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多元文化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人們的價值觀也逐漸發生了變化。要做好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需要分析現階段存在的問題。高職階段是學生年齡與心理逐漸成熟的階段,教師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善學生的思維能力。基于此,針對多元文化視域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進行了簡要闡述,并提出幾點個人看法。
關鍵詞:多元文化;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研究
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背景下,不同國家的文化逐漸交融與碰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高職院校學生的意識形態。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學生的思維在持續發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越來越寬,但是也增加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在高職院校教育中,要做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強化學生的價值觀,以此來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
一、多元文化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問題
(一)學生的意識形態復雜
在文化多元化發展背景下,西方文化的入侵也在不斷加劇,在一定程度上也對主流文化產生沖擊,并呈現出了逐漸淡化主流意識形態的現象,打擊傳統高雅文化等問題。這不僅影響到了傳統的人文精神發展,同時也造成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疏離性。從客觀的角度來說,逐漸形成了第二文化空間。在文化的多元發展背景下,對高職生的政治、理想與價值取向等產生強烈的沖擊,同時也很容易造成學生出現錯誤的思想認識等問題。高職院校作為繼承與傳播文化的主要陣地,同時也是實現多元文化發展與互動的基礎,在一定程度上也會產生出激烈的思想意識形態斗爭。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在經濟、政治與文化的不同交往活動中,意識形態問題也逐漸呈現出了復雜性的特點。尤其是對于一些西方國家來說,依靠文化的多元化發展,開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與文化軟權利的擴張,通過大肆鼓吹其自身文化來消解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文化,并將其作為推行霸權主義的軟武器。在多元文化發展背景下,受到西方意識形態的影響,學生容易出現背棄民族傳統文化的現象,同時也會動搖心中的共產主義信仰。
(二)中西方存在文化沖突
在文化的多元化發展背景下,也為文化的廣泛發展與傳播提供了渠道,同時也促進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學習。但是,對于一些西方國家來說,試圖將自身的文化價值觀強行施加給發展中國家,不僅對這些國家采取了經濟與政治的侵略,同時也開始進行文化侵略。在這種文化價值的沖突下,一些抵抗能力弱的學生很容易對西方價值文明產生盲目的崇拜心理。受到文化多元化的發展,一些人對文化也產生錯誤的理解,并出現了所謂的修正思想,錯誤地認為馬克思主義只是眾多思想流派中的一種,并不是指導思想的來源。所以,從這一層面上來說,也就忽視了其主流意識的地位,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上發生混亂。
(三)西方負面文化腐蝕思想
在西方文化的不斷滲透下,對這一階段的高職生也產生影響,同時也增加了高職生在文化上出現了認同危機,從而直接影響到了我國文化的安全性。在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背景下,互聯網也得到了普及,并縮小了各國之間的距離,加大了聯系性。文化在傳播中也逐漸深入到了人們的生活中,無意識地將人變成了傳播中的俘虜。可以說,文化的傳播與影響是從表象到內在的,在力度與廣度等方面上也在逐漸加深。現階段中一些西方文化來時強調絕對的自我,注重物質的享受與感官的刺激,最終也就造成了非理想主義逐漸覆蓋了理性主義,并成為了主流思想,被高職生所接受。從表現上來說,就是從文化消費發展轉變成為了政治認同,從感性欣賞轉變成為了理性的追求,全面接受西方文化,造成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等方面出現扭曲,政治意識逐漸淡化。這種文化對我國的社會構成等方面產生重要的影響。
二、多元文化下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主流思想
文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一系列的社會現象與問題也展示出了文化問題。所以,在文化的多元化發展背景下,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從時展的角度出發,突出主體性與主動性的特點,在進行多元文化整合的過程中,還要做好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與完善工作。通過提升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文化發展中的主導地位,以此來提高對高職生教育的效果,幫助學生主動學習正確的思想理念,掌握好科學發展觀,運用正確的方法理論來抵御片面性。在面對西方文化發展的過程中,也要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觀念,始終堅實馬克思文化觀念,運用正確的理論與方法來辯證的看待西方文化,加深對文化的理解與認識。通過對文化進行分析與借鑒,也可以解決盲目推崇問題的出現,同時也可以抵制腐朽文化的影響。
(二)加強對學生思想的教育和引導
多元文化有著較強的開放性,在世界文化發展中多元文化已經成為了發展的潮流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增強了民族文化中的生命力,消除了文化中心主義與霸權主義等問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從開放性的角度出發,以此來削弱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文化隔離現象,確保教育的開放性,增加對其他文化的吸收與傳播。因此,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控制。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要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也就是說,進行文化選擇就是要堅持從優勝劣汰入手,通過不斷的篩選與研究,以此來分析好文化中的重點。在多元文化的發展背景下,高職院校也要發揮出自身的作用與功能,滿足時展的需求,建立出科學的選擇機制,從傳統的單一轉變成為多元化,從過去的封閉轉變成為開放式,只有做好吸收與借鑒,才能找出文化中的凈化,將學生帶入到文化發展中。
