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型農業生產性服務體系建設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雖然我國農業現代化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大國小農”仍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情。如何構建新型農業生產性服務體系,有效解決普通農戶“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劃算”的問題,仍是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進一步發展重要途徑?;诖?,本文以泰州市為例,對新型農業生產性服務體系的建設情況進行調研,從服務主體、服務方式與服務內容3個方面對泰州所屬的3個區/市的建設路徑與范式進行總結。在此基礎上,對建設經驗與不足之處進行歸納與分析,并進一步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型;農業生產性服務;體系建設
引言
作為江蘇省產糧大市,泰州市現代農業發展已取得一定成績,但從近期統計局的分析來看,泰州市農業仍存在“糧食生產效益下降”以及“農業結構調整,生產效益難保證”的問題。特別是先進的農業技術與滯后的農業生產性服務體系體制的矛盾也越來越制約著泰州農業的發展,過去的農業生產性服務體系已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必須建立一套新型的生產性農業服務體系以保證農事服務得以真正落地。圍繞農業生產性服務,許多學者做了大量的相關研究,但主要集中在服務的一個方面,如農機服務、農技服務、金融服務、農信服務等[1-5]。部分學者雖然對農業生產性服務體系進行了探討,但一般是以全國為視角的宏觀研究[6-8]。然而在實踐中,各地的要素稟賦不同,對于農業生產性服務體系有著不同的需求。此外,近年來隨著農業現代化的進一步推進,對于農業生產性服務也提出了許多新要求?;诖耍疚膶μ┲菔行滦娃r業生產性服務體系的建設過程與成果進行深入分析,旨在探索市域經濟下新型農業生產性服務體系建設路徑與范式。
1泰州市新型農業生產性服務體系現狀
泰州市全市下轄海陵、高港與姜堰3個區,代管靖江、泰興與興化3個縣級市。各區縣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在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建設方面都進行了積極嘗試。
1.1姜堰區
姜堰區將經營主體與服務主體進行結合,構建了家庭農場服務聯盟模式,該模式入選全國20個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從服務主體方面來看,以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為基礎,加大農機具庫、糧食烘干房和倉庫等投入,建立以333.33hm2為服務單元的村級農服務綜合體,以滿足區域內農業生產的基礎性服務需求。并在此基礎上,在鄉鎮范圍內選擇1~2家實力較強的綜合體,以此為主體聯合家庭農場、各類專業合作社、農資相關企業、農業服務企業組成鎮域性的家庭農場服務聯盟,擴展服務功能,提升服務能力。到目前為止,姜堰區已建成101個村級農服務綜合體與20家庭農場服務聯盟,全面覆蓋了所轄鄉鎮。從服務方式來看,目前主要包含4種:家庭農場互助方式,在綜合體和聯盟內,有許多家庭農場與種植大戶,其本身具有較為豐富的種植經驗與較為完善的農機具,故其既是服務的需求方,也可以成為服務的供給方;合作組織專業服務,專門從事農業生產性服務的合作組織,如農機、植保專業合作社,一般具有較高的專業化和規?;?,是目前從事農業生產性服務的主體;市場主體綜合服務,目前主要由種子、農藥、肥料的生產與銷售企業提供產前服務,同時由糧食購銷、加工企業提供產后服務;科研院所指導服務,目前,主要由區鎮兩級農技推廣部門負責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同時與科研院所開展合作,推廣先進技術。從服務內容來看,除傳統服務外,主要提供4項新型服務。聯盟可以為農戶提供從種到收的全程化服務;農資的集中采購和配送服務;提供訂單種植服務;以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的示范、交流和培訓服務。
1.2高港區
高港區以“為農、務農、姓農”為要求,以土地托管為目標,構建了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從服務主體來看,高港區是以鄉鎮的基層供銷社為主體,與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及涉農企業合作,構建以3km為服務半徑的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到目前為止,高港區已經建立了口岸引江、白馬黃河、胡莊田野與大泗前程4個現代農業服務中心。從服務方式來看,目前正在從適用于適度規模經營主體的服務方式向小農戶群體延伸和調整。從服務內容來看,目前主要有3個方面的創新:為農戶提供“全托”或“半托”的土地托管服務;從傳統的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和養殖行業延伸;從傳統的農機服務向全產業鏈科技服務轉變。
