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經濟下的企業發展創新地位作用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動力和源泉,發展是創新的必然結果,創新之路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必由之路。本文論述了創新的作用,分析了創新戰略意識的重要性,評價了創新人才的突出作用,說明了客戶需求的重要性,提出要以開放的心態樹立正確的競爭觀,迎接市場挑戰。
關鍵詞:創新;戰略;競爭;客戶需求
一、企業之間競爭適合“叢林法則”
大自然所有生物都面臨著同類、天敵及其他物種對時間、空間和有限資源的爭奪,弱肉強食,只有不斷做出適應性調整才能得以生存,這就是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類社會,每個企業同樣面臨著“叢林法則”選擇。放眼全世界,得以生存5年的企業占少數,百年老店幾經蛻變轉型,活下來的更是鳳毛麟角。美國著名管理學大師托馬斯•彼得斯[1]形容企業之間的競爭:“距離已經消失,要么創新,要么死亡”。企業如何持續不斷自我升級調整,以適應千變萬化的市場環境,應對同行甚至從天而降的跨界打擊,是每個企業領導者必須冷靜思考的問題。
二、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
圍棋第一人柯潔負于AlphaGo后哽咽道:“以前的我太輕浮。”大潤發創始人黃明端說:“我戰勝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百年柯達敗給了數碼;康師傅敗給了美團;諾基亞敗給了蘋果;銀行敗給了支付寶……。AI的盛行,物聯網的發展,降維打擊,跨界攻擊來得太猛烈。曾經的巨無霸公司,曾經的壟斷優勢和行業壁壘,瞬間化為烏有,土崩瓦解。盛世時期的戰略失誤、傲慢與偏見,從根本上忽略了時代變遷和客戶需求,最終只能品嘗失敗的苦果。前央視主持人張泉靈說:“安逸的生活已經不再適合這個高速進步的時代,當你發現自己被拋棄時,可能連別人的影子都看不到”。改革開放40余年,TQM、LSS、ISO9000、PMP等諸多管理模式,基本是復制國外經驗,少有創新成分。隨著互聯網、物聯網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持續推進,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將更加完善,法制建設推進與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斷增強,企業原來借助地域差、時間差和市場保護機制,復制、仿造歐美日韓的發展模式,不再有效。供給側結構改革、“雙循環”經濟體系的變革,意義和影響不亞于改革開放初期,無論對于企業還是個人,都是一次巨大的沖擊和洗禮。馬云說,“變革很痛苦,不變革,連痛苦的機會都沒有”,每個人必須保持開放心態,站在更高更開闊的視角,去接納這場經濟體制變革。保守心態,墨守成規,就意味著錯失良機。
三、創新能力是將來立足職場的關鍵
十年前,在銀行上班是一份體面穩定,收入又高的工作。如今,隨著電子銀行、手機銀行和支付功能的使用,交易柜臺還有幾人?微信支付寶“打服、打怕”的不僅僅是銀行,包括與紙幣有關的POS機、ATM、印鈔廠,甚至正在摧毀小偷行業。可以預見,下一步人工智能即將消滅的行業包括制造業(智能機器人將取代大部分傳統工人)、律師業(初級水平的律師可能會失業)、翻譯與客服(初中級翻譯人員將可能不再需要,大量客服將下崗);也許還有財務、醫生、教師、設計等,無人機技術甚至將顛覆現代戰爭模式。現在“安全”的你將來是否還有安全感?我們之所以投奔組織,是因為組織能夠提供強大的安全感。變革時代的組織還安全嗎?近些年,太多曾經無比輝煌的偉大公司轟然倒塌,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人類社會歷經農業時代、工業時代、信息時代,正走向概念時代。這個時代擁有全然不同的思維模式和全新的生活方式。互聯網的繁榮,智能手機普及,已經把知識獲取的經濟和時間成本降到了最低。白領階層憑借知識優勢,較藍領階層而獲得相對優越的社會地位、收入以及人力資源優勢,正在逐漸消失,直至趨同。個人知識擁有量不再是職場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創新能力將成為未來職場生存、競爭與發展的關鍵因素。美國《全新思維》作者丹尼爾•平克[2]預言:“凡是可以被計算機替代的工作,其從業人員將淪為工業4.0時代的失業者或低收入群體。”各大高校、研究機構也在大批量地生產著碩士、博士研究生,國外留學生紛紛學成歸國。人力資源市場上,能力標準已經發生根本變化,從拼體力拼腦力的“勤勞革命”到拼想象力拼創造力的“智慧革命”。你已經置身于全球競爭,這意味著,一個優質職位將有來自全球的從業者與你一同競爭。說不定哪天清晨,剛坐到工位,HR過來通知,你的工作將由來自俄羅斯的安娜女士接手。請不要愕然,人才、客戶、職位等優質資源的競爭,將在全球上演。
四、創新就是打破界限,主動尋變
