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英語語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現階段,我國各級教育機構(包括初中、高中等)在教學過程中過分注重學生升學率及其期末考核成績,但學生課堂中的具體教學活動卻常常被忽視,再加上各教育機構中教師與教育資源比較緊張,整體教學效果并不樂觀,尤其是高中英語語法教學。所以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除了對學生考核成績與升學率等嚴格要求外,教師還需立足長遠發展,重視該課程中的語法教學,向學生教授全面的語法知識。同時為避免學生死記硬背,可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學生對英語語法知識的運用能力。
二、重點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法意識與語感
高中英語教師在進行語法教學時,需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的語言運用和口語體驗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通過圖片、視頻、動畫、問題等多種方式進行教學設計,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以指導學生更好地學習英語語法知識。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中“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的轉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設計以下對話:①Mary said,“I’m going to NewYork with my mather.”②Tom sopke to John:“What did she say?”③John answered:“Mary said she was going to NewYork with her mather.”其中①句為直接引語,③句為間接引語。大多數情況下,間接引語多構成賓語從句,且直接引語一般要加引號,而間接引語則不用。
在上述基礎上,教師還需重視學生英語語感的培養,即無意識的聽。在平時上課前,指導學生聽英語錄音帶或默讀≥2段英語文字內容,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及其學習積極性,使其了解英語語法的多樣性與部分固定句式,體會英語語法的精妙之處。
三、以學生興趣為基礎,鼓勵其積極參與教學過程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學習興趣,總結學習特點,使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能夠與學習內容相銜接,促進其主體意識與學習興趣的和諧、統一,以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習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英語“情態動詞”的語法教學中,當檢測“can,may,could,might”等意為“許可”的詞語用法時,可采用分角色表演法,讓每位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情景演練,訓練重點需突出:①在需要朋友幫助時,用“can”;②在需要陌生人幫助時,用“could”;③在正規場合表達是否許可時,需用“may”。
四、加強學生課內外口語訓練,提高其語法應用水平
傳統、單一的高中英語語法課堂教學,僅僅能夠讓學生掌握基礎性的英語語法知識,即便經過課堂模仿訓練,大多數學生也只會一些簡單的口語句子,當其處于陌生環境中,難以熟練地運用口語語法知識。教師在高中英語語法教學中還需重視學生的課外口語訓練,達到活用教材與用好教材的目的,實現英語語法學習的真正意義。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選用每個單元中教學課文前的“Speaking”部分作為訓練主體,將班級學生進行分組,如兩人一組、四人一組或六人一組等進行對話訓練,采用小組內討論或辯論的方式,增強學生腦海中對該部分內容的記憶,實現課堂教學中語法項目的運用,有助于學生對此語法知識的快速理解和掌握。同時,學校可在校內開展英語角或英語沙龍等,或采用晨讀方式,為學生提供英語閱讀空間和時間,以輔助英語課堂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和消化陌生的語法知識,增強口語語感,提高語法應用水平。
隨著中國加入WTO, 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進一步打開,與世界各國交流的機會也大大增加。英語作為一門世界性的語言在各國間的溝通中扮演著一個重要角色。在教學中我發現現在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逐漸加強,但是學生卻忽略了詞匯、句型、語法等語言基礎知識的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加強英語語法教學力度的同時,還要積極思考如何避免語法教學的刻板性,提高學生學習語法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運用正確的語法知識進行交流。《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標準)明確提出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知識和詞匯知識的講解和傳授,而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培養的傾向,即要改變傳統的英語語法教學模式,優化和革新語法教學方法。筆者認為,在高中英語語法教學中,教師應該建立靈活多變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親身參與體驗,切實實踐、積極互動合作的方式,達到學習英語語法的目的,并且能在實際的語言環境中真正做到靈活運用。
二、 改革語法教學課堂,優化語法教學方法
1. 捕捉學生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1) 通過背誦課文經典句式講解語法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學生們喜歡背誦經典的英語句子。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把高中教材中出現的經典句子整理下來,印發給學生。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自由背誦,并且引導學生互相提問背誦,形成濃厚的英語學習環境。此后,再以這些學生耳熟能詳的句子為載體,步步滲透對高中英語語法的講解。使他們在背誦經典句式的同時,學習了語法知識,提高了語言運用的能力。例如,課本教材上有這樣一句話, This was the moment when his career took off. 依據這個載體,我可以把關系副詞引導的定語從句給學生進一步講解一下。
(2) 利用英語歌曲教學語法
高中生業余生活比較枯燥,但是孩子們天性活潑好動,模仿能力強,喜歡唱歌,追求時尚,有很多學生以會唱英文歌曲為榮。所以,在語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身心發展的特點,選擇適當的英文歌曲進行語法教學。
例如:在被動語態的語法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聽英文歌曲auld lang syne, 并猜測大意,然后向學生展示歌詞:
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And never brought to mind? 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And days of auld lang syne? For auld lang syne, my dear, For auld lang syne, We’ll take a cup o’ kindness yet For auld lang syne. And pou’d the gowans fine; We’ve wander’d mony a weary foot Sin’ auld lang syne. We two hae paidled i’ the burn, Frae mornin’ sun till dine; But seas between us braid hae roar’d Sin’ auld lang syne. And here’s a hand, my trusty friend, And gie’s a hand o’ thine; We’ll take a cup o’ kindness yet 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And never brought to mind? 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And days of auld lang syne? For auld lang syne, my dear, For auld lang syne, We’ll take a cup o’ kindness yet For auld lang syne. For auld lang syne, my dear, For auld lang syne, We’ll take a cup o’ kindness yet For auld lang syne.
