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人才培養方式下軟件工程實訓教學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新時代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為了適配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為社會培養大量的不同層次和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應用型本科高校應以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對接區域用人需求為核心。本文給出了基于項目管理的軟件工程綜合實訓新的教學思路,并嘗試一系列措施和方法,這些措施主要包括借鑒IT企業常用的項目開發和管理經驗,構建項目計劃、人員組織、軟件構造和質量管理四位一體的綜合實訓新模式,全方位提高學生的軟件開發綜合實踐能力,為地方區域社會培養多樣型和綜合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軟件工程;實訓團隊;項目管理
一、引言
在當前軟件產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地方高校需要為社會培養大量的、不同層次的工程型應用型人才。區域經濟需要高校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對接行業產業發展需求,探索更多個性化和智能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工程型技術人才。[1]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式下,我們面對社會現實,充分考慮企事業等用人單位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本科高校的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定位,充分發揮自身的特色和優勢,了解學生的現狀和他們對未來職業的訴求,這些正是構建本實訓課程的基礎之所在。[2]軟件工程綜合實訓是為《軟件工程》這門課程配套設置的一個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綜合實踐環節。實訓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所學計算機專業知識的能力,訓練和提高學生軟件設計、開發和測試等方面的技能,是一門實用性和實踐性極強的課程。計算機相關專業的學生通過本課程的訓練,了解到企業對真實軟件項目的構建與管理過程,為學生將來到企業進行畢業實習打下堅實的基礎。[3]高校實訓教學體系的合理配置非常契合地方應用型大學教育的培養目標和辦學定位,在實訓課程中,教學團隊通過分組的形式來模擬企業真實的開發項目,讓學生充分了解軟件生命周期中各個階段的任務和質量標準。實訓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加以輔導和引領。在此基礎上本文將探討一種基于企業項目管理的綜合實訓新模式,它以各種技能和綜合素質的養成為實訓目標,探討構建開放共享的軟件項目資源和實訓教學平臺,這些舉措對提升大學生的綜合實踐動手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軟件工程綜合實訓的教學現狀
當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各行各業都需要招募大量的工程型技術人才。在此背景下,各省市的地方高校在招生規模和培養方式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高校畢業生的數量也逐年大幅增長,但許多區域性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學建設與教學改革尚未很好地適應這些變化。目前許多高校的教學現狀是:一是在學科安排上基礎型、理論型課程設置較多,拓展型、綜合型課程設置較少,重理論,輕實踐;二是課程建設缺乏效率,課程建設不是機械地把課程組合在一起,課程間的內在聯系建設是關鍵因素。由于綜合實踐型課程要求的知識面范圍較廣、課程跨度較大,各種課程內部的教學改革難以保證綜合實踐型課程的要求;三是高校傳統的人才培養方式跟不上新時代下企事業等用人單位的要求,包括學生的專業技能、人才素質、實踐能力、創新創業意識等方面跟企事業的實際要求有較大差距。要解決好當前地方高校存在的這些問題,必須大力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包括教育理念的轉變、課程體系的改革、校企深度合作等。通過校企合作方式推進實訓課程的改革,模擬企業真實項目,讓學生了解企業開發軟件的工作方式、管理流程和每個階段的主要任務,加強團隊交流協作意識和文檔書寫能力。學生通過本課程實訓,極大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實踐動手能力,將來能夠快速適應企業對較高層次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的要求。這與《國標》中計算機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學生將基本原理與技術運用于對復雜軟件系統進行分析、設計、驗證、確認、實現、應用和維護以及軟件系統開發管理等工作的能力”相一致。[4]本課程安排在軟件工程課程實驗、Web開發等課程設計之后畢業實習之前的一門綜合實訓課程,如表1所示。
三、軟件工程綜合實訓的新模式探討
本實訓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是以計算機工程學院的“人才培養方案”為依據,以培養“基礎扎實、專業面寬、重應用、強素質”的地方應用型人才為出發點,遵循應用型本科高校培養人才的規律,樹立專業指向、能力本位、個性發展的理念,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運用所學的《軟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來發現、分析和處理實際問題。本文所構想的軟件工程綜合實訓教學新模式如圖1所示,該模式引入IT企業項目管理的思想和流程,并結合高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構建了以項目計劃、人員組織、軟件構造和質量管理四位一體的綜合實訓教學新模式。在項目計劃方面,需要構建有效的日程表,劃分綜合實訓的任務和過程,同時還需要對時間成本進行估算;在人員組織方面,根據項目人力資源規劃,通過分組等有效手段組建項目團隊;在軟件構造方面,需要根據不同項目的實際情況選擇最合適的編程語言來保障項目軟件系統的實現;在質量管理方面,需要對階段成果進行及時的評審和改進,同時引入風險控制機制,在有效監督下共同完成既定的實訓項目內容,進而提高實訓項目的質量。
