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考試后與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初中英語;英語考試;考試能力;有效措施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人才的培養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雖然考試依然是選拔人才的重要形式,然而考試的內容及考查目標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升學考試日益激烈的今天,提升學生的考試能力,使學生在考試的過程中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無疑對學生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本文結合筆者實際的教學經驗,就培養初中學生英語考試能力的有效措施進行研究。
一、教師有效進行試卷分析
初中階段的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大,教師的指導都會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在提高初中學生的英語考試能力的過程中,依然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學生才能更加有效的把握現代考試的脈絡。為了更好的引導學生應對考試,在考試的過程中取得優異成績,本人認為教師有效的進行試卷分析十分重要。在進行試卷分析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把握試題結構
教師在進行初中英語試卷分析的過程中,首先應該對試題的結構進行有效把握,把握整個試卷考哪些題型,重要考試考哪些題型,各個題型在試卷中所占的分值是多少,這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能夠做到有的放矢,同時在指導學生應考的過程中,也更加具有針對性。學生日常的小型考試題型,可能與大型考試的題型存在一些差異,需要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
(二)把握試題注重考查學生的哪些能力
不同的試題在于考查學生不同的能力水平,學生只有具備了與試題要求的能力才能順利的解題,因此,教師在進行試卷分析的過程中,不僅要能夠有效的把握題型,還要能夠有效把握試題要考查學生的哪些能力。初中英語教師不僅自身有較高的英語水平,同時有豐富的教學經驗,看了試題之后能夠及時、有效的對試題要考查學生的哪些能力進行歸納與總結,從而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教師對試卷的有效分析,在提升學生的考試能力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為提升學生的考試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基礎知識的積累是基礎
考試雖然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一種測驗,然而基礎知識是學生做好一張試卷的基礎,只有扎實的掌握了基礎知識,才有可能得到滿意的分數。基礎知識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應該放在日常的學習中,本人在實際的教學中就注重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教學,同時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積累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對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進行有效應用。如果學生一味的對基礎知識進行機械的記憶,那么在考試的過程中依然舉手無措,不知該如何應對。例如:教師在講解What is your name?My name is……句型時,一方面要求學生能夠對該句型進行熟練的記憶,另一方面還要求學生要掌握該句型該如何應用。這樣在考試的過程中不管如何出題,學生都能夠靈活應對。
在實際的教學中,有些教師為了使學生的考試更加有針對性,在實際的教學中過分注重考試方法與技巧的應用,而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出現了懈怠心理,結果學生自然難以取得優異的效果。只有學生夯實了基礎知識,并能夠對基礎知識進行靈活應用,才能取得好的成績。
三、提升學生對英語知識點的實際應用能力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人才的能力結構需求發生了一些變化,學生不僅要掌握大量的知識,還要能夠對學習的知識進行靈活應用,通過對知識的應用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這樣的人才才更加受社會的青睞。考試是人才選拔的一種形式,自然要反映社會對人才的能力需求,因此在近年的考試中我們不難發現,出現了一些考查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應用知識點的題目。例如:給學生一個情景讓學生完成對話的內容,就是考查學生靈活應用知識點的一個重要體現。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考試能力的過程中,要對學生應用知識點的能力引起重視。
那么,教師該如何有效培養學生靈活應用知識點的能力呢?這也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下工夫。學生對知識點應用能力的提升需要一個過程,只有在扎實的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才能對知識點進行有效應用,為此教師要把握好課堂教學等的多個環節,對學生應用知識點的能力進行有效培養。
四、對模擬試卷引起重視
在提高學生英語考試能力過程中,模擬試卷無疑是重要一環。學生在進行了一定的知識積累之后做一些與考試題型類似的試卷,這就為學生提供了實戰機會,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考試能力。教師在引導學生做模擬試卷的過程中,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通過模擬題使學生明白考試的題型
學生對考試的題型做到心中有數,對提升學生考試的分數、自信心等都會產生重要影響。通過做模擬題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真實的考試流程,試題的類型、不同類型題目的考試順序等,都真實的呈現在學生面前,不僅提高了學生考試的針對性,也提升了學生學習的針對性。
(二)引導學生有效把握做題時間
初中階段學生參加的英語考試都有時間限制,如果學生沒有進行過真題模擬,那么在考試的過程中往往難以有效的把握考試時間,在考試的過程中經常出現時間不夠用的情況。這就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做真題試卷的過程中對學生提出時間要求,根據真實的考試時間要求,讓學生在既定的時間內做完試題,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在做英語試卷過程中的時間意識,還避免因為時間問題產生的不良現象。
