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教育藝術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準確把握教育契機,挖掘日常事件的教育價值
班主任要抓住教育時機,學會藝術地處理偶發事件。小學生好奇心比較強、想象力豐富、易于接受新事物、喜歡模仿,他們渴望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班主任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偶發事件,應及時抓住教育契機,因勢利導,巧妙地將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在處理典型偶發事件過程中,班主任既要做到一視同仁,也要做到因人因事因時因地而異,面對不同氣質類型與性格特點的學生,要在不同教育情境下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發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并適時進行正確的價值引導,實現浸潤式教育,從而確保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班主任還要找準教育良機,巧妙地做好班級日常管理工作。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大雨過后,有兩種人,一種人抬頭看天,看到的是蔚藍與美麗;一種人低頭看地,看到的是淤泥與絕望。”人們對待錯誤的態度也是如此。教師應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找準學生導致錯誤認識和行為的原因。對于學生思想上的錯誤認識,要幫助其澄清和改正;對于學生行為上的錯誤做法,要逐步引導其糾正。在把握教育契機的過程中,教師也要注意教育的方式與方法。小學生的向師性比較強,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很容易對其思想、行為和道德品質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為此,班主任可以根據學生向師性較強這一心理特征,從“身正”開始,把糾正學生錯誤認知和行為的過程當作與學生日常交往的過程,面對學生的錯誤認識和行為不露痕跡地予以化解,將育人理念基因式地植入育人過程,讓學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時明辨是非,弄清事理,學會做事與做人,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價值引領。
二、巧妙引領班集體建設,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班主任要致力于構建主體間性視域下的師生關系。主體間性理論強調主體之間的對話,認為主體之間在語言和行動上彼此平等,他們應該相互理解、彼此互動與交流,并最終達成共識。本質上,主體間性理論與和諧師生關系理念存在內在關聯性。例如,在班級建立之初,班主任要盡可能采取民主競選班干部的方式,讓每個學生都享有競選的機會,然后進行無記名投票。選出班委后,班主任應適當放權,確保每一名班委能夠承擔起自己的工作責任,努力形成共建共享共治的班級管理氛圍。實踐證明,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機會越多,平時表現越積極,責任感就會越強,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也會越強,班級的整體面貌自然也就越好。班主任還要制定符合學情、班情的班規,絕不能僅僅依靠自己或班級中少數人來制定、監督與執行班規,而是要讓更多的班級成員成為班規的制定者、監督者與執行者。班級的規章制度只有得到大部分乃至全班學生的認同,才能確保其實效性。與此同時,班主任還要及時關注班級中的新問題與新情況,適時調整和完善班規,做出合理的回應。班主任要當好“麥田的守望者”角色,不做超越班規的“自由人”,將育人融入班級管理等各方面、各環節,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三、主動追求教書與育人相統一,凸顯學科育人價值
班主任是“經師”與“人師”高度統一的角色。唐代韓愈曾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班主任作為與學生接觸最密切的主體,不僅要精于“授業”和“解惑”,更要將“傳道”作為自己的責任和擔當。因此,班主任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單純地向學生灌輸學科知識,而是要學會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元素,并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進行融會貫通,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生生間互動與對話的過程,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教師要能做到既教好書,又育好人,便需要兼具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長期以來,教師比較注重傳授知識,忽視了對學生的價值引領,育德意識薄弱。新時代背景下,教書是手段,育人才是關鍵,“教”側重對以往既定知識的傳授,而“育”注重對學生精神品格的塑造,“教”與“育”不能分離,是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關系。它是一個有機整體,不能把兩者簡單地分割開,用知識體系“教”,用價值體系“育”。一名優秀的教學工作者不一定是優秀的教育工作者,但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首先是一名優秀的教學工作者,前者為后者的必備條件之一。優秀的小學班主任絕不能僅僅停留于教學層面,更要有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要努力從教學工作者轉變為教育工作者。
四、自覺打造多維立體教育生態圈,強化家校共育力
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當前,教育領域在積極探索“小學一初中一高中一大學”教育銜接機制,將人才的系統培養目標與階段培養目標進行有效結合,充分利用“學校一家庭一社會”相融通的育人資源,對小學生進行良好的環境熏陶,幫助其形成符合年齡特征的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為此,班主任應有意識地在班級管理中聯合家庭、社會開展工作,積極拓展學生的學習和活動空間,引導學生從室內走向室外,從校內走向校外,努力開發各種教育資源,延伸學校教育的時空,形成360度熔爐式的時空教育體系。班主任在帶領學生學習實踐時應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適時適當地開展教育,促使學生將所學內容真正入腦入心入行。班主任還可以通過梳理家長資源庫,邀請各行各業的家長擔任“家長講師團”成員,培養一批骨干家長,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通過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微信公眾平臺、短視頻APP等線上線下聯動的方式,使學校、家庭、社會互為“合作伙伴”,樹立平等的家校社合作觀,建立家校互動新模式,構建學校、教師、學生、家長互動的智慧教育生態圈,讓教學反饋更及時、學習方式更靈活、家校互動更便捷、育人效果更明顯,形成全社會共建、共商、共育、共贏的良好局面。
作者: 宗愛芳 單位:安徽省蕪湖市蕪湖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