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剪紙藝術傳承與創新路徑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傳統的手工剪紙作品表現出了人的情感是機器不可替代的,而創新出的多元的、符合現代人們生活、有剪紙手工藝概念的衍生品,也有新的市場需求。這對剪紙藝術來說,既是發展的機遇,也是必須要面臨的挑戰。在這一發展背景下,文章以“剪紙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為主題,以黑龍江海倫剪紙為切入點,通過對“海倫剪紙”實踐案例的分析,總結出剪紙藝術在傳承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困境。最后,歸納出“剪紙藝術”在保護手段、保護主體、保護方式三方面的保護機制,期望為“剪紙藝術”提供有據可依的傳承路徑與持續發展的創新方案。
關鍵詞:剪紙藝術發展現狀保護機制
一、引言
互聯網自媒體時代下,科技創新的不斷發展,文化發展形式更加多樣,“抖音短頻”、“快手”等大眾視頻平臺興起,使人們對文化的消費更多地轉向注重感官的體驗過程。傳統的非物質文化由于其表現形式以及傳承方式的較單一而深受互聯網的沖擊,例如剪紙藝術。剪紙藝術作為民間藝術活化石具有重要的欣賞和使用價值,可是在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時代卻逐漸黯淡無光。如何更好地與時代結合、如何更好地賦予剪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多的時代價值,是以剪紙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重要問題。本文將通過對剪紙傳承方式的研究,對以往優秀的剪紙理論進行總結,為剪紙藝術的發展注入新鮮活力,探尋將現代技術與傳統工藝結合的可能性,弘揚剪紙藝術的文化價值。
二、海倫剪紙概述
海倫剪紙作為黑龍江地區剪紙的重要代表,對于研究東北地區剪紙藝術特色、多民族特色文化等有重要意義。海倫人民在繼承傳統吉祥常用物象中又加入少數民族文化宗教等元素,使得剪紙在傳統的基礎上又有創新發展。海倫剪紙的藝術特色。海倫剪紙題材主要分為少數民族、吉祥寓意、神話傳說、戲劇故事以及新人新事五大類。少數民族題材,主要指滿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等民族的剪紙作品;吉祥寓意題材,主要以動物、植物、人物、器物的單體表現和組合為象征符號來表達吉祥文化的內涵;神話傳說題材,主要表現中國傳統的神話傳說和具有黑龍江流域特色的傳說故事;戲劇故事題材,主要指京劇臉譜、皮影戲人物和其他戲劇人物以及故事情節;新人新事題材,主要指現實生活中發生的新人、新事、新景象,特別是當地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海倫剪紙的藝術風格取決于它的創作內容。它的創作內容與黑土地、與時代變革、與多民族特色緊密聯系。海倫剪紙有著與時俱進的精神。大量的作品表現新中國成立以及改革開放的偉大景象,如海倫剪紙代表人傅作仁老先生的作品《祖國》《北國風貌》《喜慶豐年》《東方紅》等;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由于多民族融合聚居以及獨特的地理環境等因素促成了海倫剪紙洋溢著豪放、粗獷、雄渾、大氣、壯美的神韻特色;是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海倫剪紙不同于傳統的剪刀制作,在吸收傳統對稱、平衡、陰陽、夸張的剪紙技法的同時,融合素描、國畫、版畫和年畫等技法,先畫稿后刻稿,極具現代的藝術特色。
三、海倫剪紙的發展現狀
(一)面臨的機遇
海倫剪紙藝術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民間藝術,其發展至今已從地區傳統文化的代表到成為國與國之間友誼的見證,在2018年春節之際,由滿族剪紙世家傳人傅清超創作的藝術品《富貴旺財圖》作為新春賀禮贈送給法國。我國各地文化展覽會、交流會的相繼舉辦,為剪紙藝術的交流學習提供平臺,進一步擴大了剪紙藝術的受眾范圍。海倫剪紙新一代傳承人也不斷適應時展的需要,將水墨畫、疊加法等形式融入到剪紙創作中,創作出清明上河圖、國粹系列等優秀作品。不僅從自身的生活中尋找創作靈感,同時向其他流派的剪紙藝術家交流學習。剪紙藝術也逐漸步入課堂,一方面海倫市市委市政府現在從小學便開設剪紙課,培養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另一方面,剪紙藝術也逐漸走入大學課堂,為廣大學生提供學習機會,而且越來越多的愛好者通過培訓班等方式學習剪紙藝術,這擴大了剪紙藝術的普及度。
