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環境保護科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了2003-2012年廣東省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和Nature上發表的論文
明細,并對論文的數量分布?機構?論文研究領域等進行了分析?剖析了廣東省在
基礎研究領域的優勢和特點,提出了4點提高廣東省基礎研究的水平和影響力的建議和對策
?
〔關鍵詞〕Science;Nature;頂
級刊物;;統計;廣東省;基礎研究;水平;影響力
DOI:10.3969/j
.issn.1008-0821.2014.01.016
〔中圖分類號〕G25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8-0821(2014)01-0069-05
Statistics on Papers Publish
ed by Guangdong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Analysis of Influences and Levels of
Fundamental Research in Guangdong Province
Shi Ying
(Guangdo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Guangzhou 510033,C
hina)
〔Abstract〕”BZ〗In this paper,statistics were made about articles published in Sciencean
d Nature written by Guangdong authors,including the quantity,the fields and the
organizations of the these articles.Als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uperiorities o
f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in Guangdong province have been analyzed and suggesti
ons were proposed at the end of this article to promote the level and influences
of fundamental research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Key words〕Science;Nature;t
op journal;statistics;fundamental research;Guangdong province;level;influenceHK〗
1 Science和Nature在國
際學術界的地位及其影響力
在國際學術研究報道的前沿領域,有兩種雜志占據了無與倫比的尖峰地位,它們代表了科學
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發展方向,在全球范圍內擁有極高的顯示度,這就是Science和Nature?
能夠在Science和Nature上,是每個科學工作者的夢想,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
科研水平的無可置疑的金標準?
1.1 Science
美國科學促進會發行的Science是久負盛譽的自然科學綜合類學術期刊,具有新聞雜志和學
術期刊的雙重特點,每周發表約20篇文獻,以發表具有重要意義的原創性科研報告為主,兼
顧科技政策的重要新聞和全球科技突破性的研究論文和報告?
Science接受來自不同科學領域和各種渠道的稿件?在其來自世界各地的投稿中,生命科學
方面的研究論文約占60%,物質科學方面的論文約占40%?這些稿件由16位編輯處理,其中
5位是物質科學的編輯,11位為生命科學的編輯?在Science上競爭性非常強,它要
求論文揭示嶄新的概念,對自然或理論界提出重要的新見解和原創性研究?包括對某一已沉
寂的領域提出的創新見解,也可能是多個不同領域的交叉,或是報道某一活躍領域的重大進
展[1]?2012年該刊物的影響因子為31.201?
1.2 Nature
英國倫敦出版的Nature雜志是Science在全球范圍內的競爭性雜志,二者曾為率先發表人類
基因組譜圖而強烈爭執?Nature創辦于1869年,發表過達爾文?赫胥黎等科學大師的文章
[2]?其辦刊宗旨是:將科學發現的重要結果介紹給公眾,讓公眾盡早知道全世界自
然知識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進展?
Nature雜志發表科學和技術所有領域的論文,報道和評論科學世界中的重大發現和重要突破
,不但要求科研成果新穎且引人注意,還要求該項研究在該領域之外也具有廣泛的意義?從
收稿到正式受稿的平均時間間隔為13周,從收到稿件到發稿的時間間隔為7周?重要論文在
投稿后一個月內發表[3]?
Nature發表科學論文的準則:報道原始科學研究,其主要成果和結論不得在其它地方發表或
投過稿,具有突出的科學重要性;令有關的學科讀者感興趣;其論文在科學家和在一般大眾
中極具廣泛影響;論文有一個明確的?原始的結論;論文的寫作盡可能地簡單,盡量不用專
業術語?該雜志2012年的影響因子達36.28?
2 統計數據來源
本文以網絡版美國Dialog系統為檢索平臺[4],檢索了美國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
SCI)中,機構中含有廣東省?廣州市?深圳?珠海?汕頭?佛山?東莞?中山?茂名?湛
江?江門等地名,且發表于Science或Nature的2003-2012年間的文獻?通過甄別機
構,篩選出了廣東省不同機構于近十年來發表于上述兩份雜志的所有論文,并進行統計分析
?檢索時間為2013年7月22日?
3 廣東省發表的SCI和Nature論文數
量統計分析
廣東省和全國近十年來在Science和Nature雜志發表的論文數目詳見表1?
4.2 廣東省Science和Nature論文內容的領域分析
從論文內容的領域分布看,廣東省在Science和Nature發表的論文內容涵蓋了基因?病毒?
環境?生物?醫學?物理?化學?材料等領域的基礎性研究,見圖4?從發表數量上看,廣
東省在Science和Nature上領域集中于“基因研究”?“生物技術”?“地球環境
科學”等公眾廣泛關注的課題,如“人類基因組的變化圖譜”?“多功能干細胞研究”?“
中國的環境保護?能源政策”等,都是在公共媒體曝光度很高的熱門領域?