(一)組織合理的實訓團隊
本課程的人員組織由實訓團隊構成,包括教師團隊和學生團隊。教師團隊由五六名人員組成,包括學校老師和企業導師,教師團隊要從經驗、技能和管理方面進行合理配置,對他們在整個項目實訓過程中的角色和任務進行有效的劃分。學生團隊的構建模擬企業開發真實項目的體系結構配置,構想一個學生團隊由15人左右構成。其中設立經理1名,助理2名,剩余人員根據各自特長分別被分配到需求分析小組、系統設計小組、軟件開發小組及軟件測試小組,每個小組設置3名左右成員,整個實訓團隊人員體制如圖2所示。在導師團隊的指導下,每個學生團隊的經理以項目負責人的角色管理整個項目流程,包括計劃的執行、階段評審和跟蹤等。2名助理分別承擔業務層面和技術層面的協助管理,經理和助理的選出主要由輔導員和班級學委推薦,每個學生團隊對應一個獨立的項目,包括任務分配、需求分析、系統設計、代碼測試、文檔的形成和質量控制等活動,最終的實訓報告書由大家合力完成。
(二)建立完整的實訓計劃
軟件工程綜合實訓是對大學生的綜合軟件設計和開發能力的訓練,是把工程學、管理學等交叉學科的先進思想和方法融入到軟件的體系結構之中,所涉及到知識范圍幾乎涵蓋了大學四年所有的學科,這就要求本實訓課程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來完成。本文所構想的教學新模式計劃實訓的周期為10周時間,如表2所示。共分為五個階段來完成:分組和任務布置階段、需求分析階段、系統設計階段、系統實現階段和測試階段。對于每一個階段,計劃表都清楚地標明了所要完成的任務、參與的人員體系、階段成果和評審等質量保證體系。建立計劃表的目的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有明確的目標,清楚自己的任務和所承擔的責任;另一方面也明確導師團隊的參與目標和參與價值,最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按時完成整個綜合實訓項目所要求的各項任務。
(三)軟件項目的實施
在軟件項目實施階段,一方面實訓團隊小組要根據各自項目的特點精選合適的框架技術、軟件開發工具、成熟的開發語言和大小適中的數據庫管理系統。另一方面軟件開發小組在編寫代碼時,導師團隊要及時給予技術指導并在代碼完成之后進行評審,這也是對保證軟件質量的綜合要求。[5]另外,通過模擬企業真實開發軟件項目的流程,導師團隊要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多方位的思考,把前期課程的知識點由點到線、由線到面串聯起來,并結合企業實際的軟件開發場景,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實際項目開發過程中的困難與挑戰,進一步激發自身適應新事物的潛能以便將來能更快更好地融入社會。本實訓課程是學生第一次以項目開發者的角色來完成項目,會遇到很多困難和諸多的不適應,此時需要導師團隊給予耐心和充分的指導,一方面是指導學生了解和初步掌握企業級軟件開發的流程,讓學生們知道每個階段的標志性工件,要如何完成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在開發過程中適當地做技術指導,讓學生能夠避免一時陷入困境而浪費過多的時間,進而保障項目順利實施。
(四)軟件質量管理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軟件企業的終極目標是生產高質量的軟件,它應該滿足軟件需求定義的功能和性能、文檔符合事先確定的軟件開發標準。本文探討的實訓新模式引入企業常用的質量評審和風險機制,在項目計劃的每個階段都對階段成果物進行及時的評審檢查,如表2所示。一旦發現問題就馬上修改,這樣就避免了后期的返工,從而有效地保證了軟件的質量。對于人員組織,首先要保障教學團隊的穩定,學院老師和企業導師要配置合理,學生團隊中組長和副組長要選舉能力較強的同學。對于項目計劃,首先要根據學生的特長進行相對合理的時間及任務安排,制定任務進度的風險預案;對于軟件構造,選擇合適的框架技術和開發語言是關鍵,特別是在軟件開發的前期,完善的設計文檔以及對公用模塊的審核都會有效地保障了軟件的質量。總之,通過對軟件質量管理的探討,讓學生了解企業開發高質量軟件的流程和步驟,充分認識到軟件質量管理的重要性。
四、總結與展望
在新時代高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要順應區域發展的特點,以培養多樣化和高素質人才為核心,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積極探索實訓課程的“新模式”。軟件工程綜合實訓課程是大學生即將從校園走向社會而提升自身社會實踐動手能力的重要教學過程。本文借鑒企業級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的思想,把企業規范的項目管理流程同校園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構建以項目計劃、人員組織、軟件構造和質量管理四位一體的綜合實訓新模式。這種教學新模式通過近兩年在我校的實踐嘗試,反饋結果表明絕大部分學生積極響應教學改革,對這種實訓模式表示認可,認為他們在模擬企業真實項目的設計與開發過程中,進一步豐富和拓寬了自身的知識體系,了解到了企業管理項目的標準化流程,提高了自身軟件設計與開發的綜合實踐動手能力。未來我們會繼續完善本課程教學新模式的改革細節,使我校的綜合實訓教學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吳愛華,侯永峰,楊秋波,郝杰.加快發展和建設新工科主動適應和引領新經濟[J/OL].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1-9.
[2]韓中元,雷國華,李軍.應用型本科軟件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0.
[3]楊國軍,陳亞林.軟件工程專業實訓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四川省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9.24(06):76-79.
[4]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上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325-327.
[5]黃茹芬,鄭藝峰,陳碧珍.基于校企合作的創新型軟件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J].福建電腦,2017.33(04):73-74.
作者:張昭 單位:安徽文達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