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技師學院機械制造課程教學改革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機械制造課程對于很多專業來說都是一門必修的基礎課,但在現階段,技師學院的課程改革與創新卻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基于此本文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多個方面進行探討,分析了新形勢下技師學院機械制造課程教學改革的強化策略。
【關鍵詞】機械制造課程教學改革策略分析
一、適當調整教學內容
在機械制造課程中,由于涉及的范圍比較寬廣,課程設計較為復雜。如果應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每個章節都按照相應的順序進行教學,學生難以對該課程形成一個系統的理解,部分難度較高的章節,仍然是一知半解。在機械制造基礎課程中有部分章節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與該專業的其他課程有一定的雷同,因此教師可以針對這部分進行復習性的講課。而對于一些制造過程的理論部分,則可以通過課題式的教學來完成,將章節分成不同的子課題分別進行研究與學習,使學生完成由簡到難,由單面到全面的系統性學習。
二、轉變和優化教學方法
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本身是極為枯燥乏味的,而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營造出輕松有趣的課堂氛圍,學生的聽課效率也會大大降低,因此這就要求教師通過轉變課堂教學方法,打破灌溉式的課堂教育,不斷活躍課堂氛圍與學生思維。針對這門課程特點,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針對性的優化教學方法。
(一)靈活運用案例分析法
眾所周知,機械制造基礎課程中所涉及到的抽象性理念偏多,而如果讓學生完全按照教材進行記憶,是無法實現對于課程的系統理解與靈活運用的。通過死記硬背的方法,將理論知識熟記于心在一段時間之后依然會被遺忘。適當的運用案例分析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所學理論知識,同時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課程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例如在講解焊接這方面的理論知識時,教師可以鼓舞學生結合所學的專業例如汽車制造進行鞏固學習,在汽車的制造過程中運用到的焊接知識是極多的,而從中學生也能夠更好的觀察與運用焊接知識。如此一來,課堂知識不會與生活進行偏離,還能夠起到活躍課堂氛圍的作用,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樂趣。
(二)運用討論式的教學方法
在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當中,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進行知識講解之前應給學生劃分一定的范圍,組織學生進行預習,同時教師在課下時做好下節課的備課準備。最重要的是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分組討論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問題的提出與回答,通過展示不同小組之間的答案總結知識的難點與重點。也可以讓學生自行討論答案的差異性,做到查缺補漏與互補互助。運用討論式的教學方法能夠極好的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及溝通能力,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提高邏輯思維能力,不斷鞏固自我理論的不足之處。
三、寓理論于實踐之中
在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當中,還涉及到許多實踐性的知識,很多內容都需要學生通過自身的實驗與訓練才能夠真正了解。而技師學院的學生在理論知識基礎方面都較為薄弱,也沒有經過系統的實踐訓練和專業課學習,在進行這門課程的學習時,必須通過實踐的鞏固,才能夠真正把握課程內容。因此大部分技術學院在安排該專業的課程時,都會設置相應的實習課程,在實習過程中,學生主要完成的就是對鑄造鍛壓以及熱處理等各個加工階段的認識,對于完成機械制造有著直接的影響。與此同時,實踐也需要理論的支持,因此在開設機械制造基礎課程時,必須要將實訓與理論講解進行融合,兩個環節做到相輔相成,避免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的脫節。
四、與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融合
在現代化教育環境中,多媒體教學的融入能夠更好的促進機械課程的優化。在運用過程中,多媒體課件所體現出來的直觀性、互動性與準確性都是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尤其是在機械制造課程中,通過多媒體的展示,能夠將抽象的問題形象化。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在完成課件制作后,將其進行一定的美化。針對較難理解的知識點進行視頻或音頻的制作與講解,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感受理論的實踐應用,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開闊學生的眼界。
總結:
綜上所述,在現代化的教育環境中,教師必須根據教育的需求,不斷的進行改革與創新,不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都要進行及時的優化,尤其是在機械制造基礎課程中,要充分考慮到課程理論性與實踐性的關系與特點,做到二者的一體化。技師學院的教學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學校與教師的共同摸索與探究,在實踐教學中不斷吸取經驗,結合時代環境培養綜合性人才。
參考文獻:
[1]趙小東,潘一凡.機械制造基礎[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
[2]閏文平,肖亞慧.高職機械制造技術課程項目化教學設計[J].教育與職業,2011(09).
作者:邵長友 單位:濰坊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