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經濟形勢下的產教結合發展職教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關鍵詞:區域經濟;產教結合;職業教育
1產業結構調整帶動職教發展
隨著新興產業的形成,遼寧省在向工業化發展的過程中也基本完成了遼寧省產業結構的轉型。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占比超過一半,社會所需的人才要求也有了相應的變化,各個企業招募的技術人才在逐年遞增,因此,要加強對新經濟發展方式下各種人才的培養。產教結合是區域產業轉型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職業院校、行業和企業多方共贏、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2探索產教結合新機制,促進經濟發展與職教發展良性互動
2.1統籌發展職業教育,形成新的發展機制
(1)統籌發展,建立職教管理機制。第一是統籌管理,加強規劃協調。遼寧省政府對此開展了相關工作,對高中教育的普及和大學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和具體的工作計劃。第二是對資源進行集中和整合。如果各個學校之間獨立,可利用的教育資源有限,因而政府明確規定,凡是進行大規模的學習、培訓、實習等活動,都應該在就近的職業學校進行,實現了教育資源共享。(2)統籌經費,建立投入機制。自2000年以來,遼寧省在職教經費的投入上已經達到了上百億元,這些經費來源主要是包括政府下發的經費投入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的贊助,而這些經費也主要用于對職業學校的建設,接近一半的經費都用于修建職業學校,剩下的則主要是用于對學校教學設備和教學資源以及招聘各類高級人才作為教師培養學生。(3)建立和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遼寧省政府在《關于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的決定》中明確指出,所有教師必須要持有相關證書才能上崗工作,并且要對這項工作進行嚴格的把控,提高職業資格證書在社會上的認可度,爭取達到與學業證書同等水平線的程度,進而將遼寧省的經濟發展與職業教育緊密地結合起來。
2.2優化職教體系,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對新型人才的培養
遼寧省政府對職教體系合理的統籌,使各區域職業教育體系具有地方特色。以遼寧省大連地區職教為例,年招生人數近1.6萬人,開辦專業大類15個,專業布點數近120個。結合大連市工業轉型戰略部署,以產業科技創新為驅動力,互聯網+、智能制造、集成電路等產業不斷發展,2017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就增長了43.5%,而與此對應的專業占據了開設專業的33%,符合當地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要求,形成了與區域經濟發展匹配密切的教育結構體系。
2.3職業院校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增強產教結合的吸引力
(1)以地方產業結構為依托,找準自身在區域經濟中的定位,優化調整專業設置。學校根據自身的辦學資源,對目前的專業設置進行梳理和調整,有計劃地開設社會需要的新興專業和復合專業等,打造體現出服務地方新興產業的特需專業、特色專業。(2)創新校企合作模式,推動教學改革。高職院校通過與地方行業、企業開展合作過程中,組建以行業專家為主的“校企共建指導委員會”和“校企合作課程開發團隊”等,根據產業的轉型升級要求和企業在發展中所需新技術的需求,共同探討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等,更好地為地方經濟培養人才。(3)搭建院校教師與企業技術人才互通平臺,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一方面,學校可以從社會或企業引進學校緊缺的專業人才作為兼職教師隊伍,承擔學校的實踐教學工作。另一方面,學校選派專業教師到社會或企業掛職鍛煉,了解社會或行業的發展動向,擴充自身的專業知識,提升實踐能力和研發能力,有利于提高學校人才培養質量。
3產教結合,提高了職教辦學水平,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
近年來,遼寧省高職學生就業率都超過90%,留在省內就業居多,使當地企業產品質量有了極大的提升和保障。直到去年,銷售總額超億元的企業就達到了500多家,擁有19個中國名牌產品,40多個中國馳名商標。學校的教學與社會發展時刻關聯,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高職院校發展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根據區域經濟的發展動向,優化自身,使職業教育自身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更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東輝,曲嘉.全領域構建協同創新平臺推進產教融合———以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為例[J].學理論,2017(11):177-179.
[2]張耘.基于區域產業升級的高職專業結構合理性審視[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6,25(07):160-162.
作者:趙成喜 王月婷 趙書強 單位:大連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