并向他們詳細地講解歌詞以及歌詞中的語法現象,并且利用級賽合作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運用已學語法知識造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積極地參與語法教學活動,提高語法教學的效率。
2. 給學生創造語言環境,讓其靈活運用英語語法
《標準》提出了語法知識的“功能”和“話題”的學習目的,打破了語音 + 語法 + 詞匯的知識體系,在“功能”和“話題”的目標中突出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強調語法知識在交際中的應用。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語法教學時不應只將注意力集中在語法規則或用法上,還應將注意力放在學生對新語法意識的成功體驗上。例如,教師可以在學完定語從句之后讓學生在寫書面表達時加入“用定語從句造句”的要求,從而掌握定語從句的用法,做到靈活運用。既讓學生學會了語法項目又讓他們體會了英語語法的實用性。使學生在“學中用,用中學”,從而達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效果。又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虛擬語氣之后,分組、分語境進行假設對話。這樣語法框架就能和現實語境結合起來,使學生更加形象地體會這一語法項目。
3. 采用新教法,激活學生學習語法的欲望,提高語法教學的課堂效率
在新教材下英語語法教學課堂中,傳統的概念――例句――練習的語法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了。教師應該摒棄傳統教學語法的模式,改變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采用多種方法,通過多種途徑,激發學生欲望,引導他們積極觀察思考,進而自己總結語法規則。比如,在學習with的復合結構時,先給學生展示以下句子,讓他們自己總結,并找出其中的語法規律。
With a lot of problems to settle, the new president is having a hard time.
With time going on, he realized his mistake.
With the work finished, we all went home.
With a book in her hand, the teacher came into the classroom.
With the lights on, he left.
關鍵詞:高中英語;語法教學;教學反思
掌握適當的英語語法知識是發展語言能力的一個不可忽略的有機組成部分。分析研究歷年的高考英語試題,我們也不難發現掌握扎實的英語語法知識也是獲取英語高考高分的基礎。
一、語法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1.語法格式化,偏重講解。
語法格式化,即教師在語法教學中,常常將固定的用法、分類和規則,放在固定的范圍中進行學習,教師和學生在平時的教學中也形成了一種固化的思維模式,一旦脫離這種環境,師生就會產生不適之感,或錯誤地認為那是不正確的。另外,有些教師片面地認為學生學會了語法就等于學好了英語,具體表現為偏重語法知識的講解,讓學生背誦一條條語法規則。學生完全處于被動狀態,疲于應付晦澀難懂的語法概念,其結果是遏制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也不利于他們語言學習和語言應用能力的發展,導致了英語教學的低效。
2.過分淡化語法教學。
英語教學過程中過分“淡化”語法教學。有些教師認為只要在課堂上設置各種任務和活動,給學生提供足夠的語言訓練機會,學生會在完成任務和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自然地掌握所學的語法知識。盡管部分學生的英語口頭表達能力有所提高,但由于語言基礎知識掌握不牢,不能用準確、得體的標準英語進行口頭表達。在書面表達中,問題尤其嚴重,如不加以規范,不利于學生英語學習的可持續發展。
3.語法與詞法的孤立教學。
目前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有些教師仍然沿襲著傳統的教學模式,把語法教學與詞法教學割裂開來,語法是單純的語法,講授規則、應用等等,而詞法要在另一個時間內學習。學生不僅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學習語法,還要在學習詞匯上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其實,從某種程度上說,語法可說是軀干,詞匯可說是枝葉。語法和詞匯密不可分,每個詞匯中都有語法問題,語法體現在整個詞匯之中。孤立研究語法不可能掌握語法,語法要在活生生的語言中體現。那種人為的割裂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英語學習的難度,也同時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二、語法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改進
1.敢于突破,積極進行教學創新。
面對轟轟烈烈的課程改革,面對新的課程標準,面對個性迥異的學生,如何突破原有的根深蒂固的教學觀念,積極進行教學創新,這是對新時期英語教師的挑戰,而高中英語教師由于其高考的特殊身份更是處在萬眾矚目的焦點。教學創新并非完全放棄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是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興趣愛好,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對語法知識感知、體驗、運用和歸納,通過一些有意義的交際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語法規則的作用并逐步掌握這些規則,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法意識。語法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學生能用所學的語法知識在恰當的場合表達恰當的意x,換句話說就是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下能表達并對不同的言語行為做出反應。從教學的角度來看,學生語法能力的缺陷,只有在運用中才容易觀察到。可見語法教學不應只是培養學生語言能力,更重要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及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
