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農村建設民俗視覺元素應用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體以“一帶一路”戰略為背景,依托陜西省咸陽市興平龐家村為研究案例,對關中地區的民俗元素進行梳理與提取,意將其元素應用到龐家村新農村建設當中。根據該村的類型特征系統探討民俗元素的應用方法與實施原則,所涉獵的民俗視覺元素主要針對有形的物質藝術范疇。
關鍵詞:關中民俗藝術;視覺元素;新農村建設;龐家村
一、民俗視覺元素的基本概念
民俗視覺元素是民俗藝術與視覺元素的文化載體,也是民間文化的藝術符號。張道一先生曾在《民間藝人藝事》的序論中指出:“民間藝術是‘勞動者的藝術’,是民族的‘下層文化’,是藝術的搖籃?!彼依嗣耖g傳承的鄉土藝術、通俗藝術與宗教藝術等,具有供人欣賞、把玩、參與、祭祀等特征,凝聚著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汗水,也是特定歷史時期普通老百姓的文化信仰。從廣義上看,民俗視覺元素是傳統的人文科學,也是標記的歷史演變。它源于勞動生產,是人類在改造自然、接觸事物與形成社會關系中下意識的活動蹤跡,它具有信息傳遞、信息儲存、情感傳達等功能,是符號與文化之間的橋梁。
二、關中民俗元素綜述
關中位于陜西省中部,地處函谷關和大散關的平原河谷盆地之間。這里氣候宜人,四季分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美稱,是人們理想的生活場所。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與13朝古都的根據地,優越的自然條件與悠久的歷史文化為該地區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跡與民俗元素,具有明顯的原始性、趣味性、古老性。從物質藝術范疇大致分為建筑文化、磚雕石刻與傳統工藝三大類。
(一)建筑文化關中傳統民居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長期的生產與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建筑文化。例如,“屋子半邊蓋”就是典型的關中一景。由于該地區雨水并不充沛,這里的人們為儲水方便采用單坡入窖的方法進行引流,保證用水的充足與“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義。另外,為節省建筑用地與木料緊俏的制約,當地居民普遍采用多土少木的構筑方法進行房屋建設,使民居普遍形成規整、狹長的平面格局與靈活多變空間形式,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也是我國傳統建筑的藝術瑰寶。
(二)磚雕石刻關中地區的磚雕石刻題材新穎、工藝精湛,類型豐富。這些精美的磚雕、石雕經過制胚、燒煉的制作工藝后在不同程度上通過線刻、浮雕、圓雕等工藝手法被廣泛應用到民居建筑中。如拴馬樁的雋秀、上馬石的渾厚、磚雕畫的飽滿和抱鼓石的簡約都彰顯著該地區別具一格的藝術特色,是我國雕刻藝術的文化精髓。
(三)傳統工藝關中地區的傳統工藝種類豐富,形式多樣。如剪紙、刺繡、皮影、泥塑、馬勺臉譜等。其中,馬勺臉譜作為關中特有的工藝品,其創作靈感是將民間的社火臉譜融入藝術加工精致改良而成。手工藝人將馬勺作為畫布,以精湛畫工繪制出五彩斑斕的圖案,并通過濃郁的色彩搭配形成鬼魅多變的藝術形象。在設計主題上,馬勺臉譜多彩用神話題材的人物形象進行刻畫,并以黑、白、紅等顏色進行性格區分,具有鎮宅、辟邪、驅鬼、納福的精神含義,堪稱“西府一絕”。另外,皮影和剪紙藝術在關中也是久負盛名歷史,聞名遐邇。皮影又稱燈影,即用牛、驢等皮革材料刻制的人、物圖案。通過借助燈光,采用手簽進行的戲劇表演。關中的皮影主要集中在陜西的東府和西府。皮影藝術也被分成皮影雕刻和皮影戲兩大類。其中,皮影雕刻在人物塑造汲取了當地剪紙、戲曲、年畫等特點,使其形象生動,惟妙惟肖。
三、興平龐家村的現狀概況
龐家村位于陜西省咸陽市下轄的縣級市興平。地處馬嵬驛街道東北方向3km。該村交通便捷,坐中四聯,北靠莽塬,西接安家,東鄰西城辦,南依添戶村,毗鄰馬嵬驛景區與S104省道相交。由于受“移民屯田”制度的影響,當地人攜家遷移關中,定居興平,在此繁衍生息。在這些人口中因為龐姓人居多,故名龐家村。目前,全村共有370戶,合計人口1600人。其中勞動輸出約200人,耕地面積111.13hm2,是典型的農業自然村。近年,龐家村按照馬嵬街道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出亮點的工作思路,先后對村莊進行了道路硬化、改廁改水、量化綠化等方面的工作,使村中的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并在構建美麗新鄉村的熱潮中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為進一步提高鄉村風貌,突顯龐家村的民俗內涵與文化特色,龐家村應在文化建設中加大力度,成為新時代鄉村風貌的引領者。
