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會禮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對前來訪問、洽談業務、參加會議的外國、外地客人,應首先了解對方到達的車次、航班,安排與客人身份、職務相當的人員前去迎接。若因某種原因,相應身份的主人不能前往,前去迎接的主人應向客人作出禮貌的解釋。
(二)主人到車站、機場去迎接客人,應提前到達,恭候客人的到來,決不能遲到讓客人久等。客人看到有人來迎接,內心必定感到非常高興,若迎接來遲,必定會給客人心里留下陰影,事后無論怎樣解釋,都無法消除這種失職和不守信譽的印象。
(三)接到客人后,應首先問候“一路辛苦了”、“歡迎您來到我們這個美麗的城市”、“歡迎您來到我們公司”等等。然后向對方作自我介紹,如果有名片,可送予對方。注意送名片的禮儀:1、當你與長者、尊者交換名片時,雙手遞上,身體可微微前傾,說一句“請多關照”。你想得到對方名片時,可以用請求的口吻說:“如果您方便的話,能否留張名片給我?”2、作為接名片的人,雙手接過名片后,應仔細地看一遍,千萬不要看也不看就放入口袋,也不要順手往桌上扔。
(四)迎接客人應提前為客人準備好交通工具,不要等到客人到了才匆匆忙忙準備交通工具,那樣會因讓客人久等而誤事。
(五)主人應提前為客人準備好住宿,幫客人辦理好一切手續并將客人領進房間,同時向客人介紹住處的服務、設施,將活動的計劃、日程安排交給客人,并把準備好的地圖或旅游圖、名勝古跡等介紹材料送給客人。
(六)將客人送到住地后,主人不要立即離去,應陪客人稍作停留,熱情交談,談話內容要讓客人感到滿意,比如客人參與活動的背景材料、當地風土人情、有特點的自然景觀、特產、物價等??紤]到客人一路旅途勞累,主人不宜久留,讓客人早些休息。分手時將下次聯系的時間、地點、方式等告訴客人。
二、接待禮儀接待客人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客人要找的負責人不在時,要明確告訴對方負責人到何處去了,以及何時回本單位。請客人留下電話、地址,明確是由客人再次來單位,還是我方負責人到對方單位去。
(二)客人到來時,我方負責人由于種種原因不能馬上接見,要向客人說明等待理由與等待時間,若客人愿意等待,應該向客人提供飲料、雜志,如果可能,應該時常為客人換飲料。
(三)接待人員帶領客人到達目的地,應該有正確的引導方法和引導姿勢。
1、在走廊的引導方法。接待人員在客人二三步之前,配合步調,讓客人走在內側。
2、在樓梯的引導方法。當引導客人上樓時,應該讓客人走在前面,接待人員走在后面,若是下樓時,應該由接待人員走在前面,客人在后面,上下樓梯時,接待人員應該注意客人的安全。
3、在電梯的引導方法。引導客人乘坐電梯時,接待人員先進入電梯,等客人進入后關閉電梯門,到達時,接待人員按“開”的鈕,讓客人先走出電梯。
4、客廳里的引導方法。當客人走入客廳,接待人員用手指示,請客人坐下,看到客人坐下后,才能行點頭禮后離開。如客人錯坐下座,應請客人改坐上座(一般靠近門的一方為下座)。
(四)誠心誠意的奉茶。我國人民習慣以茶水招待客人,在招待尊貴客人時,茶具要特別講究,倒茶有許多規矩,遞茶也有許多講究。
三、乘車禮儀
(一)小轎車。
1、小轎車的座位,如有司機駕駛時,以后排右側為首位,左側次之,中間座位再次之,前坐右側殿后,前排中間為末席。
2、如果由主人親自駕駛,以駕駛座右側為首位,后排右側次之,左側再次之,而后排中間座為末席,前排中間座則不宜再安排客人。
3、主人夫婦駕車時,則主人夫婦坐前座,客人夫婦坐后座,男士要服務于自己的夫人,宜開車門讓夫人先上車,然后自己再上車。
4、如果主人夫婦搭載友人夫婦的車,則應邀友人坐前座,友人之婦坐后座,或讓友人夫婦都坐前座。
5、主人親自駕車,坐客只有一人,應坐在主人旁邊。若同坐多人,中途坐前座的客人下車后,在后面坐的客人應改坐前座,此項禮節最易疏忽。
6、女士登車不要一只先踏入車內,也不要爬進車里。需先站在座位邊上,把身體降低,讓臀部坐到位子上,再將雙腿一起收進車里,雙膝一定保持合并的姿勢。
(二)吉普車吉普車無論是主人駕駛還是司機駕駛,都應以前排右坐為尊,后排右側次之,后排左側為末席。上車時,后排位低者先上車,前排尊者后上。下車時前排客人先下,后排客人再下車。
(二)旅行車
我們在接待團體客人時,多采用旅行車接送客人。旅行車以司機座后第一排即前排為尊,后排依次為小。其座位的尊卑,依每排右側往左側遞減。
四、饋贈禮儀在經濟日益發達的今天,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逐漸縮短,接觸面越來越廣,一些迎來送往及喜慶宴賀的活動越來越多,彼此送禮的機會也隨之增加。但如何挑選適宜的禮品,對每一個人都是費解的問題。懂得送禮技巧,不僅能達到大方得體的效果,還可增進彼此感情。
(一)送禮忌諱
1、選擇的禮物,你自己要喜歡,你自己都不喜歡,別人怎么會喜歡呢?
2、為避免幾年選同樣的禮物給同一個人的尷尬情況發生,最好每年送禮時做一下記錄為好。
3、千萬不要把以前接收的禮物轉送出去,或丟掉它,不要以為人家不知道,送禮物給你的人會留意你有沒有用他所送的物品。
4、切勿直接去問對方喜歡什么禮物,一方面可能他要求的會導致你超出預算,另一方面你即使照著他的意思去買,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呀,我曾經見過更大一點的,大一點不是更好嗎?”
5、切忌送一些將會刺激別人感受的東西。
6、不要打算以你的禮物來改變別人的品味和習慣。
7、必須考慮接受禮物人的職位、年齡、性別等。
8、即使你比較富裕,送禮物給一般朋友也不宜太過,而送一些有紀念的禮物較好。如你送給朋友兒子的禮物貴過他父母送他的禮物,這自然會引起他父母的不快,同時也會令兩份禮物失去意義。接受一份你知道你的朋友難以負擔的精美禮品,內心會很過意不去,因此,送禮的人最好在自己能力負擔范圍內較為人樂于接受。
1.禮儀文化教育可以緩解社會的流變性給人們帶來的危機感,幫助人們確立和諧社會認同感
盡管人們都相信人是大寫的,具有無限開拓性和創造力的,但同時人又是渺小和無力的,離開了群體,人將一無是處。確實,人天然就必須是社會人,他害怕孤獨,需要朋友,對自己隸屬于其中的社會組織具有一種強烈的認同感、歸屬感,視其為自己安全與發展的基本保障。在我國,現階段的主要奮斗目標是建設一個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生活狀態協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穩定的社會。然而,當前我國社會生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流變特性,“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已成為過去時,人與鄉土之間的紐帶逐漸削弱,人們的家庭血緣因社會的流動性日益稀釋;規則和習俗的繼承性隨之減弱,原來那種以血緣和鄉土為依憑的禮儀文化和認同模式發生蛻變,迫使人們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歸宿和價值觀選擇。然而面對現代化的發展所產生的文化多樣性、流變性和斷裂性,人們不自覺地表現為文化上的焦慮和困惑:我們應該選擇和創造什么樣的文化,方能使之與我們自身的生活需求相得益彰?這是個深刻影響人們價值追求的問題?;趹T性,人們往往根據自身在社會生活中的體驗來選擇自己所認同的文化和禮儀。盡管我們提倡和鼓勵文化的多樣性,但如果不能確定一種文化為主流文化的話,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凝聚力將受到很大影響。同時,那些自主選擇文化和禮儀的人中,將有不少人因為選擇與他人選擇的不同甚至是相矛盾而仍處于困惑中??梢?,無論是從國家的層面還是從個人的層面上說,梳理出真正代表民族心理的禮儀文化和價值觀念,就顯得極為迫切。也就是說,理清文化多元化的主次,宏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構建和諧社會,形成和諧社會認同,就成為迫切的取向。解決這一困境的最好方法就是加強禮儀文化教育。禮儀文化教育不僅通過弘揚具有我國文化傳統的禮儀文化來規范人們的行為及明確界定人們之間的關系,而且促使人們產生強烈的民族身份認同感。
正因為如此,禮儀文化教育早在我國古代社會就被視作典章制度和文化認同手段來使用了。以“禮”治國成為古代中國社會的最大特質。由于持續地教化與推行,“禮”成了中華文化的核心,成為潛伏在每一個中國人血脈里的“文化基因”。以后,中國的革命先驅者們接受了西方社會的民族國家概念,提出重振禮儀文化與社會認同問題,在當時這意示著中華民族的自我覺醒。當前,在文化的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多樣性和選擇的無約束性使得人們對民族身份的需要異常迫切,民族身份認同問題再一次突現出來。強化禮儀文化教育有利于維護本民族在身份上或精神上的認同。通過參與其中,在討論與有意識的努力中,不僅可以維護,而且可以進一步建構本民族的禮儀文化。所以,采取參與式的建構性認同方式,大力加強禮儀文化教育,以傳統文化為核心,兼容一些外來文化,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是消除因為流變性造成的恐懼感、不安定感和無歸屬感,消除因為文化矛盾與沖突造成的人際矛盾與沖突,培養國人自覺地維護民族身份,增強民族凝聚力,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處,創造和諧社會認同的主要路徑。
2.禮儀文化教育能夠促使人們正確看待文化民族化與全球化的關系,在開放中實現和諧社會認同
文化認同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不斷吸收外來文化養料的過程。一個民族如果把自己封閉起來,不與其他民族進行文化交流傳播,不與其他民族分享各自的禮儀文化成果,可能很快就會陷入亡種的境地。在當今這樣全球化的時代,孤芳自賞將誤國誤民。應該看到,社會認同是以異質社會為自身的鏡子的,禮儀文化首先要有民族特質,但是也不可避免地染上普世化的些許特征。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來看,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無一不是在與異質文化和民族的交往中感悟出來的。也就是說,只有當一種社會和文化接觸到異質社會時,它才開始意識到社會認同問題,才開始關注社會認同,并以社會認同為基礎來實現民族精神或國家凝聚力的目標。也就是說,只有當接觸到異質社會及其文化時,民眾的文化感情———指人們對自身文化的感情取向才會迸發。其實,這種對自身文化的感情取向和對自身社會的認同,不可能突然長成,它是長期禮儀文化教育的結果,是長期受自身文化的熏陶,對于自己所處的文化逐步而深刻的認同。人們的文化氛圍與人們的感情是相協調的,人們的感情、激情亦是其文化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反映。在開放的世界里,在文化交融的過程中,人的認同也進入一個新的時期,人們的文化感情同樣也在起著變化,而且具有了新的意義與價值。人們的感情取向是以自己的文化為基礎的,但是在文化交融的過程中,文化的各個方面都可能發生沖突,孕育著新的變化,這種變化也必然要反映在人們的感情上,引起感情上的波動。如果兩種相交融的文化在價值取向上沒有較大的對立,那么這種交融過程中人們的文化感情波動不大,反之則波動大。這是文化對于人們的感情而言。另一方面,人們的文化感情也會影響到文化交融的進程,人們在感情上基于各種因素對異文化的好惡,往往左右人的行為,對文化交融起著阻礙或推動的作用,影響人們對異文化的認同。
在當前,禮儀文化教育可以使人們明了禮儀文化的普世性意義必須從兩方面理解:一方面,把西方禮儀視作一種具有普世性意義的禮儀,中華禮儀文化的發展意味著盡可能多地吸取這種普世性的西方禮儀,使自己更具普世性意義。另一方面,我們要認識到中華禮儀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民族禮儀來看待,越是獨特的東西,就越具有世界性,它必將在全球化的大浪中顯現出其獨特的魅力來,顯出其普世性的意義來。所以,禮儀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這樣說并不意味著民族禮儀的文化認同要固守傳統,或一味西化,而是意味著要在禮儀的民族性與普世性之間保持一種適當的張力,使和諧社會的發展既承繼禮儀文化的傳統,又帶有世界的寬廣眼光。因此,通過禮儀文化教育,可以引導人們以我國傳統文化為主旋律,吸納一些國外的優秀文化因素作為補充,以作為和諧社會發展的精神支柱,這既是社會的需要,也是人們的渴求。
二、禮儀文化教育推進和諧社會認同的主要路徑
1.從禮儀文化教育的內容上看,禮儀文化教育要涵蓋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禮儀文化存在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內容包羅萬象。從類型上看,有言談禮儀、舉止禮儀、信函禮儀、公務禮儀、涉外禮儀等方面的教育。從對象上看,有形象塑造禮儀、待客禮儀、饋贈禮儀、交談禮儀等方面的教育。從表現形式上看,有禮節、禮貌、儀表、儀式、服飾等方面的教育。從范圍上看,有中國禮儀和外國禮儀的教育。從時間跨度上看,有傳統禮儀、現代禮儀的教育。在禮儀文化教育的過程中,所有這些內容都必須納入教育體系之中。只有這樣,才能使人們對禮儀文化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對社會產生真正的認同??墒?,面對如此之巨內容,如果將它們有機結合起來,以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也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關鍵是要圍繞禮儀教育的深層內核———文化展開,文化的發展不是孤立的,而是與經濟、政治的發展緊密相連、互相促進的。代表先進生產力和生活方式的文化,包含著科學的、合理的思維方式及有效價值原則的文化,才能吸引人,才能獲得人們的高度認同。文化體系內部的有序性、一致性才能保證文化的權威,給人們提供凝聚、依附的中心,滿足人們精神安全的需要、情感歸屬的需要,并最終獲得高度的認同。總之,在禮儀文化教育中要牢牢把握一點,即文化認同是人們的主觀行為,禮儀文化教育要契合人們的價值標準、適應人的思維模式、反映人們的利益、迎合人們的情感喜好,并促使人們自覺奉行文化的價值原則、遵守其道德規范。只有這樣,通過禮儀文化教育,才能提高和諧社會認同度,增強文化的權威性,并使這種權威性通過社會輿論等形式表現為一種強制力,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自覺地服從文化體系的規范。
