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業政策范文

    農業政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政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農業政策范文

    考慮到農業在國民經濟的基礎性作用以及農業的天然弱質性,從建國開始,我國政府就開始實施國內農業支持政策,一方面通過對農業扶持,促進農業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為我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積累。我國農業支持政策的選擇與我國政府重要的戰略決策以及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有關。為此,按照我國經濟發展經歷的主要轉折,可以將我國的農業扶持政策劃分為四個主要階段,分別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改革開放以后、建立市場經濟以后、加入WTO以來至今。通過對我國農業扶持政策的回顧和梳理,可以更清晰地反映我國農業政策的發展路徑和規律,總結其經驗和教訓,為我國今后的農業發展提供必要的思路和啟示。

    一、1949年建國——七十年代末:我國農業國內支持政策的萌芽階段

    解放后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央政府一直把大力發展農業作為中央政府的主要目標,逐步發展互助合作組織和徹底進行,極大地解放了農業生產力,因此農業恢復和發展較快,并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伴隨著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時期以及“”時期,這一階段的中央農業扶持政策的特點如下:

    1.以農業信貸和財政支農為主要手段

    雖然該階段的中央政府財力有限,但是農業信貸余額和財政支農總額基本上是不斷增長的。據統計,支援農村生產支持和財政安排的農業事業費從“一五”的37.23億元增長到“五五”的345.73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從“一五”的2.9%提高到“五五”的6.6%。農業基本建設投資從“一五”的40.91億元增長到“五五”的238.03億元,占國家計劃內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比重從“一五”的7.10%提高到“五五”的10.5%。同期,農業信貸資金余額也從82.1億元增長到616億元。

    2.其主要目標是以農支工,為工業的發展提供支持

    解放后,我國確立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建設思路,為此,必須依靠農業剩余的轉移來實施這一工業化戰略。1953年政府實施了以低價收購和銷售為主要特征的農產品統購統銷制度,通過“剪刀差”的方式為工業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1953-1978年間,農民為國家工業化建設積累了高達3376億元的資金,平均每年達135億元,這筆資金是1953-1978年間全民所有制各行業基本建設新增固定資產總數3680億元的92%。從農業支持角度分析,該階段的農業政策實質是以農支工。1980年與1949年相比,農業增長了2.8倍,而輕工業增長了25倍,重工業增長了98倍。

    3.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性增長

    解放后,農業發展是中央政府的工作重點,雖然國家的農業扶持力度不大,但依靠的強制“均平”機制,還是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農業發展的恢復性增長。糧食總產量和農業總產值雖有徘徊,但仍逐年增長。1949-1978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由11320萬噸增加到30476.5萬噸,年均增產660.5萬噸,年遞增3.4%。在此期間,糧食增長率超過了人口增長率,為18%城市人口的低水平工業化提供了必要的資金支持。通過逐步發展互助合作組織和徹底地進行,極大地解放了農業生產力;農產品的統購統銷政策為農產品的銷售提供了基本保障,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農民的生產行為。

    二、改革開放——九十年代初:我國農業國內支持政策的調整階段

    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從原有重點優化發展重工業轉變到產業協調平衡發展上來,重點是對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農村制度進行改革。這一時期的農業扶持支持往往和農村改革是密切相關的,農業政策的主要特點如下:

    1.放開農產品價格

    在農業生產向商品經濟的轉化中,作為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農產品統購統銷制度已經不再適應市場消費需求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弊端日益明顯。由于商品流通遇到阻礙、產量增加而質量不高、地區優勢不能發揮以及生產布局和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原因,極大地影響了農村商品生產的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為此,政府采用放開農產品價格的政策,陸續通過減少統購的數額、范圍,提高定購價格;除少數重要農產品,其余全部放開價格,由市場調節,讓農民在市場交換中受益,維護了農民的切身利益,保護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2.加快體制制度創新

    除了繼續加大財政支農和農業信貸外,政府開始重視通過體制建設和完善保護農民利益,保證農業和農村生產。1978年以后,國家開始試點推行以為核心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該制度的確立克服了集體經濟中長期存在的“吃大鍋飯”的弊病,是推動近年來我國農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性支持政策,為我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制度性政策支持,極大釋放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其經濟社會意義遠遠超過了農業集體化和。

    3.開始矯正剝奪農業的方式

    1979年開始,國家開始矯正原有計劃經濟體制下以農產品統購、派購制度為核心的農業政策。在部分農產品市場已經開放和農業生產連年增長的基礎上,逐步提高棉、油、糧等主要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并開始對農產品價格管理體制和流通體制進行改革,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對農業的支持。雖然從1978年到1990年間里,我國工農業產品“剪刀差”的絕對量仍呈不斷增加的趨勢,由1987年的261.2億元增加到1990年的726.1億元,但不論是工業品價格高于其價值的幅度還是農產品價格低于其價值的幅度,都呈逐步下降的趨勢,因此其決定的“剪刀差”的幅度也由1978年的54.5%下降到1990年的25.2%。

    4.投入農業的資金支持有限

    雖然國家提高了對農業的資金支持規模,然而1978年以前的20多年時間里,農業基建投資平均占基建投資總額的11%,而1980年到1987年的7年時間里,則下降到5.3%,1988年更低,僅為2.9%。雖然從1989年以來,中央和地方對農業的投入比以前有所增長,還建立了農業發展基金,但實際上農業生產所需要的諸如柴油、化肥等也不充足,其真正投入的資金不到30%。農業資金的匱乏,加劇了農業的脆弱程度,阻礙了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影響了農業勞動生產率與農民收入的提高。

    三、1992年——2001年:我國農業國內支持政策的改革階段#p#分頁標題#e#

    前一階段,通過“剪刀差”,從農業中拿走了大量的“原始資本積累”,但這一階段狀況開始改善,農業從為國民經濟“納稅”開始變為接受保護和扶持。90年代以后。這一階段我國農業支持政策有如下特點:

    1.以價格補貼為主要措施

    這一階段的農業扶持政策以價格補貼為主要形式,大部分用于降低支農服務的收費標準,降低農用生產資料的價格以及農產品購銷環節的補貼。雖然這項政策反映了政府對農業和農民生產的保護,但是,價格補貼是給國有農產品流通部門,不是直接補貼給農民,導致農民收益有限,補貼收益大部分落入國有商業部門。據測算,國家每補貼1元,農民只能得到0.14元。

    2.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國家通過自上而下的政策傳遞方式,將減輕農民負擔作為保護農民利益和農民生產積極的首要目標。由于長期農業資金大量流向工業部門,導致農民利益受到剝奪,負擔過重。90年代以來,農業資金非農化流失仍在繼續。1991-1996年,通過賦稅流失的農業資金為2750億元,以農業信貸方式流失的農業資金為4177億元。為了保證農業與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國家開始強調減輕農民負擔問題。一方面國家大幅度提高農副產品收購價格,另一方面,國家連續大幅度增加了農業投資。政府堅持多予少取的支持政策,賦予農民更多的實惠,切實保護農民的利益。

    四、加入WTO——至今:我國農業國內支持政策的完善階段

    長期以來,我國出臺的農業政策涉及農業生產的,但是隨著加入WTO,我國逐漸認識到:要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業問題不只是農業生產方面,還必須重視農村經濟的綜合發展和農民利益。這一階段我國農業支持政策有如下特點:

    1.財政支農的絕對數量增加迅速

    中國財政支農的絕對數量呈現出迅速增加的趨勢。財政支農總數從2001年的1456.73億元上升到2009年的2900.87億元,每年以13.76%的速度增長。這種支持水平的迅速上升,說明自從加入WTO之后,我國越來越重視利用國內支持的方式來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尤其是2004年,由于我國政府提出“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當年財政支農的增長速度達到了33.24%。

    2.國內支持的結構有待完善

    在微量標準之內,我國對于黃箱支持利用不充分。根據我國對WTO的承諾,我國的微量免除水平為8.5%。但是據統計,我國現在的微量支持水平只用2%左右。在WTO規則允許的12種綠箱政策措施中,我國只使用了6種,包括政府的一般服務支出、食物安全儲備、國內食物援助、自然災害救助、生態環境保護和地區發展援助,其余6種我國還未涉及。

    3.將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主要政策目標

    由于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環境不寬松、農村非農產業發展速度減緩,有的地方農民負擔還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等原因,農民收入增長困難問題越來越突出,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針對此問題,增加農民收入成了各級政府處于每年工作的中心位置,并制定了具體措施。其中包括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糧食產業、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改善農民進城就業環境、搞活農產品流通、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深化農村改革、加強農村基礎建設和做好扶貧開發工作等。

    第2篇:農業政策范文

    關鍵詞:農業政策性金融;農業經濟;作用;影響

    農業政策性金融屬于政策性金融。我國政府為實現農業高水準的發展目標,在農業生產、貿易等方面使用的金融支持政策。根據政府介入的程度和形式,可將農業政策性金融分為政府、半官半民、民間合作以及政策性金融性質。隨著農業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國的農業政策性金融進入了成熟發展階段。

    1農業政策性金融對農業發展的作用

    1.1支持農業發展的目標

    農業發展需要充足的資金支持。現階段,我國農業發展資金流不足,嚴重限制了進步的速度。因此,做好農業政策性金融工作可為我國農業的發展提供大量資金,進而確保農業長期穩定發展。由于我國是人口大國,面臨巨大的糧食問題,因此,農業平穩、健康發展才可保障我國社會及國家的穩定。現階段,我國商業性金融資金流失過多,為防止該現象的不斷惡化。農業政策性金融作為國家宏觀調控手段必不可少。農業政策性金融可有效緩解資金不足的現象,從而協助我國農業更好、更健康的發展。

    1.2支持農業發展的工具

    從農業政策性金融定位及我國現階段農業發展狀況出發,國家應加強使用宏觀調控方法,增大對農業發展的支持和幫助。目前使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政策性擔保,利息補貼等。由于農業金融存在效率低、信用不佳等劣勢,以及自身無法吸收資金注入。因此,提高農業政策性擔保可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從而提高農業借貸項目的順利完成。

    1.3農業政策性金融的運作原則

    農業政策性金融從產生至今,在各類農業生產目標、業務空間和運行方式的應用上不斷發生變化,從而更好地貼合當下農業發展進度和模式。另外,農業政策性金融在時間、區域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出入。各地區的農業政策性金融的運行也存在一定的差異。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政策性金融的運作受到限制,無法自行發揮。農業政策性金融是隸屬于國家政策性的獨特金融方式,在運行過程中應明確定位,堅守保本、穩定等方針政策。

    2農業政策性金融在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農業自身與信貸的矛盾

    環境氣候、生長周期等嚴重影響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另外,由于農貿市場自身價格彈性低,抗風險能力弱等劣勢,導致農業投資回報不確定性較高。這也造成金融機構對我國農業信貸支持力度低,從而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的發展。

