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職教改革的高職休閑體育人才培養困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頒布一年多以來,對職業教育發展影響甚廣。通過梳理我國高職休閑體育人才培養的起源與興起,對比全國體育類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課時量安排、師資配置、實習就業等情況,發現所遇困境為“專業品牌特色不鮮明,招生規模呈兩極分化;課程設置分歧較大,專業師資相對缺乏;行業資源分散,集中需求量較小”,同時也肩負著“民眾生活方式轉變,休閑體育人才逐漸成為行業新貴;政府與企業共同推動行業發展,專業人才需求提質增量;行業發展的多元化引領人才培養的高要求”的歷史機遇。
2019年1月教育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20條)的公布,標志著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新時代已經來臨,它既是《中國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的完善與補充,更是職業教育改革的指導方法論。改革開放以來,圍繞第三產業為突破口的市場經濟結構轉型極大地帶動社會經濟迅猛發展,職業教育作為工匠型人才的培養搖籃也為我國社會主義大廈的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技術保障。據統計,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990865億元,比上年增長6.1%,第三產業增加值534233億元,增長6.9%,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3.9%[1],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0美元大關。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運來同志指出“人均GDP達到萬元以后,中產階級群體不斷壯大,消費升級趨勢也進一步加快,養老、健康、文化、體育、教育、醫療等領域的消費方興未艾”[2],第三產業的加快升級勢必會帶來大休閑大健康行業的消費突增,同時也刺激從業人員規模的增長,休閑體育產業將在新時代的背景下迎來井噴式發展。我國高職教育占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一直肩負培養高素質勞動者與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3],但休閑體育人才的供給遠遠無法滿足行業發展的巨大需求,為了加快人才培養速度,保證人才輸出質量,在面對休閑產業發展與職業教育改革的雙重機遇下,如何審視歷史,腳踏實地找準方向辦出特色仍是當務之急,亦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基之路。
1休閑體育人才培養的“癢”與“痛”
我國休閑體育人才的培養主要依托高等院校與高職高專院校,休閑體育專業的成立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產物。與國外不同,我國休閑體育是依托體育學為基礎的綜合性學科,其發展過程經歷了兩個時期,即“啟蒙階段”與“興起階段”。本科院校的啟蒙階段以2006年武漢體育學院、廣州體育學院開設休閑體育專業為標志,但高職院校則開始于2009年,廣東體育職業技術學院、樂山職業技術學院開設運動休閑服務與管理專業,即休閑體育專業的前身。隨著時間的推移,休閑體育專業得到越來越多的高校所認可,除了體育類院校以外,師范類、綜合類的院校也紛紛成立自己的休閑體育專業。截止2019年12月,全國共130所高校開設休閑體育專業,本科院校89所,高職高專院校41所,面對休閑體育專業的全面興起,發展過程中所暴露出的問題也逐漸增多,我們不得不客觀的面對所處困境。
1.1專業品牌特色不鮮明,招生規模呈兩極分化
專業特色的打造是院校辨識度提升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考量專業發展品質的客觀指標。如何打造專業特色?借鑒企業差異化戰略理論解釋,特色專業不僅在某些方面上與眾不同,而且還要優于其他院校的相同方面,學校在專業特色的打造中要擅長“錯位經營”[4],突出特點即取決于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教學實施等環節,也涉及教學場地、師資隊伍、社會資源等因素,抓住特點獨樹一幟往往比均衡發展毫無突出更具影響力,如武漢體育學院擅長休閑賽事策劃運營、廣州體育學院側重戶外專業技能培養、首都體育學院注重旅游規劃開發、廣東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狠抓專業技能培養。專業特色除了能提升院校知名度,更直接影響了專業的招生效果,其二者也往往呈現正比例關系,在高職高專院校中體現得更為顯著。在41所院校2016-2018年的招生規模中,有17所院校招生總數在30人以下,占41%,9所院校招生總數在121人以上,占22%。在專業方向上具有明確設置的院校只有7所,其中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廣東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福建體育職業技術學院側重戶外運動方向;海南體育職業技術學院側重親水運動方向;河北對外經貿職業學院側重馬術運動;德陽科貿職業學院側重健身健美;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側重棋藝;北京經濟技術職業學院側重戶外運動與賽事運營。