此外,與廣東人生活密切相關的科研課題,如“SARS病毒”和“流感病毒”的相關研究,也
是Science和Nature的主要關注內容?2003-2005年SARS在廣東流行期間,廣東省在Science
和Nature共發表涉及“SARS冠狀病毒”相關的論文3篇;2004年禽流感流行期間,廣東省發
表“H5N1流感病毒”相關論文2篇?2010-2011豬流感流行,廣東省發表了涉及“豬流感”的
基礎研究2篇;說明廣東省在地域性特定病毒的研究方面已經具有國際水平,其研究結果被
認為具有廣泛影響力?
新興產業做出規劃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基礎和源泉,是地區科技實力的重要體現,也是全球科學界互相評議
?溝通和認可的窗口?基礎研究的選題要求科研工作者具有寬廣的視野和敏銳的學術洞察力
?從Science和Nature上發表的廣東論文可以看出,廣東省基礎研究的優勢是與地方資源密
切相關的研究課題,科研工作者應該充分利用廣東省特有的物種?礦物和地質資源,采用國
際先進的研究技術,在諸如“南海油氣資源?可燃冰的開發”?“廣東地區特有生物種類的
基因分析”以及“廣東省地方病的生理學和生物技術研究”等領域找準自己的研究方向?這
樣的科研項目不僅題材新穎,其研究成果也能造福廣東民眾?
“十二五”期間,廣東省制定了一系列科技發展戰略目標,擬大力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
業包括:高端新型電子信息?LED?新能源汽車?生物?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新能源
?新材料[6]?要實現這些領域的科技攻關突破,必須有扎實深厚的基礎研究作為
支撐?科研機構和科技工作者應該結合省里的科技戰略部署進行選題,力爭在基礎研究領域
做出突破,夯實重點科技研究領域的根基,促進廣東省科學技術的可持續發展?
5.2 重視和獎勵高級別,增加廣東省研究實力的顯
示度
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環節,高級別雜志的論文不僅能讓同行了解專業領域的最近成就
,還能展示研究機構的水平和人才實力?Nature曾率先報道了電子及中子的發現?維生素C
的分離?原子的分裂和鈾的裂變?近年又發表了人類基因組的第一個目錄?富勒烯的結構?
克隆羊“多利”等,這些項目背后的科研團隊也因此獲取的極高的知名度,并得到持續的資
金支持?
廣東省的科研人員應該增強宣傳意識,除積極向單一領域的專業學術期刊投稿外,還要力爭
在Science和Nature這樣的綜合性學術刊物宣傳自己的科研成果,在全球范圍提高廣東省科
研水平的展示度,擴大科研機構的影響力,用優質團隊?高級別的研究項目吸引海外更多的
優秀人才流向廣東?
在Science和Nature,是科學研究具有重大突破并得到全球科學界承認的標志?科
研管理部門應該大力鼓勵和扶持這類具有前瞻性和國際視野的研究項目,在資金?土地?設
備使用方面給予多方面資助,鼓勵廣東省科研工作者在高水平研究領域的產出?鑒于廣東省
近年來Science和Nature數目較少,科研管理部門應注重對這種高級別論文的獎勵?
5.3 加強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更多的國際協作科研項目
一項杰出的科研成果,往往是多個研究機構共同參與,利用各自優勢協作完成的?Science
和Nature論文的發表單位通常少則三四個,多則涉及10余個研究機構?不同國家的科研人員
共同參與一項研究的情形更比比皆是?表3列出了2011年中國為第一作者的國際合著論文較
關鍵詞:動物學;學時縮減;教學改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2-0265-02
動物學是一門具多種分支學科的基礎學科,除了是動物醫學、動物科學等專業的必修課之外,也是很多綜合性院校及師范院校生物科學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通常是學生進入大學首先接觸到的專業課[1],包括動物學理論與實驗課程。近年來在全國高等院校大幅度削減學時的大環境下,動物學教學也經歷著學時逐年縮減的境況[2]。從過去有的院校全學年開設,到現在單學期僅三、四十學時的理論課,學時數大幅縮減。面對新形勢下教育改革的要求,專業課程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與創新十分必要。同時,作為低年級的專業基礎課,高質量的動物學教學也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提高對其他專業課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3]。為探討如何在學時縮減的條件下,既保證教學質量,又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專業綜合素質的目的,筆者近兩年來在動物學及其實驗課程中分別對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了相應的改進嘗試。
一、動物學理論課調整