2.重視學法的重要性。
“學有法,而無定法”。重視學法,其基本精神就是使學生熱愛學習,學會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語法學習來說,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至關重要。所以,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起到一個引導者和組織者的作用,及時加強學法指導,把研究性學習和發現法逐步貫徹到語法學習中去,如: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按自愿結組方式組成研究小組,將學習語法過程中有困難的項目整理出來,各小組選定一個項目然后采取多種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探究性學習,將這些語法項目系統化,并在交際活動中得體地、有效地加以運用的學習過程。更要幫助學生形成一種認識:語法是對我們語言實踐活動的一種幫助,要把基本的語法知識運用到使用英語的實踐中,投入到聽、說、讀、寫的能力培養中。
3.通過英語實踐掌握基本英語語法。
單純的英語語法知識講解,一來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覺得晦澀難懂;二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感到把握不準重難點。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在實踐中通過針對性的練習,反復操練基本句型,讓學生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自己去發現語法現象和規律,從而建立一種語言習慣。當然,在練習過程中要遵循從易到難的準則,首先從單項練習開始,培養學生的語感。但言語技能的提高是通過聽、說、讀、寫等能力的培養綜合而成的,這僅靠單項練習是辦不到的,所以,在此基礎上要逐步過渡到綜合性的練習上。二者緊密結合,互相補充,交替運用。
總之,針對高中英語語法教學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教師不僅需要更新教學觀念,認真鉆研教法、學法,更需要發揮教師自身的教育智慧,積極進行教學創新,讓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實現英語語法學習的高效。
參考文獻:
[1]程小堂.任務型語言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關鍵詞:高中英語;語法教學;不足;建議
一、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性
1.英語教學的重要性
英語作為中國人需要學習的第二語言,對于英語的學習,其實從很早就開始培養了,每一個去上學的孩子,幾乎從小學的四年級開始接觸英語,有的由于地區的差異,對于我國的一些一線城市,對于英語的教學幾乎從幼兒園就開始,可見學習英語的重
要性。
2.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性
對于英語的教學,從小學開始至高中,一直是作為主要課程的“三大科”之一,相應的對于教學課時的安排,也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對于高中英語的教學,實際是讓學生能夠在小學、初中學習的基礎上,獲得更大程度的提高,結合聽、說、讀、寫相應一系列的訓練,能夠使學生對于英語基本知識的掌握更牢固,另外通過對學生自學能力、英語交際能力、思維能力的發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為之后的學習與運用打下一定的基礎。
3.語法對于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性
苻喚春老師關于英語曾說過:“語法是聯系詞匯與句子的紐帶,有了語法規則才能完整的表情達意,才能使語言具備多條理多的、可為人理解的特質。”在中國的基礎教育階段,對于英語的學習目標是為了培養學生語言的綜合能力,語言形成的兩大要素是語言的知識和技能,其中語法是語言知識要素的關鍵,是用詞造句的綜合運用,是語言的框架,是語言靈活運用的有機部分的組成。因此語法知識是學習語言的一項重要任務,直接對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的能力產生影響,而高中的英語教學正是對以往教學的突破,以往是接觸英語,了解英語,進行一定基礎的學習英語,而高中的英語教學是要深入地學習英語,嘗試運用英語。因此對于英語語法的傳授直接影響高中英語的教學。
二、高中英語語法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就目前而言,由于國家對于英語的重視程度,總體的教學質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關于英語教學中的語法教學還存在很多的不足,主要體現在高一新生的英語語法水平明顯不高。
高一新生的英語語法水平不高,原因主要是在初中的英語的學習過程中,對于初中英語教學的教材主要使用的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的,這套教材的編輯內容主要針對聽、說方面,學生使用后,的確在聽、說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依然存在不足的是學生在讀、寫方面的能力并沒有相應的提高,甚至在讀、寫方面還不如采用舊版的教材的學生水平。主要體現在:
1.學生基本語法掌握得不達標。對于英語的時態,例如,常見的現在進行時、現在完成時、過去進行時、過去完成時等常用時態,學生雖然認識,但是一旦問及它們的主要構成時,真正能夠完整回答出來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學生,特別當問及與之相對應被動的語態結構時,能夠完整回答出來的學生更是寥寥無幾。
