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內科科室醫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在實習過程中,本人嚴格遵守醫院及各科室的規章制度,認真履行護士職責,嚴格要求自己,尊敬師長,團結同學,踏實工作,熱愛兒童事業,全心全意為患兒著想。同時要理解家屬,正確處理好護患關系,能做好解釋與安慰工作,多說“對不起”,是家屬也理解兒科護士的工作,減少不必要的誤會或過激行為的發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基本掌握了兒科一些常見病的護理以及一些基本操作。特別是對于小兒頭皮針的穿刺技術,在工作的同時我也不斷的認真學習和總結經驗,能勤于、善于觀察患兒病情,從而及時地掌握病情變化,作出準確判斷。總之我覺得在這段實習的日子里,我學到了很多,雖然我還只是學生,也許我的能力有限,但是我用我的努力充實我的知識與技能,希望能用我的微笑送走病人健康的離去,渴望在學習中成長,真做一名默默歌唱、努力飛翔的白衣天使。
1.搞熟心內科常見疾病的書本知識,如高血壓、心力衰竭、心肌病、瓣膜病、冠心病等;然后再在臨床上將上級醫生的診療方案與書本相對應,看看如何與患者個體結合,不懂就問,水平會提高很快。
2.實習前對心內科的一些基本操作要掌握,如做心電圖、測血壓、心臟的體格檢查等,不要小看這些,以最簡單的測血壓為例,很多人都沒有規范的掌握。
3.還有就是,醫生不光要掌握高超的醫術,同時還要很好的溝通技巧,與患者、與同事,平時多學學上級老師的溝通、談話方法和技巧,等到真正工作了會很快上手。
4.學會一些急診處理,如高血壓急癥、急性肺水腫、心律失常等,急診的東西會處理了,后面慢的也不用著急,這樣做到心中有數,“一切盡在掌握”,呵呵!
[關鍵詞]生物醫學儀器分析;課程內容體系結構;實踐性教學
國內外的儀器分析課程是建立在物理和化學基礎上的儀器分析方法,主要針對化學、材料、藥學、環境、食品等專業的學生設置。而新興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其研究領域包括生物醫學、生物力學和力生物學、生物材料、組織工程等。基于生物樣品的特性,對生物醫學儀器的分析要求已深入到基因、蛋白、細胞等水平。傳統的儀器分析課程遠遠不能滿足學生進行生物醫學科研的要求。[1]在高校中已設置的儀器分析課程中的教學內容已經跟上生物醫學研究的發展。但隨著生命科學和醫學的迅猛發展,人們對生物醫學儀器的應用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迫切需要具有針對性、實用性和先進性的生物醫學儀器分析課程。[2][3]我們針對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研究生開設了生物醫學儀器分析這門課程。我們在對課程內容體系結構及實踐性教學環節等方面不斷進行探討和改進,為本課程進一步特色化、系統化、前沿化的建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一、課程內容體系建設
傳統的儀器分析課程主要涵蓋色譜法、電化學分析法、光學分析法、質譜法等四大類儀器分析方法。生物醫學儀器分析課程內容建設區別于以往普通儀器分析課程的內容設置,重點突出“生物醫學”的特點,以滿足解決生物醫學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科學問題的要求。課程內容設置既要服務于解決科學問題,避免課程設置和實踐應用脫節,又必須在掌握生物醫學領域經典的儀器和方法的同時,緊跟前沿領域的高端儀器和方法。因此本課程內容體系結構包括以下三個部分,如圖1所示,幫助學生通過儀器手段獲取不同層面生物樣本的定性、定量、形態及分布等信息從而解決生物醫學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科學問題。
(一)第一部分:基因或蛋白層面的檢測儀器
該部分重點介紹基于基因或蛋白的生物樣品的半定量或定量的檢測儀器。基因水平的檢測儀器包括:經典儀器———聚合酶鏈式反應、RNA電泳和核酸印跡分析,前沿儀器——實時熒光定量PCR儀。蛋白水平的檢測儀器包括:經典儀器———熒光酶標儀、蛋白質印跡分析、酶聯免疫吸附測定分析,前沿技術——二維電泳。
(二)第二部分:組織或細胞層面的觀察或檢測儀器
該部分重點介紹基于組織或細胞的生物樣品的觀察或檢測儀器。組織或細胞層面的觀察儀器包括:經典儀器———倒置顯微鏡、相差顯微鏡、微分干涉顯微鏡、熒光顯微鏡,前沿儀器———激光共聚焦掃描顯微鏡。細胞層面的檢測儀器:前沿儀器———流式細胞儀。
(三)第三部分:有機大分子或活性物質層面的分析或分離儀器
該部分重點介紹基于有機大分子或活性物質的生物樣品的分析或分離儀器。蛋白質、核酸、氨基酸、多糖類等生物大分子的分離或分析儀器包括:經典儀器———高效液相色譜法、氣相色譜法,前沿儀器———超臨界流體色譜、毛細管色譜、高效薄層色譜等技術。這三部分的學習能讓學生掌握前沿生物醫學儀器分析手段,對生物樣品進行定量、定性分析,觀察樣品形態、分布,對樣品進行分離等,訓練學生解決科學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掌握必備的理論知識、科研思維和實踐技能,提高科研能力。
二、實踐性教學的建設
實踐性教學是理論教學的擴展和延深,對于增加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感性體會,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它可以彌補單純理論教學的不足,提高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的能力,與理論教學環節相得益彰。而現有的儀器分析課程所設立的實驗項目大多為驗證性實驗,實驗方法較為固定,實驗內容與學生專業和研究方向脫節,不能及時更新。因此,本課程提出了設計性、創新性和挑戰性三個層次的實踐環節。
(一)設計性實驗
