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精準扶貧下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精準扶貧過程中,部分農民思想道德領域呈現出誠信缺失、“等靠要”、以貧困戶為榮等新變化,警示我們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時刻不能缺位。新時代應將物質扶貧與精神扶貧相結合,培育新型農民,為促進鄉村振興、打好脫貧攻堅戰奠定堅實的思想道德基礎:高度認識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構建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夯實農村經濟基礎,為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物質保障;加強農村基層干部教育,發揮基層干部在農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示范引領作用;尊重農民主體地位,激發農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生動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培育農民崇尚勞動光榮的優良品質;發揮隱形教育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滲透于精準扶貧各項工作之中。
關鍵詞:精準扶貧;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對策
在精準扶貧過程中,我國農民的思想政治素養發生了一系列新變化,如強烈的政治參與意識與漠視政治權利并存,傳統勤勞致富觀念與“等靠要”懶漢思想并存,傳統貧窮恥辱與以貧困戶為榮的病態榮辱觀并存,傳統農民老實本分與誠信觀念喪失并存等等,這些新變化警示我們要把物質扶貧與精神扶貧相結合,確保在精準扶貧過程中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缺位。
一、精準扶貧視閾下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下我國正處在扶貧攻堅的關鍵時期,堅持不懈地對農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農民的精神風貌,激發農民的勞動斗志,對農民脫貧致富、農村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指導意義。
(一)農民脫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激發精神動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主要精神動力。當前,促進農村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打贏新時代下的扶貧攻堅戰,關鍵在于調動農民在經濟建設中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我國新時代農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的迫切要求,是呼應老百姓新期待、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也是滿足農民需要,呼喚農民主體意識的戰略保證。因此,通過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幫助農民更好地解讀和了解精準扶貧政策,為農民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糧,激發他們通過奮斗建設美麗家園、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積極性和熱情,有利于引導農民自覺樹立起“鄉村振興、人人有責”的主人翁意識,為農村脫貧致富、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精神動力。
(二)農民脫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思想政治保證
只有充分發揮和落實好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農村精準扶貧工作中的政治優勢,才能保證農村經濟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確發展方向,保證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真正落到實處。目前,在精準扶貧過程中向廣大農民宣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動這一內涵豐富、催人奮進的偉大思想在農村地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有利于及時排除各種錯誤思想的干擾,形成社會思想共識,防止農民的政治參與、政治判斷及政治行為等偏離社會主流方向,進而鞏固和發展農民群眾共同奮斗、勤勞致富的思想政治基礎,為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提供穩定的政治環境。
(三)思想政治教育為促進農民全面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培養新型農民,而作為新型農民,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是重要內容之一。但近年來隨著人口流動、互聯網的普及,各種良莠不齊的思潮借機蔓延到廣大農村地區,農村傳統淳樸鄉風受到嚴重沖擊,一些農民好吃懶做、不思進取,傳統孝道觀念淡薄、不贍養父母,法治意識淡薄、漠視政治權力,賭博、吸毒和酗酒等現象有所蔓延。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扭曲、思想道德追求上的畸形發展,成為傳統農民向新型農民轉變的主要障礙。新時代下,培育新型農民急需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切入點,重建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鄉村思想道德體系,幫助農民擺脫錯誤價值觀的侵蝕,塑造良好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及個人品德,為他們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四)思想政治教育是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一環
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作為新時代農民,隨著他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長,更加注重提升生活品質。但是改革開放以來,一些農民在口袋鼓起來的同時卻出現了精神空虛現象,封建迷信思想泛濫。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滲透于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之中,為農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有助于引導農民自覺地以良好的社會秩序涵養行為,主動接受健康向上文化的熏陶感染,引導農民樹立起積極、健康的生活觀念,達到充實自身精神世界、提升幸福指數的目的,從而真正增強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獲得感。精準扶貧是一項前無古人的艱巨而復雜的開創性事業,其中既包括經濟的脫貧,也涵蓋著新時代崇高精神的傳播與謳歌,肩負著塑造社會主義新型農民的光榮使命,因此,精準扶貧這一偉大工程的順利進行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為其保駕護航。
二、精準扶貧視閾下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提高農民的基本生活水準,但一些農村地區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忽視了農民思想政治教育這一環節,使部分農村一度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空地帶,在精準扶貧過程中,農民思想政治素質方面暴露出來的消極因素,警示我們要反思農村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現的一系列新問題。