2.從禮儀文化教育的渠道上看,禮儀文化教育要堅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多管齊下
禮儀文化教育是系統工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然而,目前我國的禮儀文化教育存在明顯不足:各級院??嗫谄判?,嘗試利用各種途徑進行禮儀文化教育,然而社會禮儀文化教育卻相對滯后,社會中泛起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物質至上主義塵渣,慢慢便將學校的各種努力化為灰燼。因而,要真正實現和諧社會認同,創造出以“和諧”為思想內核和價值取向,融思想觀念、理想信仰、社會風尚、行為規范、制度體制于一體的一種文化形態,就必須做到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協調一致。因為家庭教育是個體掌握禮儀文化的起點,它好比在一張白紙上描繪美麗的圖畫,只要家庭禮儀文化教育堅持不懈地進行,便能為構建和諧社會認同先打下一個扎實的基礎。各級院校教育是個體各種禮儀知識的主要養成所,是禮儀文化教育的中堅場所。當然,學校畢竟只是一個實驗場所或中轉站,最終,所有個體都要進入社會這個大熔爐,各種禮儀文化教育最終都得接受社會大熔爐的熏陶??梢?,社會實質上是禮儀文化教育的最核心、最有實效的基地。所以,我們必須以我國的傳統禮儀文化為基點,結合當前我國的實際情況,開展全民性的禮儀文化教育。以和諧社會認同為目標,動員全體公民積極參與禮儀文化建設,及時概括和提升群眾實踐中涌現出來的各新禮儀、新文化,樹立適于當前形勢下的優秀典型和真實榜樣。同時,在加強禮儀文化教育之時,尤其要分析禮儀背后的深刻文化根源,使人們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只有縫合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之間的裂痕,使之協調一致、多管齊下,才能在長期的努力中凈化社會風氣,養成自覺的“八榮八恥”意識,實現和諧社會認同。
3.從禮儀文化教育的進程上看,禮儀文化教育要因時而異、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因時施教、因地施教,這是中國教育的基本理念。一方面,一個有生命力的民族猶如一個活的有機體,從古代歷經近代而進入當代,其禮儀文化也在歷史流變中革故鼎新,既不失其固有的民族性,又隨時代的變遷而不斷烙上時代性。在古代,以儒家文化為主干的傳統文化在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了“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和誠實守信等傳統。在近代,隨著儒家傳統的衰微和西方科學文化的侵入,進步、愛國、科學、民主等價值觀念構成了寶貴的近代文化傳統。在當代,改革開放的實踐孕育出了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等新的文化脈絡。另一方面,每個個體都有一個成長的歷程,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他所掌握的禮儀文化知識應是不同的。在兒童時代,禮儀主要模仿他人行為規范或遵守制度規定;在少年時代,主要是了解修身養性和人際交往的禮儀文化;在成年時期,要運用乃至創造適應社會需要的各種禮儀文化。另外,更為重要的是,在和諧社會的構建過程中,不同階段對禮儀文化會有不同要求,因而,禮儀文化教育的內涵應該是動態的,與人的成長和社會的進步大體協同的。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禮儀文化教育這三個部分是相互依存、有機組合的。內容是通過渠道實現的,內容是逐步教授的;渠道是內容的渠道,進程也是內容與渠道的進程。
三、結語
關鍵詞:文化;跨文化交際;漢語國際教育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6-0283-01
一、避免跨文化交際障礙
隨著中國在世界上的政治、經濟實力不斷加強,影響不斷擴大,中國的文化也吸引了世界各國的注意,很多人對中國文化及語言產生濃厚的興趣,使得中國在國際上掀起了一股“漢語熱”的浪潮,世界各國學習漢語及漢文化的人逐漸增多,漢語國際教育作為一門新興的、高速發展的學科迅速的崛起、走向成熟。但是當越來越多的留學生來到中國,越來越多的漢語國際教育教師走向世界,各國間的文化沖突變得日益明顯。
為了避免這種文化上的沖突帶來的跨文化交際障礙,人們在與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接觸時,首先應對其文化背景進行簡單、基本的了解與掌握,尤其是交際過程中,無論是哪個國家、哪個民族,都十分重視交際禮儀,因此對交往對象的禮儀文化背景的學習與掌握,能夠盡可能的避免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障礙。
中日兩國同屬亞洲國家,同屬黃皮膚、黑頭發的黃色人種,因此在交際過程中,人們很容易不知不覺得將對方視為與自己大致相同的人,但這種認識卻是跨文化交際中的弊端。人們在跨文化交際,尤其是同膚色人種間的跨文化交際中,必須時刻提醒自己每個人都有其特有的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必須在交際中注意觀察異國的文化,并且善于將其與自己本民族的文化進行比較,這樣自己的跨文化意識才能得到顯著的提高。由此可見,深入研究中日禮儀文化是適應當今社會發展需要的重要舉措。
二、促進民族文化交往、融合
當兩個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與相互學習時,必然產生文化的交叉與碰撞。在這一過程中,有的民族文化差異是可以很容易被認同、接受的,而有的則可能由于宗教、民族優越感等原因而不被接受或是很難被接受。那么,那些可以被認同、接受的文化,就會被吸收、接納,進而融入到另一種民族文化中去,那些不被接受的文化則會成為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阻礙。
中日禮儀文化的對比研究只是一個使人認識中國與日本禮儀文化異同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認識中國與日本兩種禮儀文化的細節差異,從日常社交定場合與非特定場合涉及到的禮儀出發,以餐桌禮儀、婚禮禮儀、葬禮禮儀、儀容儀態禮儀、服飾禮儀、談吐禮貌、見面禮儀、訪送禮儀及民族禁忌等社會交往中最常接觸又無處不在的方面為主要探討方向,使中日兩國人民在交往中能夠認識到社交禮儀的差異,從而從中吸取對方身上的優點,與自己民族的特色相融合,使本民族的文化更加完善,更加優秀。
民族間文化的交往、融合,是通過長期的跨文化交際過程來實現的,文化外交的最基本途徑是人際交往,成功的跨文化交際活動,有利于推動國家、民族間的友好往來,有利于異文化的接納與吸收。
三、加強國際間友好往來,推廣漢語國際教育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在世界范圍內日益提高,世界各國將加強與中國的交往作為政治經濟發展的大事,正因中國的經濟、政治地位在國際上有如此巨大的變化,也激發了世界人民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漢語的交際價值也在經濟、文化交流過程中得到了空前的突顯,成為一種非常具有上升空間的國際性語言。這也使得漢語熱急劇升溫。漢語國際教育的推廣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一大熱門話題,也是中國對外推廣漢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
文化外交為傳播中華文化提供了載體。語言是文化的基礎,是民族形成的基本要素。漢字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漢語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載體?!翱鬃訉W院”以漢語教學為渠道推動了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讓世人更直接地接觸中華文化,更有效地了解中華文化。
自從2004年第一家“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成立,到2011年,全球“孔子學院”數量已達300家之多,日本共有“孔子學院”14所,多所大學、研究生院設有漢語學科、中國文學和中國史課程,到2003年,開設漢語專業的大學有42所,15所初中設有漢語班,大約有600所高中將漢語作為必修課或是選修課。
漢語國際教育是一種傳承著文化的語言教學,通過對中日禮儀文化的對比研究,使廣大的留學生以及漢語國際教育教師認識到了解與掌握不同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民族界限,也通過文化的傳播推動漢語國際教育的國際發展。
1.服務行業短期禮儀培訓的社會意義
1.1創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和諧社會理念自被提出來以后,就得到了多方面的肯定,各個領域都在努力踐行這一理念。服務行業作為我國三大產業之一,貫徹落實和諧的理念是必然的選擇。服務行業就是與消費者打交道的行業,無論是從消費者類型上說,還是從消費者數量來說,其他行業都是無法比擬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服務行業與消費者之間產生的矛盾也很多,給社會和企業都帶來了消極影響,如何減少矛盾的發生,是社會和服務行業研究的重點問題。禮儀不僅僅代表的是禮貌,更是一種素質,因此在服務行業中,加強禮儀培訓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它既能夠提升服務行業的整體形象,又能提高我國人民整體素質水平,為和諧社會的創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2服務行業轉變發展思路的必然選擇
服務行業要想真正的以服務來獲得利益,最應該做的是服務令消費者滿意,而服務令消費者滿足的最佳方法就是對其進行禮儀性的服務。很多服務行業的高層只是單純的從經濟效益的角度考慮問題,針對消費者消費能力的不同對其進行不同的服務,這種做法不僅傷害了消費者,嚴重影響了該行業的形象。因此服務行業的決策者應該轉變發展思路,不僅要以經濟效益來衡量企業發展,還應該從更多的角度來考量企業的發展,這樣才能使企業獲得長遠發展。顧客就是上帝的理念已經成為服務行業的服務的宗旨面,服務行業的高層更應該將其貫徹落實,讓每個消費者都成為上帝。
1.3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方法
禮儀代表的不僅僅是現代的中國,更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當然這里所說的禮儀只是以中國禮儀為重點,還指國際上普遍認可的禮儀。如果服務行業能夠做好禮儀培訓工作,也可以說是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通過定期短期的培訓,都相關人員都能夠了解中國禮儀文化,逐漸的就會成為個人素質的一部分。因此無論是什么類型的服務行業,都應該進行禮儀培訓,因為大多數服務行業很難有大段時間進行禮儀培訓,但是也要輪流進行短期的禮儀培訓,讓員工掌握禮儀要點,能夠針對不同的消費者采用不同的禮儀方法進行溝通。而且通過培訓也能夠增加培訓單位的經濟效益,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2.服務行業短期禮儀培訓的實現途徑
2.1提高服務人員對禮儀服務重要性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服務意識
服務禮儀實際上就是在服務過程中對別人表示尊重的一種規范化行為,尊重服務對象同時也是尊重我們服務人員自身。所謂服務意識實際上就是對服務工作怎么看。通俗地講服務就是為別人工作,為社會工作,為單位工作,為公民工作,為人民服務。全社會就是一個相互服務的整體體系,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是雙向的,無所不在的,是神圣又崇高的,是都不可或缺的。老師今天在為學員搞培訓,老師是在為學員服務,明天老師去銀行辦業務,學員又在為老師服務。因此要教育服務人員首先對工作要有崇高感,其次要有平等感,要有愛,然后才會有慈善有寬容,才有禮儀。從某種意義上講,正確的服務意識比訓練有素的專業技能更重要。它會使服務人員更好地愛崗敬業,勤儉自強,甘于奉獻。所以有沒有服務意識,有沒有正確的服務意識,是在培訓工作中應首要解決的問題,只有樹立了"自知之明、善解人意、無微不至、不厭其煩"的正確的服務意識,才能做好服務工作,同時也會贏得社會對自己人格的尊重。
2.2確定短期禮儀規范服務培訓的具體內容
