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矯正技術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學習興趣;主體性;信息技術
隨著社會信息進程的日益加快,人類面臨一個新的教育命題:掌握和運用信息技術。
《數學課程標準》前瞻性地指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主要指多媒體計算機,教室網絡,校園網和因特網等。作為新型的教學媒體,當數學教學與它們密切整合時,它們能給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學環境,它們能為數學課程改革提供全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初中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是從數學教學的需要出發,確定哪些環節、哪些教學內容適合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并選用合適的軟件,創造相應的學習環境,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數學中的輔助教學,達到優化數學教學的作用。
下面根據筆者數學教學中的實踐經驗,談談初中數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幾點嘗試作法。
一、巧借信息技術的交互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1.人機交互是計算機的顯著特點,計算機可以產生出一種新的圖文聲色并茂的、感染力強的人機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饋。
這種交互方式對于數學教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因而形成學習動機。
題組訓練是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傳統的方法是點幾位學生(或自愿)到黑板上演板,完畢后教師再講評強調。人機交互則會出現一片新天地。
用Authorware制成題組訓練課件,學生筆算后,選擇正確答案。若答對了,窗口立即彈出激勵性文字:“你答對了,真了不起!”若答錯了,窗口馬上顯示“你答錯了,請再試一次!”直至出現正確結果,如果三次嘗試失敗,則顯示解題步驟。這樣處理,學生學習興趣濃、效率高。
若在網絡教室上課,每個學生都有參入機會,教師也能從服務器上迅速查出答題的正誤率,借此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
2.人機交互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傳統的數學教學,教師是主宰,學生是配角,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甚至練習作業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參入這個過程。而優秀的多媒體課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所學的內容的深淺,來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作業。
初中數學復習課或習題課,特別適合人機交互的學習環境,因為初中數學教師完全有能力制作這類課件。從前置知識復習,精選例題講解,到鞏固練習作業,每一教學環節都可以設置成不同的層次,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性地進入相應層次,當然還有機會進入高一層次。這種交互性所提供的多種的主動參與活動,為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從而使學生能真正體現出學習主體作用。
二、巧借信息技術,完成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獲取與保持
信息技術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見(視覺),聽得著(聽覺),還能用手操作(觸覺),這種多樣性的刺激,比單一地聽教師講解效果好的多。同時信息技術的豐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動性、可控性、參與性大大強化了這種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識的獲取和保持。
1.化無形為有形
初中數學理性知識成分太重,傳統的教學只片面強調邏輯思維訓練,缺乏充分的圖形支持,缺乏供學生探索的環境,于是只能靠學生的死記和教師的說教了。比如,學習九年級幾何“點的軌跡”一節后,學生最終會知道“軌跡”是一些直線或射線,但對“軌跡”是毫無想像力的。《幾何畫板》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它顯示的“點”一步步動態有形地組成直線或射線,旁邊還能顯示軌跡中“點”的條件,這種動態的有形的圖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遠遠超出教師的“把軌跡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2.化抽象為直觀
初中數學的概念教學是教學中的難點,學生幾乎被動地從教師那里接受數學概念,只有靠強化記憶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質特征。九年級代數中的“函數”是一個典型的概念教學,教學時關鍵是讓學生“對于x的每一個值,y都有唯一值與它對應”,有一個明晰直觀的印象。運用多媒體的直觀特性,分別顯示解析式y=x+1,《數學用表》中的平方表,天氣晝夜變化圖像,用聲音、動畫等形式直觀地顯示“對于x的每一個值,y都有唯一值與它對應”,最后播放三峽大壩一期蓄水時的錄像,引導學生把水位設為y,時間設為x,就形成了y與x的函數關系。這不僅能引起學生的自豪感,而且讓學生對函數概念理解的非常透徹。
3.化靜止為運動
運動的幾何圖形能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腦視覺神經元,產生強烈的印象。初中幾何《圓》這一章,各知識點都是動態鏈接的,許多圖形的位置發生變化,圖形間蘊藏的規律和結論是不變的。
熟悉《幾何畫板》的教師,無一例外會用《幾何畫板》來演示“圓冪定理”,即相交弦定理割線定理切割線定理切線長定理,鼠標一動,結論立現,效果相當好。其實像“垂經定理”、“圓心角、弧、弦、弦的弦心距關系定理”等等,需要用“翻折”“旋轉”“平移”等知識證明的定理,都可用《幾何畫板》動態揭示知識的形成過程。有些題目,不經意用鼠標移動一個點,圖形變化了,結論仍然成立。
4.化繁瑣為簡明
計算機輔助教學的一個重要出發點是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九年級代數“頻率分布”,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引著學生在“60名女學生身高”數據中,找最大值,最小值,再分組,一個一個地數出每組中數據的個數,計算頻率,繪頻率分布表,畫頻率分布直方圖,既繁瑣又費時。
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簡潔明了,把60個數據輸入Excel,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組中的頻數,一目了然,用Excel還能方便地繪出柱狀圖,類似頻率分布直方圖。若教師重點講透步驟、方法和道理,把非智力過程交給計算機處理,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是信息社會對基礎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現代化的需要。
三、巧借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發現式學習
信息技術的豐富資源,能為數學教學提供并展示各種所需的資料,包括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能創設、模擬各種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為所有學生提供探索復雜問題、多角度理解數學思想的機會,開闊學生數學探索的視野。