設計性實驗是指給學生基于經典實驗的實驗項目,但不提供成熟的實驗步驟,由學生自主設計實驗計劃。設計性實驗不是簡單重復的驗證性實驗,不能機械地套用做過的實驗來解決問題,而是讓學生必須獨立思考,設計實驗方案,使其有發揮創造力的余地。要求學生在查閱文獻的基礎上,設計實驗方案,包括所用方法、原理、儀器和具體實驗步驟,經指導教師審閱后進行上機操作,完成整個實驗過程,記錄實驗結果,處理實驗數據,分析實驗結果,驗證實驗方案設計的可行性,最后寫出規范的實驗報告。舉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柑橘種子中的檸檬苦素的含量,樣品來自教師的教育部產學研結合項目,但樣品的濃度未知。由學生來設計實驗方案,確定高效液相色譜參數,對樣品進行定量測試。
(二)創新性實驗
創新性實驗是指不限定實驗題目,給學生提供一個開放的實踐平臺,由學生自主提出感興趣的實驗題目,實驗選題要求具有創新性、綜合性。學生通過文獻查閱,選擇合理的儀器分析方法,設計具體的實驗方案,共同討論方案的可行性,在設計好具體的實驗方案后,上機操作,獲取實驗結果。注重利用本學院的前沿科學研究項目來引領學生的創新性實驗。教師可以根據自己負責或參與的科研項目,提供樣品或科學問題給學生,鼓勵學生研究自己導師的項目中的科學問題或是由項目引申出來的科學問題,緊跟學科前沿,并體現生物醫學研究應用的特色。通過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創新性實驗,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舉例:宇航員在失重情況下會產生骨質疏松,那么在失重條件下成骨細胞會發生什么變化?這是由教師的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引申出來的科學問題。學生可采用多種生物醫學儀器,如流式細胞儀、實時熒光定量PCR儀及激光共聚焦顯微鏡來研究成骨細胞的細胞周期、特異性基因及細胞形態等多方面的變化,綜合運用所掌握的儀器全面地探索細胞發生的變化,深入研究科學問題。
(三)挑戰性實驗
挑戰性實驗是指學生挑戰生物醫學研究前沿領域或是教師的前沿科研項目中還沒有解決的科學問題,通過生物醫學儀器手段探索這類沒有答案的、高難度的科學問題。挑戰性實驗給予學生沒有約束的思維空間,充分激發學生的潛能,為學生提供自由思索、探究的平臺,對于學生的超越性、創新性研究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科學精神。舉例:細胞結構的三維重建是一個前沿熱點問題,如何利用激光來重建細胞的三維結構更是沒有現成的方法可供參考。學生在理解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工作原理的基礎上,設計詳細的實驗方案來觀察細胞的亞顯微結構,并進行細胞三維重建。通過多層次的實踐教學,提高了學生學習的參與程度和主動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表示不僅僅掌握了實驗技能,更重要的是建立了獨立從事科研活動所必需的科研方法、科研思維和科研精神,對于以后課題的科研工作充滿了信心,并滿懷期望。本課程與國內許多高校類似課程相比,針對性強,具有鮮明的生物醫學特色,注意引入學科前沿的科學問題,與教師的科研項目有機結合,強調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的學術研究水平,對儀器分析在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方面的教學具有很大的意義。
[注釋]
[1]王芳群,衛星,李天博.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醫學儀器”課程教學方法分析[J].中國電力教育,2010(184):133-134.
[2]趙于前,湯井田,李凌云.從交叉學科角度談生物醫學工程教育改革[J].醫療衛生裝備,2004(6):239-240.
[3]王志遠,陳武凡,何明娥.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研究生培養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4):42-43.
在實習過程中,本人嚴格遵守醫院及各科室的規章制度,認真履行護士職責,嚴格要求自己,尊敬師長,團結同學,踏實工作,熱愛兒童事業,全心全意為患兒著想。同時要理解家屬,正確處理好護患關系,能做好解釋與安慰工作,多說對不起,是家屬也理解兒科護士的工作,減少不必要的誤會或過激行為的發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基本掌握了兒科一些常見病的護理以及一些基本操作。
特別是對于小兒頭皮針的穿刺技術,在工作的同時我也不斷的認真學習和總結經驗,能勤于、善于觀察患兒病情,從而及時地掌握病情變化,作出準確判斷。總之我覺得在這段實習的日子里,我學到了很多,雖然我還只是學生,也許我的能力有限,但是我用我的努力充實我的知識與技能,希望能用我的微笑送走病人健康的離去,渴望在學習中成長,真做一名默默歌唱、努力飛翔的白衣天使。
這段外科的實習經歷,其中復雜的滋味也許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酸甜苦辣,無論是什么滋味,都挺值得回味的。當然更重要的是知道了好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也認識了幾個不錯的朋友,或許這比書本更有價值吧
在老師的辛勤指導下,經過不斷的努力,在心內科的實習很快結束,取得了很大成績。首先,在基礎理論方面,溫故而知加強了鞏固和提高;其次,在臨床放面學到了新的知識和處理方法。總之。經過在心內實習,是我對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治療有了重新的認識和提高,在突發病方面,學到了應對的知識和技巧。我一定把學到得知識應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去,并不忘記老師的教誨,不斷地學習進步。
在內科這兩個多月中,在帶教老師的悉心與耐心帶教下,我學到了許多在課堂上不曾懂得的東西。在實習的日子中,我了解到收治病人的一般過程:如測量生命體征;詢問病人病史、過敏史等,認真寫好護理記錄,同時觀察病人的病容,配合老師的指導,了解抗生素對各種消化系統的基本應用。
