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園林綠化設計課程教學改革初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總結環境設計專業“園林植物設計”課程授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對應提出四項教學改革方案,以求改善藝術類院校植物相關設計與學習,高效組織教學,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1環境設計專業園林綠化設計課程授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1專業及學生特點定位不甚準確
就專業特點來講,農林類院校常設置多門園林植物相關課程,形成一套完整的課程體系,對于植物的學習多基于其生態習性,涵蓋到對植物細胞、組織結構、器官形態結構、生長發育及與人關系等方面的教學,致力于為園林、農學、林學等相關系統性學科學習夯實理論基礎。而我院作為藝術類院校,環境設計專業的園林植物課程課時量受限,課程設置較為單一,不成體系。此外,老師們的專業背景也不盡相同,有農林院校畢業的理論基礎深厚的,也有更擅于設計實踐,但理論知識基礎薄弱的。就學生特點來講,環境設計專業學生以藝術生居多,藝術生注重藝術實踐,具備良好的藝術素養,但多輕視文化理論學習,學習能力欠佳。我院“園林綠化設計”課程安排涵蓋兩部分:①對園林植物藝術性的學習探索;②對植物學和綠化養護等植物基礎知識的講授。但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對植物自然屬性、文化屬性、美學效果及配植形式等知識饒有興趣,但在聽純理論性專業知識時,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并且在最后園林植物方案設計階段,也顯現出理論與設計實踐脫節的情況。以上這些反映出課程安排需要對專業及授課對象進行準確定位與剖析。
1.2教學目標落實不甚完善
本院“園林綠化設計”教學目標有兩點:①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使學生了解中外園林發展歷史、現狀及發展趨勢,能夠識別本地常見園林植物,掌握其基本習性及園林用途,領會不同類型園林綠地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和植物配置手法;②塑造學生的職業能力。使學生能正確閱讀園林工程設計圖紙和領會設計意圖,具備運用多種構圖規律和手法對各類園林綠地實例進行分析、評判和鑒賞的能力。能夠勝任植物配置設計項目。從教學目標便可看出“園林綠化設計”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課程安排需實施理論與實踐并行,但在實際教學中更側重于課堂上理論知識的傳統講授,實踐環節多是學生課下自主選擇場地進行實地調研,制成植物調研報告。實踐教學部分形式單一,且缺少統籌計劃,對課程教學目標的落實不甚完善。
1.3課程作業設置不甚合理
“園林綠化設計”課程作業分為三部分:植物實驗及實驗報告撰寫、設計案例方案還原和方案設計。前文已分析環境設計專業及學生特點和學習特征,農林類院校課程中實施的植物實驗及記錄環節并不特別適用于藝術性與實踐性較強的環境設計專業,這一環節對于植物知識基礎薄弱的設計類學生而言,接受起來稍顯吃力,作業完成度不高,他們也由此產生消極對待的情緒,這是我們需要正視的問題。此外,方案設計部分,同頭課老師對場地基址尺度有明確統一,但設計場地類型及圖紙則各自行決定。幾十位同學從老師提供的兩處基地圖紙中選擇一處進行場地規劃與植物設計,場地類型難免單一,學生課堂所學的各類型園林綠地規劃及植物配置方法無法在方案設計中得以運用,學生設計構思受限,理論與設計實踐脫節。
1.4課程考核項目不甚具體
“園林綠化設計”課程作業成績組成是:調研匯報30%+設計作業30%+設計說明20%+展示效果10%+平時考勤10%。考核項目分類稍顯粗放,課程學習具有較強的過程性,因此對學生的考核評價也需要細化到各個階段的表現,注重過程評價。譬如在調研匯報中,只對后期調研匯報形成了總體評價標準但并沒有對學生前期調研計劃、中期調研參與度形成合理成績分配。再有設計作業部分,沒有對前期方案草圖階段及中期方案討論、修改及跟進階段的學生情況形成考核評價。這種情況一是容易造成最終成績評定不合理,二是容易讓個別學生產生渾水摸魚的僥幸心理。因此,課程最終的考核項目要進行具體細化,由此制定出詳細的評價依據。
2環境設計專業“園林綠化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方案探討
2.1正視專業及學生特點,揚長避短