(1)針對社會服務人員的具體情況以及短期培訓的短時高效的性質,短期培訓應嚴格區別于在校學歷教育學生的系統的禮儀教育。社會服務行業的服務人員普遍來自于社會,文化程度參差不齊,大多數人對禮儀知之甚少,更談不上接受過正規的禮儀訓練。少數受過禮儀教育的服務人員,當把課堂上的禮儀理論與具體的行業工作對照起來,也是一頭霧水,不知從何入手。而工作的需要,他們又不可能像在校生那樣長期的作在校園里接受系統的禮儀培訓,因此,在培訓內容及具體操作上,要充分考慮短期培訓所具有的特點確定培訓計劃,明確培訓目標。
(2)作為承擔培訓任務的職業學校。要把各行業的短期培訓任務納入學校的總體工作計劃中去,并在具體工作中根據社會各行業不同需求及時進行補充和調整。各行業也應對自己的禮儀服務培訓做出計劃,并按照實施,以提高行業的服務形象。要明確培訓目的,努力達到培訓目標。通過培訓使學員改善自己的儀容儀表,懂得設計與本行業相適應的服務形象,明晰市場的競爭意識,樹立正確的溝通觀念并掌握禮儀技巧,從而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3)選擇正確合適的教學培訓內容。把禮儀基本技能與具體行業特點緊密結合。通過掌握儀表儀容的基本要求,并結合本行業的特點,塑造出自己專業的,優雅的符合本行業特點的職業形象,同時注意掌握禮儀規范的站姿、坐姿和步態等規范的儀態和舉止,全面了解并掌握本行業服務過程中的必備禮節,并逐步具備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以此來提升行業的服務質量。
2.3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以短時高效為培訓核心,以長期實施監督、行為養成為培訓目的。學校與企業聯手打場禮儀培訓的持久戰。具體可采用集中授課,理論結合實際,可在課堂上集中強化進行站立走以及微笑等的模擬訓練,反復說出服務禮貌用語,同時結合情境訓練,讓學員盡快從心理上接受并進入服務角色。禮儀是一門行為科學,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二十一次的重復。因此,如何把課堂上的理論化為日后自覺的行為習慣,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崗位上的監督和檢查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綜合起來看,服務行業的短期禮儀培訓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更是各服務行業與培訓學?;ハ喾?、互相促進、相得益彰的一件好事情。只要全社會都能提高認識,各司其職,相信我們國家的服務行業必會盛放文明和諧之花朵。
關鍵詞:科學社會主義;禮儀;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05-0001-01
1.理論分析
的唯物辯證法為我們正確認識世界提供了科學的方法。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確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反對教條主義,反對思想僵化,這些都是我們依據唯物辯證法學習科學社會主義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茖W社會主義理論在實踐中有許多寶貴的經驗需要我們認真總結和借鑒??偨Y這些歷史經驗最根本的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原則。也就是說要從現實的真實情況出發去總結,不唯書,不唯上,不拘泥于已有的結論。
在多年的高校禮儀教學中,筆者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以發展的眼光看高校禮儀教學,并在教學實踐中靈活運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方法和原則,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果。2013年1月,由筆者擔任主持人的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新形勢下民辦高校禮儀教學方法的創新與實踐》(項目編號:2010JGA205)已結題,以下就是筆者把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知識運用到高校禮儀教學實踐中的背景、思路、方法與結論。
2.項目研究背景
在全球化進程日益加速的今天,世界儼然成了地球村??鐕纭⒖缥幕娜穗H日趨頻繁。以禮待人,是人類從心底發出的呼聲,是從心底里產生的對他人的尊敬之情。中國是聞名世界的禮儀之邦,孔子在《論語》中說,"不學禮,無以立",可見學習和應用禮儀知識的重要性。作為一個中國人,如何做到處處"以禮待人",舉止得體,落落大方,是融入社會并取得成功的關鍵。
禮儀是現代人的基本素養,是社會文明的基礎,是社會文化的重要表現方式。禮儀體現素質,它是一張"名片",是律己、敬人的表現形式和行為技巧。隨著當今社會商務活動日益繁多,商務禮儀在其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商務禮儀是在商務場合適用的禮儀規范和交往藝術,是一般禮儀在商務活動中的體現。本課題旨在幫助學生成功塑造職場形象,提升個人魅力與修養,使自己受人歡迎,從而贏得人際關系的和諧和事業的成功。
3.教學思路
3.1 貫徹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教師在生活中教禮儀,學生在生活中學禮儀。融"教、學、做"于一體,在本課程實踐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三基地、一園區、一中心":東南亞語言文化復合型人才培養試驗基地、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創業型人才雙軌育人試驗基地、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模擬實習實訓基地等校內實驗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特別注重在授課過程中結合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著重培養學生在未來工作過程巧妙運用禮儀知識和技能贏得求職成功、立足職場的能力。
3.2 在教學方法上靈活多樣,推陳出新,不拘一格。綜合利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擬教學法、情感陶冶教學法、隨機進入法等,創新采用"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教學方法。采取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轉變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將以教師灌輸為主的教學方法轉變為以學生參與為主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潛能,實現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3.3 密切結合廣西外國語學院辦學特色,貫徹實施"把小做大,把外做強"的理念。立足于北部灣經濟區建設和服務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對人才的需求,將東盟各國(如泰國、越南、柬埔寨等)的相關風俗禮儀知識,通過現代教育教學技術融入到禮儀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融入自編教材《商務與涉外禮儀》中,以培養.學生適應北部灣經濟區建設和服務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所需的各種職業崗位的基本素質和能力。
4.教學特色與創新之處
4.1 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時尚多變,易于90后學生接受。例如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擬教學法、情感陶冶教學法……多種教學方法融合在課程教學中,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氛圍,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好。
4.2 課程演繹的方式新穎獨特。如課程名稱設置,同樣是禮儀公共選修課,叫《商務禮儀》和叫《職場形象塑造與魅力提升--商務禮儀時尚解讀》,效果完全不同;同樣是禮儀課,叫《社交禮儀》和叫《人際交往與氣質修煉》效果也完全不同;裝點了時尚元素的課程名稱,收效大不一樣,老師上起來也激情洋溢,學生學起來也興味盎然。
4.3 以賽促學,以賽促教。
4.3.1 通過組織參加全區商務秘書大賽、校內禮儀風采大賽等方式,使學生學以致用。在比賽中促進學習,在比賽中促進教學,經實踐證明收效良好。
4.3.2 通過組織課題組成員參加全區第十二屆教育教學軟件大賽,教師的教育技術水平得到全面的檢驗和提升。
4.4 立足于北部灣經濟區建設和服務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對人才的需求,將東盟各國(以泰國、越南為主)的相關風俗禮儀知識,通過現代教育教學技術融入到禮儀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以培養學生適應北部灣經濟區建設和服務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等各種與東盟國家經貿往來各種職業崗位的基本職業素質和能力。
5.成果與結論
2012年9月,筆者將課題初步研究成果(包括教學理念、自編教材內容、整套最新課件、教學素材等)應用于公共選修課中,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我校禮儀選修課課程名稱為《職場形象塑造與魅力提升--商務禮儀時尚解讀》,系統一開放,同學們就紛紛報名,短短一天的時間,開設的4個班全部報滿,每個班120人,共480人選修了此門課程。選修本課程的學生來自全校不同的各個二級學院不同的專業,影響范圍遍及全校。有來自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的、歐美語言文化學院的、國際工商管理學院的、國際會計學院的、人文藝術學院的、東南亞語言文化學院的、信息服務工程學院的。全校七個二級學院全都涉及。課程研究實踐的成果已經惠及全校。
《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一書中說,"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實踐中的歷史經驗應當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發展一般規律的反映,是各國、各地區共同經驗的概括和總結。因此,不能把某一地區的個別經驗、特殊經驗當做適用于各國、各地區的普遍經驗"。筆者的研究成果適用于廣西外國語學院,適用于廣西,但未必適用于其他高?;蛘呤》?,在運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指導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我們始終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世界聯系中國、成就聯系挫折、現實聯系歷史、現在聯系未來的五點方法論。
為什么要學習禮儀?因為中國是千年文明古國,是千年文化古國,是千年禮儀之邦,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做有禮儀修養的文明人。
社交禮儀是指人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所具備的基本素質和交際能力。社交在當今社會人際交往中發揮的作用愈顯重要。通過社交,人們可以溝通心靈,建立深厚友誼,取得支持與幫助;通過社交,人們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資源,對取得事業成功大有獲益。
1、 什么是禮儀?
禮儀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形成的行為規范與準則。禮儀具體表現為禮貌、禮節、儀表、儀式等。
2、 禮儀是由哪幾項基本要素組成?
禮儀是由(1)禮儀的主體;(2)禮儀的客體;(3)禮儀的媒體;(4)禮儀的環境等四項基本要素所構成的。
3、 什么是禮貌?
禮貌是指人們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應具有的相互表示敬意、友好、得體的氣度和風范。
4、 什么是禮節?
禮節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表示出的尊重、祝頌、致意、問候、哀悼等慣用的形式和規范。
5、 什么是儀表?
儀表是指人的外表。如容貌、服飾、姿態等。
6、 什么是儀式?
儀式是指在特定場合舉行的、具有專門程序、規范化的活動。如發獎儀式、簽字儀式、開幕式等。
7、 禮儀的六個基本特征是什么?
共同性、繼承性、統一性、差異性、階級影響性、時展性。
8、 禮儀的四個原則是什么?
(1)尊重的原則;(2)遵守的原則;(3)適度的原則;(4)自律的原則。
9、 禮儀的功能有哪些?
(1)它有助于提高人們的自身修養;(2)它有助于人們美化自身,美化生活;(3)它有助于促進人們的社會交往,改善人們的人際關系;(4)它有助于凈化社會風氣,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
10、 為什么要講究禮儀?