九年級幾何“探究性活動:鑲嵌”,可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為進入問題情景階段,教師投影“美麗的鑲嵌世界”,把學生引進一個五彩繽紛的圖案王國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種問題。
第二階段為實踐體驗階段,學生利用校園網資料,搜集一些平面鑲嵌圖案,在教師的啟引下,由簡單到復雜,逐步探究各種問題,并總結規律和歸納結論。
第三階段為表達交流階段,每組學生把探究成果貼在“我的成果”目錄中,互相交流,對比,歸納。
特別一提的是,教師提供了邊長相等的3-24邊正多邊形,配上不同顏色,鼓勵學生設計一、二個地板的平面鑲嵌圖,課堂氣氛頓時高漲起來,學生經過設計,復制、粘貼、組合,排列出的圖案千姿百態,有些圖案大出教師意外,很有創意。
由此可見豐富的信息資源,開拓了視野,激活了思維,增強了想像,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改變學生學習方式,讓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當然,初中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并非強調所有的數學內容都適合計算機輔助教學,它只可巧用,不能濫用。
就如《數學課程標準》所指出的:我們不提倡用計算機上的模擬實驗來代替學生能夠從事的實踐活動;我們不提倡利用計算機演示來代替學生的直觀想像,來代替學生對數學規律的探索。憑風巧借力,送我上青云,初中數學的課程改革只有巧借現代信息技術的優異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機整合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從而達到優化數學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目的。
1.直觀展示,提高學生的興趣
圖文并茂能夠直觀的展示政治教學內容,這是多媒體技術的特點,它能夠把抽象的理論很直觀的傳達給學生,因此,在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能夠有效提高感官作用,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能調動多個器官,有效的把所學知識傳遞給學生,教學開展也由單一模式轉變為多種方式,能夠很好的促進政治教學,充分發揮其聲像、動畫特征,用圖形、動畫、文字、聲音等形式,清楚直觀地揭示事物的發展變化,增強課容量、教學條理性和形象性,更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完成。
2.課件包含信息量大,節約課堂教學時間
在上課前,必須要充分準備多媒體課件,這就很大程度節約了大部分課堂時間,通過多媒體播放教學內容,讓翻書的時間減少,有效提高了教學效率。政治課的教學內容素材比較多,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為了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內容,還要補充很多材料。因此,把教學內容與事例聯系起來,并且在課堂上完成教學比較困難,通過多媒體的技術合并,就能輕而易舉的解決這樣的難題。另外,多媒體教學課件可以保存大量信息,還能夠回放,有助于學生復習和查找不懂的內容,這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是不能夠實現。
二、初中政治教學的多媒體技術應用手段
1.多媒體技術可以使備課質量提高
政治教學的備課非常重要,用何種方式進行授課,備課起著決定作用,因此,應用多媒體技術備課能夠優化教學內容,有利于教師在課上講解重點內容過程中,可以通過增補知識來輔助教學;另外,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也可以用多媒體技術來實現,讓單一的黑板白字模式得到改變,讓授課形式變得豐富多彩,使學生在多元結構的教學環境下接受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多媒體技術可以使授課形式更加豐富
好的授課形式對政治教學效率能有效提高,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傳統的授課形式已經不能適應現在變化的政治內容,尤其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些政治材料不能很好的得到表現,因此,急需要多媒體技術來革新傳統教學方式,多媒體技術教學就不受任何教學題材束縛,能夠形象生動的反應政治的豐富教學內容,用這種直觀的授課形式能有效提高政治教學氛圍,學生通過視覺、聽覺等感受政治教學題材,幫助學生理解和吸收相關政治知識。
3.多媒體技術能豐富政治教學內容
由于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能夠豐富教學內容,而且授課形式單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不能對政治課產生興趣,教師在課堂上施行滿堂灌,所采用的形式也只有口述和黑板來表現,這中教學方式往往給學生催眠。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在講授教學內容的過程中播放一些電影素材,或者是通過生活事例視頻來輔助教學,學生就會被貼近生活的知識所吸引,容易接受所學政治教學內容。多媒體在初中政治教學中,能夠有效豐富政治教學內容,提升了初中政治教學質量,但是,由于教師的水平各有差異,在推廣多媒體技術過程中出現很多困難,與其他學科相比較,如,數學,化學等,初中政治教學的多媒體應用還顯得不足,不能夠完全發揮多媒體的教學優勢。
4.多媒體教學可以優化政治教學結構
初中政治教學如果只把課堂理論講解放在首位,那么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很難掌握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在應用多媒體技術以后,可以把一些初中政治教學中重點、難點通過多媒體來歸納展現出來,并且用各種動畫、視頻等形式激發學生的思維,提升教學效果。例如,“身邊的誘惑”這一內容,政治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技術展現一些視頻、圖片,讓學生從中說出誘惑的種類,并結合自己的理解說說原因,然后在讓學生討論和自己生活相關的誘惑有哪些,分組進行討論遇到有些不良誘惑如何去解決等。學生講完后,教師加以點評。這樣的課堂教學將教材上的觀點與實際相結合,突出了教學重點,達到了優化教學結構、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三、結語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語文 整合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信息技術應用的普及,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引進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教學內容的信息化、教學過程的策略化、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和教學資源的網絡化,更好地提升育人質量,促成學生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已經成為教育戰線大勢所趨。把信息技術融入到課程教學中,也就是指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能把信息資源、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并把它作為課程教學一種新方式。對這種“整合”教學方式的研究和實施將會對中學生探究性學習、創造性的發揮、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創設良好的基礎,使中學語文教學朝著特色、個性的教學方向發展。本文就信息技術與中學語文課程整合的幾點思考及研究、實踐,作一些初步的探討。