(一)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中心環節,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盵1]351但從實踐來看,我國農村地區長期處于經濟落后的狀態,改革開放伊始,農民在經濟上要求翻身的愿望十分強烈,呼聲最高的仍舊是改變經濟落后現狀、過上富裕生活,所以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的建設更多地著眼于經濟發展,把經濟增長看作農村脫貧的硬指標,忽視了農民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將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置于次要位置,導致兩個文明建設出現了“一手硬、一手軟”的狀況,造成一些農村地區低俗落后文化“回潮”,沿襲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生病靠信教、做法事等迷信的途徑治療,婚喪嫁娶講排場、搞攀比等現象長期存在。一些農民道德滑坡,崇尚利益至上原則,在面粉中摻假,使用催肥劑喂養家禽生畜,蔬菜生產中使用違禁農藥等違背誠信的現象屢禁不止。跛足巨人不是真正的巨人,離開思想政治教育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片面追求經濟增長,不利于農村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也不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
(二)農村人口流動致使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組織障礙
在農村聯產承包經營過程中,弱化了農村集體經濟實力,一些農民集體觀念開始淡化,“各掃自家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成為一部分農民的信條,特別是大量農村人口外流,加大了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難度。一是留守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無人問津。改革開放以后,農村大量青年人口外流,留守人口多數為老弱病殘,他們整天忙于生計,缺乏追求精神享受的意識和動力,特別是處在偏僻地區的農民,長期遠離政治生活,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不及城市居民強烈。二是農民工的流動性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難度。進城務工的農民因為流動性、異地性和多變性,經常被當作臨時工進行管理,國家頒布的政策、法律法規等大多關注農民工的基本權利、物質利益、社會保障等,很少顧及農民工思想政治素質的提升,致使農民工思想政治教育長期處于真空地帶。
(三)基層干部在農民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缺乏號召力
基層干部作為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在農民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現實情況是,有些農村工作干部目光短淺,認識不到農民思想政治教育與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戰略之間的密切關系,認識不到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期缺位在促進農村全面發展中的弊端,認識不到解決好農民精神貧困問題對物質脫貧的精神動力作用;有些農村基層干部文化程度偏低,理論功底薄弱,缺乏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本領,在工作過程中缺乏情感投入,解決農民問題的耐心和親和力不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號召力,成為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障礙;有些基層干部“官本位”思想嚴重,“四風”問題突出,不作為、亂作為現象存在,潛伏在農民身邊的腐敗問題長期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引起農民對基層干部的反感與抵觸,成為了凈化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障礙。
(四)農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生動力不足
在功利主義等不良思潮的影響下,一些困難農民迫于生活壓力,急于擺脫物質上的貧困,忽視了精神貧困帶來的負面影響,導致農民缺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生動力。一方面,針對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脫離了農民思想實際。思想政治教育長期與農民的日常生產生活脫離,農民感到教育“高、大、空”,無法自發地意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對自身素質的提升和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之間的利害關系,進而產生抵觸心理。另一方面,基層干部重扶貧輕扶志,沒有調動農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領導干部對于農民生活上的慰問,給予貧困農民物質幫助等都是基于完成物質扶貧任務,沒有深入了解農民在思想領域發生的一系列變化,農民精神貧困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有效重視,造成農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力不足。
(五)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缺乏時效性
目前,我國有關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無法真正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需求。一方面,由于農村地區長期重物質文明建設,關于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內容少之又少,已有的內容大多仍然停留在枯燥而抽象的理論闡述以及國家方針政策的宣傳上,缺乏創新性,沒有做到內容緊跟時代要求、貼近農民生活。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針對性不強?;鶎痈刹吭诮M織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大多都是泛泛而談,沒有牽住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牛鼻子”,針對農民在現階段凸顯出的“等靠要”懈怠思想、誠信缺失、重利輕義和法治觀念淡薄等問題,沒有及時地將誠實守信、民主法治、勤勞致富和團結和諧等內容貫徹到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當中,解決農民長期思想認識上的荒蕪,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六)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缺乏有效性
目前,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象、環境、任務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民的文化素養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特別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及網絡信息技術在廣大農村地區的普及,農民獲取信息的渠道日趨多元化,相應地對教育方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現有的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缺乏有效性,基層干部依然沿用傳統的灌輸型和說教型模式,與農民缺少適時且有效地交流和情感溝通,也沒有運用網絡、電影等新媒體手段,將思想政治教育輸送到農民的意識形態之中,導致農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無法真正“入腦、入心”,教育效果難以顯現。