2.學生關于語法的基本概念及意義模糊不清。在初中,很多學生雖然已經學了3年的英語,可當升上高中,被老師問及什么是冠詞、連系動詞、介詞;什么是及物與不及物動詞;什么是賓語、表語、副詞等一些常用的詞性在句子中的的位置及作用卻并不了解,同樣的名詞、謂語、形容詞等常用詞性在句子中的具體作用也并不了解,這是由于他們對于一些主要的詞性還不是很了解,缺乏一些必要的詞匯語法知識。
3.對于教學任務安排是要有一定的連貫性與科學性的,這主要與每一個孩子的智力發育周期和個人承受能力息息相關。要想學好一門知識,必須從最初的基礎教學就要學好,所謂“建一棟房子,宿主想住在三樓,他不可能直接建三樓,而不建一樓和二樓,沒有一樓和二樓,又哪來的三樓”。這告訴我們,要學好一門知識,必須有好的基礎,因此,除了老師對于英語的傳授外,學生可以獲取英語課外知識的途徑唯獨閱讀。對閱讀來說,讀懂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學生因為對于知識掌握得不夠扎實,首先對于語句的時態問題不能很好地領悟,也就不能根據相應的語態推理作者所要表達的中心,即使全篇的文章中并沒有不認識的單詞,但是對于文章的主要結構也不懂得分析,更別提理解它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而在平時的作業中,遇到漢譯英的時候,由于不能很好地分辨形式、詞性,僅僅把英語詞匯對應著漢語翻譯,就成為我們常說的“漢語式英語”,變得無章法、無條理。相反的遇到英譯漢時,就成了“英語式漢語”。兩者之間不能按照一定的規律性轉換,造成的是語句讀起來不貫通、別扭,即“語法的錯誤”。然后再到造句與寫作文的時候,由于不能很好地分清時態和題目的要求,其主要的原因是學生不能把老師傳授的知識消化,以用來融會貫通。由于不同程度的英語教學,對學生的要求程度是不一樣的,因此,由于初中與高中英語教學的差異程度,初中英語老師的教學方法與高中英語老師的教學方法必然存在很大程度的區別,這便造成了升入高中的學生對于高中的英語學習初期必會不適用,最明顯的體現是,一節課下來,根本無法領悟老師這節課的內容,這對高中老師之后的教學和教學任務來講是很大的考驗。
三、對高中英語語法教學的建議
1.注重語言的輸出
對于現在的語言教學,外語的學習其實第一步是通過閱讀、看
和聽的途徑將語言輸入,第二步通過一定的人腦自己的加工和記憶將語言吸入,最后說、寫與譯的過程。語言輸出的具體體現在書面與口頭的表達,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語言的輸出準確度,筆者的建議是,老師要盡量培養學生的英譯語法和利用自己所學的英語語法知識對語言的輸出進行相應的審閱及調整。
2.充分運用教學資源,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深入其中,強化語法,學好英語
俗話講得好:“要想學好一門知識,首先你要喜歡上它,到時即使你不想學好都很難。”學習英語也是如此,通過創設生動的情境,將真實的語言、真實的生活加入其中,學生在老師特意制造的情境中,在一定的時態背景下,學生遵循著多媒體上的語句進行交流,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深入其中,更對一定的時態具有全面的領悟,繼而對于語法相應地連貫起來。所謂學以致用,是對學習的最好鞏固。情境教學不僅讓學生學習英語,更讓學生經歷英語,感受英語。
英語作為21世紀最具有代表性的“語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作為學習語言的一門學科,也是非常注重的一門學科,在高中的英語學習中,比較注重聽、說、讀、寫,但實際要學好英語,其語法教學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節。在高中英語的教學環節中,幾個環節是缺一不可的。對于高中的老師,必須及時按照要求將教學方法進行適度地改善和自我英語語法知識等進行全方位的提高。只有在正確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模式才會走向正軌,從而高中英語的教學成果才會適應現在的形勢。
參考文獻:
[1]王才仁.英語教學交際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的基本理念是:“高中英語課程應根據高中學生認知特點和學習發展需要,在進一步發展學生基本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注重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通過這一理念我們了解到在新課標別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這與我們當今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然而傳統的應試教育在當今的教學中還有很大的影響。應試教育的一大特點是受動式教育。受動式教育的主要特征是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死記硬背。在這種模式下,老師教多少,學生學多少。學生缺少學習的主動性、缺少對新知識的好奇心和對新事物進行體驗、感悟的熱情。即便有學生想在學習之余探索更多的未知世界,也往往因為方法不當、技能不夠而無法越雷池一步,嚴重者導致厭學情緒的蔓延。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高中英語教學中如何促使學生參與教學情景創設之探討與實踐” 在學生學習方式上進行了探索,試圖解開實踐上這一難題。
我認為“高中英語教學中如何促使學生參與教學情景創設之探討與實踐”應是指在新課程標準指導下、以實施英語課程任務為目的、以培養學生的實踐精神和創新能力為重點,以“任務型教學途徑”為驅動,教師創造條件讓學生探究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并自主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于是我在英語語法教學過程中情景設置注重這幾方面:
一、趣味性原則