就我所了解的情況而言,我同意教育界權威人士的“雙翼齊飛”的意見,即一翼是網絡,一翼是多媒體。
一、語文教師要充分重視“網絡”這一嶄新載體的作用
1、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展示。傳統作文教學受條件限制,作文指導或訓練往往針對性不強,課堂往往是極個別寫作精英巡展的舞臺,或者是對極個別學生進行解剖的實驗室。然而網絡卻打破了這種局限,給了每個人亮出自我、展示自我的空間。所有參加實驗的學生,每人都有機會露臉,每人都能得到老師和同學的欣賞、贊美、鼓勵、鞭策!他們在這里深切感受到自己的獨立存在,增強了在線寫作的自信,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寫作的積極性,特別是強烈激發了平時課堂作文中“名不見經傳”者的創作熱情。在這里常??吹綄懽餍氯烁〕鏊?看到他們一發不可收的“激情大寫意”。
2、網絡作文教學交互性強,能使學生和家長都能參與交流。作文是一個情動于心而發之于文的過程。動情才能動筆,動情才能投入,動情才能動人。當師生交互、生生交互構成一個輕松和諧的“場”時,這個實驗基地就成了一個富含智力和與非智力因素的“交流基地”。當老師為充滿才情的文章及時送上贊美,被賞識者常常激情高漲,一發而不可收拾;當老師發現文章問題,提出建議,修改稿總會在第一時間傳來;當老師把平凡文章的閃光之處大加肯定時,不少人會除去自卑,增強知信,力求篇篇作文有亮點。學生可以隨時感受著老師的關注,他們對自己的寫作就更充滿期待。效果特別突出的是網絡作文將作文教學活動延伸到了師生之外,不斷有學生家長跟隨學生一起瀏覽網絡作文;有的家長與孩子一起選擇有價值的文章,及時擴充內容;有的幫孩子保存作品,增強孩子的成就感;有的看到孩子文章獲得高度贊賞,立刻下載,復印出來供全家及親朋和欣賞。這些不僅加強了學生與教師的聯系,而且緊緊聯系著學生周圍的人群,包括遠在千里之外的家長和親朋。
二、對語文的多媒體教學要給以足夠關注
在網絡普及這前,電化教學主要指多媒體教學――即運用多媒體“課件”來進行教學。所謂課件,也大多是用PPT或網頁等工具制作的利用多種媒體素材輔助“講課”的軟件。這種課件主要用于課堂演示,目的是使學生對某個知識點獲得直觀認識,或對某種情境獲得形象感受。但很長一段時間,人們總是覺得借助多媒體的直觀演示來教語文,似乎有點像把詩歌鑒賞變成畫片欣賞、把小說教學變成看電影,有多大必要呢?這種疑問,顯然與語文學科的多媒體教學的啟動較緩不無關系。
人們逐漸發現,多媒體的功能其實也并不僅是直觀演示。比如,當一個關鍵詞、關鍵句或一段重要文字,不管是在教師講授還是在學生發言時,倘若及時醒目地出現在大家眼前,這種視聽結合的強化,不正是提高語文學習質量所十分需要的嗎?也許有的人會說,這豈不是與在黑板上寫板書一樣嗎?應當說,有時差不多,但有時絕不是板書代替得了的。因為板書容量有限,呈現方式單一,所以即使是文本的展現,板書與多媒體的作用也不可同日而語。文字形態、關鍵性文字的出現方式、出現位置、或按需要次第呈現、或反復出現、或及時隱藏――也就是說,僅就文本呈現這一點而言,怎樣利用視聽結合效應來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多媒體的功能就還有極大的用武之地有待開發。退一步,就說是形象化的演示吧,對語文教學來說,“適時”地使用一些精美畫面、模擬動畫,穿插一些表演的片段,也往往是非常有益的。
總之,教師教育思想、教學手段的變化,必然導致教學模式的變化,教師應根據課堂教學實際,或采用單機教學,或采用多機教學,或多種教學手段同時使用,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意對教材的挖掘,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注意引導學生自學,組織學生深入到學習過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愉快而自覺主動地學習,讓學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語文課程整和的教學,對于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是信息技術課程和語文課程雙贏的一種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必將對教育的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定會使我國的教育事業欣欣向榮、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何克抗、黎加厚等人在中國教育技術協會2004年年會上的報告
2、《網絡科技時代》2002年第1、2期《課程整合的內涵與功能》、《課程整合的操作策略》
3、肖川:《新課程與學習方式變革》,載《中國教育報》,2002.6.1
關鍵詞 信息技術;語文教學;整合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毙畔⒓夹g是推動語文課程改革的有利工具之一。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性。因此,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進行整合是一個值得我們研究的課題。
一、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整合的意義
語文學科的教學,越來越強調學生讀寫能力的培養,越來越注重學生語文知識的積累,這就給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F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資源的不斷完善,為學生獲取知識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學生不但可以借助計算機閱讀圖、文、聲、像并茂的電子讀物,而且可以上網瀏覽豐富的百科知識,可以與各地的同學們進行廣泛的交流。因此,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是進行語文教改的必然趨勢。
(一)能創設學習情境
通過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可以再現課文中的場景,可以展示事件的經過,可以創設逼真的學習情境。比如在教學題材的文章時,由于學生離那個時代較為久遠,光憑借老師的敘述是無法讓他們體會到日寇的瘋狂與殘暴的,此時,給學生來一段故事的實錄,用課件的形式播放,就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既讓學生領會了文章內容,也激發了他們的愛憎情感。
(二)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現代信息技術通過聲音、圖像、文字、顏色、光彩,視聽并舉,向學生頭腦中輸入鮮明生動的立體表象,由此傳遞情感信息、語文信息,形象具體,學生能耳聞其聲,目睹其形,大腦皮層形成并保持廣泛的興奮點,從而身不由己地被吸引并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
(三)能擴大信息容量
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網絡已成為大家獲取信息必不可少的渠道。與傳統閱讀相比,網絡閱讀不僅僅是閱讀載體發生了變化,而且還具有信息多、內容新和閱讀速度快的特點,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學效果,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生求知的需要。
(四)能實現學習的互動
做為一種學習工具,信息技術的優勢在于它的交互性。學生不僅可以自己查找知識資料,而且可以通過一些優秀軟件,自主學習,并借助軟件提供的評價系統,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效果,便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這樣能很好實現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互動。有利于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二、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整合的特點