    2.2金融支持資源總量不足

    經過我國農業相關部門的詳細測算發現,我國現階段農業政策性金融發展規模遠遠低于預期。我國農村農業金融體系增速嚴重滯后于農村經濟發展。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資金的需求不斷增加,這導致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受到了嚴重阻礙。

    2.3金融工具單一

    目前,我國農業政策性金融工具較為單一。在廣大農村地區可供選擇的金融項目大部分以存貸業務為主。而城市經濟快速發展中被廣泛應用的債券、股票等金融工具尚未出現于農村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中。該現象不但嚴重影響了農村金融機構作用的發揮,而且對于農村農業經濟的長期發展十分不利。另外,由于我國農產品生產銷售環節存在的影響因素較多,農村金融機構為規避信貸風險,從而降低信貸支持力度,造成最終農村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金融工具單一。

    2.4農業保險制度不完備

    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環境氣候、自然災害等對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影響較大,因此,農產品存在風險高、收益低等特點。由于我國相關部門尚未制定完善的農業保險法律法規,因此,現階段,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不確定性概率較高。

    2.5金融體系不完善

    我國農業政策性金融在實施初期,主要是通過改變傳統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方式,為農業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流。但由于相關政策尚未成熟,因此,導致農業政策性金融市場競爭力不足。農村信用合作社成為金融市場的壟斷者,大多數商業性金融機構撤出。隨著大量資金外流,我國農業發展受到較大的沖擊。另外,雖然部分金融機構始終貫徹國家頒布實施的相關政策,但農戶與機構間單純的存貸業務無法充分發揮調控作用,對于我國農村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較為不利。

    3解決對策

    3.1增加新的金融業務

    隨著我國農業不斷發展,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發展銀行,可通過增加新型金融業務,做好農業發展支持工作,保證其正常運轉經營。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從傳統的流通方面向新型生存方向轉變。通過規劃新型業務從而不斷擴大農業政策性貸款范圍,進而提高農業生產力,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增加基礎建設業務,保證農業發展平衡,實現農業產業化。

    3.2確保資金來源渠道的多元化

    為增加新型金融業務,應不斷拓展資金來源,保證多元化資金渠道。金融機構可通過選擇發行金融債券籌集資金。另外,還可選擇新合作伙伴、拓寬境外渠道等籌集資金。

    3.3構建并完善內部和外部的運行考核體系

    我國政府部門應根據我國農業發展要求,建立完善的農業政策性金融體系,從而推動我國農業金融的不斷創新和改革。完善內部信貸管理體系和外部監督考核體系,可有效降低金融風險。對于農業政策性借款,相關部門應構建完善的信用等級評估機制,從而實現內部信貸管理的標準化。另外,做好外部監督考核體系,增強審計透明度。構建追究金融風險的制度體系,逐步提高金融風險意識。

    3.4健全農業保險體制

    不健全的農業保險體制無法滿足現階段我國農業發展的需求。因此,相關部門應根據不同地區農業發展特點建立適合當地的農業保險體系,從而降低運營成本,為我國農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另外,還應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引入適合當地的農業保險險種,充分發揮農業保險優勢,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提高我國農業產品的產量和質量。

    4農業政策性金融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4.1合理配置資源

    農業政策性金融的實施可有效確保我國農業現代化不斷發展。不斷加強金融體系建設,不僅為農業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流,還可以有效促進農民生產收入,將農戶閑散資金匯集,從而提高農業資源使用的合理性,為農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資源配置不合理的情況下,農業性金融必須充分發揮其杠桿作用,引導資金流向主要方面。另外,農業政策性金融應具有變動性,在農業支持過程后期中應及時撤出資金,并投入到其他農業項目中,從而提高其他項目的自身吸引投資的水平,提高農業政策性金融資金的再應用效率。

    4.2完備金融服務

    做好農業政策性金融服務可為解決我國三農問題提供有力的支持。通過借助金融體系,我國相關部門可實現對土地、勞動力等資源的有效整合,進而不斷提升我國農業發展水平。

    4.3優化金融體系

    第3篇:農業政策范文

    一、審慎擴展油料信貸業務,探索建立風險控制機制

    為了及時防范和化解油料購銷中的信貸風險,農業發展銀行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分行提出把握“三個關鍵”的貸款管理辦法。把握“三個關鍵”即:首先,嚴格把握風險準備金比例。其次,嚴格把握市場價格。第三,嚴格把握庫存監管環節。通過支持糧食企業擴大油料購銷活動,收到了四個效果:一是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二是解決了農民的賣難問題,提高了農民擴大再生產的積極性和生活消費水平。三是促進了農工商聯合,糧食企業擴大了經營量,增加了效益。四是擴大了收貸收息來源。

    隨著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國家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將集中到運用國有大型糧食儲備方面。各個地方大批的中小國有糧食企業必然走向股份制和民營化,糧食市場的放開還會使更多的企業和民間資本從事糧食收購,農業發展銀行的信貸支持重點也應該隨之調整,決不能以所有制來確定支持重點,要以資金的效益性、流動性、安全性和市場規律選擇支持對象,將從事糧食收購、調銷和儲備的各類企業都列為平等的市場主體,在政策上對所有糧食企業做到一視同仁,對民營資本給予國民待遇,只要能夠符合信貸規定、接受信貸監管,農業發展銀行就應該給予信貸支持。

    二、以支持糧食產業化經營為突破口,拓展農業發展銀行服務空間

    一是積極支持原糧、油料的粗加工。選擇輻射能力強、帶動作用大、經濟效益好,具有一定規模的糧油加工龍頭企業作為直接支持對象,從橫向上延伸農業發展銀行收購資金的服務領域。通過支持龍頭企業,改變目前企業數量多、產品質量差、檔次低的局面,起到支持一個企業帶動一方經濟、富裕一方農民的作用。二是集中資金支持一批具有品牌效應的糧油深加工企業。將一些利用高新技術手段、市場占有率高的名牌糧油品種、飼料加工和糧食轉化的新興產業作為扶持對象,使農村涌現出一批檔次高、影響大、帶動力強的品牌企業,也為農業政策性金融的進一步發展探索新的經濟增長點。三是擇優支持經濟作物的收購和加工。隨著經濟作物在農產品中比重的增加,農業發展銀行要適應農業經濟的發展狀況,在收購資金使用范圍上逐步拓展。四是探索支持農產品基地建設的新路子。對于那些暢銷、高效、潛力大的農產品如優質小麥、油料、高油大豆、蕎麥等,應積極探索通過信貸扶持開展集約化經營建設現代農業園區,使其成為加工業可靠的原料基地。五是對轉化糧食、市場前景看好的大型養殖企業、畜牧加工企業給于必要的支持,特別是在內蒙古這樣一個農牧經濟類型地區,支持農業和牧業產業化,加大對弱質產業的扶持力度,對農業政策性金融的戰略調整更有深遠意義。版權所有

    第4篇:農業政策范文

    關鍵詞:農業;農業政策性金融;農業發展銀行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10-0062-03

    一、當前農業政策性金融面臨的問題

    1994年,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建立標志著一個建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專門從事農業政策性金融服務的現代農業政策性銀行的誕生。經過10多年的運行實踐,農發行在貫徹執行國家農業產業政策、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成立時間不長,經驗不足,加之經濟體制和經濟形勢的變化,農發行在經營管理中逐漸出現了一些問題,嚴重地影響了農業政策性金融職能作用的發揮,所以加強和完善我國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課題。

    (一)農業政策性金融在經營管理過程中缺乏法律規范

    在國外,政府基本上都制定了針對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專門法律法規,內容包括其組織領導體制、業務范圍、資金來源與應用等方面。因為有法律的保障,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能夠依法、規范管理。例如,日本的《農林漁業金融公庫法》、美國的《聯邦農業信貸法》等。但我國在1995年出臺了《中央銀行法》和《商業銀行法》后,有關農業政策性金融的相關法律卻遲遲沒有出臺,農發行主要依據《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章程》、《糧食流通條例》等政策規定進行運營,導致在經營管理過程中缺乏必要的法律規范,法律地位無法得到確認,業務經營活動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如農發行的業務經營活動經常受到各部門干預,收購資金經常被擠占、轉移,這與農業政策性金融缺乏完善的法律保護有著一定的聯系。

    (二)資金來源不足,融資能力低

    我國在1994年建立農業發展銀行時,考慮到我國金融市場的狀況,即剛剛起步,規模有限,且政策性銀行難以從金融市場上籌措到足夠的資金,所以政府將其資金來源界定為財政撥款、向金融機構(主要是商業銀行)發行金融債券等。但這兩種資金來源要受到國家財政運行狀況的影響,而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的財政資本其供給能力是有限的。為了及時解決農業政策性銀行的資金來源問題,中央銀行再貸款成為農業政策性銀行的一個主要資金來源,由圖中可以看出在2003年,農發行向央行再貸款金額占其總負債的比例高達91%,即使在2005年,農發行減少了再貸款的數量,這一比例也達到63%。而農發行尚沒有開展境外籌資業務,也不能吸收存款,所以其資金來源存在結構不均衡,資金來源十分單一的問題。

    同時,從中央銀行的角度來看,農發行的資金來源主要依靠人民銀行,數量之大、占中央銀行貸款總額數量之高、借用期限之長,與國外相比是比較少見的。而中央銀行也因為巨額再貸款成為了農發行的最后貸款人,這樣下去一方面造成中央銀行為了支持農發行解決糧棉收購問題而大量發行基礎貨幣,影響了基礎貨幣的投放,不利于保持通貨穩定,進行宏觀調控;另一方面,如果不增加再貸款,農發行將會沒有資金來源,造成資金短缺,影響正常業務的開展。由此而逐漸形成了一種因為農發行的信貸資金需求而形成的基礎貨幣倒逼機制。

    (三)農業發展銀行的業務范圍較窄

    從1998年開始,為了配合糧食流通體制的改革,國務院決定將農業開發性貸款和糧棉加工企業貸款業務從農發行劃出,目前農發行的業務基本不涉及到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僅限于為糧、棉、油等農副產品收購提供貸款,實行收購資金的封閉管理,因而變成了單一的糧棉收購銀行,表中表明了這種情況。隨著糧食購銷體制的改革,糧棉市場的全面開放,農發行的業務活動范圍受到了極大的限制,貸款規模大幅度下降,職能單一的問題十分突出。