心理學家認為,“學習興趣是一個人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和不斷探求真理而帶有情緒色彩的活動。”語法教學一定要設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單純的為語法而教語法, 其結果只能是費時低效,事倍功半。因此,任務的設置必須有趣味,才能激發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我以學習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的轉換為例,首先我先讓學生做一個我們在電視中經常看到的游戲,傳話。我讓一句學生想一句話,然后用動作一個個的傳下去。等到最后一個同學的時候,我問他:“What did he say?”然后一個一個的往前問,在此過程中學生就練習使用了直接引語或間接引語,而且明白了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的使用情景。這樣以學生喜聞樂見的話題導入語法課,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語法。同時我給學生們設立了一個轉換比賽,看哪組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又準又快的完成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的轉換。競賽活動激發了學生參與競爭的熱情,使比賽的過程成了語法掌握和使用的過程。
二、合作性原則
合作學習是指促進學生在不同學習程度,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組成的異質小組中彼此互助,共同解決問題或完成學習任務并以小組總體表現為獎勵依據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在語法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語言水平與需求,設計需要多人共同協作才能完成的任務。以定語從句為例,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小組對抗。剛開始比賽時,我列舉了幾張圖片,看學生們如何能把其中的人物用定語從句清楚的表述出來,學生會借助于簡單句而不是用定語從句,小組成員會互相提醒,幫助學生及時調整自己的句式以符合任務要求,注意新語法點在情景中的運用,同時也提示即將參與描述的學生要有意識地運用這一新的句型結構。這樣學生不但可以在活動中學語法,用語法,從而更進一步增進交流,促進任務的完成,培養他們的合作能力。而且對語法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通過合作可以借助集體的力量,降低學習難度,完成學習任務,體驗成就感,增強學習自信心。
三、情景性原則
語法來自實踐,又反過來指導實踐。在語法教學課的任務設計過程中,教師應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盡可能提供真實的情景,建立起生活化語法教學的認知環境。真實的任務意味著將語法規則與實際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助于激發學習者的參與積極性,促進語法教學。以高中英語的名詞性從句為例,我讓每個小組分別用名詞性從句來編短劇,看哪組能把名詞性從句用的又適合又準確。有的小組編的是采訪明星,有的小組編的名作改編,同學們的想法都很新穎,學生們在些過程中盡可能準確又適合的使用名詞性從句,這種比較貼近生活實際的任務容易激發學生參與熱情,有利于向學生提供更廣闊的運用語法知識的領域,提高他們的語法感悟能力。
四、階梯性原則
關鍵詞: 英語 語法 教學
一.語法學習的重要性
語言有三要素:語音,詞匯,語法。如果我們把語言比做一座高樓,那么語言中的語音、詞匯和語法分別代表了這個座樓房的外殼、磚石和框架。若是沒有結實的框架,這座高樓就成了“豆腐渣工程”,搖搖欲墜。同理,對于任何一門語言而言,沒有掌握好它的語法,使用者所說出的句子必定是支離破碎、毫無結構的,運用這門語言交流的目的無從談起。
高中英語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在高中畢業時應該掌握英語語法的所有框架。同時,從每年高考試卷上(單項選擇中)語法考查題所占的比重來看,語法要求明顯高于詞匯要求。雖說流行“新課改”淡化語法教學,“淡化”針對的是我國長期以來的英語教學法即語法翻譯法所提出的改革,傳統的英語教學過于強調語法教學,但“淡化”不意味著語法不重要。
二.高中生應如何學習語法
1.記憶語法規則
著名語言學家喬姆斯基指出:人的第一語言習得機制一般在12歲左右關閉。那就是說,對于青少年或者成年人而言,學習一門外語,無論你是否有該語言環境,已經不可能像該國嬰兒僅靠語言環境那樣輕易習得。對于英語里面的語法規則,只有靠記憶,別無它法。在這里,我想細分兩點來談:
(1)從語言學角度來按,對于中國人,英語比起歐洲其他語言容易很多,現代英語的形態變化相比于歐洲其他語言實在是少得可憐。英語很多語法點的確是和中文大相徑庭,但倘若我們來解構這些和漢語不同的語法之處,就會發現,這些語法點并不難理解。所以,學生從態度上就不能畏懼英語語法。
(2)適當地就要和漢語進行對比、歸納。語言對比運用到學習或者教學中是非常有意義的,在學生學習語言的基礎階段甚至是到了中級階段,學生幾乎還是不會用英文思維。那不會用英文思維,學生怎么說英語呢?其實,說白了,就是心里想好了中文再翻譯過去。這個過程是必須存在的,對于目的語思維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兩門語言的對比會促進學生對于兩門語言差異的認識,從而在兩門語言之間,通過他的理解建構起一些聯系和對應,這是非常能夠促進外語習得的。
2.大量練習語法規則并加以背誦
剛剛習得的語法規則很生硬,象一個數學公式,只有通過大量練習,這種規則才能為你所用,最后達到稍加思索或者脫口而出的狀態。而這一狀態,恰恰是我們英語教學最期待學生能夠達到的狀態。
相信每個高中生都有這樣的感覺:初中的語法似乎不是那么難,比如變單復數,動詞的不規則過去式。若是要求學生利用這些語法點造句子,這些句子基本可以脫口而出詞。這一點說明了什么呢?說明了經過大量的練習后,絕大部分學生對于這些語言點都掌握了,同時輔之以初中時期英語學習的強制性背誦,有了很強的語感。
3.自覺地重復、替換、運用
學習英語的目的,就是在需要它的時候能夠用上它。可惜的是,很多學生在能夠用它之前就被語法和單詞折磨得夠嗆了。那現在需要做的就是重復、替換和運用。重復在記憶學上的重要性眾所周知,“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圖”就明顯表明了重復記憶的科學性。而替換則是語言學習中更為重要的一種方法,比如原句是虛擬語氣中與現在事實相反的情況,那應該自覺地在腦中閃過或者說出與過去事實相反的情況的句子。最后的運用,則是語法學習的最高層次。
三.教師在學生語法學習中所起的作用
教師在學生的語法學習中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增強學生學習語法的興趣,教師可以設計和組織多種難易適度的活動活動讓學生把所學的語法知識運用于實際,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更直觀的認識,增加了學習語法的興趣。
