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激勵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激勵理論的著眼點在于人的需要、目標、動機和行為,關切的是人的內心活動。通過激勵理論研究,我們將最大程度地激發人的潛在能力,實現精神升華。目前流行的激勵理論主要有內容型激勵理論和過程型激勵理論兩種:
(一)內容型激勵理論
內容型激勵理論主要研究的是激勵原因的內容,它關注人所需要的具體內涵,并以此為契機激發人的積極性和能動性。這種激勵理論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兩位人物及其理論:
1.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需要由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和歸屬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馬斯洛認為,一方面,人的需求并不是五種需求并駕齊驅,而是有輕重層次的分別,當人的所有需求處于未滿足的狀態時,那么較低級的需要則處于主要方面,也是最亟需解決和滿足的。在此基礎上,人才有可能實現更高級別的需求。從激勵的角度看,一種需要只要得到部分的滿足,人就將轉向高一級別的追求。因此,我們實施激勵的過程中,一定要有針對性地展開,首先要了解個體目前所處的需要層次,然后著重滿足這一層次或在此層次之上的需要。如當個體處于物質極度貧乏,生活無所依靠的狀態下,更高的精神追求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
2.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二十世紀50年代末期,赫茨伯格的一項調查研究發現,使工作的人感到滿足源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內容方面;使人感到不滿的,均來自于工作環境或工作關系方面。因此,赫茨伯格把前者稱為激勵因素,后者稱為保健因素。部門政策、管理措施、監督、人際關系、物質工作條件、工資、福利等都屬于保健因素范疇。當這些因素處于無法接受的水平時,人們對工作就會產生不滿意的情緒。但是,當這些因素達到人們接受的水平時,它只能消除人們不滿意的情緒,卻無法產生積極的態度。而那些能帶來積極態度的因素即激勵因素,才是能滿足個人自我實現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賞識、挑戰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責任,以及成長和發展的機會。只有努力實現這些因素,才能從根本上激發人的態勢,實現激勵效果。
(二)過程型激勵理論
過程型激勵理論的重點在于心理過程,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弗洛姆及他的期望理論。弗洛姆于1964年提出了期望理論。該理論認為,激勵的效果來自效價與期望值的乘積,用公式來表達即:激勵的效用=期望值×效價。也就是說,推動人們去實現目標的力量,是兩個變量的乘積,如果其中有一個變量為零,激勵的效用就等于零。效價是目標達到后,對個人所能收獲的或個人對此的一種預期。期望值是達成目標的可能性大小。
激勵理論給予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是多方面的,不同類型的激勵理論可以引導我們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予以展開,也將形成不同的機制。
(一)利用需求理論明確思想政治教育側重的方向
人的需求是直接導致行為的根本動機,當然也包括人的思想動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與激勵理論完美結合的第一步必然是對人心理需求的準確定位。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將人的需求分為五種,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實施的一個重要前提。在進行教育之前首先應該確定受教育對象目前處于哪個階段,未得到滿足的需要是什么,以此來確定教育的方向,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激勵以確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當受教育對象是一個具有強烈自我表現欲望的個體時,如果要對他所取得的成績予以獎勵,物質獎勵就遠不及能充分表現自己才能的機會,使他從中得到更大的鼓勵。需要注意的是,人的需要是多樣的,可能同時有很多不同的需要,教育過程需要做的是分辨出當前受教育個體或群體的主導需要是什么,也就是說對于他們來說,哪個層次的需要才是優先,并以此最終確定教育的方向。
(二)根據期望為思想政治教育設定合理可行的目標
需要相應的即是期望,因此,把這種期望轉化成為看得見摸得到的目標,并以此來激勵,進行思想的洗滌。所謂目標,實際上就是人期望達到的成就或結果。心理學上把它稱為“誘因”,即能滿足人的需要的外在物。目標的子集可以包含兩個層次,一是外在于人的客觀實體,一是孕育于人自身的精神。當思想政治教育對象處于物質層面需求時,不妨將物質性激勵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助力,而物質需求一定程度滿足后,更高的精神追求則應設定為激勵的目標,此時的思想政治教育更為重要,教育者要動用目標的功能,去激發人的正確動機,調動人的積極性,把人的心理和行為狀態,導向新的境界,推向新的高度,要使受教育對象自覺調整有偏差的、錯誤的理想信念,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迸發出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用情感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勵效果
現階段,人們的精神生活呈現出極大的豐富性,相伴隨的則是自我意識的不斷覺醒與壯大,人對于自我認識愈發清晰,自我理念也更加強烈。在這樣的環境里,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對于人自我意識、心理活動的忽視已不能適應新的需求。因此,在明確需求層次、確定激勵目標的同時,必須要更加關注人的內心,這就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的注入情感激勵。以情動人,方能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人的情感并不果斷、強硬,但情感的力量卻更柔韌、充實。人的情感決定人的態度取向和心理強度,所以情感對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就十分重要。正所謂“感人心者,莫乎先情”,如果想讓受教育者的內心達到一種高層次的震撼感,使其理想信念步入正軌且愈發堅定,就必須在進行思想教育的過程中融入真情實感。也就是說,無論是國家、社會抑或個人,只有發自真心的對待受教育的群體,才能真正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支撐。
三、結語
激勵理論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法寶。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的利用激勵理論來達到工作效果的最大化。首先要確定教育對象的需要處于哪個階段,然后根據實際的情況來確立切實可行的目標進行激勵及教育,同時,激勵理論告訴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的竅門并無他法,教育者一定要傾注真實情感,真正從受教育者的內心出發,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方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大的成功。
作者:劉冰 單位:中共牡丹江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