五、引導學生進行題后反思
論文摘要:諸多調查顯示,初中生的語文課外閱讀量和閱讀時間與語文教育目標相距甚遠。時間管理不善是導致初中生課外閱讀狀況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指導學生進行時間管理的策略是:增強時間意識,制仃一份詳細而可行的閱讀計劃;將計劃付諸行動,引導反思與總結。
《教育大辭典》指明,語文課外閱讀“是語文課外活動的一種,它相對于課堂閱讀而言,是指學生課外通過閱讀書報、影視、網絡等進行學習的方式。課外閱讀具有課堂教學和學科活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能擴大、鞏固和加深課內所學知識,增強求知欲望,豐富精神生活,培養高尚情操,還能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語文課程標準多處對課外閱讀要求作過描述:“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初中三年)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
但目前諸多調查顯示,初中生的語文課外閱讀量和閱讀時間與語文教育目標相距甚遠。天津教科院的調查顯示:(1)年級越高,課外閱讀量越少,小學生喜歡課外1閱讀的占45.5%,初中生占27.7%,高中生占17.7%,有8.2%的中小學生處于基本不閱讀課外書的狀態;(2)課外閱讀量普遍不足,有80%的學生每個月課外閱讀數量不超過2本書;(3)普遍對閱讀二三十萬字以上的大部頭文學作品感到十分吃力,感覺費勁、費時,有的情節描寫還看不懂,所以很少有人去看。陶本一、曹建召的全國初中生課外閱讀調查報告顯示:由于受學習壓力、家庭作業及其他相關因素的影響,三地學生的課外閱讀時間差異并不明顯。每周閱讀1至2個小時的學生,河北有40%,寧夏有34%,上海有44% o《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初中生課外閱讀量為:三年時間讀260萬字,每學期是40萬字,每天的閱讀量應是2300字,這得需要半個小時的時間,每周的閱讀時間必須保證3個小時以上才能完成閱讀任務。2007年《廣州日報》對廣州市的6所中學進行了學生閱讀的相關調查,結果顯示,雖然有74.5%的學生認為課外閱讀不可取代,但在現實中只有7.6%的學生每夭閱讀課外書時間“至少1小時”;77.8%的學生“想閱讀,但時間都被功課擠滿”。
時間管理不善是導致初中生課外閱讀狀況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所謂時間管理,就是指合理安排和規劃閱讀時間,以最少的時間獲得最大的閱讀效益。筆者的做法與經驗是:增強時間意識,制訂一份詳細而可行的閱讀計劃,將計劃付諸行動,引導反思與總結。
一、“只要你愿擠.時間總還是有的”—增強時間意識
“我們每天上課、做作業、預習復習都來不及,哪里有時間去閱讀課外書”,這是許多學生的心聲。由于中考、高考的指揮棒作用,現在的學生主要把時間與精力集中在與考試直接相關的課程教材和教輔材料上。學生的“正業”就是上課專心聽講,認真做筆記;課后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閱讀課外書,開展與課外閱讀的活動,不但沒有時間去做,而且被看成是“不務正業”,會沖擊正常的學科學習。在此,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高度認識課外閱讀對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重要意義,通過引經據典、講故事、說道理等方式將重視課外閱讀的種子植入學生心中。然后,引導學生在繁忙的學習任務中想方設法每天抽一定的時間來閱讀。魯迅先生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一樣,只要你愿擠,總還是有的。”讓學生懂得課外閱讀不是沒有時間,關鍵是你肯不肯去擠。
二、“預則立,不預則廢”—制訂一份詳細而可行的閱讀計劃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制訂計劃是課外閱讀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證。時間管理“10/90”定律告訴我們:若你在事前花10%的時間做規劃,工作開始后就可節省90%的時間。教師指導初由生進行語文課外閱讀,提高閱讀效果,首先要指導學生制訂課外閱讀計劃。教師以《語文新課程標準》為依據,從教學目標出發,根據初中生的實際需要、接受能力、欣賞水平、興趣愛好和年齡特征等因素,緊密配合課內閱讀教學、作文教學,統籌安排,制定一份詳細具體、切實可行的讀書計劃。這份計劃可以包括閱讀目標、閱讀書目、進度安排、閱讀地點、閱讀方式的選擇以及閱讀效果的預想等。閱讀計劃一般在每學年由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制訂。如某位八年級學生的語文課外閱讀計劃如下:
三、“一個行動勝過一千打綱領”—將計劃付諸行動
將計劃付諸行動是管理好時間的關鍵環節。制訂了計劃,如果不執行,就是一紙空話,正如列寧所說:“一個行動勝過一干打綱領。”許多學生并不是一開始就不喜歡閱讀,相反他們可能有美好的計劃,甚至有具體的打算。但由于受各種因素影響,如學業的壓力、父母的看法、人際關系問題等等,預先的計劃漸漸“縮水”了,后來就干脆沒了行動。由此看來,教師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活動,重點在于如何有效監督執行。我的做法是:
一是指導學生將計劃細分為一個個具體的步驟。如上面這位學生的閱讀計劃比較宏觀、籠統,操作性不強,真正實施起來有難度。我指導學生進一步制訂出學期計劃、月計劃、周計劃。二是讓學生記錄下時間。即每次閱讀開始和結束時要求學生在課本適當地方分別寫下具體時間,如12點30分、12點48分。讓學生通過前后對照,清楚閱讀任務的完成情況。三是指導學生適當做筆記。“不動筆墨不看書”,事先教給學生做筆記的方法,讓他在閱讀時在書本上劃畫符號,做做批注,寫寫看法。這不僅有助于積累知識、促進思考、提升能力,也是培養良好閱讀習慣,提高自我監督教育能力的方法。四是讓學生請他人(老師、同學或家長)幫忙監督提醒。
熱點一、 非謂語動詞作狀語
例1. George returned after the war, only that his wife had left him. (2012 山東卷)
A. to be told B. telling C. being told D. told
例2. an important decision more on emotion than on reason, you’ll regret it sooner or later. (2012江蘇卷)
A. Based B. Basing C. Base D. To base
例3. to work overtime that evening, I missed a wonderful film. (2012 重慶卷)
A. Having been asked B. To ask C. Having asked D. to be asked
例4. This machine is very easy . Anybody can learn to use it in a few minutes.(2012 遼寧卷)
A. operating B. to be operating C. operated D. to operate
【答案與解析】 1. A 2. B 3. A 4. D