(三)在思政教育中整合中西方文化
在選擇教育內容的過程中,要堅持從單一向著多元化方向不斷深入。高職院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從指導思想入手,辯證的面對文化的多元化發展,通過深入的研究與借鑒,以此來保證文化形態的共性發展,保證內容的普遍性。第一,要在尊重與保護的基礎上找出歷史發展中的優秀傳統文化。第二,要正確地面對西方文化,提煉出文化中的積極思想內容。在不同文化意識的不斷影響下,共性與普遍的思想文化也必然成為新的內容,所以要求高職院校在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堅持從開放的角度出發,正確的處理好文化之間的關系,運用好優秀的文化來影響學生,在綜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基礎上來提高對學生的教育效果。在多元文化的發展背景下,能夠實現對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延伸,同時也會在多元文化社會環境下拓寬學生的視野,從而增加對社會的理解與認知。從現實社會的角度上來說,文化也可以帶給人們豐富的色彩與固定的理念,同時也可以借助豐富的特點來實現本土文化、外來文化以及多種文化之間的融合。在不同地域、國家以及社會制度的影響下,文化之間相互融合與吸收,置身于相同的環境中。因此,當前的高職生要具備一定的思想道德認識,提升對思想道德現象的敏感敏感性,延伸接觸的程度與深度,以此來滿足未來的發展需求。
(四)在思政教育中要與時俱進
從教育策略上來說,要堅持從文化多元化發展的角度入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觀念的落實工作,同時還要保證觀念的開放性與民主性。在多元化文化社會的發展背景下,文化的滲透已經成為了必然,過去千人一面的現象已經難以滿足現階段的發展需求了。因此,在高職院校中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承受能力,尤其是在多元化價值沖突下,高職院校要做好自身的思政工作,避免出現迷失自己的現象,同時也要避免放任學生在多元價值觀中不斷沉浮,而是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正確地干預與引導學生。同時,要做好指導工作。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個性精神,讓學生明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世界不存在單一的價值與原則,不同的價值與不同的人類經歷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并具備了不同性質上要求等。在自主與自我決定中往往希望選擇自己的目的與價值。在多元文化的發展背景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個體的發展,同時也可以為個體提供更多的機會與價值取向,幫助個體選擇適合自己個性發展的機會,賦予其更多的自由與豐富的精神世界,從而保證社會的活力性與穩定性。
(五)在思想政治教學中融入民族思想
首先,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賦予了教師權威地位,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價值法官,進而出現了與學生地位的不平等性。且在這種模式下,不僅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造成學生出現了厭惡的心理。加之教師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全面服從自身的教育,這樣也就影響到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與價值觀的選擇。因此,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學生的民主與平等渴求也逐漸被時重視。在多元文化的發展背景下,社會中的價值觀也成為了教育中不可忽視的內容。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堅持從民主平等的角度出發,不僅要幫助學生分析好文化,同時也要讓學生得到正確的結果。另外,在高職院校中要清楚認識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第一,高校中的領導者也要及時更新自身的思想認識,保證精神追求的高度性,真正落實好主導教育思想,主動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實際中。第二,要做好校園文化的架設工作,通過為學生創建出積極健康的思想平臺,以此來保證學生學習的健康發展。第三,要做好網絡平臺的建設工作,借助宣傳欄等來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教育改革的發展過程中,要堅持從多元文化發展的角度出發,做好教育指導工作,同時還要保證主流意識的導向性,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提升學生的道德觀念,實現長遠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尤建國.高慶.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現狀與對策[J].教育探索,2007,(11):104.
[2]敦莎.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路向探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12):78.
[3]高慶,尤建國.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J].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01):94.
[4]楊永清,景志明,唐仕瓊.論多元文化視野下高校思政教育所面臨的挑戰與舉措[J].西昌學院學報,2012,(01):95.
[5]張海鵬,趙艷芳.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現狀與對策[J].學周刊,2013,(08):8.
作者:李春成 單位:李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