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語文課堂教學中語言藝術3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
一、想方設法讓學生知曉提高語言表達藝術的意義
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我們的學生也總在做普通的閱讀去品味語言藝術的事兒,但是囫圇吞棗式的讀書也大有人在。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比較復雜的,有學生自身品味語言藝術的能力因素的制約,發現不了文學作品中語言藝術的美,也有學生品味語言藝術受時空限制。所以在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讓我們的學生去看到語言藝術的實在意義顯得尤其重要,因此教學時筆者經常穿插一些妙用語言的故事,如古詩中賈島的推敲等。尤其是一些重要場合下一些名人義正、思敏、詞鋒的答問藝術,更能激發學生去探究語言藝術的興趣。李肇星曾擔任過我國駐美大使和外交部長,他的應對藝術一直為人們所傳誦。還記得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悍然轟炸我駐南使館卻不以為然,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還公然發難于李肇星。當一女記者提出帶有嚴重的發難性的問題后,李大使在巧妙的語言交鋒中,達到了心靈磨合,情感交流的綿中帶強、柔中帶剛的影響效應。應當說在這樣的情境下,我們的學生就會深深地感到:語言雖看似平常,但當語言出現在一定的環境中,則可綻放出亮麗的光彩。
二、想法設法挖掘語言潛在內蘊,碰撞出學生與文本作者的心靈火花
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很早就這樣說過:“帶領學生從文章中走個來回”。“讓學生從文章中走個來回”的實質就是要讓我們的學生對文章的語言進行細心的揣摩辨析,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語言來傳情達意的。那么我們也必須引導學生去對語言進行重錘敲打,挖掘出語言中潛在的內蘊,使學生的心靈和作者的心靈碰撞出火花來。這就需要我們想法設法引導學生通過挖掘語言的潛在內蘊,去與文本作者的心靈碰撞出火花。挖掘語言的潛在內蘊其途徑亦比較多,需要我們靈活掌握,有的文學作品以環境的描寫去進行襯托,我們只要聯想環境描寫即能感悟到作者的情感,作者情感的流露有時也正是蘊含在環境的描寫中。有的文學作品則是以恰當的修辭手法的運用去表露作者的情感,如《孔乙己》一文,魯迅先生運用量詞時就顯得十分匠心獨具,不說“孔乙己排出九個大錢”,而說“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用于掌柜時反而是“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同樣用于錢,作者卻用了兩個不同的量詞,一“文”一“個”構成了強烈的對比,淋漓盡致地勾畫出了兩者身份、地位以及性格的鮮明對比。從對比中既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的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好吃懶做卻假裝斯文的人物形象,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對人物的憐憫和同情。由此可知,文學作品中字字重千鈞,需要我們認認真真而又踏踏實實地去掂量出它們的份量。
三、想方設法讓學生讀識語言表達的藝術
古人認為,“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古人之言,讓我們感到詩歌之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但細細思考,何只詩歌如此,古往今來,凡經典名篇,都在情、言、聲、意方面立其標桿,引領于文壇。通過讀可以讓我們的學生去識出無窮無盡的情、志、理、趣、境、韻之美。應當說讓學生讀出的方法亦是比較多的,我們必須隨文而異。很多文學作品側重于人情世故,有的則側重于山川風景,有的則側重于家國天下,也有的是相互之間的交互。要使我們的學生讀識,必須讓學生去與作者一同走進文本,走進作者所寫的瑣碎具體卻又紛繁復雜的生活世界。我們還必須充分看到作者所處的時代,其生活世界非常豐富,精神世界亦顯得十分廣闊。古往今來,社會與人生超出了我們的問題、大問題甚至是終極問題,往往使得文學作品變得無比厚重,也同時使得作者的情感變得無比凝重,不是有作品在深層思考著生死的問題嗎?這些問題我們的作者又是通過怎樣的語言表達的藝術將其表達出來的呢?這就需要我們通過多種方法的讀,才能真正去識。如果讀的方法簡單,單調,那么則會有“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感覺。
作者:魯金民 單位:江蘇省邳州市港上中心中學
(二)
一、形象的語言,便于學生記憶詞匯