四、關中民俗元素在龐家村建設中的營造手法
曾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繁榮,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痹谛罗r村建設過程中,結合龐家村的實際情況,融入具有關中特色的視覺元素可提高該村莊的風貌。不僅能增強龐家村的民俗氣息,還能讓外界直觀地了解關中文化。從營造方式上可分為直觀陳列、聚集體驗、增加層次、傳統與現代引借。
(一)直觀陳列陳列不僅是展示文化的重要方法,也是營造空間和豐富視覺效果的藝術手段。在前期的收集與設計中,設計師不僅要歸納合理的民俗實物,還需要周密的策劃,將具有文化特色的實作做為元素提取,進行展示陳列。龐家村作為關中地區的農業村莊,可通過傳統的農業生產習慣進行元素提取,如村中的石碾、磨盤、水缸、牲畜、車輪等實物都能反映當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關中地區的民俗特色。在營造中可按功能、形式等特征進行歸納與組合,并作為景觀小品敷設于村落之中。同時要把握景觀與周邊環境的協調關系。比如,在陳列石碾的同時,可利用龐家村廢棄的傳統民居作為背景進行呼應,一方面,可營造一定的民俗感和年代感,在視覺上展現良好的景觀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使廢棄的房屋得到利用。另外,利用農產品作為視覺元素進行陳列展示,突出龐家村以農業種植為主的生產模式。將當地人自己種植的辣椒、玉米等作物形成元素掛設墻面,同時制成辣椒醬、辣椒油等產品進行銷售,在營銷過程中也凸顯“油潑辣子一道菜”的生活習慣。
(二)聚集體驗聚集體驗即通過龐家村的區位優勢及村內的開敞空間進行民俗活動體驗。首先,龐家村交通便利,農田廣袤,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在鄉村建設進程中,龐家村每年的民俗活動豐富多樣,如灶火、秧歌舞蹈和高稈芯子等都可作為文化元素進行宣傳,使人在領略鄉村美景的同時也能參與鄉村的民俗活動。其次,村莊可依托種植業的便利條件吸收糧、油、茶、菜等特產進行電商營銷,通過采用J2EE技術平臺進行開發,并基于B/S結構進行設計,形成種植、采摘、制作、銷售的一站式服務管理,讓都市及外來游客領略關中生活。最后,充分利用鄉村元素的再造景觀營造氛圍,如改造過的馬車、石頭堆砌的文化墻、壇子擺設的小品、麻繩編制的秋千等都可在村莊中營造良好的視覺感受與文化體驗。
(三)增加層次龐家村村莊外墻多以磚石砌筑,形式單一,表面粗糙。在營造方法上可通過增加地臺來突顯墻體層次。地臺采用仿古青磚鋪筑,墻面用水泥整平,再配涂料粉刷繪制關中民俗的主題墻繪。腰線上部開設花窗或櫥格,花窗內包含關中地區的民俗紋樣或文字,如善、壽、福等。櫥格內放置皮影、耀州瓷器、剪紙等小品進行陳列。地臺下部種植花草、盆栽與墻面對應。此外,村內的巷道及公共活動空間在地面鋪裝上可采用廢棄的灰瓦與鵝卵石作為鋪裝元素進行鋪裝筑,既保證了廢物的再利用,又體現了當地的文化特色。
(四)傳統與現代的引借這里的引借是從傳統文化中進行符號提取,通過融入現代設計的美學原則,塑造具有當代審美的公共設施與導向。如將關中地區的上馬石造型進行元素提取,抽取上馬石的梯度造型作為坐凳元素進行轉化,并結合防腐木、水泥等材質設計,制成座凳安放于村內的公共休憩區。它具有舒適、美觀、耐用的特點。另外,龐家村毗鄰馬嵬驛景區,可結合馬嵬驛特定的歷史文化采用唐代的兵器“戰戈”進行元素引借應用于村莊的導向系統。導向系統可分為三級,一級導向在造型上運用戰戈樣式,二級、三級導向造型可根據需求逐步進行簡化,抽取戰戈頭部的圖形簡化其尾部,通過保留頭部的樣式,搭配鋼材、木材、亞克力板制成導視牌,使其造型簡潔,文化特色鮮明。
五、結語
關中民俗視覺元素在龐家村建設的應用與實施是基于對關中文化的敬仰與尊重,也是彰顯“一帶一路”戰略下新農村建設的時代特色。事實上,作為新農村建設文化傳承的顯性對象,龐家村的村落空間和民俗視覺元素都是共生的和諧關系,二者在相互交融與影響中都體現著村落環境對非物質文化的容納和傳承。新農村建設與民俗視覺元素的融入正消減了農村盲目“城市化”的趨同發展,有利于村民在創造現代舒適生活環境的同時,將物質藝術與非物質文化進行了重塑與活化,保持了村莊的生態維護與民俗文化多樣性,對周邊地區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允龢.華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4年.
[2]張道一.民間藝人藝事[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
[3]劉寧寧.關中視覺符號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6.
[4]張鴿娟.陜西新農村建設的文化傳承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
作者:練達 謝曉玲 劉萍萍 單位:陜西服裝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