各院校人才培養定位不夠精準的問題主要突出在以下兩點。第一,職業面向不精準。人才培養始終要依托行業發展趨勢,以工作就業為導向,多數院校在行業的選擇上沒有側重,胡子眉毛一把抓,如“培養能夠在各級戶外運動俱樂部、大型休閑戶外景區、休閑體育場館、電子競技俱樂部等部門從事項目教學、訓練、休閑戶外活動策劃與執行、休閑企業場館的運營、電子競技比賽、電子競技俱樂部的運營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第二,合作對象不明確。諸多院校希望學生成為“萬精油”,所有的項目都學習所有的崗位都適合,而“萬精油”未必能成為萬事通,與其面面俱到不如一專多能。如何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勢必落實到具體行業、具體崗位和具體技能。
1.2課程設置分歧較大,專業師資相對缺乏
2019年教育部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平臺統計,全國高職體育類專業開設共11個,休閑體育專業開設的院校有41所,專業教師226人,專業總在校生人數2597人,其中2016級547人,2017級808人,2018級1110人[5],呈逐漸遞增的趨勢。根據教育部2019年《全國高等職業學校休閑體育專業教學標準》中的劃分,對41所院校的專業課程做了統計,專業基礎課總共開設178門,獲得院校認同度最高的課程為《休閑體育概論》,有9所院校開設,其次《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分別有8所院校開設,《羽毛球》《籃球》《乒乓球》《排球》《健美操》等傳統體育項目課程也分別有4-5所院校在開設。專業核心課程共開設435門,其中僅有42門課程是2所及2所以上院校開設的,《瑜伽》《運動生理》《羽毛球》《足球》《體育舞蹈》《頂崗實習》等課程獲得認同度較高,至少有5所以上院校開設。縱觀專業基礎課及專業核心課程的開設情況,課程設置混淆不清十分嚴重,尤其是專業核心課程方面,部分院校還沿用體育教育或者社會體育的專業建設思路,開設諸多傳統體育項目課程,部分院校則將專業基礎課程當做專業核心課程來設置,甚至還出現《社交禮儀》《茶藝》《綜合才藝》等通識選修類課程。課程設置混淆不清在一定程度也反映人才培養定位不明確的弊端,甚至對于課程的學時、性質及作用都尚未認知明朗,從而導致開設的課程五花八門,結果也大相徑庭。相對于其他體育類專業而言,休閑體育專業教師規模中等,師生比例接近1:12,高學位人才占比較低,其中博士占0.8%,碩士占56.6%,學士占37.6%。以廣東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其在校生人數326人,專任教師團隊共有5人,其中包括戶外運動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培訓教師2人,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培訓教師1人,定向運動國家級運動健將1人,自行車國家級運動健將1人,除此之外,校內兼課教師還包括皮劃艇、潛水、輪滑一級運動員,營銷專業優秀教師等。專業基礎課10門,專業核心課3門,專業選修課12門,專業課程占總課時數的69%,其中技術型課程20門,占總課程的55%。而廣東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的專業師資也屬鳳毛麟角,國內其他體育類高職院校遠無法企及,不難看出,專任教師團隊的能力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開設的課程內容,也決定了學生的培養質量,更對專業發展的方向起到深遠的影響。
1.3行業資源分散,集中需求量較小
2004年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指出“產學研結合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要積極探索校企全程合作進行人才培養的途徑和方式”[6]。實習實訓在職業教育環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休閑體育對口單大多集中在企業,資金投入有限、機構規模偏小、業務范圍較窄成為這類企業的共同特點,廟小自然容不下和尚,合作企業對于實習學生的需求量相對較少,80%的企業年需求量在5人以內,例如蘇州獨墅湖劉常忠攀巖館,其場館面積及器材設施在國內巖館中均屬于佼佼者,但每年實習生的需求量僅2-3人,最多時也不超過5人,廣州領攀戶外運動發展中心是國內民間戶外培訓機構的代表,其每年實習生的需求量5-10人,但僅有2-3人能在廣州領攀總部實習,其他實習生均被安排分派到東莞、清遠、溫州等地的課程合作機構,實習環境與待遇無法達形成統一,校企合作契約名不符實。而較為大型的培訓機構,如西點體驗教育、萬科梅沙教育等對于實習生籍貫以及能力要求較高,高職學生難以長久停留。部分專業能力較弱的學生應付式完成實習結束后便草草的離開另出路,而部分專業能力較強的學生也會通過行業引薦不斷另謀高就。部分院校也因各種原因受到掣肘,如蒙古體育職業學院部分教師早在2005初年便涉足戶外運動,但由于崗位調動無法繼續開展專業方面的教學。山西體育職業學院在2016年時就計劃建設校內人工攀巖墻,在落實了場地及經費后因某些特殊原因至今仍無法建設。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在2016年已籌措資金計劃建立高空拓展實訓場,卻因場地原因遲遲未能開工。各院校諸如此類情況不在少數,且每每發生在專業建設的關鍵節點,負面影響深遠,而部分師資缺乏的院校中仍不時出現“因人設課”和“因需設課”的窘境。
