主體性哲學更進一步發展做出貢獻。
可以說,列維納斯的倫理學是建構在本體論這一“巨人的肩膀上”的,但是作為一個經歷過二戰的猶太籍法國人,列維納斯并沒有被西方本體論的同化特性所迷惑,而提出了一種絕對的他者,他的理論并非沒有主體性的存在,而是只有在我與絕對的他者發生責任的倫理關系時,這時主體性才真正存在。
(二)從他者倫理學中責任的角度:我為他者負責
宋可玉在研究列維納斯作品中思想形成的路徑中,將責任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從不可預知的死亡引申到不可知的他者,從他者的出現再到后來我與他者的責任關系,打破了自我的封閉性,突出他者與責任在列維納斯理論中的重要地位。①列維納斯的倫理學就建構在我對他者的責任上,透過他人的臉,我自身才有了責任和義務。對于個體的生存來說,負責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責任也就是對他人的回應。顧紅亮將列維納斯的責任說歸納為主體對主體間的責任,這其中包括為自我負責人、為社會負責人和為他者負責。②他指出列維納斯贊同的第三種責任即是為他者負責任。這三種對于責任的分類可以映射出當代社會的道德偏差的原因,自我負責表現出一種為我的本體論,為社會負責雖然指向的是社會大眾的公共道德,但我也是社會中的一員,我遵守社會公共道德有兩層含義:一種是對他人負責,另外一種是本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態度,這一出發點仍是自己。而對于當下的道德常態來說,后者占主要原因。而列維納斯所提倡的負責,是完全的純粹為他者的責任和義務。他者理論的獨到之處就是承認他人的完全獨立性,并且將人和人的關系建立在責任的基礎上。當今社會對自身生命甚至他人生命輕視的實例屢見不鮮,我們正需要這樣一種完全為他的倫理來矯正自我的道德觀。
(三)從他者倫理學中他者的角度: 絕對的他者是我存在的價值
他者倫理學中,他者是倫理主體的基石。首先,列維納斯對他者的定義即他者是完全獨立的他者,與我有著完全不同的特性,他者對于我有著不可知性,我不能替代他者,他者是不能被我所同化的。其次,他者與我的關系就是我對他者所必須執行的責任和義務,我有義務履行他者對我的要求,他者的要求就是我存在的價值。最后,他者與我之間是兩個獨立的個體,那么他者與我必然有著溝通的聯系,這種聯系是通過他者之臉為載體進行的。我對他者的回應即是我的責任,通過他人之臉,我才有了責任。列維納斯的他者主體所體現的他者性原則中,外在受動性和他異性覆蓋了傳統哲學的內在主動性和同一性傾向,將人這一主體從邏輯的先驗和認知層面中解放出來,擴寬了人得以生存的維度,引領了當代社會的哲學轉向。
三、列維納斯他者對于道德教育的內涵重構
鄭富興認為:“現代學校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在缺乏道德共識的背景下主體如何處理與他者的關系?!雹墼谶@個強調道德自由、人性自由的社會環境下,每個人都強調獨立意識,看重道德自由與道德理性。也正是這種強調個人自由的社會,同樣造就了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離。因此,在中小學的德育綱要中才會如此強調“為他性、利他性”的培養。然而,這種“為他性”的背后,指向的是社會群體對個體所要求的任務,個體由于生存在社會群體的組織環境中所不得不承擔的責任。學校的道德教育準則中同樣強調為祖國、為社會,要求社會中的個體要遵守社會的公共道德,維護公共道德的環境。人同樣是社會的一部分,所以,維護公共道德即是為了他人又是為了自己,最后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道德教育。所以,“為他性”只是在宣傳中體現出自己對于社會的責任,歸根結底,還是一種通過社會群體的權威來要求他人負責,從而維護個人的利益。
在他者倫理學中,我與他者的關系就是責任,是我對無限他者的義務與價值,我的自由是有限的,沒有他者的存在,我所謂的自由就無可依托。他者責任主體觀中主體對他者的責任不同于社會群體的權威對個體的要求。他者是獨立的他者,完全與我不同的他者,我與他人的關系就是我要對他人負責。列維納斯并非否定了本體我的價值,而是在強調本體我存在的同時也承認絕對他者的存在。我與他者是平等的個體,我對他者負責,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價值關系,個體沒有權利通過群體的價值標準來支配他人。列維納斯的他者也具有“為他性”,這種“為他性”就等于主體性,主體對他人負責是主體價值的主要體現。通過對絕對他者的發現在道德標準不一的社會環境中找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道德依存,重建了現代道德的內涵,同時也是對個體化社會的一種重塑,一種蛻變。
四、他者倫理學理論下的學校道德教育路徑探索
(一)重視自我與“他者”的關系
1. “他者”作為學生:培養學生的責任主體意識?!巴ㄟ^面孔,通過一種不同于人的認識的行為,他者來到自我的面前。面孔的顯現意味著向自我提出一種要求,要求自我做出倫理的回應?!雹芩邆惱韺W強調我要對他者負責,我對于他者的責任承擔是一種善的、正義的表現。我在履行這種善的、正義的責任的同時,也滿足了對于自我價值實現的要求。我通過履行他人的責任,完成了自我價值的實現。因此,對于中小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首先,要讓他們意識到“他者”的存在。在這一點上,作為德育的引導者,教師在教學生活中要尊重學生,只有學生意識到自己得到尊重,是自身道德人格的主體,才能從自身出發意識到“他者”主體性的存在。其次,要對學生進行道德理性的教育。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過程中,相比于教會學生“做什么”來說,教會學生“為什么這樣做”更重要。幫助學生澄清道德價值,促進其對道德規范的理解與認同。承認學生作為理性的道德價值和道德規范的理解者的地位,是道德教育的有效保障。道德教育的過程只能是一個價值引導和自主建構相統一的過程,只有使學生經過自己的思維來認識到“他者”的責任,學生才能自主地將意識轉化為責任行為。因此,他者倫理學的構建對于我國中小學的責任教育來說,是一種主體性道德教育理念的深化。
2. “他者”作為教師:促進師生間的互動交流。列維納斯在構建他者倫理學中,主體與他者之間是通過他人之臉來進行交流的。在學校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多是在課堂上講授文化知識,而對于教師對學生的關注,也大部分止步于在對學生校內行為的關注甚至是成績上的關注。然而,教師應與學生盡可能多地進行交流和溝通,形成主體和主體間真正意義上的對話。在傳統的道德教育中,學生并不具備道德的主動性,只是學校和教師道德教育灌輸的被動者、接受者。作為學生的“他者”受到學校和教師權威的壓迫,主體性逐漸被弱化。顯然,這并不符合學生主體性的培養和建構,學生作為道德教育的“他者”,教師應給予學生自主的權利,教師要多給學生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師生關系的條件下進行和諧融洽的溝通談話。
(二)擁抱“他者”:擴大道德視野
1. 包容“他者”的價值選擇。列維納斯認為,對于主體來說,“他者”是絕對的他者,為了這個“他者”不被同化,“他者”與我有著完全不同的特點,“他者”不會被我同化,我也不會完全地認識“他者”。
在當今社會,大數據時代的價值多元化、文化間的交流與重合,具有普遍約束力和說服力的道德倫理觀念已經不再具備權威性,對于判斷個體價值的標準也逐漸模糊。在這個價值多元化、文化理論多元化的社會環境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自己的想法。因此,學校道德教育要懷著一種寬容的姿勢,對學生的價值選擇堅持開放性、包容性原則。尊重和接納他者的價值選擇,是認識這個多樣化社會的最好途徑。學生也要學會尊重不同個體的價值選擇多元化,這對與學生未來融入社會,接受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培養具有一定的意義。
2. 培養對“他者”的生命關懷能力。在他者倫理學的理論背景下,每個個體都有著為別人服務的責任。這種為他的精神使個體意識到獨立于自己的“他者”的存在。在這種責任倫理的關系下,人和人都保持著對對方個體的認識和尊重。每個人都在盡其所能地完成對“他者”的義務和價值。在他者倫理學中,個體應主動承擔對于“他者”的生命關懷,對于他人生命的關懷,也是對自己價值存在的肯定。
在學校道德教育過程中,不僅要教會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關懷同學,還要在生活中多關懷弱勢群體,幫助學生了解到與自己不同的生命體的存在。關懷倫理學家諾丁斯所強調的,我們不僅要關懷自身,同時更要把關懷關系擴大到對動物、植物和地球的關懷,⑤這種對于不同生命物種的保護和關懷,不僅實現了人類作為主體的價值,同樣的,作為“他者”的其他生命體,也保護了人類“他者”的可持續性發展。
注釋:
①宋可玉.從論勒維納斯責任的出現及其與他者的關系[J].江西社會科學,2012(7).
