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環境設計和環境藝術設計的區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藝術化;城市環境;設計
一、前言
目前,國內城市環境藝術化設計還不夠到位,同時,很多城市還沒有充分意識到進行城市環境藝術化設計的重要性,因此,研究藝術化的城市環境設計很有意義。
二、環境藝術設計概述
1、環境藝術設計的定義
城市環境藝術設計是指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范圍內運用生態學原理和系統環境設計方法去指導改變城市生產和消費方式,挖掘城市內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潛力,建設環境合理生態健康、景觀適宜的環境空間的一種規劃方法。
2、環境藝術設計的特點及其意義
(一)環境藝術設計綜合了地理學、建筑學、城市規劃學、設計美學、社會學、文化學、史學、考古學、宗教學以及心理學等諸多學科。城市環境藝術是一個城市的社會、經濟、文化綜合建設與審美等方面相互結合的一種藝術,是人造藝術與自然環境藝術的綜合體現,滿足了人類生活的需求又體現人類社會的發展與自然和諧,推動人類探索城市環境的持續發展。
(二)環境藝術設計作為一門邊緣綜合藝術學科出現在設計舞臺上,綜合了人文、地理、科技、建筑、施工等方面的內容,環境藝術對人類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造就了繽紛絢爛的空間效果。中國城市在多元社會的推動下,其發展形式也越發現代化,功能與形式多樣化,專業化,城市環境藝術集城市功能先進性與文化悠久性,融科學性、趣味性和藝術性于一體,是溝通社會,自然的大眾藝術,通過生活環境藝術化,促進人際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設,推動城市環境藝術與城市環境設計的發展。
(三)環境藝術設計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融,尊重人的視覺,聽覺,觸覺,心理,物理諸方面的因素,要充分依托自然條件,結合氣候條件,地理條件,山水,道路,植被等因素,創造自然和諧的生活環境。
(四)環境藝術的發展原則應堅持社會性、經濟性、生態性、地域性、歷史性的基本原則,對社會中的“人”,“環境”的概念有了新的認識,在經濟浪潮的推動下,文化建設也邁向更高的層次,環境建設向城市多元化道路發展,城市環境藝術化已成為迫切的需求。
(五)從環境藝術設計的風格而言,環境藝術設計把自然,人文,藝術協調相融,體現城市大環境發展的特點,滿足人類生活與精神上的需求,重視環境藝術的個性與城市建設相輔相成,起到豐富城市空間的作用,使之既跟上時展,又提高文化層次,創造富有地區特色和精神文明的環境藝術,保證城市環境有良好的持續性發展。
三、現代城市環境藝術設計手法的傾向
1、觀賞性以及標志性傾向
從傳統是城市環境設計理念這方面而言,城市空間的標志性和可識別性是環境藝術設計的基本特征,在很多城市多將具有標志性的景觀小品作為城市的識別標志,成為城市的視覺焦點。由于一些雕塑環境藝術設計小品居于很強的標志性和觀賞性,因而大多數都放置在城市的重要位置,如城市出入口的地方,綠地的中心等。而觀賞性與標志性并重是現代城市環境藝術設計手法的兩種基本傾向,而這種傾向也體現了城市環境藝術設計的兩大趨勢:其一,是一些“ 望型”的遠距離大型建筑標志物,它以獨特的造型、醒目的色彩、厚重的質感以及特殊的肌理等特征作為城市的背景屹立于城市的一角,例如,在紐約市哈德遜河濱水區有兩座雕塑,這兩座雕塑是著名雕塑家馬丁·皮耶爾設計的,以不銹鋼作為柱臺,簡潔大方而且有力,剛好與隔岸相望的自由女神遙相呼應,因而成為了哈德遜輪渡旅客的里程碑,同時也成為了當地巴里特城市公園的界標;其二就是“親和性”的近距離小型雕塑,這種雕塑的尺度塑造以人體相當,非常具有親和力,沒有圍欄,也沒有厚重的基座,小巧靈活地放置在道路位置,給人們的生活注入一些趣味和驚喜,也成為當地的標志物。例如,“三口之家”的小型雕塑,就非常具有親和力地放置在上海南京路的步行街,成為具有觀賞價值的標志物。
2、動感性以及藍化傾向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自身生活和工作的環境越來越重視,對于環境藝術的要求也不斷提高,標志性和觀賞性的環境景觀設計已經無法滿足現代人對多元化生活的需求了。因而,現代化城市環境藝術設計師們將綠化空間環境和藍化空間環境納入了藝術設計的體系中。其中,最主要的藍化和綠化工具就是水。水在城市環境設計中是一個古老而又不會落伍的因素。現代城市環境水元素的設計更加突出了“嬉水”的思想,注重水和人的關系,注重水以及周邊景物之間的關系。水是城市環境藝術最為重要和經典的設計題材,既可以動,也可以靜;既可以喧鬧,也可以無聲;既可以嬉玩,也可以觀賞。
3、復合功能化傾向
現代化城市的環境藝術設計中,標志化、觀賞化、實用化、藝術化和裝飾化等傾向必然會導致環境藝術設計復合功能化的傾向。環境設計中既要突出實用功能,也要滿足人們的觀賞功能、藝術審美功能、裝飾功能,豐富城市的文化生活。例如,加利福尼亞州薩克拉門河谷的綠景園辦公區中,由著名藝術設計師朱迪·麥基設計的經典雕塑“銅貓長凳”,其基本原型是座椅,突出了作為座椅的實用功能,同時又以貓作為裝飾,突顯了藝術性和裝飾性,是現代城市環境藝術設計功能復合化傾向的優秀典范。
四、環境藝術的發展原則
環境藝術的發展原則應堅持社會性、經濟性、生態性、地域性、歷史性的基本原則, 對社會中的“人”,“環境”的概念有了新的認識, 在經濟浪潮的推動下, 文化建設也邁向更高的層次, 環境建設向城市多元化道路發展, 城市環境藝術化已成為迫切的需求。環境建設應順應市場發展需求及地方經濟狀況, 注重節能、節材, 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資源, 提倡樸實簡約, 反對浮華鋪張, 并盡可能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 達到優良的性價比。同樣, 適宜的人居環境還需要文化層次的支持, 人類居住應該成為一門學問。現在無論是搞建筑, 搞規劃, 還是搞環境, 都不能代表人居環境,因為他們都是人居環境的一個側面。
五、加強城市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的公眾參與
1、參與提案與決策。我國現階段公眾只是處于被告知的地位,他們的觀點、建議還無法得到真正的重視。因此,應增加一些更切實有效的科學方式,在設計方案前引導性的讓公眾列舉出對環境的希望點和缺點,在宣傳解釋中使設計方案的表達更平民化,更加通俗易懂。