例1考查only to do 作結果狀語。例2考查分詞作原因狀語,主句的主語you與base是主動關系,故用現在分詞。例3的句意為:由于那天晚上叫我加班了,我錯過了一場精彩的電影。I與ask是被動關系,且動作已經發生,故選A。例4 考查be +easy/ difficult/ hard/good... to do 句型,to do的主動形式表被動。
【歸納與總結】
不定式作狀語時往往用來表示目的、結果或原因。作目的狀語時可放于句首;作結果狀語時常用“only + to do”形式,表示出乎意料的結果,而現在分詞作狀語則表示自然而然的結果;在be + easy / difficult / hard / good... to do 句型中to do的主動形式表被動含義。例如:
Her husband died, leaving her 5 children. 她丈夫去世了,留下了五個孩子給她。
I hurried to the station, only to find that the train had left. 我匆忙趕往車站,結果火車已經開走了。
The chair looks rather hard, but in fact it is very comfortable to sit on. 這把椅子看起來很硬,但實際上坐起來很舒服。
(1) 現在分詞、過去分詞作狀語,可表示時間、原因、結果、條件、讓步、伴隨狀況等,現在分詞與主句的主語之間一般具有邏輯上的主謂關系即主動關系,過去分詞則具有邏輯上的動賓關系即被動關系。
(2) doing形式表示主動的一般性的動作或正在進行的動作;done形式表示被動,一般不強調時間先后;having done形式表示主動,強調從句動作先于主句動作發生;being done形式表示被動,強調主句動作與從句動作同時發生; having been done形式表示被動, 強調從句動作先于主句動作發生。例如:
Knowing his address, we can get in touch with him. 我們知道他的地址,能和他聯系上。
Written in simple English, the book is easy to read. 這本書的文字簡單,讀起來很容易。
Being used by me now, the bike can’t be lent to you. 這輛車我正用著,不能借給你。
Having been used for many years, the bike needs repairing. 這輛車已經騎了很多年了,現在需要修理。
【鞏固練習】
1. Pressed from his parents, and that he has wasted too much time, the boy is determined to stop playing video games. (2012福建卷)
A. realizing B. realized C. to realize D. being realized
2. with care, one tin will last for six weeks.(2012 北京卷)
A. Use B. Using C. Used D. To use
3. Having finished her project, she was invited by the school to the new students. (2012江西卷)
A. speaking B. having spoken C. to speak D. to have spoken
4. in a long queue, we waited for the store to open to buy a New iPad.(2012 陜西卷)
A. Standing B. To stand C. Stood D. Stand
5. Tom took a taxi to the airport, only his plane high up in the sky. (2012四川卷)
A. finding B. to find C. being found D. to have found
6. He got up late and hurried to his office, the breakfast untouched. (2012天津卷)
A. left B. to left C. leaving D. having left
Keys:1~6 ACCABC
熱點二、 狀語從句的省略
例5. Film has a much shorter history, especially when ______ such art forms as music and painting. (2012全國卷)
A. having compared to B. comparing to C. compare to D. compared to
【答案與解析】 D。film 與compare 之間是被動關系。
【歸納與總結】
(1)當時間或條件狀語等從句中的主語與主句的主語一致或主語是it 時,且從句中有be動詞的某種形式時,從句可使用when / while+doing / done的省略形式。例如:
Once heard, the songs will never be forgotten.
= When they are heard once, the songs will never be forgotten.
While working, he stopped to talk with me at times.
= While he was working, he stopped to talk with me at times.
If necessary, you should turn to your parents for help.
= If it is necessary, you should turn to your parents for help.
【鞏固練習】
When for his views about his teaching job, Philip said he found it very interesting and rewarding. (2012 安徽卷)
A. asking B. asked C. having asked D. to be asked
Key: B
熱點三、 “with+賓語+to do/ doing /done” 的復合賓語結構形式
例6. The old couple often take a walk after supper in the park with their pet dog them. (2012遼寧卷)
A. to follow B. following C. followed D. follows
【答案與解析】 B。their pet dog與follow之間是主動關系,故用following作賓語補足語。
【歸納與總結】
(1) “with+賓語+to do/doing/done”的復合賓語結構形式在句中作狀語表示條件、伴隨、原因等,動詞與賓語之間是主動關系,用現在分詞形式,被動關系用過去分詞形式,動作將要發生用不定式形式。例如:
With so many students looking at him, he felt shy. 有這么多學生看著他,他覺得害羞。
With the work done, he went home. 工作完成后,他回家了。
With you to help us, we will finish the task in time. 有你來幫助我們,我們將及時完成任務。
(2) 在這個結構中賓語補足語還可以是形容詞、副詞、名詞、介詞短語等。
【鞏固練習】
—Come on, please give me some ideas about the project.
—Sorry, With so much work my mind, I almost break down.