②顧紅亮.責任與他者――列維納斯的責任觀[J].社會科學研究,2006,01:37-40.
③鄭富興.列維納斯的他者倫理學與現代學校道德教育[J].外國教育研究,2010,03:70-73+84.
一、引導式教學的積極作用
引導式教學的核心意義主要在于強調老師在課堂中的引導作用,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已經不再是教學的“主體”,不再是“一言堂”教學模式的主導者,在這一教學模式下,教師只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引導者,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和探究,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水平。
《哲學與人生》是中等職業學校實施教學過程中的一門重要課程,它對學生的發展和人生觀的樹立均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在對這門課程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這樣的情況下運用引導式教學對這一課程進行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引導式教學在中職《哲學與人生》中的運用方法
(一)在自主學習中實現引導式教學
自主學習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模式,學生在運用這一學習方法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融入教學課堂當中。但是學生在引導式教學方式的引領下進行自主學習的一個有效前提,就是要有一個有效的教學目標或者說是問題作為指引。如,老師在對《客觀實際與人生選擇》這門課程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先對“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觀點和方法以及如何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人生道路”等基本問題進行講解,之后老師對學生進行引導,提出:“同學們,你們認為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應該做到哪幾點呢?選擇你們認為重要的談一下!”老師通過這樣的引導之后就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進而對教學的內容有一個更加全面和深刻的掌握。
(二)在合作探究中實現引導式教學
在運用引導式教學進行授課的過程中合作學習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和指引以及學生相互幫助和密切的配合之下,更加有效地進行學習,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和其他同學的優點。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更加有效地學習授課的內容。如,老師在對《發展變化與順境逆境》進行講解的過程中,就可以通過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教學,老師可以先對教學的重點與難點“以積極的心態對待逆境和挫折,順境、逆境的聯系與變化”等內容進行講解,之后老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提出一個問題“你要怎樣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挫折和成功呢?”讓每一個小組的學生均進行討論和研究,之后由學生代表進行發言,進而讓學生在探究式學習中更好地面對未來的發展,實現《哲學與生活》這一課程教學的目的。
(三)在鞏固練習中實現引導式教學
隨著血糖監測技術的推廣和普及,糖尿病患者的治療越來越規范,血糖的控制目標也越來越嚴格[1],而嚴格控制血糖所帶來的最主要影響就是低血糖的發生越來越多。護士通過教育指導可以使患者了解低血糖的預防與治療方法,從而減少低血糖發生給患者帶來的不良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自2003年2月~2006年2月在我院內分泌科住院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實施了系統的教育指導。出院后12例失去聯系,88例仍堅持到我院糖尿病門診接受治療。
1.2 方法
1.2.1 制定統一的教育指導計劃 指導內容主要包括導致低血糖的危險因素,低血糖的癥狀及其可導致的嚴重后果,低血糖的預防和治療方法,飲食對糖尿病患者的影響等.制定健康手冊,入院時統一發放給患者,由護理人員負責給患者講解。
1.2.2 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 采取業務講座、晨間提問、護理查房、外出進修學習等方式組織護理人員對教育指導內容進行學習,使每位護理人員都能熟練、準確掌握教育指導內容和方法。
1.2.3 一對一教育及小組講座教育 對患者采取“一對一”的個案教育方式,入院后由責任護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教育指導,提高患者對糖尿病知識的了解,每月舉辦一次糖尿病知識專題講座,請專家參與,詢問患者對知識的了解,并指導患者出院后飲食控制、藥物治療、血糖監測等。
1.2.4 發放教育指導問卷調查 患者出院時,由責任護士發放糖尿病低血糖知識的教育指導問卷調查,并指導患者填寫,得分在80分以上為良好,對患者未能掌握的重點內容給予重復宣教,直至患者掌握。
1.2.5 建立患者血糖監測記錄和隨訪記錄 將出院患者的一般情況:姓名、年齡、工作單位、家庭住址、聯系方式、每次血糖檢測結果和隨訪內容均記錄在表,由專人負責,如患者未定期復查,通過電話聯系患者定期來院復查。
1.2.6 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 教育指導是護士工作內容之一,取得患者及家屬的配合非常重要,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控制離不開家庭和社會的支持[3]。飲食治療是治療糖尿病的重要措施之一,科學地調整飲食結構,既能控制糖的攝入,又能保持機體營養平衡。因此,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可以給予糖尿病患者良好的心理安慰和精神支持,增強患者對疾病治療的信心。
1.3 教育內容
1.3.1 低血糖常見發生原因 當血糖低于70 mg/dl(3.9 mol/L)即發生低血糖。發生低血糖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胰島素或促胰島素分泌劑量過大;進食少,如漏餐或延遲進餐或未攝取足夠的的食物;機體消耗葡萄糖增加;胰島素敏感性增加;肝腎功能不全導致胰島素清除率下降。
1.3.2 低血糖的的臨床表現 低血糖的癥狀多種多樣,不同患者有不同臨床表現,對同一患者來說,每次的低血糖表現也不完全相同。通常低血糖的早期征兆包括注意力不集中或處理日常工作有困難,有時可能出現動作協調性差,肢體麻木和頭暈等癥狀,如果未及時治療,血糖水平會繼續下降出現虛弱,意識混亂,定向障礙、發音含糊及行為異常等癥狀,如果低血糖較嚴重且持續較長時間而未得到及時治療,會導致意識喪失,抽搐甚至死亡。因此,護士應向患者做好教育指導,避免低血糖對患者所產生的不良后果。
1.3.3 低血糖的預防 教育指導患者定期監測血糖,遵循飲食計劃,做到科學合理飲食,避免延遲進餐或漏餐,如果在運動過程中出現不適,如心慌、出汗,應該及時監測血糖。糖尿病患者在調整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劑量后一段時間內也要定期監測血糖,以免因藥物調整而導致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外出時應隨身攜帶血糖儀和含糖食物,以便及時發現和治療低血糖。確?;颊叩募胰?、朋友、同事等了解低血糖的癥狀,以便患者能得到及時正確治療。
1.3.4 低血糖治療方法 醫護人員應告知患者在懷疑低血糖發生時及時監測血糖。如果血糖低于70 mg/dl(3.9 mol/L)囑患者進食15 g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或含糖飲料,待15~20 min觀察癥狀是否緩解,再次測試血糖,觀察血糖是否上升,有時患者的低血糖較為嚴重,不能配合進食,此時如果患者能吞咽,可以建議患者喝果汁或果醬等含糖較多的食物,必要時皮下或肌內注射胰高血糖素或者將患者送到附近的醫院就醫。
2 結果
隨訪一年后結果顯示:患者對糖尿病低血糖發生的原因、預防及治療方法等相關知識的了解大大提高,對低血糖的預防有了足夠的認識和處理能力,并能重視血糖的監測,在出院后能定期隨訪,并能在醫護人員指導下堅持飲食控制和藥物治療,使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2]。
3 討論
健康教育和指導在糖尿病低血糖的預防和治療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育指導目標是最大限度地減少低血糖的發生,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保護意識,保持血糖穩定。
參考文獻
[1]張一波.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預防和治療[J].中華護理雜志,2006,(4):380-381.
[2]戚以勤,陳超剛,嚴勵,等.烹飪實踐課對糖尿病患者飲食控制的效果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6:126-127.
