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村發展問題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農村發展緩慢,國家為農村發展出臺了很多利好政策,例如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許多專家學者認為,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村教育落后、農村勞動力流失、自然環境惡劣等是制約農村發展的主要因素,從這些因素中選取農村勞動力流失問題進行分析,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解決措施。
關鍵詞:農村問題;勞動力流失;發展
1農村勞動力流失原因
1.1經濟原因
1.1.1農業收益低。農業作為我國的基礎產業,在國家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農民的收入卻增長緩慢,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131元,與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3.22萬元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相比存在較大差距,所以大量農村勞動人口離開農村去尋求更好的發展[1]。根據實際情況調查以及學者對我國農業的評價可以看出,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的成本高,但是收益較低。同時,由于大多數農民自身農業技術匱乏,依然“看天吃飯”,所以對于農民來說,農業收益不及外出打工收益,因此流傳著一句話:“種地是賠本的。”這導致很多青壯年勞動力不愿意留在農村,而是選擇外出務工。1.1.2農村產業結構不合理。現有的農村產業結構已經不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根據某縣部門發布的數據可以看出,有97%的農民認為現有的農業已經不能帶領農民走向致富,3%的農民認為農業可以走向致富,但是需要先進的技術、雄厚的資金等支持[2]。農村的第一產業缺乏技術支持,且結構存在不合理之處。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科技對于農業發展的貢獻較低,據相關統計數據,科技對農業發展的貢獻率只有30%[3],且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低,我國每年大約取得6500多項農業科研成果,但是這些科研成果只有20%轉化為生產力。農村的第二產業中,很多鄉鎮企業結構極其相似。目前我國農村第二產業的核心主體是鄉鎮企業,但是大多數鄉鎮企業缺乏創新后續驅力,而且大多數鄉鎮企業的技術、設施設備和管理水平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農村的第三產業發展緩慢,水平低下,結構不合理。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國家對于城市投入大量資源,城市迅速發展,而國家同樣在農村投入大量的資金,但是農村依舊發展緩慢。1.1.3農村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市場經濟注重資源配置,農村大量勞動力作為人力資源,會受到市場經濟的影響[4]。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而城市經濟發展迅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市場會將農村多余的勞動力配置到城市。由于國家積極地建設農村,我國部分農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農業生產成本上漲,農產品大多數缺乏競爭力,農民收入增長不明顯。目前,農村“空心化”問題明顯,留守的多是老人、婦女、兒童,無論從勞作經驗還是從體力特征上講,他們都無法滿足農業的現代化要求,鄉村發展的驅動力不足。
1.2自然原因
1.2.1我國農村地理結構不合理。我國土地分散化嚴重[5]。農業生產是農民生存的主要途徑,而土地作為農業的承載體,對農業的影響舉足輕重。由于土地分散不利于現代化農業建設,不利于農民耕種,很多年輕人放棄農業轉而從事其他經濟效益高的行業。我國西南地區地形以山地為主,很少有平原,導致農業耕種只能小規模進行,耕種面積較小,難以形成規模效應。1.2.2天氣因素。由于農民不懂土地管理,導致大量的土地閑置,而現存的農地已經不需要更多勞動力,使勞動力閑置[6]。一些偏遠農村自然環境惡劣,不利于開展農業生產,導致農村人口大量遷出。農業發展受到天氣的制約,雖然現代農業解決了部分天氣問題,但是對于廣大農村來說天氣仍然是制約農業的一個重要因素,這個因素導致具有現代觀念的年輕人不愿意從事農業活動。在一些不適合年輕人發展的邊遠農村,例如貴州的大山里還有很多村戶零散居住,他們居住的很多地方沒有電,沒有基礎設施,但是現代通信技術進步讓年輕人了解到現代社會,所以很多年輕勞動力選擇離開農村到外面發展。
1.3社會原因
1.3.1城鄉發展不平衡。由于近年來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大量農村青年勞動力向城市流動,農村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不斷下降,導致人口流失[7]。由于國家大力發展城市,而城市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導致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農村市場產品單一,很多打工回來的年輕人所賺的錢基本都消費在城市,進一步導致農村資金向城市流動。1.3.2農村產業結構單一。農村產業單一,大多數農民只能依靠農業維持生活。近年來互聯網傳媒迅速發展,使大量年輕人了解到外面世界的精彩,而農村無法滿足年輕人對于從事其他行業的需求,所以大量農村青年勞動力開始向外流動。根據調查發現,目前農村大多人口都是從事農業和自然資源有關的產業,以貴州省錦屏縣為例,該地農村的耕地都是從山地上開墾出來的,而且耕地面積很小,基本只要家里有老人就可以完成耕種,無法養活一家人。雖然當地有著豐富的森林資源,但是森林資源屬于國家保護資源,只有少數人從事相關行業。而對于豐富的石料資源和魚資源,需要很大的資金投入,所以剩余勞動力不得已向城市流動。1.3.3農村文化傳統的制約。農村教育落后使農村人口向外流動,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農村難以學到先進的農業技術,難以改變農業收入低微的情況。二是農村教育觀念落后,很多年輕人認為只要學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外出打工。三是農村大部分年輕人的認知不正確,認為自己不該從事農業,所以外出從事其他行業。農村小農經濟阻礙。