1.3靖江市
靖江市以服務內容“整體性”和服務方式“精細化”為目標,構建了市、鎮、村3級服務中心。從服務主體來看,靖江市提出了“1860”工程,即以供銷社為基礎,在全市打造以1個市級中心為龍頭,8個鎮級分中心為依托和60個左右村級服務站為終端的“1860”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目前,服務主體的建設已經基本完成。從服務方式來看,基層村級服務站主要提供農戶普遍需要的基礎性服務,而中高層級的服務中心則提供綜合性的服務。從服務內容來看,目前主要有3個方面的創新:為農戶提供了全程化的土地托管服務;提供藥肥統一配供服務,精準匹配供需,降低農資成本;提供農業污染防治服務,保護環境、提升農產品品質。
2泰州市新型農業生產性服務體系的建設經驗與不足之處
2.1建設經驗
2.1.1構建了完善的新型農業生產性服務主體上述各區/市在新型農業生產性服務體系建設過程當中,均以服務主體建設作為首要任務。建設的方式基本上都是選擇了一個公有制組織作為核心,如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和供銷社,在此基礎上通過與家庭農場、各類專業合作社、農資相關企業、農業服務企業的合作和聯盟構建新型農業生產性服務主體。此外,在姜堰與靖江的服務主體建設中,還構建具有層級特征的主體結構。如,姜堰構建了村級農服務綜合體與家庭農場服務聯盟2個層級的服務體系;靖江則構建市、鎮、村3級服務中心,并明確了各層級的服務職能。
2.1.2整合了服務資源,提升了全程化服務能力泰州市在內的蘇中地區小農戶占農業經營戶的比例仍高達98%,而“土地托管”普遍認為是小農戶對接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實現“土地托管”的背后則要求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具有全程化的服務能力。在現實中,農機服務、農技服務、農信服務等往往由不同的主體承擔,單個主體一般難以提供全程化的服務。在此次建設過程當中,上述各區/市將提供不同服務的主體納入同一個聯盟或中心,農戶只需對接聯盟或中心即可獲得全程化的服務。
2.1.3加大了基礎設施的投入,增強了基礎服務能力各類農機服務、農機停駐服務、糧食烘干與儲存服務等均為農戶普遍需要的基礎性服務,此類服務不僅資金需求大,而且后2類還需要獲得土地使用方面的支持。所以,此類服務要想快速發展、提升服務能力,則離不開當地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上述區/市在此類服務的基礎設施上都堅持“政府主導、財政扶持”,并通過各種形式加大了投入,如農機購置和糧食烘干補貼、政府購買、劃撥土地用于農機停駐與糧食儲存等,取得良好的效果。
2.2不足之處
2.2.1新型主體的構成仍以集體經濟與政府機構為主,市場化主體較少目前,泰州市新型農業生產性服務主體主要由供銷社、專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等集體經濟與政府機構組成,雖然也有農資相關企業與農業服務企業參與,但數量較少。這樣的結構雖然利于前期的資源整合和發展,但缺少市場化主體的參與,使得新型主體缺少與先進技術和社會資本對接的渠道,服務的效率、水平以及后期的發展均會受到一定限制。
2.2.2服務內容仍以傳統服務項目為主,新型服務項目較為缺乏雖然目前提供了一些新型服務項目,但從整體上來看,仍以傳統的農機服務、農信服務與農技服務為主,基于網絡化與智能化的新型農業服務項目較少。隨著網絡化與智能化的發展,我國涌現出許多新型服務項目。如,基于互聯網平臺,提供農技、農機、農資、金融等方面的匹配供需服務;為農業生產者快速、低成本的實現農業信息化的農業SaaS服務;提供具有噴灑精準、節水節藥、作業效率高等優勢的無 人機飛防植保服務;基于物聯網與數據分析技術,提供全程精細化管理與智能化決策的農技服務。經過幾年的實踐,上述的新型服務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有效地提升了農業服務的效率與水平。然而,目前泰州市此類服務并不多,有待進一步提高。
2.2.3全程化服務能力有所提升,但服務質量與規范化運作方面有待提升雖然在泰州市新型農業生產性服務體系建設當中,各區/市都在著力打造全程化的服務能力,并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在實踐中,雖然構成新型服務主體的各個成員之間已經達成了合作或聯盟協議,但在運作中還缺乏有力的協調和組織機制,一定程度上還存在個各自為政的現象。此外,各個成員之間的利益分配機制尚不健全。這使得農業生產者雖然可以通過新型服務主體對接全程化服務,但服務與服務之間缺乏有效地銜接和統籌,各主體之間無法形成真正的合力,服務質量與規范化運作難以保證。