三、精準扶貧視閾下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必須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盵2]新時期農民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全面分析農民思想問題的基礎上,將物質扶貧與精神扶貧相結合、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對癥下藥、標本兼治,采取各種有效對策,對農村中存在的消極思想加以正確引導,逐步矯正和消除貧困群眾的思想頑疾。
(一)高度認識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構建自治、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新中國成立后,指出:“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經濟工作和技術工作的保證,它們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統帥,是靈魂。只要我們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為一放松,經濟工作和技術工作就一定會走上邪路。”[3]803只有做好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更好地調動廣大基層干部、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有效地保證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等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第一,克服忽視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錯誤觀念。近年來,農民思想領域存在的問題,與農民長期的貧困有關,也與改革開放后長期忽視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有關。因此,農村工作干部要正確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在精神扶貧和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發揮好思想政治教育在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的導向功能、保證功能、協調功能以及激勵功能,引導和鼓勵農民自覺協調好物質脫貧與精神脫貧的關系,鼓勵農民自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熏陶,更好地為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服務。第二,構建自治、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堅決打擊發生在農民身邊的“微腐敗”;激勵村民自主管理本村事務,深化村民自治實踐,樹立“文明鄉村、責無旁貸”的主人翁意識;通過法治教育,幫助農民形成明確的法治意識,做到懂法、用法、守法;通過制定村規民約,鼓勵家庭發揮培育良好村風、家風,依靠社會輿論、風俗習慣提高農民的道德品質,確保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充滿活力。
(二)夯實農村經濟基礎,為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物質保障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馬克思說過:“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4]82提出:“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5]467面對農村地區經濟條件落后,農民精神貧困、思想保守等現狀,只有在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貫徹物質利益原則,才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基層干部必須樹立務實工作理念,“真”關心貧困農民,切實解決困難農民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為農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第一,提高貧困地區農民基本生活水平?!拔镔|文化越充分,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6]當前針對我國貧困地區生產力依然落后的現狀,政府應加大財政對農業發展所需求的公共服務設施的投入力度,加快農村地區構建現代農業發展體系的進程,以此促進農民收入水平提高,農民獲得感與幸福感提升,為他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物質保障。第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現代農村集體經濟。在發展集體經濟的過程中組織農民、教育農民,幫助農民樹立合作意識和集體意識,形成團結和睦、共享美好生活的鄉村文化氛圍。第三,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義利觀。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農民對待義利關系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存在重利輕義現象,因而在振興農村經濟的同時要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義利觀,避免出現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忽視精神滿足的傾向。
(三)加強農村基層干部的培養和教育,發揮基層干部在農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示范引領作用
農村基層干部位居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線,在農民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示范引領作用,必須從源頭上校準他們的思想航標,提高其思想、政治、道德、知識等素養,在農民群體中帶好頭、做好表率。第一,提高農村基層干部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增強他們組織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和能力。指出:“不注意思想和政治,成天忙于事務,那會成為迷失方向的經濟家和技術家,很危險。”[3]351只有提高基層干部的思想政治素養,才能確保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實處,保證精準扶貧各項工作沿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前進,真正調動廣大農民群眾投身鄉村振興戰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第二,樹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警惕扶貧工作中的形式主義?;鶎痈刹恳Y合農民實際,以務實的工作態度開展農村扶貧工作,誠心實意為農民干事,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義,不擺“官架子”,才能贏得農民的信任和支持,增強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性。第三,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融入基層干部的真情實感。基層干部要增強群眾感情,迎合農民的利益需求,時刻保持與農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對農民時刻懷有一顆赤子之心,與農民群眾面對面、心貼心,增強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第四,發揮基層干部人格魅力的感染作用?!叭罕娍次覀凕h是不是先進,除了看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外,還要看各級黨組織能不能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看廣大黨員能不能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聯系?!盵7]農村基層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不斷加強自身的修養,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自己的模范行為熏陶農民,樹立起在農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第五,清除發生在農民身邊的腐敗現象。在扶貧攻堅的關鍵時期,基層領導干部要正確對待功名利祿,自覺接受農民的監督和考驗,消除發生在農民身邊的腐敗問題,努力營造良好的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氛圍。
