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高職院校通識教育加強意義及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通識教育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增強學生的職業遷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高職院校要全面實現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必須加強通識教育,具體對策包括:明確其地位和目標,成立相應的管理機構,完善課程內容體系,改革教學模式和考核方式。
關鍵詞:高職;通識教育;對策
我國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1]?!凹夹g技能”當然要通過專業教育實現,“高素質”的要求則要通過通識教育來實現。但長期以來,一些高職院校重技能訓練、輕素質提升,重專業教育、輕通識教育的現象比較普遍:錯誤地認為通識教育是專業的附庸,片面強調通識教育課程為專業教育服務,隨意壓縮通識教育的課時。筆者認為,要確保不折不扣地全面實現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使高職畢業生既具有過硬的技能,也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就必須在加強專業技能訓練的同時大力加強通識教育。
1通識教育的內涵
通識教育(generaleducation)一詞,最早出現在1882美國耶魯大學的報告中,1945年美國哈佛大學的《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認為通識教育是“指學生整個教育中的一部分,旨在培養學生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和公民”,通識教育重在培養學生有效思考的能力、可以明確表達思想的能力、做明確判斷的能力,能分辨價值普遍性的能力,通識教育的課程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這三大領域[2]。通識教育的中文用語是由臺灣學者于20世紀80年代翻譯而來,在港臺也叫博雅教育、全人教育等。后來,大陸高校引進了通識教育的理念,并不斷改良。許多高校結合本土的人文教育、素質教育和公共基礎課教育等對通識教育進行了大量研究和實踐。雖然通識教育的理念已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視,但直到目前對于通識教育的定義并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筆者認為,通識教育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地域的變化也在發生著變化。我們理解通識教育,最重要的是抓住它的精神實質:一,通識教育是促進人自由、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其目的是改善人的生存狀態,提高人的生活質量,滿足人的多重需要,從而使人獲得圓滿幸福的人生[3]。二,通識教育是相對于專業教育提出來的,因此,可以認為通識教育是非職業性、非功利性和非專業性的教育。由此可知,凡是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除了專業教育以外的教育都可稱之為通識教育。
2高職院校加強通識教育的意義
2.1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馬克思關于人的發展的基本理論,主要指人的能力和潛能、體力和智力、身與心都得到充分發展,人的多方面需求不斷得到滿足。全面發展也是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必須堅持的方針,黨的十八大報告曾明確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焙捅究茖W生相比,高職學生在知識基礎、思想素質、綜合能力等各方面本身就存在較大差距,急需加強通識教育,補齊“短板”。高職院校雖然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目標,但技能型人才的前提是一個高素質的公民,否則就會成為“有技無德”的畸形人才。通過加強通識教育,可以提高學生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使學生成為一個身心健全、德優技強的有用之才。
2.2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
所謂人文情懷,就是對于人生價值的關懷,對人生存意義的思考,是人性中積極、善良、健康的情感體現,包括對自身的修為、對他人的寬愛、對社會的奉獻、對家國民族的認同和責任等。近幾十年來,大學生中功利主義、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自我主義等不良思潮一度流行,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人文情懷。在當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社會矛盾日益復雜,人的壓力空前增加,此種情況下,人性“惡”的一面可能會表現的更加“精致”,人文情懷非常貧乏。高職培養的技能型人才不是只會工作的機器,還應該具有一定的人文情懷,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質、正確的價值觀念、積極健康的情感、高尚的情趣等。這些都需要通過加強通識教育來實現。
2.3增強學生的職業遷移能力
所謂職業遷移能力,是指隨著社會的進步或競爭的加劇,進行跨崗位、跨職業、跨行業的職業變動的能力。有研究表明:在高職畢業生中,4年內至少經歷1次職業遷移的占到80%,6年內至少經歷1次崗位遷移和職位遷移的幾乎是100%[4]。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職業遷移的情況會越來越普遍,越來越頻繁,越是簡單重復性強的崗位越容易被快速取代。如果高職教育只重視專業技能訓練,忽視通識教育,勢必造成很多畢業生“畢業即失業”的現象。高職院校通過加強學生的通識教育,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理念,加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創新能力等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從容適應人工智能帶來的沖擊,比較容易地進行職業的遷移,增強學生未來的職場競爭力。