    即使如此,在支持糧油流通方面,農發行的問題也是很嚴重的。近些年來,棉花購銷已經市場化,同時,隨著糧食購銷市場化程度的提高、購銷主體的多元化,國家擁有的糧棉購銷企業比例明顯下降,過去糧、棉購銷企業獨家經營的格局被打破,農發行獨家供應收購資金的格局也逐漸被打破。因此,以購銷信貸為主的農發行的資產業務也在日益萎縮。據統計,在2002年放開糧食購銷市場的8個主銷區省份,農發行的糧油購銷貸款比上年下降了56%。與此同時,一些帶有公益性的經濟活動,如農業生產綜合開發、農業科研項目投入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由于業務限制卻難以得到政策性資金的扶持。

    (四)不良貸款數量大,處理不良貸款的能力較低

    不良貸款對我國金融業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這不僅僅表現在商業性銀行,農業政策性銀行也同樣存在著這樣的問題。2005年末,農發行貸款余額為7 871億元,其中,糧食貸款6 353億元,棉花貸款1 255億元;在全部貸款中,短期貸款3 545億元,占全部貸款余額的45%。按照五級分類,農發行的不良貸款比例較高。由于財政的歷年補貼不到位而形成的不良資產的歷史累積,在農發行賬面形成了大量風險資產。

    作為農業政策性銀行,它也應該與商業性銀行一樣,講求安全性。但不良貸款規模太大,必將會影響到農發行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資金的再投放能力,給其安全性經營帶來巨大的壓力。所以,對于農發行的不良貸款問題同樣不可小視。然而,目前我國一些部門對于農發行不良貸款的問題的認識存在誤差,認為它是政策性銀行,不良貸款比率較高是正常的,加之國家會給農發行財政撥款,為其提供發行金融債券的擔保,所以農發行沒有處理不良貸款的顧慮,對于不良貸款的處理沒有足夠的重視,缺少必要的清理手段和機制,處理不良貸款的能力較低,使其積累了大量不良貸款。

    (五)缺乏信用風險控制,經營風險大

    從經驗來看,具有完善風險管理體制的農業政策性銀行都獲得了成功。許多國家為了防范農業政策性銀行的信用風險都建立了完善的組織結構體系及流程管理體系,并且運用科學的、以數據分析為基礎的決策系統和風險評價系統。

    從農發行自身來說,由于是國家財政提供資金建立,它的風險都由國家承擔,不需要過多考慮風險問題,這就導致出現農發行發放貸款不計規模、貸款不計利息、償還不計期限等問題。另外,一方面糧棉購銷企業既要按照政府定價收購農副產品,又要按市場價格銷售,導致這些企業無法規避價格風險;另一方面,由于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出現了供大于求的狀況,導致糧食難以順利按照既定價格出售,長期庫存積壓。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農發行的經營風險是在進一步加大的。

    從上面五點可以看出,從某種程度上講,單一的資金來源、快速增長的不良資產、日益增加的虧損,已使農發行成為政府的沉重負擔;業務單一、資產閑置、資金運營效率低下,也使其已無法實現政策性金融機構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對于農發行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完善我國農業政策性金融的幾點建議

    (一)完善農業政策性金融法律法規,建立良好的法律環境

    市場經濟穩健運行依賴于規范的法律制度,所以市場經濟也就是法制經濟,農業政策性銀行作為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主體,也應該有規范的法律法規對其活動進行規范。各國一般都有相應的法規、制度來規范本國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活動,對組織領導體制、業務范圍、資金來源及運用、財政稅收等作出規定。如日本的《農林漁業金融公庫法》、美國的《聯邦農業信貸法》、印度的《國家農業和農村發展銀行法》等。立法中明確界定了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與政府、中央銀行和企業等各方面的關系,以擺脫外部的干預,維護自身權益。建議我國盡快出臺《農業政策性銀行法》,以規范農發行和政府部門的行為,以保護農業發展銀行、借款人、存款人和其他客戶合法權益,規范農發行的經營管理,提高信貸資產質量,維護金融秩序。

    (二)拓寬農業政策性銀行的資金來源,提高其融資能力

    一方面來說,農發行政策性金融職能的發揮有賴于長期、穩定、低成本的資金來源,要提高抵御和防范風險的能力,也需要具有穩定的資金來源。因此,除常用的由國家財政撥款、向中央銀行再貸款、農發行向國有商業銀行發行金融債券外,提高農村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融資能力,尋求長期并且穩定的資金來源,需積極開創新的融資渠道;另一方面,現實情況是政府財政運行緊張,國債發行規模大,想要依靠政府加大財政投入已經不太現實。因此,要發揮農業政策性金融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也必須找到更好、更有效的融資渠道。國外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如印度農業發展銀行的資金來源有現金存款、通知存款、政府債券、銀行債券、股本金等應有盡有,并各占相當比例,資金來源十分廣泛。

    拓寬農業發展銀行的資金來源,基本的渠道有三條:

    1.充實農發行的資本金。銀行最基本的資金來源就是資本金,它是銀行開展業務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一個銀行所擁有的資本金的多少,標志著銀行資金實力和承擔風險能力的大小,所以國家應該通過撥款充實農發行的資本金。如法國農業信貸銀行在長達50年的時間里,國家的資金支持幾乎成為其全部中長期貸款的來源;日本農林漁業金融公庫由財政投資創建而成,50%以上的資本金由政府出資。同時,由于農發行是政策性銀行,業務經營主要體現國家的政策方向,那么由國家財政撥給的資本金占其信貸資產的比重,還應大于國有商業銀行和其他銀行。

    2.間接利用社會儲蓄。包括吸收農村養老統籌基金、醫療基金、郵政儲蓄存款等作為農發行的資金來源。這樣做可以降低農發行的籌資成本,符合籌資低費用、低成本的要求。

    3.吸收社會公眾存款。從國外政策性金融機構看,有的不吸收公眾存款,有的吸收公眾存款,如法國農業信貸銀行吸收的存款總額占其資金來源的50%以上。對此,在這方面我們也可作些嘗試。

    (三)調整職能定位,拓展業務范圍

    當前,農發行已經實現了對農副產品收購資金封閉管理的運行目標,并在建立后的10多年時間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但是針對其業務范圍較狹窄,職能定位不準的問題,農發行應立足于現在的職能,積極適應糧棉流通市場化改革的需要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拓展新的職能,適當增加業務種類。第一,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改造,為農業發展提供后備力量。第二,要支持農產品加工和農產品市場建設,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第三,支持農業環境治理,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第四,支持農業生產和產業結構調整,增強農業開發的功能。農發行從事其他農業政策性金融活動,將更加有利于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更加符合國家的對于解決三農問題的相關政策,充分發揮農業政策性銀行的作用。

    (四)優化資產結構,提高資產質量

    農發行要吸引多元化產權主體參與籌資,提高農業性政策金融的運行績效,必須改善現有資產結構,強化資產質量。可以考慮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的調整來實現:第一,加強對資金的調度管理,盡可能減少無效資金占用,嚴禁違規挪用資金,從而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第二,加快金融產品創新,開發適合農村金融市場需求的產品,盡可能提高經濟收益。第三,開展銀行間的拆借業務,對從事農業生產、開發服務的商業性金融機構給予資金支持。第四,發展農業政策性銀行的中間業務,開展咨詢、評估、為農業高新技術項目融資的擔保業務,優化資產結構。

    (五)完善農業政策性銀行的風險防范化解機制

    隨著糧棉流通體制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對于農業政策性銀行的貸款管理也應該轉向以風險控制為主。一是要出臺新的信貸管理辦法,以風險控制為中心,探索防范信貸風險的長效機制,切實加強信貸管理,提高信貸資金使用效益,把信貸資金風險降到最低限度。二是要借鑒國際國內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辦法,為農業政策性銀行所用,用市場化的經營理念管好用好信貸資金。三是建立貸款責任人管理制度,強化管理責任約束。四是妥善處置歷史遺留的風險資產,由于政策等原因糧棉企業形成的歷史包袱較重,在農發行形成了大量風險資產,為促進其健康發展,各級政府應盡快處置上述政策性原因形成的大量風險資產。

    參考文獻:

    [1] 胡學好.中國政策性金融理論與實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2] 白欽先.政策性金融論[J].經濟學家,1998,(3).

    [3] 藺秦生.農業政策性金融實踐探索[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4.

    [4] 李全鑫.完善和發揮中國農業政策性銀行功能研究[J].中州學刊,2002,(4).

    [5] 白欽先,薛譽華.我國政策性銀行的運行障礙及對策思考[J].財貿經濟,2001,(9).

    [6] 應寅鋒,張婷.對農業發展銀行改革的思考[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6,(2).

    [7] 朱文,王芳.我國農村政策性金融存在的問題及改革展望[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2001,(6).

    第5篇:農業政策范文

    [關鍵詞]糧食價格危機;農業政策;農業貿易

    [中圖分類號] F310[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9)11-0009-04

    上海市高校選拔培養優秀青年教師科研專項基金項目《農業貿易問題研究》(17054)、上海大學文科“跨越”發展基金項目《農業政策與農業貿易效應研究》(07KYY009)。

    一、引 言

    2007年~2008年的世界糧食價格危機引發了各國對糧食安全的高度關注。從2006年開始世界主要糧食作物(如大米、小麥、玉米和大豆)價格開始上漲,2007年~2008年價格飆升。盡管價格在2008年下半年大幅度下降,名義價格水平仍然高出往年水平。國際組織、研究機構對世界糧食價格上漲的原因和后果進行研究和分析。分析家把價格上漲的原因歸結于發展中國家人口和收入的快速增長、糧食作物的新用途(如生產生物能源)、美元貶值、氣候變化、部分地區糧食欠收、市場失靈,等等。[1][2]

    但是,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短期的、直接的因素。事實上,世界糧食作物的價格危機有著深刻的的農業政策根源。本文的目的在于從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農業貿易政策和農業生產政策的差異來分析2007年~2008年世界糧食價格飆升的原因。論文的結構如下:第二部分從歷史角度審視2007年~2008年世界糧食價格危機;第三部分討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農業政策;最后總結全文,提出筆者的想法。

    二、2007年~2008年世界糧食價格危機:歷史視角與各國的政策反應

    2007~2008年的世界糧食價格是否過高?這取決于所討論的價格是名義價格還是實際價格,取決于考察期的長短。圖 1 展示了2000年到2008年世界大米、小麥、玉米和大豆的國際名義價格走勢。各種價格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急劇上升,直至2008年下半年。 而圖2展示的是1960年到2008年上述作物按2000年美元計算的實際價格走勢。在過去的40年間,出現過5次價格飆升,分別是在1974年~1976年,1980年~1982年,1988年~1990年,1995年~1997年和2007年~2008年。