3泰州市新型農業生產性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
3.1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新型農業生產性服務主體建設
依據發達國家的經驗,農業生產性服務系統一般由公共服務系統、合作社服務系統與私人服務系統構成。3類系統分別承擔著不同層次的服務內容,彼此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從泰州市的新型農業生產性服務的主體構成來看,市場化的私人服務主體還比較薄弱。據調研,私人服務主體進入的障礙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開展農業生產性服務除了資金與技術外,還需要獲得當地相關資源的支持,如用地指標,而私人服務主體往往難以獲取或獲取的成本較高;私人服務主體進入后,一般會與現有主體間產生一定程度的利益沖突,而以集體經濟與政府機構為主的現有主體往往具有本土優勢,在許多領域既是“運動員”也是“裁判員”,而且還有著相關的補貼或優惠政策,私人服務主體難以與之抗衡。針對于此,建議制定農業生產性服務主體的招商引資相關政策,對于與本地區實際需求相契合的私人服務主體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將私人服務主體也納入合作與聯盟體系,削弱競爭、加強合作和協同。
3.2依據服務的需求與供給情況,有針對性開發或引入新型服務項目
要“走出去”對現有的新型服務項目,如線上綜合服務(史丹利農服平臺、神州農服與哈哈農莊)、線上農技服務(農醫生與云種養)、線上農機服務(滴滴農機、大田農服、農田管家與嗡嗡農服)、“線上+線下”的智能化農技服務(中農普惠的慧種地與中化農業MAP)、“線上農資銷售+線下農技服務”(田田圈與豐信農業),進行全面深刻地認知與了解;分析本區域內服務需求與供給的缺口,根據自身的資源與服務的性質,決策以開發或引入的方式提供新型服務項目。如,據調研,農機服務一般是以本地化為主,對于此類服務建議以區/市為單位開發覆蓋本區域的線上農機服務平臺;農技服務則需要更大范圍匹配供需,對于此類服務建議采用引入的方式;對于新型服務項目,農業生產者往往比較陌生,在選擇是否采用時一般趨于保守,建議多組織宣講與推介會,同時由政府托底和背書在當地建立應用示范區,降低農業生產者使用新型服務的顧慮與風險。
3.3完善新型服務主體的組織架構與運作機制
目前,雖然泰州市各區/市大都已經通過合作和聯盟的方式建立了相應的新型農業生產型服務主體,如姜堰的家庭農場服務聯盟、高港的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靖江的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但組成主體各成員之間的關系還比較松散,在服務上難以形成合力。針對于此,建議完善組織架構,明確各自的分工與責權利,建立相應的協調與統籌機構以及完善的利益分配機制;對于服務內容的性質進行分類與界定,針對性地建立相應的運作機制,明確統一的服務標準與服務流程,確立可量化的考核機制,真正做到“一站式”、“無縫對接”的高質量全程化服務。
4總結
本文以市域經濟為著眼點,對泰州市新型農業生產性服務體系的建設情況進行研究,對于3個區/市服務主體、服務方式與服務內容的建設情況進行歸納與總結,針對不足之處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本研究可以為其它城市的農業生產性服務體系的建設提供借鑒與參考,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尋舸,馬承琦,陶莉.山區農機服務精準化發展探析———基于云南省南部山區甘蔗農機推廣的調研[J].現代農業科技,2020(14):149-151,153.
[2]劉紅麗.加快轉變農機化發展方式全力服務現代農業建設的探討[J].農業與技術,2018,38(24):166.
[3]王鑫,韓晶.多元化農技推廣服務推廣體系探討[J].農業與技術,2020,40(02):176-177.
[4]徐興明.遂寧農信服務“三農”方向探尋[J].當代縣域經濟,2020(05):81-83.
[5]楊彬荃.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實踐與思考[J].金融經濟,2019(22):5-6.
[6]呂璐.建設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初探[J].農業與技術,2020,40(08):172-173.
[7]穆易.健全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要做好五個方面[J].中國農機監理,2019(03):19.
[8]郭海紅.互聯網驅動農業生產性服務創新:基于價值鏈視角[J].農村經濟,2019(01):125-131.
作者:夏蓓 張鵬 單位:揚州大學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