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遠程教育功能定位及實踐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我國物質文明建設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如何增強全民的精神文化建設則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遠程教育模式將能拓寬社會民眾的知識視野,從而將他們的注意力聚焦到具有正能量的方面。在學習型社會構建中,遠程教育的功能主要包括教育功能、組織功能、管理功能等三個方面。在問題導向下,遠程教育實踐則可以圍繞著與內在動因相契合、與社會生態相適應、與群體偏好相匹配、與個體興趣相融合等四個方面來展開。
近年來,構建學習型社會已成為上層建筑所關注的問題。隨著我國物質文明建設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如何增強全民的精神文化建設則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從諸多媒體所反映出的信仰缺失、價值觀錯亂等現象,不能僅從全民思想政治教育來解決,還應在學習型社會構建中培育全民的學習自覺、學習自主等能力。從而,在學習中不斷深化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將遠程教育功能引入到學習型社會的構建中來,已經在自覺或不自覺中逐步開展了。特別以成人繼續教育為例,在職人員圍繞著崗位能力需要,選擇性地參與到遠程教育中來,便能在崗位能力提升的同時將他們的關注度聚焦到積極向上的領域中。即使作為在校學生,通過遠程教育這種開放式教育模式,也能拓寬自己的知識視野,從而將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到具有正能量的方面。基于以上所述,筆者將就文章主題展開討論。
一、學習型社會的內在形態分析
(一)對學習型社會的內在動因分析
梳理現階段的相關文獻可知,許多作者在討論構建學習型社會這一問題時,并沒有對前置性因素進行思考,即在我國商品經濟環境下如何產生形成學習型社會的動因。根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民眾一年平均閱讀量不到兩本書。另外,在商品經濟大潮中社會群體普遍存在一種焦慮情緒,在這種情緒支配下又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由此,這些都不利于學習型社會的建立。可見,如何去克服這些不利因素,并在當前社會環境下去植入“動因”,則是當務之急[1]。從歷史視域下來審視國際社會,學習型社會的構成動因一方面來自本土社會文化傳統,另一方面,來自任務驅動下的自組織學習系統的搭建需要。基于我國國情,或許后者才是形成學習型社會的動因。
(二)對學習型社會的內在生態分析
在生物學隱喻下,我們可以將學習型社會看作一種特定的社會生態,處于該生態環境下的個體將在環境影響下逐漸調整自己的行為偏好,最終達到與該生態相容的地步。若是未能相容,那么該個體將會被該生態環境所排斥,以及該個體將去尋找適合自身生存的其他社會生態環境。從這一點可以得出兩個結論:一是構建學習型社會需要著力打造與之相適應的生態系統,從而來調節域內個體的行為偏好;二是構建學習型社會并不意味著“全社會都導向學習型”,而是承認個體差異性的情況下,將學習型社會看作社會體系中的一員。對于后者需要特別強調,學界不少人士都未能明確學習型社會的邊界,從而試圖在我國全社會范圍內來完成學習型社會的構建,這本身就是烏托邦式的想法。
(三)對學習型社會的內在結構分析
這里的內在結構主要包括學習型社會中的個體結構、學習型社會中的組織管理結構等。我們將個體按年齡分為兒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5個類別,那么學習型社會從理論上就應涵蓋以上5類人群。然而,兒童、少年、青年絕大部分本身就處于受教育階段,因此,他們并不是構建學習型社會所關注的重點人群[2]。從阻礙和干擾我國學習型社會構建的因素出發,學習型社會構建應著力引導中年、老年群體的學習偏好和學習持久力。關于組織管理結構,則主要涉及釋放動因、培育學習習慣、提供學習平臺的組織和機構。
二、遠程教育的功能定位
(一)遠程教育的教育功能定位
如果把遠程教育當作一種教育服務產品,那么該產品的核心環節便是它的教育功能,這是基于使用價值的功能定位。具體而言,又可以將其歸納為以下兩點:
1.目標導向下的教育功能。這里的目標包括學歷提升目標、職業能力養成目標等。這應該是遠程教育的教育功能所擁有的重要內容,包括當前的自學考試教育等,都是遠程教育在發揮目標導向下的教育功能。