(二)面臨的挑戰
1.剪紙作品普遍存在的產權危機。剪紙手工藝人想要創作出一幅優秀的剪紙作品,對創作者知識產權的保護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與剪紙藝術傳承人的交談中我們了解到,大卷幅的剪紙作品往往雕刻工藝復雜,圖案細致入微。正因如此,侵權者往往就是利用這一點,對原有創作作品進行輕微改動而變成自身創作作品。同時,除了侵權現象的存在,剪紙傳承人本身對于自身創作作品的知識產權保護認識度不高也是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2.政府支持力度不夠。法律法規不完善。我國法律對非遺產品的知識產權的規定很少。這讓很多民間藝術從業人員的知識產權無法有效維護,影響了他們創新發展的積極性。政府支持資金無法落到實處。一方面,政府在剪紙藝術傳承與創新上的資金扶持力度不夠。另一方面,在政府用于剪紙藝術傳承的專項資金上,存在著政府的監督力度不夠、很多專項資金流向不正確的渠道等問題。保護意識及管理能力的限制。政府有關部門對保護剪紙藝術的重要性認識不強,在政策具體實施過程中,缺乏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相關工作人員大部分缺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和技能,使其傳承與保護的工作中,缺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造成管理能力不足、管理不到位的問題。3.滯后觀念加劇斷層危機。隨著城市的現代化進程,以剪紙為代表的民間藝術離大眾的距離也在加大,同時大多數剪紙消費者對剪紙仍秉持固有的傳統觀念。此外,民間剪紙藝術如今大量面臨著傳承人老齡化嚴重的局面,剪紙藝術傳承人及藝人都較為年長,隨著城市的現代化進程,以剪紙為代表的民間藝術離大眾的距離也在加大,同時大多數剪紙消費者對剪紙藝術存在滯后觀念,加劇了傳承人的斷層問題。因此,增加剪紙文化在普通大眾中的普及度,就成了傳承與創新剪紙藝術的重要課題。4.新媒體對傳統作品價值的沖擊。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促成了自媒體的成長發展,相較于傳統的藝術欣賞價值,人們更想看到剪紙價值的另一方面。就目前市場上來看,剪紙工作者對于作品的定位是不同的。有的剪紙藝術家專注于作品創作,強調作品欣賞的藝術性。有的與流行相結合,更強調實用性。如何變得更好玩、更有趣,是促進剪紙傳播的途徑之一,但是如何在有趣的同時,又不失本真,又是每一個剪紙工作者要考慮的問題。
四、解決途徑和保護機制
(一)保護手段———以法律保護作為重中之重
1.在產權問題上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剪紙作為一門藝術,沒有創作就談不上發展。要想進一步發展剪紙藝術,對作品的知識產權界定與保護就顯得尤為重要。無論是著作權法還是專利法對于保護剪紙文化獨創性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并為剪紙藝術的原創性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證。在剪紙藝術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中,政府應將政府政策與法律完善雙管齊下,將法律保護這一手段作為重中之重。2.增強傳承人維權意識。應加強剪紙藝術家們對于其作品的保護意識。剪紙藝術家們面對侵權行為,堅決零容忍,要學會用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利。同時在剪紙界樹立一種創新至上的理念,共同抵制抄襲等惡劣行為。只有剪紙藝術家自身維權意識提高了,他們的合法權益才能得到法律的保護。
(二)保護主體——以政府為主體,輔以其他社會組織作為力量保障