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整合具有以下特點:
(一)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可提供基于文本、語音、圖形和視頻等多媒體的支持,教師可以邊講解邊指導,控制教學的全過程,及時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態,實現師生雙方的交流,如討論、輔導和答疑等,確保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二)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參與、自主探究與交互資源的過程,不僅能眼見其形、耳聞其聲,而且能手腦并用,調動多種感官共同參與認知活動,使學生在同一單位時間內增加了所接受的信息量,增強了記憶的效果,加快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消化速度,能更快、更好地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三)發揮網絡的信息傳遞功能
這種新型的網絡教學環境下教學模式的創建,首先在于教師的新型理念,其次是建立了一個全面培養學生素質的教學程序:在課堂上通過導向、素材資源和操作資源的有序傳遞,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激導鼓勵、誘導啟發和疏導整合,體現了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實踐為創新和自主探索學習的教育理論。
二、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整合的流程
(一)創設情景, 樂學新知
營造交流的氛圍, 為學生創設情景, 使其樂學新知。這樣做就激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從根本上打破以教師活動為中心, 限制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弊端,將語文教學帶入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意的新天地; 同時讓作品在客觀上具有更大的容量和張力, 從而使學生在情緒上受到感染, 在感情上樂于認同, 在思想上和理智上躍入一個更高的境界。
(二)質疑問難, 確定問題
怎樣搭建好交流的平臺, 教師是關鍵。以往是教師用自己的“如花妙嘴”去解剖教材, 從“語、修、邏”等角度把教材剖析得七零八落, 全無“美感”, 學生變成“注水的鴨子”, 全無創造能力的培養。在這階段最能體現教學的開放性、自主性、參與性。教師所要做的, 就是要以自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感悟,用自己的思考來撞擊學生的思考火花, 使他們的心靈沖破種種束縛, 自由地飛翔于語言文學的藍天之中。學生的心靈一旦獲得了解放, 他們所迸發出來的創造力常常超乎我們的想像。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鮮明的個性, 用自己動人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 讓他們的心靈在安全、輕松的環境下自由飛翔, 這樣學生才能盡快進入課文學習階段并提出質疑。
(三)交流質疑, 合作解疑
課堂是學生最重要的“創造之地”。因為課堂上的每一位學生, 在他們的頭腦中都有著思考的火花, 因而, 課堂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中心, 所有的教學, 都要以所有學生的和諧發展為追求。教師要讓學生在張揚個性的基礎上, 主動探索, 不斷發現, 激發起創造的強烈欲望。只有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學習的師生關系中, 師生共同思考的清泉才有可能汩汩涌出, 從而放飛自由的心靈。
(四)總結評價, 遷移拓展
學習是一種心理活動, 只有通過反饋, 才能實現有效控制, 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同時也滿足了學生一吐為快的心理需求。師生交流可以分為兩個階段:討論, 多向交流閱讀心得, 讓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對文章的看法。質疑, 這是對課文的理性把控, 教師在這個階段要本著“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閱讀審美觀, 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 尊重學生的情感和個性差異, 尊重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在本階段所起的作用是點撥、解惑、開竅、提煉、小結的作用。
1.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通過多媒體教學模式的引進,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以往高中政治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是根據教課書中的內容進行知識的傳授,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任何的興趣可言,這種教學模式嚴重制約著教學改革的發展。因此,在教學內容的改革過程中,為了迎合整個時代的發展,引進了先進化的教學手段。多媒體的教學模式逐漸被應用于高中政治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這種教學模式主要是要求相關教師在課前制定與課程內容有關的教學課件,可以將緊跟時代的信息引進課件之中,同時融入一些可以提高學生興趣的教學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形象化的內容展現,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及時了解社會的發展現狀,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為學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對于高中政治的教學內容而言,其內容相對較為復雜,基本的內容也較為枯燥,而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應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學生們的發展。對于高中學生而言,新奇的事物會激發他們的創造性,如果課程的內容過于單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這樣長期發展下去學生會失去學習的動力。因此,通過多媒體教學模式的引進,可以為學生的學習營造一種良好的環境,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過程中,促進其形成創造性的思維模式。而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通過自主的學習可以順利地完成相關的教學內容,從而為多媒體教學的發展提供了全面性的保證。
二、高中政治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存在的不利因素
1.課堂中的教學內容教學較多
在高中政治教學的過程中,由于多媒體教學技術的引進其信息量相對較大,在課堂上相關教師會逐漸加快教學的速度,卻忽視了學生們的主觀思維模式,在高中政治的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們無法跟上教師的講解思維,又由于課程內容中的信息量相對較多,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其筆記內容不全,同時也影響了對知識內容的鞏固。與此同時,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多媒體技術沒有得到合理地應用,學生們對相關的知識沒有全面地理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學生的學習時間,也會在最終程度上致使學生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而這種現象的出現,會嚴重降低教學效率。