課堂教學內容主體是所有師生極重視的部分,因一堂課知識習得的多少主要依靠主體部分,有效的導入和總結猶如“鳳頭”和“豹尾”,對學生快速有效地吸收知識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課堂導入,是指教師講解主體內容前,運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吸引學生眼球,集中學生注意力,引起學習興趣并為主體內容的講解做鋪墊的一種教學行為。出彩的導入,能激發思維,產生靈感,給學生以啟迪,激發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迅速進入課堂狀態,為課堂知識點的解析做好鋪墊。那么,課堂導入如何出彩呢?出語不凡,即課堂導入時注意抓住學生興奮面的觸發點,如果教師在學生注意力尚處于散漫狀態時便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些知識會被學生“束之高閣”或早已“煙消云散”。如此這般,教師的勞動僅是徒勞而已。鑒于導入作用之大,教師應在備課時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恰切的導入方式,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為重點內容的解析蓄勢。回顧自己的教學經歷,我總結出以下幾種常用的導游課程的導入與總結方式:
1.懸念切入。“學貴于思,思源于疑”。問題能引發思考,一節課的開頭,如果提出一個合適的問題,就能刺激學生敏感的神經,迅速聚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對上好這堂課有著積極的作用。中職學生好奇心強,導入內容能否迅速聚集學生注意力,關鍵在于導入問題的新異和實用。導游教學中旅行社和消費者的權利與義務部分,內容復雜而繁多,學生望而生畏。為了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課前需消除學生心中的畏懼感,以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做準備。如課堂上,我這樣導入“李先生所屬單位與旅行社簽約,按合同規定,旅游景點有千佛山、興國寺、齊煙九點坊等。但因旅行社接待人員業務不熟,將其中一個千佛崖景點錯寫成千佛洞,導致游客未能見到想象中的彩塑佛像和大型壁畫等,進而狀告旅行社違約……如果你是該導游,你將如何處理此事?”,此問題可能是學生日后會遇到的棘手之事,有其實用性,課堂氣氛迅速活躍起來,學生紛紛各抒己見。一堂課有此良好開場,一切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2.多媒體導入。在科技發達的時代,課堂教學自然而然地與多媒體接軌,它圖文并茂、聲色俱佳,特別適合中職學生活潑好動、對新事物好奇的個性特點。導游課程因其特殊性,需要借助視頻等直觀材料來展示,引領學生進入情境,直觀真切地感受,其效果是傳統教學無法相媲美的。視頻《北京故宮》,明朗、壯觀的畫面加上曼妙的背景音樂,學生的內心一下子振奮起來,隨著視頻走向課堂《導游基礎知識》――中國古代宮殿和壇廟建筑深處。
在平時教學實踐中,我也時常在課前把相關的課件資料,如音樂、flash短片或者一些相關視頻搜集好,用于課堂教學,這種做法既方便又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講授導游基礎知識時,播放平時搜集的民風民俗的視頻及文字材料,讓學生更形象地了解各地文化的差異。有時,播放視聽材料比教師純粹的口頭相授更有效。
3.古詩引進。“櫻花紅陌上,柳葉綠池邊”。古詩追求唯美的意境,簡單幾筆勾勒,便能營造詩意的氛圍。導游課程的復雜性要求教師需要具備高深的文化藝術修養,課堂上方能信手拈來,在自己的引領下,讓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學生作為未來“信口開河”的導游人員,需要儲備一定量的傳統文化知識。然而對中職學生而言,他們文化根基薄弱,大多無法明晰詩文內涵,此時需要教師適當地講解。有時以他們學過的經典詩句導入,喚醒他們似曾相識之感,“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詩中“紅”和“綠”相襯,色彩鮮艷明麗,以明亮的顏色展現江南春天春意闌珊的畫面;“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月落烏啼本已營造凄清氛圍,奈何寒氣滿天,更是給江南水鄉添上傷感的一筆,游子心中是滿滿的落寞,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更是觸景生情,愁緒滿懷……古詩詞中明亮的顏色、斑斕的畫面、唯美的意境,有著極強的審美功能,它的詩情畫意能陶冶學生的情操。
其實古詩詞不單給我們詩情畫意之感,亦有諸多深刻哲理蘊含其中,可陶冶和升華學生的思想情操。古詩引進,既可以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又可以發揮想象,領悟哲理,展開橫向聯系,可謂一舉兩得。
4.故事引入。中職學生思維敏捷,樂于接受新事物,教師需抓住學生如此心理,在適當時候以富有趣味性、懸念性等特點的故事引入,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其想象力。在分析古典詩詞、游記及楹聯中的旅游景點時,我特地選用故事引入:永貞元年柳宗元因擁護王叔文改革而被貶為永州司馬,為排解內心激憤之情,常輕車(舟)簡從,于僻靜環境中探訪山水,以山奇水異來慰藉自己受傷的靈魂,此間共寫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記,成為后世山水游記的典范之作……精彩的故事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熱情,從而將課堂漸漸引入《導游基礎知識》中的古代游記名篇賞析。學生在了解人物寫作背景的基礎上,能更快地追隨老師賞析游記內容,為將來的景點解說蓄勢。故而平時教學中,我們應盡量選取與課堂內容相關的歷史故事或生活實例,從故事中引入,為出彩的課堂教學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除此,還有開門見山式、回顧舊知式、情境設置式……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適當變換導入方式。導入雖至關重要,但也需注意幾個細節:導入時間要簡短,以免造成喧賓奪主的不良后果;依據不同內容、不同學情采用不同的導入方式,讓導入為主體教學、學生主體服務;盡量選用簡練的易被學生接受的語言……導入看似簡單,實則需要從多方面斟酌。
引人入勝的導入“生見生愛”,而耐人尋味的總結同樣留有余味,如此課堂便有了高效的保證。出彩的總結,能夠喚起學生的思考與共鳴,給人以啟迪和鼓舞。
1.適當留白。用問句結束課堂,或者在最后設置懸念,留有余地,從而更有回味無窮之感。一堂課的教學目的,不僅是學生學得了多少知識,練就了多少技能,更應在學生心里留有思考回味的余地。
2.巧設“鏡頭”。如果課堂的總結像電影鏡頭一樣來一個特寫定格,讓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特殊肖像、語言或者動作急剎車一般戛然而止并定格在學生眼前,必定能夠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種導入方式對于將抽象概念具體化能起到良好作用。像我們的民族文化在促進民族振興、加強國民團結、弘揚傳統文化精神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但民族文化內涵和外延相當廣泛,不易理解。為了讓學生深刻感受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我以都德的《最后一課》的相關內容為例,因國家淪陷,學校被迫停教法語,殘酷的現實讓韓麥爾先生陷入了極大的痛苦之中……課堂在悲愴的氣氛中結束,這個悲愴的“鏡頭”也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學生深深地感受到保存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以此實現本堂課的教學初衷。
3.建構框架。基于中職學生學習根基薄弱,注意力易分散,對于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難以全部吸收,易“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因此在課堂的最后5分鐘,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該堂課的知識點,幫助學生回顧舊知,尋找丟失的知識,并建立整堂課的知識框架。在整個過程中,教師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并發揮集體的智慧。在整合知識的過程中,學生的知識得到一定程度的補充,在思維的縝密性、語言表達、概括等綜合能力方面也得到鍛煉。待學生學會梳理知識、建構知識框架后,教師即可放手讓學生自己整理。初始學生容易把握不住方向,教師適當引導,并給予肯定,給學生以信心,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4.巧設習題。習題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反饋,是檢測教學成果的重要方式,是為學生鞏固知識,培養未來導游人員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服務的。能打動學生內心、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習題,應該是形式新穎多變、適合學生學習水平的習題。習題的設計需要注意――知識點的訓練很重要,但千萬不能只注重知識點,而忽視導游專業思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還要注意能引起學生對導游學習的興趣,注重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表達能力,能聯系生活實際,讓課堂巧妙地延伸到導游實踐中。
導游教學的導入與總結都是一種教學藝術,都是導游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集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思想性于一體,必須精心設計。鑒于其舉足輕重的作用,為實現教學成效最優化,教師需要好好斟酌如何讓導入與總結出彩,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課堂,感受課堂的樂趣,使學生在吸收導游基礎知識的同時,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如此,我們的中職學生在每一分鐘內都有求知的欲望,對導游課程學習情有獨鐘、愛不釋手。
參考文獻:
[1]王連義.導游技巧與藝術[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8.