(四)尊重農民主體地位,激發農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生動力
農民作為新時期脫貧致富的主力軍,呼喚農民“脫貧致富、人人有責”的主人翁意識的重要手段之一就在于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農村人口素質,喚醒傳統農民勤勞致富的美德,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從思想上激發起他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力。第一,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推動農業各方面的改革,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調動他們加入現代農業產業鏈的熱情;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營造良好的村民自治環境,健全農民參政議政渠道和法律法規建設,保障農民在村級事務中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及監督權,堅持村級事務由村民集體決定,激發他們的參政熱情,調動起自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熏陶的源動力。第二,尊重和維護好農民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平等、自由、民主的教育,農村工作干部要轉變教育理念,尊重農民人格,滿足農民的享受需求,改變傳統以教育者為主導的教育模式,為農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增強農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獲得感,激發他們參與教育活動的積極性。第三,以網絡為載體加強農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在組織農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農民上網群體的需求,利用好微信、網絡等互動平臺,及時適時地推送一些正能量的內容,提高農民工在教育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使其更為主動地接受教育。
(五)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培養農民崇尚勞動光榮的價值觀念
在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F階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兼顧農村文化振興,逐步培育農民公共價值觀,引導農民在追求物質富裕的同時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充裕。實現新時代的文明鄉風,要求我們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和強基固本的基礎性工作,凝聚農民的“精氣神”。第一,把物質扶貧與文化扶貧結合起來。農村基層干部要認識到文化扶貧在農民脫貧中的重要作用,針對當前農民的思想現狀,深入挖掘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導農民自覺接受優秀文化熏陶,增強新時代農民的文化自信與自覺,構建和諧友愛的農村精神文化氛圍,充實農民的精神世界。第二,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之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⒕唧w化、生活化,適時地融入鄉賢文化、家風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農村精神文化建設,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提高農村社會文明程度。第三,培養勞動光榮的思想觀念。曾多次提到幸福的生活是靠辛勤地勞動和奮斗來創造的。在精準扶貧過程中,中國傳統農民勤勞致富、勤儉持家的觀念發生了新變化,一些農民甚至好吃懶做、“等靠要”思想嚴重。因此必須將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精準脫貧的關鍵位置,挖掘發生在農民身邊的優秀勞模、脫貧之星等典范,努力營造“勞動致富光榮、等靠要可恥”的淳樸民風,引導農民崇尚勞動,發揚自力更生和艱苦奮斗的精神,自覺樹立起“脫貧致富、振興鄉村”的擔當意識。
(六)發揮隱性教育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滲透于精準扶貧各項工作之中
目前,我國農民文化層次總體上仍然較低,思想觀念相對落后,需要我們采取滲透式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到農村精準扶貧各項工作之中,潛移默化地對農民思想產生影響。第一,將“扶困”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構建物質幫扶與精神激勵相結合的長效機制。針對扶貧過程中農民在思想領域凸顯出的一系列問題,應發揮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的雙重作用,把“扶困”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提升農民素養,引導農民正確看待精準扶貧,理性追求經濟利益,在扶貧過程中激發貧困農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第二,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貧困戶的精準識別、精準幫扶和精準管理全過程。在動員、組織和評選困難戶的過程中植入思想政治教育,鼓勵貧困戶在選拔、認定中弘揚誠信、禮讓等優良品質,引導農民誠信做人,取締以往扶貧中存在的為了爭“貧困戶”拉關系、走后門、暗箱操作等不良風氣;以扶貧過程中的勵志、感恩教育為抓手,通過挖掘勤勞致富典型來褒獎真善美、貶斥假惡丑現象,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養。第三,加強對貧困人口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特困農民往往伴隨著心理問題,育人先育心,精準扶貧視閾下的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切實加強對貧困農民的人文關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使農民能夠在和諧友愛的氛圍中自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激發農民對于精準扶貧的認同感,樹立脫貧致富的信心和勇氣??傊?,各級領導干部在扶貧工作中既要重視農村的物質扶貧,同時也不能忽視精神扶貧的意義,正確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辯證關系,堅持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為構建新型農村,提升農民精神風貌,為全面決勝小康社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動力、道德滋養及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8-02-05(01).
[3].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67.
[6]陸亨俊.舒爾茨與《貧困經濟學》[N].經濟參考報,1994-3-28.
作者:王東維 李秀秀 單位:延安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