在實習過程中,本人嚴格遵守醫院及各科室的規章制度,認真履行護士職責,嚴格要求自己,尊敬師長,團結同學,踏實工作,全心全意為患者著想。同時坐到了理解家屬,正確處理好護患關系,能做好解釋與安慰工作,多說“對不起”,是家屬也理解護士的工作,減少不必要的誤會或過激行為的發生。
心內科以高血壓病、心律失常、冠心病及心力衰竭多見,在老師的帶教下,我基本掌握了一些常見病的護理及基本操;微笑迎接新病人并做好入院評估;嚴密監測生命體征并規范記錄;正確采集血、尿標本;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嚴格執行三查七對;認真執行靜脈輸液……在工作的同時我也不斷的認真學習和總結經驗,能勤于、善于觀察患者病情,從而及時地掌握病情變化,作出準確判斷入黨申請書范文。這段日子,雖然時間不長,但是我接觸到了很多以前不了解的專科知識和技能,重新拾起了很多操作技術,例如無菌原則,氧氣的應用,以及搶救車的五定等。
總之我覺得在這段實習的日子里,我學到了很多,雖然我還只是學生,也許我的能力有限,但是我用我的努力充實我的知識與技能,希望能用我的微笑送走病人健康的離去,渴望在學習中成。這只是實習之初,是一個挑戰,也是一種機遇。我一定要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下一實習科室,并牢記老師的教誨,不斷地學習進步。同時,我要感謝本科室的患者,他們很配合的讓我做治療,俗話說,病人就是老師。希望下一站,一切順利。
各盟市教育招生考試中心、區內各有關高校:
根據教育部(教學司「20114號)頒發的《關于頒布2011年版的通知》,2011年版《全國各類成人高等學校招生復習考試大綱》高中起點升本、專科大綱包括語文、漢語文(用于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使用民族語文授課的少數民族考生報考用漢語文授課的成人高校的語文科目考試)、數學、英語、日語、俄語、理化、史地8個科目,共1冊,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出版發行;專科起點升本科大綱包括英語、政治、大學語文、藝術概論、高等數學(一)、高等數學(二)、民法、教育理論、生態學基礎和醫學綜合10個科目。為方便報考不同學科專業的考生復習,分為5冊,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根據此通知精神我區成人高等學校命題專家組組織編寫了《成人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自命題科目考試大綱》,其中包括大學漢語文、俄語(專升本)、日語(專升本)、大學蒙古語文、蒙古語文等五個科目的內容。該考試大綱從2011年起頒發使用。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做好對考生的宣傳工作。
關鍵詞:呼吸內科;抗生素;合理使用
【中圖分類號】R9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9-0240-01
引言
在醫療系統中,呼吸內科是個大學科,呼吸系統疾病種類繁多,涉及范圍極廣,大多數疾病為常見病和多發病,其中八成以上疾病由不同性質的感染所引起,需要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很長一段時間,人們缺乏對濫用抗生素類藥物的認識,直至2010年超級耐藥細菌的出現,使人們對這一認識更為深刻,實現抗生素安全用藥,成為醫療領域的關注話題。對于呼吸內科的醫生而言,合理地選擇和使用抗生素,是其應盡的職責,唯有如此,才能有效縮短患者療程,提高用藥療效,降低患者死亡率,實現其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的目的。
1 我國抗生素使用現狀
我國既是抗生素的生產大國,也是抗生素的使用大國。我國衛生部曾對細菌耐藥物進行檢測,檢測結論表明,我國各大醫院對抗菌類藥物的使用率較大,年使用率占據世界第一位。我國大規模使用抗生素的現象早就存在,并且一直延續到現在。呼吸內科是醫院系統里的大科室,從我國各類型醫院各科室的抗生素用藥量來看,其中呼吸內科的抗生素用藥量占據首位。現階段,世界各國普遍關注抗生素安全用藥問題,我國醫療系統也大量存在上述問題。抗生素使用中存在著認識誤區,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首先是將抗生素等同于消炎藥;其次是認為價格高的抗生素能夠取得比價格低的抗生素更好的療效;最后是將抗生素用來預防感染。對我國廣大醫院和所有醫務人員而言,應對抗生素有正確的認識,實現合理地使用抗生素。
2 抗生素分類概述
臨床上常用的抗生素藥物主要有三類,即青霉素類、大環內酯類、β―內酰胺類。
2.1 青霉素類:青霉素的藥物種類很多,主要有氧哌青霉素、氨芐青霉素和青霉素G等。青霉素類藥物是治療肺炎的極好選擇。以革蘭陽性肺炎和鏈球菌、雙球菌性肺炎為例,采用青霉素類藥物治療,能夠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一般為(400~800)萬U/d的用量,能在12~36h起效,以l周~10d為一療程。不但如此,青霉素類藥物也是治療葡萄球菌性肺炎、化膿性鏈球菌性肺炎的良好選擇。但醫生在用藥的時候要極為慎重,對于年老體弱的患者而言,較為適用氧哌青霉素,一般為6~89/d的用量。除此之外,氧哌青霉素還可用來兼治由綠膿桿菌和厭氧菌所引起的感染。
2.2 大環內酯類:現階段,新型的大環內酯類抑菌劑被大量使用,如羅紅霉素、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等,與傳統的紅霉素相比,上述藥物雖然在治療效果上沒有顯著增強,但是藥物動力學卻得以改善,用藥的副作用也有所減少。該類藥物的敏感致病菌有支原體、部分流感桿菌、衣原體、軍團菌等,但對于綠膿桿菌和大部分腸桿菌科細菌而言,該類藥物不存在療效。上述藥物中,阿奇霉素對于社區獲得性肺炎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能夠有效抑制其中的致病菌、衣原體、軍團菌和流感桿菌,正因如此,阿奇霉素是治療社區獲得性肺炎的最佳藥物。但運用此類藥物,需要注意潛在性過敏癥狀,雖然其過敏病例少于青霉素類過敏比例,但不能因此而忽視其過敏現象。常見的該類藥物過敏癥狀為頭暈、惡心和皮膚出現紅疹,過敏嚴重的男性患者,也可能出現生殖器騷癢、皮疹和潰瘍等癥狀。