講究禮儀并非是個人生活小節或小事,而是一個國家社會風氣現實反映,是一個民族精神文明和進步的重要標志。
11、 禮儀對社會的作用是什么?
對社會來說,禮儀能夠改善人們的道德觀念,凈化社會風氣,提高社會文化素質。
12、 禮儀對個人的作用是什么?
對于個人來說,禮儀可以建立自尊、增強自重、自信、自愛、為社會的人際交往鋪平道路,處理好各種關系。
13、 什么是習俗?
習俗和禮貌很相似,習俗也包括服裝的規矩、問候、告別以及就餐的禮貌等,不過它集中地體現了在某一特定國家或地區受歡迎的舉止,而不具有更廣泛的普遍性。
14、 應當如何對待中外禮儀與習俗的差異性?
(1)對于中外禮儀與習俗的差異性,是應當予以承認的;(2)在涉外交往中,對于類似的差異性,尤其是我國與交往對象所在國之間的禮儀與習俗的差異性,重要的是要了解,而不是要評判是非,鑒定優劣。
15、 什么是禮賓序列?它有哪幾種主要的排列方法?
它又叫禮賓次序或禮賓排列。它是指在外交活動中,依照國際慣例與本國的習慣做法,對于應邀而至的眾多國家、團體或個人的尊卑順序,所進行的合乎禮儀的排列。
當前,在各國的外交實踐中,禮賓序列共有以下五種具體排列方法。
(1)按照來賓的職務高低的順序進行排列;(2)按照外交活動的參加國國名的拉丁字母的先后順序進行排列;(3)按照來訪國告知東道主該國組成代表團,或是決定派遣代表團的日期的先后順序進行排列;(4)按照有關各方正式抵達活動地點的具體時間的先后順序進行排列;(5)不進行明顯的尊卑順序的排列。
16、 《禮記》中說:夫禮者,自卑而尊人。請問你怎樣理解?
(1)這體現了禮儀的原則中敬人原則;(2)人們在交際活動中,與交往對象既要互謙互讓,互尊互敬,友好相待,和睦共處。而且更要將對交往對象的重視、恭敬、友好放在第一位;(3)在禮儀中,對待他人的要求比對待個人的要求更為重要。要做到敬人之心常存,處處不可失敬于人,不可傷害他人的個人尊嚴,更不能侮辱對方的人格。
17、 什么是合十禮?
信奉佛教的國家,如印度、斯里蘭卡等國,盛行合十禮,合十禮就是兩個手掌在胸前對合并微微上舉,同時頭微向下俯下,合十禮以跪拜為最尊敬,蹲著行禮次之,平常是站著行禮。
18、 個人形象六要素是什么?
(1)儀容,指一個人個人形體的基本外觀;(2)表情,通常主要是一個人的面部表情;(3)舉止,指的是人們的肢體動作;(4)服飾,是對人們穿著的服裝和佩戴的首飾的統稱;(5)談吐,即一個人的言談話語;(6)待人接物,具體是指與他人相處時的表現,亦即為人處世的態度。
19、 個人的基本禮儀主要包括哪四個方面?
(1)發型得體。男性頭發前不蓋眉,側不掩耳,后不及領。女性根據年齡、職業、場合的不同,梳理得當;(2)面部清爽。男性宜每日剃須修面;女性宜淡妝修飾。保持口腔清潔;(3)表情自然。目光溫順平和,嘴角略顯笑意;(4)手部清潔。定期修剪指甲并保持手部潔凈。女性在正式場合不宜涂抹濃艷的指甲油。
20、 怎樣學習禮儀?
(1)要掌握有關禮儀的理論知識;(2)積極參加禮儀實踐;(3)學習禮儀,最好要經過專業訓練;(4)要向群眾學習;(5)禮儀修養要善于自我檢查和總結;(6)學習禮儀還要善于向他人學習。
21、 修飾頭發,應注意的問題有哪幾個方面?
(1)勤于梳洗;(2)長短適中:包括性別因素,身高因素,年齡因素,職業因素;(3)發型得體:包括個人條件所處場合;(4)美化自然:包括燙發,染發,作發,假發。
22、 化妝時,應遵守的禮儀規范是什么?
(1)勿當眾進行化妝;(2)勿在異性面前化妝;(3)勿使化妝防礙于人;(4)勿使妝面出現殘缺;(5)勿使用他人化妝品;(6)勿評論他人的化妝。
23、 在社交場合,男士留頭發的標準是什么?
前不覆額,側不掩耳,后不及頸
24、 不良的站姿有哪幾種?
(1)身軀歪斜;(2)彎腰駝背;(3)趴伏倚靠;(4)雙腿大叉;(5)腳位不正當;(6)手位不當;(7)半坐半立;(8)渾身亂動。
25、 入座后,下肢的主要有幾種標準坐法?
(1)正襟危坐式;(2)垂腿開膝式;(3)雙腿疊放式;(4)雙腿斜放式;(5)雙叉式;(6)雙腳內收式;(7)前伸后曲式;(8)大腿疊放式。
26、 坐姿應注意哪些細節?
(1)入座后兩手不可同時放在扶手上,不得半躺在沙發上;(2)不要蹺二郎腿、不能不停地抖動雙腿后搖擺腿腳;(3)女士不要等坐下后,再重新站起來整理衣裙;(4)不要把腳藏在座椅下或鉤住椅腿;(5)不要猛起猛坐,弄得座椅亂響;(6)女士切忌兩腿叉開,腿省伸的老遠。
27、 入座后,下肢的主要有幾種標準作法?
(1)正襟危坐式;(2)垂腿開膝式;(3)雙腿疊放式;(4)雙腿斜放式;(5)雙叉式;(6)雙腳內收式;(7)前伸后曲式;(8)大腿疊放式。
28、 禁忌的坐姿有哪些?
(1)頭部亂晃;(2)上身不直;(3)手部錯位;(4)腿部失態;(5)腳部亂動。
29、 遵守社交禮儀,在行路時就要對自己始終自律,具體而言應注意哪幾方面?
(1)不吃零食;(2)不吸香煙;(3)不亂扔廢物;(4)不隨地吐痰;(5)不過分親密;(6)不尾隨圍觀;(7)不毀壞公物;(8)不窺視私宅;(9)不違反交通規則。
30、 行走時應注意哪些規范?
行姿。對一般人走的基本要求是要輕盈、快捷,不能拖泥帶水。注意:(1)走時鞋底不能與地面摩擦;(2)女性走路時腳不能外八字或內八字;(3)兩人以上的人在公眾場合行走,切忌勾肩搭背??傊?,男士應步伐矯健,顯出陽剛之美;女士則應款款輕盈,顯出柔和之美。
31、 行姿應遵循怎樣的原則?
(1)行姿的步幅。步幅是指行進時前后兩腳之前的距離,在生活中步幅的大小往往與人的身高成正比;(2)行姿的步位。正確的步位是:走路時兩只腳踩的接近于一條直線,而不是兩條平行線;(3)行姿的步速。在行進時,步速應保持均勻、平穩、不能過快過慢,忽快忽慢;(4)行姿的步韻。行進時,膝蓋和腳腕應富有彈性,腰部應成為身體中心移動的軸線,雙背自然輕松地前后擺動,保持身體各部位之間動作的和諧,使行走具有一定的韻律,顯得自然美;(5)行姿的步態。步態還是一種微妙的語言,它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情緒,當心情喜悅時,步態就輕盈、歡快;當情緒悲哀時,步態就沉重。
32、 行姿應注意怎樣的細節?
(1)不要大甩雙臂、左搖右擺,給人以輕浮、不穩重的感覺;(2)不要低頭,給人不自信或不安全的感覺;(3)不要昂頭,給人以自傲和目中無人的感覺;(4)不要東張西望,左顧右盼,以免引起旁人的戒備之心;(5)不要落腳太重,發出咚咚聲,不要鞋跟釘鐵掌;(6)切忌順拐或內八字和外八字(7)切勿三五成群,左擁右擠,阻礙別人行路。
33、 禁忌的站姿有哪些?
人在站立之時要站如松,力薦站立時肩斜、含胸、挺腹、背弓。(1)雙腿不能叉開過大。不然的話,甚是不雅;(2)雙腳不能隨意亂動;(3)不能表現自由散漫。
34、 什么是習俗?
習俗和禮貌很相似,習俗也包括服裝的規矩、問候、告別以及就餐的禮貌等,不過它集中地體現了在某一特定國家或地區受歡迎的舉止,而不具有更廣泛的普遍性
35、 在公共場合著裝有哪些禁忌?
(1)不可在公眾場合光膀子、卷褲腿、穿睡衣;(2)女性在辦公場所不宜穿著吊帶裝、露臍裝、超短裙、短褲等。
36、 簡述著裝應遵守的三一律原則。
三一律,是一項重要的服飾規范。它強調的是色彩的搭配問題,即要求男性在正式場合露面時,應當使自己的公文包與鞋子、腰帶色彩相同或相近,并首選黑色。
37、 在社會禮儀中著裝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整潔合體。(保持干凈整潔,熨燙平整,穿著合體,紐扣齊全);(2)搭配協調(款式、色彩、佩飾相互協調);(3)體現個性(與個人性格、職業、身份、體形和膚色等特質相適應);(4)隨境而變(著裝應該隨著環境的不同而有所變化);(5)遵守常規(遵循約定俗成的著裝規矩)。
38、 不同場合著裝有哪些特點?
(1)公務場合,要莊重保守(2)社交場合,要時尚個性(3)休閑場合,要舒適自然。
39、 正式場合女士著裝的禮儀有哪些?
