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水利建設在伊通河綜合治理中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河道治理是“金山銀山”建設的基礎和前提,根據河道具體情況和河段不同特點,采取不同治理措施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就伊通河伊通縣段的綜合治理,對伊通河的不同特點及針對性治理措施進行了充分的分析和研究。
1工程現狀
伊通河伊通縣段綜合治理規劃范圍:上游起始于哈達嶺山脈伊通縣東南部板石廟鄉大醬缸的大青頂子山西北側,終至伊通縣后辛屯大橋,治理段河道中心總長79.335km,主要支流(由南向北)包括小伊通河、干溝子河、雙廟子河等。伊通河伊通縣段堤防為不連續土堤,多年運行至今未經加固措施,部分堤防已被沖毀、坍塌,堤頂交通路面破壞較為嚴重;主河槽岸坡基本無防護措施,抗沖刷能力不足;局部岸坡已被破壞,岸坡常年向后推移,大面積灘地流失。存在主要問題是:河道淤泥、堤岸損毀、灘地侵占等。1.1大青頂子山~壽山水庫上游段河道主河槽現狀無護砌,全段河岸基本不滿足10年一遇洪水標準,兩岸灘地分布較廣,主要為旱田及部分林地。1.2壽山水庫下游~營城子鎮段1)河道現有局部堤防,壽山水庫尾水渠以下2.2km以內堤防不連續;現有堤防均無護砌措施,前坡緩于1∶3.0,后坡緩于1∶2.0;防洪功能可滿足30年一遇洪水標準,但并不滿足超高要求。2)壽山水庫尾水渠以下1.4km內河岸不滿足10年一遇洪水標準,其余河岸大部分滿足10年一遇洪水標準;全段河岸均無護砌措施,岸坡1∶1.5~1∶6之間。3)鎮區內河岸緊鄰民房,無緩沖區域;其余河段河灘平緩、開闊,多為旱田、樹林。1.3營城子鎮~庫倫大橋段1)M15+128~M24+374段左岸及M15+128~M28+755右岸現有堤防,無護砌措施,前坡緩于1∶3.0,后坡緩于1∶2.0;防洪功能大部分滿足20年一遇洪水標準,但超高不滿足要求。2)河道主河槽無護砌措施,大部分不滿足10年一遇洪水標準,岸坡1∶1.5~1∶5之間。3)灘地大部分較為開闊,多為旱田及樹林;局部河段緊鄰山體。4)河段左岸4處、右岸9處直流,基本無回水處理措施。1.4庫倫大橋~九開大橋段城區段設計堤防現已實施并建設完成,其規模滿足50年一遇洪水標準,護岸為鋼筋混凝土直立擋墻,滿足抗沖要求。1.5九開大橋~范家攔河閘段1)目前主要為老堤,自然土坡,前后坡比均為1∶2左右,堤頂1.5~5.0m不等,全段堤防基本滿足50年洪水水位要求,但不滿足超高要求;其中左岸堤防缺失1168m。2)主河槽除高鐵橋下20m采用混凝土板護砌外,其余均無護砌,土坡,坡比為0.3~6.0之間。3)兩岸灘地較大,12~415m之間,主要為旱田、水田,同時分布著少些林地及墓地。1.6范家攔河閘~后辛屯橋段岸現有堤防長度17374m,左、右岸堤防防洪標準不等;且河岸為自然土坡,防沖能力較弱。灘地水土流失嚴重。根據《吉林省洪水調查資料》(第四冊)1856年記載,伊通鎮較大歷史洪水順位依次是:1896年洪峰流量1000m3/s,重現期140年;1953年洪峰流量840m3/s;2006年洪峰流量833m3/s;2010年洪峰流量達775m3/s。每次洪水都造成巨大損失,損失慘重。
2存在主要問題
1)河道淤積。主要表現為工農業廢棄物堆積及泥沙淤積,使其河道的正常功能受到較大的影響。2)堤岸損毀。堤防為土堤,防洪標準不統一,堤防斷面小,堤段不連續,現有堤頂寬度不一;岸坡主要為砂性土,河道主槽及兩岸沖刷較為嚴重,局部存在堤岸沖毀現象。存在砂石偷采現象,局部河段岸坡已被用作砂石堆放場地,擠占主河槽,嚴重影響行洪及岸坡穩定。3)灘地侵占。大面積的灘地開墾為農田,侵占河床,大大縮減了河道過流斷面,阻礙了河道的過流能力,導致其泄洪及生態功能較低,河道整體功能發揮受限。
3河道生態現狀評價及治理需求分析