2.3 β―內酰胺類:相關的醫學實驗表明,β―內酰胺類抗生素具備以下作用機制,即通過遏制細菌細胞壁粘度的合成,從而使細胞壁出現缺損,內部滲透進水,使得細菌體脹破。該類抗生素可謂是快速的殺菌劑,對支氣管分泌物中的細菌,有直接消滅的作用。
3 如何保證抗生素的臨床應用療效
3.1 關注抗生素的耐藥性:對于呼吸內科的醫生而言,應該有針對性地選用抗生素,這是醫生的首要任務。一般而言,會對患者做敏感試驗,對于來不及或不具備做敏感試驗的狀況,應檢查患者使用抗生素的耐藥性。提高抗生素臨床療效的關鍵在于,以引起患者病癥的病菌和患者的感染部位為依據,決定該使用何種抗生素。
3.2 科學合理地使用抗生素:每類抗生素都具備不同的理化性質和藥學藥力,呼吸內科醫生配置和研發藥液,應該關注上述因素。醫生為患者制定給藥方案,應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病情來進行,需選用穩定性較強的藥液。現階段,雖然我國已然極為重視抗生素濫用問題,但是有些醫生為了獲取額外收益,還存在為患者濫開藥物的問題,對此國家有關部門應該給予嚴厲打擊。
3.3 遵循合理的用藥范圍。對于已然確診為病毒性感染或存在病毒性感染可能性較大的患者,不應使用抗生素;但是對于病情較為嚴重和無法排除病毒性感染的患者,應該及時地使用抗生素;對于那些沒有確診為非細菌性感染的患者,應該立即停止使用抗生素,這樣才能避免抗生素侵害到患者的人體健康。一般而言,為了確診患者有無收單細菌感染,可以在對患者使用抗生素之前,先對患者進行標本細菌培養。
4 結語
臨床上抗生素被廣泛使用,但也普遍存在著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的現象,對于呼吸內科的醫生來說,應該時刻明確自身職責,按照臨床治療的療程,來合理地使用抗生素,杜絕無根據地使用抗生素的現象,對于聯用抗生素的用藥方法,要盡量少采用。規范醫生用藥行為,能夠更有效地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陸元珍;吳承香.我院抗菌藥物應用情況與分析[J];淮海醫藥;2010年01期
“精密儀器設計”--也許其課程編碼2.75為人們所了解 --允許醫生們提交一些他們想要看到被研發儀器的提議,如果這個提議被選中,一組由三至五個學生組成的團隊將會設計并為他們所尋找的儀器建立理論基礎。盡管并不是所有的技術都能實現商業化生產或實踐,但它還是給內科醫生們一絲希望,在未來這些醫療儀器可能會出現,而且也為那些高科技含量正日趨增多的醫療儀器領域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機遇。
查看下面的圖片參見其中的一些項目。
Nevan C. Hanumara是該課程的一個校友、現在是一名MIT博士后研究組織成員并在該學科進行聯合教學,他說,“在波士頓地區許多內科醫生都有著被壓抑的愿望,”“他們非常擅長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他們也認識到沒有合適的醫療器械能讓他們按照他們想要的方式去很好地完成工作。”
該課程是2004年設立的。在此之前它是MIT斯洛恩管理學院Alex Slocum教授執教的設計及建設工程學的一部分。在那里每一年的春天Slocum教授和他的學生都會通過醫學和創新技術整合中心――波士頓一個教學醫院和大學的非盈利財團,向波士頓地區的內科醫生們致電詢問各種提議。這些提議被選中的內科醫師們--12到15個--就會向學生講解他們的想法后,學生們會選擇他們想要參與的提議,最后被選中的提議數量通常為9個。
Hanumara告訴我們,“我們不進行團隊操作,”“如果我們選擇了較為廣泛的合適的題目,學生會發現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東西。”
關鍵詞:沿海城市; 游客滿意度; 內在機制; IPA提升戰略
作者簡介: 何瓊峰(1983-),女,博士,中國旅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經濟與產業發展。1問題的提出在國民大眾旅游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旅游業定位已提升到“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讓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建立覆蓋旅游各要素的游客滿意度評價體系,開展全國游客滿意度調查,成為現階段中國旅游服務質量評價工程的重要工作之一①。中國東部沿海城市擁有資源、區位、經濟和社會等旅游發展的綜合優勢,已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邴振華,高峻,2010),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更是東部沿海地區的游客密集區。作為全國各項經濟改革和體制創新的先行地區,沿海城市和地區應率先啟動游客滿意度內在機制和提升戰略研究,以帶動全國旅游服務質量的普遍提升。早在20世紀80年代,Grnroos(1984)較早從理論層面界定了服務質量概念和顧客滿意度的基礎測度模型。受質量管理和顧客滿意理論的推動,國內外學者也廣泛開展了旅游領域的滿意度研究,并將全面質量管理思想引入旅游研究、論證了游客感知與體驗對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性(Otto,Ritchie,1996)。21世紀以來,旅游目的地游客滿意研究經歷了概念辨析、因素分析和滿意度測度模型研究的過程(符全勝,2005)。國外大量研究從不同角度利用不同案例證實了游客感知質量、游客滿意度與游客行為的重要關聯(Hui,et al.,2006;Lee,et al.,2007),國內學者主要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多元回歸分析法、結構方程模型等對單項旅游服務(如黃山等景區,三亞、桂林等地的飯店)或各類型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滿意度進行實證研究和比較分析(汪俠,等,2005;張朝枝,等,2005;史春云,劉澤華,2009;王群,等,2006;郭英之,等,2008;黃燕玲,黃震方,2008)。