1.突出教學內容主線。首先在原動物學教學大綱基礎上進行了內容的精簡與主線的突出。以動物演化為線索,突出進化歷史中發生重大質變的事件,例如細胞、體制、胚層、體腔、體節、脊索、脊椎等的演化或飛躍及其演化意義,強調不同類群動物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規律對其生存環境的適應意義,使學生能結合動物個體和系統發展的內在聯系來掌握動物類群的主要特征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秉承上述總體授課思想,對動物結構特征的講述要注意橫向、縱向兩個聯系,橫向聯系動物的生活環境、生存方式,讓學生理解動物體所有的形態結構特征都是為了適應其特定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縱向聯系其他近緣動物類群,讓學生理解新結構特征出現的重大演化意義,以及動物是如何從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到多細胞生物,到最終演變為復雜而高級的脊椎動物的整個演化過程。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除系統掌握動物學的基礎知識外,還要了解動物在生態系統的作用及地位,動物在工、農、醫及環保等方面的實際應用價值,動物與人類的密切關系等。在講授每個類群的分類及代表動物時,隨時聯系實際應用、聯系最新學科發展、聯系媒體關注的動物方面焦點新聞等,可補充仿生學(例如鯊魚服、雷達)、動物生態學(例如生物入侵)、保護生物學(例如瀕危動物成因、保護措施)等多方面的應用或研究實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眼界,同時也培養學生環境保護、生態文明意識。
2.加強啟發與探究式教學。因為動物學授課對象一般為低年級本科生,理論課授課方式不要完全顛覆傳統的講授方式,但要增加啟發式、探究式課堂教學比重。根據授課內容特點,例如大量動物形態結構特征知識,充分發揮多媒體優勢,使授課內容更加直觀,形式更加多樣化[4]。動物學課堂要多使用圖片和多媒體視頻,可通過大量瀏覽國內外著名的動物紀錄片,將與課堂內容緊密相關的片段剪輯成獨立小段落,以利于課堂使用。將傳統的由教師給學生灌輸的講述方式,轉換為直接展現在學生眼前,由學生自己去發現、總結。講授動物形態結構特征前,可先不直接給出知識點,而是提示讓學生根據自己生活經驗去推測,或提前布置課外任務讓學生去戶外或實驗室觀察,由學生自己探究、總結出該類群動物是如何在其形態結構上適應其生活環境的。同時增設問答、討論環節,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糾正,最后再講授書本上的知識點并總結。
還可布置課外任務讓學生自行查閱文獻、了解最新研究進展。例如在講授爬行動物一章時會涉及恐龍及其滅絕原因的探討,講鳥類一章時會涉及鳥類的起源,這些均可布置任務讓學生查閱自己感興趣的最新研究文獻,撰寫讀書報告,甚至讓學生自己來做報告。這樣既能培養學生文獻閱讀能力,又拓寬了學生的眼界,鍛煉了綜合能力。
二、動物學實驗課改進
1.精簡重復性實驗操作,增加自主設計實驗內容。對實驗課程內容及其相應教學方式也進行了改進,主要體現在整合或精簡對實驗技能重復要求的內容,增設學生自主設計實驗環節。首先,整合并精簡以顯微鏡觀察裝片為主的實驗內容,精簡部分解剖實驗,這些實驗對學生操作技能上的訓練存在雷同,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無太多新意,可通過其他教學方式部分取代。為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可適當將其中的部分內容調整為學生自主設計實驗,例如將小鼠的解剖與觀察實驗進行調整,仍以小鼠為實驗對象,將內部結構的解剖觀察調整為小鼠習性與行為觀察,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來驗證小鼠的學習行為。
進行自主設計實驗時,教師要提前向學生布置好實驗任務,講清要求,學生通過查閱文獻資料,自主設計實驗方案,教師也可適當給出建議方案。學生的設計方案需提交老師審核,經老師提出意見,確保方案合理可行后才可實施。學生提前自行制作相應實驗裝置。實驗課上各實驗小組獨立完成實驗內容,教師整體輔助和監督,最后檢查、總結即可。學生完成實驗后要求按照科研小論文的結構完成實驗報告,要用圖表形式呈現實驗數據,要交代實驗目的、方法、結果和討論等基本科學論文要素,這樣可以使學生經歷一次完整的科研訓練。同時通過自主實驗調動了學生主觀能動性,鍛煉了學生運用專業知識尋找科學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2.充分發揮多媒體優勢進行實驗記錄。過去動物學實驗的報告很多要求以繪圖方式呈現[5],但繪圖耗時長,當堂繪圖所占時間過多,會擠壓動手操作時間,且學生繪圖水平參差不齊,繪圖結果往往并不能真實體現學生掌握情況。隨著現代科技發展,人手一部智能手機,隨時隨地可拍照或拍攝視頻,因此可利用拍照來部分取代繪圖。例如在鯽魚、牛蛙等動物解剖實驗中,可不再要求學生繪制內臟原位示意圖,而是讓學生拍攝動物體解剖原位照片,后期在照片中標注和說明各部分結構。還可拍攝器官組織的細節放大圖,或記錄解剖不同階段內部結構所呈現的不同狀態,此外,也可用視頻記錄器官、組織運動,如心臟搏動、血液流動等,這些僅靠傳統的繪圖手段均無法獲得。通過多媒體手段記錄實驗結果,能極大地豐富和擴展實驗資料。學生也通過記錄、標注、說明過程鞏固了實驗教學內容。曾有學生提交含有說明字幕的實驗記錄視頻,經過精心剪輯,制作精良,效果非常好,可用于課堂教學推廣。同時學生仍要上交紙質實驗報告,部分實驗內容根據要求保留傳統繪圖。這樣傳統與現代記錄手段相結合的實驗報告完成方式能達到充分提高學生積極性、強化鞏固理論知識的效果。
三、結束語
在全國高校普遍壓縮學時的大環境下,專業基礎課的地位不能動搖,更不能因為學時的壓縮而降低教學質量。在面對保證教學質量與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雙重挑戰下,對教學的各個方面進行合理的改革嘗試是唯一途徑[6]。筆者通過上述教學改革嘗試,確實在提高學生專業興趣、培養學生綜合專業素質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教學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從而逐漸達到新形勢下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陳艷珍,張秀珍,宋新華.應用型本科院校動物生物學課程改革與實踐[J].生物學雜志,2015,32(3):110-112.
