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茶文化下高校學生思政教育資源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我國具有包容性的文化環境下,我國社會對外來各類優秀文化都予以接納。與此同時,在外來文化逐漸滲透下,必須加強我國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穩固好我國青少年的思想根基。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了在茶文化背景下,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現狀及開發策略。
關鍵詞: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1.1思政教育教材資源
從內容上來說,現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主要以馬列主義、思想概論等傳統教材為主。為提高思政教育的課堂質量,教師都會結合教材,對書本理論進行多元化講解及案例分析。從教材渠道上來說,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資源具有統一性,都是由國家統一的出版機構進行發行,任何個人或機構不得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進行自編或者改動。自茶文化的傳播下,茶app及茶學電子書開始盛行,各類茶葉刊物及茶研究資源都能在互聯網上找到。思政教育資源借鑒茶學資源,將現有的紙質版教材電子化。電子教材不僅方便學生隨時隨地閱讀背誦,還能直接根據內容點擊并看到理論解析。方便學生對書本進行復習和預習,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然而不管是電子版教材還是紙質版教材,其內容都以傳統案例理論為主,沒有過多的創新。
1.2思政教育教師資源
現階段的思政教育教師資源較為缺乏。這里的資源指的是教師人數資源及教師質量資源。一方面,在茶道思維影響下,思想政治覺悟較高的群體,大多會從事國家政治活動,即公務員。甚至成為專門研究思政理論的機構人員。因思想政治教育科目薪資水平及發展前景不高,能夠沉下心來投身思政教育行業的人才較少;另一方面,在教師群體中,思政教育是以固化理論為主的課堂教育,基于思政課堂的政治性嚴謹,教師自我思維發散能夠擴展的方面不多。整體而言,思政科目對教師水平要求不高。茶藝思維下,越來越多的教師不再追求穩定的工作,開始認真投入備課,挑戰自我,開發出新型的創新課堂。因此,更多的富有創新力的教師都會投身其他。例如物理、化學、歷史等能夠發散思維的科目,投身思政科目教師的人很少。在茶文化的“和諧平衡理論”影響下,為彌補思政教師的空缺,高校一般從社會直招老師,或者直接讓班級輔導員進行思政代課。由此可見,茶文化下思政教育的教師資源有待挖掘與發展。
1.3教育資源整合概論
教育資源整合經過茶文化中茶道思維的“和”思想,旨在將所有資源有機結合互為整體。除教材資源和教師資源以外,思政教育還有社會實踐資源、國家政策資源、校內環境資源、圖書館借閱資源等等各類資源。如何將所有“散資源”整合成一體,是現階段高校思政教育的重點。各茶企為扶持思政教育資源的整合,開設了多個茶葉崗位,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升華思政理論內涵。除此之外,茶學研究機構還設置了相應的戶外情感體驗課堂,將思政課堂搬到茶鄉,讓學生在與社會基層勞動人民的接觸中,體會到我國的政治理想,提高自身的思政覺悟。現代思政教育各類資源,特別是最重要的教材資源與教師資源,發展并不完善。因此對教育資源的整合有一定的阻礙作用。因此為整合思政教育,必須先完成對教材資源和教師群體的改革。
2高校思政教育資源開發分析
2.1教材資源單一
前文提到,現階段的高校思政教材資源多以傳統理論書本為主,近年來并沒有創新。基于此,茶文化下的高校思政教育課堂開始進行“半書本半體例”講解。即在原有書本理論下,教師或學生將茶故事、茶案例等內容引入書本,結合理論。以便學生更好的理解枯燥的書本內容。然而,茶學案例并沒有專門的研究人員進行整合規劃,教師也只是按照表意進行舉例,理論與案例的真實性及實用性有待考證。除此之外,教師還會根據每冊的書本內容,進行相應的國內外思政書推薦。讓學生廣泛閱讀名著。通過閱讀,才能更好的結合書本進行思考和升華。但這些所有方法均只能起到輔助作用,開發創新多元化的教材資源,才是解決教材單一、課堂枯燥的最有效辦法。
2.2教師團隊缺乏