在重要會議和會談、莊重的儀式以及正式宴請等場合,女士著裝應端莊得體。
一、國名淵源    
二、地理位置    斯里蘭卡位于亞洲南部,是印度半島南端印度洋中的一個島國,為印度洋東西航運中必經之地。西北與印度半島隔??撕{相望。    
三、主要概況    斯里蘭卡全國面積6.561萬平方公里。人口1580萬。主要民族有僧加羅族、泰米爾族、摩爾族等民族。    斯里蘭卡全國劃分為24個行政區,行政區下轄若干村。首都科倫坡。貨幣為“盧比”。主要語言是僧伽羅語和泰米爾語,僧伽羅語為官方用語,社會上層通用英語。    
四、社交習俗    斯里蘭卡人社交習俗總的特點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    斯里蘭卡僧侶多, 恪守教規敬重佛;    入室規矩先脫鞋, 生活習慣席地坐;    微微搖頭表“同意”, 這點顯得很奇特;    獅子普遍受崇拜, 大象為民添歡樂;    招待友人敬奶茶, 蘭花扎環獻賓客。    在生活細節上有如下特點:    斯里蘭卡僧伽羅人供僧是十分隆重的事。他們要事先約好日期,將僧侶接到家中,迎時,一名鼓手在前擊鼓引路,主人頭頂佛龕隨后,僧眾依次而行,到齋主家門時要脫下拖鞋,接受主人的清水浴腳禮,然后屋內席地而坐。主持僧為信徒說三皈五戒,誦經祈禱后開始用餐。用餐要在正午之前開始,由信徒在旁邊站立侍候,將飯菜分送僧侶的盤中。斯里蘭卡僧侶禁酒不禁魚肉。飯后,信徒要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贈給僧侶一份“供奉”。最后,主持僧為信徒說開示,誦經祈福。斯里蘭卡招待客人,有向客人獻奶茶的禮貌習慣。因為奶茶是他們的民族傳統飲料。他們一般宴客還有給客人送一杯冷開水的習慣。若你不想喝水,定要禮貌謝絕,即用手輕輕碰觸一下杯子,主人便會明白你的意思。他們表示“肯定答復或同意”時,一般都微微搖搖頭;表示“否定答復或不同意”時,則要使勁地搖頭;表示“非常贊同”、“十分明白”時,則要點點頭。這與中國人的習慣有一定的區別。他們對奠基、店鋪開張或宗教典禮,一般都樂于請貴賓劃火柴,把一根根燈芯點燃,以表示慶祝。認為點燃油燈象征著事業的繁榮和生活幸福。他們十分喜愛“蘭花”,尊蘭花為國花,并視其為友誼的象征。人們還常以蘭花扎成花環,并用它來敬獻給客人,然后再送上一份醬葉,以表達盛情歡迎。他們對獅子極為崇拜,視獅子象征著勇敢、威嚴和力量。所以在國旗中都飾有獅子的形象。他們喜歡黑尾原雞。認為它給人們帶來了美好與幸福,并尊其為國鳥。他們普遍對大象懷有極好的感情,認為大象為人們帶來了吉祥。所以人們對其備加愛護,并時常為其打扮與裝飾,甚至爭相媲美。他們有準時赴約的良好習慣。認為這樣是有禮貌的表現。    
五、禮節禮儀    斯里蘭卡佛教徒見面禮節是施合掌禮。通常要說一句“阿尤寶溫”(意為美好的祝愿)。當對方施合掌禮時,客人也一定要還之以同樣的禮節。僧伽羅人中最重的禮節莫過于“五體投地禮”(即用雙膝、雙手和前額均貼于地)。這一般用于重大場合,對佛教長老或父母,受禮者則以右手撫摸施禮者的頭頂。以示祝福?!懊_”也是僧伽羅人的一種傳統禮儀(即晚輩給長輩或信徒給僧侶施跪拜禮時,要摸一下受禮者的腳背,以示尊敬)。受外國人的影響,目前斯里蘭卡人也逐漸流行握手禮。    一般禮儀    來訪者應注意不同種姓階層所恪守的宗教方面的種種制約,特別是在食品方面的。    稱謂與問候    斯里蘭卡受到英國的深刻影響,所以適用英國式的問候,以對方的頭銜相稱是合宜的。    約會與準時    事先約會是必要的。遵守時刻是合乎禮貌的。    款待與饋贈    斯里蘭卡人熱誠好客。在開始會見時通常以茶招待。茶是斯里蘭卡的民族飲料。六、信仰忌諱    斯里蘭卡佛教徒占67%,印度教徒占18%,基督教占8%,伊斯蘭教占7%;他們都恪守各自的教義教規。    斯里蘭卡的佛教徒除持有的“過午不食”的教規外,還有不進娛樂場所,不騎車,不快跑,不乘母畜拉的車,不戴手表,廟內赤足的規矩。斯里蘭卡人大多信奉佛教。日常生活中,人們對僧侶格外尊敬。乘公共汽車,普通人均從后門上車,而僧人則從前門上車,車前還有僧人專座,他人不得擅坐。他們忌諱使用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視左手為骯臟、下賤之手。因此,以左手為他們遞送物品是極不禮貌的。斯里蘭卡僧侶禁止飲酒;也不喜歡吃蘑菇。斯里蘭卡伊斯蘭教徒禁食豬肉和使用豬制品。    
七、飲食習慣    斯里蘭卡人大多以大米、椰肉、玉米、木薯等為主要食物。他們尤以偏愛椰汁和紅辣椒,這兩樣是他們幾乎所有菜肴中都離不開的調料。他們有嚼 醬葉的嗜好,習慣在 醬葉上抹些石灰,再加上幾片檳椰,然后把它們卷在一起嚼。據說這樣可以提神;助消化。他們飲用紅茶時,一般喜歡放糖、牛奶。農民一般多喜歡飲用一種用椰花釀造的淡酒。他們一般是用手抓食,通常用餐習慣每人面前擺兩碗水,清水供凈手用,冷開水供飲用。    斯里蘭卡人在飲食嗜好上有如下特點:    ①注重 用餐講究簡樸實惠,注理色香味濃。    ②口味 一般喜清淡,愛辛辣味道。    ③主食 以米飯為主,也愛吃炒面及炒飯等食品。    ④副食     喜食雞、魚、蝦、牛肉、羊肉等,也愛吃青菜、白菜、黃瓜、豆角、西紅柿、蘿卜、冬瓜、辣椒等蔬菜;調味愛用肉桂、小豆蔻、丁香、檸檬、番紅花、咖喱等。    ⑤制法 對炸、燒、炒等烹調方法制作的菜肴偏愛。    ⑥中餐 喜愛中國的川菜。    ⑦菜譜     很欣賞咖喱雞、咖喱牛肉、干燒鱖魚、茴香牛肉、辣雞丁、燒茄子、家常豆腐、炸番茄、子姜雞、茄子泥、扒羊肉條、番茄蛋花湯等風味菜肴。
大愛于心,公益前行。2017年4月22日下午, 京WORK-北京碼頭成立一周年慶典大會在京舉行。以幫扶中小企業聚合發展,給予企業智庫外腦,助力中小企業騰飛發展為己任的京WORK-北京碼頭,此次借周年慶,廣邀企業家及各界朋友,在圍爐論道共商共享企業經濟創新發展之道的同時,也積極傳遞社會責任感,倡導企業勇于承擔社會責任,讓公益成為一種企業文化。慶典中,京WORK-北京碼頭向偉鴻高端教育基金(簡稱“鴻基金”)公益捐款儀式溫馨的一幕成為本次活動的最大亮點之一。
鴻基金是央視著名主持人陳偉鴻和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共同發起成立的全國性公益組織公募基金。 捐贈儀式上,京WORK-北京碼頭向鴻基金捐贈20萬元,以實際的行動助力社會公益慈善。京WORK-北京碼頭創始人陳貴表示,陳偉鴻先生發起的鴻基金是公益慈善的一個創新代表,其所創造的“學以致用教以成德”讓企業家們互相關愛、互相學習的慈善互動模式,為更多的企業能夠聚合起來共同發力,擔當社會責任提供了思想和實踐路徑。京WORK-北京碼頭作為專心于幫助企業轉型發展的新型智庫平臺,在助力企業的同時,也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承擔履行社會責任,提升智庫創新公益的關注度、影響力和公信力。這次向鴻基金的捐贈,是京WORK-北京碼頭近年來持續開展社會公益活動的延伸和拓展,也是智庫平臺與公益組織有機融合的一次積極嘗試。北京碼頭擁有為中小企業服務,為社會服務的理念和決心,在今后也將通過自身的資源優勢和渠道,去引導、帶動更多的企業關注公益,參與公益。
京WORK-北京碼頭的公益行動迅速現場發酵。參加慶典的企業家朋友在北京碼頭的帶動下,紛紛獻出愛心,來自天津的一位企I家朋友現場捐贈1萬,山東的一位企業家朋友現場捐贈2萬,企業家鄧偉杰更是現場捐助6萬人民幣……,捐贈現場被善與愛的力量光環包圍,這讓鴻基金發起人陳偉鴻先生感慨不已。
陳偉鴻先生對京WORK-北京碼頭以及現場企業家們的公益愛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謝,同時對京WORK-北京碼頭成立一周年表達了最真誠的祝賀和祝福。他表示,京WORK-北京碼頭在為企業提供智慧力量的同時,在社會責任擔當和公益事業參與引導上也有著特別的貢獻。雖僅成立一年,但京WORK-北京碼頭卻在中小企業中擁有極強的聲譽和影響力,這是京WORK-北京碼頭自身所蘊含的魅力和能量的體現,更是京WORK-北京碼頭心懷企業,心系社會,為企業服務,為社會貢獻的寫照。希望未來能與京WORK-北京碼頭在社會公益事業模式建設和創新中能有更好的合作,為更多的企業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也感謝京WORK-北京碼頭對鴻基金的支持,希望更多的企業家和組織支持鴻基金,奉獻愛心。
據了解,京WORK-北京碼頭新型智庫將以創新公益+智庫的新思路,依托自身在企業中具有的強大引導力、帶動力、傳遞力、解決力,聚合企業力量,共同支持發展社會公益事業。
[關鍵詞]歷史社會地理 人群 社區 風俗 社會變遷
一 社會地理學的視角
明代地理學家王士性在其所著的《廣志繹》卷4《江南諸省》中,有一段文字專論浙江風俗,他將全省十一府分為三個區域:“杭、嘉、湖平原水鄉,是為澤國之民;金、衢、嚴、處丘陵險阻,是為山谷之民;寧、紹、臺、溫連山大海,是為海濱之民.三民各自為俗:澤國之民,舟楫為居,百貨所聚,閭閻易于富貴,俗尚奢侈……;山谷之民,石氣所鐘,猛烈鷙愎,輕犯刑法,喜習儉素……;海濱之民,餐風宿水,百死一生,以有海利為生,不甚窮,以不通商販,不甚富”……?!苯又址治隽丝N紳與眾庶之間的階級關系,杭、嘉、湖“縉紳氣勢大而眾庶小”;金、衢、嚴、處“豪民頗負氣,聚黨與而傲縉紳”;寧、紹、臺、溫則“閭閻與縉紳相安”。在征引了前揭這段記載后,譚其驤先生認為:“這就是近世西方所謂社會地理學?!雹?/p>
社會地理學(Social Geography)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人文地理學諸分支學科中,社會地理學的起步較晚。20世紀初,法國近代地理學創始人維達爾·白蘭士(Vidal de la Blache,1845—1918)曾提出或然論和人對環境的適應與選擇觀點,認為:“自然為人類的居住規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人類對這些條件的反應或適應,則按照他自己的傳統的生活方式而不同?!雹谶@一觀點奠定了社會地理學
——————————————————
①譚其驤:《與徐霞客差相同時的杰出的地理學家——王士性》,原載《紀念徐霞客論文集》(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后收入《長水集續編》,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95頁。
②(美)普雷斯頓·詹姆斯(Preston E.James)著:《地理學思想史》第九章《法國和英國的新地理學》,商務印書館,1982年7月,第232頁。參見:(英)羅伯特·迪金森(Robert E.Dickinson)著《近代地理學創建人》,葛以德、林爾蔚、陳江、包森銘譯,葛以德校,商務印書館,1980年11月,第237—241頁;楊吾揚著:《地理學思想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6月,第58—64頁。
的理論基礎。①國外的社會地理學自20世紀60年代初才開始發展起來,逐漸成為人文地理學中的一門新興學科。中國大陸的社會地理學起步較晚,及至90年代,才隨著人文地理學的逐漸恢復而受到關注。沈道齊、張小林指出:“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后,社會轉型加快,社會問題愈加突出地顯示出來,人文地理學者在加強對現實問題的研究中意識到需要開拓新的領域。于是發展出社會地理學,建立中國社會地理學的理論框架與內容體系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并出現了較快的發展勢頭?!雹?/p>