[2]梁建坤,于凈,翟菲,等.在學時壓縮的情況下保證基礎課教學質量的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4,(5):16.
[3]黃詩箋.動物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探討[J].中國大學教學,2007,(2):20-22.
[4]楊華,沈恒麗.高等師范院校動物學教學模式改革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2,(6):29-30.
[5]王利明.不斷改革探索,提高動物學實驗課程教學效果[J].科教導刊,2015,(11):85-86.
[6]胡建華,陳玉祥,邵波,等.我國高等學校教學改革30年[J].教育研究,2008,(10):11-20.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of Zoology and Its Experiment Cour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duced Class Hours
YANG Xiao-jing,GU Yan-sheng,LI Ji-hong,MA Xiang-ru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icences,Wuhan,Hubei 430074,China)
【關鍵詞】無機化學 實驗教學 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09)05-0078-02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飛速發展,提高教學質量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首要任務,是高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1]實驗教學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聯系理論教學的橋梁和紐帶,又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途徑,在高校教育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無機化學實驗是中藥學專業學生必修的第一門基礎實驗課,具有一定的啟蒙性。通過實驗,加深對無機化學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的理解,訓練基本實驗操作和技能,培養學生從事科學實驗的良好習慣和進行科研工作的實踐能力,從而為后續課程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和中藥化學等實驗的學習和進行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3]所以,實驗教學質量的好壞和高低,直接影響到中醫藥院校中藥專業的生存和發展及新世紀中藥專業人才素質和能力的培養。為此,我們在平時的無機化學實驗教學中,不斷地進行探索與實踐,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實驗教學效果,以適應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的發展需要。
一、教師堅持預試,學生認真預習,做好課前準備工作。
堅持做好課前預試,是保證實驗教學良好效果的前提條件。教師實驗操作的基本動作是否規范,實驗中所用試劑和儀器是否準備齊全,儀器設備是否正常工作和運行,直接影響到實驗教學的效果。因此,每個實驗教學前,我們按課本中的實驗要求和步驟全部預試1~2遍。一方面,使自己的實驗操作規范、準確和熟練,便于為學生做演示實驗和示范操作;另一方面,對實驗中可能會發生的問題和異常情況,提前預試,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在實驗中能及時提醒學生避免不必要的錯誤和失誤,正確解答學生實驗中遇到的疑問,確保每個學生都能成功,從而提高實驗課的教學質量。
另外,能否使實驗順利進行,學生的課前預習也非常重要。因此,我們要求學生在實驗前一定要認真預習,詳細閱讀有關的實驗內容,明確實驗目的,弄懂實驗原理,弄清楚基本的實驗方法,對實驗儀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有初步的認識,避免盲目操作,熟悉安全注意事項,讓學生帶著問題做實驗,提高實驗效率。
二、加強實驗教師在實驗過程中的指導
正確指導是實驗教學成敗的關鍵,在實驗教學中重視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全方位的指導,有助于學生實驗能力的提高和培養。所以,在學生做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不能放任自流,要進行全程巡視指導,隨時觀察學生的實驗進展,及時糾正錯誤,努力做到“有求必應,無求有應”。所謂“有求必應”是指當學生遇到困難、疑問和無法解決的實驗問題時,我們隨時予以解答和指導,保證學生實驗的順利進行。所謂“無求有應”是指在巡視過程中發現學生操作的錯誤和不規范,教師應及時給予糾正和示范,既要耐心、細致地言傳身教,又要認真、嚴格地要求學生,保證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切實提高。
1.一些技巧性較強的實驗操作要領,不但要對學生精心指導,還要讓學生反復練習。如用移液管移取一定量的液體,減壓過濾中剪與漏斗大小相適應的濾紙等操作,學生都要反復操練,才能掌握其操作技巧,不出現失誤。
2.指導學生認真思考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巡回輔導,發現共性問題,及時向全體學生作補充指導,發現學生的操作步驟有錯誤或觀察判斷不正確時,要及時予以糾正。例如“藥用氯化鈉的制備”實驗中,為了檢驗SO42-離子是否沉淀完全,要沿燒杯內壁滴加BaCl2,觀察有無沉淀生成,大部分學生不知所措,無法確定有無沉淀,此時應指導并演示沿燒杯壁滴加BaCl2,從側面觀察燒杯內壁比從上面觀察的效果和現象更清楚、更明顯、更易判斷有無沉淀。
三、根據實驗條件和實際情況,適當改變實驗步驟,減少試劑用量,節約時間,提高實驗效率。
如“醋酸電離度和電離平衡常數的測定”實驗中,配制不同濃度的醋酸并測定其pH值,在配制溶液時將書中“由濃到稀”改為“由稀到濃”配制溶液并分別編號,既方便了下一步“由稀到濃”用pH計測定各溶液的pH值,又避免了混亂,節約了時間,從而加快了實驗進度,提高了實驗效率。
此外,在許多性質實驗中,我們本著只要能觀察到現象即可的原則,盡量減少試劑的用量,既節約了資源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費,又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既讓學生樹立了構建節約型社會的科學理念,又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環境保護的意識和綠色化學的思想,切實做到了既環保又經濟。
四、更新實驗教學內容,增加設計性實驗項目。
無機化學實驗大多為驗證性實驗,學生做實驗只是按照書上說的去做,最后觀察現象記錄數據。很明顯這種實踐教學已不適應當今高等教育和教學的發展。為了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實驗技能和創新能力,我們對實驗教學內容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刪除了毒性大的重金屬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實驗“銅、銀、汞”,而增加了綜合設計實驗“無機陰、陽離子的鑒定和未知物的鑒別”。在設計性實驗中,學生自己探索,自主設計路線和方案,自行選擇合適的試劑、實驗材料、儀器等。一方面,考察和檢驗了學生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和水平,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將來在實際工作中可能會遇到很多新問題,需要自己根據所學的基本理論解決出現的實際問題,同時鍛煉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了良好的科研素養和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
