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推廣服務模式及創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
現如今,我國農業推廣模式不同,在具體推廣過程環節中所具備的優勢也不同,不過從總體時效性來看,還需要對推廣模式進行完善和創新。本文對我國農業推廣的服務模式進行研究分析,目的在于進一步推動農業領域發展,加深農業推廣服務的深度與范圍,進而促進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農業推廣;服務模式;創新
全國的發展離不開農村經濟的發展,全國的富裕離不開農民的富裕。農民收入提高了,不僅可以改善農民生活,也可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要想實現農村繁榮、農業發展和農民富裕,關鍵在于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構建完善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當前,各類農技推廣服務組織蓬勃發展,農技推廣服務體系逐步建立健全,各種新興產業組織在農技推廣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農技推廣服務模式的作用
多年來我國堅持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加強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和轉化工作,緊緊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調整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增加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通過實施農業的優質工程、種子工程、沃土工程、豐收計劃等項目,不斷推廣應用實用新技術、新成果、優新品種、高效種植模式、配方施肥、病蟲綜合防治、生物肥料、生物農藥、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設施種養技術應用范圍不斷擴大。
2農業推廣服務工作的基本模式
2.1建設農業專家院
對于農業專家院來講,是我國早年間實行農業推廣工作的基本模式,主要通過當地政府與科研機構、農業類院校進行合作,院校的農業專家進行種植示范、養殖輔導,現場講解注意事項等,進而推廣農業生產技術。農業專家院的創建全面發揮了科研機構、農業類院校的自身人才優勢、技術優勢以及信息優勢,有效的加強了農業科研成果的使用及轉變,促進了農業科學化、合理化生產。
2.2以農資生產廠家為主體的農資推廣服務模式
服務于農業的農資生產廠家,改變經營方式,由原來的間接供貨發展為間接供貨和直接供貨相結合,經營銷售和推廣服務相結合,從多方面宣傳農資產品,向農民直接提供生產資料。
2.3科技特派員模式
是將所在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并身懷特長的科技人員直接派到農村基層科技推廣工作,在科技與農民之間搭建起一個直接聯系的機制與平臺,使其按照市場需求和農民需求為農民提供服務。
2.4創建農業科技園
對于農業科技園來講,是以現代農業為基礎,基于科技生產系統層面上,具有樣板功能的展示區,有效發揮推廣農業技術、發展農業生產的功能,增強科技成果的轉化使用與應用推廣,為新農村的建設與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2.5農戶科技園
農戶科技園主要指的是農民通過經營聯合、創新土地運營標準及有關部門的政策輔助,完成農業人口同農業技術的對接。這種利用農戶聯合機制,不僅創建了相應的經營方法,也增加了商品的種類、品質及效益,激發周邊民眾的學習積極性,提高生產效率。
3對創新農技推廣服務的思考
農技推廣體系是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的重要載體。特別是農業進入新的階段,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越來越依賴于科學技術進步和農民素質提高。因此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創新農技推廣服務模式是今后發展農業的重要任務。
3.1重視創新農業推廣服務模式
當前農業的發展不僅僅需要資金的支持,也需要技術和市場的支持,創新農業推廣服務體系有助于農業市場的開闊和技術的運用,要加強宣傳,提高農民對于創新農技推廣模式的認識,有助于提高農民的積極性,不斷完善推廣模式,同時還可以鼓勵農民創新推廣服務模式,發揮集體的智慧,不斷完善農業推廣服務體系。
3.2構建農業合作社
培育民間農業合作組織能有效集合有限的資金,將小農生產引導到適度規模,從而使農業適用技術、管理經驗、農業生產資料得以迅速推廣,從而以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低的風險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
3.3構建網絡平臺
發展農業合作組織要在盡量減少農民會費負擔的同時,充分利用網絡商務平臺實現分工互補,大力發展合作金融,提升服務項目功能,合作加工企業和物流企業等,擔當農業科技推廣、營銷的主體,維護農民權益。推廣機構則發揮統籌管理的優勢,搭建中介平臺,加強網絡教育、技能培訓,產業技術傳播和開辟農村網絡技術市場。
3.4建立人才交流與培訓機制
加速農業科研機構的企業化進程與市場化步伐。透過民間合作組織繼續推進參與式推廣模式,并集中人力和財力,實施重點項目和實用技術的指導。嚴格在崗農業推廣技術人員的考核與準入制度,提升并確保推廣隊伍的人才結構和高學歷人才比例。對農業精英在肯定其能力的同時,激發其參與推廣的積極性和責任心。同時鼓勵科技人員分流到基層,鼓勵懂管理的專業人才到民間農業合作組織受聘任職,在短期內充實和提升農業推廣隊伍和民間農業合作組織的人員素質,為建立新的農業推廣模式奠定人才基礎。
【參考文獻】
[1]楊景萍.論現代農業技術推廣模式與政策建議[J].消費導刊,2011(09).
[2]羅雅麗.示范區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分析與優化途徑[J].安徽農業科學,2009(12).
[3]張水玲.外源推動與內源驅動整合:農業科技推廣模式創新機制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4,42(9):484.
作者:李愛武 單位:內蒙古奈曼旗農牧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