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學教育專業全科方向模塊化課程建構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小學教師的素養直接影響到鄉村基礎教育的質量,如何為鄉村小學培養優秀的小學全科教師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而課程設置是職前教師培養的載體。構建全科小學教育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優化全科小學教育專業課程結構迫在眉睫。本文以TS師范學院小學教育系為例,分析了小學教育專業全科方向課程設置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課程模塊建構策略,為培養適應地方特色發展需要的小學全科教師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
【關鍵詞】小學教育全科方向課程模塊化
一、小學教育全科方向課程設置現狀
課程設置是培養教師的關鍵,課程設置與否合理關系到培養目標的實現。TS師范學院小學教育專業自2016年開始制定新的培養方案,進行全科方向培養,取消了分科培養,現有培養方案中課程內容有五大模塊,包括公共課程模塊、專業課程模塊、教師教育課程模塊、實踐模塊、創新創業模塊。課程設置中主干學科為教育學和心理學。核心課程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學、自然科學基礎、社會科學基礎、中國教育史、外國教育史、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課程與教學論、兒童發展心理學、教育統計與測量、學校管理學、學校衛生學、教育哲學、小學生心理輔導、學科課程標準解讀與教材分析、學科教學設計與案例分析、現代教育技術應用、音樂、美術和舞蹈等。課程形式上看,各模塊中分為必修和選修課程兩大類(比例為21:1),而公共課和專業課比例相當,實踐與創新創業模塊比例偏小,可以看出本課程培養方案側重培養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質、扎實的學科知識和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以及創新創業能力,能夠勝任小學各科教學、研究和管理工作的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突出,研究能力強的有發展潛質的全科型師資。
二、小學教育專業全科方向課程設置存在問題
依據《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對教師素養的規定,及《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的課程標準,通過實地考察、調查、訪談發現TS學校在小學教育專業全科方向課程設置方面存在以下問題。1.課程設置理念強調學科本位缺乏針對性。在課程設置方面,注重學科本位,而忽略了學生實際需求和培養師資所服務的地方特點,經調查,TS師院小教專業90%學生來自農村,畢業后就業去向主要是本地農村小學和新疆地區學校。而在課程開設方面并沒有結合就業去向進行針對性開設相關課程。2.專業課程內容交叉重復。在所開設的專業課程中,部分必修科目和選修科目內容重復,教學內容多而雜,知識針對性不強,理論滯后于實踐,且專業課程內容均偏向純理論,缺乏相應的實踐應用,不能很好地達成培養目標。3.公共課程模塊科目陳舊且缺乏整合課程。公共課程模塊科目單一,開設的主要有思修、毛概、鄧小平理論、大學英語、計算機、體育、大學語文,形勢與政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其中以英語學科開設課時最多,而公共課程模塊應該實現的是通識教育,也是一個人的基礎知識儲備,所以想要所培養的教師綜合素質高,學識淵博,通識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從基礎教育來看,小學教育所需教師必須具備自然人文社會等綜合性學科知識,所以在公共課程模塊以上科目是遠遠不夠的。4.選修課程少且不重視。選修課所占比重小且可選擇的科目種類數目非常有限,評價方式主要是考查開卷形式,學生從心理上不夠重視,使選修課教學流于形式,達不到教學目的。5.教師教育模塊內容單一。教師教育模塊主要包括五門課程:教師書寫藝術、心理學、教育學、普通話與教師口語藝術、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此模塊內容單一陳舊,體現不出小學教育教師所具備的專業素養及能力要求,且教育學和心理學內容偏重理論,脫離小學教育實際。6.實踐模塊評價方式不健全。此模塊包括小學課程教學技能訓練,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畢業論文(設計),小學課程教學技能訓練共54學時,在第六學期開設,講授36學時,因缺乏具體教學情境,與實際課堂教學想脫離,多數學生反映本部分只是理想的預設,并不能很好地鍛煉教學技能。而教育見習與實習部分缺乏有效的評價指標,導致效果不佳。7.師資薄弱。小學教育專業師資嚴重匱乏,多數學科需依托于學校內部其他院系教師授課,全科教師的培養要求具備跨學科跨專業的師資,單一領域的教師因學科間割裂不能勝任全科教師的綜合培養。