面對教師團隊缺乏的情況,各高校已經面對社會上待業教師或優秀人員進行廣泛擴招,并重點與茶企合作,將有教師資格證書的茶學人員納入教師團隊之中。一方面,茶學是我國從古至今社會政治變遷下產生的文化,對茶學研究透徹的人,必定對政治的敏感及覺悟性高。在課堂講解時,能夠脫離書本,讓學生領略到不一樣的理論知識構架。另一方面,茶文化在千年的歷史沿襲中,還能保持穩定發展,必定有相應的政治適應性。將茶學人員納入教師團隊,能夠提高思政教育中“時事政治”方面的課堂講解質量。
2.3實踐基地開發
“實踐出真知”是思政教育的重點,思政教育旨在將我國青少年培養成對社會有價值的進步青年。單單的理論課堂,無法讓學生提高自身的執行能力,為此,各高校與茶企合作,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崗位,讓學生脫離舒適區,在社會中提高政治覺悟及思想內涵。思政科目作為所有學生的必修課,是每個大學生都必須學習的科目。因此思政學生的基數大,現有的實踐教育基地無法滿足龐大的學生群體。在此情況下,基于茶文化下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及新媒體的普適性,思政教育開始著手互聯網,在網絡平臺上為學生提供新媒體、軟件開發、軟文撰寫等實踐崗位。開發出“線上+線下”的實踐基地。
3茶文化下高校思政教育資源開發策略
3.1茶學體例下豐富教材理論案例
前文提到,現階段的教材理論案例都由教師自行擴展,部分案例與理論的結合并不準確,為提高思政教學質量與理論理解力,必須在茶學實踐下豐富案例。一方面,設置校內茶學研究機構。將不同茶元素、茶故事對應的思政內涵進行分類整理,為思政教育的每章理論提供固定的、準確的案例分析,以便教師進行課堂講解。例如茶道對應某章節的標題理論,茶道下的各元素和故事案例分別對應此大章節標題下的小知識點。通過層層分類整合,制定出相應的授課方案。另一方面,在不能改變原有教材的基礎上,學校根據研究成果,制定出思政與茶學結合的新型教材,作為傳統思政教材的補充及輔助工具書,供學生參考。
3.2茶友思維下擴大素質教師團隊
在茶友思維下擴大素質教師團隊,不一定要直接從茶學人員中直招,還可以對現有或即將成為思政教師的人員進行素質培訓。思政教師不同于其他科目,教師必須以身作則,才能更好的帶領學生,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從教師方面著手,利用茶友思維,對教師進行茶道培訓,培養教師自己的思政覺悟及思維發散性,提高現有思政教師群體的授課質量和自身素質。從學生方面著手,將茶友思維灌輸到師生關系中。將以往的單一性教師授課模式轉換為師生互動課堂,師生之間也可以以茶會友,拉近彼此關系。茶友思維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課堂教學的有序開展,以及學生對思政課堂的重視度與興趣。
3.3茶道理論下校內網絡資源平臺
一方面,通過茶道的“擴散性思維”,建立茶道理論下的校內網絡資源平臺。將教材資源和教材相關參考文獻、論文都在平臺中上傳,給學生提供能夠自主學習的資源。通過大量的文獻閱讀,豐富學生對單一思政理論的多元化理解,促進學生能夠結合時事,提出自己的思政觀點;另一方面,在茶道“知行合一”理論的影響下,校內網絡資源平臺的系統維護及社區精華文章發行,都由學生自主完成。即部分學生能夠享受資源,部分學生為其維護平臺和提供資源。利用互聯網平臺為學生提供現代化的工作崗位,讓學生在實踐中升華思政的知性理論。找到自己的不足,并不斷完善自我,成為對社會有價值的人才。
4結論
通過豐富教材、教師等各項教育資源平臺,茶文化下的高校四整個教育開始逐步創新,開發出現代化的思政教育系統。在茶文化下各優秀元素的影響下,思政教育能夠穩步改革、逐步發展,成為理論結合實踐、帶領學生實現社會價值的優秀學科。
參考文獻:
[1]是靜娣.主題背景下鄉土資源課程的開發和利用[J].考試周刊,2018(43):23.
[2]陳玎.淺析多元化教育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影響———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發展》[J].中國教育學刊
[3]劉京花,崔醒群,葉濤.茶文化理念下轉型試點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創新[J].福建茶葉,2018(3):252.
[4]王政愛.高校成教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的缺失與構建[J].中國成人教育,2015(6):32-34.
作者:李謙盛 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