2、參與設計與建設。環境藝術還肩負著城市運作的實際功能,這是環境藝術區別于其他藝術的根本所在。因此如果能在有序的指導下,組織使用者――公眾參與部分設計與建造,能增強這種場所的歸屬感、認同感。
3、參與維護與發展。公眾參與維護與發展的主要途徑是成立基金和相關組織,這也應成為我國日后發展的方向。至于相關的保護與發展組織,筆者認為可從目前現有的社區組織進行發展,逐步培養公眾參與維護與發展環境藝術的意識與經驗。
六、結束語
在今后城市設計中,要向著藝術化的方向發展,藝術化的城市設計才能夠將城市的現代化設計理念體現出來,讓城市更加適合人類居住。
【參考文獻】
環境藝術設計是近幾年來越發蓬勃發展的一個行業,它本身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但又通過多樣的表現手法營造出具有特定精神內涵的空間形態,反映使用者的心理。這樣就把越來越多的時尚潮流和科技元素賦予給這個專業本身。環藝的建筑的設計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建筑設計,這門專業的加入是為了讓我們在做室內外設計的時候更加有統一性,更好的理解空間的功能性、復雜性以及多樣性。作為藝術,它比建筑藝術更巨大,比規劃更廣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它是人與周圍的人類居住環境相互作用的藝術。
環境藝術設計廣義上分為:室內設計和室外空間設計,狹義上就是指室內設計。室內設計就是為特定的室內環境提供整體的、富有創造性的解決方案,它包括概念設計、運用美學和技術上的辦法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室外有園林設計,景觀設計,建筑外觀設計,綠化設計,城市雕塑,商業用地環境規劃等等。即以研究和設定室內空間、光色、家具、陳設諸要素關系為目標的室內設計,和以研究和設定建筑、綠化、公共藝術、公共空間和設施諸要素關系為目標的環境景觀設計。例如威廉?莫里斯的“紅屋”,住宅應用了很多哥特風格的細節特點,如塔樓、尖拱入口等摒棄維多利亞時期那種為裝飾而裝飾、漠視設計的基本原則的建筑、設計風格,只需簡單的設計,要“裝滿中世紀精神”,外觀造型和室內都遵從師承自然的原則,只不過建筑還處于手工制造,而到了現代主義時期,弗蘭克?賴特提出“有機六原則”:1)簡練應該是藝術性的檢驗標準;2)建筑設計應該風格多種多樣,好像人類一樣;3)建筑應該與它的環境協調,他說:“一個建筑應該看起來是從那里成長出來的,并且與周圍的環境和諧一致。”4)建筑的色彩應該和它所在的環境一致,也就是說從環境中采取建筑色彩因;5)建筑材料本質的表達;6)建筑中精神的統一和完整性。流水別墅是現代建筑的杰作之一。別墅的室內空間處理也堪稱典范,室內空間自由延伸,相互穿插,內外空間互相交融,渾然一體。流水別墅在空間的處理、體量的組合及與環境的結合上均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為有機建筑理論作了確切的注釋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已邁進一大步,芬蘭設計師阿爾瓦?阿爾圖在建筑與環境的關系,強調有機形態和功能主義相結合,瑪麗亞別墅被稱為“把20世紀理性構成主義與民族浪漫運動傳統聯系起來的構思紐帶”。在設計中廣泛采取自然材料,特別是木材、磚這些傳統材料,建筑作品具有與眾不同的親切感,開創了現代建筑人情味的可能性。他在“民主功能”下探索出一條人性的道路,使環境藝術設計不斷延續發展至今。
環境藝術設計從名稱上來看是新興專業,其從歷史上看卻淵源已久,不過在藝術設計分劃之下更加明確了。其與環境相和諧的概念帶入至今,已幻化得更加具體、更加明確。其中地域環境元素和以建筑相結合的民族元素最為獨特,也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民族風格的環境設計活動是審美與實用相結合的產物。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并不能隨意發揮其審美意識活動,必須首先從實用出發,遵循不同空間的功能特征并對其進行整合,與此同時滿足人們的審美情趣,設計師在這項系統而復雜的設計過程中充分運用自身對民族文化的領悟以及現代人體工程學的原理,講究室內環境的寧靜、清新、親切,創造出符合使用者心理和生理機能要求的,達到最大優化的民族風格的美的環境。環境藝術設計師貝律銘先生設計的香山飯店則在一個現代的建筑物上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筑藝術的精華,香山飯店建于北京西北郊20多公里處的香山公園內,此地風景自然天成,古木、流泉、碧蔭、紅葉,這決定了香山飯店以其園林和民居的典型性格融合在它所處的環境之中,結合地形,巧妙地營造出高低錯落的庭院式空間,匍匐在層巒疊翠之間,如同植物漫地生長。這座依偎在香山懷抱的建筑,為了保留珍貴的古樹,局部建筑形體錯動挪讓,在造型上獲得了園林建筑的性格。它具有親和力的江南民居的外部造型和西方現代建筑原則與中國傳統的營造手法,巧妙的融合成具有中國氣質的建筑空間。貝律銘先生說:對建筑創作者來說,更為重要的則是找到正確的民族化道路,使建筑具有獨特的民族形式與風格。中國范圍內部各地區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的地理空間,其獨立的地理空間有著相對于其他地域的地域特征,地域性的差別具體表現為:1)客觀的存在的地形,地貌的區別;2)處于該地域的人類社會的社會活動形態,社會群體的價值觀念,生活習慣,生活方式,審美觀念,文化傳統等。地域文化的存在是不可能改變的事實,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有差別,中國文化與其他國家的文化有差別,中國內部各地域各民族文化也存在差別。
創造能力與動手能力融合一體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基本特征。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應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既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為目的。培養這種能力的最好途徑就是推行“教學——設計——生產實踐”教育體制。這種體制優點在于:
(1)在實踐活動中能磨練學生的意志品質,增強學生的心理機能,使得他們既能獨立地開展工作,又能參與群體性的創造活動。環境藝術設計是一種創造性活動,常常是反反復復的失敗之后,最終達到目的。所以它包括了高度復雜的意志活動。意志是人自覺地調整行動去克服困難以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意志是心理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創造性實踐活動有機結合在一起。沒有堅強的意志品質,也不會有深入的、完整的認識活動,并取得成功。
(2)從根本上克服了理論與實踐的脫節現象。過去的教學方式,常常停留在書本知識上,設計與生產相脫離,設計的目的性不明確。而學校的科研項目一旦跟社會上企業相掛鉤,設計的針對性強,有利于學生所學知識的運用和再擴展,從而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縮短了學用差別和工作的適應期:同時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實際環境,接觸比較新的設備和藝,掌握行業迅速發展的脈搏,并且還能得到一線工人師傅的豐富實踐經驗及指導。
(3)促進了師資素質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直接參加了實際教學活動,提高了教師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研究能力,彌補了某些能力的不足,使教師更真切了解施工過程中的問題,選擇好科研課題,了解經濟發展對人才和科研的需求,使人才培養更有針對性。
(4)使生產企業得到了高校技術力量的支持,大大的提高了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活躍了市場,解決了社會難題,雙方都的到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完善、提高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的途徑和方法
1、突出“技藝并重”的雙軌制教學
包豪斯最早提出“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辦學理念,為全球的設計藝術教育筑起了一座豐碑。它對設計藝術的思考與定位、對教學體制的建立等方面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堅持雙軌制的教學體制,一軌是藝術理念的培養,由藝術家來承擔教學,主要訓練藝術表現的審美感悟和創造力的培養;另一軌是作坊工藝教學,由技藝嫻熟的工匠來承擔。學生初步課程學習合格者才有資格進入作坊,學習加工方法和制作工藝。學生設計制作的產品或樣稿被廠商訂購,直接投入工業化生產,取得了極大的經濟回報。我國正處于經濟高度發展時期,環境藝術設計教育如何定位,如何使人才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需求,是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環境藝術設計教育要突出“技藝并重”的雙軌制度,注重學生的技術能力和職業能力培養是改革發展的重要內容。
2、建立“實踐教學模塊”結構
整合課程體系,建立“實踐教學模塊”結構,是完善“技藝并重”教學體系的重要途徑。將基礎造型能力與工藝制作和材料技術相結合,將設計課題與施工工藝技術應用進行綜合訓練,注重知識的先進性與技術的應用性能力的培養,形成按照職業化標準進行實踐教學的模式,以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需求。運用整合能力設置課程,建立既相互關聯、銜接,又有明確的區別和技術成份,強調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
3、實行“工作室教學”
一、生態城市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認知混淆
生態城市的建設不能缺少園林設計,但是很多的設計人員分不清環境設計與園林設計之間的區別,使得在環境藝術設計的認知上發生了混亂,使得設計人員在進行生態城市建設時存在很多的漏洞和失誤。園林的綠化設計與別的土木工程不同,在藝術性與內涵方面明顯要比其他的工程要更加豐富,需要設計人員不僅要具備專業的園林設計的知識,還要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和藝術表現力。但是城市的環境設計與之不同,環境設包含的范圍明顯更大,是對某個區域的整體環境進行的布局,其中包括了對還區域的園林和綠化的設計,還包括了某一部分的設計與其他設計之間的聯系和協調性。所以在進行環境設計時,是要針對整個區域的建筑和綠化等條件進行整體的布局設計。
(二)整體與局部之間的矛盾
在對生態城市的環境進行設計時,由于各個設計的部分不盡相同,加上設計的范圍比較大,內容比較豐富,所以在進行設計時經常會存在某一個部分設計完成之后發現與整體的設計不協調。生態城市是一種與生態系統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模式,但是由于設計中需要考慮到的因素太多,設計的范圍比較大,所以在設計時經常會將一個區域進行分割,劃分成不同的小區域進行設計,使得某個部分的設計功能過于突出或者與整體的設計不相協調。環境設計是一個整體的設計,要求的是設計中的每個部分都互相協調,每個區域的設計都會對周圍的其他區域或者其他建筑產生影響,破壞整個區域的設計。
(二)利益問題
當前我國提倡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城市的建設是不可阻擋的潮流,但是利益問題始終是影響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因素,在生態城市的建設中,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這些都是關系到城市建設的重要因素。在進行生態城市的環境設計時,需要面臨著環境建設中建筑物的設計與綠化設計之間的關系,還有對傳統建筑和景觀的處理方式,當前經濟至上的發展觀念仍然存在,所以在進行環境設計時就會面臨著諸多的選擇,要對傳統元素的保護與利益進行選擇。
二、生態城市規劃中的環境藝術設計內容
(一)空間設計