前文提到環境設計專業關于植物相關課程只有一門,其中還要涵蓋到一定的植物基礎知識講授,這在農林類院校原本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然而放在藝術類院校則需要進行合理濃縮。同時,鑒于藝術類學生理論性知識掌握起來吃力的現實情況,也需及時調整理論部分的課程編排方式。譬如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專業背景老師的各自所長,系統安排理論講授,實施大課與小課并行的方法。具體而言,適當安排課時,調用有農林類院校學習背景的授課老師為學生合班集中講授植物基礎概念及生態習性等理論知識,然后再分班由設計經驗豐富的老師對學生進行植物藝術性、植物配置原則及手法等知識講授,并做完整的調研指導。前文也分析了環境設計專業藝術類學生具有良好的藝術審美力及表現力,因此課程改革中要善于揚長避短,為學生提供充分施展藝術表現力的機會,表現在“園林綠化設計”課程中可以是發揚學生手繪特長,通過實地調研,讓學生每人以記錄手賬的方式制成一本植物圖冊,除封皮、植物目錄外,每本圖冊總頁數不少于10頁,冊子內部每頁繪制植物群組一組,包括平面圖、群組效果圖和主要植物標注,每組植物種類不少于三種,以現實植物場景為依托,可運用課堂所學植物及其配置原理,適當調整,使植物群組最終平面及豎向配置合理、層次豐富、樹形多樣。由此增強學生植物調研興趣,10套甚至更多的植物配置實例轉繪及再設計進行下來,學生便形成一定的設計優劣評估能力和方案設計能力。
2.2增設體驗式實踐教學環節,制成調研場地信息庫
在原有課程安排中增設必要的實踐教學環節,以老師為引導,學生為體驗主體,老師帶領學生到較具代表性的場地進行實地講解。體驗式實踐教學不同于傳統“灌輸式”被動教學模式,注重學生自身體驗、調研與內化。具體而言,第一步,同頭課老師在備課期間,共同商榷確定數處當地較具代表性的不同類型的園林綠地,并親自走訪調查,最終制成較為完備的調研場地信息庫,尤其著重記錄各園林綠地所使用到的典型性、多樣性的植物圖像,為其標注名稱,建成植物資料庫。第二步,在理論課程結束之后,即時將這些植物資料發放給學生,學生自行組建調研小組,利用課余時間前往老師指定的園林綠地展開首次調研,調研內容包括場地概況簡介、設計理念、平面圖、功能分區、地域性特征、植物名稱及類別、典型性植被群落結構形式、配置手法等,制成圖文并貌的速寫調研筆記及植物圖冊,并明確記錄調研感受及疑惑點。第三步,老師集中帶領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場地二次參觀調研,老師就布置的調研內容在調研現場展開提問,就學生反饋情況,進行關鍵問題分析與解答,并要求學生在調研筆記上用不同顏色的筆進行二次調研記錄。第四步,返校后要求各調研小組先在組內展開討論與體驗匯報,推舉一人制成調研報告小結。第五步,老師組織全班性的調研小結分享,各組委派一人進行陳述,可互相質疑,形成開放的匯報氛圍。
2.3加強課程作業實踐性與多樣性,制成課題設計場地信息庫
課程理論教學涉及到街道景觀、公園景觀、居住區景觀、校園景觀和廣場景觀等5種不同類型環境的植物配置講授。為了使學生所學理論更好落實于設計實踐,課程作業需要打破傳統單一的場地圖紙選擇模式,同頭課老師需要共同調研、討論并決斷出數套圖紙,最終歸為5大類設計場地信息,以供學生在課題設計時選擇。老師把控學生選題,同班級內提倡圖紙選擇的多樣性,各小組間降低圖紙重復性。由此一來,學生在設計及課題匯報過程中,能看到其他同學關于不同場地植物配置的不同設計構思,有利于所學理論知識的驗證,更有益于拓展學生思路,鍛煉學生設計能力。
2.4完善課程考核體系,加重過程性考核
“園林綠化設計”課程教學重點在于培養學生專業技能,提升植物配置及表達的實踐能力,理論與實踐運用情況是課程考點,因此考察調研與課題設計將作為兩大考核重點,加之平時考勤,初步得出考核比重為:考察調研占30%,課題設計占60%,平時考勤占10%。前文提到“園林綠化設計”課程具有較強的過程性,需要注重學生過程性考核,細化各階段分數比重,具體而言,考察調研評分比重細分為:一次+二次調研占10%、調研筆記+植物圖冊占10%、調研小結匯報分享占10%;課題設計評分比重細分為:草圖方案推進占10%、場地植物配置設計相關圖紙完成占50%。由此,加大了課程形成性考核比例,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考核評價更具完整綜合性和嚴謹性。
3總結
農林類院校與藝術類及綜合類院校在園林植物相關學習上存在較大差異性,教學工作者需要正視自身專業特點及授課對象特征,明確園林植物設計在專業學習及就業崗位中的位置,理論與實踐結合,以發展、改革的思路安排教學,培養知行并重的準設計師,既要保證環境設計專業學生掌握園林植物配置的藝術性表達,更要幫助他們實現場地植物設計的嚴謹性、專業性與科學性。為后續景觀專項設計做好前期輔助工作,更為學生日后進入工作崗位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凡禎.環境設計專業“植物造景”教學改革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8,10.
[2]王美仙,董麗,尹豪.“園林植物景觀設計”實踐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林業教育,2011,02.
[3]魏緒英,蔡建華,蔡軍火.《植物造景設計》課程五步體驗式教學實習方式改革實踐[J].高教論壇,2016,12.
作者:朱紅 單位:鄭州輕工業大學易斯頓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