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信息化時代教師應具備教育思想與素質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信息化時代對初中教師的教育思想和基本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此,教育界眾說紛紜,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作為一線教師,結合多年的教育教學實際,形成了一些粗淺的認識,本文試圖對此作一些探討,期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信息化時代;初中教師;教育思想;素質
一、信息化對初中教師教師教育思想的影響
信息化的出現,對社會發展的沖擊是全方位的、深刻的,教育作為社會的一種重要實踐活動,同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新的挑戰,幾乎所有人都在探索應對方略。但是,到目前為止,信息化仍在不斷向縱深發展,對社會的影響還在不斷的加深,所以人們的探索也還在繼續。
(一)知識經濟與教育思想20世紀中葉以來,以電子計算機為代表的微電子技術以及光導纖維、生物工程、空間技術等新技術群的產生與發展把歷史的列車牽引到一個新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或智能經濟)時代。理論界的一個共識是比爾?蓋茨及其微軟公司的成功是知識經濟形成的標志。所以談知識經濟不能不談比爾?蓋茨與微軟公司。出生于1955年的比爾?蓋茨,在其21歲時與好友創建了微軟公司。1982年因其為IBM公司新型微機操作系統的設計完成,成為同行中舉足輕重的人物。之后不斷戰勝競爭對手,在其31歲時就成為最年輕的世界首富。對知識經濟,目前還沒有一個全面的令人信服的定義。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定義是:知識經濟是指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它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是全面的、深刻的、革命性的。在傳統經濟形態中,由于大量非熟練勞動崗位的存在,使未受過教育或未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者總可以找到工作,盡管其工資待遇低,但其生存尚未受到太大威脅。而知識經濟時代到來后,技術代替了人力,高科技產業對用工的特殊要求,使就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結構性失業將成為不可避免的社會現象。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教育做基礎,不但使高科技產業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的供給遇到困難,而且還將使眾多未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者,追逐日益減少的非熟練勞動或體力勞動崗位的矛盾無法解決,進而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在這樣的經濟社會里,人們需要通過學習自覺地適應經濟發展對就業者素質不斷提出的新要求,通過學習,實現自身從失業狀態到新的就業崗位的轉變。由此可見,在這種新的經濟形態中,教育被賦予了特殊的使命,成為社會人力資源開發與利用,解決產業結構升級對高素質勞動者需求日益增長的矛盾的關鍵。教育要擔負起這樣重大的使命,必須提高自身的素質,特別是教師自身的素質。沒有高素質的教師絕對培養不出高素質的受教育者。所以教育要造就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高素質人才,自身必須進行重大的、徹底的改革,其中關鍵是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而在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的因素中,最為重要的是教師應形成具有現代意識的教育思想。
(二)信息化與教育思想人類進入20世紀1940年代后,誕生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它的誕生標志著人類社會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信息化時代。計算機的出現和廣泛使用,使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計算機與傳統機器結合,從質和量兩個方面改變了工農業生產的面貌。如日本松下電器公司下屬的一家自行車公司,只有20名雇員,1臺計算機,卻能生產18個型號,1000萬種不同款式的自行車,而且有119種顏色、圖案、尺寸和規格,幾乎同顧客的需求一樣多。顧客要買自行車,可先提出個人的要求,員工在測量了顧客的身材后,3分鐘就能畫出顧客需要的自行車樣圖,3小時就可以提供顧客所希望的自行車。類似于這樣的工廠在世界各地已越來越多,工人逐步從繁雜重復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創造性和消遣性的活動。計算機在改變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在改變著社會結構。據統計,在傳統的機械化生產企業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成員約占2%,而在完全自動化的企業里,受過高等教育的成員則占20%-40%。在發達國家就業人員中科技人員增長比非科技人員的增長要快,增長率之比大約是6:1。雖然我國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統計數據,但國企改革的事實已證明兩者的差距已進一步擴大,在我國國企改革過程中,往往是那些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職工下崗者居多,而且再就業機會也少,而受過高等教育的職工下崗者少,再就業機會也多。伴隨著計算機進入教育教學領域,計算機互聯網絡為學生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學習途徑,創造了一個不同于以往的學習環境。學生不再只是在學校圖書館借書閱讀,他們可以通過互聯網查閱世界主要圖書館的資料。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閱讀、寫作、創造。還可以代替教師為學生解答問題、批改作業。在信息時代培養學生的能力主要是培養學生信息的獲取、分析、加工能力,所以有人說:未來的學校可以沒有教材,但不能沒有計算機。計算機進入教育教學領域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許多方便的同時,也可以幫助教師完成許多教育教學任務。目前,計算機主要在以下幾方面為教師提供幫助:1.對教學進行監控。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設計適合學生的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2.幫助教師進行因材施教。學習者可在與主機并網的自己的計算機上,向主機提出要求,主機很快就能從資料庫中提取出學習者所需要的內容,顯示在屏幕上,并輸出講解聲音。如果學習者仍存有疑難,可請求主機重復播放,或提供相關的參考資料,直到學懂為止。正是在這樣的人——機對話過程中,真正實現了因材施教。