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三期末考試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這天是夢荷初三期末考試的日子,可是,她沒有去學校參加考試,和以前一樣,她又恰巧在考試前不明緣由地突然摔傷。
兩年前,夢荷以區(qū)小學第三名的成績考入本市重點中學。興高采烈地跨進市重點中學的大門時,她感到未來是那樣燦爛、那樣令人向往。她帶著一種美好的期待、一份殷切的期望,還有一顆少女稚嫩的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然而,收獲并不一定與努力成正比,夢荷驚訝地發(fā)現,在強手如林的班里,自己再努力也只能徘徊在中游。
入學后第一次期中考試發(fā)榜的那天,夢荷懷著激動、緊張和恐懼的復雜心情,隨同學們從教室跑到樓下的公示墻去看結果,可結果卻驚得她目瞪口呆,直到同學們拉她趕緊去上課,她才從極度的沮喪和痛苦中清醒過來。好強的她強抑著心中的痛苦和悲傷,跌跌撞撞地隨同學上樓,可她的腦子里卻思緒萬千,想著入學時那些美好的期望,想著自己的努力,也想著那令人沮喪的分數和名次,她感受到了失敗的恥辱和痛心,忍不住掉下了兩滴眼淚。驀然,她一腳踏空,從樓梯上摔了下來,心里的痛苦和身體的疼痛,頓時化作“名正言順”的眼淚嘩嘩流了下來。所幸的是,夢荷只是摔破了一點皮,經過校醫(yī)的簡單處理,便繼續(xù)上課去了。不過,因為這一跤,同學和老師們對她都非常關心,一點也沒有她想象中的那種對失敗者的輕蔑。
夢荷受傷的心靈似乎也因此受到莫大的安慰和鼓勵。她發(fā)誓要繼續(xù)努力,重新振作精神,在哪兒跌倒就在哪兒爬起來。然而,在后來的期末考試中她又一次失敗了,她的自尊心和上進心不斷受到打擊,她再一次陷于痛苦和失望的困境之中。
很巧的是,夢荷在這次考試前一天下午放學下樓時,突然又摔倒了,雖然沒有明傷,但膝蓋和臀部皆有於血,為了不影響考試,她晚上回家讓母親擦了一點紅花油,第二天帶著疼痛堅持考完了試。因此,雖然自己的努力沒有取得預想的成績,但畢竟她是在身體受傷的情況下參加考試,老師和同學們都安慰她,這次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已經很不容易,她那顆好強、敏感、脆弱的心才獲得些許的撫慰和平衡。
盡管夢荷的兩次摔倒都屬偶然,但她實際上已陷入了考試――摔倒的怪圈。每當重要考試來臨前的一兩天,她就會莫名其妙地摔倒。第三次摔倒雖然像前兩次一樣,只是腿部的皮肉擦傷了,但她卻感到異常疼痛,連走路都一瘸一瘸的。父母非常緊張,還帶她去醫(yī)院診治,CT檢查顯示一切都正常,但夢荷卻感到劇痛難忍,父母只得向老師請假。奇怪的是,考試時間一過,夢荷的疼痛竟然不知不覺消失了。隨著夢荷每次考試前摔倒次數的增加,她連醫(yī)院也懶得去了,因為這種摔倒后的奇怪劇痛,過兩三天就會自然消失。為此,父母和老師也拿她沒有辦法。
雪花還在寒風中飛舞,夢荷站起來打開窗戶,片片雪花落在她的手上,頓時化作晶瑩的水珠,不知這一滴滴的水珠是要沖淡她對兩年多初中生活的痛苦回憶,還是為她失敗的學習生涯而哭泣呢?夢荷說不清,兩年來的許多往事現在想來依然讓她困惑不解。她到底怎么了?她的出路在哪里?也像眼前的世界一樣雪茫茫的一片嗎?
看了夢荷的故事,首先傳遞給我們的是一種孤獨與無助、挫折與失敗、茫然與困惑、傷感與無奈的信息。她為什么每次都會在考試前摔倒呢?她摔倒后的傷勢并不嚴重,可為什么會感到劇痛難忍?綜觀夢荷第一次偶然摔倒及后來每次考試前的摔倒,便不難發(fā)現,這每次的偶然也存在著一種必然。這實質上是一種身心疾病,是心理障礙的軀體化表現――她畏懼考試,畏懼考試的失敗。
夢荷在升入初中的第一次考試時,因為分數和名次與她的希望差距較大,一下子難以承受失敗的打擊,神思出現恍惚在所難免,在回教室的途中摔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本來,夢荷猜想老師和同學們會因她考試失敗而對她冷眼相待,沒想到她的意外摔倒卻獲得了老師和同學們的深切關心,她失落、沮喪、傷痛的心也因此獲得些許的慰藉。由此,她的自尊本能防御心理便跳出來,把偶然的摔倒與考試聯(lián)系在了一起,她也由此意外地找到了考試失敗的借口,及至后來接二連三地摔倒成了她逃避考試的合理理由。
這種因摔傷而得到的收獲,心理學上稱之為“因病獲益”,是一種心理上得“考試病”。它與當前學生課業(yè)負擔、學習壓力過大,獨生子女虛榮心強、缺少伙伴、心理承受力弱,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等均有密切關系。
那么,得了這種奇怪的“考試病”,應該怎么辦呢?
一是曉以利害,正視挫折。考試前得病,避免了考試失敗帶來的挫折和失敗的危險。這種做法表面看似乎占了便宜,實則不然,人要長大,要學習各種知識、技能,積累人生的經驗,將來要獨立地去面對人生的風雨。你現在可以找一個看似合情合理的“摔傷”或者其他理由,逃避或者回避一時的困難、挫折、矛盾,但是早晚你還會面對同樣的問題,遇到問題就逃避,將來怎么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坎坷呢?因此,逃避不是辦法,我們必須學會正視這些困難、挫折和矛盾,在失敗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重振信心,只有這樣,心理承受能力才會越來越強,你才會越來越成熟,最終走向成功。
二是轉變觀念,鼓足信心。分數并不等于能力,名次并不等于一切,因為分數和名次并不能代表一個的素質和全部的能力,也不能決定將來的成就。可是,我國應試教育的現狀,使得千千萬萬的學生、老師和家長唯分數和名次是“命根”,因而,分數和名次在學生心中的分量才顯得如此沉重,也使他們對產生分數和名次的考試非常懼怕。對這種懼怕的躲避,不僅會產生許多像夢荷摔傷一樣的所謂“考試病”,還會產生一連串類似的考前頭痛病、胃痛病、腹痛病等。
四川郭沫若的故居里掛著一張郭老小學時的成績單,成績單上有兩門功課不及格:修身35分, 語文53分,可是后來的結果卻正好相反:修身課不及格,他卻成了為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斯大林和平獎的獲得者;語文課不及格,他卻成為著名的文學家和歷史學家。一位中學老師根據自己幾十年的教學體會,得出了引發(fā)廣大教育工作者和科學家們注意的第十名現象,小學和初中成績最優(yōu)秀的學生,其學習優(yōu)勢往往在進入高中以后就喪失了,而那些小學和初中在班級里排十名左右的學生,卻逐漸顯現出很強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并在大學階段和后來的社會生活中,表現得十分出色。
這些都說明,考試成績并不能說明一切,更不能說明一個人的將來。所以,轉變成才觀念,不僅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當務之急的任務,更是家長和學生應該立即著手解決的問題。只有樹立正確的成才觀,才能正確面對考試中的失敗,不斷鼓足信心,迎接新的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