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村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實施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利用本土資源,豐富科學活動內容
在幼兒生活的世界中,到處充滿著科學探究的契機。好探究是幼兒的天性,大自然是幼兒園的“活課堂”。與城市幼兒園相比,農村幼兒園有著得天獨厚、可利用的豐富的科學教育資源。這些資源包括幼兒常見的動植物等。如果教師能有計劃、有意識地從農村本土科學教育資源中選擇適宜的內容來開展相應的科學探究活動,不僅可以豐富幼兒科學教育活動的內容,也可以更為充分地體現生活化的教育理念。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本土教育資源是幼兒所熟悉的,是幼兒感興趣的。圍繞幼兒熟悉而感興趣的內容開展的科學活動,無疑是科學活動質量得以有效保證的重要前提。比如,圍繞常見動植物,教師可以開展“泥土里的朋友”“樹真好”“兔子世界”“絲瓜的秘密”等活動。教師也可以圍繞幼兒生活中常見的雨后彩虹、刮風下雨等現象,開展如“鏡子彩虹”“有力的風”“玻璃上的水滴”等活動。我園在開展“絲瓜的秘密”活動中,教師組織幼兒承包菜地,結合生活經驗展開討論,在菜園里親自種下瓜果的種子,猜想種子可能會結出的果實,觀察瓜果的生長過程;通過定期澆水、觀察、記錄和驗證,讓幼兒觀察、記錄植物的生長,培養幼兒的觀察和實踐探究能力;在探究瓜果成長的過程中發現了“昆蟲朋友”,進而引導幼兒探究昆蟲的生活習性,形成了系列化的科學體驗活動。我們針對農村水溝污染比較嚴重的現象,組織幼兒開展“水變干凈”等相關活動,讓幼兒了解過濾技術及其在生活中的運用,同時也教育幼兒要形成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取材于農村特有的教育資源,既拓展了農村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活動內容,又讓幼兒在活動的操作感知、分享交流中,感受到科學并非遙不可及,身邊處處皆科學。
二、創設體驗環境,營造科學探究氛圍
農村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除了做好對本土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之外,還應積極創設適宜幼兒進行科學探究與體驗的環境,為幼兒營造良好的科學探究的氛圍,激發幼兒探究的欲望與興趣,支持幼兒主動參與科學探究。我們將幼兒園入門大廳的木柵欄,改造為利于幼兒觀察與探究的“鏡子活動區”,即在立柱的四邊裝上鏡面玻璃,并且使立柱可以轉動。這樣的環境創設,馬上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幼兒在入園與離園等自由活動時間饒有興趣地在“鏡子活動區”逗留著、探究著。幼兒結合聚光筆、散光筆、手電筒等材料,與鏡子立柱互動,有時候找找、數數鏡子里有多少個自己的影像,有時候看看手電筒照射在鏡子上的光發生了什么變化,當陽光照在立柱上時轉動鏡子的角度和陽光玩“捉迷藏”……我們創設了“鍋碗瓢盆交響區”,將廢舊的鍋碗瓢盆設置于墻面,提供筷子、竹子、小棒槌等敲擊工具,讓幼兒自由、自主地敲擊、創作好聽的“交響曲”,體驗好聽的聲音和噪音,探索聲音的奧秘。生活化的科學體驗環境,讓幼兒園充滿了科學探究的氣息,激發了幼兒參與科學探究的興趣。
三、開展主題區域活動,支持幼兒科學探究行為
在科學區域活動中,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興趣與發展水平,選擇適宜的活動內容。教師可以觀察幼兒在科學區域中的活動情況,有效地了解幼兒的科學學習興趣與相應的經驗水平。如何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與年齡目標,設置適宜各年齡段幼兒進行科學探究的區域活動?經過不斷實踐,我們探索出適宜各年齡段幼兒開展的科學區域活動。小班創設以“樂”為主的科學游戲區。為了讓小班幼兒體驗探究的樂趣,教師可創設情境式的游戲探究環境,投放生活化、趣味性強的探究材料。如圍繞“玩轉空氣”主題,提供各色卡紙、風車小配件、剪刀、小風扇、扇風工具、亮片墻等材料,供幼兒動手操作,探究空氣的存在及風力的大小,吸引幼兒全身心地參與活動,在游戲情境中感受科學探究的樂趣。