關于社會地理學,以往曾有論著做過一些界定。譬如,英國R.J.約翰斯頓主編的《人文地理學詞典》就指出:社會地理學是對“有關空間中的社會關系以及支撐這些關系的空間結構的研究”③。臺灣學者認為:“依地理觀點來研究社會現象的學問稱為社會地理學。人類的社會生活,各地各有其特質,研究其特質之所以造成的理由,乃至于因區域不同而產生的差異性,是社會地理學主要課題。社會生活與人口、聚落、經濟、交通乃至于政治、文化等問題相關,故社會地理學內容自與人文地理學內容難分。因此有人認為社會地理學為人文地理學之新名詞,但社會地理學之與人文地理學,在研究立場上有別,將人類生活當做社會現象加以研究的傾向而言,前者較后者更強?!雹堋吨袊蟀倏迫珪さ乩韺W》中列有“社會地理學”條,大陸學者李旭旦認為:“社會地理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研究各種不同社會集團的區域分布,分析比較社會類型及其形成過程。社會集團具有不同類型,起源于特定的物質與文化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代表了對不同自然環境的一種反應。”⑤李旭旦還指出:早期的社會地理學研究主要包括人口地理、聚落地理與城市地理等方面,除此之外,還研究各種社會集團如游牧社會、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等的地理分布及其與環境的關系,社會地理學后來的發展側重于聯系解決社會實際問題⑥。李潤田主編的《現代人文地理學》一書列有“社會文化地理學”一章,其中有關社會地理研究方面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社區的地理研究;社會現象的地理研究(包括社會關系的區位研究和社會問題的地理研究等)。其中所涉及的社區與環境、社區的中心與邊界和社區空間結構及其影響等,實際上的內容即聚落地理和城市地理——這已不是當代社會地理學研究的內容了。不過,以不同的標準劃分出各類社區,以及通過對社區的對比分析,凸顯不同社區的獨特性,對于歷史社會地理的研究,仍有一定的借鑒作用。目前,人口地理、聚落地理和城市地理等均已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⑦,社會地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會集團方面。對此,吳傳鈞認為,中國社會地理學要“研究社會集團的空間活動,地域性的行為地理,生活水平的研究與犯罪地理學”等。李劍如認為,當代社會地理學是一門“研究社會集團的空間類型、空間結構、空間過程以及各種社會問題及其地域集中性的科學”。沈道齊、張小林認為:社會地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活動空間地域特征及其規律的學科,它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探討中國社會地理學的性質、對象與任務;社區地理研究;社會問題地域集中性的研究⑧。
——————————————
①參見《中國大百科全書·地理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0年9月,第132頁,“法國地理學史”條;第432—433頁,“維達爾·白蘭士,P”條。
②沈道齊、張小林:《中國社會地理學綜述》,載馬戎、周星主編《田野工作與文化自覺》上冊,群言出版社,1998年5月,第359頁。
③柴彥威等譯,柴彥威、唐曉峰校,商務印書館,2004年1月,第653頁。
④石再添:《社會地理學》,載沙學浚主編《地理學》,見《云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十一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6月,第118頁。
⑤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年9月,第215頁。
⑥1987年金其銘、董新編著的《人文地理學導論》也列有“社會地理學”,基本上承襲了上文的觀點。
⑦日本廣島女子大學助教授堤正信所著《集落の社會地理》(溪水社,1985年3月版),雖以“社會地理”為名,但實際上研究的就是聚落地理。
⑧參見沈道齊、張小林:《中國社會地理學綜述》,載馬戎、周星主編《田野工作與文化自覺》上冊,群言出版社,1998年5月,第362頁。
綜上所述,迄今為止,社會地理學的理論框架與內容體系尚未完全定型。社會地理學有時也被稱為社會文化地理學,一般認為,用地理觀點來研究社會文化現象的學科,即稱為社會文化地理①,這說明社會地理學與文化地理學有著相當密切的關系②。社會地理學的出現,為人文地理學增添了活力,擴展了研究領域,提供了新的視角,從而逐漸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新興分支。
——————————————
①張其昀譯:《人生地理學發達史(續)》(《地理雜志》第3卷第4期),將“文化地理”稱為“高深的社會地理”。
②(英)R.J.約翰斯頓主編《人文地理學詞典》曰:“經歷了80年代整個人文科學的‘文化轉向’,社會地理學和文化地理學開始混合為很少有知識連貫性的學科。”(第653頁“社會地理學”條)
二 學界以往對社會地理現象的關注
歷史社會地理在歷史地理學中至今尚未占有一席之地③,但這并不等于說以往就沒有學者注意到這方面的內容。人類生活廣泛受環境影響,古往今來,有關這方面的觀察和記錄相當不少。晚清民國時期,不少西方地理學著作被翻譯、引進中國,這對于中國地理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張其昀譯有法國白呂納(Jean Brunhes)的《人生地理學發達史》,自民國十八年(1929年)九月起,連載于《地理雜志》第二卷第五期、第六期和第三卷第一期④,“人生地理學”亦即人文地理學。白呂納是社會地理學奠基人維達爾·白蘭士的弟子,根據白呂納的看法,人文地理學是“研究各種人類生活,如經濟生活、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等,與自然地理學之各現象之相互的關系”⑤。人地關系自古以來就已存在,人地關系論自然成了學界關注的焦點。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相互關系,成為人文地理學的重要理論和研究的中心課題。自然對于人類是主宰?還是影響?抑或是相關?這是人文地理學家分歧的焦點。主宰說者,認為自然環境對于人類社會具有絕對的勢力,“人者地之產物耳”;影響說者,認為社會活動的演進原因多多,地理因素只是眾多原因之一而已。而主張相互關系論者,則認為人類受地理環境的支配,而地理環境亦受人類的影響⑥。白呂納虔奉其師維達爾·白蘭士的地理哲學,他的主要學術思想除了揭示人力足以改變環境的具體觀念外,還認為人類之適應環境,其能動性實與其他生物迥然有別。一般生物對于環境的反應完全是機械被動的,而人類對于環境的反應則相當靈活和主動,“人類具有心靈的智慧,其心理因素,亦為決定人地關系的主要條件之一”⑦。
在西方人文地理學說的影響下⑧,當時出版的地理學著作,對于人地關系均相當重視。1928年出版的白眉初之《中國人文地理》⑨共分三卷,分別為“民族篇”、“民權篇”和“民生篇”。該書關注中國各地的物產盛衰、人類繁耗、民生衣食以及國家強弱等,尤其重視禮俗與民生(如實業、商業等),對于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各類人群均加留意。作者指出:“風俗由于人為,然亦必因其氣候、地勢之不同,生活程度之不齊,民族性質之開閉,與夫文物之盛衰,而差等生焉。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古來設軒輶之采,以覘列國之風,則禮俗足以代表其民族之文野也,久矣?!背岁P注民俗外,該書亦簡要概述了漢族的派別(各類人群),對客家、福老、福州鄉民(即俗傳的三把刀)、墮民、九姓漁戶和畬民等,均有涉及。當時,“社會地理學”的概念已在中國得到介紹,如1933年布魯諾(白呂納)原著、諶亞達譯述的《人文地理學》中,即有兩處較為詳細地論述了“社會地理學”的豐富內涵。
————————————————
③有關歷史社會地理總體上的理論探討,主要有:王振忠:《社會史研究與歷史社會地理》,《復旦學報》1991年第1期;吳宏岐、王洪瑞:《歷史社會地理學的若干理論問題》,《陜西師范大學學報》第33卷第3期,2004年5月。
④民國十九年(1930年)十一月商務印書館出版有白菱漢著、張其昀譯的《人生地理學史》,收入何炳松、劉秉麟主編“社會科學小叢書”。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十月世界書局出版有布魯諾原著、諶亞達譯述的《人文地理學》。此處的“白菱漢”、“布魯諾”均是“白呂納”的異譯。
⑤張其昀譯:《人生地理學發達史》,載《地理雜志》第2卷第5期,第46頁。
⑥胡煥庸:《西洋人文地理學晚近之發展》,載《地理雜志》第2卷第3期,民國十八年(1929年)五月版。
⑦陳正祥:《現代地理學之觀念與方法》七《法國地理學派及其特色》,臺灣商務印書館,1960年,第81頁。
⑧晚清時期有三部較有影響的人文地理學譯著,即日人牧口常三郎著《人生地理學》(1906年)、世界語言文學研究會編輯部譯《最新人生地理學》(1907年)和凌廷輝的《人生地理學》(1909年)。參見:鄒振環著《晚清西方地理學在中國——以1815年至1911年西方地理學譯著的傳播與影響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第210—211頁。另參見:郭雙林著《西潮激蕩下的晚清地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⑨北平,建設圖書館,民國十七年(1928年)十二月。
張其昀除了譯介白呂納的著作外,自己也有不少相關的著述。如《江浙二省人文地理之比較》一文①,對于浙江寧波商人和江蘇洞庭商幫等皆有論述。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張其昀出版《中國人地關系概論》一書,全書分四章,分別為“平原地帶”、“丘陵地帶”、“高原地帶”和“高山地帶”。該書“以中國之地勢為經,氣候、水利、人口、資源、實業、交通、都市、民族、國防等項為緯,就本國地理之基本智(知)識作系統之說明”②。其中,對于各地人群與地理環境之關系多所關注,如曰:“徽州茶葉品質最優,徽州六邑,地狹人稠,即在豐年,米糧僅敷三月之食,幸賴茶葉所得,以為挹注?;罩莶枭躺⒉既珖?,有‘無徽不成鎮’之語?!雹塾秩?,“海濱之民習于波濤,帆影足跡交于南北兩洋,寧波商人其代表也”④。張其昀對于人地關系的描述方法,與王士性對浙江的分析可謂一脈相承(只是在更大的范圍上廣而言之)。至于更細致的研究,早在民國十七年(1928年)和二十五年(1936年),張其昀就分別出版《本國地理》兩種計五冊,后于1957年稍加刪節,總名之曰《中國區域志》甲、乙二編。其中,有不少內容與社會地理相關。張其昀認為:“區域地理(Regional geography)乃治地理學之正軌也。《禮·王制》篇云:‘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剛柔輕重遲速異齊,五味異和,器械異制,衣服異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穗m陳言,而卓然為一天然區域(National region)之定義。”⑤“天然區域”是《中國區域志》的核心概念,根據他的定義:“大凡地理環境相同之處,其生活狀況亦必大同小異,若此之地,謂之天然區域?!雹拊诮邮芪鞣降乩韺W理論的同時,張其昀也努力發掘人文地理學的本土資源,進一步詳細闡述了“天然區域”的內涵:
地形與氣候,為環境之二大要素。先知一地之地形氣候,則于其地之風土人情,思過半矣。蓋水道之緩急,視乎地形而定;水量之大小,視乎氣候而定;而農田之肥瘠,又視乎水利而定。草木之生長,與氣候有關;礦產之采掘,與地質有關;而職業之分布,又與物產之分布有關。貿易之盛衰,系乎水陸之交通;人煙之疏密,系乎富源之厚薄;而水陸轉輸,貨物集散之點,又必有都會之興起焉。凡大都會皆有其經濟之基礎,交通之孔道,街市之面目,風俗之流衍;而其所以致此者,皆有自然之趨勢,可以往復推尋者也。由此觀之,地理事實非偶然者也,非孤立者也,有相互之作用焉,有合理之解釋與明晰之系統焉。不特須知其然,而且須求其所以然,且惟能見其所以然,故于當然之事實,亦覺豁然貫通,見之愈為明切。是以欲用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地理,必須認明天然區域,而不當囿于省界。⑦
————————————————————
①《地理雜志》第2卷第5期。
②張其昀著:《中國人地關系概論》,“史地叢刊”,該書為當時的教育部委托國立浙江大學史地教育研究室編輯,大東書局,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二月。
③《中國人地關系概論》第一章《丘陵地帶》,第23—24頁。
④《中國人地關系概論》第一章《丘陵地帶》,第25頁。
⑤《中國區域志》甲編《導言》,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出版,“現代國民基本知識叢書”第五輯,1958年1月,第62頁。
⑥《中國區域志》甲編《導言》,第62頁。
⑦《中國區域志》甲編《導言》,第62頁。