2.自我選擇下的教育功能。與目標導向下的教育功能不同,這里的教育功能主要根據個體的興趣來呈現,如老年群體對于養生保健問題十分感興趣,那么他們就可以在遠程教育中獲得與之有關的知識。再如,中年群體對于投資理財問題感興趣,那么他們同樣可以在遠程教育中獲得相關知識。
(二)遠程教育的組織功能定位
上文已經指出,學習型社會是社會系統中的一個組成要素,與其他社會要素不同的是,學習型社會擁有自身的秩序,也含有自身在教育資源配置上的規則。因此,遠程教育在構建學習型社會中還存在組織功能定位。具體為:
1.教育資源組織功能。不難理解,遠程教育的使用價值需要借助教育資源來實現,其中就包括課程資源、教師資源等。構建學習型社會的目的在于鼓勵社會民眾更多地參與到閱讀、學習中來,因此,課程資源就不僅涵蓋了各科知識體系,還涵蓋了一系列的專題。教師資源同樣如此,無論是前期視頻制作,還是現場遠程教學,都體現了教師的物化勞動成果和活勞動成果。
2.教育節點組織功能。如何將散布在社會網絡中的人群組織起來接受遠程教育,也是遠程教育能否助力學習型社會構建的重要課題。因此,所謂“教育節點組織功能”便是,以社區、村落、單位為節點(最小單元),參與組織該節點內的民眾接受遠程教育[3]。
(三)遠程教育的管理功能定位
同樣把遠程教育看作教育服務產品,其中該產品在外延上還存在“附加產品”。從附加產品的含義來看,其主要指向售后服務。那么將其具體到遠程教育管理之中則包括常規技術支持、應用指導和考核等。這里需要強調的是,遠程教育盡管屬于開放式教育類型的一種,但在開展遠程教育時則有自己的閉環系統,在閉環中也存在控制職能。
三、環境融合中的若干問題探討
(一)遠程教育助力動因形成的問題探討
上文已經提到,在我國構建學習型社會的動因,應著重從任務驅動下的自組織學習系統建立中來完成。這里的任務驅動包括目標導向和自我主導兩個方面,而這些都是遠程教育的功能所能容納的。自組織學習系統體現為一種自主、自覺、互助的學習形態,這也是遠程教育可以提供的。為此,以下針對這兩點再進行細化:
1.容納任務驅動要求。根據人類行為邏輯“刺激—需要—行動—結果”可知,社會民眾若要形成內在的學習動因,首先需要接受“刺激”。從人群結構分類來看,兒童、少年、青年所接受的“刺激”主要體現在考學和升學方面,中年人群所接受的“刺激”主要反映在職業發展方面,當然老年人群所接受的“刺激”則反映在養生保健方面。因此,社會民眾的這種趨利避害動機,本身就達成任務驅動要求。
2.搭建自組織學習系統。與正式組織下的學習系統不同,自組織學習系統的建立更依賴于社會民眾的自發需求,以及在更為寬松的環境下來進行學習。為此,現階段借助互聯網平臺所開展的遠程教育,便能將教育資源引入到社會民眾的家里或者社區,從而使之能搭建起自組織學習的物理系統。
(二)遠程教育適應社會生態的問題探討
本文始終秉持著這樣的觀點,即學習型社會不是“全社會的學習型”,這是有效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關鍵。以構建城鎮學習型社會來看,以社區為單元、以企事業單位為單元、以各類型學校為單元等,它們都構成一個個學習型社會。盡管,它們的社會職能存在差異,而且組織文化也因此存在區別,但作為學習型社會所必需的社會生態系統應是相似的。為此,遠程教育適應社會生態的問題可細化為以下兩個環節:
1.與群體的行為偏好相適應。從本文的人群分類中可知,處于不同年齡段的個體具有自身獨有的行為偏好,但就相同年齡段的人群而言則具有趨同的行為偏好[4]。因此,遠程教育主要考慮與同類人群群體的行為偏好相適應的問題。
2.與組織的運行特點相適應。學習型社會首先需要在社會網格化的單元中來構建,最終通過以點帶面來構建全社會的學習型特質。因此,遠程教育的延伸性和學習的靈活性便能與上文所提到的幾個社會單元相適應。
(三)遠程教育匹配內在結構的問題探討
這里需要解決兩大問題:一是學習型社會構建應著力引導中年、老年群體的學習偏好和學習持久力。二是關于組織管理結構,則主要涉及釋放動因、培育學習習慣、提供學習平臺的組織和機構。對于前者而言,需要著力提升遠程教育的客戶體驗感,以及增強遠程教育的趣味性元素。對于后者來說,則主要依托遠程教育的組織和管理功能。
四、遠程教育實踐路徑構建
(一)與內在動因相契合
受到我國社會轉型的影響,學習已逐漸成為民眾自發的一種訴求,這種訴求涵蓋了升學、考學、職業發展、健身保健等方面,因此,這四類“刺激”能夠對特定人群產生一種需要,最終使他們自覺導向一種行動。這就意味著,遠程教育與動因相契合,應把重點放在搭建自組織學習系統上。具體的做法包括:一是以社會網格化為基點來劃分民眾所在區域,該區域便構成了學習型社會的空間和人際單元;二是應重點將遠程教育平臺搭建在非正式教育組織領域,如社區、文化活動站、公共圖書館、老年大學。只有這樣才能彌補正式教育組織的缺位。
(二)與社會生態相適應