沿海各城市的地理位置、氣候特征、旅游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具有較強的可比性,全國游客滿意度調查課題組全國游客滿意度調查項目簡介. 發現,游客對沿海不同城市和地區的滿意程度存在明顯差距,長三角是當前全國游客滿意度較高的地區,珠三角的游客滿意度則有待提升。研究沿海不同區域城市游客滿意度的內在機制、指數水平、提升戰略是否具有趨同或相異的特征,將探索出中國沿海城市旅游服務質量提升的規律。本研究以長三角和珠三角9個優秀旅游城市為例,利用游客滿意度結構方程理論模型和2010年4586份現場調查數據,探討沿海城市游客滿意度的內在機制、指數水平、IPA提升戰略等規律,并為沿海城市和地區旅游服務質量和游客滿意度的提升提供具體建議。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學
沿海城市游客滿意度的內在機制及提升戰略
2研究方法和數據描述
2.2數據來源根據《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和《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規劃包含的城市分別為:長三角的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寧波、杭州、舟山、揚州、紹興、南通、常州、湖州、嘉興、鎮江、泰州、臺州等16個城市,珠三角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惠州、肇慶等9個城市。 ,結合國家旅游局國內游客抽樣調查城市和全國游客滿意度調查的50個優秀旅游城市,選取長三角的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寧波、杭州和珠三角的廣州、深圳、珠海共9個旅游城市為研究案例。數據來源于全國游客滿意度課題組2010年在長三角和珠三角9個樣本城市代表性景區的現場游客問卷調研,調研對象包括團隊游客和散客(兩者的比例為65%、35%)。調查數據包括游客個人信息、出游行為,以及吃、住、行、游、購、娛和公共服務等近100項問題,本文直接用到5項人口特征指標和21項觀測變量指標。涉及游客滿意度的問題采用十分制評價標準,即,游客對各項指標按照從1到10進行評分,分值越高表示評價越高。各重要旅游城市的調查樣本配額根據游客量進行分配,長三角和珠三角的有效樣本量分別為3330份和1256份,2010年全年獲得有效問卷4586份(約占全國50個樣本城市總有效問卷調查量的20%)。
比較長三角和珠三角21項觀測變量的統計均值,發現兩地區各觀測變量具有基本一致的內在結構,長三角各項觀測變量均高于珠三角。具體而言:游客對目的地旅游業形象x1與目的地整體服務水平x2的評價、對旅游質量的總體預期y1與旅游過程服務質量預期y2的預期較高,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分別達到7.9和7.5分以上,長三角各項期望值指標較珠三角基本高出0.4分;游客對城市各項服務質量的實際感知值均低于期望值,長三角和珠三角分別處于[7.36,7.73]、[7.13,7.52]的區間;對旅游景點和娛樂的評價相對較高,長三角各項實際感知質量指標均高出珠三角0.2分;兩地區游客對旅游價格是否合理y12、未來繼續選擇同一旅行社的可能性y18的評價均較低,游客與需求相比的滿意程度y15、與理想相比的滿意程度y16相對較低。3游客滿意度的內在機制
3.1模型測算及顯著性檢驗結構方程模型主要采用LISREL(Linear Structural RELations)和PLS(Partial Least Square,偏最小二乘法)方法估計,其中,PLS方法不需假定樣本數據分布形式,可得到結構變量的最優預測,預測準確程度較高,瑞典、歐盟、美國等均采用PLS估算結構方程模型。本研究基于PLS方法,利用Ringle等(2005)開發的Smartpls測算長三角和珠三角的游客滿意度結構方程模型的適用性。分析測算結果中,各結構變量的顯著性檢驗結果如表2。兩地區各項信度檢驗指標—克朗巴哈α系數(Cronbachs Alpha,CA)均大于0.65,達到探索性分析的臨界標準0.60,游客感知質量和游客滿意度的CA指標均達到0.88以上,表明各潛在變量對應的觀測變量在構成上具有較高的內在一致性。兩地區各項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CR)指標均達0.82以上,進一步表明各潛在變量的總體內在結構較為理想。平均變量抽取量(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AVE)是某一潛在變量對所屬的觀測變量所能解釋的變異百分比,兩地區各AVE值均大于0.5的臨界標準,其中,城市旅游形象的AVE值均達到0.85以上。各冗余度(Redundancy)指標均小于0.30,城市旅游形象和游客滿意度的冗余度相對較小。檢驗結果綜合表明: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現場調查數據能較好地擬合游客滿意度結構方程理論模型,由各觀測變量所構成的潛在變量具有較高的內在信度,測量變量模型在統計意義上能通過檢驗。
參考文獻:
[1]Anderson E W,Fornell C.Foundations of the 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J].Total Quality Management,2000,11(7):869882.
[2]Cronin J J,Taylor S A.Measuring service quality:A reexamination and extension [J].Journal of Marketing,1992,56(3):5568.
[3]Grnroos C.A service quality model and its marketing implications[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84,18(4):3644.