空間設計是環境設計的基礎,空間設計在圖紙中難以體現,答案是實際的設計中是真實存在的,是立體的,在這樣的立體格局中,人們要進行工作和生活這些都離不開空間的布局設計。空間的設計主要包括建筑設施和綠化的設計,建筑設施作為空間感強的部分,是空間設計的主體,建筑設施的高度、外觀和功能都對整個空間布局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在設計時出現了失誤,不能與周圍的環境進行協調,就會導致布局的空間感喪失。
(二)綠化設計
我國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化的深度逐漸加深,城市中人口的數量逐漸增加,這使得我國的城市建設中建設用地越來越多,城市中的綠化面積比例減小,城市的建筑設施過多,給人以壓抑和沉重的感覺,不利于城市居民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狀態的提高。城市的綠化設計不僅能夠保護環境還對人們的心理狀態的改善有著重要的作用,能夠給人們以舒適、放松的感受。城市中生活和工作壓力大,很多的居民都具有極大的精神壓力,這種壓力對于他們的精神狀況和身體健康都有著不利的影響,因此在城市的環境設計中進行加大綠化設計能夠幫助人們緩解精神壓力,調整精神狀態。在進行城市的綠化設計時。設計師要針對各個區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樹種,進行移植,在保證樹木成活率的同時也使得植株與周圍的環境相協調。
(三)水體設計
城市的環境設計離不開水體的設計,水能夠為生物的生存提供條件,還能夠調節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生態系統循環帶來有利的影響。但是現代社會的經濟發展造成了很多的水污染,使得水體的質量不斷下降,水環境受到極大的危害。水體設計時城市環境設計中的根本,在生態城市的環境設計中進行水體設計能夠為城市居民提供健康、清潔的飲用水和生活用水,為居民提供健康的用水環境,而且在保證居民用水的同時,還可以進行水的循環利用,最大的程度上節約水資源,促進城市的可持續化發展。除此之外,水體的設計本身也具有優化環境,提供觀賞景觀的作用,進行水體的設計不僅能夠增加城市的美感,還能夠使居民身心放松、愉悅,給人們的生活提供更多的放松和娛樂的場所。
結束語:我國的經濟發展加快使得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更高,生態城市的建設已經成為當前比較普遍的城市建設理念,符合科學發展觀。環境設計作為生態城市建設的重點,想要實現生態城市的建設,加強對環境的藝術設計是極為重要的。
參考文獻:
[1]朱沛鋒. 生態城市規劃中的環境藝術設計分析[J]. 大眾文藝,2016,16:68.
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文化也在世界上大放異彩,中國書法也開始了國際化的發展路線。書法作品正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人們在緊張快速的生活節奏中,心靈上出現了焦慮。人們希望在自己的住所內遠離都市的喧囂,能夠靜靜享受自己的人生,所以對自己私密的生活空間中的設計要求提高。休息空間、生活空間和娛樂空間在自然化、人性化方向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主人生活空間中反映著他的文化修養和藝術涵養,書法元素的運用,體現出一種古典雅致的感覺。可以寄托居室主人在精神上的追求。同時傳統與現代結合,達到在書法情趣和生活藝術化的結合。在線條的流動特色內,室內的電視墻、書房、玄關都渾然一體融入到整個藝術設計中。傳統的書法藝術元素和現代感的潮流相結合。整個居室風格傳統的典雅和現代的簡潔珠壁交輝,展現出設計師超人的藝術品位和大膽的設計理念。整個環境藝術設計得到靈活運用,室內裝飾效果增強。
(一)從書法作品角度設計從書法作品角度進行書法元素的設計首先要考慮書法的種類。書法的種類也要考慮到居室主人的愛好,還要考慮到居室內墻壁的設置和居室內的墻體顏色。要與總體的裝飾風格一致,在簡潔明快的格調中,書法的風格要清新明麗。最好選擇行書或者隸書來做為裝飾元素。在裝飾風格要求比較傳統的時候,要注意采用藝術感比較強的篆書和章草等字體。在居室的窗簾、沙發、茶幾等地點,用現代工藝進行裝飾的時候,要設計出高雅、別致的藝術風格。在書房室內設計中要注意一些豪情奔放和積極向上的素材選取。書法內容的不同對于整體要反映的設計效果也有所不同。書法作品一般置于主人經常互動的區域,能出現在主人身后或者身邊。這樣觀賞起來,才能有一種蒙太奇的效果,客人不自主地把裝飾元素和主人個性聯系起來。烘托出和諧融洽的室內書法氣氛。書法元素運用要達到的效果就是在整個設計中體現和諧及雅致的氛圍,反映出主人的藝術品位。在書法作品的選擇中要與實際的居室風格統一,避免跳躍感的出現。首先,特殊書法藝術作品區別于普通的藝術設計作品,在設計感上具有更加成熟的視覺沖擊力,在更大程度上體現出書法元素的魅力。碑帖書法勻速的運用,將會展現出一個詩情畫意的藝術空間。但是在室內設計中,書法藝術作品不能直接展現在室內,因為這樣直接的表達會破壞主人文化修養的表達效果,不能體現出書法作品中傳達的藝術美感。這種設計元素,結合了漢字的簡單的字體結構格式,穿整體的室內設計中去。漢代的有木簡和竹簡,這些裝修材料簡單易得,又經濟環保,容易加工。在設計效果上又能體現一種線條中自然灑脫之感。天真爛漫的情趣和現代的室內環境設計渾然天成,富有藝術氣息,又將主人的高尚文化品味反映到大眾的腦海中。其次,室內環境設計的發展隨著人們在設計私密性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的變化中轉變,將設計重點轉移到娛樂空間、休息空間的設計中。在設計中對于古典字畫和器皿的設置,使裝飾風格比較古典樸素,要讓人深刻感受到主人的道德修養。書法作品特殊的藝術美感,可以讓人得到精神放松和身心上的享受。在室內環境藝術設計中如何選擇合適的書法素材成為設計的關鍵。
(二)從空間特點角度室內環境設計的藝術效果取決于采用什么樣的書法作品來進行烘托。在一些商業性的場所,要考慮到企業所要表達的企業理念等。對于書法藝術作品的采用,我們從書法作品應用的空間入手,對采用的裝飾手法進行分析。書法作品在室內的應用作為一個裝飾的構建,在不同的角度又不同的表達效果。例如,在墻體上進行書法書寫的時候,百分之三十的空間可以采用黑色重彩的墨水,淡彩也可以,但是字體的要求要盡量大些。這樣裝飾的效果在于突出在不同角度書法作品與白色墻體之間的效果,與圖案的裝飾交相輝映。同時在室內其它地方懸掛一些同書法作品一致,能反映書法作品內容的行書和楷書的內容,這種穿插的設計手法在書房的設計中效果是非常出人意料的。