五、建立科學的實驗成績考核體系
為了全面、客觀、公平地反映學生的實驗綜合能力,激發學生對無機化學實驗的興趣,我們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對無機化學實驗成績進行綜合考評,并在第一次實驗課時給予公布,讓學生心中有數,從而引起對實驗課的重視。
1.紀律、安全、衛生占20%。無機化學實驗是中藥專業大一新生接觸的第一門實驗課,有些學生在中學根本沒進過實驗室或很少親自動手做實驗。所以,培養科學的實驗態度和良好的實驗習慣至關重要。我們將學生上實驗課是否遲到早退、在實驗室是否打鬧喧嘩、是否自覺維護實驗室和自己實驗臺面的衛生、是否遵守實驗室安全守則等方面作為實驗考核指標。
2.課前預習占20%。由于預習報告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學生的預習情況,我們主要通過課堂提問、回答實驗后面的思考題、開展實驗的進展和速度、對儀器的使用情況和熟練程度等方面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考察。
3.操作過程占20%。教師在巡視指導的過程中,應關注關心每個學生,觀察他們是否嚴格遵守操作規程、認真操作、細心觀察現象、積極思考問題,了解學生能否正確并熟練使用實驗儀器和設備、能否按照完整的實驗方案按時完成實驗等,最終對操作過程給予評價。如遇到個別學生嚴重違規操作,出現安全隱患,一定要嚴肅批評教育并對其操作過程酌情扣分。
4.實驗記錄和結果占20%。在實驗課期間,對學生進行口頭考核,隨機提問全部或一部分實驗的現象,檢查是否如實而有條理地記錄實驗現象和所得數據,觀察其產品的外觀、質量等,從而了解實驗結果的成敗與好壞。
5.實驗報告占20%。實驗報告除了寫實驗目的、原理、步驟、結果、思考題等常規內容外,還要求學生自我發揮,對每次實驗的成功與不足之處進行總結和分析,及時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高實驗工作能力。同時,強調實驗報告書寫格式,培養規范寫作科學論文的能力。在批改實驗報告過程中不僅對書寫內容提出修改意見,對書寫格式也給出改進建議,讓學生學會如何將自己的實踐工作以書面的形式展示出來,努力提高寫作水平,為后續實驗課的學習和畢業論文的設計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以上是我們在日常的無機化學實驗教學中提高教學質量的一些探索與實踐。目前,我們的實驗教學中還存在著許多不足和欠缺的地方,需要我們在以后的教學中進行不斷地努力和探索,這就要求我們實驗教師要積極進行實驗教學改革,勇于探索新的實驗教學方法,不斷探究新的實驗內容。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思想,激發學生的創新動機和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切實提高無機化學實驗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從而滿足當今社會需要動手能力強、創新能力高、適應性強的復合型人才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黃慧敏、洪秋媛.探索高校實驗教學改革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J].實驗室科學,2004.1(24):22~24
[關鍵詞]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AHP;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024(2013)07-0104-06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高技術產業成長的超循環演化與融合拓展機制研究”(批準號:71203172);武漢市青年科技晨光計劃項目“武漢市高技術產業融合成長模式研究”(批準號:20115043109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高技術產業融合成長的績效評價與模式優選”(批準號:2012-IB-094)
[作者簡介]汪芳,武漢理工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技術產業經濟與產業優化;
吳肖麗,武漢理工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為高技術產業經濟。(湖北武漢430070)
一、引言
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產業快速發展,生物技術產業相繼受到各國的關注。生物技術產業的成長在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同時為解決資源枯竭和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全球性的重大問題提供了新的契機和思路。例如,美國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致力于以基因重組技術和單克隆抗體技術為標志的生物技術的研究,其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帶動了國內經濟的快速增長,而且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如今美國生物技術水平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同時,歐洲國家也相繼將目光投向了生物技術產業,通過發展生物技術產業不僅帶動了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還激發了市場潛能,并促進了國家的技術創新。可見,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將對一國高技術產業發展乃至整體經濟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1986年3月,我國啟動實施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其中生物技術是包括信息技術等在內的7個高技術領域之一。2009年,我國又提出了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一重要戰略,生物技術等產業被列為我國現階段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對象。至此,生物技術產業已經逐漸受到了各界的廣泛關注,成為了相關研究的熱點問題。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資源匱乏、環境污染等諸多問題逐漸顯現,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受到關注。值得注意的是,評價一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僅僅要衡量它的經濟效益,還要綜合考慮其對環境保護、技術創新等多個方面的影響。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在未來幾十年內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如何培育生物技術產業朝著系統化、高端化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是我國現階段面臨的現實問題。本文的研究基于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現狀,并運用相關評價方法,對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評價進行研究。