2.課堂中過于依賴多媒體教學模式
雖然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枯燥的知識轉變為形象化的教學模式,也可以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但是,在高中政治教學的過程中,一些教師會通過圖片的形式或視頻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興趣,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實際的教學內容。由此可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如果過多地引進多媒體教學內容,會導致課程內容中的信息量過多,長期以往不僅不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還會使學生逐漸失去學習的動力。例如,一些教師在設計課件時,為了吸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會過多地插入一些圖片、動畫,當然適當地插入可以吸引下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過多的話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分散注意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習的效率。
3.沒有形成良好的師生定位
在新課程的教學改革過程中,由于教學模式的逐漸轉變,在課程講解的過程中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參與。但是在現階段多媒體的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并沒有完全信任學生,還在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沒有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課堂氛圍的僵化。與此同時,一些教師過于相信學生,問題都是由學生自己解決,沒有做好引導的職能,從而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無所適從。
三、多媒體教學在高中政治課程中的應用
1.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下,高中政治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樹立科學性的教學理念,充分融入多媒體的教學理念,從而在根本意義上提高課堂的效率。與此同時,在政治教學的過程中要制作合理化的教學課件,將基本的課程內容融入其中,從而使學生更全面地了解政治知識,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充分的保證。
2.提高高中政治教師的技術水平
在高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對于一些年紀相對較大的教師而言,他們所掌握的科學技術相對較為薄弱,在教學過程中也就不愿使用多媒體的教學方式。因此,在教育事業的改革過程中,要定期對相關教師進行培訓,使之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術,而且高中院校也要強化對教師現代技術的培訓,從而使教師可以合理地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
3.完善多媒體教學的評價系統
一、創設情景,引起興趣,引導學生初步感知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感情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會觸及人的精神世界?!闭Z文教學離不開情,離不開趣。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巧妙地運用電教媒體精心創設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情境,可以增強對學生的感官刺激,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活躍學生的主動思維。
如七年級下冊《土地的誓言》一課,作者在文字中所飽含對失去的土地的強烈感情,那種在文字中奔騰的思緒,對于對那段歷史已不甚了解的初中生,已經沒有什么感染力了。針對這種情況,我在上課時,通過東北的美麗富饒與日軍鐵蹄之下的生靈涂炭二組畫面進行對比,并且配上悲壯的音樂《松花江上》,在強烈的視聽結合的情境之下,通過最直接的感知,喚起他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在這種情境之下,學生已能與課文的語言文字產生較為強烈的共鳴。在課上,有的學生泣不成聲,甚至連聽課老師都為之動容。在這種氛圍之下,學生各種感官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成功地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初步的感知。
二、結合課文,加強體驗,促進學生整體感知
多媒體為創設教學情境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它通過提供圖片、視頻、聲音等多種媒體,構建情景交融的教學情境,活躍課堂氣氛,把需要學生有意注意接受的知識,變為無意注意并輕松獲得,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如在上《土地的誓言》一課中,激情洋溢的課文朗讀、觸目驚心的圖片展示與雄渾悲壯的背景音樂的完美結合,使學生完全融入到了課文語言文字所展現出來的語境之中。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課上得有趣,學生就可以帶著一種高漲的波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和震驚?!痹诼犝n文朗讀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情緒始終十分高漲,有的同學已不自覺地輕聲讀著。在多媒體這個媒介的輔助下,課文的語言文字產生了巨大的張力,這時學生的主體學習性得到極大的體現,語文教學過程變成一種積極主動的要求獲得。
三、突出難點,品讀課文,加深課文理解
多媒體技術在綜合處理和控制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象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運用這一特有功能,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從而化枯燥為生動,化靜為動。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過程中的障礙就是我們教學的難點,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這一特有的功能,就能幫助學生解除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語言理解與表達方面的困難,從而降低難度,使教學中的難點得以順利突破,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有助于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借助計算機多媒體軟件的開發平臺,教師就由課堂的主宰者、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習情境的創設者、學生自主活動過程的指導者和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取代了主要靠教師講授、板書的灌輸式的陳舊的教學模式。