我到常州陪同事參加省優質課比賽的時候,南通一位老師的語法課給了我很多的啟示。他的授課內容是非謂語動詞,參加上課的學生是常州中學的,他就以常州恐龍園為話題,讓學生用一些詞來形容這個地方,從而引出現在分詞和過去分詞的概念。后面的教學內容也是以常州這個城市為引線,把語法知識穿插其中,讓學生能夠有直觀的認識。他還適當在每個階段學習后用一些題目來鞏固剛學到的語法知識,及時得到學生的反饋。
四.結語
語法學習在高中英語習得階段對于學生是很重要的,語法的學習應該貫穿整個英語的學習過程。只記住了語法規則并沒有意義,只有在使用時能正確運用語法規則才算學會了語法。把新學的語法用來造句、寫作文,才能真正學會。不要把語法變成公式去背,不要機械地記憶語法形式,要體會內在的邏輯規律,體會規則后面的道理。掌握了這些語法學習規則后,語法學習就會相應地簡單流暢。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新課標;語法;情境交際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對英語課程任務是這樣描述的:“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結合平時教學中學生模擬練習的情況不難發現,學生對于完形填空和閱讀理解讀不懂多數是由于文中復雜句太多而影響了文意理解,而很少是純粹由于詞匯量不足造成的。這就要求高中英語教師不僅要講授語法規則,糾正單選題中學生犯的規律性錯誤,而且要把語法教學置于具體的教學情境中,要能夠創設語言環境,培養學生應用語法的能力。
一、情境化語法教學初探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師不想法使學生在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下學習,會給他們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倦,學習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了興趣,就會成為一種沉重的負擔。”學習興趣是學生對學習的一種積極的心理傾向,它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最現實的成分。教師在語法教學中要“創設情境,在情境中體驗語法規則,通過語言操練,再在生活語境中內化語法規則,最終獲得新生的語法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從學習(learning)向習得(acquisition)轉化。
在情境化活動的設計上,教師應圍繞形式、意義和功能三個方面開展活動,而且語法的重點應該是意義和功能。我們應提倡這樣的模式順序:
1.創境(meaning)
讓學生在一個有意義的情境中理解所教語法項目的含義。
2.體驗(use)
讓學生在較真實的語境中進行互動活動,體驗所學的語法項目。
3.歸納(form)
在學生感悟的基礎上,教師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語法規則上,總結歸納所學的語法項目。
4.內化(reuse)
在生活情境中引領學生活用語法,表達自己的思想,把語法規則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和知識。
二、情境化教學模式
1.創設情境
語法教學的趣味性低、情境性弱,僅靠老師的語言描述是蒼白的。而學生在學習語法時具有“意義先行(Meaning go first)”的天性,尤其在情境中獲悉語言意義(Meaning)的能力遠勝于語言的形式(form)或規則(rule)。如果在開始授課時,教師直接告知所學的語法規則,勢必導致他們喪失興趣。因此,在語法教學中,應倡導意義先行原則,積極地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這是“意義先行”的保證。而且一定的故事情境能提高學生記憶語法的深度,學生在語境中迅速排除語法難點,把握重點,語境成了語法教學的沃土。情境激發已在新課程語法教學中順利鋪開。
2.互動體驗
體驗感悟是歸納及建構相關語法項目的規則和功能的重要途徑,但單純、機械的體驗感悟活動(諸如詞性變換、句型替換等)既枯燥又乏味,只會使學生喪失英語學習的興趣。只有創設一種生動的情境,并在情境中有效互動,學生才有深切的體驗和感悟。同時,在體驗中,教師對學生即時生成的錯誤要智慧領引,使學生迅速糾錯,修正概念,使學生對語法的理解走向深入。
3.歸納建構
教師把語法的形式和概念放到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學生在操練中用心感悟出一個個的語法點。牛津教材淡化了對語法規則的羅列,更多地呈現例句,意在淡化語法形式,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事例呈現鼓勵學生歸納總結其中所隱含的規律。
4.內化升華
只有當學生對所學的語法規則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并通過進一步的語言實踐活動,使語法規則內化為語言表達的習慣,語法運用能力才能得以形成并發展,從而真正提升語法學習的質量。因此,語法學習僅停留在操作階段是不夠的,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學生創設真實、自然的生活化語境,鼓勵學生充分運用所學語法項目去直面生活中的英語語法,進行語言輸出活動,讓語法與生活牽手而行。內化成了對語法規則的一種升華和超越。
交際性語言提供的情境能使語法學習的目的歸位。語言活動是一種交際活動,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英語教學的目的是把英語作為交際工具來掌握,培養英語交際能力。而人在進行語言交際活動的同時會自覺地理解并遵守語法規則。所以,用言語活動來教授語法知識既能使學習者習得語法知識,又能達到培養語用能力的目的。新課程下,英語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在英語語法教學中,利用身邊隨手可得的素材,例如多媒體、圖片、音像資料、實物等,設置一定的情境,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語法知識,促進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熊學亮.認知語用學概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鄧毅群,錢芳.中學英語新課程標準下的英語語法教學策略.中小學外語教學,2007(11).