與群體的行為偏好相適應,意味著需要在遠程教育資源的建構上下功夫。不難知曉,即使在同一個學習型社會中也存在不同的人群結構(如社區),從中又會衍生出不同的學習需要(任務驅動不同)。從而,這就要求遠程教育資源應在系統分類和可供選擇性上做文章。對于系統分類而言,可以不按照學科和專業分類,而是根據人群結構的學習偏好進行分類,如分為中年人群板塊、老年人群板塊,這樣一來就能提高各類人群的學習效率。就可供選擇性上來說,則需要在遠程教育的人機交互界面上進行優化,特別應考慮到為老年人群提供便利。
(三)與群體偏好相匹配
如何做到與群體偏好相匹配,則是一個需要通過實證調研方法來獲得結論的問題。事實表明,不同群體的偏好盡管存在差異性,但也存在相互重疊性。因此,我們應在模糊狀態下來建立起群體偏好匹配功能。具體的做法包括:一是深入到各類人群中來實證調研他們的學習偏好,以及對知識類型的獲取偏好。在大數據處理下,區分出各類人群的核心偏好。二是結合遠程教育的自主選擇要求,可以開發出教育資源庫來供各類型群體自主選擇學習。
(四)與個體興趣相融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遠程教育所提供的較為寬松的學習環境,本身就能增強社會民眾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通過對教育資源的合理化改造,也能在增強民眾興趣的基礎上維系學習的持久性要求。對于后者而言,可以在微視頻教學內容設計、PPT頁面制作、文本資料的結構設計上下功夫。如對于老年人群而言,考慮到他們每天的學習精力有限,因此,可以著力開發5分鐘微視頻,來完整講述一種養生保健知識。每天5分鐘的話,那么一年下來也能使他們獲得大量的相關知識。
五、展望
在系列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努力發展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努力讓十三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這是對教育事業的新要求和新定位,作為遠程教育骨干力量的電大系統,必須在終身教育體系構建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為此,我們應拓展遠程教育的承載形式,如大力挖掘移動智能教育系統,進而更好地與社會民眾地工作與生活方式相融合,還應大力推動社區教育體系的建立。社區大學的建立在教學內容上,主要開展服務市民的各項教育培訓活動,包括開展學前教育、流動人口教育、老年教育、婦女教育等各類專項教育;開展各種成人崗位技能和職業教育培訓;對社區干部、社會工作者和其他社區工作者進行社區工作業務培訓等。利用現代遠程教育手段,結合面授教學,提供靈活、便捷、開放、適用的社區教育教學模式。以上便構成筆者對文章主題的討論,需要指出的是,學習型社會的構建在我國仍面臨著巨大挑戰,這與我國仍屬于中低收入國家不無關系,根據國際經驗,隨著國民收入水平步入中高階段,以及社會勞動時間因勞動效率的提高而縮短,這將在客觀上助力學習型社會的形成。作為遠程教育來說,則是在軟環境的構建上來助力學習型社會的建立。在未來的工作中,還需要在培育教師資源、開發課程資源、與社會網絡化單元相聯系等方面下功夫。
六、小結
根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民眾一年平均閱讀量不到兩本書。另外,在商品經濟大潮中社會群體普遍存在一種焦慮情緒,在這種情緒支配下又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由此,這些都不利于學習型社會的建立。由此,構建學習型社會面臨著諸多挑戰。在學習型社會構建中,遠程教育的功能主要包括教育功能、組織功能、管理功能等三個方面。在問題導向下,遠程教育實踐則可以圍繞著與內在動因相契合、與社會生態相適應、與群體偏好相匹配、與個體興趣相融合等四個方面來展開。
參考文獻:
[1]歐華.基于學習型社會的遠程教育發展的思考[J].中國遠程教育,2007(4)上:16-19.
[2]張少剛.學習型社會建設:中國遠程教育的機遇與挑戰[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4):1-6.
[3]萬金湖.社區教育:遠程教育與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有益融合[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156-158.
[4]葉美芬.電大開放教育與社區教育融合的辦學實踐與探索以湖州電大為例[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1-4.
作者:崔麗霜 單位: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