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混合學習下的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混合學習是推動高校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趨勢之一,可以支持學生的有效學習,提升教學質量,因此得到國內諸多高校的關注。現代教育技術作為師范類專業的專業公共課,對提升師范生的信息技術素養有重要作用。對混合學習理念指導下的現代教育技術實驗教學改革進行了探討,從前期準備、實驗課前的混合學習、實驗課中的混合學習以及實驗課后的混合學習四個階段進行了闡述,實現了線上線下的混合學習、課內課外的混合學習,有效提升了現代教育技術實驗教學質量。
關鍵詞:混合學習;現代教育技術;實驗教學
《現代教育技術》是國內師范類本科專業所開設的專業必修課程。在當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育技術作為現代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一直是師范類專業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它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教育教學能力和教學實踐能力為目標,對培養符合時展需求的教師素質和知識結構的獲取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當前國內很多高校,在現代教育技術實驗教學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因此,很有必要對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實驗教學改革做出探究。2015年地平線報告指出,混合學習將在未來1-2年內成為推動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核心趨勢[1]。所以本文將對混合學習在現代教育技術實驗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1混合學習的概念
在教育領域,混合學習的本質思想是通過對信息傳遞通道的研究,根據不同問題、需求,采用不同方式解決問題,實現付出代價最小化、取得收益最大化[2]。對于混合學習本質概念的把握是合理運用混合學習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首要前提。在國內,相較于慕課、翻轉課堂來講,混合學習并非一個新名詞。國內最早提出混合學習概念的是北京師范大學的何克抗教授,此后國內多個學者對混合學習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較有代表性的有:何克抗教授將“混合學習”定義為:把傳統學習的優勢和e-Learning的優勢結合起來,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黃榮懷教授則認為:混合學習可以視為基于網絡環境發展起來的“新興”教學策略。即在不同的教學情境中需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開展不同的教學活動,達到深層學習的目的[3]。
2混合學習理念下的現代教育技術實驗教學改革
2.1前期準備
2.1.1學情分析
在開展現代教育技術實驗教學之前,首先要對學情進行分析。主要是針對學習者特征、實驗內容以及實驗環境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確定實驗教學的教學目標。教育學專業培養的人才將擔任中小學校的教師,擔負著對于未來人才培養的重要責任。除了掌握本專業相關理論知識之外,還應該具有靈活運用信息技術的實踐技能,因此,《現代教育技術》實驗課程的開展非常必要。在開設現代教育技術課程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計算機應用基礎》《教育學原理》《普通心理學》等相關課程,它們與本課程構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論與實踐體系。
2.1.2學習內容分析
在現代教育技術實驗教學大綱中設計了五項實驗內容。①傳統與多媒體的實驗;實驗項目的任務是熟悉幻燈機、投影儀、刻錄機、視頻展臺、掃描儀、打印機等常規教學媒體的使用以及電子白板等現代媒體的使用。;②多媒體教室與微格教學系統。該實驗項目的任務是掌握多媒體教學系統、微格教學系統的使用以及怎樣輔助于教學;③數碼相機與數碼攝像機實驗。該實驗項目的任務是掌握數碼相機和數碼攝像機的使用;④多媒體課件制作實驗。該實驗項目的任務是掌握課堂演示型多媒體課件設計,學會評價多媒體課件。⑤教學設計實驗。該實驗項目的任務是熟悉信息化教學設計,掌握教學設計的基本環節;通過案例分析和項目實訓把教學設計的基本理論應用到實際中;通過學生設計作業并參與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