    圖1、主要糧食作物的國際名義價格,2000年~2008年

    資料來源: FAO 商品價格數據庫。

    圖2、主要糧食作物的國際價格,1960年~2008年

    數據來源:IMF商品價格數據庫。

    從圖1和圖2可以看到,糧食作物的國際價格波動性大。由于糧食作物生產的季節性特征,生產決策與產出之間存在巨大的時間差,糧食價格對短期沖擊非常敏感。作物歉收必然引起價格上漲。國家政策干預將使糧價進一步波動,這些政策通常是為了是生產者避開價格風險,甚至將價格風險阻擋在國境以外。圖1和圖2反映出的另一個重要信息是2007年~2008年的世界糧食飆升不是唯一的一次。

    面對持續上漲的國際糧食價格,許多國家通過降低進口關稅、限制出口、削減消費稅、增加食品補貼等政策來控制國內糧價的上漲。世界銀行的調查顯示, 在接受調查的115個國家和地區中,有66.1%的國家和地區采取了相關措施應對高漲的糧價(圖2)。[3] 在這些國家和地區中, 64.5% 降低糧食作物進口關稅,40.8% 利用庫存增加糧食供給,40.8% 限制糧食出口,60.5%進行價格管制或者提供消費補貼。

    另一項由世界糧農組織(FAO)對77個國家和地區的調查表明,大約50%的國家和地區降低糧食進口關稅,55%采取價格控制或者消費補貼措施,25%實行出口限制 ,只有16%的國家和地區沒有采取任何類似的措施。[4][5]

    在這些措施中,有兩項與國際貿易直接相關:降低進口關稅和限制出口。降低甚至取消糧食進口關稅是各國廣泛采取的穩定國內市場價格的措施。事實上,這種措施的效力是很有限的。必須把實際應用關稅降得足夠低才能彌補國際價格上漲的副作用。而實際上,盡管發展中國家的糧食進口約束關稅很高,但實際應用關稅卻遠遠低于約束關稅。 有研究認為, 要把國內價格穩定在2006年的水平,進口關稅是一個較大的負數。[6] 因此,即便完全取消糧食進口關稅,其帶來的效應也只能抵消國際糧價帶來的效應的一小部分。

    對于糧食出口國來講,出口限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國內價格,但同時也減少了政府和生產者的收入。糧食出口大國采取出口配額管理、征收出口關稅、降低出口退稅等出口限制措施是的國際糧價的漲跌更為復雜。這些措施通常具有經濟和社會負效應。糧食出口限制措施推動國際糧價的上漲趨勢,對國內市場的過多干預限制了高糧價對生產者增收的效應。某些國家的糧食出口限制使得國際糧價上漲了20%[7]。

    三、農業政策根源

    1.農業貿易政策

    在世界貿易領域,農業貿易壁壘一直高于工業貿易壁壘。從19世紀后期開始,經濟越發達的國家,其總體貿易壁壘就越低,但農業貿易壁壘卻越高。[8] 表1展示了各收入水平國家的貿易限制指標。盡管高收入國家的總體貿易的貿易限制綜合指標(OTRI)最低,僅為7.0%,但其農業部門的貿易限制綜合指標(OTRI)是最高的,為43.1%。這一指標不僅遠遠高于其制造部門4.3%的貿易限制綜合指標,也高于其他收入水平的國家。四大經濟體(加拿大、美國、歐盟和日本)農業部門的貿易限制綜合指標高于高收入國家整體,44.1%。從貿易限制關稅指標(TTRI)看,高收入國家農業部門的貿易限制指標(12.4%)僅低于低收入國家(15.3%),中高收入國家農業部門的貿易限制關稅指標最低,僅為6.6%。

    表1. 各收入水平國家的貿易限制綜合指標(OTRI)

    和貿易限制關稅指標( TTRI),2006年(%)

    * 四大經濟體包括加拿大、歐盟、美國和日本。

    資料來源: World Bank (2008b)。

    歐盟、日本、美國和中國的貿易約占世界貿易的一半。他們的農業貿易限制都高于工業貿易限制(表2)。其中,日本農業貿易限制的綜合指標和關稅指標最高,分別為55.8%和31.1%。除了歐盟的農業貿易限制綜合指標為48.7%,接近日本的指標外,其他經濟體農業貿易指標都遠遠低于日本的指標。

    表2. 四大貿易國的貿易限制綜合指標(OTRI)

    和貿易限制關稅指標( TTRI),2006年(%)

    資料來源: World Bank (2008b)。

    發展中國家的情形也是如此,農業貿易限制要比工業貿易限制嚴格。表3展示了各地理區域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限制指標。盡管各地區情況不同,但是農業貿易限制指標都大于工業貿易限制指標。南亞、中東和北非農業貿易的貿易限制綜合指標最高,分別為46.4%和32.3%。結合表1看,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農業貿易限制綜合指標是世界上最低的。從貿易限制關稅指標看,南亞仍然是最高的,為31.4%,其次為撒哈拉以南非洲、中東和北非地區,最低的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

    表3.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限制綜合指標(OTRI)

    和貿易限制關稅指標( TTRI),2006年(%)

    資料來源: World Bank (2008b)。

    2.農業生產政策

    高收入國家的農業貿易限制和對農業生產者的補貼是農業保護的主要根源,這導致了發達國家農業生產過剩。對農業生產者的支持通常以OECD設計的生產者支持估值(PSE)為指標。盡管某些OECD經濟體(如日本、美國)的PSE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有所下降,但另一些OECD經濟體(如韓國、歐盟)的PSE則有所上升(圖3)。高收入國家的農業支持總額在2006年約為 2,680億美元,占農業收入的27%。 [9]

    圖3、OECD國家生產者支持估值(PSE),1986年~2007年

    資料來源: OECD (2008)。

    世界銀行的研究表明,從農業名義支持率(NRA)看,高收入國家的農業支持總額僅在20世紀90年代有所下降,但是,如果把農業收入支持包含在內,則農業支持總額幾乎沒有下降。[10][11]

    盡管獲得發展中國家的生產者支持估值(PSE)數據較為困難,一般認為,發展中國家的農業政策一直以來是以剝奪農業剩余支持工業發展為主的,直到最近才開始轉向支持農業。世界銀行的研究印證了這個廣為接受的觀點。[10][11] 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發展中國家的農業政策目標就是如何有效地從農業部門征稅,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這些國家才開始對農業實行補貼政策。OECD設計的另一個指標,生產者支持估值百分比(%PSE),是衡量農業支持水平的關鍵指標。它反映的是對農業部門的政策轉移支付占農業毛收入的比重。這對分析農業支持水平的變化和跨國比較十分有用。圖4比較了部分發展中國家和OECD國家1997年~2007年的生產者支持估值百分比(%PSE)。可以看出,盡管這些發展中國家開始實施支持農業政策,其水平遠低于OECD國家。2005年~2007年,智利的平均生產者支持估值百分比(%PSE)僅為4.4%,巴西和南非不足6%,中國和烏克蘭分別為9%和10%,俄羅斯為14%,而OECD國家則高達25.7%。

    圖4、農業生產支持水平的發展, 1997~2007

    資料來源:Source : OECD, PSE/CSE數據庫(省略/tad/support/psecse)。

    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名義支持率(NRA)因地區而不同。非洲國家的農業名義支持率最低,除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其平均值為負。相比之下,亞洲和拉丁美洲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名義支持率則從20世紀80年代的負值逐步轉變為正值;東歐國家的農業名義支持率從改革之初接近零的負值穩步上升。[10][11]

    3.WTO出口紀律

    WTO為低價格的農產品國際市場制定了推動貿易的規則。作為規則制定組織,WTO也應為價格高漲的國際農產品市場制定自由貿易的價格,規范出口限制措施。事實上,WTO的確有相關的規則,但這些規則的實際效力極其有限。這些規則其實并不阻止成員國實施出口限制措施,有的措施如出口關稅根本就沒有紀律限制。

    盡管《WTO農業協定》第12條的標題是“出口禁止和限制的紀律”,它規定卻是出口國實施“對糧食實行任何新的出口禁止或限制”的注意事項。事實上,這些注意事項也是虛的。結合GATT 1994第11條看,可以這樣解釋,當糧食出現“嚴重短缺”,出口國可以“臨時實施的禁止出口或限制出口”。前面提到,對于“嚴重短缺”,WTO沒有解釋如何界定和判定。量化“嚴重短缺”確實很難,但對于容易用時間量化措施實施期,WTO也只用了“臨時“一詞。多長時間算是“臨時”,一個月還是一年或者更長,則由各出口國決定。而要求出口國在采取出口限制措施是要“適當考慮”“對進口成員糧食安全的影響”這樣的規定沒有任何實際約束力。

    具有貿易扭曲作用的農業政策降低了全球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生產效率。這些政策以發展中國家更有效的農業生產為代價促進發達國家低效的農業生產。這樣的政策使得全球農作物產量下降、國際價格受到壓制、國內價格偏高。長期積累,導致庫存量下降,而貿易政策又不能將國際生產能力轉化為滿足國內需求的能力。這樣,在天氣異常導致澳大利亞和歐洲欠收等因素的沖擊下,世界糧食作物價格便會急劇上漲。

    四、結語

    2007年~2008年世界糧食作物價格的急劇上漲并非是過去40年來獨有的。除了干旱導致的歉收、美元貶值、需求增長、市場失靈等短期因素外,世界糧食作物價格的飆升有著深刻的農業政策根源。本文從農業貿易政策和農業生產政策的角度探討了農業政策對世界糧食價格飆升的作用。這次的世界糧食價格危機不是全球糧食短缺的反映;世界農業生產能力在增加,能夠滿足全球對糧食不斷增長的需求;事實上,全球有足夠的糧食供人們使用;問題是價格高出了許多人能夠承受的水平。[12] 糧食安全不決定于糧食在哪里生產而決定于人們是否有食物獲取權。[13]

    然而,各國農業貿易政策限制了將國際生產能力轉化為國內生產能力。這樣的政策應當修訂、取消。目前,只有25%的糧食進入國際貿易,各國應當對國際糧食貿易有共同的視角。[14] 應對世界糧食價格飆升最有效的長遠機制是全球糧食貿易自由化,減少甚至取消貿易扭曲的農業生產和貿易政策。國際貿易是促使各國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進行糧食生產,在全球范圍內重新進行糧食分配,利用國際糧食供給滿足國內糧食需求的手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Trostle, Ronald.Global Agricultural Supply and Demand: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Recent Increase in Food Commodity Prices

    [A].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

    Reports No. WRS200801[C].July, Washington D.C., USA,2008.

    [2]Lin, Justin.Prepared Remarks for the Roundtable on “Preparing

    for the next Global Food Crisis”[A].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C].October, Washington D.C., USA,2008.

    [3]World Bank.Addressing the Food Prices: The Need for Rapid and

    Coordinated Action[A]. Background Paper to Group of Eight

    Meeting of Financial Ministers[C].June, Osaka, Japan. 2008a.

