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學生三結合職業能力培養方式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自師范類專業認證工作2018年在全國范圍內正式啟動以來,加之CBE理論的逐步深入,各高校積極踐行以職業能力為中心的“三結合”職能能力培養模式。根據小學教育專業的特點,并以行業優勢作為重要依托,將專業與行業及崗位深度融合,同時在就業的導向作用下,以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為目的,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作為主題,構建了特色化的小學教育專業學生“三結合”職業能力培養模式,該模式更為注重“知識與技能結合”“講授與實訓結合”“學校與學校結合”的職業能力培養,進而以遞進式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基礎能力、專業能力及綜合能力。
[關鍵詞]師范類專業認證;小學教育專業;“三結合”職業能力培養模式
對于師范類專業而言,專業認證不僅是其發展的重要抓手,還是教育改革深化的重要突破口。我國高校小學教育專業在20年的發展歷程中,其日益呈現出兒童性、養成性及綜合性的特點[1]。在專業認證這一背景下,為培養出專業化、高素質、創新型的小學教師,“三結合”職業能力培養模式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一、師范類專業認證背景下的小學教育專業
(一)師范類專業認證
專業認證最早出現在工程及醫藥專業領域,其指的是由專業性認證機構對高等教育機構展開的職業性專業實施的專門性認證。我國師范類專業認證始于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教師〔2017〕13號),正式啟動是在2018年。此項工作的展開是以提高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進而推動教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從而為幼兒園、中小學及職業院校等培養高素質的教師隊伍[2]。此項工作的有效展開和推進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二)小學教育專業
小學教育專業是根據社會職業專業化發展的客觀需求,面向小學專門培養師資的專業。我國小學教育專業歷經20余年的發展歷程,本科層次的小學教育專業建設已初具規模,且正逐步向專業發展內涵建設延伸。自我國于2018年頒布《教師振興行動計劃》以來,從本科向碩士層次發展已成為小學教育專業發展的必然趨勢[3]。在社會及專業發展的內外需求下,小學教育專業的兒童性、養成性以及綜合性特點日益突出。而這就要求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不僅要學習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兒童游戲類等兒童性的課程,還要走進小學,了解小學生和小學教師[4]。與此同時,還要求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具備整合小學各學科的能力,兼教多門課程的能力。另外,還要求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在實踐中形成專業認同感。在師范類專業認證背景下,構建適應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模式成為焦點。
二、小學教育專業學生“三結合”職業能力培養模式構建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推動管理理念及教學模式轉變
“三結合”職業能力培養模式指的是在職業教育理念的引領下,在社會需求及技能人才培養目標的導向下,結合自身實際辦學條件,在特定時限內為促使學生達到一定職業人才規格要求而預設的知識、能力及素質結構以及推動結構實現的穩定的模式。在這一模式下,其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并提高職業能力、綜合素養為主要目的,同時依托行業優勢,將專業鏈與行業、崗位鏈相結合,從而構建“知識與技能結合”“講授與實訓結合”“學校與學校結合”的特色“三結合”職業能力培養模式。該模式下的知識、能力、素質三者協調發展的育人思想,是以職業教育“校企結合”教學模式為基礎的新模式,對于學校在管理中建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雙向互動管理模式有重要的推動性作用。同時,在該模式下,其更為注重職業素質、綜合素質,并將其提升至與理論傳授和職業能力培養的同等地位,可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和管理理念。
(二)有利于培養內容方式及主體有效結合