《中國區域志》一書,不囿于省界,而根據地形、氣候、物產、人口、語言、交通、風俗和歷史等種種要素,“參伍稽考,分析綜合”,將中國分為黃河三角洲、大湖區域、大江三角洲、東南沿海區、珠江三角洲、嶺南山地、海南島、云貴高原、西南三大峽谷區、四川盆地、秦嶺漢水區、陜甘盆地、黃河上流區、山西高原、海河流域、東北二大半島、關東草原、白山黑水區、塞北草原、外蒙高原、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和西藏高原二十三個“天然區域”。在“導言”中,張其昀就以安徽省為例,說明“天然區域”及其內部的諸多要素。他認為安徽省的天然區域,明顯可分為三區:北部屬于淮水流域,中部屬于大江流域,東南一小部分,屬于浙江上流的徽港流域。地形、水利、氣候各不相同,生計亦迥然有異,如“安徽之東南部,山多田少,生計艱難,故壯者多行役四方,徽州商人,到處有之”。他并且認為,“徽州之徽港,與浙江之婺港、衢港,同為浙水之上源,分隸二省,非通論也。吾人研究地理,要當注意天然形勢,應分則分,應合則合,觀其會通,而明其大綱,庶不至有重復割裂之煩,與源委不清之弊也!”①揆諸實際,皖南的徽州與浙江的淳安等地,不僅同屬新安江流域,而且人群、方言和建筑等均大同小異,可見張其昀的說法的確頗有見地。
《中國區域志》一書,非常注意各“天然區域”內的“富源”和“民生”及其“風俗”。所謂富源,主要是指各地的物產,譬如“徽州六縣,山多田少,即在豐年,米糧亦僅敷三月之食,幸賴茶葉之所得以為挹注。徽茶為徽州出產之王,徽州各縣幾至無家無茶園茶場,一至立夏(五月六日),家家籌備摘茶,總計茶戶、茶工、茶商、茶販,徽州人民之生計,有十分之九與茶業有關。我國綠茶品質以徽州婺源縣為最優,紅茶以徽州祁門縣為最優。婺源北鄉鄣山茶,香味沁人心脾,尤為名貴。上海出口綠茶,箱上大字多標名‘鄣山某茶’,藉其名貴以召外人重視。徽州雖屬安徽,但徽州綠茶非由蕪湖出口,而由杭州運至上海出口,祁門紅茶由江西九江出口,水運有關于商業,于此可見。徽州茶占全國產額四分之一,徽州六邑每年產茶四十萬擔,每年以最低山價之三十元計算,即有一千二百萬元。上海綠茶外銷市況,幾視徽州產額之豐歉為轉移。江浙兩省,民間日用之茶,尤以徽茶為最盛行,即北平、天津、漢口、廣州各大埠,茶葉店肆,類為徽州茶商所設……”②因此,徽州的風俗及民生,“因山多田少,生計艱難,壯者傭于四方,善識低昂,故亦有以貨殖為恒產者”③,“徽州人素以善于經商見稱,挾其土產茶葉,遠游全國,各省商業,殆無不有徽幫者”④。盡管從社會經濟史的角度來看,茶業經營只是徽州民生所賴的一個方面,“無徽不成鎮”局面的形成,亦不僅與徽商的茶業貿易有關,但《中國區域志》重視
地理環境、物產與生活方式之間的關系,卻極富啟發意義,在以往的地理學著作中,也是別開生面的。
除了徽州外,張其昀對各地其他人群的分析,亦頗耐人尋味。如對山西風俗,他指出:“儉,美德也,亦山西人最顯著之風俗也。蓋晉省山岳重疊,天寒地瘠,可耕之田甚少,物料須仰給于燕豫秦中,又苦于舟楫不通,是以堅忍儉嗇,憂深思遠,此乃環境之影響,不得不然。農夫夏秋在野,冬春在礦,商賈勤貿易,婦女勤紡織,可謂地無遺利,人無遺力也。民間終歲勞苦,不敢少休,吝嗇迫隘,而好儲蓄。即家鉅萬,亦務多積聚,淡泊自安,毫無奢華。……山西人善治生,其節財之法,往往為他處所罕見?!轿魅俗钌平浬蹋嗍艿乩憝h境之影響。蓋土瘠民勞,每遇兇荒則負擔赴外境,謂之赴熟,無安土重遷之習慣,一也。晉人善治生,多藏蓄,計較分毫,長于理財,二也。河東有鹽鐵之饒,貿易遍于各省,其商人‘任重而道遠’,皆能忍耐,處事有恒,三也?!雹葑悦鞔詠恚轿魃倘寺劽谶儯蔀閳讨袊探缰6膬纱缶揠⒅弧R酝m然也有不少著作論及山西的自然環境與從商習俗形成的關系,但此處張氏較為全面的分析仍有其獨到之處。又如,對于江南風俗,張其昀認為亦深受風土之影響:
(一)郊無曠土,阡陌如繡,有古井田遺意。一村之中,同姓者至數十家或數百家,往往以姓名其村巷。地方自治,素稱修明。至江浙二省人口之密,不但冠于中國,即在世界各國亦無其比。
(二)東南財賦之區,男女皆能自立,地饒多利,俗尚紛華。崇棟宇,豐庖廚,嫁娶喪葬,浮侈過度。
——————————————
①《中國區域志》甲編《導言》,第63頁。
②《中國區域志》乙編第七章《東南沿海區》,第106—107頁。
③《中國區域志》甲編第四章《東南沿海區》,第171—172頁。
④《中國區域志》乙編第七章《東南沿海區》,第111頁。
⑤《中國區域志》甲編第十四章《山西高原》,第349—351頁。
(三)“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狈f異之材,挺生是邦,喜文藝而厭凡鄙,出自天性。布衣之士,率能摛章染翰,其格甚美。
(四)水土柔和,語音清切,春秋佳日,游侶如云。吳人善詼諧滑稽,談言微中;又多閑情韻事,此皆交際頻繁之故也。①
上述的分析,與王士性、張瀚和謝肇淛等人的記載頗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或許我們并不滿足于類似的描述,甚至有的學者可以“科學”地認為這樣的描述失之“籠統”②,但由此亦不難想見學界對于社會地理的關注可謂不絕如縷,未曾間斷。只是中國大陸自建國以后近30年,因人文地理長期遭受冷落③,故而對社會地理之關注亦遂乏人問津。
————————————
①《中國區域志》甲編第三章《大江三角洲》,第142—143頁。
②在一定程度上我也認同這樣的觀點,但基于社會地理現象本身的紛繁復雜,許多情況下并無絕對明確的界限,數量統計固然“科學”,但“籠統”有時較之絕對的“科學”,或許更能大致概括和揭示社會現象的總體特征。
轉貼于 三 歷史社會地理學的研究內涵
歷史社會地理是研究歷史時期各地人群的形成、分布及其變遷,研究地理因素對社會文化現象的影響,以及社會風尚的區域特征,等等。參照當代社會地理學的框架,我以為,歷史社會地理的研究內容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歷史時期社區的地理研究
社區是包括人口、地域及社會關系的社會實體。換言之,社區既是一群居民,又是一個地理區位,同時它還代表著一種生活方式。社區的數量眾多,其分布可以說是無所不在④。此前有關社區的研究,絕大部分來自社會文化人類學方面,他們主要關注的是當代社區的現狀⑤。實際上,歷史時期的社區研究⑥,亦可借鑒當代社會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早在1948年,就已指出,社區研究與歷史是相通的,他認為:“社區分析的初步工作是
——————————————————
③參見譚其驤《歷中人文地理研究發凡與舉例》,載《歷史地理》第十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
④參見:蔡宏進著《社區原理》,臺灣三民書局,1985年6月,第1—26頁。在中國大陸,劉君德、靳潤成、張俊芳編著有《中國社區地理》,“中國人文地理叢書”,科學出版社,2004年9月。
⑤關于這一點,參見王銘銘所著《社區的歷程——溪村漢人家族的個案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社會學人類學論叢”第三卷,1997年4月;《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6月。
⑥歷史學界對“社區”的研究,也出現了一些論著,如喬志強認為:“簡言之,社區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地區性社會。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社會,社區可分為農村社區和城市社區兩大類型。另外,少數民族也屬于一個特定的社區?!?喬志強主編:《中國近代社會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第125頁)。張研曾發表《試論清代的社區》(《清史研究》1997年第2期一文,她認為:“社區兼有社會和地理的空間概念。清代的社區可以說就是清代的區域社會。這種區域社會是清人以家庭、家族、宗族、鄉族及保甲、里甲、坊廂等形式聚居其中、進行各種社會活動、產生各種互動關系而共生共存的社會地理空間。清代的社區與其他時代的社區一樣,存在或重疊、或交錯、或平行的多種形態,如法定社區、自然社區、專能社區、政治社區、經濟社區、精神社區、民族社區等。多種形態的諸多社區構成了清代社會?!标P于這方面的討論,詳見張研著《清代社會的慢變量》(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另外,卞利也有《社會史研究的典型區域——明清徽州社區解剖》,載《天津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顯然,他們有的是將“社區”當作“區域社會”的代名詞,有的將之當成“地區”的代名詞。不過,也有一些學者是將“社區”視作其內居民具有高度認同感和凝聚力、范圍適中的區域,以此為視角,研究社區內的人群、空間、文化、組織和認同等問題。如鄭振滿《神廟祭典與社區發展模式——莆陽江口平原的例證》 (載《史林》1995年第1期)、陳春聲《鄉村神廟系統與社區歷史的演變——以樟林為例》(載周積明、宋德金主編《中國社會史論》下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25—761頁)等文,雖未對“社區”下直接的定義,但其內涵大致如此。王振忠《明清揚州鹽商社區文化及其影響》(載《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2期。參見王振忠著《明清徽商與淮揚社會變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年4月,第120—157頁)、《明清以來漢口的徽商與徽州人社區》(“中國的城市生活:十四至二十世紀”學術研討會,臺灣暨南大學,2001年12月)二文,則直接而具體地將“社區”視作居民、地理區位和生活方式的結合。
在一定時空坐落中去描畫出一地方人民所賴以生活的社會結構。在這一層上可以說是和歷史學的工作相通的。社區分析在目前雖則常以當前的社區作研究對象,但這只是為了方便的原因,如果歷史材料充分的話,任何時代的社區都同樣可作分析對象?!雹僖簿褪钦f,社區研究的對象是現代社區還是歷史時期的社區,主要看資料的情況來決定。而從資料的角度來看,在歷史時期,有的地區保留下來的民間檔案文書相當豐富。比如說宋元明清一直到民國的徽州文書,數量就相當之多,其中就包含了相當豐富的鄉村社區研究資料(我將這些資料稱為村落文書)②,它的詳細程度,在某種程度上講甚至不亞于當代社會文化人類學者實地調查獲得的資料。因此,運用這樣的資料來研究歷史時期的社區,顯然是可行的。當然,與社會文化人類學的社區研究相比,歷史社會地理更注重對歷史資料的運用和解讀,特別重視對基層鄉土文化的研究,研究不同自然地理背景下,經過歷史承繼積淀而形成的鄉土文化及其在異地的擴散和傳播。
2.歷史時期社會現象的地理研究
在歷史社會地理中,如果說社區研究側重于對人類生活空間的探討③,那么社會現象則側重于對社會生活方式的研究④。“生活方式是技藝的綜合,是人群主動地求適應于地理環境的表現。生活方式的特殊、穩定和持久與否,大都要看地理環境之是否特殊與穩定”⑤。社會地理學將人類的生活方式導入地理學研究,“它指的是一個人類集團的成員學習到的傳統品質——即人類學者所用的術語‘文化’,生活方式意味著一種民族的制度、風俗、態度、目的以及技能的復合體。維達爾指出,同樣的環境對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民具有不同的意義:生活方式是決定某一特定的人類集團將選擇由自然提供的那種可能性的基本因素”⑥。生活方式的范圍很廣,如衣食住行、婚喪禮俗、休閑娛樂以及各類社會現象等。關于歷史時期社會現象的地理研究,主要應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1)人群研究:社會地理以人和社會為中心,特別關注社會群體類型。在歷史時期,社會群體在一定社會范圍內形成,并由具有共同價值取向及行為準則的人們構成相對穩定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方式。由于他們對于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適應,故而在空間上表現為不同的分布類型⑦。因此,對于社會現象的研究,最重要的便是人群研究。社會地理的人群研究,主要是研究歷史時期各地人群的形成、分布及其影響。
1994年業師鄒逸麟先生主編的“區域人群文化叢書”⑧,在叢書前序中,我們首次提出了“區域人群”的概念。所謂區域人群,是指歷史上特定時期具有明顯區域特征、對中國
————————————————
①《鄉土中國、生育制度》,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第92頁。