如在上《山市》一課時,所有的學生都沒有見過海市蜃樓,很難從較晦澀的文言文中感受到這種自然現象的神奇,本來很有趣的課文就會變成一節單純的釋義課,上得十分的無味。我在上課時,用多媒體把山市變化“初生階段:從孤塔高聳到宮殿出現;發展階段:城郭的出現;階段:危樓的出現。”的圖片展示出來,再配上課文朗讀,使本來較難理解的文言文變成生動形象的圖片,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熟讀課文,到最后成誦。整個教學過程,學生都保持著十分積極的學習狀態。更可貴的是,他們能通過圖畫與課文進行對比,并能主動找到文中較難理解的句子,要求老師進行分析,表現了極強的求知欲望。又如在上《福樓拜家的星期天》一課中,學生很難把握文中細致、生動、準確的人物描寫。我在上課時,先展示出各個作家的肖像畫,先請同學進行描述,再由學生找到文中描寫的語句,然后進行對比,他們自然而然地發現,同學的描述有許多不到位的地方,進而了解人物描寫的作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四、培養興趣、主動探索、提升審美能力
現在初中語文課本所選的范文,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在注重對學生的思想教育的前提下,較多地增加了語言優美、立意新奇、境界開闊的文章。學習這些文章可以陶冶學生情操,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同時也發展了他們的思維,豐富了他們的語言。但教這些文章時,如果僅靠老師的一張嘴、一支筆,往往是教師口干舌燥,學生一頭霧水,關鍵是學生對生活的體驗不夠。
如果利用計算機的多媒體特性,通過有聲的畫面,再現生動的形象,則很容易把學生引入文章所描繪的意境,體現文章的主旨,獲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審美能力。
關鍵詞: 信息技術 蒙語教學 有效整合
一、信息技術與蒙語文教學整合模式
1.開課伊始,營造氛圍,做好鋪墊。我校學生居住在蒙漢雜居的阜蒙縣縣城,丟失母語很嚴重,缺乏良好的語言環境,絕大多數學生基本上聽不懂蒙語,更談不上會說了,學生學習蒙語絕大部分是在課堂中進行的,教師就要通過蒙語好來寶、兒歌、歌曲等形式營造蒙語氛圍,激發學生運用蒙語進行交流的愿望。教學參考上可獲得的材料較少,教師必須利用信息技術通過網絡尋找教學素材。
2.新知呈現,直觀生動,趣味橫生。多媒體信息技術既能提供看得見的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視頻等信息,又能提供聽得見的音頻信息。信息技術與蒙語文教學有效整合,訓練學生的探究創新技巧,促使學生質疑問難、善思巧思、舉一反三、有所創造。運用現代教育媒體和信息技術手段,使教學內容由抽象變為直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在蒙語文課堂教學呈現新知環節中巧妙運用多媒體課件,增強了蒙語文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如:在教授二年級《ziguurten amitan》(《飛禽》)一課時,我通過創設情境,先讓學生猜猜屏幕畫面中的動物是什么?通過句型:en yamar ziguurten amitan boi?(這是什么飛禽動物呢?)引出新學單詞并呈現新句型。然后用聲像并茂的PPT課件逐一呈現了“鵝、鴨子、燕子、麻雀、喜鵲”等飛禽,我在一旁做導游。利用多媒體呈現新知,充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了學蒙語的樂趣。
3.鞏固操練,模擬現實情景,身臨其境。把信息技術整合到蒙語學科教學當中,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思維意識。一年級蒙語中有一課關于購物的簡單會話,我在教會學生有關單詞后,用多媒體課件呈現了購物的情景對話和基本句型:ci yuu abc bain?(你買什么?)bi biir abc bain.(我買鉛筆。)secen biir abc bain(斯琴買鉛筆了。)在學生初步掌握單詞和理解新句型的基礎上,在課堂上,學生爭先恐后地上臺表演。這次鞏固練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信息技術與蒙語文教學整合的優勢
在信息技術與蒙語課程教學整合的實踐中有如下優勢。
1.利用信息技術營造蒙語文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多媒體以鮮明的圖像,生動、靈活、多變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動機。
2.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多感官刺激,促進學生的學習和記憶。人類的學習過程就是通過眼、耳、鼻、舌、口等感觀器官把外界的信息傳遞給大腦,經過分析、綜合,從而獲得知識的過程。
3.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為學習者提供了大量的直觀材料。信息技術給蒙語學習者提供了大量直觀的學習資料。教改之前教師能夠利用的教學手段少,單詞、句型及語法等語言知識點極其抽象、枯燥,不易被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信息技術與蒙語文教學優化整合的注意事項
1.對傳統教學改造、加工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傳統教學手法的長處,例如:聽、讀、寫、演、練等。傳統蒙語文教學雖然手法不如現代手法那么吸引人,但有現代手法無可替代的優勢,如:教師的范讀、范寫和板書設計都是多媒體不能代替的。
2.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切勿喧賓奪主。有的教師制作的多媒體課件比較花哨,使得裝飾內容的吸引程度大大超過了教學內容,學生將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了鮮艷的畫面上、精彩的動畫上。
3.多媒體課件制作內容過于繁雜,比如有的老師連課文的內容都做在了課件里,導致學生脫離了文本,教學無疑是失敗的。
以上是我在使用信息技術整合蒙語教學時的體會,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探索之路上,能走得更遠,能讓它更好地為教學服務,為學生服務,為激發和保持學生持久的學習蒙語的興趣服務。
參考文獻:
[1]包淑珍.如何在蒙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999(03).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學習興趣;教學情境隨著新課改的進行,我們正在改變培養學生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從注重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能力到現在的重能力培養,發展為向重語文知識外延性擴展的方向。在這一系列的教學改革變化下,提出了以多媒體技術為教學手段并充分合理地與語文教學內容相整合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標。那么如何把多媒體技術運用到語文教學中并與之進行整合呢?這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多媒體技術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階段的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理性思維并且大部分學生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但傳統課堂教學的單調枯燥仍然制約著同學們求知探索并深入學習的要求,課堂教學手段陳舊,缺乏直觀性與生動性的教學模式使得大部分學生出現不同程度的學習倦怠,學習狀態不佳。針對這種課堂學習狀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引入多媒體教學可以改變這種學習情境和學習模式,為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使同學們的學習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因為多媒體技術以其獨有的形象、直觀、真實的形式特點可以快速地打動同學們的心,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從而實現高效課堂的教學。