二、結語
一、仿制應用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對傳統藝術文化的仿制運用相當普遍,比較典型的是在文化產業開發旗幟下的旅游熱點建設和各類冠于文化地標的地產項目。這些建設項目大部分依托原有遺址或傳世建筑進行擴建、重建,其建筑和環境的營造是對傳統建筑及其視覺元素的復制或仿制,比如云南的大理古城、麗江古城,湘西的鳳凰古鎮,山西的平遙古城等,為了保護古城風貌,新增建筑與老建筑在形態、結構、材料上追求一致,以便能夠融于老城的環境氛圍。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對傳統文化藝術的復制運用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掌握傳統文化的形式規律和構成。比如建筑,傳統的建筑形制最能體現地域文化特色,對其仿制應用必須對造型、結構、材料以及規劃布局等方面進行詳細的了解,弄清其工藝流程和建構方法。建筑環境的仿制同樣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分析研究,空間結構、家具樣式、陳設布局、色彩搭配都是構成室內環境的重要環節。仿制設計因為直接復制運用傳統的視覺符號和視覺語言,因此風格上較容易融入遺存的傳統建筑語境之中。但是,由于仿制運用重在復制,這種仿制運用只適合于特殊環境的營造,比如古建筑環境的維護與改造,以及主題性環境設計。在這一類環境藝術設計運用中,其設計的任務就是創造氣氛,營造的環境觀賞性多于實用性,沒有時代特色且與人們的現實生活是脫離的,如同演出用的布景道具。如果現實環境中出現大量的仿制建筑或者仿制空間,會讓人有“贗品”的感覺,沒有真實感,因此難以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
二、裝飾應用
環境藝術設計中對傳統文化的裝飾運用,主要是提煉典型的視覺符號作為環境空間的裝飾元素,多集中在具有傳統文化訴求的店面設計或餐館、茶室、酒店等室內環境設計,目的是使室內環境具有某種傳統文化特色。通常的做法是,運用一些典型的傳統紋樣或文化視覺符號對室內六個界面進行裝飾設計。這種以裝飾為目的的設計常常流于形式,用于裝飾的視覺元素大都為圖案、工藝品、古建筑構件或藝術品。對傳統元素的裝飾運用比較容易使空間環境富有特色,但往往只是流于表象。裝飾設計往往為了強調視覺沖擊力,會強調視覺元素的特點,會對裝飾元素進行改良,把一些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視覺元素進行混搭構成,加強視覺沖擊力以形成特色。對傳統文化的裝飾應用是當下環境藝術設計中較為普遍的手法,目的是使空間環境具有某種傳統文化特征,需要設計師在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分析和挑選出最有代表性的傳統視覺符號系統或視覺語言,并利用這些視覺符號對室內空間界面展開針對性的裝飾研究,最終設計出具有傳統特色的裝飾方案。通常是利用手工藝品、雕刻(塑)、傳統紋樣、紡織工藝品、服裝、圖騰用品等傳統視覺元素,對界面進行裝飾設計,來達到營造傳統文化氛圍的目的。由于裝飾設計重在視覺效果,典型的傳統視覺元素通常會被突出或夸張運用,其色彩、造型和材質也是重要的視覺元素,運用得當會出現很好的效果。近年來各地出現的室內設計案例中有許多是重在裝飾的,但是有很多案例設計只是簡單地運用符號進行堆砌,只要感覺是中國的傳統元素都拿來用,不講規矩章法,沒有主次地胡亂拼湊、混搭、張冠李戴,用來裝飾的物件缺乏細節,工藝粗糙致使整個室內空間環境不夠嚴謹,缺乏統一性,有拼湊之感。
三、解構應用
關鍵詞:傳統裝飾藝術;現代主義的形式;體現;重要意義
中圖分類號: TQ174.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 現代主義設計的形式
與傳統裝飾藝術不同的是,現代主義的設計更多的強調的是簡約和現代,現代主義設計的形式也日趨漸進,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各種裝飾品琳瑯滿目,留聲機曾一直為貴族人的驕傲,隨后的電燈、沙發,電視等電子產品充斥生活,總的來說在設計上逐漸采用新材料和新工藝,為裝飾藝術注入了新的理念,但是,隨著現代設備的逐漸豐富,不同的地域逐漸顯示了一致性,共性逐漸的明顯,缺乏的是地域色彩,簡約的設計風格體現的是在現有的空間里,簡單的設計和裝飾,使得整體的效果呈現震撼力,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越簡單的設計越需要理念的注入,但是從設計的創新角度去觀察,逐漸的是走向統一,尤其是在現代的環境設計中,各種高樓大廈,公園設計,路面設計,不論世界的那個角落,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有的甚至為了展示經濟實力,拆掉原來的古木建筑,改用水泥澆灌,各種人文故居,歷史遺跡就這樣被淹沒在歷史的車輪里,現代的主義的設計應該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結合自身所處的地域人文特點和地理優勢,運用最先進的材料和工藝,展示自身的獨設計理念,扎根民族文化,才會設計出真正意義的作品。
2 中國傳統裝飾藝術
從人類的文明發展歷程來看,自有歷史記載以來,中華民族的祖先們就在滿足生活所需的物質的同時,用貝殼、魚骨和動物的皮毛等自然界的物質為自己和居所裝飾,從古至今人們對裝飾藝術運用的淋漓盡致,在學會了冶煉和陶瓷藝術,裝飾藝術逐漸的多樣化,流傳至今依然為奇跡的青銅器藝術品,不勝枚舉,畫像磚展示了當時代的習俗和生活,對我們的考古研究和史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敦煌石窟、龍門石窟,各朝代的陶瓷藝術和家具等,對于現代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中國舉辦奧運的開幕式上,運用現代的電子設備,對中國的傳統藝術做了非常完美的展示,像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傳統裝飾藝術有著不同的民族特色,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地域的不同,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這些都是源于我們的生活,體現了藝術與生活的完美結合,各種的傳統藝術形式都是在裝點我們的生活,美化我們的生存環境,所以傳統裝飾藝術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