二、相關研究綜述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具有全局性、長遠性、導向性和動態性特征的新興產業。生物技術產業作為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其未來可能發展成為我國的支柱產業,然而,目前我國學界關于其可持續發展評價研究較為缺乏,已有研究主要針對整體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分析,如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模型及評價指標建立、潛力及演化分析等,而對具體產業諸如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評價研究較為少見。彭熠等認為科學技術基礎、投入力度與投融資機制、人力資源、政策、產業布局與結構這5個因素主要影響著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整體提升。陳衍泰等提出戰略性新興產業演化的兩階段分析框架,總結了戰略性新興產業演化的“四維度”影響因素,即新技術維度、市場需求維度、產業生態系統主體維度、制度環境維度。熊勇清等則進一步構建了基于基礎性因子、激勵性因子、創新性因子、政府戰略導向性因子4個維度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環境的指標體系。此外,還有學者運用相關評價方法,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進行評價。胡振華等構建了“AHP-IE-PCA”組合賦權的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模型,并將其應用于N縣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與評價中。劉嘉寧則采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相結合的分析方法,構建了適用于戰略性新興產業且具有發展性、戰略性、新興性、資源環境匹配性、產業體系完整性五方面特征的評價指標體系。霍影進一步運用AHP方法為基本評價方式,以科技實力、金融環境及政策環境為評價準則,對東北三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潛力作出評價。賀正楚等構建了以“產業全局性”、“產業關聯性”、“產業先導性”“產業動態性”為一級指標,共13個二級指標的戰略新興產業評估指標體系,最后依據AHP確立了指標權重。此外,國外學者多集中于對生物技術產業某個細分領域的研究。Pietro A.S.Mendes等運用AHP技術對巴西生物柴油生產和使用的可持續性進行了評價分析。Jui-Kuei Chen和I-Shuo Chen利用模糊網絡分析法構建了中國臺灣生物技術產業全面質量管理模型,為提高產業發展質量和保持世界市場份額提供了思路。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客觀評價對于研究七大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其指標的選擇對于本文所要研究的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起到了指導作用。上述學者在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評價指標體系中,技術因素居于重要地位。劉嘉寧提出了發展性即產業的盈利能力是產業發展的內在動力。環境和政府因素均是眾多學者必不可少的考慮對象。從現有文獻看,雖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逐漸成熟,但針對生物技術產業發展評價展開研究的文獻較為少見。
近年來,全球經濟呈現出不平穩的發展態勢,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逐漸受到關注,相關研究日益豐富。當今可持續發展研究已經涉及企業、產業、資源等各個層次,研究內容逐漸擴展與延伸,應用研究也十分廣泛。駱玲和唐志紅運用層次分析法從發展基礎、協調能力和可持續性三個方面構建了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評估指標體系。侯合銀和王浣塵對高新技術創業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評價研究,并設立了評價指標體系。孫艷玲構建了四川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并應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對四川省21個市州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了定量評價和分析。魏龍和潘安運用層次分析法對我國稀土資源可持續發展進行了研究。此外,李琳等、張思鋒和沈志江等分別運用AHP法建立可持續發展評價模型對區域體育產業、資源型城市能源產業進行評價。
綜上,可以發現諸如生物技術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評價研究并不多見。這既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義所在,也將是對可持續發展評價研究應用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延伸與擴展。此外,在可持續發展評價相關研究中,層次分析法主要應用于確定指標權重,該方法的應用較為廣泛,其將為本文的研究所采用。
三、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現狀
生物技術推動著當今國際科技的發展,也是世界高技術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過去10年,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及相關領域的論文總數已占全球自然科學論文的50%以上;近10年來,《Science》評選的年度10項科技進展中,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占50%以上;2008年評出的SCI影響因子前20名期刊有16種屬于生命科學類。由此可看,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各國競爭的戰略重點。縱觀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歷程,一些方面與國外先進國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未來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本文將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現狀總結為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產業基礎薄弱