【關鍵詞】 學習《訪隱者不遇》,加強小學古詩審美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4128(2010)10-0106-01
當前,我國教育改革方興未艾。教育改革的方向應該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該是民主的、個性化的教育,即少灌輸多激勵;少包辦多協作;少標準化多個性化、多樣化的教育。因此,從觀念、內容到形式、到手段、到途徑、到評價標準,到方法都要進行改革,以培養創新型、復合型的人才。此外,把教育與勞動生產相結合,產學研一體化;以及建立終身教育、環境教育、和平教育機制,讓大家尊重人、尊重自然、尊重生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為小學一線的教師,我思考著怎樣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改變過去的教法、學法指導,為教育教學教改做些探索,實踐 “從娃娃抓起”,努力改變“贏在起跑線、輸在終點線”的狀況。
就小學語文教改而言,除了觀念、評價體系要改之外,當務之急,應改革教法,讓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關注生產、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關注發生在身邊的事,并強化審美教育。
過去,講小學的古詩,一般是讓學生預習、瀏覽課文。老師上課的時候,從正讀音、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再到詩歌內容、寫作特點、包括必要的注釋,一并講完,學生上課只有“聽和記”的份,而后是背誦和考試。很少考慮學生的鑒賞、審美、仿寫等實踐活動,總以為小學生的知識積累有限,理解能力有限,認識人生、社會的能力有限,很少有培養審美能力的自覺意識。
記得,講小學三年級《訪隱者不遇》時,我只要求學生背誦、默寫?!八上聠柾?,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因為字詞不算深,只照本喧科就算了,致于怎樣培養閱讀、理解、怎樣培養審美的能力明顯缺失。
近來,見到一個已上高中的昔日學生,他談到高中的“語文課改”,其中有“第二課堂”活動,他參加的古詩文學習小組學習,指導老師要求他們先學解題:①隱者應是一些什么樣的人?②訪隱者不遇會有哪些心理活動?然后要求學生找出詩中:①為什么訪者在“松下問童子”?②“松下”與“隱者”有何關聯嗎?最后指導老師再要求學生找出:①此詩的寫作特點是什么?②“山中”、“云深”“采藥”各起到什么作用?③在你熟悉的詩中,找找類似“不遇”、“不值”的篇章出來,分析比較??傊笇Ю蠋熥寣W生動腦又動手,在互動中學習、交流。這使我深受啟發、明白了指導學習、鑒賞古詩,要從形式到內容,從自然到社會,從個體到整體去把握詩的中心,詩的靈魂。讓詩的意境美、音律美、語言美、色彩美……陶冶學生,讓學生更健康成長,全面地發展。
為此,我對教學《訪隱者不遇》有了新的認識,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必須從扎扎實實的分析中開始,從小學就開始。
1 解題能力的培養
在《訪隱者不遇》中,隱者,應是歸隱林泉的智者、仁者。這個隱者肯定是遠近聞名的“高人”,尋訪者帶著一種“高山仰止”的心情,也可能是帶著一個百思不解的問題想拜訪他。就象劉備三顧茅廬要找諸葛亮,就象朱元璋要找到劉基(劉伯溫)一樣。而從題目的“訪隱者不遇”中,就預留了“失望”、“遺憾”、“惆悵”等五味雜陳的心理感受,讓學生好好想想,好好體會一番,讓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去。充分調動、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正確理解題意。
2 宏觀概括能力的培養
古詩的鑒賞,少不了先宏觀后微觀。因此,要讓學生從形式――五言律詩,五言絕句,到內容,即尋訪隱居大山之中,出沒在云深不知處的大師,只見他的弟子,不見隱者身影。歌頌“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行為,寄托某種理想。
3 微觀上咬文嚼字,不放過任何細微之處的觀察、分析等審美能力的培養
象“松下問童子”的“松下”,比較符合隱士們的生活場景。一般隱士都隱居在崇山峻嶺、人跡罕至,松柏或古樹參天的地方?!白怨琶缴级唷甭?,不管隱士是僧是道,肯定是酷愛自然,避現實,寄情山水,不愿與凡夫俗子同流合污的陶淵明式的高人或出家人。隱者無論是打柴、采藥、垂釣,生活都是無拘無束的,清閑的、高雅的。環境美、意境美由此可見一斑。
“言師采藥去”,是童子的回答??梢?,其師雖然隱居,卻是個閑不住的人,甚至曾經是個立下“不成良相,便成良醫”理想的人,或許他不成良相,也要“懸壺濟世”,做一個良醫,時刻準備“為解民于倒懸”出一份力氣。如果大師是道教道觀中人,采藥煉丹也是他必修的功課之一,所以說“言師采藥去”了。其師之勤奮,心靈之美也可領略一番了。
咬文嚼字還應注意:“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這“山中”,這“云深”應該是很遼闊、很神秘、很難找到人的蹤跡的地方。從而緊扣“隱者”所居,仿佛是“上界”,仿佛神仙所居之處,所以不輕易被人遇見。四句詩加起來本詩只二十個字而已,它傳達的語言簡練,也就是語言美、音韻美、格律美令人嘆為觀止,樸實、通俗易懂的語言令人百讀不厭,讓人玩味無窮。
4 題目與內容照應,用對話形式寫成此詩的歸納能力的培養
題目《訪隱者不遇》與內容中的“松下”“山中”“云深”勾畫出別出心裁的場景,透過訪者和童子的對話,把隱者的神秘蹤跡放在大自然中襯托出來。通過遇的期望與不遇的事實產生的矛盾,告訴讀者,人雖然不遇,但精神情趣相遇的描寫,婉轉曲折地表達了作者與隱者之間共同的思想情趣。以上等等,應該在今后的詩文閱讀、鑒賞中加強培養。讓學生從細致的分析概括、歸納中,體會“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培養審美愛美創造美的志趣習慣。
【關鍵詞】讀者反應論 啟發式教學 文學教學讀者
【Abstract】 Literature, with its persified forms and recondite meanings, has long been a tough task for most Chinese educators. However, literature theories always remain as a great help for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Reader’s Response Theory, a significant branch of literature theories, to the specific teaching process of some English poems may, to a great extent, illustrate how to establish a positive and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atmosphere in class so as to make students gradually become aware of the philosophy of life and enjoy life better. In all, this paper aims to prove the feasibility and the value of the application of Reader’s Response Theory to literature teaching.
【Key words】Reader’s response theory Enlightening teaching Literature teaching Reader
一、序 言
文學,是以語言為手段,塑造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文學在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中擔任了極其重要的角色。他把社會發展的經驗和人類思考、行為的實踐用各種形式記錄下來,后人則通過這些記錄傳承并發展著文明。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學的意義是偉大而深刻的。詩歌是文學的一個顯類。世界上不論哪一種民族文學,詩歌總是最早產生的一種文學體裁。因此,對英語文學作品的閱讀,特別是對英美詩歌的解讀,是英語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高等教育的一項重點工作。文學教育古已有之。早在孔夫子時期,他就把《詩經》看作教育的經典,認為“不學詩,無言”。不難看出詩歌這一較現代人看來晦澀的文學形式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學之本,言之基,行之范。然而,對文學文本的解讀及教學,特別是對詩歌這一特定形式的文學作品的解讀和教學卻還未形成一種行之有效的模式。
文學批評理論,作為通向文學知識海洋的一把無形的鑰匙,為文學文本的解讀和教育提供了理論基礎,指明了研究的方向。20 世紀是西方社會各個領域發生深刻變化的偉大年代,是文學批評理論多元化發展的偉大年代。各種文學批評理論都得到空前的發展,并滲透到了文學文本解讀和教育的方方面面。綜合起來,可以將各派文學批評理論粗略的分為四大類,即“作家研究”、“作品研究”、“讀者研究”和“社會文化研究”。美國著名的文藝理論家M.H.阿布拉姆斯在他的文學理論經典《鏡與燈》一書中提出了“文學四要素說”,并簡潔地用三角形排列出了它們之間的關系:[1]