[2]蔣炳輝.旅游案例分析與啟示[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3.1.
[關鍵詞]政治試題 講評課 策略 主體 審題 總結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070091
在一輪復習中,考試與試卷講評已經常態化,在教學過程中占重要的位置。考試結束后的試卷講評非常有意義,通過試卷講評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查漏補缺、鞏固知識、消除知識盲點、提升應試能力,同時也可以幫助教師總結學情、改進教學方法、促進專業成長。那么,怎樣才能上好政治講評課呢?
一、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反對一講到底
陶行知說過,把學生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解放他們的頭腦,使他們能想;解放他們的雙手,使他們能干;解放他們的眼睛,使他們能看;解放他們的嘴,使他們能說。試卷評講課中往往出現“注入式”“滿堂灌”的教法,試卷由教師一講到底。這樣做,不僅教師講得累,學生也不輕松,效果還很差。這與新課程積極倡導的“以學生為本”“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組織引導者”理念相違背。試卷講評最終要回歸到學生的能力提高,關注學生的成長,因此可以將分析試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展開自評互評,通過投影展示試卷、學生評辯、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在爭論與思辨中有收獲,最后找出失分的原因,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進行試卷講評前,可以讓學生花時間去反思,然后在課堂上對自己反思的問題進行交流,講得不完整的地方教師再進行補充。這樣可以有效改變試卷講評的單調乏味,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熱情,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二、注重審題、解題方法的培養
試題講評時,要幫助學生分析失分的原因。政治客觀題主要的失分原因有:審題不清、不注意題干題支之間的邏輯關系、知識范圍使用不準確、不能有效排除干擾選項等。對此教師在講評時就要善于總結,可以把同一類的問題集中到一起講。例如在考查哲學問題時,經常會出現“從唯物論的角度”“材料體現的辯證法原理”等限制性條件,這時就要提醒學生,讓學生通過一道題,能懂一類題,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在近幾年高考的政治主觀題中,學生主要暴露的問題有:答題的思路不夠開闊,答案的組織不夠完整,對一個問題不能全面地分析。比如一道辨析題,往往包括三個層次:1.觀點是否有合理之處;2.觀點有何不足或者不準確的地方;3.完整的觀點應該是什么。學生在做題時常常只能分析其中一個方面,答案不完整,因此得分也不高。政治主觀題幾種常見題型都有其答題的共性,可以在講評時進行總結,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三、要善于構建知識網絡,強化能力提升
高三政治測試往往在考查中注意知識的綜合和遷移,注重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而學生在答題時往往會在某些知識點的運用上出現遺漏,導致答案不完整。因此教師在講評時,要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要注意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構建知識體系,幫助學生形成“知識樹”,切不可就題目講題目。例如在講評哲學主觀題時,應該讓學生嘗試構建哲學的知識體系。哲學的兩大組成部分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包括辯證唯物論、唯物辯證法和唯物辯證的認識論;歷史唯物主義主要是人生價值觀和社會歷史觀。構建好知識體系,學生在答題時方向就不會錯。
2.要注重舉一反三,對于學生常錯的問題要善于進行變式訓練,可以收集、編寫出多道題目讓學生對同一個知識點進行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的思考和訓練,做到既鞏固知識又給學生新的思考和新的收獲。
3.要善于總結答題規律,可以引導學生從閱卷老師的角度對答案進行思考,幫助學生尋找答題的一般規律。同時幫助學生弄清楚自己的失分點,準確找出自己答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4.要注意以政治行為主體為線索,進行知識的整合和運用。例如,在問題中如果涉及“人民”這個主體,就應該幫助學生回憶人民的相關知識。如政治生活中國家的性質、政府的性質和職能,生活與哲學中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等知識。
四、講評后要進行有效訓練和總結
【關鍵詞】 日語能力考試 積極作用 消極作用
一、日語能力考試簡介
日語能力測試是由日本國際交流基金及其財團法人日本國際教育交流協會自 1984年起分別在日本國內和國外舉行的世界性日語考試,以測試母語為非日語的日語學習者的日語水平、認定其日語能力為目的。成績合格者由國際交流基金以及財團法人日本國際教育協會發放相應級別的日語能力認定書,即我們所說的日語等級證書。這一考試于 1987 年首次在我國舉辦,1993 年開始面向全社會推開。
國際日語能力考試分為四個級別, 即從一級到四級。四級最低,一級最高。四級水平要求掌握初步的語法,100 個左右的日語漢字,800 個左右詞匯,能進行簡單會話,能讀寫簡單的句子及簡短的文章;三級水平要求掌握基本的語法,300 個左右的日語漢字,1500 個左右詞匯,能進行簡單會話,能讀寫簡單文章;二級水平要求掌握較高程度的語法,1000 個左右的日語漢字,6000個左右詞匯,能進行一般性的會話,具備閱讀和寫作能力;一級水平要求掌握高程度的語法,2000個左右的日語漢字,10000 個左右詞匯,除能夠進行社會生活方面的會話外,還要具備能在日本大學進行學習、研究等的綜合能力。四個級別的考試分別由三部分組成: 一是文字與詞匯;二是聽解; 三是閱讀理解與語法。試卷總分為 400 分。文字與詞匯部分占 100 分,聽解部分占 100 分,閱讀理解與語法部分別占 200 分。二、三、四級均以 240 分為及格線,一級則以 280 分為及格線。該考試每年舉辦一次,原則上于每年 12 月份的第一個星期日舉行。一直以來日本的許多國立、公立和私立的大學在錄取外國留學生時都要參考他們在日語能力測試中的成績。與日語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在招聘日語人才時也要求應聘人員提供一定級別的日語能力證書。
二、日語能力考試反應教學中的問題
1.一些高校追求能力考試通過率而打亂教學安排。日語能力考試由于題型長期不變, 給一些老師和學生增加了模擬的機會, 有的院校為了提高通過率, 不惜犧牲優質的教學資源, 甚至是占用寶貴的教學時間做模擬試題, 從而使大學日語教育逐漸演變成了一種應試教育, 忽略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 偏離了設立日語能力考試的初衷。而且,能力考試的成績影響今后的工作以及留學,結果便是導致一些學校為追求通過率而刻意扭曲安排教學活動。
