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方法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中等職業教育的一門必修課程,也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業水平考試必考的一門課程。中職學生生源類型多樣,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無法滿足教學需求。因此,筆者分析了中等職業院校計算機教育的特殊性和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環節中出現的問題,闡述了中等職業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教育實踐中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一些體會和想法。
關鍵詞: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育;任務驅動教學法;大作業教學法
1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特殊性和現狀分析
隨著社會的發展,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也在不斷改革。中職新入學的學生,由于全國的初中學校未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實行統一要求,因此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這是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相對于其他學科或專業的特殊性。伴隨網絡的發展,計算機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一部分新入學的中職生對計算機和電子設備已不再陌生,能夠游刃有余地操作和使用這些設備。而另一部分新入學的中職生,只對智能手機比較熟悉。這兩類學生在中、英文錄入的速度上、辦公軟件和操作系統的使用上、計算機應用基礎的原理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如果按照傳統的授課方式和進度,采用滿堂灌的方式講授知識,有一定相關基礎的學生可能會產生厭煩的情緒,失去學習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動力;對于沒有基礎的學生,學習起來也會覺得枯燥和吃力。這種水平差異的情況絕不罕見,幾乎每年都會遇到。如果通過對中職新入學的學生摸底,根據不同教學目標和知識的難易程度將授課內容分成A、B、C、D等班級,由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報班。這種“拆班重組”的教學模式,雖然在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比較容易掌控,可以解決學生水平差異給教學帶來的不便,但是,同時也會帶來新的問題,例如學校的教學資源有限、影響其他其他課程等。因此,只能通過教學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在教學中主要抓中間,兼顧兩端。教學方法包括:結對子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大作業教學法等。
2采用教學方法解決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2.1結對子教學法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中等職業教育所有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也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業水平考試必考的一門課程,其實踐教學課時與理論教學課時的比例為2∶1,以實踐教學為主。在實踐教學中發現,以班級95%學生能接受的速度進行講授和演示20min教學內容,讓學生完成相關的課堂練習,只有55%的學生能夠自主完成,其余學生需要老師或同學多次幫助甚至一步步重新演示和引導才能完成[1]。通過對該班學生進行觀察、詢問及調查后發現,班級40位學生中有3位學生之前已掌握了部分知識,有19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較高,學習悟性和動手能力良好,能夠較快掌握所教內容,而其余18位學生學習比較被動,動手能力和接受能力弱,有些學生甚至直接放棄不愿動手實踐。針對此狀況,筆者采用了結對子方法,組織全班學生按學習狀況好壞進行搭配,允許學生自由選擇結成20個“對子”,上機操作時臨近而坐,進行學習實踐。針對那些不愿動手或無從下手的學生,教師親自給予指導,并鼓勵“對子”間相互比試。通過教師講授和引導,將學習狀況好壞搭配成對,要求基礎差學生的主動請教、提問“對子”同學,學得好同學給予他們耐心指導與演示,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再與教師討論,這種方法能夠幫助基礎差的學生掌握知識,引導學得好的學生深入思考。結對子教學法大大提高了班級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練習的完成度。讓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進步。課后許多學生反應結對子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提高他們合作參與意識、團隊協作能力,還能讓基礎較差、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基礎較好的學生也有一種“學以致用”感覺,從中得到成就感,不易產生厭倦感[2]。
2.2任務驅動教學法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通過一個或多個任務將教學內容涉及的知識串聯起來,由教師提出任務,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以完成任務,從而掌握教學內容涉及的知識。任務驅動教學法是由教師創設工作或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情境,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知識完成任務,從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從而掌握所學知識[3]。在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可以根據所學知識提出富有挑戰性和實用性的問題。問題的解決方法并不局限于一種,對于“零起點”的學生,可以使用教師引導或演示的方法解決問題,對于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可以通過已有的知識采用其他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樣既可以兼顧到兩端水平的學生,也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從而培養了學生應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3大作業教學法
大作業教學法是授課教師分析教材的知識層次,明確各知識點及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然后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面向實際應用,有一定難度層次的大作業,讓學生完成大作業。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涉及的內容包括導論、認識計算機、操作系統使用、Internet應用、多媒體應用及Office辦公軟件的應用。雖然各個章節的內容相對獨立,但是彼此之間還是存在關聯性。因此,如何設置大作業將各章節內容銜接起來是使用大作業教學法的難點,也是課程教學的目標。為實現這個目標,要求教師在前期要根據教學大綱,結合學校實際教學情況及專業特色,設計一份貫穿課程前后內容的大作業,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引導學生自行完成各章節的銜接[4]。根據中職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在理論上應盡量做到“精講、少講”,實踐上做到“仿練、精練”。大作業教學法綜合考慮了這些情況,它符合“做中學,做中教”的職業教育教學特色,并與計算機學業水平考試的模式相似,有助于學生通過計算機學業水平測試。
3結語
實踐證明,先進的教學方法可以解決中等職業教育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特殊性和現狀問題,使學生能在規定課時內掌握課程的基本概念和技能,能夠學有所用,從而通過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學業水平考試。通過使用這些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熱愛,為學習后續課程和就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華.創新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實踐教學方法的探索[J].計算機教育,2007(9):45.
[2]余勝來,林君芬.教育信息化應用回顧與展望[J].中國電化教育2013(2):23.
[3]吳堅.與專業結合的高職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改革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6(1):24.
[4]張彥航,孫大烈,戰德臣.通過大作業促進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J].計算機教育,2007(12):36.
作者:劉錦培 單位:福建建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