阿布拉姆斯根據三角形中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把所有文學研究方法納入他的理論框架之中,歸結為四大類:即“模仿論”,文學作品對宇宙或世界的反應;“實用論”,讀者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闡釋;“表現論”,作家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外化,形成文學作品;“客觀論”,就作品研究作品,不指涉任何其他方面。
在這四類研究方法當中,“實用論”尤其強調了讀者對文學作品解讀的重要作用,因而讀者反應論無疑也就成了指導文學教學的一大重要批評理論,為高等院校開展文學教育,包括詩歌賞析教學提供了無可或缺的理論基礎。因此,以讀者反應論為指導,開展文學教學,能行之有效地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氛圍,創建一種啟發式教學模式,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人文素養。
二、讀者反應論
讀者反應論強調和肯定了讀者在文學文本閱讀和教學中的主導性地位。該理論認為,文本不僅是讀者閱讀、欣賞的對象,是讀者審美活動的催化劑,同時,讀者又無可避免地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感受反射到文本當中去,從而形成一種對文本新的個性化的理解。讀者反應論的出現,在20 世紀的文學欣賞和教育界激起了極大的反思,“讀者”這一角色在閱讀過程中受到了空前的關注,而文學研究的重點也逐步遷移到閱讀主體身上。這一理論極大地豐富了文學教育的思路和方法,為進一步激發學生在文學學習中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也大大加速了文學教育的發展和革新。“文本不再是靜止不變的標本,而是讀者理解作者意圖并將這些意圖創造地再現于另一文化的語言表現”。[2]簡而言之,文學作品的意義不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動態變化著的。不同時代背景的人閱讀同一部作品會得到不同的理解,而正是在這種動態的讀者與文本之間的交互作用中,文本的多元化意義才得以形成。事實上,讀者反應論強調了在文學作品解讀中的兩個重要因素:其一,歷史環境對文本意義的影響。文學,是歷史的反映,而歷史又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因此文學文本也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體現的文本意義是不同的。正如讀者研究理論的先驅者伽達默爾認為,“文學作品的每一次新的闡釋就是一次新的未知的探險,因為,在與藝術品對話的每一瞬間,說話人聚集了已言說的東西,并同時向對方傳遞去無限多樣的尚未言說的東西。藝術闡述者正是要參與這無限多的未說意義之中。這就使每次藝術對話都包蘊了一種內在的無限性”。[3]其二,讀者的參與對文本意義的影響。接受美學的著名代表人物姚斯曾指出,“文學作品并非是一個對每個時代的每個觀察者都以同一面貌出現的自足的客體,它也不是形而上學地展示其超時代本質的紀念碑。文學作品像一部樂譜,要求演奏者將其變成流動的音樂。只有閱讀,才能使文本從死的語言物質材料中掙脫出來,而擁有現實的生命?!保?]美國文學批評家荷蘭德(N.Holland)提出:“閱讀絕不可能排除個人情感的影響,因此閱讀不可能是客觀的”并引用所謂“自我心理學”的觀點來論證每個人的閱讀行為都是一種獨一無二的個人經歷。這種經歷受讀者個人的心理、態度、價值觀念等影響。[5]根據這一理論,在教學中,教師不應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更不應該生搬硬套某一既定的文本解釋,應積極地鼓勵學生自主的參與到文本的解讀過程當中,發揮其創造性和主動性,以學生對作品的反應為出發點,形成一種啟發式教學,最終提高教學收益?!拔膶W教學如同登山觀賞風景,學生在教師的鼓勵和引導下,攀登一座座高山峻嶺,在經歷一番艱難跋涉后,學生在山頂細細品味和欣賞山下美麗的風景”。[6]
以該理論為指導,詩歌欣賞的課堂教學也應把立足點放在學生的自主閱讀上,將教學實踐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即:學生自發性初始閱讀階段、在教室的指導和提示下學生的二次閱讀階段及課堂討論后的綜合理解階段。啟發式詩歌教學的創新性探索是對傳統文學教學模式的又一次大膽的反思,其良好的教學效果為今后高等教育中的文學教學探索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三、教學個案設計
1.教學準備階段
由于文學課程所教授的對象在英語語言能力、文學閱讀經驗及文學領悟能力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差異,因此,根據讀者反應論,文學教學就應該根據學生層次的不同,既循序漸進又因人而異地進行相對的個性化教學,而最終達到培養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其在文學文本的閱讀過程中逐步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人生境界、領悟人生真理的目的。
(1)教學材料的選擇
此次教學個案是基于讀者反應論的原則,針對英語專業低年級的學生開設的專業選修課,學生之前不具備過多的英文詩歌的學習經歷,故此次個案選擇T.E.休姆的《秋》作為教學材料。首先,這首詩用詞較少,篇幅較短,意義較為淺顯,適合于英語語言基礎較為薄弱的英語專業低年級學生閱讀,能讓學生輕松愉快地開始他們的文學欣賞旅程,同時也能有效地減少學生所固有的認為文學作品太難的抵觸情緒。其次,此首詩的主題“秋”為廣大學生所熟知,這也能大大鼓勵學生對詩作產生積極的有創造性的反應,將個人的閱讀經歷,即讀者世界和詩人創作的文本世界有機地聯系起來,進而挖掘學生與生俱來的文學欣賞能力。再次,根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的規定,英語專業學生應“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7]這里所談到的“文化知識”指的就是西方文化的知識。而文學作為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在英語專業的教學過程中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同時,意象主義作為英美文學史上的一支重要的流派,休姆作為意象派的代表人物,其詩作中的各種意象的組織和排列也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英美文學理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最后,關于“秋”這一主題的詩作在中國可謂為數不少,這樣一來,學習休姆的《秋》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較好的機會來進行中西方的文學的比較,從而更好地把握中西文化的區別,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發展。
(2)教學目標的制定
根據讀者反應論,此次教學個案的設計旨在建立一個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自發自主學習為手段的啟發式教學環境,主要在審美及情感兩方面使學生逐步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人生境界、領悟人生真理??偟恼f來,此次教學旨在借助《秋》當中反差意象的大膽運用而從審美角度激發讀者群體的想象力,從而在情感上讓學生讀者理解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都市生活的厭惡。此外,此次教學設計同時也對學生理解如何使用具體的意象表現內心的情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同時,此次閱讀經歷也旨在激發學生讀者對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的重新審視,從而積極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2.教學實施過程
(1)學生自發性初始閱讀階段
根據讀者反應論,要發揮讀者的主觀能動性,讓讀者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過程中去,并充分利用其想象力及固有的生活經歷,將讀者世界和文本世界盡量聯系在一起,以期得到對文本的進一步理解。因此,在初始閱讀階段,文學教學應盡量創造一個啟發式的環境,讓讀者盡快投身其中。對于《秋》這篇詩作,本個案設計了一系列導入措施:首先,讓學生聽一段描寫秋日美景的輕音樂(如《秋之落葉》等),同時讓他們在頭腦中形成自己對秋日的幻想圖。其次,讓學生口頭描述其頭腦中的幻想圖,這樣就能形成學生對所學詩作《秋》的內容的一些預境。接下來,教師向學生展示一些秋日美景圖,并由教師朗讀該首詩,隨后,學生一起朗讀并在班級范圍內討論學生對詩作的一些初步理解。
另外,對詩人背景的介紹也會對學生讀者的理解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在具體閱讀詩篇之前,教師還應該有側重的介紹詩人的背景及寫作風格,這樣就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正確的解讀詩作的真正含義。本個案亦提供了一些有關休姆的介紹以引導學生的閱讀:休姆,著名英國詩人、文學批評家。他是英國文學意象主義的先驅。其詩作素以精確、簡練的用詞和簡單、具體的意象表達了詩人對基督教控制的世界所持有的悲觀態度。
(2)語義及語篇解讀即二次閱讀階段