[4]Hui T K,Wan D,Ho A.Tourists’ satisfaction,recommendation and revisiting Singapore[J].Tourism Management,2006,27(4):607616.
[5]Lee C K,Yoon Y S,Lee S K.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erceived value,satisfaction,and recommendations:The case of the Korean DMZ[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1):204214.
[6]Oh H,Revisiting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J].Tourism Management,2001,22(6):617627.
[7]Otto J E,Ritchie J R B.The service experience in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1996,17(3):165174.
[8]Parasuraman A,Zeithaml V A,Berry L L.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Marketing,1985,49(4):4150.
[9]Ringle C M,Wende S,Will A.SmartPLS 2.0(beta)[M].Germany:University of Hamburg,2005:619.
[10]邴振華,高峻.長三角區域旅游產業集聚水平研究[J].旅游科學,2010(1):8694.
[11]符全勝.旅游目的地游客滿意理論研究綜述[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5(5):9094.
[12]郭英之,臧勝男,姜靜嫻.上海楊浦區會議旅游質量評價的實證研究[J].經濟地理,2009(9):15691573.
[13]何瓊峰.中國國內游客滿意度的內在機理和時空特征[J].旅游學刊,2011(9):4552.
[14]黃燕玲,黃震方.農業旅游地游客感知結構模型與應用[J].地理研究,2008(6):14551465.
[15]史春云,劉澤華.基于單純感知模型的游客滿意度研究[J].旅游學刊,2009(4):5155.
[16]汪俠,顧朝林,梅虎.旅游景區顧客的滿意度指數模型[J].地理學報,2005(5):807816.
[17]王群,丁祖榮,章錦河,等.旅游環境游客滿意度的指數測評模型[J].地理研究,2006(1):171182.
[18]王素潔,胡瑞娟,李想.美國休閑游客對中國作為國際旅游目的地的評價:基于IPA方法[J].旅游學刊,2010(5):4450.
[19]謝彥君,余志遠.SEM在中國旅游研究中的方法論應用問題[J].旅游科學,2010(3):2028.
[關鍵詞] 王國維;“境界說”;狄爾泰;“精神科學”
Abstract: The theory of “Jingjie”, as the core of Wang Guowei’s aesthetic concepts, have been drawn scholars' eyes in academic study. As follow, there are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to this theor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was to enter into it on the bases of the theories of “Human studies” by Wilhelm Dilthey. By doing that we can further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heory of “Jingjie”.
Key words:Wang Guo-wei; “Jingjie”; Wilhelm Dilthey; Human studies
自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進入理論界的視線以來,“境界”這個關涉到全書整體理論思想的核心概念,就一直是美學、文藝學等學科熱烈研究、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對于王國維提出的“境界說”理論,與中國古代文論的基本概念“意境”,以及西方文論中的“形象”、“典型”等理論范疇之間的淵源、影響,學術界經過不懈的努力,已經做出了深刻的思考和縝密的闡釋,并完成了大量廣博、詳致的研究課題。雖然在進行思考和闡釋時,學者之間出現了一些爭論,但這些爭論反而使對“境界說”的認識得以在更深層次、更廣視角上獲得豐富和發展。本文就將試從狄爾泰“精神科學”角度出發對其加以詮釋,以期進一步深入去理解“境界說”的豐厚內涵。
一、略述與“境界說”存在諸多契合點的“精神科學”
王國維(1877-1927),他的“境界”理論“一方面是中國古典美學的繼承和終結,同時又是中國現代文藝的先聲”(李澤厚語)。[1]P135這是因為在他的這一理論中,不但繼承中國古典美學,而且比以往更多地吸取、融會進了西方美學、文藝學理論。其中,目前學術界的權威觀點是他受康德、叔本華、尼采等人的影響較深。不過筆者在對德國哲學家、文論家狄爾泰(1833-1911)的“精神科學”理論進行比較研究時,卻發現這兩個幾乎同時代而又素昧平生的學界泰斗,在文藝思想上其實有著大量共通之處。特別是王國維的“境界說”和狄爾泰的“體驗——表達——理解”理論范疇更是存在著一種內在的契合。
狄爾泰是德國哲學史上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人物,他的活動時間主要是在19世紀,但卻給20世紀的哲學、美學、文藝學等諸多領域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由于正在興起的實證主義在倡導一些合理的研究原則時,也有著無視具有勃勃生機的生命、拋棄對各種精神性存在物的探討,以及以對無生命物的態度去對人那活生生的“生命意識”進行機械、僵化研究的傾向。對此狄爾泰感到十分不滿,于是從1871年他到布勒斯勞擔任教授到1911年染病逝世,努力著述寫作,建構出了與“自然科學”相對峙的“精神科學”理論。他提出“精神科學”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以純粹實證和觀察推理的方式進行研究,而應該重視生命為人類精神創造活動和歷史發展所起主導作用,強調“生命的內在體驗”,即人們以自身精神世界中的內在經驗,去認識蘊藉于他人精神外化體中的他人精神,從而理解人作為偉大生命體的意義和價值。