近5年來,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其產值以年均22.9%的速度增長,2011年實現工業總產值近2萬億元,約占高技術產業總產值的21%,比2007年比重增加了近4個百分點。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等的快速發展,使得生物技術產業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同時,出現一批年銷售額超過100億元的大型企業和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的大品種,我國在生物技術研發、產業培育和市場應用等方面已初步具備一定基礎。我國對于生物技術產業目標明確,到2015年,生物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生物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但在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歷程中,其產業布局和產業鏈現狀并不樂觀。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估計,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化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15年以上,而且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還有部分省市為了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而忽視自身的資源稟賦特點、區位優勢等,造成產業趨同、惡性競爭、產業區域分工和布局不合理等問題,未能形成一定的產業競爭優勢。
從我國的戰略角度和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基礎來看,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具體表現在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競爭力薄弱以及發展不均衡等方面。
(二)技術創新新模式面臨挑戰
長期以來,我國多數生物技術企業受專利保護驅使,產品的技術創新多在企業內部進行,外部資源借助較少。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的聯系太過疏遠,存在著“兩張皮”的現象,而技術又主要來源于高校和科研機構,從而導致技術研究、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鏈條。2012年2月,在四川大學發起并主辦的生物技術藥物研發與成果轉化協同創新聯盟研討會上,啟動了全國首個“校企地協同創新”聯盟,即由科研機構、高校、政府和企業形成的聯盟,旨在促進產學研深度合作。這種創新模式的啟動對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是一個啟發,我國生物技術企業要打破“脫節”狀態,探索技術創新新模式是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
系統性、科學性、有效性的創新模式對高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是決定生物技術產業競爭力的基礎因素。擁有核心技術、專業化分工等將促使產業由粗放式發展向集約式發展轉變。
(三)投資體系尚未完善
生物技術創業投資日趨活躍,為生物技術產業提供了資金支持,加快了產業發展的步伐。2010年,我國創投市場所發起的投資案例分布于23個一級行業共817起投資案例。其中生物技術/醫療健康名列前茅,位居第三位(見表1和2)。生物技術/醫療保健領域全年共發生77起投資案例,涉及投資金額共計4.57億美元,較2009年全年46起投資案例及1.90億美元的投資金額,漲幅分別為140.5%和67.4%。《“十二五”生物技術發展規劃》指出,要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基金,鼓勵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設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生物技術領域創業投資。但是,我國至今仍未建立創業投資統計體系,不能為引導和管理創業投資發展等提供依據。生物技術產業具有產品開發周期長的特點,需要長期、巨量的資金投入。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的融資渠道較為單一,投融資體系不完善制約著生物技術的基礎研究與商業化。
的確,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得到了投資者的青睞,但相比較發達國家來看,整個投融資體系的建設要走的路還很長,而諸多因素影響著投融資體系的完善。因此,我國生物技術產業要實現長遠發展,不僅要體現在保持創業投資的活躍勢頭方面,還在于整個資金體系能夠得到保障和可持續的推進。
四、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評價研究
(一)評價方法
現階段對于產業可持續發展評價的研究中,主要是將層次分析法和其他方法相結合,其中運用層次分析法來獲得權重值。層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國運籌學家Saaty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是一種將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結合的、系統化、層次化的分析方法。本文首先將根據研究需要,在劉嘉寧、霍影等對戰略性新興產業評價指標體系和產業可持續發展評價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一個戰略性新興產業要維持它自身的穩定持續發展,必須有可以使產業長遠發展的核心技術作支撐,同時可以和周圍環境形成良好的生態循環。本文認為,要衡量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生物技術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充分考慮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經濟因素、技術因素、環境因素和政府因素。因此,評價指標體系包括經濟因素、技術因素、環境因素和政府因素四個方面,且每一個因素將包括多個指標,整體16個指標就成為了對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評價的指標體系(具體參見表3)。本文將在魏龍等研究的基礎上,運用AHP對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評價進行研究,以確定各指標對于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權重。
(二)建立遞階層次
將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分為若干個元素進行研究,并按照一定屬性自下而上地將這些元素分為若干個組,每一組構成一個層次。同一層次的元素對下一層次的全部或部分元素起支配作用,同時又受上一層次元素的支配。根據以上框架和所提出的指標體系,建立了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遞階層次關系,具體見表3。
(三)構造比較判斷矩陣
本文將根據上述建立的遞階層次,自上而下地構建判斷矩陣。將A作為準則層,其對下一層次元素Cn具有支配關系,在現有研究基礎上,將Ci和Cj之間的重要程度用數量表示,以此類推到下一層次元素之間的重要程度關系。具體而言,重要程度關系的取值為1~9,1表示Ci與Cj一樣重要,3表示Ci比Cj稍微重要,5表示Ct比Cj重要,7表示Ci比Cj重要得多,9表示Ci比Cj特別重要;2、4、6、8表示上述相鄰兩個標準之間折中的標度。此外,Ci比Ci的判斷系數是Ci比Cj判斷系數的倒
(四)層次單排序
本文利用和積法來計算最大特征向量,并最終得到層次單排序,具體可見表9。其中,λmax為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C.I.為判斷矩陣,R.I.為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C.R.為隨機一致性比率。具體而言,C.I.的計算式為:
C.I.=(λmax-n)/(n-1)
當C.I.=0時,表明判斷矩陣具有完全一致性,反之亦然。C.R.的計算式為:C.R.=C.I./R.I.,當C.R.
(五)層次總排序
層次總排序反映的是每一層次的所有元素對于總目標層的影響權重,本文得到的層次總排序見表10。此外,本文還對層次總排序進行了一致性檢驗,當C.R.
