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學教學中的創新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創新能力是一種綜合性能力,在小學教學中,要開展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需要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發展學生的創新素質,讓每個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和發展。創新教育不是要引導學生去發現、創造人類尚未發現、創造的東西,而是相對他們原有的水平而言,善于發現和認識有意義的新知識、新方法。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努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性,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思維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啟蒙階段,有個良好的開端。
關鍵詞:創新;能力;意識;興趣;氛圍;情境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是21世紀的根本特征,是對人才素質的核心要求。創新還是人的主體性的突出標志,是人的高層次發展的必然。小學是人生的起步,而小學教育則是人生大廈的地基,社會需要創新人才,我們要從小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創新意識與創造性思維的人,以使學生將來成為社會的棟梁、有用之才。筆者在這里淺談一下自己對小學創新教育的幾點看法。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創新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驅使學生去學習、獲得知識的強大內部推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有效地促進課堂教學。學生一旦有了興趣,就會對所學的知識積極思考、深入探索,甚至萌發創新欲望。學生對所學科目產生了興趣,就會形成一股強大的動力,推動學生努力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從而取得更好的學習成績。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特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二、優化師生關系,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心理學家羅杰斯說過:“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他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人在輕松自由的狀態下想象更豐富,創新自然也就孕育而生了。而如果心理感到壓抑、恐懼或緊張,則很難有所創造。所以,教師必須優化師生關系,創設輕松愉快、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放下架子,把自己與學生融為一體,站在學生的角度,理解學生的感情,把學生看作是共同解決問題的伙伴,與學生共同交流、合作,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的難題。課堂上,不以師道尊嚴來威懾學生,而是充分尊重他們,特別是對與已不同、與眾不同的學生更應采取尊重、寬容、鼓勵的態度,建立真正民主平等的關系,同時也要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和主張,鼓勵學生大膽地爭論和嘗試等等,對其中有價值的、有創意的,要給予一定的贊賞。心理學家托蘭斯說:“我們要想促進創造力,就需要提供一個友善的有獎賞的環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榮發展。”
三、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創新意識
從根本上說,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是要引導學生打破傳統思維的局限,充分解放思維。可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要保證學生思維的活躍性,讓學生能夠大膽地思考、敘述和討論。因此,我們要為學生創設一種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例如,在回答問題時,學生如果出現了緊張、畏懼的情緒,教師可以使用“takeiteasy”“don’tworry”等話語讓學生放松心情,專心回答問題。教師也可以使用游戲教學或者幽默的教學方式營造輕松的氣氛。例如,在英語學習中,學習動物類的詞匯時,教師可以使用“dog、dog汪汪汪,cat、cat喵喵喵”這一類幽默童趣的語言來打破壓抑的氣氛,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有趣,以此營造輕松的氣氛。此外,教師要學會賞識學生、尊重學生。有些問題的答案并不是唯一或固定的,比如數學中的多角度思考問題,語文中的看圖說話等,而且經常會有和教師設想的有較大出入并富有創造性的情況。這時候,教師就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思維,表揚和肯定他們的回答,以賞識的目光去欣賞學生,讓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充滿無窮的前進動力。
四、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實踐是創新的基礎,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過渡階段,動手實踐是教學的重要表現方式,也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途徑。在教學中,教師應把握好學生動手操作的時機,要主動創設情境來吸引學生動手操作,養成學生動手實踐的習慣,還要努力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學習活動機會,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例如,在數學教學中,我常常根據教學的需要,精心設計一些開放性習題運用于教學之中,讓學生自由討論、自己動手解決問題,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教師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識間的聯系,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依據學生思維的規律,有目的地設計一些典型問題的開放性習題,或就地取材,將原有的習題稍作變化,改成開放題,穿插于教學過程之中,鼓勵學生自由設想,并從中感悟創新,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他們主動思考,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發展,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五、運用教材中的創新因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材中的創新因素很多,比如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篇課文幾乎都有創新性,它們從選材、立意到謀篇布局、遺詞造句,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都充滿了創新精神。甚至課文中某個漢字的識記,都很有學問,都有可能誘發創新意識。例如,教材中關于對曹沖稱象、司馬光砸缸、伽俐略比薩斜實驗等創新性“事物”的描寫必將對學生的精神世界產生強烈的震撼;關于對愛迪生、愛因斯坦、李時珍、畢升、李四光、茅以升等刻苦鉆研、造福人類的“典型事跡”的描寫,必將在學生心靈深處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我們必須充分運用這些素材,不失時機地進行創新性教育,以促進學生創新性品質的發展與形成。
六、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一)教師要教會學生觀察
觀察是認識事物的基礎,觀察能力是促使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提高的始發因素,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要使學生勤于觀察、善于觀察,要有目的地指導學生觀察自然、觀察社會、觀察生活。通過觀察產生聯想,通過聯想實現創新。
(二)教師要鼓勵學生想象
想象是創新的翅膀、是人類社會的希望,可以說,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就會失去推動社會發展的內動力。兒童時代最易幻想、最具想象力,善于形象思維。因此,我們必須依據學生的特點,結合教材,充分運用各種教學媒體,進行直觀形象教學,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想象的基礎和豐富的想象素材,讓學生盡情地去想象。此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突破思維定勢,大膽運用新的教學方式,如自讀提問方式、分組討論方式等,甚至可以讓學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到社會中,去感悟、去尋找靈性。總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目前小學教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任務,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主,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教學氣氛,解放學生的思維束縛,為學生創造一個適合自己興趣、愛好、特長和個性發展的環境,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作者:周秀君 單位:河北省黃驊市羊二莊鎮齊莊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