在“三結合”職業能力培養模式下,從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培養內容的角度來說,可保證學生知識夠用且職業能力較強。也就是說,這一模式的構建可促使小學教育專業做到“知識與技能相結合”。而這也體現了職業能力的學習、培訓過程及工作崗位的結合。在學生掌握基本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后,通過定崗實習的方式促使學生深入理解知識,并在實踐中不斷增強職業能力。從培養方式的角度來說,該模式是在職業的導向下,通過整合學校內、外部資源,并加以利用,以將課堂教學與實訓操作相結合。這對理論知識指導實踐操作,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課堂教學中,以單位用人需求為依據,對課程體系及相關內容予以優化,不僅可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還可滿足社會需求。與此同時,該模式的落實還可實現專業、崗位有效對接,專業課程與專業標準對接。從培養主體的角度來說,小學教育專業是面向小學專門培養師資的專業。因此,師資力量培養的學校與其面向的就業單位小學相結合,與其展開合作,了解行業及就業單位及具體崗位的用人標準、最新技術等發展動態和趨勢,不僅可從整體上推進專業教學標準和內容的改革,還可推動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三、小學教育專業學生“三結合”職業能力培養模式有效實施的對策
(一)培養主體“三結合”實現的策略
小學教育專業職業能力培養模式的整體構建直接影響學生的發展前景,且制約著專業建設。而培養模式構建的主體則是制約小學教育專業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主體在理念上的差異會直接導致培養模式的差異。“三結合”職業能力培養模式的實施主要在于通過全程式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促進知識與技能、講授與實訓、學校與學校相結合,并通過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專業與崗位等相對接,以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為推動這一模式的有效實施,最為基本且關鍵的應是在職業能力培養途徑上實現“三結合”。第一,各高校小學教育專業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與人才接受單位共建專業指導委員會,目的在于對職業能力培養方案、培養過程及培養結果等進行管理與監控。該組織機構的成員可由小學教育專業領域的專家,高校專業教師、小學校長及骨干教師等組成。第二,各高校學校教育專業課通過建立協作學校的方式,實現“雙贏”。對于協作小學,高??稍趲熧Y培訓、信息服務及資源共享等方面予以提供優先服務。而協作小學則為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提供見習、實習場所。通過這種資源優勢互補作用,增強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提高小學的辦學效益。第三,建立聯盟專業教師資源庫以及學校兼職教師人才庫。協作小學作為師資溝通與合作的重要基地,協作學校的校長及骨干教師可到高校小學教育專業進行講學,從而豐富學生的實踐性知識。而高校教師可在協作小學擔任科研副校長等以實現協同育人。同時,還可通過考察、觀摩等活動的展開促進小學教育專業縱深發展。
(二)培養內容“三結合”實現的策略
在培養并提高小學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過程中,在組織學生到協作學校展開實習時,可讓學生帶著課題和任務進行實習。對此,可通過“雙導師制”(即高校教師和小學教學教師各1名)的實施,在明確導師分工的基礎上,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全面的指導[5]。在雙導師共同制定課題和任務的基礎上,由高校教師進行相關理論知識的培訓,由小學教學教師展開職業能力、道德及素養等方面的培訓,從而促使知識與技能的有效結合。與此同時,還應暢通“雙導師”溝通渠道,并通過獎懲機制等相關制度的完善,促使“雙導師”能夠針對小學教育專業的相關問題進行合作研究,以強化課程的實踐性,促使學生學習過程中將理論和技能有效結合。
(三)培養方式“三結合”實現的策略
對小學教育專業學生而言,單一的講授方式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也難以有較好的效果[6]。而“三結合”職業能力培養模式的構建與落實,其可促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訓提高職業能力。因此,可通過促使學生在講授與實訓相結合的過程中進行理論與技能的學習,以增強其職業能力。在師范類專業認證背景下,小學教育專業可通過培養途徑、內容、方式以及主體的有效結合,推動“三結合”職業能力培養模式的有效踐行,從而促使學生逐漸從“自然人”向“職業人”方向發展?!爸R與技能結合”“講授與實訓結合”“學校與學校結合”的“三結合”職業能力培養模式,不僅可促使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在專業知識和技能方面滿足市場需求,還可促使學生在職業素養方面適應社會發展。
作者:王樂樂 單位:齊齊哈爾高等師范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