2.試題本身的構成存在問題。試題只分為“文字?詞匯”、“聽力”、“讀解?語法”3個部分,而且都是客觀選擇題,沒有翻譯、寫作、口語等主觀題目。也就是說日語能力考試只是片面地側重了對“聽、說、讀、寫、譯”的五種綜合能力中的“聽”和“讀”的能力的考核,偏重于對語言知識的考查,而對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的考查不夠。在教學中如果片面地強調語言的知識結構!而忽略了其交際的本質,這勢必會使“學”與“用”脫節,違背高職教育的宗旨。
3.加劇應試教育與應用教育之間矛盾的激化。無論是三級還是二級日語能力考試、學生的聽力成績都沒有很高,與總平均分有很大的差距,更遠遠低于日本國內的平均分;而其它兩部分卻相對較高,基本與總平均分以及日本國內的平均分持平。這說明我們的學生普遍擁有很好的詞匯、語法和讀解能力,但在聽力方面卻不盡如人意,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單純就日語能力考試而言,較之聽力,文字?詞匯和讀解?語法是相對容易得分的,而聽力水平的提高歷來都是日語教學的難點。在沒有語言環境的前提下僅僅通過課堂的訓練很難在短期內獲得較好的效果,再加上合格的標準只是要求總分達到60%、70%以上,而對各部分沒做具體要求,所以為了獲得能力證書大部分學生和教師都采取避重就輕的方法。即對文字?詞匯和讀解?語法這兩部分下大工夫,采用強化訓練的方法來提高成績。一般來說,這樣都能做到盡量多得分,少失分,同時也能彌補聽力部分的不足。這也無形中導致大部分學生只是一味地死啃書本,硬背語法,卻忽略了聽力、會話、翻譯以及寫作等方面能力的訓練,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如果在教學中我們一味地圍繞“應試”這根指揮棒,片面追求合格率,采取應付考試的教學方式來教學的話,必然會影響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久而久之也就必然會使高職的日語教育陷入一個“應試”的誤區中。從而無法實現培養具有聽、說、讀、寫、譯等均衡的綜合能力人才的目的。
三、日語能力考試對教學帶來的作用
1.日語能力考試已經舉辦了 24年,試題由主辦單位聘請日本著名的語言學者和教育專家命題,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權威性,在測試日語學習者的日語能力上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2. 試題的所有題目均為客觀選擇題,并由計算機閱卷,能客觀、公正、合理地反映應試者的真實水平。所以考試成績又具有客觀性和公正性,能較客觀地反映出日語的教學情況和學生的日語水平。
3.日語能力考試各級別的試題均由“文字?詞匯”、“聽力”、“讀解?語法” 3個相對獨立的部分構成。其中“文字?詞匯”部分主要考查學生對日語單詞的識記,包括日語漢字的讀音、書寫、單詞,尤其是外來語的釋義、用法等。“聽力”部分主要是測試學生的聽力水平和正確獲取信息的能力。要求應試者聽一遍錄音,然后能從所給出的4個選項(圖)中選出 1個正確的答案。“讀解?語法”部分主要是綜合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對日語語法的掌握程度。讀解,即我們常說的閱讀理解,每段文章后都會提出若干問題。每道問題給出 4個選項,要求應試者從中選出1個最合適的作為答案。 語法則考查學習者對助詞、助動詞、慣用句型、習慣表達等方面內容的掌握情況。所以該考試涵蓋了對學習者的單詞、語法、讀解、聽力等方面的考核,能階段性地為教學提供參考標準,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對考試情況的積極總結與認真分析也更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
四、結束語
語言測試是為語言教學服務的, 把握好二者的關系、利用好二者的關系至關重要。有效克服日語能力考試在教學中的消極作用,正確認識日語能力證書的重要性,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制定既能有利于能力培養又能做到與能力考試緊密結合的教學大綱及考核方式,做到應試與能力培養并重。
參考文獻
[1]大學日語教學大綱修訂組. 大學日語教學大綱[S].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高考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試之一,所以完全值得我們多花時間去了解高考的一切,進入考場前,你一定要看看高考時間表。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2021高考時間表安排,希望對你有用,僅供參考!619
2021高考時間表安排6月7日
9:00至11:30語文;
15:00至17:00數學。
6月8日
9:00至11:30文科綜合/理科綜合;
15:00至17:00外語,有外語聽力測試內容的應安排在外語筆試考試開始前進行。
高考改革后會怎么考高考改革是分省分批次進行的,除浙江和上海2014年試點外,有的地區是2017年秋季入學的高一學生開始實行,有的地區是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一學生開始實行,那么2019年參加高考這批學生就可以考兩次英語了,以分數最高的一次計入高考總分。高考改革最晚的省份是2019年秋季入學的高一新生,2021年參加高考執行。
高考改革以后,考生成績的算法也會發生一些變化,那就是不再單純的看高考總分了,還要看其他的成績和因素,即所謂的兩依據一參考,主要看高考分數和選考成績,同時也要參考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然后再去決定是否錄取該考生。
所以同學們在復習時,最終還是主要看分數的,也就是語數外成績加上選考成績,這些都是評價你是否優秀的硬性指標。無論高考怎么改革,最終還是離不開分數,因為我們是人口大國,分數才是衡量一個人最基本的要素,高考現在還離不開成績去判斷一個人的水平高低。
高考前家長需要做哪些準備1、做好飲食搭配
進入高三后,學生一直處于高度緊張的備考狀態,這種緊張感也會隨著考試的臨近而愈發明顯,因此學生的食欲下降也屬于正常現象。家長可以多做些一些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資的雜糧、豆類為主的主食,可以增進學生的食欲。同時,家長在食材的選擇上還應該保證優質蛋白質的攝取:可選魚、雞肉、豬瘦肉、雞蛋、牛奶、豆腐、豆漿等,尤其是魚肉,可以提高大腦功效,增進記憶。隨著天氣的逐漸轉暖,學生還要保證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這類食品可以幫助消化,增進食欲,并起到補充水分和防暑的作用。
2、適當引導
首先,以平常心對待每一次模擬考試和考試結果。家長要以自己愉快的情緒、平和的心態來影響和調節孩子的心態。其次,輔助孩子制訂一個適合您孩子的學習計劃。這個計劃不僅包括每天的作息時間、各科的自主安排,包括跟隨老師復習的進度,還應包括階段性的整理與總結。第三,注意勞逸結合和適量的體育鍛煉。勞逸結合能使孩子在學習中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3、找到自己的智囊團