如:教師在教學詩歌時,可以提前布置同學們在課下進行練習朗讀,在課上把同學們分成若干小組,讓每一小組推薦一名朗誦優秀的同學,教師在課上為他們錄音,在錄音完畢后老師會讓同學們進行小組討論,錄音的幾位同學朗讀的節奏與情感表達是否到位是否合乎詩歌中描繪的場景,是否表達了詩歌作者的真實情感。同學們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都表現得很踴躍,都想被推選為代表進行錄音,因此課堂學習氣氛異常濃烈,同學們的學習興致也異常高漲,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在老師的帶動下被激發出來,同學們會深刻地感受到多媒體技術教學帶給他們的與以往學習語文的不同,教師教學模式的轉變以及多媒體技術教學手段的運用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使同學們在寓教于樂中體會到學習語文的魅力,這樣的教學過程就是多媒體技術與語文教學的優化整合,同時也起到了優化課堂的作用。
二、多媒體技術有利于創設多彩的教學情景
語文教學注重對學生感性思維與形象思維的發展,在對學生形象思維的培養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技術來實現這一發展。形象的情景有時教師也難以用語言來形容得更完全、更完美,但借助多媒體技術則可以實現并達到這一教學目標。因為多媒體技術可以以直觀形象和生動的畫面及震撼的聲音效果讓同學們感受真實的情景,把唯美的意境直觀地傳達給學生,讓學生把自己的心理感受與畫面的效果結合起來,讓同學們產生“我就是畫中人,畫中人就是我”的合理感受,這種教學效果自然是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遠遠不能比的。
三、多媒體技術有利于增加課堂內容的教學容量
傳統的課堂教學只限于四十五分鐘,教師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不但要板書,還要講解知識的重難點部分,這樣就大大縮短了學生獨立思考、主動學習與探索的時間,并且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們接受的知識量也只限于教師所傳授的這部分內容,不可能再多學習到更多的課外知識,這也違背了語文這一學科的特點――外延性特點的發展。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有利于增加課堂內容的知識容量,在把書本中的知識進行細化內化的同時達到量化的更高教學目標,使同學們在接受書本知識的同時,把學習和探究的視野范圍再擴大一些,在增加自己固有知識儲備的同時,不要忽略對知識外延性的學習與掌握。教師在課前可將備課時設計的教學題目設計到多媒體課件中,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直觀的展示,這樣既可以節省板書的時間,又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同學們當堂進行練習,促進課堂教學環節的完整性。
關鍵詞:美學價值;語言藝術;學習動機;語言工具
一、英語的歷史淵源與歷史地位
人類社會一直在不斷變化,語言作為人類表達思想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也在不斷發展變化。英語是當今文化交流的主要語言,尤其在跨文化交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歷史背景及藝術特征是人類語言的寶貴財富。
英語與世界的融合主要是通過被三次語言入侵及后來兩大英語國全方位的擴張形成的。三次文化入侵分別是公元6世紀末基督教會(Christian church)及拉丁語的傳入――第一次文化入侵。第二次文化入侵:從公元793年開始,北歐的維京人(Viking)開始入侵不列顛島,英語的詞尾變化逐漸消失。1066年,法國的諾曼底(Normandy)公爵入侵不列顛島,使得法語對英語產生了極其巨大的影響。這是英語受到的第三次文化入侵。
英語語言的歷史發展和其特征具有美學藝術(Aesthetics art)的魅力。其文學與藝術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階段:古代、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時期(Renaissance)、新古典主義時期(Neoclassicism time)、維多利亞時代(Victoria time)、20世紀初期、兩次世界大戰時期和現代及當代的文學與藝術。早在中世紀的杰弗瑞•喬叟(1340-1400;Geoffrey Chaucer)到文藝復興的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時期,英語就已經奠定了其文藝和藝術語言(Art language)在歷史上的地位、影響與作用。所以,英語在近、現代社會完全扮演了名副其實的世界語的角色和聯合國主要的官方語言(English as a world language and United Nation official language)。更為重要的是,英語語言文化的歷史地位是在世界及歷史的發展與變遷中吸取了其他先進語言的藝術精華而發展和確立的。這也使得它能夠成為世上獨一無二的通用語。
二、英語及語言藝術
英國人歷來以紳士風度聞名于世。言行舉止得體、溫文爾雅,語言談吐文明優雅而有感染力則為一名紳士所必備的條件。這要求人們在平時講究語言談吐和言行舉止,注意藝術語言及語言藝術的應用,包括言辭措詞的修飾與表達,以增強語言的藝術表達及語言的藝術感染力。在英語的藝術美中,修辭是一門生成的藝術,修辭是通過包括言語在內的符號傳遞,有意識地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影響他人決策與行為并打動他人取得預期效果的言語交際。這種能夠引起共鳴的修辭更容易被人們接受,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如高級英語中的一些句子就是很好的證明:(1)We shall fight him by land, we shall fight him by sea, we shall fight him in the air, until,with God’s help, we have rid the earth of his shadow and liberated its peoples from his yoke.這個句子的表現力非常強。三個排比句氣勢恢宏,顯示了丘吉爾打敗納粹的堅強決心。而后面兩個暗喻,將希特勒的影響比作陰影,納粹的壓迫比作牛軛,恰當而生動。(2)Ship in the Desert.“沙漠之州”是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題目,船停泊在沙漠中是人們很少見過的景象,因此能夠有效地喚起讀者的好奇心和學習的興趣。(3) You pass from the heat and glare of a big, open square into a cool, dark cavern which extends as far as the eye can see, losing itself in the shadow distance. 作者用heat, glare與cool, dark 形成對比寫出了中東集市的特點,繪出了一種從外向內的動態美。人們從日常生活中開始發現與挖掘語言的美學價值,甚至在各種藝術創作中也嘗試并充斥著這種美學價值觀念。英語的藝術語言和語言藝術也由此相應發展了起來。這正是英語語言美學藝術及其美學價值(Aesthetic value)的集中體現。而英國語言的全球化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大英帝國之后又是美國的雄霸世界,隨之而來的就是英語國家對世界經濟的入侵及思想文化的加速傳播,以至英語文化成了世界文化近幾百年來溝通與交流最重要的主流文化。英語的語言藝術和語言美也體現在高級英語中的一些句子上面。
(1)Then as you penetrate deeper into the bazaar, the noise of the entrance fades away, and you come to the muted cloth-market.