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發育期,思維偏重于形象思維,對于感性的物象比較敏感。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語言盡可能生動形象,課堂教學中注重選擇富于感情色彩的詞句,化抽象內容為具體,化深奧的內容為簡單,選擇學生便于接受的教學方法如猜謎語,編故事等激發學生興趣,幫助學生記憶。如教學“碧”字時,可以編謎語“王老師,穿白衣,坐在石頭上”,用形象的語言幫助學生記憶住了“碧”字。教學古詩《詠柳》時,先讓學生在音樂聲中閉上眼睛想象,傾聽教師的詩意表達:“你看那高大的柳樹,像碧玉打扮起來的,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下來的萬條柳條,柔軟綿長,隨風搖曳,多像綠色的絲帶!再看那小巧的新長出的柳葉,細細尖尖,整整齊齊的,是誰裁剪出來的呢?一定是二月春風這位能工巧匠”。如此的詩意表達,要比逐字逐句的枯燥的解釋效果更好。讓學生在陶冶情趣的同時,理解了詩句的美妙,進而在腦海里勾勒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天畫卷。青翠欲滴、隨風搖曳、能工巧匠等詞語都是之前學生學習過的,這里運用起來既復習鞏固了舊知,又使教師的課堂語言生動形象。
二、幽默的語言,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幽默、詼諧是人類智慧和機智的表現。東西方人都存在著幽默,只是表達的形式不一樣。把幽默運用到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有效地調節氣氛,消除疲勞,保持興奮。小學生聽課注意力集中持續的時間比較短,很容易思想開小差。如果教師運用幽默、詼諧的語言不時地吸引學生,就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教學《故鄉的楊梅》時,先請同學讀課文,其他學生想象文中的情節。讀完后,于老師幽默地評點說:“這位同學讀得真好!有的同學都入迷了。我發現他使勁咽了兩次口水。”學生笑了起來。“文中描寫的事物太誘人了,我敢斷定,他看到了誘人的楊梅,看到了大吃楊梅的場景,才不由自主地流出了‘哈喇子’。”學生哄堂大笑。“如果都能像他這樣朗讀,邊過電影,邊還原成畫面,那就證明你讀進去了,就證明你讀懂了。老實說,剛才我都流口水了,只不過沒讓大家發現罷了。”學生笑的更厲害了。于老師的輕松幽默的語言調節了氣氛,消解了學生學習的壓力,既肯定了朗讀的精彩,又點明了邊讀邊想的讀書方法,其效果要比一般的說教好出很多。
三、感性的語言,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念
新課標認為,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而文本飽含著作者與編者的深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就道出了其中的真諦。小學生的生活閱歷比較淺,與文本存在著差距,其理解感悟能力還有待于培養,要想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還需要教師用自己的切身體驗來感染,來熏陶,來升華。教學《歌聲》一課時,文中一句“她一次又一次從浪花中冒出頭來,用手抹一抹臉上的海水,又唱起來”比較適合涵詠品味。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找到此句,伴隨著播放海浪洶涌的聲音,明示:“聽,兇猛的海浪打過來了!”師生齊聲反復朗讀此句,不斷涵詠品味。課件展示兇猛的海浪鋪天蓋地,宛如眼前,教師飽含深情的語言,一遍又一遍渲染著氣氛,引領著學生仿佛置身在茫茫大海的驚濤駭浪之中,呈現出一幅真實的畫面。在反復涵詠中,學生為小女孩的堅持而感動,學生與小女孩融為一體,自然他們就會全身心的投入到課堂之中。
四、激勵的語言,樹立學生的自信
多用激勵性的語言,已被很多行業采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激勵語言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拉近師生的距離,從而構建和諧的課堂師生關系,更為深遠的會影響學生的終身學習和成長發展。當然,課堂上激勵性語言要有針對性,恰到好處的評價會使學生如沐春風,增強自信,否則諸如“回答的不錯”、“很好”等語句空洞乏力,效果不明顯。實際教學中,不妨斟酌一下教師自己的語言,努力讓回答問題的學生知道好在什么地方,其他學生知道我要向該生學習什么。一般常用的激勵性語句有:“真了不起,你可以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了”“;真勇敢,你讀書時聲音很洪亮!”“你已經知道讀書要邊讀邊想了”;“你已經讀懂了課文,那你試試把你的感情讀出來”;等等。這些語句極具導向性,指向目標明確,學生一下子就豁然開朗。提問時,教師的一句“誰可以、誰能、誰來試試”,極富中國語言色彩,激發出學生表達意愿的欲望,給了學生更大的自由發揮空間。當然,體態語如面部表情、眼神、手勢等運用到位,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課堂上教師面帶微笑,絕不會換來學生的橫眉冷目,相反課堂氣氛就會變得活潑、融洽,特別是學生通過察言觀色,心靈放松,思維快捷,思考的廣度與深度得以拓寬與拓深。教師充滿自信的目光,學生也會受到感染,師生目光的交流勝過千言萬語,把膽怯趕跑,給錯誤機會;習慣性的手勢如兩個大拇指的肯定、“請”的手勢語等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自信心大增,想要開小差也不那么容易。