    [4]FAO.Soaring Food prices: fact, Perspectives, Impacts and Actions

    Required[A].Document of the High-level Conference on World

    Food Security: the Challenges of Climate Change and Bioenergy[C].

    June, Rome, Italy.2008a.

    [5]FAO.National Policy Responses to high Food Prices[M], FAO

    Economic and Social perspectives Policy Brief No. 1[M]. July, Rome,

    Italy.2008b.

    [6]Sharma, Ramesh and Panos Konandreas.WTO Provisions in the

    Context of Responding to Soaring Food Prices[A]. FAO Commodity

    and Trade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25[C].October,

    Rome,Italy. 2008.

    [7]Chauffour, Jean-Pierre.Global Food Price Crisis: Trade Policy

    Origins and Options[A].World bank Trade Note No. 34[C].July,

    Washington D.C., USA.2008.

    [8]World Bank.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08[R]. February,

    Washington D.C.. USA.2008b.

    [9]OECD.Agricultural Policies in OECD Countries:At a Glance 2008

    [M].Paris, France. 2008.

    [10]Anderson, Kym and Ernesto Valenzuela.Estimates of Global

    Distortions to Agricultural Incentives, 1955 to 2007[M/OL].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October 2008, data available at

    ww.省略/agdistortions. 2008-12-20.

    [11]Anderson, Kym, Marianne Kurzweil, Will Martin, Damiano

    Sandri, and Ernesto Valenzuela.Measuring Distortions to Agriculture

    Incentives, Revisited[J].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4612,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USA. 2008.

    [12]IMF.IMF Helping Countries Respond to Food Price Crisis

    [M/OL].IMF Survey Online, 省略/external/pubs/ft

    /survey/so/2008/NEW060308A.htm, June,2008-12-20.

    [13]Sen, Amartya.Poverty and Famines: An Essay on Entitlement and

    Deprivation[M].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1.

    [14]WTO.Lamy: The world needs a shared vision on food and agricultural

    trade policy[M/OL]. May, Salzburg, Austria.

    省略/english/news_e/sppl_e/sppl124_e.htm,

    2009-05-20.

    The Cause of Recent World Food Price Crisis: A Policy Perspective

    He Shuquan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China)

    第6篇:農業政策范文

    [關鍵詞]農業政策;土地制度;土地流轉;產權;現代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087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6)20-0-02

    1 國外土地制度及其政策概述

    農業政策在國家政府經濟發展總政策中占據重要的地位,農業政策的制定要適應農業的發展和社會經濟規劃目標。美、日、法等主要發達國家的農業土地制度與政策可以為完善我國農業政策提供一些經驗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農業大致分為:以美國、法國和日本為代表的大、中、小型農場占據優勢的三類農業,其政府實施的農業政策各有不同。

    1.1 美國的土地制度及其政策

    美國農業土地政策在其演變的過程中,具有以下特點:一是美國土地政策的演變以對農業用地的管理為主要目標;二是美國土地政策經歷了從注重管理到注重保護的演變;三是美國土地政策具有持續性、多角度和靈活性等特點。美國政府注重從土地的長遠使用來規劃土地的利用,并能根據不同地區、不同視角的實際情況,對土地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允許部分地區根據自身特點實行一些特殊的土地政策,其政策靈活性較強。

    1.2 日本的土地制度及其政策

    1946年,日本土地政策的主要方式是,國家強制收購地主土地,再出售給農民耕作,以促成土地所有權的再分配,從而建立起自耕農制度。1952年,日本《農地法》規定,都道府縣的農戶最多只能擁有3公頃土地,北海道地區可以有12公頃,每戶最多只能出租1公頃土地。伴隨著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日本政府對農業土地經營規模擴大有著強烈的愿望,先后采取了諸多措施推動土地租賃經營,包括:頒布和多次修訂農地法律,鼓勵農地流轉;立法允許成立土地中介機構,專業從事土地買賣和轉讓;設立專項基金,鼓勵農民脫離農業耕作;推動農業者資格認定制度的實行,鼓勵農業土地集中于具有認定資格的農業者。日本政府雖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土地租賃經營,但成效十分有限。到1989年為止,日本租賃經營的土地只占日本耕地總面積的5.2%。

    1.3 法國的土地制度及其政策

    法國在歷史上是以小農經濟為主的國家,土地經營規模與日本一樣都比較小。20世紀50年代后,土地集中政策是法國農業政策的重心。為防止農業土地進一步分散,法國于1960年頒布的農業指導法對不在農村務農的繼承人不能繼承遺產。法國也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土地租賃經營的政策,但與日本不同的是,法國土地租賃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當前租賃經營的土地在法國耕地總面積中的比重達到半數以上。法國通過土地租賃制度,而非土地買賣來擴大了土地的經營規模,這一點與美國相似。法國政策推動土地集中的政策主要是一系列鼓勵“土地合并”的政策:建立“土地整治與農村安置公司”,進行土地買賣;規定土地“最小安置面積”,鼓勵農民集中超過該面積的土地享受補貼;1960-1980年,隨著其土地私有化制度的推進,法國農業的生產總值翻了兩翻。推行以土地集中為方向的流轉制度,極大了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目前,法國60%的農地經營方式是租賃方式。

    2 我國農業政策的變遷與評價

    2.1 從“耕者有其田”到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變遷

    農村:確定“耕者有其田”土地所有制。

    農業合作社: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建立。農業合作社的發展路徑是:初級的農村合作社是以土地和勞動生產資料由集體所有的基本組織方式組織的,每一個農民可以根據其上交給農村合作社的土地、農業生產資料和牲畜的數量分紅。但是發展過渡的高級農村合作社時,合作社取消了以土地分紅為組織方式的形式,農民自己所有的農業生產資料等通過部分折價后歸為高級農村合作社所有。

    :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變形。通過分析制度,其基本上具有以下3個特點:①不區分工、農、學、商、兵,有效地把他們緊緊結合在一起;②它把生產、生活和政權管理結合在一起;③把政府的概念下放到農村的農業產品、財政、銀行等機構,政府人員下放到了的管理者和領導中,財產由使用。總體上講,高級的是“惡平等”并且很低效率的制度,但是也集中了所有力量然后統一辦事的優點。

    2.2 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建立與完善

    我國農業政策的變遷遵循著我國經濟發展客觀規律,同時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農業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果,農業政策的變遷一直在適應著國家整體向前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實行之后,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我國農業得到快速發展。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軌道。我國工業化進程逐漸取得巨大成就。農業政策也因此轉變為反哺性政策。直到目前,我國鼓勵充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同時在城鎮化深入發展背景下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實現城鄉共同繁榮。在資源環境的約束下提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政策。

    2.3 農村土地流轉政策的不斷完善

    農村土地流轉政策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隨著這一政策的不斷完善,在1984年,我國出臺了政策規定: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積極鼓勵那些轉出承包權到種田能手那里,同時在政策上給轉出土地的農民一定額度的補貼。1995年,農業部門在《關于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的意見》文件中規定:農村土地流轉政策是以度為根本,在聯產責任制的基礎上發展而來。2001年為了達到穩定農業生產發展,保障農民權益的目的。政府提倡相關企業可以大規模承包農民的耕地。2016年,政府確立了《全國耕地確權面積四點七億畝》的文件來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的任務,從而加大保護耕地力度,進一步完善了我國農業政策的體系。

    3 發達國家土地制度對我國農業政策的啟示

    通過國外土地政策和我國農業土地政策變遷的實踐經驗,可以得知,農業土地政策是實現我國農村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有限的農村土地政策資源只有同社會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土地政策充分結合,才能實現效益的最大化。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從國外的農業制度和我國農業政策發展的經驗出發,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為農業制定新的政策以適應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要求是迫切的。

    3.1 明確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是農村土地政策創新的前提

    國外發達國家農業的土地所有權制度以土地私有制為主,其土地產權政策主要用于限制土地所有權,保障土地使用權。我國農業土地產權存在著界定不清問題,而在我國城市化進程的發展中,農村集體土地在法律所有權上的問題也尤為明顯。我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需要在厘清土地所有權的基礎上,通過立法保障土地的使用。根據用途的比較,農地大量轉化為城市化建設用地,這其中的轉化制度和規則若不完善,土地資源就不能夠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因為土地所有權的問題降低了農村土地的利用效率。中間產生了土地浪費和城市用地緊張等問題。所以要完善和明確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才能夠有效地制定農村土地政策,解決這些問題。

    3.2 建立農村土地流轉市場是農村土地政策創新的取向

    通過法國和日本等國的經驗來看,我國可以在部分條件成熟的地區為農民提供“棄農”的相關保障與獎勵,促進農民將手中的土地轉讓出來,以實現土地的集中。農業規模化經營是現代農業必然要實現的一步,而土地集中是農業規模化經營的前提,通過完善立法和出臺相關土地流轉政策,能有效保障土地流轉和集中。建立完善的農村土地流轉市場能夠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所以在農村土地政策創新的同時,應該充分考慮建立完善的農村土地流轉市場機制。而美國土地政策的演變同樣也告訴人們,在鼓勵農業土地流轉和集中同時,我國還應當對農業土地資源加強保護,確保土地被有效利用。

    3.3 加大農業資金投入,重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美國政府每年均出錢維護和修建水利基礎設計來改善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制定“限耕休農”相關措施來提高土地質量,從而促進農業穩定持續發展。與美國相比,我國農業發展財政投入較小,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逐漸提高,我國政府也應加大農業發展的資金投入,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在我國農業生產中一直存在著水資源問題,政府可以借鑒國外政策,加大農業資金投入,出資興修水利和完善農業基礎設施。

    3.4 建立和完善農業生產風險防范與保險機制

    可以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全農業保險體系政策,在我國的農業土地政策中實行農業保險制度用以規避農業生產中的風險是很有必要的,這不僅可以幫助降低農民在遭遇自然災害的自身損失,同時可以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在一些不是人為因素的農業災害中,政府應該制定一些災害補貼措施,例如:基于農民年均收入的部分比例補貼等。在建立和推廣農業災害保險體系的同時,可以通過農民自愿的方式參加保險等,補充完善保險制度,政府可以通過對農民購買農業保險作給予補貼,適當區別于普通的商業保險,例如:農民繳納一些保險費用給政府,如果當年農業生產很好,政府不退還保險費用,反之,如果發生一些農業災害導致農業生產狀況不好,政府要承擔保險的責任,償還農民的農業生產全部損失。

    4 結 語

    我國當前的農村集體土地所有制,其主要目標在于保障農業產生關系中的公平原則,我國近年來也出臺了一系列支持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政策,但成效較小。國外對于農業土地資源合理配置和可持續利用的相關政策措施值得人們思考和借鑒,以土地集約化經營為目標的新一輪將是我國農業未來發展的主要目標。因此,我國農業土地政策應遵循“公平?效率?可持續發展”的發展原則,沿著創新、綠色、開放、協調、共享的道路前進,就要繼續堅持耕地保護的政策,加大耕地保護力度,提倡節約用地,尤其要著力于統籌優化,增加產量,發展農業相關產業,優化產業結構,積極推進農業改革。

    主要參考文獻

    [1]田耀,孫倩倩.美國土地政策演變及對資源保護的啟示[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4(2).

