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科學發展觀中高校和諧校園構建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社會有諸多要素構成,其中高校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元素。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一個重要場地,它的和諧與否對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試從高校和諧校園的深刻內涵、和諧校園構建的價值及其具體對策三個方面對構建高校和諧校園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高校;和諧校園;構建
一、和諧校園構建的內涵分析
社會由許多層面構成,只有社會各個層面的和諧才會有整個社會的和諧,才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大學校園是整個社會體系中的一部分,因其地位的特殊性,應該發揮其良好的示范作用,把高校建設成一個和諧的校園。在這里我們要思考,高校和諧校園的科學內涵是什么?在科學發展觀的視域中,在構建和諧社會這一特定的背景下如何理解呢?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是科學發展觀倡導的重要理念。和諧校園的科學內涵堅持了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并以其倡導的理念為依據。具體內涵如下:
(一)民主法治、公平正義
所謂民主法治,就是民主和法制理念貫徹高校發展的整個過程,保障師生民主權益,調動師生積極性,使學校的各類教育資源、人力資源得到和諧的發展。民主法治是高校和諧發展的核心思想。所謂公平正義,就是學校中的各種矛盾能夠得到妥善的協調和正確的處理,一切都有據可依、有章可循,使學校的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和諧不是沒有矛盾,也不是沒有差別,恰恰相反,和諧是建立在事物的差別和矛盾之上的,也就是說,和諧是一個相對發展的概念。校園的和諧是建立在正視矛盾和承認差別之上,建立在化解矛盾、協調差別之上,而化解矛盾、協調差別的過程就是公平正義。在一個民主法制、公平正義的校園內,才能保障師生的自身利益,才能實現學校與個人的和諧共處、共同發展。
(二)誠信友愛、充滿活力
所謂誠信友愛,就是教師之間、領導之間、學生之間能夠互幫互助、誠實守信、融洽相處。構建融洽的人際關系,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最大限度地減少校園生活中的各種內耗與摩擦,離不開誠信友愛。只有在一個充滿誠信友愛的校園中,師生和員工的創造力才能被激發出來。所謂充滿活力,就是學校師生和領導的創造力不斷得到激發。和諧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的、發展的。只有消除那些阻礙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的不和諧因素,才能使教師、學生和學校得到持久的發展。
(三)安定有序、以人為本
所謂安定有序,就是學校的教學秩序和管理制度達到良好狀態,師生員工能夠安居樂業,學校一片和諧景象。安定有序是學校改革、發展的前提,也是學校師生的普遍渴望和需求。所謂“以人為本”,就是學校堅持培養高素質人才為目標,以此推進教學,引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諧校園是學生的校園,教師的校園,是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校園。“以人為本”,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是構建高校和諧校園的本質所在。高校和諧校園內涵的六個方面,體現了校園建設中的民主與法治的統一、公平與正義的統一、活力與秩序的統一、科學與人文的統一。這六個方面,內容十分豐富,不僅是高校和諧校園的內涵和特征,而且也是我們構建高校和諧校園的奮斗目標和總體要求。
二、和諧校園構建的價值分析
高校是傳播知識、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陣地,它與社會之間有著更直接更緊密地聯系。目前,高校教育在走進社會中心的過程中,正在逐步成為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如今,高校教育逐漸社會化的觀念深入人心,這必然要求高校教育更多更廣泛更直接地服務于社會,這是社會對高校建設提出的具有時代特色的要求。而高校服務于社會的能力與水平取決于高校自身發展和建設水平。通過構建高校和諧校園,對促進高校教育的和諧發展,有效地服務于社會,并且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一)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必需構建和諧校園
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我們黨和國家在新世紀新階段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最基本的內涵是以實現好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以解決好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為目標,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權益,使改革開放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構建和諧校園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在高校中,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堅持師生的根本利益,努力實現師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實現好,維護好學生和教職工的根本利益,為學生和教職工創造一個和諧、文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環境。同樣,以人為本的思想還需要體現在校園的建設上,就是要抓好學科建設,重視人才培養和教學科研工作,協調好學校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協調好普通教育和專業教育,以及教學和科研的關系,實現好學生和教職工人的全面發展。