注意保持與老師的聯系。孩子在家的時間畢竟有限,在學校的情況怎樣家長也需要及時掌握。所以要經常和老師聯絡和溝通,聽取老師的意見和建議。相對而言,老師比我們也更有經驗。聽聽他們的話兒沒壞處。還要注意提高咨詢的質量。高考的事兒我們不懂沒關系可以咨詢他人,但千萬不能逮著誰就問。在選擇咨詢對象時應該注意:一是權威人士。二是業內人士。三是沒有利害關系的人士。對于別人的建議也需要加以分析和思考,而不能拿著雞毛當令箭。別人的建議也不是越多越好,否則你會感到無所適從。
4、給孩子解壓
關鍵詞:職業技術院校;考試;管理科學化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0-033-03
考試是職業技術院校教學管理系統中的重要一環,是職業技術院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考試的作用能否正常發揮、考試的結果是否科學可靠完全有賴于考試管理的科學與否、嚴密與否。考試管理質量直接關系到職業技術院校校風建設和教學質量的提高,考試工作組織得是否科學,是衡量學校辦學水平、管理水平和體現學生素質的重要標志。考試工作是否嚴謹,是否能達到檢驗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和能力培養,反饋教與學信息等目的,關鍵在于嚴格考試管理,抓出一個好的考風,因此職業技術院校科學化的考試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在對現行職業技術院校考試管理工作進行分析的基礎上, 試就建立科學規范的考試管理體系作些粗淺的探討。
一、高校考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加強職業技術院校考試管理工作的呼聲很高,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在加強考試管理中也采取了許多辦法,但收效并不明顯,考試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問題沒有得到有效遏制, 傳統的考試管理體系依然或多或少地桎梏著考試改革的深化。
1、強化考試管理的宣傳多,但收效不大
考試作為職業技術院校教學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說從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到學校歷來都非常重視, 考試管理制度在逐步健全。在考試宣傳方面也極盡所能, 如張貼橫幅、監考人員培訓、發放宣傳資料等, 從學校環境氛圍形成了一種“ 高壓” 態勢。但在考試對象, 即考生方面對上級和學校的考試政策和紀律卻有相當一部分人不甚熟悉, 考試違規現象屢禁不止。職業技術院校考試主要是考學生“ 學” 的水平, 考試制度主要是規范和約束學生考試行為。因此考試宣傳的重點應當在學生身上, 使其對各種考試規章有非常全面的了解, 端正考試目的和動機, 依法從考, 從思想上正確認識考試的重要性和嚴肅性。而現行考試管理宣傳場面上大張旗鼓, 形式上轟轟烈烈, 但大多僅僅流于形式, 沒有把宣傳的重點放在學生學習、熟悉、掌握和遵守考試法規上。
2、考試的目的不明確, 考試形式單一
教師為考而教,學生為考而學,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不到充分體現,積極性和主動性得不到充分發揮,考試成了課程結束的標志。管理部門在考試結束后主要是注重對學生的學籍處理,并沒有對教師教學情況和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全面的分析, 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 忽視了考試的真正效用。考試形式和方法單一,目前職業技術院校考試主要以閉卷、理論、筆試的形式居多, 而以平時作業考核、平時課程學習表現考核、階段性成績測驗考核、專門設計的課程大作業考核、實踐性作業考核等為考核方式,以筆試、口試、答辯、實操、項目制作、大作業考核為考核方法的形成性考核少, 絕大部分課程采用一次性閉卷考試, 跟不上學科發展, 無法使學生充分表現自己的能力和素質。教學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素質, 亦即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傳統的考試形式不僅不能發揮學生提高能力素質的導向作用,壓抑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因考試形式單一誘發了部分學生考試違規的傾向。
3、教學和管理人員的素質差異給考試管理工作帶來不少影響
教師教學要求和素質的差異在考試管理過程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命題。個別教師責任心不強, 投入精力和時間不夠, 不能按照大綱的標準進行授課, 為避免學生的考試成績對自己造成不良影響, 在命題時降低考試標準, 圈定考試范圍,甚至放棄原則透露考題。二是監考。監考教師責任心不強, 放松考場紀律, 考場紀律差, 違規在所難免。三是評分。有的教師在評卷時送“ 人情分”, 有的教師要求嚴格, 從而出現同一個年級相同課程不同的任課教師考試的合格率相差甚大。四是補考。個別補考課程的考試標準降低, 評分也不如正常考試嚴格, 給人情分、隨意現象較多。這就造成一些學生即使正常考試不及格也不再認真復習準備, 補考變成了走過場。
4、學生對考試缺乏正確的認識, 導致考試違規現象屢禁不止
近年來, 由于社會上一些不正之風的干擾, 直接或間接地對學生產生了不良影響, 使他們在學習上目的不明確,學習沒有動力, 對校紀校規置之度外, 嚴重違反考場紀律, 影響了學習風氣。由于考試成績不僅直接與畢業證書掛鉤, 而且是學生入黨、評優、就業的主要依據, 使平時不努力、學習差的學生為了考出好成績而不擇手段地違規, 造成學生成績優劣不分, 引起其他學生心理不平衡, 進而影響廣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破壞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和良好學風、校風的形成, 嚴重影響高校的教學質量。
5、考試違紀處分的艱難決策
嚴格考試紀律, 依法懲治考試違規行為是依法管理、從嚴治校、形成良好校風的要求。學校執行考試制度往往比制定制度艱難得多。當我們面對一批考試違紀的學生要作出處罰決定時卻又時常陷入左右為難的尷尬境地, 一方面必須嚴格執行考試紀律;另一方面, 在處分的尺度把握上卻受到情感因素的困擾。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模式;創新方法