    [2]趙志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地制度的變遷及政策建議[J].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15(1).

    [3]C García-Feced,C J Weissteiner,A Baraldi, et al.Semi-natural Vegetation in Agricultural Land: European Map and Links to Ecosystem Service Supply[J].Agr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4(1).

    [4]張桂文.中國二元經濟轉型的特殊性及其對城市化影響[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 2013(05).

    [5]李世蘭.新型城鎮化與經濟轉型:反思與借鑒[J].城市觀察.2013(04).

    [6]郭曉鳴,張克俊. 讓農民帶著“土地財產權”進城[J]. 農業經濟問題.2013(07).

    [7]趙停張金麟.基于私人成本與私人收益的農民工市民化意愿研究[J]. 華東經濟管理. 2012(12).

    [8]田歐南,韓星煥,郭慶海.吉林省農村土地不同流入主體流轉行為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12(5).

    [9]肖大偉,陳志鋼.最近30年水旱災害對中國大陸地區糧食減產的影響分析[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4).

    [10]唐黎標. 我國新農村建設中土地流轉問題探討[J]. 上海農村經濟,2012(6).

    第7篇:農業政策范文

    【論文摘要】根據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農業政策性銀行應該努力拓展業務范圍,加大支農力度,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本文從農業發展銀行職能改革入手,總結了近年基層農發行支持當地新農村建設取得的成效,并針對當前支持新農村建設中的制約因素,提出了一些建議。

    在西部欠發達的農村地區,經濟基礎薄弱,農業資源得不到充分開發利用,這是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因素。農發行作為以服務“三農”為根本宗旨的農業政策性銀行,如何結合西部實際,確定支持領域和重點進一步發揮在農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從農發行貴州分行看農業政策性金融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支持作用

    作為農業政策性銀行,農發行貴州省分行已覆蓋全省9個地州市,建立了56個縣市的組織網絡和金融服務體系,并在其他33個無機構的縣市區,設立了29個客戶服務組從事農業政策性金融服務。近年來,針對貴州特色農產品資源較豐富,但規模化、產業化水平較低的實際,農發行貴州分行充分發揮自身在信貸規模、資金、利率等方面的優勢,全力支持全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貸款規模從2006年初的60億元發展到目前的193億元,其中,在黔東南州就投入了13億元信貸資金,重點支持凱里市“兩河”治理、凱雷農村公路等建設項目的實施。其信貸投入力度、貸款增長速度均位于全國農發行系統前列。2009年,農業發展銀行貴州分行加快加大信貸支農力度,僅上半年就投入40億元信貸資金,為支持貴州新農村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1、農發行在支持糧油生產和流通中發揮了主導作用

    農發行貴州省分行自成立以來,堅持把做好糧油收購資金供應管理作為立行之本。根據國家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政策的變化,該行適時調整信貸政策,積極支持國有糧食購銷企業開展糧油購銷,確保國家糧改政策的實施和全省糧油收購、儲備、調銷等業務的正常運行。2008年,農發行貴州分行全年累計發放各項貸款67.66億元,其中,政策性糧油貸款14.6億元,同比增加12億元;糧油收購貸款11.89億元,同比增加1.28億元。

    2、農發行推動了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是發展農村經濟,方向是發展現代農業,而現代農業的理念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以此帶動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促進和推動農民增收。近年來,根據貴州省委、省政府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農發行貴州省分行累計發放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76.38億元,大力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擇優扶持省級以上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加工企業發展,有效發揮了產業化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了“三農”發展。國家首批循環經濟試點項目——投資22.7億元的竹漿林紙一體化項目一期工程在貴州省赤水市建成投產,該項目是農發行貴州省分行針對貴州林業資源豐富的實際、累計發放貸款16.4億元支持的產業化發展項目,也是農發行業務范圍拓展以來、全國農發行系統審批單筆金額最大的貸款項目。該項目投產后,預計每年可季節性地為社會提供50萬個閑置勞動力的就業機會,通過種植出售竹原料、支持基地建設等,種竹農民每畝可增收100元/年,每年可增收2700萬元,種竹農民實際增加收入1.03億元。

    3、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結合貴州省情,農發行明確將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工作的重點,圍繞新農村建設重點、骨干項目,加強對農田水利、農村路網、農村電力、能源、信息網等農村基礎設施的信貸支持。截至2008年3月底,該行累計投放各類貸款29.24億元,其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22.15億元,占一季度貸款累放額的75.8%,是2007年全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總額的6.33倍。

    4、為涉農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近年來,農發行貴州省分行不斷完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截至2008年3月底,該行涉農小企業貸款戶數已達136,占全行總貸款戶的30%,涉農小企業貸款余額達2.5億元,在支持貴州“三農”發展中發揮了積極的影響和作用。2008年4月,農發行貴州省分行與貴州省鄉鎮企業信用擔保中心,就促進貴州省涉農中小企業發展簽訂擔保合作協議,以拓展涉農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化解和分散金融風險,強化政策性銀行支持涉農中小企業功能,貫徹落實國家支農、惠農政策,促進農村和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農發行支持西部新農村建設中的制約因素

    1、不能充分發揮骨干和支柱作用

    西部貧困地區一邊是“缺血”的窮財政,有大量資金需求,一邊是農發行能夠提供政策性的金融支持,而這一需一供卻不能有效結合。在商業銀行逐步退出農村金融的現實下,農發行的業務范圍又受到諸多限制,應該取消對農發行業務范圍的單一申請審批制,凡是有利于農村(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有利于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行業、產業、項目,都應準予農發行介入,成為農發行的業務范圍,從業務范圍和功能上,讓農發行成為發揮骨干和支柱作用的政策性銀行。同時,由于農發行現行的項目管理模式,基層行沒有主動權,貸款門坎高,辦貸程序繁瑣、成本高,造成農發行辦貸難、辦貸慢的現象。

    2、缺乏有效的信用擔保體系

    目前,農發行商業性貸款的主要方式是擔保和抵押貸款,而西部的社會信用擔保業處于萌芽期,還沒有形成可為農業企業提供擔保的信用機構。新農村建設中與“三農”關系密切的項目,即農村基礎設施、農業綜合開發、農業小企業等業務,多數屬于貸款期限長、風險大、利潤率低的項目,按照商業性貸款管理要求,欠發達地區大多數項目很難獲得信貸資金支持。

    3、農發行開展商業性支農信貸業務僅處于起步階段

    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就是發展縣域經濟社會,而縣域經濟發展的瓶頸往往表現在資金投入的嚴重不足。縣域經濟項目投入大,回收期長,風險高,商業性金融機構網點不斷收縮,存差不斷擴大,大量資金不斷從農村抽走,農村資金流出嚴重。支持商業性新業務的開展,必須堅持謹慎積極的原則,這為欠發達地區本身難以開展的客戶營銷增加了壓力。農發行基層貸款權上收后,從貸款到調查、審批到發放,手續復雜,供求時間不對稱,有時銀行貸款到位,企業商機已失。

    4、農業政策性金融內部經營管理方面仍存在不足

    在營運管理方面,農發行服務于客戶、服務于新農村建設的理念有待進一步加強;有的基層行還不適應上級行針對支農需要、針對市場變化的信貸計劃調整,信貸計劃的準確性不高,結算手段相對單一,不能滿足客戶的服務要求;一些行對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必要性認識不足,對現有的數據資源尚未充分開發利用,實現信息化建設跨越式發展的任務還十分艱巨。在隊伍建設方面,員工素質與信貸支農的現實需求還不太適應,人才結構不盡合理,項目評估、風險管理、國際業務、法律事務、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明顯不足,崗位激勵約束機制亟待完善。

    三、對農發行支持西部新農村建設的幾點思考

    1、鞏固傳統糧油購銷業務

    按照國家糧棉改革和購銷政策,農發行應適時調整信貸政策,堅持不懈地做好傳統的糧食收購、儲備、調銷信貸工作,鞏固好原有的糧油儲備、購銷企業,全力支持糧油產業發展。根據貴州糧食加工企業規模小、發展潛力大的實際,貴州省分行積極支持糧油加工產業鏈發展,促進一批高質量、高效率、高附加值的糧油加工產業鏈品牌的創建,真正形成產業化經營,充分發揮輻射和帶動作用,有力地推動了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帶動了當地及周邊地區農民大幅增收。

    2、以支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為重點

    縣域經濟是連接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實現工業反哺農業的紐帶。農發行以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平臺,給縣域經濟繁榮注入新鮮血液,對推動整個縣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3、進一步完善經營管理機制

    切實落實現代銀行要求,不斷推進農發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一要建立健全信貸管理制度體系,二要努力防控經營風險,三要繼續強化資金計劃分類管理。牢固樹立“內控優先”的理念,有針對性地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機制,逐步把農發行辦成發展空間合理、治理結構科學、體制機制健全、經營管理規范、操作手段先進、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現代農業政策性銀行。針對2008年產生新增不良貸款的實際,貴州省分行在全省系統開展了歷時3個多月的信貸管理與風險防控集中學習實踐活動,通過組織全行員工集中學習信貸管理各項規章制度,全面排查信貸管理和風險防控工作的薄弱環節,著力解決信貸管理和風險防控工作上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為進一步夯實信貸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礎。

    4、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立足地域經濟特點,積極支持特色農業發展,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以貴州省為例,雖然其特色優勢農業產業較多,市場很大,但是開發嚴重不足。農發行可以依托產業化龍頭企業平臺,依托政府的組織優勢和農發行的網點、資金優勢,通過不斷加大信貸,重點扶持市場前景廣闊、產業覆蓋面廣、附加值高的特色產業。如支持優質稻、茶業、雜交玉米、種子和中藥材生產基地建設,把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進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帶動農民增收。對于豐富的中草藥資源,貴州省分行近年著力支持了一批在國內有一定影響力的神奇、益佰、信邦等藥業企業的發展。

    5、創辦農業政策性擔保公司

    農業項目特別是新建項目,風險高、信貸投資風險大,亟須有一個政策性的信用擔保機構來支撐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發展銀行除了自身要切實加強風險防范外,還應建議政府籌建農業政策性擔保公司,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信用擔保服務。農業擔保公司可建在縣一級,由政府提供注冊資本金、初始擔保基金。擔保公司可依托鄉鎮政府、農業企業等,采取會員制形式,吸收會員資金,壯大擔保基金。在擔保公司成立初期,政府財政應為擔保公司提供費用補貼,待其逐步發展為自負盈虧的經濟組織后,政府可停止補貼,以實現擔保公司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海林:農業政策性銀行與新農村建設[J].河北金融,2007(11).