3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中國傳統裝飾藝術的應用
3.1 裝飾的元素
在現在的環境藝術設計中,逐漸增添了中國傳統的元素,在園林設計或者是城市公園的設計,因地域的不同,會展示這一地域的文化特色,山東給予世人的是溫文儒雅,魯文化的發源地,那么在城市建設和規劃的過程中,環境藝術設計給予對自身文化的展現,運用現代的技術,把對地域文化的展示注入了城市的每個角落,作為省會城市,濟南依托泉水的自然條件,結合自身所處的盆地的地理位置,在環境設計中,添加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傳統藝術,趵突泉,大明湖,黑虎泉,在每個景觀處都可以看到具有現代氣息的發電設備和衛生設施,但是在從建筑和整體的風格上,不論是原來的建筑的修復上,還是現在植入的各種商店和名人畫仿,都有著傳統的氣息,最為顯著的是名人故居的修復和重現,形象生動的展現了名人的生活現狀,在喧鬧和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安寧。縱觀濟南全貌,不論是城市的燈光設計還是路邊垂柳的栽種,無不顯示著濟南的厚重歷史氣息,仔細觀察居民的生活社區,那涼亭,青石板的林蔭小道,仿佛置身在古代的生活中。
3.2 兼容傳統設計的理念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在設計上,更多的是體現簡約時尚,對于設計者的要求更加嚴格,需要創新的設計思路和對當前的設計方式的整體把握,從傳統的設計理念中汲取思路,用現代的手法表現出來,在這個方面最出色的就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中國國家館的設計,在設計上采用中國傳統的色彩中國紅,象征吉祥富貴,整個展覽館有七種顏色組合而成,從上到下,由深至淺,在燈光的配合下,顯得沉穩符合國人的整體氣質,同時采用燈芯絨狀肌理方案,不僅為中國館穿上了更具質感的“外衣”,也為原本張揚、跳躍的紅色賦予穩重、大氣的印象,紅色的基色,結合七種顏色,體現了簡約,但是從層次的遞減和設計的別具一格上,給人一種很據沖擊力的震撼,將中國的傳統元素融合貫通,同時運用現代的藝術設計思路,互相結合,使得中國館呈獻給世界的是中國人的品質是熱情而不張揚,沉穩而不狂野,讓世界真正的了解中國,接受一個正在強大的中國與世界的友好的理念,中國與世界共謀發展與和平。
3.3 整體的風格
在現代的環境設計中,整體的風格設計逐漸的顯示出設計者的個性,這樣的設計理念在不同的城市,在不同的國家,甚至是不同的時代,都會有不同的特征,但是這樣的特征小兒化之,在同樣的小區里,也會有顯而易見的與眾不同,別具一格。比如同樣的房屋布局,同樣的住房面積,但是因為選用不同的設計師的設計風格,和房屋主人的不同的喜好,裝修出來的房屋也是不盡相同的,比較傳統的家庭裝修對于房屋的布局講求主次,上者為大,家具選材方面比較傾向中式的紅木桌椅,房間的裝飾喜歡字畫和古玩,整體風格與中國傳統的老式房間布局有相同的元素吻合,但是有的比較喜歡簡約的風格,喜歡一些小巧玲瓏的物件,琉璃鐘擺,陶瓷玩偶,具有線條感的家具圖案,甚至是各種鏤空的屏風等,簡單的擺設,在色彩上的搭配和呼應,整體上體現一種和諧的美,但是具體到細節,又會體現房屋主人的特別愛好,簡約時尚,但是,不論是中式,還是現代的裝修風格,在整體的風格上,還是體現著中國傳統的裝修風格,以物品展示性格,用顏色表現生活的氣息。
3.4 遵循地域的特色
遵循地域特色是環境設計相對比較高的境界,在現有的資源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的工藝,整體體現地域的特色,尤其是在中國,56個民族分布于中國廣博的國土上,盆地,平原,高原,沙漠,地形千姿百態,人們的生存環境也是千差萬別,在平原上,房屋設計多為坐南向北或坐北向南,且是群居,聚居一起從事生產勞作,在城市設計上,多為點狀或圓形,在盆地、高原、沙漠里,人們的生活環境比較惡劣,講求與自然和諧相處,在環境設計中多為依山傍水群居,這種生活在少數民族中比較明顯,蒙古族的人們住帳篷,養牛羊,對于環境的運用上,相對比較少,整體的設計是尋水遷徙,四川的少數民族在山區,夏天空氣潮濕,冬天干冷,大多住在距地面相對比較高的竹屋里,他們對大自然的依賴相對較小,對山問開墾,對河流改道,整個四川省的環境設計方面都體現著地域的的特色,依托傳統的生存模式,運用現代的技術設備改善生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生活。現代的設計理念與傳統的裝飾藝術相結合,不僅僅在于大的方面,具體到小的個體生活,也在證明這一理念的正確性。
4 結語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是區別于傳統的設計,運用現代的工藝和技術,結合新時期的理念,對環境的藝術加工,傳統的裝飾藝術是運用傳統的材料和文化理念,對環境的改造,雖然在風格上迥然不同,但是在一定意義上又是相互融合,推動彼此發展的重要的力量,現代的環境藝術理念融合中國傳統的裝飾風格,可以為設計增添新的思路,也可以表現具有自身特色的風格,同時也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同樣,中國傳統裝飾藝術,在尊重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適當的采用現代的表現手法,更容易被現代的人們所接受,迎合他們的生活理念,這樣才會經久不衰,源遠流長,所以,我們應該促進傳統裝飾藝術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貫穿每個角落,做一名合格的文化傳播者和應用者。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圖書館;環境藝術設計;融入;人性化;舒適
0 引言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一種生機勃勃、穩定和諧、健康向上的環境氛圍,本身就具有廣泛的教育功能。”[1]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大學生主要的知識寶庫、提升學生智慧的殿堂,圖書館的館內、館外理應體現出其特有的韻味和內涵。
高校中的圖書館是全校師生的信息中心,為全校師生提供學習、科研所必備的資料及舒適的學習環境。所以,高校圖書館的人性化環境藝術設計不僅要具備現代化的特征,更為重要的是要提供一個舒適、健康的讀書環境。