小農經濟指的是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生產資料個體所有制為基礎,完全依靠自身勞動來滿足自身生活消費的小規模農業經濟。根據我國歷史來看,小農經濟在我國有很長的發展歷史,導致農民自耕自作,沒有協作精神,并且具有小農意識的人大多數追求較低,只要超過旱澇保收并且在自給自足的基礎上略有盈余就可以。這種思想大多存在于老一輩農民身上,而一些“農二代”吸收了與此相反的思想,兩種思想發生碰撞,而后者無法改變前者,所以“農二代”被迫外出務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成立之初急需工業來帶動經濟發展,縱觀歷史,很多國家在工業化初期都是通過農業勞動力進行資本化,用大量的農村勞動力來完成原始資本積累過程。當城市出現經濟危機時,都是通過農業、農村、農民為著陸平臺化解危機,所以農村為工業化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犧牲,我國比較著名的“二元經濟理論”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產生的。由于這些歷史遺留問題,導致城鄉的發展差距不斷加大,當這種情況發展到一定程度后,自然而然地導致農村勞動力流失。對于農村產業發展問題,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的研究員經過調查研究發現,隨著人民日常消費水平提高,農村發展中出現問題是正常現象。目前農村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國農村的一二三產業沒有實現根本性融合。一二三產業之間基本沒有聯系,呈現出一種松散的狀態。例如,農產品的價格普遍偏低,同時農產品沒有進行深加工,而第二產業的發展依靠的就是深加工,深加工取決于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對技術的運用,我國在科技和農業結合方面的發展一直很緩慢,這種情況造成產業間出現間隙甚至鴻溝。經過對大量資料的整理分析,找出了影響農村勞動力流失的相關因素,例如經濟、文化、教育因素,并從社會學視角提出關于農村勞動力流失原因的看法。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發展一直作為我國重要的目標,發展中的經濟因素占很大比例,我國前幾十年都在集中發展,以點帶動面進行發展,很多大城市都發展起來,但卻導致我國大部分農村發展緩慢或停滯不前,因此國家制訂了農村發展規劃,例如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等戰略,但是這些政策措施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有效落實。原有的農村基礎已經較為薄弱,需要很長的時間打造農村,讓農村成為一個生態宜居、符合人們需求的地方,才能更好地留住人、留住人才,讓年輕人來發展農村[8]。
2解決措施
2.1經濟方面
第一,由于農村產業單一化,所以要加快農村產業轉型,在農村形成多產業化的局面,這樣農村才會吸引勞動力留下[9]。第二,加速土地流轉。土地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只有流轉到其他農民手上,才可以實現農業集約化建設。現在農村很多農業用地被荒廢,想種地的農民沒地種,不種地的農民荒廢土地,加速土地流轉會形成集成經濟,促進農業向現代化轉變,從而促進更多人參與農業生產活動[10]。第三,大多數農民由于農業收入低,難以維持生活才向城鎮流動,因此國家或地方政府應加大對農業生產活動的資金投入力度,同時正確引導市場,促使農民增收創收[11]。第四,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傳統農業屬于精耕細作的小農業,應把現代的先進技術引入農業中,讓農業生產活動更加簡單便利,使農民增收[12]。
2.2社會方面
第一,國家出臺很多關于支持農業的政策,但是地方政府實施效果不理想。地方政府講究績效,希望短期能作出成績,但是這樣會導致根基不穩,所以地方政府在執行相關政策時,應該在兼顧績效的同時注重長期效益。第二,國家應重視農村教育資源,不需要使農村立刻達到大城市的水平,但是要讓農村人口認識到除了打工和外出謀生外,還可以通過不斷學習,用自己所學建設農村,從而實現自己的價值。同時,能為農村留下高質量勞動力,促進農村發展。第三,完善農村的相關保障措施。與城市相比,現在我國農村的很多保障措施還有非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醫療保障方面,城市職工生病住院有保險可以報銷,但是農村人口生病卻沒有保險報銷,導致農村留不住人,所以完善相關保障對留住勞動力具有很大影響。第四,鄉村振興戰略中有許多對農村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的政策與措施,但是落實到地方的實際執行單位時,由于對政策和措施的理解不夠透徹,可能造成執行不到位的情況,所以應對地方的實際執行單位進行培訓。
2.3文化方面
農村是中國思想比較固化的地區,特別是對老一輩人來說,大多都觀念比較傳統,而新生一代能接觸到現代社會的思想,強烈地想過上物質豐富的生活,因此產生了思想上的沖突,導致年輕人內心矛盾,會出現離開農村的想法。同時,由于農村大多數人有很強的生育觀念,認為只要不斷地生育家族就會昌盛。但是,在農村如果生的女兒多,勞動力不足,家里就會非常窮,所以勞動力就會外出務工,從而導致勞動力流失[13]。思想文化一旦形成就難以轉變,所以應該耐心、持續不斷地去改變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部分農村文化,但這個過程緩慢且艱難,相關部門應持續宣傳先進思想,改變陳舊落后的觀念。
3結束語
解決農村勞動力的方法很多,有些方法很有效,有些方法卻收效甚微,從社會學的視角去看待這個問題就會發現一些獨特的解決方法。例如,改善城市與農村之間道路產業的布局規劃,讓農村和城市形成互動關系,讓農村為城市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城市也推動農村的現代化發展,對于一些比較偏遠、離城市較遠的地區,國家應加大投入力度,建設便利的交通設施,也需要當地政府有所作為,在當地開發符合農村發展的產業,讓農村居民有事可做,有經濟收入。要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很多政策都是有益的,但是具體落實到微觀層面就很不理想,所以地方的相關部門應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以及個人的實際情況進行發展,這樣農村才會發展起來,人們才會更加愿意留在農村,從而進一步促進農村發展。從宏觀角度來看,建設農村是一個耗時、耗力的巨大工程,需要黨和政府持之以恒地發展農村、建設農村,同時城市反哺農村,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人才愿意留在農村,促進農村不斷向好的方向發展。
作者:楊大成 覃瑤 單位:貴州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