1.靈活使用教材,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高中英語新教材中語法的螺旋式編排思路改變了語法教學的傳統理念,它將語法融入到閱讀材料和活動任務中,從而引起學生對語言形式的關注,它要求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之貼近學生的能力和個性化需求。教材中語法和孤立的詞匯練習根本無法幫助學生形成對語言形式的感知,語感是一種綜合語言直覺的能力,要想讓學生形成英語語感,必須讓學生不斷接觸英語,對語言內部的現象和規律的感知是學生學習外語時的感性的語法知識。在英語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朗讀背誦,讓學生通過注意語言結構,分析語言事例,鼓勵學生自己歸納總結語言規則。根據艾賓浩斯理論,記憶力是通過不斷反復得以鞏固的,選擇幾篇范文讓學生熟練背誦,內化語法規則。
2.注重中英文語言思維的對比和轉換,正確對待母語的正遷移作用
英語和漢語屬于不同的語言體系,表達方式不盡相同,英語的句子環環相扣,邏輯鮮明,連接緊密,有更多的連接詞。而中文的句子少連接詞,僅通過意思使之聯系。因為連接詞和各種代詞的使用,英語中更多的是長句、復合句,句法更為復雜,結構更加緊湊。在教授語法時,為了幫助學生獲得理解上的深度,需要借助漢語翻譯的手段。翻譯不僅僅是語言間的轉換,更是思維的轉換。思維差異會給學生的翻譯實踐帶來障礙。漢譯英時常出現流散句式,即過多使用連接詞,邏輯關系混亂。教師教學時通過英文句型呈現和操練讓學生形成中英文對比和關聯,有些教師在教授長句和復雜句時,認為只要學生理解大意即可,常常直譯或譯為分散的、缺乏邏輯的短句,學生即使學會了語法項目,仍無法寫出規范、標準、地道的英文句子,因為中英文語言關聯是他們的短板。學生的寫作能力難以提高就在于他們寫句子時關聯感缺失,分散的簡單句過多,表達意義渙散。因此,教師在平時的翻譯訓練中要注重雙語的轉換和對譯,讓學生領悟英漢的異同,在兩種語言意識中嫻熟地轉換。
3.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學生對英語工具化的訴求隨著時展而不斷增多,學習的動機較為復雜,在面對相對枯燥的語法學習時,明顯表現出學習動力不足,教師要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必須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激發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學生在語法學習中遇到最大的障礙是動機障礙,為了培養他們正確的學習觀,教師要以活動為載體,來激發學生的內部動機,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生活實踐和活動體驗來獲得認知發展,熟練掌握所學內容。有時教師無須細講課文,安排學生組織一次表演課,要求學生熟練背誦臺詞,深刻體會各種句式,學生在輕松大膽地展示著自我時,逐漸領悟到句法結構的內涵。活動中體現出來的自發性、隨機性和潛在性的無意識刺激,對學生有意識的語法學習起到了奠基和補充的作用,達到兩者雙重交流水平的和諧一致。
參考文獻
[1]李彩霞.英語語法教學的現狀及改進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0(04).
[2]劉志輝.中學英語語法教學的新探索[D].華中師范大學,2004.
關鍵詞:高中英語語法教學模式 倒裝 教學設計
一、實驗的背景
從這幾年的高中英語新課程改革來看,閱讀教學、聽力訓練、口語訓練等已成為了重點,出現了一些新的教學模式,但語法教學的改革卻舉步維艱,表現在公開課或優質課中往往是以閱讀課、聽力課和口語課唱主調,而語法課卻是難尋蹤影。誠然,新課程改革的重點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強調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培養的傾向”,但這并不能說明提倡否定語法教學。這是因為我國學生的英語學習主要得通過有意識的學習,而語法揭示了詞形變化和遣詞造句的規律,學習語法有助于培養正確理解英語和準確表達英語。新課程倡導的是改變傳統的語法教學方式,拋棄以講解與傳授為主、讓學生死記硬背語法條文以及機械套用基本句型的教學模式。那么高中語法教學如何做到“優化而不淡化,重視而不死摳”呢?為此筆者設計了一節語法教學實驗課,以探索新高中英語語法教學的有效方法和教學模式。
二、實驗的依據
正確的語法教學觀新英語課程標準提倡高中語法教學要從運用的角度出發,只有把語言的形式(form)、意義(meaning)和用法(use)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達到語言學習的目的,即運用語言去表達思想、進行交際的目的。
采用歸納法傳統的語法教學是采用演繹法,即由教師講解語法規則,告訴學生語法形式,并解釋其意義,然后舉例說明,最后讓學生根據規則造出句子。這種單純知識傳授式的教學方式只注重語言結構,忽略技能訓練,而且造成學生被動接受,不能發揮主體作用,更難以培養運用語言的能力。新課程主張盡量使用歸納法(新教材中稱之為“發現法”),即教師呈現語法結構,學生在感知和理解的基礎上,通過觀察和發現,從而歸納出語法規則。這種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而且符合高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特點。歸納法在語法教學中的一種模式為:“觀察發現討論歸納鞏固運用。”
三、教材及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出自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的Senior High English,Module 8,U23 Lesson1 Grammar:Emphasis中用否定詞為句首的倒裝結構表示強調。雖說倒裝結構在之前的學習中也曾出現,學生對它并不陌生,理解上不存在問題,但尚未對兩種倒裝結構(完全倒裝和部分倒裝)進行系統的學習。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為:1. 初步掌握倒裝結構(包括全部倒裝和部分倒裝)。2. 學習以否定詞作為句首的倒裝結構表示強調。
四、教學設計與教學思路
Step 1:Learn what full inversion is and use full inversion
1. Read and draw a diagram
Read a paragragh about a printing works and draw a diagram of the works
Analyse some sentences in the paragrahp,which use full inversion,and guide the students to work out the rule of full inversion
2. Look and complete a description
Practise using full inversion by completing a description of a diagram of part of our school
教學過程及目的:
1. 讓學生先閱讀表示某工廠平面布局的文段(帶有倒裝結構),再通過畫出平面圖加深理解―感知語言現象;然后觀察文中倒裝句,通過與不倒裝的普通句的比較,引導學生發現并歸納出表示地點的全部倒裝結構的規則。
2. 學生運用強調地點的倒裝結構口頭描述我校部分校園的布局,以加深對完全倒裝結構規則的理解從學中用,然后從用中學。
Step 2:Learn what partial inversion is
Find out the sentences using another inversion in the news reports in U23 Lesson 1. After revising the partial inversion of the subjunctive,analyse the partial inversion that begins with a word of a negative meaning, and let the students work out the rule of partial inversion by themselves
Do Ex9 on page 21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structure of partial inversion
教學過程及目的:學生自己找出課本文章中的倒裝句并分類:一種是虛擬條件從句的倒裝,另一種是新的倒裝結構(即否定意義詞為句首的倒裝)。指導學生先復習已學虛擬條件從句的倒裝,再聯系學習否定意義詞為句首的倒裝。借助課本P21 Ex5的練習,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和小組討論,自行歸納出否定意義詞為句首的倒裝規則,在教師點撥指正后做鞏固練習(P21 Ex9),及時反饋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
Step 3:Use inversion to write a letter of complaint
Suppose you are one of Yang Ming's neighbors,write a letter to complain about his late-night drumming. Write about the problems you have by using inversion.