三、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建議
1.課程設置依據。目前對于小學教師全科培養方案中,多數院校借鑒《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小學教師應具備的素養結構劃分,開設相應的課程。其中王佳藝[1]提出小學全科教師應該廣博的基礎知識,具備高尚的道德素養及良好的教學技能,及終身學習能力。江凈帆[2]建構了通識能力、學科能力和專業能力三種能力的“GSP”能力標準模型。本研究也是在借鑒《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及運用全球教師勝任力框架提升中國教師關鍵勝任力(BuildingupChineseTeachers’KeyCom-petencesthroughaGlobalCompetence-BasedFramework,TK-COM)項目(TKCOM項目是基于全球教師核心勝任力框架,致力開發適合培養中國未來全科小學教師勝任力的培訓方法,提升教師勝任力)中的能力本位的理念CBA(Competence-BasedApproach)對現有小學教師必須具備的素養來建構小學教育全科方向課程模塊。TKCOM九項專業能力是指:計劃能力、課堂管理能力、評估能力、全納教育能力、教育團體的行動能力、自我反思與專業發展能力、信息通訊技術能力、溝通與合作能力、道德倫理能力。2.課程模塊建構。依據小學全科教師所具備的專業素養,來建構小學教師職前培養課程體系。將小學教育專業全科方向課程分為兩大類: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模塊。其中顯性課程模塊中又分為三大模塊:基本素質模塊、專業基礎模塊、專業應用模塊。從小學教育雙專業性質將專業基礎模塊分為學科類課程和教師教育課程模塊,專業應用模塊主要是指綜合實踐活動模塊,包括創新創業模塊和第二課堂模塊。從教師的知、情、意、行等幾方面將教師教育模塊分為師德情意、教育技能、教育實踐三個維度,教師情意模塊主要培養目標是教師專業理念與情感態度、個人修養的培養,技能模塊包括教師基本功(聽、說、讀、寫、彈、唱、畫、跳)和教師九項專業能力。通識模塊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多數高校開設的公共課程主要有:政治、體育、英語、大學語文、計算機,結合目前小學教師素質需求現狀,在通識模塊應該增設一些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如增設地理學科和生物學科以及歷史學科。通過對比研究,發現地理學科專業的學生普遍邏輯思維能力較強,而小教專業的學生缺少最基本的地理常識,而基礎教育階段的小學生更需要邏輯思維的鍛煉和對基本國情的了解,所以可以增設此類課程。學科類課程模塊中,基于小學教育職業綜合性很強的特點,在課程設置方面要優化課程種類,增設綜合性課程,除了老三門(語文、英語、數學),還應加強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課程,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教育實踐模塊主要包括觀摩、見習、實習、講座、研討交流會、畢業論文等內容形式。在觀摩、見習和實習的時間設置上應該結合本校實際情況綜合考慮。此模塊要加大落實力度,適當協調比例,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實現培養目標。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模塊分為創新創業模塊和第二課堂模塊,創新創業模塊主要是為了拓寬專業就業渠道,可以結合本校具體情況開發教育資源,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如就業創業指導、教具制作開發。第二課堂模塊主要是拓寬學生視野,加強社交溝通協作能力,可以通過讀書會、講演會、文學與藝術類社團等實現。隱性課程模塊主要分為校園文化和課外活動模塊,校園文化、班風建設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行為,要合理開發隱性課程資源,課外活動模塊主要可以通過對課外活動中的隱性資源有效開發及利用,來達到課程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王佳藝.全科型小學教師培養的必要性及其途徑[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2(01).
[2]江凈帆.小學全科教師人才培養“GSP”能力標準構建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6(06).
作者:張艷艷 單位:天水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