提到創新,往往會想到馬化騰、馬云、馬斯克等聲名顯赫的突破性創新領導者。其實,偉大創意成長的背后,更需要廣大員工眾多的突破性微創新來支持。當鉛筆遇上橡皮,橡皮頭鉛筆就誕生了,鉛筆和橡皮都升值了;當幾十家奢侈品專賣店集中在一起,香榭麗舍大街就具有了光彩與盛名;當Google的“三駕馬車”集中在一起的時候,大數據產業迅速崛起;這些新價值,都來自于不同的組合。日常使用的很多看似無奇、沒有任何新意的物品,當初剛剛面世時都是為了解決某一個日常問題而想出來的創意,提出者也大多數是和你我一樣的凡人。當時他們大概沒想要做什么創新,很可能也不了解創新,但一定是注意到了一個問題,并且主動去思考解決辦法,找到資源,利用技能,開始“研發”工作。在試用和改進中獲得了不錯的解決方案,成為一個工具、一個方法、一個產品或者一個服務。Iphone確實是突破性創新產品,但當功能、性能、設計及服務模式等創新思路提出來之后,在變為現實產品過程中,軟硬件、科研、供應鏈和品牌市場等工作人員,都在做著以前從未做過的事情,突破原有既定思維模式,探尋著新的方法和流程,創造著影響深遠的新知識和新技能。少數天才改變了人類發展方向,眾多人才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在工作中,采用了新方法,發明了新工具,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改進了工藝,突破了技術難關,提升了銷售業績,降低了客戶投訴率,提高了服務響應速度;最終為客戶、為組織創造了價值,用無數微創新,在文明史道路上碾壓出痕跡。
五、創新就是感知客戶需求,提出解決方案
行李箱十八世紀就已經發明并普遍使用,但是沒輪子,非常沉重,攜帶也不方便。按理說這么明顯的痛點,應該很快有人想出解決方案,可是一直到1972年,市場上才出現第一只有輪子的行李箱,而且是用皮帶拖著輪子走,很不方便。直到1991年,第一個拉桿箱才被設計出來,設計者是美國西北航空一位機長。因為拉桿箱“好用到爆”,所以這位機長辭職去賣拉桿箱,并且創辦了一個非常有名的航空箱包品牌:treavlpro。treavlpro創業故事背后,本質上就是一個箱子上配輪子的需求,這個需求在行李箱出現了兩百年之后才得到滿足。由此可見,真正想找到客戶需求,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并不容易。有時候很明顯的痛點往往很難發現,這就意味著,如果我們能更早地發現客戶痛點需求,就能更早地推出被客戶認可的產品服務,更早地在產品創新領域占據先機。如何挖掘客戶痛點需求呢?絕對不是簡單地去詢問客戶你需要什么!正如福特汽車創始人亨利•福特所說:如果我去問客戶他們要什么,他們會說:“一匹更快的馬”。需求挖掘是開展創新項目的起點,如何挖掘需求,找到有價值的需求,是所有創新項目的第一步,而且對問題的探索,更重于對問題本質的探討。創新的起點在于通過有效方法,重新定義問題。我們嘴上說關心客戶,其實根本不知道客戶需求是什么,甚至都沒有辦法發現客戶已經很明顯的痛點,這就需要去客觀分析挖掘客戶痛點。需求挖掘的手段有很多種,包括基本認識、親身觀察、更深入的挖掘、提煉痛點需求,這是IDEO公司經過多年的實踐提煉出來的,是創新過程中挖掘客戶需求的有效方法。使用此種方法,不僅可以基于場景深挖客戶需求,而且還可以基于人性挖掘客戶需求,幫助我們更深層次探索分析問題本質。
六、創新就是以開放心態,迎接挑戰
當我們細看人類創新史這部史書時,會發現,有如皓月當空的偉大創新,成為標注歷史的里程碑;也有如銀河繁星般的微小創新,裝點成人類文明的底色。偉大創新屬于天才,微小創新源自平凡;偉大創新推動發展,微小創新改善體驗;偉大創新歷經多年,微小創新一瞬轉念。騰訊和馬化騰也面臨著不確定性。擁有今日頭條、抖音、火山視頻等爆款平臺的字節跳動,給擁有QQ、微信等超級平臺的騰訊,帶來了巨大壓力。因為,前者的客戶正在老去,后者的客戶剛剛年輕。在5G移動互聯視頻社交爆發的時代,騰訊危機四伏。不僅是馬化騰要面對快速發展帶來的不確定性,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回答關于未來如何發展的問題。如何回答這些問題,等同于如何預測未來。沒有人可以清晰準確且負責任地告訴你該怎么做。與其預測未來,不如主動創造未來。競爭優勢和有利位置不是預測出來的,是要在接納現實和積極探索中爭取到的。
七、結論
2020年9月,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傳承不守舊,創新不忘本,守正出奇是正道,這是創新的精髓。創新之于企業,像滋養魚兒的水,像普照萬物的光,是帶有氧氣的新鮮血液,是企業的生命。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在競爭中處于主動,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美)托馬斯•彼得斯.追求卓越[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2](美)丹尼爾•平克.全新思維[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張慶勇 馬睿 吳雪峰 單位:方興地產(蘇州)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