對任何詩篇深層次的理解無疑都是基于對該首詩中具體詞匯、短語、特定句式的把握之上的,而對這些知識的學習就可以稱之為詩篇的語義解讀。對于休姆的《秋》,在解決了少量重點難點詞匯之后,閱讀的重點就應放在具體意象的對比運用上,而這又屬于對文本的語篇解讀,它是形成對文本的最終解讀的有決定性意義的階段。本個案設計了如下流程圖以解讀此詩中的各種意象:
在語篇解讀的過程中,教師應扮演閱讀向導的角色,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導向性的問題,幫助學生更快更好的理解詩作。針對休姆的《秋》,此類問題的重點應放在對比意象的運用上,如月盤為紅色,而都市孩童的臉龐為白色的具體原因及紅潤的月盤和白皙的臉龐進行對比的原因等。經過這些問題的引導,學生們不難得出休姆此詩的主題意義,即對鄉間田園生活的向往和對都市文明生活的厭倦。
(3)閱讀反思即綜合理解階段
費須認為,文學作品的價值源于讀者對作品的思考、討論和書面評論。[8]因此組織學生進行必要的反思和討論對實現作品的多元化意義有很大影響。另外,為了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文學教學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環境采取靈活多變的模式積極引導學生逐步感悟人生真理。筆者認為,中西作品對比不失為一較好的方法。一方面,通過中西作品的對比,能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其本國文學的偉大價值,同時,學生還能意識到對本國文學的閱讀經歷可幫助和促進其對外國文學的理解。另一方面,中西作品的對比還能使學生充分認識到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進而促進未來跨文化交流的發展。本個案建議將休姆的《秋》和中國唐代著名詩人劉武子的《立秋》進行比較性研究和分析。兩首詩雖都描寫的是秋日夜晚的景象,但在語調、主題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不同。休姆的《秋》通過對比紅潤的月盤和白皙的星辰,以體現一種悲傷的語調,從而抒發詩人對鄉間生活的向往和對都市生活的厭倦;而《立秋》一詩則從啼雅、涼風、梧桐、明月等意象出發表達了詩人當時歡快的心境,及其對即將來臨的秋季的期盼。
另外,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和文學欣賞能力,激發其創造性思維,文學教學也應當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啟發式活動。例如,在欣賞完休姆的《秋》之后,可以鼓勵學生創作自己的小詩來描寫秋季。當然,教師應給予一定的指導,如介紹簡單的語群結構以控制詩篇的韻律(形容詞+名詞+動詞)等。這樣的練習不僅能大大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且能增強學生對文學的興趣,提高文學教學的趣味性。此外,也可鼓勵學生有創造性地更改原詩中的意象,用其他的意象取代紅潤的月盤、白皙的臉龐等,從而創作自己的小詩。
四、結 論
英美文學課,尤其是英美文學賞析類課程傳統的“一言堂”“獨唱式”,強調教師主導作用的教學模式已不再適合于當前的教育現狀。當前的文學教育者們應該將更多的文學研究理論運用到具體的教學實踐當中,從而創建一種新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啟發式教學模式。正如一些教育專家所指出的,“發軔于二、三十年代,成形于六、七十年代,在八十年代從理論探討真正轉到英語文學教學實踐研究的讀者反應理論在國內的外語教學中有其獨到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保?]因此,文學教育者應更多的立足于讀者反應理論,在教學材料的選擇、教學過程的實施及教學反思等階段強調讀者即學生的反應,充分發揮學生讀者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他們積極參與到文學文本的解讀過程中去,從而最終通過特定文學的閱讀達到改善學生人生觀、世界觀的目的,使其在文學文本的閱讀過程中逐步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人生境界、領會人生真理。而這才是文學教學轉變為文學教育的根本途徑,是文學教學的根本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林燕平、董俊峰.文學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14
[2]廖七一.跨學科綜合 文化回歸 多元互補[J].外國語,1998(5):29
[3]之、王岳川主編.文藝學美學方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307
[4]姚斯.文學史作為文學理論的挑戰[A].見:瓦爾寧編《接受美學》[C],慕尼黑:威廉·芬克出版社,1975:129
[5]Holland, N. 5 Readers Reading[M].New Haven: YaleUniversity Press,1975:106~111
[6]金李儷.讀者反應論與英語文學教學[A].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4):130
[7]教育部高教司.《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2000.4
關鍵詞: 英語學習者 閱讀教學 課堂運用
一、引言
隨著英語學習者(ELLs)數量的急劇增長,對其進行有效讀寫能力的培養日益受到學者們的關注(這里ELLs指的是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或者外語的學習者)。欲使學習者讀寫能力得到提高,從而使其語言能力得到真正提高,從事英語語言教學的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們必須掌握一整套與語言學和英語閱讀相關的主要概念?!秾τ⒄Z學習者進行閱讀教學:從語言學得到的啟示》由美國路易斯大學ESL(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和雙語教學領域教授Kristin Lems與同一領域兩位同事LeahD.Miller和Tenena M.Soro合著,旨在通過閱讀和學習本書,為英語教師從事教學工作奠定理論基礎,尤其是在培養英語學習者閱讀技能方面的理論根基。除本書外,Kristin Lems還與Timonthy Rasinski,Camille Blachowicz共同著有Fluency Instruction:Research-Based Best Practices(2006)。
二、主要內容
本書詳細介紹了閱讀教學的重要理論和概念,結合讀寫教學的實踐,對這些理論的實際課堂運用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建議。全書共分為九章。
第一章是對整個二語習得領域的概述。本章簡要介紹了語言學習、讀寫能力,以及二語習得領域內的重要理論。作者首先介紹了Halliday所提出的以語言為基礎的學習理論(Language-based theory of learning)。韓禮德將所有學習行為都看成語言過程,發生在三個相互關聯的領域內:學習語言,通過語言學習內容及學習與語言相關的知識。其次,作者介紹了語言與讀寫能力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作者認為,讀寫能力的提高必須依靠一系列看似不相連的因素共同作用,稱為“成功綜合征(syndrome of success)”。這些因素包括聽力理解、音位意識、語言產出、詞匯識別,等等。作者還概括了影響二語習得的因素,包括語言因素(輸入假說與輸出假說)和非語言因素(情感過濾、動機等)。在教學法方面,作者從歷史溯源出發,歸納了幾種重要的教學法,以及閱讀教學在這些教學法中的地位。
第二章主要關注母語對二語習得產生的影響,尤其是對閱讀的影響。在本章的開頭,作者便列舉了一些關于母語影響的重要假說,包括對比分析假說、Chomsky語言天賦假說,以及Cummins的相互依賴假說。這些假說都表明,母語和目標語是相互關聯的,母語將對二語習得產生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是積極的抑或是消極的。對此,作者通過舉例具體說明其積極影響(PCI)和消極影響(interference)。接著,作者闡明了元語言意識在二語習得中發揮的作用。兒童在學習母語時培養的元語言意識將有助于二語讀寫能力的提高。最后,本章還介紹了另外三個與讀寫能力相關的理論:臨界假說、臨界理論,以及基本人際交往能技能(BICS)和認知學術語言水平(CALP)。
第三章至第九章是本書的重點,系統闡述了構成“成功綜合征”的七個關鍵成分,以促進英語學習者讀寫能力的發展。
第三章主要是關于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即培養聽說技能,包括聽力理解能力和口語產出能力。作者認為,具有較高口語表達水平的學習者更有可能提高讀寫能力。本章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回答了什么是聽力理解的本質,英語學習者如何發展聽力,以及聽力在閱讀中所起的作用等一系列問題。作者反駁了聽力是被動的過程這個觀點,提出了聽力過程是積極主動的,并使用了auding這個詞來表示積極的聽力理解。緊接著,作者在分析聽力理解和閱讀理解之間的相似性的基礎上,通過列舉研究結果表明,聽力在閱讀中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是提高閱讀能力的基礎。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口語技能的發展及其與閱讀能力發展的相互作用。英語學習者口語技能經歷了從單個詞的產出到復雜句的發展歷程。教師必須尤其關注學習者的沉默時期。在這個時期,學習者積極獲取聲音的知識,這個過程是相當活躍的。