3.幫助教師和學生創設一種探索性的學習環境。這種探索性的學習環境因其真實、生動、安全等特點,使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主動探索精神,增強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望塵莫及。如現在城市很多學校已實現計算機網絡教學,要求每個教師要把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制成教學軟件,存于教學信息庫中,學生回家后可以在自己家的電腦上學習。正因為計算機對教學產生了如此大的影響,所以,作為一線的初中教師,必須順應時展的要求,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思想,跟上時展的步伐,不能抱殘守缺,繼續以傳統觀念對待學生、對待教育和教學活動。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及時更新觀念,適時“充電”,保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時刻做到“滿血回歸”和能量充促,與學生能在同一頻道形成“同頻共振”,做學生道德的塑造者、思想的雕刻著、知識的“播火者”、能力的引領者。
二、信息化時代對教師素質的要求
信息化時代,要求初中教師應具備什么樣的素質?對此,我們認為作為現代社會的初中教師,至少應具備以下六個方面的基本素質:
(一)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是教師素質的核心內容。無論從事何種職業,職業道德是開展職業活動的基本素質。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是從事某種職業的道德基礎,這個基礎扎實了,職業活動才能有序開展,反之,不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活動就會廣受垢病。教師的教育活動同樣如此,大凡那些德高望重的名師,都不僅僅在教育教學技能上有獨到之處,更主要的是有很高的職業道德修養。因此,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是教師首要的素質因素。
(二)現代的教育思想人的行為都是受思想觀念支配的,教師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意識指導著教師的教育實踐行為。對一個教師來講,其它素質都是以教育思想為背景的,如果沒有現代教育思想或者是在傳統教育思想的支配下進行的操作行為,其它素質都難以實現。所以作為教師要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質必須首先確立并形成現代的教育思想。
(三)合理的知識結構有知識未必能成為一個好教師,但沒有知識絕對成不了一個好教師,這是一個共識。現實中有些教師的專業知識掌握的很豐富,但不是一個好教師,老百姓把這些教師稱作“牛皮燈籠”。初中教師合理的知識結構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精深的專業知識。教師必須對自己所代學科的專業知識有全面的把握,既要掌握它發展的歷史,也要掌握發展的現狀,還得了解未來發展的趨勢,這樣才能通過教學使學生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二是廣博的文化知識。俗話說:給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對教師這個職業來講,給學生一滴水,教師必須有長流水。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問題,要恰當的解釋這些問題,沒有豐富廣博的知識儲備是不可能的,只有具備了廣博的知識儲備,教學過程中才能應對自如,也才能通過教學把知識教活。三是良好的教育理論知識。教育理論知識給教師提供的是教育思維方式和教育方法論,教育活動是非常專業的實踐活動,專業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必須用專業的方式方法加以解決。實踐中有些教師不注重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認為不學習教育理論僅憑經驗也能當個好教師,事實是這樣的教師只能成為“教書匠”,不可能成為教育家型教師。那些教育家型教師,往往都有深厚的教育理論涵養。
(四)恰當的教育教學方法對教師來講,只有知識不行,更重要的是還要有一定的恰當的教育教學方法。實踐中很多教師有個誤解,都在尋求最好的教育教學方法,事實上是根本就沒有最好的教育教學方法,如果有,我們認為最恰當的就是最好的,什么樣的方法是最恰當的方法?在某個教學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既能恰到好處地解釋內容,還能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方法就是最好的。換一個教學內容或者是換一部分學生,這種方法可能就不再適合。所以沒有絕對完美的教育教學方法,只有最恰當的教育教學方法,而最恰當的教育教學方法又是動態的。現實中有些教師在學習別人的好的教育教學經驗時采取“拿來主義”的做法,照搬照抄,不考慮某些經驗的形成環境和條件,結果適得其反,這些教師忘記了“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告誡。教育教學方法的一個恒定的主題是改革和發展,最可怕的是以不變應萬變。
(五)優化的教學技能優化的教學技能是解決教學過程中局部的具體的某個環節問題的,是教學過程的操作行為。任何一個職業都要求有從事這個職業的職業技能。比如醫生,他們必須經過一定的職業技能培訓,掌握了職業技能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醫生。教師同樣如此,也需要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并要做到各種技能的優化組合,才能比較自如地進行教育教學。
(六)科學的學生管理科學的學生管理是每個教師都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因為它是教育教學得以順利進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礎。學生管理我們強調的是科學管理而非經驗式管理,但在現實中許多教師存在一種誤解,認為學生管理就是把學生管住。我們認為管理重在“理”而不在“管”,“管”要借助各種規章制度,通過各種規章制度來規范學生的行為。而“理”卻要在規章制度的框架內,靈活的理順各種關系,既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各種規章制度的重要意義,也要讓學生深刻理解個人與國家、個人與集體、同學與同學、學生與教師等各種關系的重要性,如能做到這些,學生管理才是科學的。總之,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動下,未來教育將出現一系列變化:學校實行開放式教育教學;遠距離教育成為主要的教育方式;硬件與軟件成為主要教育工具;應用信息能力為主要內容;提供咨詢服務成為教師的新任務;接受終身教育是學生的新選擇;網上信息資源是教育教學的新空間。正因為如此,廣大教師必須面向未來,迎接新挑戰,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確立現代的教育思想,重新認識自我角色,重新確立自身角色定位。
作者:魏美玲 單位:興縣一二〇師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