故此狄爾泰提出了作為他的“精神科學”的理論體系支柱和方法論基礎的生命活動的三步驟:“體驗——表達——理解”。即生命是感知、評價和確定各種目的之過程的出發點,由于“人們是無法把生命帶到理性的審判臺面前”[2]P12,進行實證式的切片分析的,所以要認識和把內在和外在的世界,就必須展開具有指向意義的意向性體驗。而在狄爾泰看來,“我化”了外在對象世界與主體是“合一”的,語言、藝術、科學乃至花園、工具、機器都是精神(Geist)的客體化物,因此作為為人類精神所創造的那些外在世界,就與人類有著共同的精神本質。這樣,“體驗”活動就是引出他人及有關生命的各種“表達”的“理解”過程,借助他人及有關生命的“表達”,我們的精神才能在愈加高級的階段重新發現自己,才能在自我、他人以及整個精神共同體中理解生命的深邃與博大。只有在這時,展開“體驗”活動的人才真正實現了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洞悉,于是“無論在那里,理解過程都會為我們打開一個世界”[3]P73。
二、“境界說”內涵與“精神科學”契合之處的具體分析
“境界說”是《人間詞話》中包含了豐厚意蘊的核心概念,然而遺憾的是,王國維因為受中國古典文論、美論幾千年來重“體悟”輕分析的影響,卻沒有對之進行系統、明確的理論闡釋。盡管如此,聯系這本著作里的理論內在邏輯和各篇章的互釋,我們仍然能夠較為清晰的揣探其理論內涵之所指。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論述到:
元劇最佳之處,不在其思想結構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謂之有意境?曰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是也。[4]P543
又在《人間詞話》手定稿六中提到: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5]P18
《人間詞話刪稿》十三中則指出:
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矣。[4]P543
這樣,“境界”的理論內涵便較為明晰地顯現出來了,用馬正平先生的話來說就是“一種感受、氣氛,一種情調,一種心靈空間,一種感覺,一種藝術的高度、精神的高度,一種人的生命自由的狀態與體驗”。 [6]P40-41即是說所謂“有境界”,就不僅要有“情”和“景”兩種藝術成分,而且要有一種充滿活力的生命意識(真性情),把兩者完美和諧地熔鑄為一體,從而進入到有意向性的總體性情境,在其中藝術美得以漸次升華,達到生命自由的詩意凝聚。
以上是對“境界說”的整體概括,下面就將以王國維對“境界”這一豐厚概念的論述展開具體審讀:
(一)“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
“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是構成王國維“境界說”的一項重要內容,一般認為“有我之境”、“無我之境”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所展現的主觀情緒狀態,如果情緒強烈直率,使“物皆著我之色彩”,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之類就是“有我之境”;而感情以含蓄、委婉的方式表達出來,達到“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的“以物觀物”的狀態,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就是“無我之境”。
而從狄爾泰"精神科學"理論的角度看來,這其實是一種“表達”的差異性。詩歌作為一種有意向性的精神的客體化物,是以生命的“表達”形式存在的,它同樣代表著不斷自由流動的人類經驗。于是當主體執著于對自身生命狀態的關注,那么這種情緒心理就會影響他的創作,使他的精神客體化物——詩歌,在進行“表達”的時候就隨之不加掩飾地熠射出激越的生命沖動,這就形成了“有我之境”。而當主體處于平和安詳的心境中,脫離了對外在功名、利害等欲念的考慮時,那種生命的寧靜則會從他的心靈深處緩緩浮現,他的詩歌就因此呈現出靜美空靈的“表達”狀態,是為王國維所謂“無我之境”。這也與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手定稿四中所提到的相契合:“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 [5]P11
此外需要補充的是,無論主體心境如何,作為精神的客體化物的詩歌,都是由持續進行“體驗”的主體的內心之中產生的,其中必定包含著關涉主體的心理脈絡,所以不管是“有我之境”還是“無我之境”,“我”(主體)的巨大影響都是客觀存在的,故此不能片面地認為“無我之境”就是詩歌在“表達”時完全脫離主體,這是也與王國維《人間詞話》里無論“動”“靜”皆是“人”發出之意相通的。
(二)“隔”與“不隔”
“隔”與“不隔”之別也是“境界說”中一項重要的構成內容。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手定稿之四十中說:問“隔”與“不隔”之別,曰:陶、謝之詩不隔,延年則稍隔矣;東坡之詩不隔,山谷則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處唯在不隔。詞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詞論,如歐陽公《少年游·詠春草》上半闕云:“闌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云,二月三月,千里萬里,行色苦愁人。”語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5]P115 因而他要提倡“詞忌用替代字”、“不使隸事之句,不用粉飾之字”,“蓋意足則不暇代,語妙則不必代”。語言雕琢、晦澀而不質樸自然,就將阻礙鮮明生動的形象的生成,從而使讀者有“然如霧里看花,終隔一層”之憾。于是他接著指出,只有“語語明白如畫”、“語語都在目前”、“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敘事則如出其口”,方為“不隔”。