第四章討論了英語正字法對閱讀的影響。本章一開始,作者便關注英語學習者是如何進行詞匯識別,以及如何對連續的文本進行解碼。詞匯包括兩種:可解碼詞和常用詞(需通過記憶)。在書寫系統中,若聲音或音位直接對應符號或字素,這種書寫系統就稱為透明拼寫;反之,若不直接對應,就稱為非透明拼寫。透明拼寫和非透明拼寫體現在兩個不同的方面:從符號到聲音的匹配及從聲音到符號的匹配。前者使學習者易于發音與解碼,后者則使得單詞拼寫變得更加容易。然而,作者也指出,英語在這兩個方面都沒有相似性。在這個理論基礎上,作者提出拼寫對閱讀的影響。來自透明拼寫系統的學習者將更容易發展讀寫能力。此外,作者介紹了幾種主要的書寫系統:字母書寫系統、表音書寫系統,以及音節書寫系統等。
五六兩章主要關注詞匯學習。第五章討論了學習者通過詞素來學習詞匯,深刻剖析了詞素是如何形成單詞的,以及在何種程度上有助于英語學習者學習詞匯。英語是形態音位語言,一個音位可以有多種不同的發音,也可以有多種不同的拼寫方式。單詞由三種詞素構成:詞根、詞綴和詞干。按類型劃分,詞素可分為自由詞素和黏著詞素,前者可細分為詞匯詞素和功能詞素,后者則可分為派生詞素和曲折詞素。在本章的最后,作者駁斥了近年來人們要求簡化英語拼寫的聲音。如果拼寫被簡化,我們就將失去有助于英語閱讀的詞素信息。
第六章關于構詞法、同源詞和詞匯搭配。本章一開始,作者便引用Thorndike關于十五個國家學生用不同母語閱讀的研究來闡明詞匯和閱讀能力是高度相關的。詞匯量的擴充有助于學習者在閱讀過程中更好地構建意義。英語詞匯具有很強的生成能力,加上大量新詞源源不斷地涌入,使得英語稱為世界上擁有最大詞匯量的語言。作者介紹了十二種構成新詞的方式,包括新創詞(coinage)、復合構詞法(compounding)、拼綴法(blending)、逆生法(backformaion)等。假如英語學習者的母語與英語屬于同一個語系,即印歐語系,他們將大大得益于同源詞的學習。搭配是英語中一種常見的現象,許多詞的意義不能通過單個詞來理解,而應與其他單詞搭配,主要有三種搭配現象:短語動詞、慣用語和句素。
第七章主要探討了閱讀流利性。在過去幾年,以朗讀為測量方式的閱讀流利性成為炙手可熱的焦點。在本章,作者通過列舉、總結前人關于流利性的定義,將本書中的流利性定義為學習者識別單詞,同時構建連續文本意義的能力。由于口頭朗讀與閱讀理解能力有高度相關性,LaBerge和Samuels提出了自動性理論。然而,許多教師對于能否用口頭朗讀來測量閱讀理解還存在質疑。此外,作者闡述了流利性閱讀教學的方法:詩朗誦,配對朗讀,限時反復閱讀,歌詞吟唱等。基于學生能正確讀出單詞的比例,Betts建立了三個不同的標準。本章末尾,作者提出,流利性閱讀教學不僅適用于本族語者,而且對ELLs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并列舉了流利性閱讀教學的優勢之處。
第八章集中探討前幾章中構成“成功綜合征”的因素如何共同致力于英語學習者的閱讀理解,以及如何構建書面文本的意義。作者承認,在新的語言中,理解連續的書面文本并非易事。即使詞匯解碼不再是難題,將文本閱讀下去并構建意義也是相當艱難的。因此,ELLs有必要運用策略。閱讀理解能力取決于學習者閱讀策略的應用,包括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閱讀能力強的學生傾向于運用更多更有效的閱讀策略:詞匯學習策略,短語、句子層面上的策略,段落、話語層面上的策略,以及元認知策略,并對這些策略做了詳細的說明。作者指出,泛讀是幫助英語學習者加強閱讀能力最有效的方式。泛讀指的是閱讀大量文本,理解其大意,并幫助學習者習得詞匯,獲得學科知識,熟悉句法結構等。通過泛讀,學生能將課堂上學到的閱讀策略廣泛地運用于閱讀實踐之中。最后,作者提出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比如:提供雙譯本,圖畫書,以及利用各種各樣的出版資源(報紙、雜志等)。
第九章是本書的最后一章,主要是關于寫作教學的。寫作是人類一大創造,是概括、組織、儲存,以及傳播信息的方式。寫作與閱讀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作者認為將寫作另成一章放在本書末尾是極其必要的。寫作并不是僵化的口語形式的再現,它需要更加正式的語法和更加復雜的句式結構,且更依賴詞匯組織。過程性寫作要求分步驟進行課堂寫作。使用最多的過程性寫作模型是寫作階段模型,分為四個步驟:寫作前的構思、獨立寫作、修改、發表。在此基礎上探討如何創造良好的寫作環境,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寫作。此外,作者討論了用于分析教學寫作任務的框架,主要分為三個水平:表達型寫作、反應型寫作和說明型寫作。英語學習者在寫作過程中會產生一系列寫作失誤,Doughty等提出糾正失誤的方法——關注形式(FoF),即語法正確性,要求學生糾正語法錯誤。
三、評述
本書通過影響閱讀能力的主要因素探討如何對英語學習者(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進行閱讀教學。目的在于提高英語教師和從事英語教學工作人員的理論素養,尤其是與閱讀教學相關的理論基礎,是一部介紹閱讀教學理論與方法的專著。整體看來,本書主要有以下特點和貢獻。
首先,本書結構嚴謹,條理清晰。全書按照影響英語學習者閱讀能力的幾個重要因素(口語表達、拼寫能力、運用詞素學習詞匯、構詞法、流利性)到閱讀策略的運用再到寫作教學的邏輯順序編寫,思路清晰。各個章節雖相互獨立,卻緊密結合。每章都有一個確定的主題,內容緊扣主題編寫。如第二章討論母語對二語習得的影響,主要介紹母語影響的理論與假說,并對積極影響(PCI)和消極影響(interference)進行了探討。且每章開頭都列出了本章出現的專業詞匯,使讀者透過詞匯對本章形成了一個大致的印象。本書最后增加了詞匯表便于讀者查詢詞匯意義。
其次,與其他同類書相比,本書具有以下兩個特點:(1)許多研究英語閱讀教學的書籍僅僅關注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高等教育學生群體;而本書更多關注美國基礎教育(K-12)環境中ESL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提高讀寫能力,為英語學習者有效學習書面語言奠定堅實的基礎。(2)本書更加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盡管本書旨在提高英語教師的理論素養,但其優勢在于并不僅僅是簡單羅列出與二語習得和閱讀相關的理論。全書貫穿了相當多的教學實例。這些實例記錄了教師在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中的切身感受與經歷,以期與讀者產生共鳴,幫助讀者加深對理論的理解。除第八章之外,每章末尾都設置了“How does this look in the classroom?”環節,提出運用到實際課堂教學中的方法與策略,將大量理論與實際教學應用相結合。例如,第三章末尾,作者提出在實際課堂中運用精聽與泛聽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精聽活動包括從電影、電視或網絡上截取聽力片段反復收聽;聽歌曲寫下歌詞;短文聽寫等。而泛聽活動則包括表演所聽單詞、句子或事件(TPR);邊聽邊做筆記、完成表格等。
再次,本書適閱人群廣泛。適用于(1)ESL教學及雙語教學的教學領導;(2)閱讀教師及有關專家,有助于他們了解更多閱讀教學理論;(3)現任或準ESL教師,使其更全面地了解ESL或ESL閱讀教學專業知識;(4)普通教師。
此外,本書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涵蓋了從口語、正字法、詞匯再到流利性等一系列與閱讀教學密切相關的理論,加強了ESL教師關于語言知識的培養,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更關注語言理論的運用,培養ELLs獨立運用從詞匯到句子再到篇章層面的閱讀策略,提高ESL閱讀理解能力。然而,本書雖是以理論為主的專著,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一般理論書籍枯燥乏味的陳規范式,書中多次出現插圖與漫畫,使全書不乏其趣味性。例如,第四章中在芝加哥的移民用其母語書寫的廣告牌、餐廳招牌等插圖,以及第六章介紹句素時的漫畫,使讀者有一個直觀的了解。
當然,本書也存在一些缺點與不足。首先,本書理論歸納有余而實證研究不足。即使本書在介紹理論知識的同時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學實例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就作者本身而言,相關的實證研究也鮮少涉及。其次,全書除了第一章綜述之外,第二章至第七章主要介紹與閱讀能力相關的成分,只有第八章是真正闡述閱讀理解與閱讀策略。所提出的如何提高這些影響閱讀的因素從而加強閱讀能力的方法也只是凌亂地分散在各個章節中。如此看來,作者對如何進行閱讀教學,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尚缺乏系統完整的分析,這未免有些遺憾。即便如此,本書也不失為一本系統介紹閱讀教學理論與方法的學術著作。本書的出版發行將對ESL閱讀教學與研究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Lems,K.Teaching Reading to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Insights from Linguistics[M].The Guilford Press,2009.