1 圖書館外部環境設計
高校圖書館外部人性化環境藝術設計主要指的是圖書館周圍的環境。高校圖書館一般是作為一所高校對外的文化象征,是將建筑設計學、美學和人文等因素有機結合在一起,其外觀造型應當符合當今讀者的審美觀念。圖書館外部整體色調應明快而不失高雅,體現高校圖書館應有的文化品位及時代感。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及發展,高效圖書館的設計理念也逐步改變,逐漸凸顯“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使高校圖書館逐漸成為高校師生讀書、科研、休閑、交流的地方。
現在多數高校在進行規劃設計時,多位于學校中最為明顯的位置,通常高校圖書館周圍設有綠地、廣場及相應的雕塑,高校圖書館基地多位于整個校區的中軸線上,是整個校園環境藝術設計的關鍵部分;圖書館通常會設置若干個入口,主入口處通常設置有文化廣場及活動空間,保證道路暢通,營造出相對安靜的環境。高校圖書館作為一個特殊實體,其外部造型、樣式和外觀等部分應與校園中其他建筑物有明顯的區別,并且和周圍的道路、樹木、廣場、門前裝飾品等協調一致,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才能更加有效地將圖書館建筑外部的美展現出來,[2]從而具備實用及藝術等多方面的價值。
2 圖書館內部環境設計
高校圖書館室內人性化環境藝術設計主要包括閱讀區域陳設設計、墻體美化、室內植物、照明設計等主要設計的方面。
2.1 讀區域陳設設計
圖書館閱讀區域陳設設計也稱作軟裝飾,主要包括室內擺設和裝飾。室內陳設,是一種涵蓋廣泛且復雜的工程,主要介紹以下兩種圖書館閱讀區域陳設設計:
(1)圖書館正門門廳中的隨意閱覽室。圖書館中的隨意閱覽室一般設置的時事新聞或者一些娛樂雜志等,在旁邊靠近圖書館窗戶的地方擺放一組舒適的簡易沙發,其對環境藝術設計的要求并不嚴格。把圖書館門廳設置成這種方式較為適合,一方面擴大了圖書館的閱覽空間,另一方面,能滿足隨意閱讀的特點。
(2)館中閱覽區的陳設設計。現代圖書館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將傳統中固定的小空間改變成相對開放的,以連貫的大廳為主的大空間。高校圖書館中這樣的變化也使得更多書架改變為木質外殼較低矮狀,使得館中師生視野更加開闊。另外,現代圖書館中閱覽桌椅多采用小方塊的布局方式,顯得更具創意和引發更多讀者的幻想,并能最大限度地減小讀者之間的干擾。
2.2 墻體美化
圖書館墻體美化不僅能夠使單調的墻體富有生命力,也在有限的空間中給予讀者更多的想象、啟發和深思,并且能夠進一步創造出舒適的學習環境,墻體美化也是現代圖書館環境藝術設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裝飾畫。圖書館中的裝飾畫主要以風景畫和人物畫為主,可以采用中國古代高雅名畫,也可以是令人產生無限遐想的油畫,或者是攝影等裝飾畫,墻體上采用不同的裝飾畫能夠營造出不同的氛圍。[3]
(2)色彩。圖書館中墻體的顏色是構建館內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最為生動、活躍的因素。圖書館是為在校師生提供一個學習、研究、休閑讀書的地方,為了突出和制造出特定氛圍,一般首先要確定圖書館空間色彩的主色調。
2.3 室內植物美化
對于圖書館內綠化方面,設置室內植物不僅能有益保護眼睛,適當的綠色植物還具有提高學習效率、防塵、降噪、滅菌和改善圖書館中空氣質量的功效。對于圖書館中植物的擺設,應在注重其功效的同時,考慮館內的整體協調統一。[4]
對于圖書館正門的門口、大廳中,綠色植物的設置要根據放置的整體效果來確定綠色植物的種類和大小,門口和大廳相對于外部光線較弱以及考慮與圖書館中墻壁的顏色形成對比,此處通常放置常綠或淺色耐寒的植物,即若墻壁為淺色,則設置綠色植物;墻壁為深色,則設置淺色植物,圖書館正門顏色整體布局得當往往會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走廊和過道中植物的設置要注意植物的大小,不能影響正常通行,另外,為了塑造出自然而又富有生機的景象,可將一些觀花或觀葉植物帶入圖書館,如綠蘿、龜背竹等。適當的綠色植物的布置能夠有效地裝飾圖書館,給人充足的視覺享受,在學習、科研疲勞的片刻,得到有效的調節。
2.4 采光與照明設計
圖書館中采光和照明設計在圖書館室內設計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為了給讀者創造出舒適、明亮的環境。首先,要保證圖書館內光線強度適宜,光線過亮會使人煩躁進而影響判斷力,光線過弱很難使讀者集中精神學習與深入思考。圖書館中的采光和照明通常采用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結合的方式。對于自然采光方面,在保證室內溫度恒定的情況下,應盡可能采用自然光,采用自然光不僅有照明光線均勻,使人在視覺上感到舒適的效果,并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通風效果,有節約電能資源的優點;對于人工照明,要保證照明的亮度適宜,不能過亮或過暗。一般來說,最好采用和日光較為相近的熒光燈管,其光線具有柔和、均勻、光質好等優點,能夠為讀者提供亮度適宜的學習環境。在強光下,眼睛容易疲勞,可以在窗戶上安裝冷色調的窗簾,為讀者創造光照適宜的讀書環境。[5]
3 結語
據心理學者與環境學者的研究發現,環境的舒適度能影響人的心情和行為。高校圖書館是師生相對密集的公共場所,人性化的環境藝術設計能夠提高圖書館內讀者的學習效率,為讀者創造出一個明快、安靜、優雅的學習環境不僅能提升讀者的學習效率,還能陶冶情操、凈化讀者心靈。所以,高校圖書館的環境藝術設計是圖書館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要從圖書館的整體出發,運用相關技術手段和藝術方法,使得其整體上內外環境協調統一,通過對圖書館內外設施的具體設計,為館內讀者創造舒適的學習、讀書環境,提升師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潛移默化中給予讀者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楊艷.淺談高校圖書館環境設計的人性化[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2):84-86.
