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心理學角度分析后進生轉化工作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由于學校課堂上教師一些錯誤的行為指導以及學生內部小群體活動,給班級一部分學生貼上了“后進生”標簽,令該部分學生從心理以及自我認識產生了偏差,進而否定自我,自暴自棄。論文將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分析教師以及學生心理常態,對后進生轉換工作給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后進生心理學心理特征后進生轉化
1.后進生心理狀態分析
新課改以及素質教育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正在嘗試著顛覆流傳百年的應試教育,旨在為了學生能夠均衡發展、健康發展、長遠發展。但是按照現在的教育制度以及現象而言,大多數學校仍然籠罩在應試教育的濃霧中,體現在對分數的過分追求,對升學率的高度重視,而忽視了對學生的人格全面發展。上述情況尤其體現在對優秀學生的過分關注,對后進生的漠視以及批評。后進生智力發展正常,表現在學習成績差、自我控制力薄弱以及學習習慣不好,分析其心理狀態,缺少理想,沒有進取心,對學習信心不足。對學習沒有興趣,行為懶惰,并且紀律組織渙散,并產生了“反正不受關注,不如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狀態。
2.后進生定位對學生的負面影響
若是對學生設定為“后進生”時,學生對外所留給群體留下的印象便設定成為了“后進生”形象,此時該名學生便產生個人意識認同,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后進生,在他人的孤立以及異樣的眼光同時原有心靈創傷的雙重作用下,該學生就會自暴自棄,朝著后進生的角色設定發展,走上后進生的“不歸路”。人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同學生的家庭背景以及生活條件、個人喜好不同。部分學生因為自身性格問題,不愿意與人交流,在課堂上不愿意表現自己,學習成績也不如意,課堂紀律表現中庸。這部分學生群體一方面受到了老師的批評,家長的斥責、同學的鄙視,從此陷入了困境與迷茫。由于標簽效應影響,學生有可能會造成人生觀、價值觀的扭曲,產生消極的情緒。而表現優異的學生從某種程度上會對“后進生”群體產生孤立,好的只愿意和好的一塊學習交友,所以長久以來,好的學生越來越好,而孤僻的學生,越來越孤僻,從而形成“馬太效應”。
3.從心理學角度談后進生轉換工作
3.1皮格馬利翁效應———期望值傳遞正確價值導向
“皮格馬利翁效應”心理學指出,教師若是認為某個學生是天才,賦予他更大期望,在課堂上多給予關注,通過各種方式向學生傳達他很優秀的信息,能夠對學生產生一個的激勵作用,從而取得較好的成績。這說明了教師的期待不同,則學生受到的影響也會不同。期望值會給與學生積極指引,傳遞正確的價值導向,學生也能按照教師既定的期望值而不斷努力,去實現目標。
3.2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每個學生均有其優秀的一面
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指出,每個學生都是有其閃光點的,只是其優秀的方面表現不同而已。在教育評價中,往往只讓“分數”成為了衡量學生優異與否的唯一指標。教師需要歸于后進生肯定與尊重,用“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去挖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給與他們溫暖,調動他們學習的自覺性以及積極性,從而逐步蔓延至他們生活、人際交往等各個方面,促使其用積極心態告別過去,迎接新的未來。
3.3南風效應———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一句六月寒
有則寓言故事說道,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寒氣逼人,大發威力,結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緊;南風徐徐吹拂,春暖花開,行人愉快地脫下大衣。這種以“柔”克“強”的現象稱之為“南風效應”。同理,后進生的教育也需要輕風細雨,若是教師在面對后進生行為粗暴,怒對學生,體罰甚至出現肢體沖突,只會令學生更加緊閉心扉,不愿意相信老師,對教師產生疏遠感,傷害了后進生的自尊心。若是教師能夠充分理解學生的情感,順應后進生的內心需求,運用符合他們實際情況的教學方式,才會令學生放下心理戒備,突破學生的心理防線,達到教育的目的。
4.小結
論文從心理學角度全新審視了后進生的轉換工作,以開放發展的眼光,采取適當的優化策略,從根本上尋求后進生轉換工作的途徑,期望對教育工作者有所啟發。
參考文獻:
[1]馬曉紅.從心理學視角審視后進生轉化工作中的認識誤區[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0(12):10-11
作者:張建軍 單位: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獅山鎮九廠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