[2]Gray,W.S.The Major Aspects of Reading.In H.Robinson?。╡d.),Sequential Development of Reading Abilities.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60.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13-0151-03
血液透析是治療急慢性腎衰竭的主要腎臟替代方法之一。患者開始血液透析過渡到規律透析,這個過程稱為誘導期透析[1]。誘導期透析患者,尤其是初次血液透析的患者,對疾病的預后、經濟負擔等因素的擔憂,容易出現消極情緒,導致不同程度的焦慮;誘導期透析患者又容易出現低血壓、低血糖、痙攣、透析失衡綜合征、首次使用綜合征等急性并發癥,不僅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痛苦,也會誘發患者焦慮、緊張、恐懼的心理反應。因此,在血液透析誘導期的臨床治療中,護理人員對患者實施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改善其心理狀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和透析質量。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8月-2014年11月筆者所在醫院腎內科收治的進入血液透析誘導期患者89例,按血液透析順序編號,奇數45例患者作為試驗組,偶數44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原發疾?。郝阅I炎54例,糖尿病腎病21例,高血壓腎病6例,多囊腎3例,痛風性腎病2例,梗阻性腎病2例,狼瘡性腎病1例。深靜脈置管81例,動靜脈內瘺8例,透析方案:均使用日本東麗TR8000人工腎機及德朗B-14P低通量透析器,首次透析時間為2 h,次日或隔日透析2~2.5 h,此后逐步過渡到4~4.5 h的常規透析。超濾量根據患者水鈉潴留等情況決定[2]。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1.2 方法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所有首次血液透析后患者的心理狀況。對照組進行血液透析常規透析治療、服用藥物、對癥治療及一般健康教育[3]。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針對性健康教育措施。過渡到規律透析后,再次采用SAS評估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況,最后比較兩組前后的SAS得分,進行健康教育近期效果評價。
1.2.1 健康教育方式 在誘導透析前由責任護士加強與患者及家屬的交流,評估患者年齡、文化程度、社會背景、經濟狀況、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和學習能力,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根據綜合評估資料,向其講解血液透析的基本原理、血透前后注意事項,透析常規程序,幫助其了解透析的預后及藥物使用的注意事項等,減少其焦慮心理[4]。首次血透后,指導患者填寫SAS量表。根據患者的個體狀況,找出影響患者心理的首要因素,因人施教。健康教育方式包括集體健康教育、圖文宣傳、醫保政策解讀,適當介紹成功的病例,安排有經驗的病友現身說法等。
1.2.2 健康教育內容
1.2.2.1 心理指導 終末期腎病透析患者剛接受透析時,即誘導期,對血透的技術原理、治療作用等信息不甚了解,被動接受治療,害怕失去正常的生活能力。在接受透析治療過程中,患者了解到透析只是身體生理機能的替代,腎功能無法恢復,產生了生活沒有希望,拒絕與人交往,對生活和自己的未來感到消極失望[5]。對疾病的預后、經濟負擔等因素的擔憂,從正常生活進入到透析相伴的角色紊亂,一時很難適應血液透析患者這一角色,都成為誘導期透析患者心理的負性因素,引發不同程度的焦慮。這時,護理人員應鼓勵患者加強與配偶家屬溝通,與其朋友交流,幫助和指導患者及時適應角色。同時鼓勵患者提出問題,給予答復并進行一對一針對性干預,增強患者治療的信心及心理應激能力。
1.2.2.2 飲食指導 指導患者合理選擇膳食,保證熱量攝入,提倡低鹽低磷優質蛋白飲食,戒煙限酒,特別是教會患者透析期間控制飲水量,以預防心衰和肺水腫的發生。食用足夠的優質蛋白,如瘦肉、雞蛋、奶制品,每日攝入1.0~1.2 g/kg比較適宜??刂扑c攝入,特別是無尿患者,兩次透析間的體重不超過干體重的7%[3]。
1.2.2.3 用藥指導 幫助患者正確認識透析與用藥的關系。正確使用藥物控制血壓、糾正貧血等,堅持服藥及做好自我監測,包括血壓、體重、尿量、水腫程度,為醫生提供參考依據,主動參與到診療活動中,為后期規律透析安排合理的透析時間,建立良好的遵醫行為。
1.2.2.4 血液透析通路的管理指導 對于臨時血管通路深靜脈置管,指導患者保持導管敷料清潔干燥,穿脫衣褲避免牽拉及導管滑脫的意外事件。股靜脈置管患者避免大腿與上身成直角,減少活動。對于長期血管通路的動靜脈內瘺患者,指導患者血透后正確按壓穿刺部位,保持造瘺部位清潔干燥,防止造瘺側肢體過度彎曲和受壓,盡量少穿袖口過緊的衣服,平時指導加強手臂鍛煉,盡快使靜脈動脈化,幫助瘺管成熟和擴張。
1.2.2.5 學會自我管理 誘導期血液透析患者缺乏相關的知識、技能和強烈的自我管理動機,試驗組給予發放書面資料、一對一教育、集中講解授課3種形式在患者心理、飲食、血管通路自我護理、透析并發癥預防等方面進行健康指導,形成患者自我健康護理的框架[6]。
1.2.2.6 幫助和鼓勵患者“社會回歸” 血透醫護人員的目的是幫助患者恢復活動能力和獨立的生活方式,以及社會回歸[5]。在家庭,首先要患者自己照顧好自己,盡可能不要依賴家庭(視病情),減少或避免給家庭帶來的負擔,體現自己在家庭中的作用,如年老患者可以幫助子女撫養下一代。在單位,如身體條件允許,可參加力所能及的工作。一點價值的體現,都會給患者帶來無限的成就感。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兩組患者在護理干預前焦慮情緒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過渡到規律透析后,試驗組的SAS得分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血液透析是維持尿毒癥患者生命的主要腎臟替代方法之一。在血液透析誘導期的臨床治療中,患者缺乏相關的知識,加上疾病和治療帶來的痛苦,容易產生焦慮、恐懼等心理問題。健康教育是一項有目標、有計劃、有系統、有評價的教育活動,促進人們自覺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為。
首先,血液透析誘導期患者由于初期對疾病的認識不足以及疾病的折磨,從而出現各種消極的心理表現,告訴患者雖然尿毒癥不能根治,但只要規律的透析和用藥,系統的治療,預防并發癥,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工作和學習,使患者有信心戰勝疾病。
其次,合理排遣負性情緒。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加強溝通,滿足患者被愛、被關心、被尊重的心理需求,鼓勵患者傾訴,鼓勵患者參加適當的活動,甚至回歸社會,轉移注意力,消除患者的緊張焦慮心理。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6~7月在我科透析患者 120例作為研究對象,年齡30~70歲,能獨立行走或者須借助助行器行走,且意識清楚,跌倒評分>5分。其中男80人(66.7 %),女40人(33.3%);伴有原發性糖尿病15人(12.5% ),患者均為初中及以上學歷,理解能力及記憶力尚可。
1.2實施方法與健康教育內容
1.2.1首先由本科護士質量控制組(以下簡稱質控),根據職責查找相關資料,針對跌倒常見原因從人、藥物、環境進行頭腦風暴,分析跌倒原因,根據原因制定對策及跌倒應急預案等一整套方案,由護士長對護士進行跌倒預防知識培訓、考核,使之能正確掌握跌倒高危因素評估方法,嚴格執行安全管理制度及預防跌倒措施,并能熟練運用護理干預技能,進行多重護理干預,防止患者發生跌倒。
1.2.2將透析患者的防跌倒健康教育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根據跌倒原因分類顯示,患者健康因素引起的跌倒是最主要的原因,占60%~70%。故患者首次透析由責任護士根據疾病種類、用藥及病情狀況,綜合評估跌倒危險因素,內容包括:年齡>60歲(1分),跌倒史(1分),活動障礙(3分),營養不良(2分),睡眠障礙(2分),服用鎮靜、催眠、麻醉抗精神類藥(3分),視力障礙(1分),意識情況不佳(1分),無陪伴(1分)。綜合得分>5分屬于跌倒高危人群,進行首次宣教時,告知患者存在的跌倒危險因素和防范措施,并讓患者和家屬在"跌倒/墜床預防告知書"上簽字。然后發放宣傳圖片和宣傳單,提高患者的跌倒風險意識和防范意識,明白跌倒所帶來的不良后果,以此來取得患者及家屬的配合和主動性,同時填寫跌倒危險因素評估及跌倒防范措施記錄單,方便相關的質控宣教小組跟蹤評估,促進護理質量持續改進。
相關文獻[2]顯示,護士的宣教方式和態度對健康教育效果影響顯著,護士對患者的口頭宣教效果明顯高于書面宣教。因此,本次研究中每周組織透析當日的患者及家屬學習1~2次,由責任護士及質控組長進行健康教育講座,以保證每個患者都有機會參與學習,內容包括跌倒的常見原因、危害、預防措施、跌倒后補救方法等,最大限度地取得患者家屬的理解和支持,盡量把跌倒的預防安全知識教育由書面轉化為圖片或視頻形式,盡可能的做到簡單易懂,記憶深刻。由于有的患者記憶力差、理解力降低,對自己的身體狀況評估不足,小組式健康教育多次分階段、分重點地實施防跌倒安全教育,重點從環境、用藥、營養、運動四個方面進行防跌倒安全健康教育。