對此,狄爾泰也有精辟、深刻的論述。他從自己的“體驗——表達——理解”公式出發,強調詩歌能夠被領悟的重要性,因為在他的哲學觀中,要想實現對他人精神的理解,就需要“表達”這一中介。通過由詩歌中的文字符號所構成的“表達”中介的幫助,個體生命才能打破孤立的個體意識的囿限,進而完成與他人精神的溝通,使個體生命在此種生命的表達關系中得到豐富和完善。所以他論說道:“所有各種真正的詩歌通過其內容,即通過具體的體驗,便與詩人在他自己的內心之中、在其他人的內心之中,以及在有關那些歷史事件的各種各樣記錄之中所發現的東西,非常緊密地結合起來了。” [3]P248 這其中,詩歌內容若想被“理解”,就應具備良好的“表達”品質,讓體驗者能夠順利完成他所指的“由外在感官提供的符號或表現去認識其中被固定了的生命或精神的過程”。[7]P108在這里,語言作為“表達”中介的重要性就凸顯了出來。于是,他又指出“只有在語言中,精神生命才能得到完全徹底的表達,而這種表達使一種客觀的理解成為可能”,[7]P109“因為通過語言,它(詩歌)才能夠表達可以在人們心靈之中出現的所有各種東西——各種外部對象、各種內在狀態,以及各種價值決策,因此,這種作為詩歌的表達手段而存在的語言,已經包含著詩人通過思想對既定之物的把握”。[3]P243
也就是說,只有語言自然明澈、達到“不隔”,詩歌才具有能使主體和受眾的精神情感得以自由舒展的“境界”。如果像《樂府指迷》那樣說桃時不直說是“桃”,而用“紅雨”、“劉郎”等字;說柳時又不直說破“柳”,而用“章臺”、“霸岸”等字,就會阻礙乃至破壞讀者的“理解”進程。
有鑒于此,狄爾泰認為真正優秀的詩人應該敏銳地留意到“生命的某種微妙之處”,“把主語和謂語、語句和語句、外部和內部、動機和行為,以及把所有這些方面和各種后果,都聯系起來”,最終“把這首詩的詞語轉化成為關于這個事件的圖畫、進而把這種圖畫轉化成為內在的心理脈絡”[3]P244,由此構建出能使“與生命內有關的經驗的內容得到擴展”的詩歌,讓“與生命內有關的經驗的內容”這一條“活生生的溪流” [3]P248,得以從詩人的心靈流進讀者的心坎。這就是為什么狄爾泰要把真正優秀的詩人稱為“向導”。
(三)“入乎其內”與“出乎其外”
《人間詞話》手定稿之六十說: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夢見。[5]P170之六十一又說:詩人必有輕視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風月。又必有重視外物之意,故能與花草共憂樂。[5]P174
“入”與“內”、“輕視”與“重視”的辨證統一,是王國維從他的“境界說”理論主張和文藝批評思路出發而做出的對比性概括。“詩人必有重視外物之意”,對宇宙人生“入乎其內”,是為了“以奴仆命風月”,對描寫對象加以深入探究、理解,以獲得豐富的感性、理性材料。在此基礎上,詩人還得“出乎其外”,從描寫對象中抽身出來,持有“輕視外物之意”,以完成對事物局限性的突破,上升到不為其利害關系、情緒狀態和時代囿限所束縛的高度,從而以更加客觀全面、更加富于歷史聯系性的視界,去進行觀察、分析和闡釋活動。
在《精神科學引論》(第一卷)中狄爾泰提醒讀者,“存在于一個生命領域之中的各種一致性,與存在與另一個生命領域之中的一致性有規律地聯系在一起”[2]P33,因此作為主體的體驗者,就應該努力去認識、把握“可以從內部加以理解”的社會狀況,以便于能夠根據自身對各種狀態的感知,在自己內心之中把這些社會狀態再現出來,即把“由各種內在的事件組成的系列,通過各種結構性關系展示出來”,[3]P96由此“理解”的實現就變得非常關鍵。如前所述,由于狄爾泰在他的“精神科學”理論里,是把主體精神和由之構造的精神客體化物當作同一性存在來看待的,那么個體生命“理解”對象,其實就是“理解”蘊藉于其中的他人主觀精神。個體生命要想獲得豐富和完善,便必須去深入“體驗”那些“有關我們自己的生命和其他人的生命的表達”——這也就是一種“入”的境界。
須“入乎其內”,更須“出乎其外”。僅僅停留在對特定境域中的事物、主體活動的觀照(即“寫之”)里是遠遠不夠的,狄爾泰意味深長地指出,“哲學就是一種反思態度”,就是“以概念思想形式存在的精神”對自身及周圍事物的反思。[3]P168正是這種反思(“觀之”)要求人類的個體生命活動上升為普遍有效的知識,也就是說,詩人還需以“自覺的態度”更加廣泛、毫無拘束地從存在于“統一生命體”(包括主體、他人精神、精神客體化物)之中的各種豐富生命經驗里吸取材料。畢竟只有從個體精神的體驗上升到對各種精神范疇相互之間復雜、交錯的互動關系的“理解”,詩人才能使他的“這種與什么有關的經驗的內容得到擴展”,最后能夠像漣漪一樣舒展、蕩漾開來。只有在這時,“生命的力量”才“持續不斷地把各種新的方面呈現給他”,他的詩歌才終于獲得了“感受和覺察生命的無限多樣的可能性”的高貴品質 [3]P252。
所以狄爾泰要在他的《歷史中的意義》之附錄《哲學的本質》別點出:“真正偉大的詩人所產生的至高無上的詩,首先是在讀者們達到他在他那些具體作品之中所描繪的生命諸方面之連貫性的時候,才顯現出來”。[3]P251
結 語
各家學說自有其一套獨到的理論體系架構,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學說之間的差異就更為深刻。毋庸諱言,本文作為把屬于西方理論體系的狄爾泰“精神科學”理論,與主要孕發于中國古典文藝美學批評的王國維“境界說”加以比較的一次嘗試之作,自然免不了會出現某些內在的疏失與抵牾。因此本文更愿意起到一種指路牌的引領、啟發作用,以使更多學人在此領域做出更加開放、踴躍的探索和更加審慎、嚴密的論證。
參考文獻
[1] 李澤厚. 走我自己的路[M]. 第1版.三聯書店, 1986.12
[2] (德)威廉·狄爾泰. 精神科學引論.第一卷[C]. 第1版. 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 2002.1
[3] (德)威廉·狄爾泰. 歷史中的意義[M].第1版. 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 2001.12
[4] 魯文忠. 中國美學之旅[M].第1版. 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2000.4
[5] 陳鴻祥編著. 《人間詞話》、《人間詞》注評[M].第1版.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