②參見拙文《清代前期徽州民間的日常生活——以婺源民間日用類書為例》,“中國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Discourses and Practices of Everyday Life in Imperial China”,2002年10月)論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紐約,2002年10月,待刊;《徽州村落文書的形成——以抄本二種為中心》,日本國文學研究資料館、史料館主持國際合作項目“歷史檔案的多國比較研究”第一次國際學術會議(“近世東亞的組織與文書”)論文,漢城,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2004年11月,待刊。
③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水津一朗所著《新訂社會地理學の基本問題——地域科學への試論》(大明堂,1980年6月版),即以“生活空間”為其主要研究內容。
④日本社會地理協會(Japanese Association of Geography for Social Life)所編的《社會地理》雜志,英文直譯即作“社會生活的地理”(Geography for Social Life),該雜志于1947年創刊。
⑤(法)梭爾:《論生活方式》,載梭爾著、孫宕越編譯《人文地理學原理》,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出版,“現代國民基本知識叢書”第四輯,1957年4月,第95頁。
⑥《地理學思想史》第九章《法國和英國的新地理學》,第232頁。
⑦參見左大康主編《現代地理學辭典》,商務印書館,1990年7月,第726頁。
⑧該叢書由王振忠策劃并任副主編,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先后出版有《紹興師爺》(王振忠著)、《徽州朝奉》(王磊著)、《山西票商》(安介生著)、《八旗子弟》(劉小萌著)、《鉆天洞庭》(馬學強著)、《蘇州狀元》(胡敏著)、《蘇州梨園》(李家球著)、《香山匠人》(李家球著)、《寧波商人》(林樹建著)、《兩淮鹽商》(韋明鏵著)、《揚州瘦馬》(韋明鏵著)、《維揚優伶》(韋明鏵著)、《秦淮粉黛》(劍奴著)和《九姓漁戶》(劍奴著)等。
社會產生不同程度影響的人群,他們不僅有著縱向遺傳和橫向衍播的民俗傳承,而且,其名稱又是歷史時期約定俗成的。如徽州朝奉、紹興師爺、鳳陽乞丐和山西票商等。有關區域人群,我們主要研究了地理環境與區域人群的生存、生活方式、區域社會心態、風俗習慣及其社會影響等①。
近年來,對漢族人群的研究,學界出現了不少富有學術價值的成果。譬如,喬健、劉貫文、李天生所著的《樂戶:田野調查與歷史追蹤》(臺北,唐山出版社,2001年9月版),通過為時兩年的田野調查,在收集大量第一手文獻的基礎上,對山西樂戶作了比較系統的論述,認為:“樂戶被排除于宗族組織之外,因而在親屬關系、祖先觀念及祖先崇拜上與農民迥異。同時在道德與價值觀念上、人際關系上、生活習慣上、婚姻與家庭以及宗教信仰諸方面都有獨特的理念與行為?!雹谶@是人類學者與歷史學者結合,研究區域人群的一個成果。這部專著相當扎實,對于我們研究歷史社會地理頗有啟發③。又如,陳支平所著的《福建六大民系》(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版)認為:民系至少應當具備地域條件、人口因素、相對完整的社會活動體系,以及相對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特征這四個要素。他將福建的漢人分成福州人、興化人、閩南人④、閩北人、客家人和龍巖人六個民系,并對各個民系的分布、各個民系之間的相互交融、漢人民系與少數民族的血緣文化融合、福建漢人各民系的人文性格及福建漢民整體上的人文特征等,均做了深入的探討。特別是其中從社會經濟史角度著眼,對福建漢人各民系人文性格方面的探索,有頗為獨到之處,是目前所見歷史學界對人群研究方面的一部力著⑤。美國學者韓起瀾(Emily Honig)所著的《蘇北人在上海,1850—1980》(Creating Chinese Ethnicity:Subei People in Shang- hai,1850—1980)⑥,“涉及中國的原籍族群的社會建構和社會含義”,也是有關區域人群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
————————————————
①“區域人群”的基本概念此后似乎為學界所認可及沿用,除了筆者執筆的《歷史人文地理》(鄒逸麟教授主編,科學出版社,2001年4月)社會文化部分之外,胡兆量、阿爾斯朗·瓊達等編著的《中國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第八章《中國歷史區域文化人群》,吳宏岐、王洪瑞合撰的《歷史社會地理學的若干理論問題》一文,也基本上采用了這一概念。
②《樂戶:田野調查與歷史追蹤》,第8頁。
③與喬健等人的研究差相同時,音樂史學者項陽也著有《山西樂戶研究》(文物出版社,2001年10月)。該書“從對歷史上樂籍最為集中區域之一山西省所存樂戶后人的實地考察入手,以樂籍制度、樂人為主脈對中國音樂文化傳統進行梳理”,據說,作者對山西樂戶的關注也是從1994年開始,他對山西十多個縣市的幾十位老樂人及其后代進行了調查采訪,掌握第一手的寶貴資料。但兩部書的作者似乎都沒有提及對方的研究,很可能是在不同的領域中分別進行的研究。
④關于閩南人,林再復著有《閩南人》一書,臺北,三民書局,1985年修訂再版本。
⑤除此之外,還有不少著作也與人群研究有關。譬如,徐杰舜主編《雪球——漢民族的人類學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這部書將漢民族的人文地理劃分成華南、華東、華中、華北、東北、西北、西南七個人文地理區,概述了各區的族群及其文化。黃淑娉主編的《廣東族群與區域文化研究》(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研究廣東漢族的不同民系和群體的文化以及少數民族文化,對廣東漢族三民系(即廣府、潮汕、客家)的體質特征、文化特點、族群心理、廣東語言和宗族制度等,都作了詳細的研究。黃淑娉、龔佩華另著有《廣東世仆制度研究》(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對廣東的世仆作了系統的探討。人類學的研究,特別是國內近年來對漢族的研究,對于歷史社會地理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反映各地人群社會文化風貌的通俗著作也層出疊現。如:《剖析“上海人”》,“閑話中國人系列”,中國社會出版社,1995年2月;《品評“廣東人》,1995年lo月;《說道“山東人”》,1995年10月;《放談“東北人”》,1995年lo月;蔡棟編《南人與北人》,大世界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10月;《北人與南人》,中國人事出版社,1997年12月;余秋雨等著《東西南北人——中國人的性格與文化》,當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12月;方方、葉兆言等著《閑說中國人》,三聯書店(香港)2002年11月。此外,還有《人文中國》、《城市季風》、“都市人叢書”和《粵人眾生相》等。雖然是通俗作品,但它與歷史地理學界以及社會文化人類學界開展的對漢族人群的研究之學術傾向,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其中的文字多出自作家之手,雖然間或不乏一定的學術水準,但也有不少是以極端的個案來揭示人群的特征和性格。
⑥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遠東出版社,2004年8月。
關于區域人群的研究,與社會經濟史、人類學關系密切。從社會經濟史的角度來看,區域人群的產生、變遷及其社會影響,與各地的社會經濟結構密切相關①。而從社會文化人類學的觀點看來,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的民族,應當加強對漢民族人群的研究②。當然,歷史社會地理在研究各地人群的人際、群際關系時,始終應當加強對其地理背景的分析。我以為,今后應當重點發掘族譜、民間文書以及民間三集成(歌謠、諺語、民間故事)、竹枝詞、文集、筆記等資料,研究各種人群的淵源流布(包括人群由來、分布、地理環境背景)、特征(群體性格、心理差別)、經濟(謀生方式)、文化(社會規則、家族家庭、衣食住行、婚喪禮俗、文化教育、宗教信仰、迷信禁忌)和語言(方言、俗諺、民間歌謠),對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展開多層面、多角度的研究。
(2)風俗地理:主要研究民間生活的空間形式③,也就是用地理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民俗的形成、發展、演變、分布規律和區域特征。具體而言,諸如民俗事象的地理分布,民事慣例的地域差異,城市文化與時尚變遷等等,都是風俗地理研究的對象。其中,民事慣例的地域差異,在現代民俗地理著作中被稱作是“鄉間民規民俗地理”,主要是研究鄉土社會中形成的諸多習俗慣例。對于這樣的課題,歷史民俗地理的研究,可以利用現存的大批日用類書加以探討。譬如,徽州、紹興、海門、湖南及上海等地都遺存下了不少日用類書,他們分別反映了不同地區的社會經濟結構,是不同的自然地理及人文環境下的產物。利用這樣的資料,可以研究歷史時期民事慣例的地域差異。關于風俗地理,以往歷史文化地理研究中亦多有涉及④,而各種斷代的風俗史、民俗史、社會生活史,也與風俗地理有相當大的關系。但歷史社會地理并不刻意于人為的分區,更注重從人群研究的角度加以探討。
(3)社會變遷:社會變遷是指因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引發的各類社會變動現象,舉凡社會形態、社會結構、社會制度、社會關系、社會組織、生活方式、風俗時尚等一切社會現象所發生的變動,都可以歸入社會變遷的范疇。這方面的研究與社會史、社會學關系密切,只是歷史社會地理的研究更偏重于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加以分析。
由于此前歷史社會地理尚未在歷史地理學中占據應有的位置,而社會地理研究的范圍又相當廣闊,作為一門尚待建立的分支,上述芻議很大程度上只代表我個人對于歷史社會地理研究的粗淺認識。該一分支的最終確立,需要更多扎實的實證研究,需要更多學者的參與和共同思考。
————————————————————
①在前蘇聯,社會地理學被列入社會科學系統,將它作為社會經濟地理學的一部分,主要以人為主體研究人們生活和社會生產的空間過程與組織形式,包括人們的勞動、生活、休息、個性的發展與生命再生產的條件。參見左大康主編《現代地理學辭典》,第725頁。日本學者奧田義雄所著《社會經濟地理學論考——現代における世界像の把握》(大明堂,1969年),第一編即包括對社會地理學本質和體系的考察。(第1—41頁)。
②對于漢族人群的研究愈來愈受到多方面的關注。譬如,在民族學界,20世紀80年代開始,等人多次強調要加強對漢民族的研究,此后,漢民族研究有了較大的發展。(參見宋蜀華、滿都爾圖:《中國民族學五十年》,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華南的社會經濟史學者通過與人類學者的對話和交流,逐漸發展出一種歷史人類學的研究方法。這一點,對于歷史社會地理的人群研究,有著重要的啟發。
③高曾偉主編:《中國民俗地理》,蘇州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頁。在日本,田村榮太郎所著《江戶·東京風俗地理》(雄山閣,1965年1月)四卷,以豐富的史料及珍貴照片、地圖,對東京的地理、歷史風俗、城市發展和城市景觀變遷等,均作了揭示。
④較早的如曾昭璇先生的研究,其成果最初是以講義的形式出現,參見其后來正式出版的一些論著,如:《嶺南史地與民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人類地理學概論》,科學出版社,1999年9月。此后的歷史文化地理論著亦多涉及,茲不贅列。
My Humble Opinion on Historical Social Geogra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