2.1.3學習資源
混合學習的順利開展不能缺少優質學習資源的支持。在進行現代教育技術實驗教學改革過程中,主要引入了如下優質學習資源類型:①慕課。慕課即大規模開發在線課程,是近幾年在國內受到極大關注的一種優質在線課程資源。國內外均有許多知名慕課平臺,國外如Coursera,edX,Udacity等,國內如中國大學MOOC、MOOC學院、學堂在線等。本課程改革主要使用的是中國大學慕課平臺上的慕課課程。該課程由陜西師范大學的國家級教學名師、博士生導師傅鋼善教授主持,課程團隊由6名教授、3名副教授和6名博士組成,是學校多年來重點支持建設的一門信息化課程,集新穎內容、實用技能、先進技術和豐富資源為一體的MOOC課程;②借助校內的超星學習平臺。教師除了把上課所用到的課件、教案、素材等基本的課程資源上傳到課程平臺,還需要把現代教育技術實驗相關的優質學習資源,無論是文本、音頻、動畫,還是視頻、圖片等類型,都可以條理地傳送到超星學習平臺,以供學生進行學習。另外,教師借助其他學習平臺可以在實驗教學過程中與學生開展討論、測驗、作業、搶答等互動形式。
2.2實驗前混合學習
課前混合學習有助于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為更順利地開展實驗教學做好鋪墊。與此同時,也是學生能從實驗過程中獲得遷移能力的保障。教師應該做的是在課堂上對要進行的實驗教學內容進行理論講解,并且要做好評價診斷工作,判斷學生在課堂上的掌握情況,并針對學生的學習現狀,把相關的學習資源到學習平臺上。理論課之后,學生結合教師所給出教學診斷清單,通過慕課和學習平臺上的學習資源查漏補缺,并且借助混合學習將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深入理解,為下一步在實驗過程中的應用做好基礎工作。這些理論知識對于學生實驗的順利進行,包括實驗設備的正確使用以及實驗過程中的安全意識都有重要價值。例如,不要用手及堅硬物觸摸投影儀的光學部件,在投影儀使用過程中,不得阻擋投影儀的進、出風口。許多學生在關閉投影機時,并沒有按照操作關機,而是采用直接關閉斷開電源的暴力關機。這樣很容易造成投影機內部殘存的熱量不能及時排出,從而損害投影機的關鍵部件。通過課前的混合學習能最大程度地避免這類事件的發生。
2.3實驗課中混合學習
現代教育技術實驗課中混合學習環節的指導思想是在“做中學”。具體來講就是通過學生對傳統媒體的使用、通過對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與制作、通過教學設計以及試講的實踐來習得相應的運用信息技術的實踐技能。在“做”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問題和困惑。混合學習理念指導下,解決問題和困惑的方式有3種:①借助于慕課資源。慕課中不僅有測試,而且有討論等環節,借助慕課平臺學生可以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進行討論交流;②教師在實驗課中的面授答疑,與此同時,學生也可以在學習平臺上參與教師布置的任務,有問題到超星學習平臺上與教師或者同學共享討論;③學生可以在實驗課中進行小組討論。混合學習理念指導下的實驗課堂與傳統實驗課堂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課堂互動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做中學”理念的貫徹實施。
2.4實驗課后混合學習
實驗課后的混合學習最大的特征就是“開放”。教師為學生布置的任務也是盡量開放,目的是完成問題的深化探究和知識的應用遷移。知識的學習最終還是需要學生自我內化和意義建構來完成。自我反思是學生進行知識內化和意義建構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數碼相機與數碼攝像機實驗之后,教師可以布置一個開放的任務:拍攝一張校園主題照片并對自己拍攝的作品進行評價。在實驗課中掌握了相機的使用只是一個前提條件。要想拍攝一張優秀的照片,這個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因此,這就驅使學生借助混合學習方式,繼續學習如何發現相機鏡頭中的美。拍攝到作品之后,還需要對拍攝作品進行評價,這就需要學生繼續補充提升鑒賞能力方面的知識。例如在思想上應該有作者的主張和情緒,在藝術性上應該構圖合理、畫面簡潔等。由于課時的原因,這些知識是教師在實驗課上所不能細膩地講授到的。毫無疑問,通過實驗課后的混合學習方式,進一步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提升了學生的參與度、優化了實驗教學效果,更加大幅度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李克東,趙建華.混合學習的原理與應用模式[J].電化教育研究,2004(7):3-8.
[2]黃榮懷,馬丁,鄭蘭琴,等.基于混合式學習的課程設計理論[J].電化教育研究,2009(1):9-14.
作者:晏沭濰 謝永朋 齊欽 楊英歌 單位:徐州工程學院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