[2] 伍芳芳.高校圖書館的人性化服務內涵及其實施分析[J].科技展望,2015(29):226.
[3] 杜君.淺談高校圖書館人性化服務的內涵及實施[J].黑龍江史志,2015(01):312.
設計或藝術設計是當今使用最廣泛的詞匯之一。對于一個文明、健康的社會而言,設計是無處不在、無所不需的,可以說一切都需要設計。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文化的增長,設計已經成為我們文明和文化的一部分,他既是文化和文明的產物,又創造著新文化和新文明。
設計根據不同對象,可以大致分為四大類:環境藝術設計(現代建筑設計、室內與環境設計);平面設計(包裝設計、廣告設計等);工業設計(產品設計等);織品服裝設計。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個新興的設計學科,它所關注的是人類生活設施和空間環境的藝術設計。20世紀80年代以前這一學科又成為室內藝術設計,主要從事建筑物內部的陳設、布置和裝修的設計,塑造一個富有美感和適宜人居住、生活、工作的空間。隨著學科的發展,室內設計的概念已經不能適應本專業發展的實際和需求,因為其設計領域已經突破室內空間擴大到室外空間與環境的整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已經涵蓋從室內到室外,從地面、壁面、頂面的處理,到采光、視聽、音響、空氣交換、氣溫調節和家具、用具用品的設置陳設等各方面的設計,它是建筑與園林等密切聯系的綜合性設計藝術。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種空間環境的整體設計,涉及的面廣,裝飾手法多樣,使用材料豐富。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設計藝術,它不僅涉及裝修等各種工,也包括了雕塑、壁畫、園林、建筑設計、廣場設計等方面。作為內部環境的室內設計,它在整個環境系統中與人發生最密切關系,它既有物質性方面的要求又有精神方面的要求,這也是環境藝術設計的重心所在。
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環境和空間中,我們的居住空間需要美化和設計。環境藝術設計不是單純的刷涂料或是掛些裝飾品,真正的設計是一種整體空間的營造,既富有藝術美感,又最大化最優化的利用有限空間,也就是達到所謂的實用性與藝術性完美的結合,為人類的生活提供便利和舒適。
平面設計,來自英文“Graphic Design”一詞。1922年沒過設計師德維金斯在講述自己的書籍裝幀設計時第一次使用這個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設計界開始使用和接受這一術語,在20世紀70年代后,這一術語得到廣泛使用。
平面設計的對象和范圍限定在“二維“的空間維度之中,主要是圖形、文字等形象和信息要素的綜合設計,它是利用為人容易接受的藝術化的圖形方式,傳達或表達信息,作為藝術設計中與三維設計相對應的一個重要方面,平面設計幾乎囊括了所有二維層面上的設計活動。
平面設計的最終產品不一定是平面的,如包裝設計,商品要進入流通領域,就必須有包裝。一個好的包裝是一個好的商品完美的整體結構的一部分。包裝是一種需求,是保護商品、裝飾商品、宣傳商品、運輸商品等的不得缺少的一部分。
平面設計的實用性,要求設計者從設計的預想計劃起,就把作者、媒介、消費者或接受者納入到一個整體系統之中來考慮,而且把可能產生的效益作為預設目標,以時代變革的步伐為節奏,通過現代大眾傳播媒介,將信息以明確、容易識別、容易看懂、形象的方式傳達給受眾,并使這種信息的傳達在審美的、具有藝術欣賞性的過程中實現,這是平面設計師重要的職責之一。
廣告設計因廣告媒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分類,印刷品的書刊、報紙、單頁廣告,電視、廣播、霓虹燈等的電子媒介廣告,招貼、看板、幌子、招牌一類的廣告,直郵廣告,POP廣告以及用實物或仿真的廣告等等,種類和形式很多。通過印刷而制作傳播的廣告又可以歸入平面設計范疇。因功能不同而可以分為商業廣告、公益廣告、時政廣告等;依傳播范圍而有所謂的國際性廣告、全國性廣告、區域性廣告等;因時間長短而有新聞性廣告、長期廣告、短期廣告等。
工業設計,又有人把它稱為產品設計。它是在現代工業化生產條件下,運用科學技術與藝術結合的方式進行產品設計的一種創造性方法。這里的工業設計不是工業的機械結構設計,而是工業產品的藝術設計,主要解決在一定物質技術條件下工業產品的功能與形式,結構與符號等的關系,通過產品造型設計將功能、結構、材料和生成手段、使用方式統一起來,實現具有較高質量和審美意向的合格產品的目的。這種設計,既考慮了產品的功能價值,又在此基礎上充分考慮到審美等的其他價值,產品內在合理的功能結構通過美的藝術設計形式得到自然展現,設計使產品生產合理化,并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益,滿足了消費者的各方面的需求,體現了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性。
服裝設計既是一個古老的行業,又是一個新學科。大機器工業生成使人類的著裝進入了“成衣化”的時代。從設計上看,服裝設計主要有兩大類,一是批量生產的“成衣”設計,如西裝、襯衫等;另一個是個性化的單件設計,如各式時裝等。
富足昂設計,其著衣的對象是人,適體是服裝設計的第一要素,在服裝的結構上首先要符合人的身體結構和運動特性,穿脫方便,活動自如;第二是樣式和時尚,這時設計的主要領域,也是設計師發揮藝術創造力的領域。
(作者單位:黃淮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