1.政府加大師資投入。一方面,在中小學以及高校進行剪紙興趣教育,加大師資投入。良師出高徒,必須選拔具有過硬的專業知識以及優秀的教學技能師資隊伍,切實努力培養學生藝術與審美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學方法上,應堅持大步走出去的方法,學校組織學生定期參觀剪紙文化藝術館,拜訪剪紙傳承人,傾聽剪紙背后的故事,更深切的體驗其獨有的文化與魅力,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2.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政府對有意愿將剪紙與商業融合的從業者,提供創新創業資金支持,堅持因地制宜發展。同時,在剪紙行業建立完善的組織管理體系,強化政府行政管理與服務的職能,與企業共同創造一個良性的文化市場。剪紙文化想要創新發展,也要博采眾長。隨著中國經濟、文化實力不斷增強,以及“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剪紙可以在政府的推動下,以此作為橋梁,與國外優秀的剪紙藝術、民間手工藝創作者充分交流,激發其創造活力。3.增強與其他社會組織的互動。一方面,政府需同社會各組織共同加大剪紙的正向、高度宣傳,通過官方宣傳、舉辦藝術展會等多種形式,宣揚剪紙作為一項藝術對生活、實踐的指導作用。另一方面,在全社會范圍內宣傳剪紙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在全社會引起關注,從而改變傳統固有觀念,緩解斷層危機,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力。
(三)保護方式———以互聯網為新方向
1.借助自媒體、互聯網等新興媒介。剪紙藝術要適應互聯網時代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充分利用互聯網科技水平高、受眾范圍廣、傳播手段多元和傳播內容多樣等優勢,大力宣傳剪紙藝術的魅力。在我國,近幾年自媒體發展迅速,可以借助微博大V、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多種網絡宣傳活動,提高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意識。利用數字化技術和網絡平臺展示,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以大數據方式驅動傳統文化產業創新發展,以全新方式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和藝術魅力,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精髓得以傳承發展。2.與時代共生發展。首先,豐富與創新剪紙創作內容與形式。每當時代變遷、技術變革,必然會引起人們日常生活的變化,這一現象也很明顯地體現在剪紙等民間手工藝的創作內容當中。同時藝術表現形式的突破與創新也對剪紙提出了新的要求。實踐案例中的海倫剪紙由單層剪紙發展到了多層剪紙,更為立體,層次感豐富,內容上傅清超老師還根據當代人審美的變化,自創了京劇人物等多個系列。其次,將剪紙藝術更好地與市場相結合。剪紙藝術想要廣泛而持久地傳承下去,市場是其重要的動力之一。將剪紙藝術融入到商品當中,在商品流向全國各地乃至世界的同時,也是其蘊藏的文化不斷被傳播、被傳承的過程。
五、結語
剪紙藝術既是我國的民間傳統文化發展的載體,又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和保護好剪紙藝術不僅有利于保護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多樣性,更有利于當代中國的文化創新和文化發展、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和文化競爭力。因此,如何將剪紙藝術傳承下去、如何讓這種傳統文化被接受和認可,使其有機會推廣本民族和所代表的意識形態的話語權,更好地與時代的發展相結合是值得關注和重視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閆海濤.海倫剪紙藝術初探[J].美術觀察,2017(3)
[2]黃志欣.淺析海倫剪紙的風格特色[A].黑龍江省綏化市首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綏化,2009(6-9)
[3]王文靜.論民間剪紙藝術的傳承和繼承問題[J].大眾文藝,2018(21)
[4]楊圓.借鑒互聯網+背景下漳浦剪紙的當下生態與傳承保護[J].設計,2018(5)
作者:焦婭男 王青松 姜珍云 杜鑫宇 吳亮 單位:東北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