3高職院校加強通識教育的對策
3.1明確高職通識教育的地位和目標
高職院校領導和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通識教育的重要意義,明確通識教育的重要地位。通識教育不是專業教育的附屬和陪襯,而是和專業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高職專業教育的目的是“強技”,通識教育的目的是“樹人”,二者相輔相成。專業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工匠”,通識教育強調的是培育“精神”,“工匠精神”本身就是專業和通識的結合。要使學生成為未來的“大國工匠”,就必須既重視專業教育,又重視通識教育,將二者緊密結合。其次要進一步明確高職通識教育的目標。高職通識教育的目標,就是要“樹人”,“樹人”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要培養人格健全的人,不光會做事,還要會做人,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念和人文情懷,具有獨立思考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協作能力。二是要培養具有自我發展潛力的人,具有終身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能夠輕松適應社會的變化發展。
3.2成立通識教育的管理機構
目前雖然大多數的高職院校均開設了通識教育的相關課程,但由于通識教育課程門類較多,管理機構分散的情況非常普遍。這種情況不利于從全局角度研究和加強通識教育。建議高職院校結合各自實際情況成立統管通識教育的專門管理機構,其職責一是對本校的通識教育課程進行頂層設計,統籌整合,構建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二是保障通識教育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能夠不折不扣的落實;三是進行通識教育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考評方式的改革,提升通識教育效果;四是加強高職通識教育的理論研究,推廣通識教育教學成果。
3.3完善高職通識教育的內容體系
在成立專門的通識教育管理機構基礎上,高職院校要從全局高度審視高職通識教育的內容,著眼于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整合各門通識教育課程,構建具有高職特色的通識教育內容體系。一是要對高職院校原有的通識教育課程如語文、數學、英語、體育、思政、計算機技術等,按照通識教育的目標定位重新設計。二是要把個性發展類課程和創新教育類課程逐步納入通識教育,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激情,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創業。三是要增加人工智能類通識教育內容。在不遠的將來,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普及,對人工智能的操作、基本維護和管理等的能力會像如今的計算機操作能力一樣,逐步成為新的通識能力。
3.4改革高職通識教育的教學模式
通識教育的思想理念可以貫穿在包括專業課程在內的各門課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之中。一是要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采用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等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真正實現“做中學”甚至“玩中學”,在學習中發展學生的通識能力。二是要注意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人格,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亮點和優勢,保護和鼓勵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貫穿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協作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三是要大力開展課外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和興趣,促進學生自由全面發展。通過改革教育教學模式,補齊高職學生通識教育方面的“短板”,提高學生的“軟實力”,提升和發展學生的通識能力。
3.5改革高職通識教育的評價方式
高職各門課程的考核不能只重視知識和技能的考核,還要注意綜合素質的考核,在考評中貫穿通識教育。一是要徹底改變“一卷定乾坤”的考試評價方式,注重學習過程性考核。因為只有在學習過程中,才能比較準確地考核一個學生的思想品德、學習態度、學習習慣、交流溝通能力等。二是要改變教師單一考核的方式,可以適當采用學生相互評價、學生自我評價的方式,讓學生在相互評價、自我評價中認清自我,學會交流和反思,培養尊重他人、謙虛謹慎的良好品質。三是要全方位考核學生,要把學生課外社團活動、創新創業情況等納入考核。通過改革評價方式,促使高職學生重視自身通識能力的培養??傊?,高職院校只有大力加強通識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真正培養出既有高技能,又有高素質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J].職業技術,2014,(8):7.
[2]楚學枝.高職院校通識課程設置研究———以秦皇島某高職學院為例[D].秦皇島: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15-06:3-4.
[3]劉想元.對構建我國高職院校通識教育體系的思考[J].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10-14.
[4]姚長佳,馬瑩.高等職業教育畢業生職業遷移的影響因素———基于多項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6,(6):9.
作者:趙新戰 張曉林 晁團光 單位:楊凌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