    第8篇:農業政策范文

    【關鍵詞】農業政策性金融;基本情況;啟示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12-0021-01

    一、當前國際農業政策性金融的基本情況

    (一)加大扶持力度,政府高度重視農業政策性金融的發展

    當前,各國政府對農業政策性金融的發展非常重視并大力扶持,其表現為;一是直接或間接推動成立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二是制訂符合國情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法律法規。三是追加注冊資本金。四是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對自身的所有經營活動、財產等都實行免稅政策,免除對中央政府支付各種現金和紅利。五是進行直接撥款,為農業政策性金融直接撥入資金。六是實行有差別的存款準備金制度,國家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上交的存款準備金比例低于城市商業銀行的上交比例。七是采取保護手段。

    (二)健全運行機制,充分發揮農業政策性信貸的支農作用

    從世界范圍來看,農業政策性信貸是當前農業政策性金融體制的主要構成體,其支農作用主要通過成立農業政策性銀行來實現。第一,實行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第二,是融資渠道多元化。第三,是業務范圍廣泛:(1)涉農領域貸款(2)對合作社貸款,主要通過對合作社貸款達到支持農民的目的。(3)市場操作業務,農業信貸公司從事債券、商業票據、股票、基金等投資業務。(4)擔保業務。對其它金融機構發放的貸款提供擔保或全國農業合作社聯盟發展針對農、林、漁的信貸擔保基金。(5)保險業務,信貸公司提供貸款人壽和事故保險、關鍵人員保險等險種。第四,加強風險管理。做法有:(1)擴展抵押品范圍,采用擔保、抵押等貸款方式。(2)建立專門的保險公司或安全網絡。(3)對不同客戶實行風險“防火墻”隔離,降低銀行的資產變成壞賬的風險。(4)通過司法手段催收貸款,對貸款違約的處以罰金。

    (三)探索多種模式,大力發展農業政策性保險

    目前農業保險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農業保險的風險防范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但各國仍在大力發展以農業政策性保險為主的農業保險。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第一,政府主辦、商業保險公司經營的發展模式。第二,政府主辦、政府成立公司經營的發展模式。第三,政府補貼、社會組織經營的發展模式。第四,政府和金融機構主辦、政府控股公司經營的發展模式。第五,政府提供政策支持、自愿互助合作經營的發展模式。第六,嚴格限定承保條件的商業性經營的發展模式。

    二、當前我國農業政策性金融的基本情況

    由于農業的投入大、周期長、易受自然災害等特點,以及農業保險高費用、高費率與農民購買力較低的現實并存等原因,我國的農業保險體系一直不健全。目前,國家有關部門正在通過推進七種模式的試點來構建我國農業保險制度的基本框架,即政策性公司經營、相互制公司經營、商業性公司代辦、商業性保險公司經營、外資公司經營、互助合作經營、再保險運作。近年,國內成立引進了多家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但仍還沒有成立一家專門的農業政策性保險機構。

    三、國際農業政策性金融對我國農業政策性金融發展的啟示

    (一)政府要加大農業政策性金融扶持力度

    首先,要加快農業政策性金融立法。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法律法規。建議制訂《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法》和《農業政策性保險法》,以進一步明確農發行的性質、定位和職能。其次,要加大資本支持。政府對農業政策性金融的最大支持就是資本支持。建議財政盡快補齊農發行注冊資本缺口,并隨著貸款規模的不斷擴大而相應增加資本金;增加財政支農資金,加大農業信貸資金的投入比重;設立農業發展基金和農民共同基金,交由農發行專項管理和使用。最后,要明確財政稅收優惠政策。對政策性實行免稅或減稅,逐步免除營業稅和所得稅,實行利潤返還;對商業性業務征收的稅率同其他商業性金融機構一樣。

    (二)要完善農業政策性銀行的運行機制

    第一,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第二,拓展融資渠道,進一步加大市場化融資力度,擴大金融債券的發行對;進一步擴大企事業存款范圍,允許農發行吸取公眾存款;放寬資金市場拆借限制和再貼現業務限制。第三,要擴大業務范圍,將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農業政策性信貸業務劃歸農發行;發展扶貧開發、農村城鎮建設、林業治沙、退耕還林、農民教育培訓、農業生態等貸款業務。第四,要強化風險管理,樹立全面風險管理理念,健全風險管理組織框架,按照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要求設置“董事會――風險管理委員會――風險管理部”;推進信用評級體系建設,嚴格區分政策性業務和商業性業務,進行不同的風險管理;強化風險準備金管理制度,盡量采用抵押、擔保等貸款方式,擴大信貸抵押物品來源,采用外包協議、參加保險等轉移信貸風險。

    (三)要構建農業政策性保險體系

    第一,要探求合適的農業政策性保險經營模式。設計由農發行主導農業政策性保險,實行銀行保險聯姻,使政策性資金風險分散,充分發揮政策性作用。第二,要提高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國際經驗表明:農業政策性保險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而進行保費補貼是實施農業政策性保險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朱英剛.國外農業政策性金融發展與借鑒.中國農業發展與金融.2003(5)

    [2]趙怡.中國農村金融體制戰略性重構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3]白欽先,徐愛田,王小興.各國農業政策性金融體制比較.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第9篇:農業政策范文

    生態文明建設下,探討高原湖泊流域的生態-經濟協調發展具有現實意義。實踐表明,生態環境政策對工業與服務業等點源污染的管控效果顯著,但對農業面源污染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存在瓶頸。因此,本文運用DID模型,對洱海流域內政策區和非政策區農業生產方式與水環境指標進行雙重差分分析,揭示生態農業政策效應。分析結果顯示:政策實施下農業生產方式對水環境污染指數的影響效應為-12.59,生態農業政策對農業生產方式調整與優化效應顯著,其中農業從業人口、肉蛋奶總產量變量對水質污染指數負相關;化肥施用量、農藥施用量與水質污染指數正相關。分析結論:生態農業政策實施后,農業生產方式的優化對流域內面源污染程度得到緩解,農業產值穩步提升,但與“北三江”5鄉鎮比較,環湖8鄉鎮農戶綠色生產觀念、無公害農業種植技術、養殖業循環發展與林下經濟等四方面生態化趨勢更顯著,政策響應更積極。政策建議:“養殖+沼氣循環農業”是降低入湖水質富氧化,提升養殖集約化發展的首要措施;“測土配方+平衡施肥”可在兼顧單位產量的同時,約束過度施肥,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實現有機無害農產品種植的重要路徑;退耕還林還湖,發展林下經濟,能夠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培育特色林業經濟;擴大非農產業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納,也是緩解農業面源污染,促進農民增收的必要措施。

    關鍵詞 DID模型;洱海流域;農業生產方式;生態農業政策

    中圖分類號 X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4)10-0157-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10.022

    水資源污染與清潔水源在全球范圍內都在不斷加劇。農業面源污染是目前公認水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隨著對工業生產與居民生活點源污染控制的逐步加強,在水體污染中農業面源所占的比重不斷增加。據美國環保局2003年數據顯示,農業面源污染,導致約四成河流和湖泊水體水質不合格,成為河流和湖泊污染第一大污染源[1]。歐洲的調查顯示,農業生產排放超標的磷,導致地表水中富磷化,占到24%-71%地表水污染總負荷[2,3]。農田面源污染,尤其畜禽場面源防治成為發達國家分類控制的重點[4]。Leshan Jin研究了農業產業生產時的區域水資源對農業的承載極限,并探討了控制農業污染的方法[5]。近年來,國內學者也從分析方法、影響機制、結構優化路徑及具體對策等方面研究了水生態約束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問題。趙慶禎等對農村產業結構布局優化的數學模型及其穩定性進行了分析[6]。張維理等對我國農業面源污染形勢進行了整體估計,并提出控制對策[7]。王鵬等生態脆弱地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路徑進行了研究[8]。劉航構建了我國經濟增長與不同環境密集型產業之間的脫鉤狀態的分析模型[9]。龔琦以洱海流域為實證,探討了面源污染控制目標下農業產業結構優化機制[10]。

    污染產生的經濟學根源是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污染產生的市場失靈是由環境的公共物品屬性、生產活動的負外部效應、生態環境的產權不確定和生態環境利用的信息不對稱引起的。污染的政府失靈是由政府認識不足、決策局限、政策目標單一,存在忽視環境保護和污染控制的現象,以及環境管理的低效率引起的。通過強化政府管控,明晰環境產權,約束生產主體行為,成為環境污染治理的政策取向。實踐證明,水環境保護政策對生活污染源和工業點源污染的效果顯著,但由于農業生產范圍廣、生產主體小而散、排污量難以量化、交易成本難以市場化等,其政策針對性和治理效果差強人意 [7]。綜上,與約束工業點源污染相比,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的難點在于政策的細分性、系統性與長期性。因此,評價政策實施效用與農業生產方式響應,進而調整政策,具有一定的理論與實踐意義。通過比較政策實施前后,政策實施區域的關鍵指標變化,可以估計政策實施的整體效果與有效措施,為調整和完善政策體系提供借鑒。本文運用倍差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的研究設計,利用研究區2000-2012年的大樣本數據,比較政策區與非政策區間指標的變化,識別農業生產活動對政策的響應。

    1 研究區概況

    洱海是我國第七大淡水湖,云貴高原第二大高原湖泊,入湖河流有彌苴河、永安江、羅時江等大小河溪共 117條,整個流域面積跨大理市和洱源縣2個縣市,是中國西南邊疆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流域內土地肥沃、水源充沛、人口密度大、農耕文明起源早,成為滇西地區重要的糧經作物主產區和畜禽養殖基地。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流域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逐步形成了工業、旅游業和規模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尤其是養殖業和林下經濟成為流域農業產業的主體。

    1.1 流域污染源結構

    近年來,隨著流域水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強,工業和城鎮點源污染得到了比較有效的控制。但是,對于占流域河流、湖泊污染負荷總量70%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成為洱海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環節[10]。如圖1所示,通過對2011a洱海流域農村與農業面源、城鎮生活污水、工業企業廢水、旅游業、水土流失等污染源的治理狀況和排放TN、TP、氨氮等三個水質指標采樣比較,得出流域主要污染源是:農田面源污染、畜禽糞便、農村生活污水、城鎮生活污水。