(二)構建和諧社會重要戰略部署的實施必須構建和諧校園
社會由許多要素構成,校園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整個社會的和諧必然要求構成元素的和諧,最后才能達到整體的和諧。新思想、新知識和新科技的重要園地來自于高校,社會創造力的源泉同樣來源于高校,而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離不開高校。因此,高校的和諧在整個社會的建設中起著引領、示范和推動的作用。高校承載著培養人才、發展科技、服務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等三大功能,高校應當也必須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先行者,其改革與發展方向必須和社會的建設相一致。所以,構建一個擁有著科學發展理念、公平正義、安定有序、團結友愛的高校和諧校園,不僅可以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還可以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科技和文化方面的支撐,以此達到影響和推動全國和諧社會的構建工作。近幾年,隨著高校的發展以及高等教育大眾化趨勢的到來,高校經受著改革、發展與穩定的巨大考驗。社會上的貧富差距、地區差距、不同的價值觀之間的矛盾在學校中反映出來,這些給今天的校園帶來不和諧。學校是和諧社會的一部分,和諧校園應是我們追求的一種理想目標。
(三)推動高校各項事業的發展必須構建和諧校園
和諧是高校發展的重要前提。世界大學基本的辦學理念是不斷追求個人、社會和自然的和諧發展。校園內部和諧是實現自身和諧發展的客觀要求。從高校內部環境來看,校園建設在獲得巨大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教學改革、科研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以及績效工資改革等方面,這些問題不能及時解決或解決不好,勢必影響高校的良性運轉。從高校的外部環境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實現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快速轉變,由此帶來的高校培養理念與社會需求的矛盾,這種矛盾制約著高校的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的發展。我們構建和諧校園的目標,就是要妥善處理校園的內部、外部環境和周邊環境,弘揚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園文化,最終促進學校各項事業穩步有序地發展。
三、和諧校園構建的對策分析
(一)構建和諧校園要樹立科學的定位觀
高校發展要充分的對自身進行定位,確立科學的發展方向,定位要從以下幾方面考慮:一是要考慮自身發展在同類其它高校發展中的地位;二是思考社會需求與自身培養目標的關系;三是要培養高素質人才。高校發展的定位不是一成不變的,社會在不斷的發展,其需求也在不斷的變化,所以,高校的定位也在不斷的轉變。所以,高校要不斷做出新的、確切的、適合自身發展的定位。相反,如果高校發展的定位不準確或模糊不清,就會在實際辦發展中受挫,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其結果就會導致辦學質量下降,學校聲譽受損,社會地位降低。所以,高校的發展要立足于自身的實際情況,找準自己在高等教育中所處的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在此基礎上,彰顯自身的特色優勢,以使自己在高等教育的發展中處于模范帶頭作用。
(二)構建和諧校園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
以“人為本”是一種發展理念、管理理念、目標理念,是高校發展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踐行“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就是要高度重視教職工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教學中,堅持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積極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在科研中,確立教師的主體地位,積極發揮他們的科研能力;在學校發展中,堅持以教師和學生的根本利益為發展目標,切實保障師生的全面發展。
(三)構建和諧校園必須堅持全面持續協調的發展觀
全面持續協調的發展觀是一種和諧的發展觀,高校和諧發展必須處理好各種利益關系。首先,處理好高校規模、質量與效益的關系問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需要規模的擴張,規模上去了,還要把握好質量問題,教學質量是學校發展之根本,不僅影響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而且還會影響到高校和諧校園的構建。其次,處理好教學與科研關系問題。學校的第一宗旨是人才培養,就一般大學而言,要堅持科研服務于教學,教學促科研的理念。但是,許多學校形成一種“重學輕術”的思想,致使學校在發展中形成一種只重視科研數量而不重視教學質量的風氣。這勢必影響了學校的長遠發展。學校必須處理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以培養全方位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最后,處理好學校內部各種利益的矛盾問題。學校在發展中會出現一種矛盾,那就是學校發展和職工個人追求之間所形成的矛盾,學校的發展與服務學生的導向形成矛盾以及教職工之間也會出現不和諧的現象,這些問題都將阻礙學校的發展與和諧校校園的構建。因此,學校各方面的發展要考慮到是否具有可行性和全面性,這樣才能保證學校的長遠、和諧發展總之,高校和諧校園的構建,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一代人或幾代人的創新和探索。
【參考文獻】
[1]田建國.體驗和諧大學[M].濟南:泰山出版社,2007.
[2]程旭惠,樓梁.科學發展觀視閾中的和諧校園構建研究[J].社科縱橫,2009,24(6):177-178.
[3]劉向信.高校和諧校園建設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張晗 單位:平頂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