2休閑體育人才培養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2.1民眾生活方式轉變,休閑體育人才逐漸成為行業新貴
過去五年,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我國外部局勢平穩內部環境和諧,每年以7%的經濟增長速度持續高效的發展,社會治理更加完善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在精準扶貧攻堅克難、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公共醫療和剛需住房系統加快升級的舉措下,諸多影響民生質量的問題得到解決,民眾的生活質量得到大幅提升,中產人口接近2.04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多的民眾選擇健康、科學、環保的生活方式,預計到2020年我國經常參加鍛煉人數達到4.35億人,其中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報告(2019)指出,冰雪運動、山地戶外運動、自行車運動、水上運動產業等戶外項目步入快車道,僅冰雪項目產業規模就達3978億元,攀巖、登山健身賽年組織量超過120多場,水上項目總消費額超過20億元[7]。休閑體育涵蓋項目廣、社會資源豐富、體驗感強,吸引越來越多的民眾參與其中,未來五年的發展將會使休閑體育人才的需求量大增,社會效益也日趨增長,重要性不言而喻。
2.2政府與企業攜手共進,專業人才需求提質增量
從2012年至今,國家教育部行指委便積極舉辦高職院校學生體育職業技能大賽,組織編寫全國職業院校休閑體育專業教學標準,高職院校休閑體育專業統一教材等工作,地方政府也組織制定行業發展規范,如《北京市體育產業發展規劃》《廣西山地戶外運動專項發展規劃》等,政府搭臺專業唱戲的舉措相繼出臺,為引領行業發展做好統籌規劃。2019年全國體育產業總投入達2.66萬億元,阿里巴巴、萬科地產、碧桂園地產、騰訊等國內知名企業紛紛成立體育投資公司進軍體育產業,資本大鱷的注資無疑是行業發展的風向標,對于部分結構成熟框架完整的休閑體育項目發展而言起到催化效應,促使其需要快速完成企業升級和項目更新,以此來適應知名資本進駐后行業的發展動態,如早期戶外行業僅以徒步露營、山地自行車、越野跑、皮劃艇以及攀巖等只注重項目體驗的形式存在,受資本影響后,各項目賽事逐漸細化也逐年增加,出現了戶外多項賽、劃騎跑三項賽、登山健身賽等綜合類比賽,也出現了國際攀聯攀巖錦標賽、世界杯分站賽、自然巖壁系列賽、青少年攀巖錦標賽等賽事。資本的投入勢必帶動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后續服務等整條產業鏈崗位的人才需求,也會在服務品質要求上有顯著提升,從人才需求的角度而言,“提質”和“增量”須同時進行。
2.3行業發展的多元化引領人才培養的高要求
2019年國家教學部在高職高專新增專業目錄中設置了“研學旅行服務與管理”專業,這表明市場的發展多元化的時代已經來臨,行業儼然成為引領專業建設的風向標,其多元化與精細化相結合的發展局面,職業的分工及崗位的設置也隨之變得越來越具體,目前休閑體育專業的發展也已經呈現多元化的態勢,馬術、棋藝、親水、戶外、營地等方向正逐漸邁向成熟,而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設置也為這些特色方向提供權威支撐,更重要的是對于專業人才的標準化培養,不同等級不同標準的交織構建更形成了一套強有力的培養體系,如“1+X證書”制度、“學分銀行”制度、“現代學徒”制度都是將人才培養向著高標準高要求的目標推進的奠基石。
3結語
我國高職休閑體育專業發展方興未艾,在加快體育產業發展與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休閑體育人才培養迎來了歷史新機遇,同時也面臨諸多困境,如方向定位、招生規模、課程設置、師資建設、實習管理等方面都不夠理想,但仍有部分院校已取得可喜成績。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政府、企業、院校及民眾多方的攜手推動下,休閑體育專業必將迎來發展的春天,在不斷地探索建設中朝著科學健康,持續有效的方向推進,實現高等職業教育休閑體育專業的快速騰飛。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2019年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發展主要預期目標較好實現[EB/OL].
[2]中國經濟網.中國人均GDP超1萬美元意味什么[EB/OL].
[3]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EB/OL].
[4]李俊龍,林江輝,胡鋒.對高校如何開展特色專業建設的認識和思考[J].中國大學教育,2008(4).
[5]教育部.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平臺[EB/OL].
[6]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EB/OL].
[7]黃海燕陳雯雯.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總報告(2019)[R].上海,2019-12-7.
作者:韓羽 邱郁 何鴻濤 單位: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