    1.2 流域污染源分區

    從農業面源污染的空間特征入手,洱海流域可以劃分為大理市環湖片區和洱源縣“北三江”片區。環湖片區包括下關鎮、大理鎮、喜洲鎮、海東鎮、挖色鎮、灣橋鎮、銀橋鎮、太邑鄉、上關鎮、雙廊鎮;“北三江”片區包括茈碧湖鎮、鄧川鎮、鳳羽鎮、牛街鎮、三營鎮。洱海流域內共有溪流117條,其中彌苴河、羅時江、永安江“北三河”流域面積占整個流域的72%,人口密度高,以養殖業和種植業為主,2000a-2011a水質處于IV、V、劣V類水平,污染物COD、TN、TP入湖量占全流域入湖量的76%、58%、77%。同比來看,環湖片區主要污染物COD、TN、TP入湖量占全流域入湖量下降顯著。為比較政策重點區與非重點區的效應差別,本文選擇大理市環湖片區作為政策重點區,洱源縣北三江片區作為非政策重點區。

    洱海環湖片區農業從業人口對水環境污染指數的影響系數為-2.85,表明政策實施后農業人口增加并未影響水環境承載力,即單位人口對水環境的污染水平降低,這可能歸因于農戶生產生活理念、農民就業結構的轉變。一是,根植“洱海清,大理興”的生態文明理念,將農村生活污染、種植業化肥農藥污染、漁業畜牧業養殖污染與洱海水質惡化的知識普及到農戶,借助新農村建設,引導和轉變傳統的生產生活理念,樹立起清潔生活、綠色生產的生態文明新理念。例如,大理市啟動“洱海保護月”活動,并確定每年的1月份作為活動月;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含磷洗滌用品,建設生態示范鎮、示范村。二是通過產業結構升級帶動農民就業、農民增收。除了傳統的安置農業剩余勞動力就業,促進農民進城,洱海環湖片區構建起旅游業發展與農民增收的良性互動機制。例如,隨著旅游業態的升級,大理旅游業由古城觀光游向環湖體驗游過渡,環湖片區部分鄉鎮的旅游服務業不斷提升,農戶離土不離鄉實現就業。

    3.2 無害化種植政策效應

    化肥施用量、農藥使用量對水環境污染指數的影響系數分別為4.02、10.22,表明即使實施政策,化肥、農藥施用量對水環境污染影響仍然顯著,即化肥、農藥施用量導致水環境污染水平提高,這也印證了濫用化學肥料、農藥,導致洱海水體富氧化,是洱海水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為遏制化肥、農藥等農業面源污染日趨嚴重的態勢,大理市停止使用國家規定的高毒、高殘留農藥,建立農藥科學使用技術規范,推進有機肥替代與測土施肥等措施,構建從源頭控制化肥農藥污染的長效機制;另一方面,綠色農業補貼政策,可以有效引導農戶調整種植結構,大力提倡人工鋤草、提倡使用有機肥,發展綠色農業、無公害農業、觀光農業。

    3.3 科學養殖政策效應

    肉奶總產量對水環境污染指數的影響系數為-2.08,表明政策實施后以養殖業產量與水環境指數成反比,即單位養殖業產量對水環境的污染水平降低。而數據顯示,洱海流域9萬多頭存欄奶牛產生的糞便是洱海水環境最大的威脅。養殖業污染水平的降低可以歸因于畜禽糞便沼氣化、飼料再加工等循環利用方式的創新。一是引入先進技術工藝,發展特色養殖循環經濟。2003年以來,環湖片區的重點鄉鎮實施以畜禽糞便為主要原料,通過有氧發酵、無害化加工等工藝流程生產生態有機肥的項目,有效緩解了養殖業發展對洱海治理的壓力,同時還增加了畜禽養殖戶的收入。二是推廣公司化經營,提高養殖業產業集中度。傳統農戶養殖存在小、散、差、亂的現象,難以集中管理、集中處理、提質增效。大理通過財政轉移支付、扶持公司規模化經營、推廣無公害養殖新技術、促進剩余勞動力轉移等政策,加強建設農村沼氣池、畜禽糞便收集處理設施建設,實現養殖業循環化、生態化、規模化發展。

    4 結論與展望

    4.1 主要結論

    (1)研究區生態農業發展具有典型性。洱海流域被認為是中國西南邊疆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是滇西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近年來,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尤其是養殖業和種植業帶來的面源污染,成為威脅洱海生態的主要因素。2003年水質處于IV類水平,農業面源污染排放COD、TN、TP占全流域入湖量的76%、58%、77%,其中農業生產帶來的化肥和畜禽糞便流失污染已成為流域主要污染源。基于洱海流域面源污染特征的綜合分析,實施生態農業政策,轉變農戶生產生活觀念,優化農業種植結構,發展循環養殖業,全面推進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控意義重大。

    (2)生態農業政策效應顯著。DID估計結果顯示,政策實施下環湖片區農業生產方式對水環境污染指數的影響效應為-12.59,即農業生產指標的提升并未帶來洱海流域水污染的惡化,通過農業生產結構調整與優化,達到“保產量、保質量、保環境”的政策目標。農業從業人口、化肥施用量、農藥使用量、肉奶總產量等四個指標的DID估計結果顯著。①生態農業政策對農戶環保意識、就業結構、生產方式產生積極影響,實現人均農業生產污染水平降低;②生態農業政策對農業種植結構、綠色無公害農業生產方式產生了調整和優化作用,導致農業化肥施用量、農藥使用量總量和單位使用強度的下降,降低了入湖水質富養化水平;③生態農業政策促進農業支柱產業養殖業無害化建設,通過養殖產業鏈循環利用、養殖技術標準化、經營方式集約化等方式,實現養殖業增產,入湖水質富養化水平下降。

    (3)洱海生態農業模式具有推廣價值。2003年,政府提出“洱海清、大理興”的目標,出臺《洱海流域保護治理規劃(2003-2020)》,針對農業面源污染實施種植結構調整,養殖業標準化、無害化建設,發展林下經濟,科學施肥用藥等生態農業政策。在政策效應作用下,洱海流域已成為全國城市近郊湖泊可持續發展的典范。“循法自然、科學規劃、全面控源、行政問責、全民參與”的洱海模式得到國家環境保護部周生賢部長的肯定。針對湖泊流域生態承載力和致污因素,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優化農業生產方式、引導養殖業循環發展、扶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促進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等綠色農業發展模式對于高原湖泊、乃至更廣泛流域的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具有政策借鑒價值。

    4.2 展望

    在研究區域方面:研究通過政策實施后政策區與非政策區的比較分析,只針對政策區進行了詳細分析,而忽略了對非政策區農業生產方式的分析。通過歸類說明具體生態農業政策對調整與優化洱海環湖片區農業生產方式,及其在非政策區綠色農業建設具有借鑒意義,但沒有對非政策區具體農業生產方式和生態農業政策進行區分和詳細說明。

    在研究方法和數據方面:后續研究可嘗試借助面板數據,對兩類區域進行比較分析各研究區政策實施狀況,得到非政策區各農業生產方式對生態農業政策的效應指數,推進全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生態農業建設,探尋深層次原因。在變量選取上可結合行為地理學的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數據,對農戶生產技術、農業生產觀念、就業意愿與土地流轉訴求等方面的解釋變量;此外納入流域大氣環境指標、植被覆蓋指標和土壤指標等變量,以揭示洱海流域的生態環境變化全貌。

    此外,從政策實施層考慮,盡管這些政策區實施了生態農業政策,但可能存在實施力度不同、實施方式、結果異象的問題。從政策實施群的角度,揭示政策實施群行為與政策效應的相關性,也是今后研究中需要關注的內容。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Wolfe M L. Hydrology[A]. In:Ritter W F, Shirmohammadi A.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C].London: LEWIS Publishers,2000:1-28.

    [2]Magette W L. Monotoring[A]. In: Ritter W F,Shirmohammadi A.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C]. London: LEWIS Publishers,2000:205-328.

    [3]Young R A. AGNPS,Agricultural NonPointSource Pollution Model: a Watershed Analysis Tool[J]. Conservation Research Report (USA),1987,(35).

    [4]Sharpley A N,Chapra S C R,Wedepohl R,et al. Managing Agricultural Phosphorus for Protection of Surface Waters,Issues and Option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1994,(23): 427-451.

    [5]Leshan J. Water Use in Agriculture in China: Importance,Challenges,and Implications for Policy[J]. Water Policy,2001,(3):38-47.

    [6]趙慶禎,王長鈺. 農村產業結構布局優化的數學模型及其穩定性分析[J]. 經濟數學,1999,16(3):1-10.[Zhao Qingzhen,Wang Changyu.The Mathematical Models and Its Stability of Optimization of Agriculture Production Structure[J].Economic Mathematics.1999,16(3):1-10.]

    [7]張維理,武淑霞,冀宏杰. 中國農業面源污染形勢估計及控制對策[J]. 中國農業科學,2004,37(7)::1008-1017.[Zhang Weili,Wu Shuxia,Ji Hongjie. Estimation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China and the Alleviating St Rategies [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2004,37 (7): 1008-1017.]

    [8]王鵬,黃賢金,張兆干,等. 生態脆弱地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戶土地利用變化研究:以江西省上饒縣為例[J]. 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9(6):814-821.[Wang Peng,Huang Xianjin,Zhang Zhaogan,et al.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Farm Households’ Land Use Change in Fragile Ecological Area: Taking Shangrao County of Jiangxi Province as a Case [J].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Fragile Ecological:Natural Scienct Edition,2003,39 (6): 814-821.]

    [9]劉航,趙景峰,吳航. 中國環境污染密集型產業脫鉤的異質性及產業轉型[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4):150-155.[Liu Hang,Zhao Jingfeng,Wu Hang.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Decoupling of Chinese Industries Discharging Densely Different Pollutants and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2,22 (4):150-155.]

    [10]龔琦,王雅鵬,董利民.基于云南洱海流域水污染控制的多目標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0,31(6):475-478.[Gong Qi,Wang Yapeng,Dong Limin.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Based on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in Erhai Basin in Yunnan Province [J].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2010,31(6): 475-478.]

    Research on The Policy Effect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Erhai Basin by DID Model

    CAO Honghua1,2 WANG Rongcheng1 LI Lin2

    (1.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Jilin 130024,China;

    2. School of tourism and Geography Science,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 650092,China)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免费视频试看120秒| 成人黄动漫画免费网站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午夜| 国产成人精品实拍在线| 国产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色综七七久久成人影|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 欧美色成人综合| 国产成人AV区一区二区三| 麻豆精品传媒成人精品|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综合在线| 国产成人年无码AV片在线观看|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在线成人免费看|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av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播放|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在线观看成人免费视频| 日本成人在线视频网站| 久久久久av综合网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中文字幕dvd|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色视频精品| 成人黄动漫画免费网站视频| 4444亚洲国产成人精品|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18免费看|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 caoporn成人|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老司机成人精品视频l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