中班創設以“問”為主的科學體驗區。為培養中班幼兒好奇好問的學習品質,教師可創設以操作體驗為主的班級科學區。如圍繞“神奇的電”的主題,投放玻璃棒、塑料棒、毛皮、絲綢、剪刀、紙、氣球、打氣筒、易拉罐、塑料袋、記錄表、電池盒、小風扇、燈座、燈珠、導線、雙面膠等材料,引發幼兒的疑問:怎樣才能通電讓燈泡亮起來?怎樣產生奇妙的靜電?教師支持幼兒利用材料探索并解決疑問,促進幼兒發展。大班創設以“思”為主的科學探究區。為激發大班幼兒的思考,教師可創設以科學探究為主的班級科學區。如圍繞“彈力世界”的主題,教師與幼兒一同收集生活中的各種彈性物品,根據幼兒的需要投放豐富的、低結構的材料。為促進幼兒思考“彈性的產生和作用”,教師開展了“憤怒的小鳥”“彈彈跳跳”“打倒灰太狼”等小實驗,引發幼兒利用各種材料設計、制作富有創意的彈性物品,如各種各樣的安全彈弓、彈力器、彈簧小人等,有效促進大班幼兒的思考和創新。實踐表明,開展適宜各年齡段幼兒的科學主題區域活動,既能更有效地支持幼兒的科學探究行為,讓幼兒建構相對完整的經驗,從而提升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質量,也便于教師更有針對性地做好各年齡段幼兒的科學探究活動的指導工作,提升教師對幼兒科學活動的指導質量。
四、提高教師科學素養,確保活動指導質量
幼兒教師是幼兒成長中的“重要他人”。高質量的幼兒科學學習活動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教師要確保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指導質量,自身科學素養水平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之一。幼兒年齡雖然較小,但是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對于和生活經驗相關并且經常看到的事物會百問不厭。在開展科學體驗活動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科學素養,把握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核心,鼓勵幼兒大膽猜想與驗證,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科學探究的自信心。在“智打灰太狼”活動中,教師提供了開口紙箱做的狼堡、灰太狼立體頭像、喜羊羊瓶蓋、橡皮筋若干,通過設置問題:“怎么能讓喜羊羊飛得快些?怎么樣拉動橡皮筋才能把灰太狼打倒呢?……”幼兒在問題引領下,在游戲情境中發現橡皮筋的多少及拉力的大小對于物體的彈射遠近是有影響的。有趣的情境營造了愉快、寬松的探索環境,讓幼兒的探索更為自由、自主。層層遞進的啟發性問題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激發了幼兒的動機。幼兒可以發表想法、自由探索、充分交往、嘗試探索;教師適時的介入指導,給予幼兒熱情的鼓勵、幫助和支持,從而使幼兒在活動中獲得成功感和滿足感,增強了自信心。教師應該重視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究經驗的分享,扮演好傾聽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對幼兒的科學探究活動進行科學的、系統的評價。首先,教師要提供幼兒經驗分享和交流的機會,鼓勵幼兒大膽地介紹自己的科學探究過程。其次,教師還要組織好相關的討論活動,引導幼兒與同伴之間進行相互的知識交流和經驗分享,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而且對提高幼兒的合作能力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俊.幼兒園科學領域教育精要———關鍵經驗與活動指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
[2]公燕萍,吳振東.科學活動應是幼兒的探究之旅———優質幼兒科學活動的特征分析[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5,(1).
作者:柯淑滿 單位:晉江市第八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