(六)評價研究結果
從表10的層次總排序中可以看出,在準則層面中,經濟因素對于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權重最大,其次是技術因素,政府因素影響權重最小。從P層次總排序結果來看,對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影響權重最高的5個指標分別為:產業盈利能力、技術成果轉化率、R&D經費支出、產業就業比重和單位產值能耗。其中,產業盈利能力反映了該產業的發展潛力,產業盈利能力體現在市場需求上,市場需求是產業發展的永久動力;技術成果轉化率對于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作用十分明顯,較低的技術轉化率使產業演進受到影響,不利于進一步的R&D投入以及擴大再生產,從而影響其可持續發展;產業就業情況反映了這一產業的社會效益,生物技術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要以企業人員的生存為支柱;單位產業能耗影響權重位于第四位,體現了生物技術產業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的特點。值得關注的是,政府因素中研發補貼影響權重位居此層次前列,表明政府對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支持對于該產業可持續發展同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在如今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現狀中得到了體現。產業融資水平影響權重為0.035,其作用在評價體系中并未顯現出來,這也體現了我國產業投融資體系不甚樂觀的現狀。可見,本文的評價結果中的重要影響因素與前文所綜述的文獻中關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潛力指標體系基本吻合。
根據評價結果,本文認為實現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在已有優勢的基礎上繼續前進,同時也要彌補各項不足,探索產業創新新模式,加強產業關聯程度,繼續完善投融資體系,來引領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五、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在相關產業可持續發展評價研究的基礎上,建立對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利用AHP對上述產業進行評價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產業盈利水平和技術成果轉化率兩個指標對于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權重最大。本文認為,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原因在于現階段其發展仍受制于企業自身的生產、研發、經營等相關環節,雖然政府支持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其作用顯現并不明顯。根據上述結論,本文將針對性地提出幾點政策建議,具體如下:
(一)積極為生物技術企業提供良好的生產經營與市場競爭環境
應適當提供稅收優惠政策,增強企業盈利能力,以提高其整體競爭力。作為高技術產業的生物技術產業,較高盈利能力將成為相關企業乃至整個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否則資金缺乏等一系列問題將嚴重制約企業及產業發展,影響產業可持續發展。所以,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將有力地改善相關企業的資金實力,為投入新的研發并轉化為實際成果提供幫助。
(二)重視技術成果轉化水平
應積極配合企業相關研發活動的開展與實施,大力引進專家學者,為產業內企業的成果轉化提供人才與技術支持,形成產學研的有效結合。技術方面的支持將成為相關企業高速發展的關鍵性保障,這是諸多高技術產業所呈現出的共同特點,生物技術產業也不例外。政府相關部門還應該積極搭建成果轉化平臺,提高成果轉化效率,促進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
(三)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和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
我國要逐步建立針對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不同階段的風險投資體系,在多個渠道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對于私人投資者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來提高生物技術產業的資本市場融資比重;與此同時,要加大政府金融支持。在發展進程中盡量杜絕各個環節資金缺口的狀況出現,對于部分企業,必要時政府可進行干預,來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實現。
(四)繼續推進對生物技術產業的政策支持
應增加科研經費投入,制定系統的、有針對性的、多層次的政策支持體系,為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前文所提到的863計劃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對于推動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作用不可忽略。本文認為,這些科研計劃與產業發展規劃將是政府部門推動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直接力量來源,應該成為未來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政策內容。
參考文獻:
[1]彭熠,黃祖輝,郭紅東.中國生物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分析與評價[J].科學學研究,2006,(2).
[2]陳衍泰,程鵬,梁正.影響戰略性新興產業演化的四維度因素分析——以中國風機制造業為例的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2,(8).
[3]熊勇清,曾鐵錚,李世才.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成長環境:評價模型及應用[J].軟科學,2012,(8).
[4]胡振華,黎春秋,熊勇清.基于“AHP-IE-PCA”組合賦權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模型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7).
[5]劉嘉寧.戰略性新興產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理論思考[J].經濟體制改革,2013,(1).
[6]霍影.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潛力評價方法研究——以東北3省為例[J].科學管理研究,2012,(1).
[7]賀正楚,吳艷,周震虹.戰略性新興產業評估指標的實證遴選及其應用[J].中國科技論壇,2011,(5).
[8]Pietro A.S.Mendes,Allan Kardec Barros,Luiz Antonio d’Avila.Multicriteria Mapping of Stakeholder Preferences for theSustainability of the Brazilian Program for Biodiesel Productionand Use[J].Environmental Progress&Sustainable Energy,2010,(3):1-9.
[9]Jui-Kuei Chen,I-Shuo Chen.TQM measurement mo-del for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in Taiwan[J].Expea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9,(36):8789-8798.
[10]駱玲,唐志紅.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評估指標體系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8).
[11]侯合銀,王浣塵.高新技術創業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3,(8).
[12]孫艷玲.基于DEA方法的四川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J].軟科學,2008,(6).
[13]魏龍,潘安.中國稀土資源可持續發展研究[J].軟科學,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