Assess the writing in groups and comment one or two pieces.
教學過程和目的:巧用課文內容,設計仿實際的交際活動,要求學生運用倒裝結構,進行寫作練習:寫一封投訴信―在用中學。之后組織學生小組互評習作,教師即時點評一至兩篇。讓學生通過小組互評和全班點評獲得學習伙伴或教師的評價。
Step4:Summary and homework
Summarize the rules for full inversion and partail inversion.
Homework:Analyse some sentences,try to understand their meaning and fi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in each group.
教學過程和目的:教師把本節課學的兩種倒裝結構再次展示,通過簡單的小結來畫龍點睛,使學生對完全和部分兩種不同的倒裝結構形成更清晰的概念。
五、教學反思
1. 成功之處:從授課的情況來看,本語法課采用“發現式”教學法,參照“觀察發現討論歸納鞏固運用”的教學模式,成功地創設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動態運用式教學氣氛,較好地引導了學生在語境中了解和掌握倒裝語法結構,并通過設計仿實際的交際活動,讓學生去運用該語法,力求達到真正掌握該語法結構的教學目標。結合課后的科組評課意見,本課有以下兩大亮點:(1)教師提供的語篇素材合理,為學生感知語法現象起到很好的作用。具體表現在:教完全倒裝結構一環,教師利用完全倒裝結構用于強調地點,提供了描述某工廠平面圖的文段。學生通過“看文畫圖”理解文段后,再觀察其中的倒裝句,與不倒裝的普通句作比較,在教師指引下歸納出該結構的規則。(2)要求學生在掌握語言規律后學以致用,真正體現了語言學習的目的。具體表現在:學生學習了完全倒裝結構后,要求他們運用該結構描述我校部分平面圖;在學習了完全倒裝結構后,完成仿實際的交際活動,寫投訴信。因此本課初步證明了上述發現法的教學模式的可行性。
2. 值得注意的問題:
(1)課堂的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沒有預設則沒有生成,但無論教師作了多么精心的預設,生成總有節外生枝的現象,這時需要教師有隨機應變的教育機智來應對,能迅速、靈活、高效地判斷和處理教學過程中生成的各種信息,從而落實教學的有效性。如本課中一個學生在把句子改為部分倒裝結構時,出現錯誤判斷助動詞的情況,盡管教師提示可把句子先改成一般疑問句來找出助動詞,但連問幾個學生仍“啟而不發”,無奈之下教師請科代表回答,但課后發現個別基礎差的學生還是問題依舊。也許教師當時可要求全班重復該題答案,或者即時加做幾句陳述句變疑問句口頭練習,這樣可能會更有助于全體學生解決此“難題”。另外,精心的預設還需注意科學性和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否則難有精彩的、有效的生成。本課“運用倒裝寫投訴信”這一預設是教學難點,因為它需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完成。試教時已暴露了時間不夠的問題,學生只能課后繼續完成。教師也考慮過改為低難度的看圖造句,但最終仍不肯割愛。正式授課時,雖然加快了教學進程,騰出約有15分鐘給學生寫作,但對于普通班的學生還是“強人所難”,結果堂上寫出上乘之作的人不多。可見預設的科學性是生成的重要前提,而生成對預設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課中教師可更多地為學生的學而多做一些精心的預設,預備兩項不同難度的語法運用的任務(如造句和寫作),這樣精益求精的預設可能更易于生成。
(2)提高教師素質需持久不懈。“課程改革不可能有現成的合格教師”,因為它“不僅為教師提出實施和實踐的任務,還有研究和驗證的任務”。但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筆者借此語法實驗課為契機促使自己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和轉變教學方式,在實踐中驗證了課改的一些新理念和新方法,同時,也深刻地發現了自身在專業素質上的一些不足(主要是上面提到的在教學預設和生成方面)。這些不足不是僅靠一次反思教學便能徹底改進的,因此筆者認為,教師進行新課改不應該只著眼于學習理論和方法或上好某一節課(尤其是公開課),而應該貫徹在日常的全面教學中,如充分備課、同伴聽課、大膽實踐、及時反思和積累等,只有堅持不懈,天長日久,才能真正地提高專業素質。
參考文獻:
[1]柴金紅.新教學理念指導下的語法教學.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05年第10期.
[2]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 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
[3]周文筑.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語法教與學.http://blog.省略/52470/844362/track.aspx.
[4]趙群杰.新教學理念指導下的初中語法教學.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