環境質控組負責管理和改善透析間及患者通道的內外環境及設施,引導患者熟悉環境。例如:透析間及通道布局是否合理,是否有安全隱患存在,關注重點放在地面是否保持清潔干燥、無水漬;"小心地滑"指示牌是否放在醒目位置;床頭是否有"防止跌倒"警示標示;衛生間是否有扶手及扶手高度是否合適;走道扶手有無松脫;通道有無障礙物、是否寬敞;物品擺放是否有序;光線是否充足;生活物品是否放于方便之處;床腳是否處于剎車狀態;床邊護欄功能情況等。并教導患者在家亦應遵守以上規則,防止跌倒的發生。
用藥質控組負責患者用藥情況及對跌倒的影響進行全面評估和健康教育,加強用藥指導。由于慢性尿毒癥常合并較多并發癥,出現低血壓、心衰、失眠、便秘、視力下降、精神和神經異常等,因此,對使用鎮靜劑、安眠藥、麻醉抗精神類藥、降血糖藥、降壓藥、緩瀉劑等藥物的患者,應觀察藥物療效及不良反應。告知在透析過程中易出現低血壓的患者,透析前不服用降壓藥,使用降血糖藥的患者透析前不使用藥物,并告知低血糖的癥狀及預防方法。指導患者改變時遵守"三部曲",即平躺30s,坐起30s,站立30s再行走。居家如感頭暈、服用鎮靜安眠藥、降壓藥、臥床時間較長等情況時,下床前先坐于床沿,再由照顧者扶下床;告知服用鎮靜安眠藥的患者在服藥前應完成洗漱,必要時如廁亦要協助,防止服藥后活動發生意外。
營養質控組負責患者飲食及營養補充的指導。尿毒癥和透析患者幾乎都存在程度不等的營養不良,一些患者的營養不良處于早期不易被察覺或不被患者所重視[3]。許多研究表明,透析患者營養不良與患者的并發癥和死亡率增高有關[4],所以改變患者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護士應對患者營養狀況及對跌倒的影響進行全面評估。指導患者合理補充營養,例如飲食要求做到"三高一低",即:優質高蛋白、高熱量、必須氨基酸、低磷。并補充適量的水溶性維生素、避免進食含鉀高的食物,注意調節水分和電解質的攝入量。根據透析次數、腎功能情況等作適當調整,尤其是水和鹽的控制,要保證透析間期體重的增長不超過干體重的3%-5%,或每天不超過1kg,以免超濾過多引起低血壓,告知患者水分控制的技巧,盡量每天早晚測量體重。
運動質控組負責患者的日?;顒颖O督及安全工作。運動治療作為康復醫學中最基本、最積極的治療方法,已成為臨床上治療慢性疾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5]。鼓勵患者進行適度的有規律的身體鍛煉或功能鍛煉,如散步、打太極拳、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動等。告知患者要穿大小合適的鞋,鞋底應防滑,系緊鞋帶,褲子也應長短合適。行走不能過長時間和距離,不做劇烈運動。如患者在行走時出現頭暈、雙眼發黑、下肢無力、步態不穩和不能移動時,立即原地坐(蹲)下或靠墻,呼叫他人幫助。要使用輪椅時應檢查輪椅制動情況,教會患者及家屬安全使用輪椅或步行器,并交待患者活動時由家屬陪同。
除此之外,醫院還建立了"護理部-護理安全質控組-病區護士長"三級護理安全監控體系來監管患者跌倒防范措施的執行情況,由質控員每月匯總填寫患者跌倒記錄本,如發現問題,進行上報,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由當事護士進行補充宣教,及時地消除了危險因素,保證各項安全護理措施落實到位。
1.3跌倒應急預案及討論 患者院內發生跌倒后,護士及時趕赴現場,查看患者,了解情況,同時報告醫生,查看患者的摔傷情況、受傷部位,檢查意識、瞳孔、生命體征是否正常,測量血壓、脈搏、呼吸,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密切注意患者的病情變化,協同醫生處理,使對患者的傷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并立即報告護士長,查看是否有外傷、骨折情況及患者出現跌倒后的精神狀況等,正確及時地執行醫囑,作好患者和家屬的安撫工作,消除其恐懼緊張心理,護送患者到住院部繼續治療,并詳細交接班,將事件發生的經過及時、如實的向護士長報告,護士長立即了解患者病情,作好相應處理,防止事態擴大,填寫意外事件報告單,并及時書面向護理部報告。院外發生的跌倒,護士詳細詢問跌倒經過、原因、后果,記錄在患者的病歷中。各質控組一起分析患者發生跌倒的原因,分析和消除發生跌倒的有關因素,杜絕類似事件的發生。
1.4評價工具和方法 根據透析患者發生跌倒的高危因素和預防知識,自行設計調查表,包括:①發生跌倒的個人因素;②發生跌倒的藥物因素;③發生的的環境因素;④發生跌倒的心理因素;⑤發生跌倒的防范措施及應急處理??偡譃?00分。對2015年6~7月于我科透析患者120例進行小組式健康教育干預效果評估。
2 實施小組式健康教育干預后的效果
實施小組式健康教育前,患者對跌倒的高危因素以及預防認知評分較低,為35.4分,干預后平均分達到87.7分,說明實施小組式健康教育有較好的提升作用。我科通過小組式健康教育的綜合干預后,患者院內外跌倒的發生率及傷害程度均較低,2015年6~7月僅發生1名患者院內跌倒,院外跌倒2名,均為輕微傷且未出現重復跌倒。
3 討論
關鍵詞 益心膠囊 心絞痛 氣滯血瘀 胰島素抵抗 同型半胱氨酸
資料與方法
入選病例:選擇2003年10月~2005年4月門診及住院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80例,臨床診斷符合WHO冠心病心絞痛診斷標準。中醫辨證屬氣虛或氣陰兩虛兼心血瘀阻,參考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1986年制定的中醫辨證標準[1]及血瘀證診斷標準[2]所有病例均除去高血壓病、糖尿病、內分泌疾病及肝腎功能障礙者。
一般資料:隨機分為常規治療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齡45~74歲,平均53.8±14.2歲;病程1個月~10年,平均7.65±2.13年。穩定性心絞痛11例,不穩定性心絞痛29例。益心膠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齡42~76歲,平均52.7±12.7歲,病程0.5個月~11年。穩定性心絞痛10例,不穩定性心絞痛30例。兩組資料及病變特點經統計學處理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健康對照組30例均來自同期本院健康體檢者,男20名,女10名,年齡43~75歲,平均51.6±12.7歲,與上述2病例組基本情況比較無統計學意義。
治療方法:常規治療組:入院后予擴血管(硝酸酯類藥物)、抗疑(阿斯林、抵克力得)、β受體阻滯劑治療。在此基礎上益心膠囊組則口服益心膠,每次4粒,每天3次,4周為1個療程。
指標測定:①血標本收集:所有病人均在入院服藥前及服藥4周后次日清晨空腹采取肘靜脈血。對照組擇期采取肘靜脈血。②胰素抵抗相關指標:a.空腹血糖(FPG)測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應用法國S.500P半自動光譜分析儀及上海榮生生物有限公司提供的血糖測定試劑盒;b.血漿胰島素(FINS)測定:采用放射免疫法,使用中國人民放免中心試劑盒,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c.胰氣氛素敏感指數:參考有關文獻資料[3]介紹的方法進行,ISI=1n(FPG×FINS)。③同型半胱氨酸(Hcy)測定:采用熒光免疫檢測法,用IMX Homocysteine檢測系統和試劑盒。操作按試劑盒說明進行。
統計學處理:各項數據均以X±S表示,分別采用t檢驗,配對t檢驗;均用SPSS10.0統計軟件由計算機完成統計分析。
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瘀癥積分值比較見表。
兩組患者治療前血瘀證積分值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4周后兩組患者血瘀證積分值均下降(P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IST及Hcy比較:兩組患者用藥前ISI顯著低于對照組[(-4.02±0.32)vs(-3.67±0.42)(P
討論
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屬于中醫學“胸痹”、“心痛”等范疇,其病機屬于本虛標實,本虛為氣血陰陽之不足,標實為血瘀、氣滯、寒凝、痰濁等,在心絞痛發作時,心脈不通,不通則痛。其主要病理基礎為心脈瘀阻,根據氣為血帥,氣行血行的理論,臨床采用理氣活血祛瘀法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取得了肯定療效。益心膠囊精選丹參、瓜蔞、乳香、五靈脂、延胡索、枳殼、柴胡、白芍八味中藥,具有活血化瘀、行氣解瘀的功能,本研究顯示,益心膠囊能明顯降低血瘀證積分(P
胰島素抵抗與冠心病的關系已被大多數學者所認同,研究表明,胰島素抵抗導致體內生化、代謝和纖溶特性改變,可能引發血栓形成傾向,加重冠狀動脈硬化并導致急性缺血事件的發生。心絞痛的發病除了與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有關外,血管內皮功能失調亦是主要原因之一。通過過氧化作用一方面引起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同時又促進體內凝血過程,血管內皮細胞受刺激后分泌的內皮素可強烈收縮血管,使內皮功能進一步損傷,加重血液高凝狀態,從而促進冠心病心絞痛的一系列病理生理過程。
本研究顯示,冠心病心絞痛患者ISI水平低于正常人群,Hcy明顯高于正常人群。益心膠囊治療4周后,ISI水平顯著升高,Hcy顯著下降。說明益心膠囊能改善機體胰島素的敏感性,同時能有效降低Hcy,有助于抑制血管收縮及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阻斷心絞痛的病理生理過程,這在冠心病的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沈子尹,王文健.中醫虛證辨證參考標準.中西醫結合雜志,1986,6(10):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