一、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概述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它不僅是一門應用型的課程,更是一門綜合型的課程,其教學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對計算機形成初步的認識,了解并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與創新能力。更加符合學生認知過程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理論基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需對學生珍貴的生活經驗表示尊重外,同時還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信息觀念,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于實際生活。大量的教學實例表明,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明顯已不利于信息技術課程的實施,這一現狀對廣大信息技術教師提出了教學創新的要求。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創新離不開正確的課程評價。在具體實施時,教師可將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評價放在一起,也可將日常評價和期末總評結合在一起,一味以考試成績評定學生學習成果與教師教學效果的傳統教學模式顯然是不正確的。本文列舉了以下幾種教學評價方式,如學完輸入法后組織學生進行打字比賽,繪圖軟件課程結束后安排學生用繪圖軟件完成一幅畫作等。這樣的教學評價方式更能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程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而自主學習的探究模式對學生將來深入學習計算機信息技術十分有利。
二、小W信息技術教學模式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模式可分為五個步驟,即營造生動有趣的教學氛圍、師生合作與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實踐操作與知識鞏固、學生作品展示以及課堂內容的整理與總結。具體分析如下:
1.設置合理的教學情境,營造生動有趣的教學氛圍
生動有趣的教學氛圍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而營造這一氛圍的關鍵在于合理教學情境的設置。以繪圖軟件的教學為例,教師可通過一些繪圖軟件繪制的畫作引入本章節的學習,并讓學生對畫作進行評價,以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
2.師生合作與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學生置于課堂主體地位,并將自己定位為起輔助作用的角色。在課堂中積極與學生展開交流與溝通,更重要的是在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與學習,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與實踐能力。
3.實踐操作與知識鞏固
在一節課快要結束時,教師往往會對本章節的學習內容進行整合,此時可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理清學習思路并對知識體系進行重新構建。
4.學生作品展示
教學結束后大多數教師都會及時布置一定的作品任務,因此,教師需安排一定的時間來展示學生的作品。在評價學生作品時可綜合采用學生自評、學生互評以及教師評價這三種評價方式,以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經驗。教師在評價學生作品時除需給予肯定外,還需將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保護好,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快樂與進步的喜悅。
5.課堂內容的整理與總結
課程結束后教師與學生需一起對所學內容進行整理總結,同時還要進行適當的課外延伸,指導學生主動進行課外探索與研究,推動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形成。
三、小學信息技術創新方法
1.課程導語創新設計
新課伊始,教師的引入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在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時首先需關注課程導語創新設計。小學生處于求知欲極其旺盛的年齡階段,他們對一切新鮮事物都有好奇心,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一點進行課程導語設計,并吸引學生以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參與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以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文字編輯”章節的教學為例,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文字編輯只要會打字就行了,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并不認真。還有些學生在遇到不會的地方時就會放棄,久而久之也就逐漸失去了學習新知識的興趣與熱情。對此教師可多以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事物為例,讓信息技術不再蒙著神秘的面紗,并讓學生更加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增加課堂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
盡管小學生的求知欲極其旺盛,但他們卻很難堅持到底。正是由于學生這一特點,教師持續講解與管制的教學方式必然會使學生逐漸對信息技術學習產生厭倦感。因此,教師需要及時進行教學方式的創新,在課堂上要啟發、輔助學生學習,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還需多多站在學生的角度出發。在信心技術課堂上教師不僅需要積極與學生互動,同時還需要給予學生之間互動的機會。當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疑問時,教師應將學生的疑問重新拋給所有學生,讓大家分組進行討論與交流。學生將交流結果反饋給教師后再在教師指導下利用計算機來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互助合作精神以及交流溝通能力將得到進一步提升,同學之間還可以取長補短、互相進步。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的孩子在面對新鮮事物時極具好奇心,且擁有極強的可塑性,信息技術教師在創新教學模式時需牢牢抓住學生這一特點,以充分調動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信息素養與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丁儉.淺析如何上好小學信息技術課[J].考試周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