句子中動詞penetrate十分生動,包含了要刺破隔膜,即穿過人群才能走到市場深處的意思。
(2)The very act of stepping on this soil,in breathing this air of Hiroshima, was for me a far greater adventure than any trip reportorial assignment I’d previously taken.
這個句子用詞非常謹慎細致。Soil是個有情感味的單詞,比country, land更能表達作者心中的感受。
(3)In what conceivable way dose our car concern you?
公爵夫人在這里用了一個反問句,對Ogilvie進行尖銳地反擊,加強了語氣的同時更凸顯了她的嚴厲及其對對方的厭惡。
(4)I knew more about retreating than the man that invented retreating.
這句話馬克?吐溫說得極為幽默,具有諷刺的意味。眾說周知沒人發明撤退,撤退是一軍隊用語,指畏懼對方或考慮到戰略的需要而后腿,這里充分說明了當時馬克?吐溫所在的軍隊是一支紀律松懈和腐敗的部隊,所以馬克?吐溫選擇了離開。
三、英語藝術語言和語言藝術對英語學習與文化交流的影響
由于英語的特殊社會歷史背景及其獨特的發展歷程和文化內涵,使得英語思想文化演變成了人類近現代和當代的主流思想及文化。人類只要還有對美的向往、愿望與追求,就永遠不會失去對生活的追求與勇氣。通過英語美學藝術語言及語言藝術的欣賞、學習與交流,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營造英語學習的最佳環境,提高學習者的自身語言意識、語感與情感交流以及審美觀(Aesthetic standard)、思想情操 (Thought sentiment)、道德觀念(Morality),拉近各民族與國家間的距離,更使得我們在追求民族與社會發展過程中處于積極主動的地位,在與世界各國、各民族的競爭中能走在世界與時代的最前沿并立于不敗之地,成為一名真正的世界公民。這也是世界未來發展的必然方向。下邊以一首中國古代詩人杜甫的《登高》中英文對照來反映英語藝術語言的音美、形美、意美特征。
登高The Height Climbed
風急天高猿嘯哀,The wind is swift, the sky is high, and gibbons sadly sigh;
渚清沙白鳥飛回。The isle is clear, the sand is white, and birds to and fro fly.
天邊落木蕭蕭下,The boundless falling leaves are rustling down and down;
不盡長江滾滾來。The endless Youngtze waves are rolling on and on.
萬里悲秋常作客,Many miles from dear ones grieve me oft in fall as stranger;
百年多病獨登臺。Many years of illness see me here a lonely climber.
艱難苦恨繁霜鬢,Hard and troubled times have made my temples frost white;
潦倒新停濁酒杯。A poor and anguished heart has stopped my drinking of wine.
這首詩語言簡潔洗練、節拍緊湊、音韻和諧。譯詩幾乎都是選用單音節、快節奏的單詞,構成兩行七音步抑揚格的詩句。除句尾押韻外,還有行內的sky, high, white都和sigh, fly同的。此外,第一行的頭的“s”(swift, sky, sadly, sigh)都能產生優美的音響效果。而且像wind和swift,sadly和sigh連用,以及fro和fly的連用本身就能傳達出一種特別的語境效果,使人由聲音產生聯想,似乎身臨其境,感受到那急速的風聲,那哀嘆的猿聲。(鄭詩鼎P185)在“poor”和“anguished”一起用來修飾“heart”的句子中,使人聯想到精神上的痛苦和身體上的疾病導致了詩人心力交瘁??傊畯脑娭锌梢钥闯鲇⒄Z言的藝術美的特征。
故而,學習或是欣賞英語的語言文化,促進并提高、民族間文化的交流,從而使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得以發揚光大,這恰是思想開放與先進的表現。世上任何國家與民族的強盛都是在開放思想與溝通交流中走向世界甚至引領世界的。英語如果沒有被多次的文化入侵(Cultural invasion),并依托先進而強大的經濟、政治與思想文化為動力基礎,在發展中實現與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也不會有今天的歷史地位。
四、英語藝術語言及語言文化與學習動機的激發
由于英語的世界語言主導地位,導致全世界范圍的英語學習熱潮。連創建“瘋狂英語”的李陽也不禁驚呼“整個亞洲都是英語學習的海洋!”但同時他也提醒英語學習者:“英語首先是一項技能(English is a skill.)。第二,英語只不過是一種工具(English is just a tool.)。只有熟練掌握并運用這個工具去學習、交流、談判、推銷,我們才能在全球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第三,英語很簡單,類似中國的拼音。(English is easy, just like Chinese pinyin.)第四,英語不是外語(English is no longer a foreign language.),是全世界各個民族用來交流的國際語言。中國人應該把它當作第二母語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英語。第五,英語能讓中國人更加聰明、更加有智慧和氣質。
所以,英語學習無論是教還是學,關鍵是寓樂于教與學中。在學中享受對美與追求的快樂,在快樂中收獲知識的樂趣。故而,教與學不必拘泥于傳統的嚴肅教學氛圍,而是應該開放思想,大膽嘗試,讓學生去欣賞并享受藝術語言的快樂氛圍與魅力。不必只為教而教,更不應該只教而不育;學生也不須只為學而學,而應樂在其(學)中,學而樂得其所。
英語作為一門國際性的語言,已充分顯示了它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它的藝術特征是語言學習中的寶貴財富,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其藝術特點,指導學生分析和理解,從中獲取語言隱含的文化內涵,提高跨文化交際學習的意識。
參考文獻:
1.李賦寧,《英語史》[M].商務印書館,1998.
2.楊育彬,藝術語言的美學功能[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