近年來,伊通河伊通縣段沿岸工業、農業迫切需求發展,耕地開墾侵占河道、灘地濫砍濫伐破壞植被造成的水土流失、工業及生活污水亂排導致水質遭到污染、農業化學藥劑大面積使用造成生物物種流失、水生動植物大量死亡直至河道生態環境嚴重惡化;現狀流域內的河道治理大多注重防洪安全,以單一的河道堤防治理為主,綠道考慮欠缺,水文化水景觀結合較少,且為城市建設和產業拓展服務不足,綜合功能性不強,無法滿足城市功能需求和新時期的治水思路。伊通河伊通縣段作為長春市新立城水庫的直接水源地,河水水質污染問題將直接影響到新立村下游用水安全,為此由生態問題引發的環境惡化現已嚴重影響、甚至威脅到河道沿岸、下游區域的生活環境、景觀條件。伊通河治理工程需解決以下問題:1)防洪保安全。完善防洪減災、生態安全體系。要在水系規劃布局優化調整以及現有防汛設施的基礎上,結合土地開發利用實際情況和防洪安全、生態安全等需要,進一步協調和完善防洪、生態體系,提高防洪抗災能力,滿足區域發展要求。2)流水有環境。綜合整治河流水環境。通過對河道綜合整治,恢復和改善沿河生態環境,達到“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生態河道要求,實現河道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滿足區域可持續發展要求。3)美水沁人心。營造親水、休閑場所。在確保水安全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流域現有文化,打造富含流域風貌、河道特點的水景觀,使之成為流域特有文化的載體和周邊居民親水、休閑的場所。綜上所述,伊通河伊通縣段治理工程最終應完成如下任務:對淤積嚴重、垃圾填埋河段,進行清淤疏浚,增加河道蓄水容量,提高水環境容量;提高河道生態水利調控能力,在保證排澇安全基礎上合理布置擋水建筑物以增加河道蓄水容量;加固加高堤岸,并融入生態理念,擬采用生態治理措施修復河道自然功能,綜合考慮灘地治理要求,還原河道原有生態系統循環;改善河道水環境,凈化水質,為下游新立城水庫提供高質量的水源;保護河道功能的同時,兼顧沿岸景觀建設,作為推動沿岸經濟發展的動力。
4治理思路
伊通河伊通縣段本著山水美—美在生態、田園美—美在風光、城鄉美—美在環境、傳承美—美在靈魂、生活美—美在身心的五位一體治理理念,采用生態工程開展水域(包括水體、岸坡、河床)生態修復的一種可持續的治理方式,通過創造適宜多種生物生息、繁衍的環境,重建、恢復水生態系統,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的循環、再生及自我修復,凈化水質,配合環保、城市建設及污染治理措施,全面改造沿岸自然環境。
5總體治理方案
規劃統籌考慮治理河段的水生態環境現狀、治理措施、防洪減災工程建設需求,將伊通縣境內伊通河劃分為6個治理功能區:1)伊通河青頂山發源地~壽山水庫上游。該段“以保護為主”,保護與修復濕地與灘地;采用棧道的方式,增加濕地參與,設置觀鳥點、綠道休憩平臺、涼亭觀景廊、淺水蘆葦蕩。2)壽山水庫下游~營城子鎮。該段整治注重兩方面的內容:緊鄰鎮區段結合生態堤防改造工程與灘地空地,如濱水健身公園等;遠離鎮區段,生態保護,減少破壞與人為干預。3)營城子鎮~伊通縣庫倫大橋。該段以生態修復為主,依托向前攔河閘,保留其生態環境,成為野鴨棲息地。同時,通過連續增設矮堰,來保持區域內河流生境。4)伊通縣庫倫大橋~九開大橋。該段為已完建“吉林省伊通河伊通縣城區防洪工程”,區內防洪減災工程已基本建設配套完成,同時景觀提升改造工作也已初具效果。但河道清淤、日常維護等工作仍需解決。5)九開大橋~范家攔河閘。該節點為已完成規劃內容“城區拓展段”,規劃通過堤岸修復工程、灘地改造項目、親水步道、林間綠道等措施,形成一處有林、有田、有水、有民的體驗型城市公園景觀,目前正在實施中。6)范家攔河閘~后辛屯大橋。該段已建連續防洪堤,防洪性較好,景觀性與參與使用功能一般,主河槽局部沖刷嚴重,灘地被耕地占用。治理方式對河灘“保護為主”;同時通過設置連續低壩,打造梯級蓄水生態系統。
6結語
河道治理是“綠水青山”建設的關鍵,通過河道治理及綠化建設,達到水質的合理治理,恢復河道基本功能,附近河道生物多樣和和諧發展,促進“金山銀山”建設的落實。伊通河伊通縣段治理工程正在根據河段采取不同措施的逐步實施過程中,治理完成后,附近城鎮和居民將充分受益,極大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為保證長期有效發展,河道應建立長期有效的管理機制,落實配套管理和治理機制,使治理改善后河段完好保持和發展合理改善后的發展態勢。
作者:劉俊生 常狄 單位:吉林省水利科學研究院 吉林省銀河水利水電新技術設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