五、結語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新課標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小學語文課堂開放性越來越強,教師的課堂語言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盡管多媒體已經普及,承擔著多項教師自身無法完成的任務,為學生的學習創造了更為豐富的內容,但是教師的課堂語言,其作用和地位無人能替代。要想成為合格的擔負歷史使命的語文教師,就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修養,錘煉自己的語言,讓學生在課堂里輕松地學、快樂地學,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趙廣志 單位:泰州學院人文學院
(三)
一、善于發揮幽默的語言藝術,提升授課的趣味性
在課程教學中,若一直運用較為嚴肅的講授方式,不但不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會削弱學生的學習熱情。相反,在教學過程中,若適當運用幽默的藝術,不僅能夠提升教師授課的趣味性,同時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其全身心投入課程學習中。具體針對語文教學而言,幽默風趣的語言是一種形象化的語言運用方式,它能夠將語文教學中較難理解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哲學道理更加清晰化,將原本生澀難懂的道理更加簡明化,同時能夠緩解學生高度緊張的學習情緒,調動其學習熱情。據相關調查統計,有超過98%的學生更加愿意在具有幽默感的教師的課程上進行學習。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老師需要充分發揮幽默性的教學語言的功效,將生活中一些有趣的俗語、成語等穿插于語文教學過程,運用幽默詼諧的語言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將復雜的知識通俗化、趣味化,使語文課堂更加生動化,讓學生更加愿意學習語文知識,從而提升語文教學的效率。另外,老師還需把握幽默的度,若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僅以幽默、風趣的語言交流為課堂主題,忽視了知識的講解與回饋,則也是無效的幽默藝術。
二、注重教學語言的啟發性,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
隨著新課程改革理念進一步落實,傳統的老師主導、權威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于新時代的教育發展趨勢,在教育領域,越來越多地開始注重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做到教與學相結合。同樣,新時代的語文教學也需要貫徹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以學生為本,充分發揮老師的引導作用,注重教學語言的啟發性。老師在課程講授過程中,將知識進行合理規劃與整合,將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作用的發揮,適度地將難點進行有效點撥,運用啟發性的語言,將學生導入課程思考中,同時針對較難的理解性語文知識,老師需要特別注重對學生思維的引導,將關鍵思路予以啟發點撥,幫助學生逾越思維障礙,使之能夠有效地理解文章內涵,從而達到語文教學效率的提升。
三、重視鼓勵的作用,恰當運用激勵性的教學語言
語言具有其強大的感染力,在語文教學中,老師如果恰當運用鼓勵性的教學語言,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同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有效的激勵是學生學習信心的來源。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重視鼓勵的作用,恰當運用激勵性的教學語言,充分發揚學生的課堂作用,鼓勵學生個性的展示,聆聽學生的獨特見解,并對其給予肯定。語文課堂上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處于成長過程中的每個學生均有其獨特的思維方式,考慮問題的重點及模式也不盡相同,因而,老師在設計教學問題時,需要多角度思考其考慮方向,針對不同學生提出的答題方案予以不同程度的肯定,鼓勵學生踴躍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運用富含激情的教學語言,讓學生感受到和諧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升語文教學的效率。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語文是一門基礎性的語言學科,教學語言是教學信息傳遞的重要載體,老師需要充分發揮語言的藝術性功能,通過從保持教學語言的精簡性、發揮幽默的語言藝術、注重教學語言的啟發性及恰當運用激勵性的教學語言等方面出發,去提升語文教學的趣味性、啟發性,讓學生愿意充分投入到語文學習過程中,在語文學習中調動自己的全部學習熱情,敢于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主動參與到課堂討論中,進而從整體上提升語文教學的效率。
作者:姜平 單位:四平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