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經濟生活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高職教育中經濟學的教學面臨課程理論性強、抽象難懂,高職學生基礎知識較差,較難理解、掌握、運用經濟學理論知識與方法的難題;本文作者在教學實踐中,以“選擇”、“決策”為主線,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以問題為紐帶,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經濟意識;以案例教學為抓手,注重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培養。通過這些積極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經濟學是高職教育中工商經管類專業高職學生的必修課程,由于其課程理論性很強,高職學生高中階段的基礎較差,加之經濟學學科的出現、發展大都來自西方,抽象和邏輯性很強,高職學生對于傳統的說理性教學方法,普遍感到經濟學原理很抽象、難理解,遠離現實、遠離生活。改進經濟學的教學方法,讓經濟學成為高職學生能夠學習、容易掌握、善于運用的課程,勢在必行,同時對于他們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和能力發展,也極為重要。
在經濟學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嘗試以“選擇”、“決策”為主線貫穿整個經濟學尤其是微觀經濟學的教學全過程,用以顯著提高高職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以問題為紐帶,來強化高職學生的問題意識、經濟意識;以案例教學為抓手,注重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培養,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以“選擇”、“決策”為主線,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滿堂灌,學生記筆記,學生沒有成為課堂的主人,他們始終處于被動地位,跟在教師后面,亦步亦趨地爬,這種教學的弊端在于學生生吞活剝,沒有真正理解經濟學的知識體系以及具體方法,教師一旦不教,學生就束手無策,學生畢業后,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面對現實的各種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一籌莫展,人云亦云,不能作出理性的選擇,決策隨意,殆誤工作生活。
經濟學作為一門選擇、決策的科學,探討的是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選擇適宜恰當的消費行為或生產行為,使消費者滿足最大化或生產者利益最大化;或者說,為了達到一定的滿足程度或利益目標的條件下,通過理性正確的選擇,使消耗的資源、成本最小。“選擇”、“決策”作為主線貫穿著整個經濟學知識體系和具體的方式方法中。
一邊是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不能真正理解經濟學的思維方法以致影響工作生活乃至整個人生道路的選擇取舍,一邊是作為選擇的決策的經濟學,整個知識體系和思維方法中都充盈著理性選擇的光輝、智性決策的靈動,這是多么不可思議的矛盾與反差,那么如何改變這種怪圈呢?
現代“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應該可以而且能夠有效地消除這種怪圈。即教師要轉變教育理念,明確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將主人的地位還給學生,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來展開教學活動,教師的作用從“教”為主轉入以“導”為主,指導、誘導、疏導。在經濟學的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探究各種經濟現象和發現各類經濟問題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研究”欲望,讓他們成為“選擇”、“決策”的主體,也就是學生應從旁觀者角色進入主體角色,作為消費者如何理性思考,選擇自己的消費行為,在既定的收入或支出條件下,購買商品與服務,獲得最大的滿足,也就是經濟學上的效用最大化。作為生產者、經營者、老板,如何來合理配置資源(土地、資本、勞動等),選擇適當的生產規模、生產方式,在既定的資源條件下,投入成本最小,獲得最大的產量,也就是經濟學中的產量最大化、利潤最大化。
這樣,高職學生的學習從“要他學”轉成“我要學”、“我做主”,經濟學理論上的選擇與決策等認知成為學生具體實在的選擇決策思考、實踐體驗,有力地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和探索者。
二、以問題為紐帶,強化高職學生的問題意識、經濟意識
對于高職學生和高職教育,強調創新意識、創新個性的培養。高職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個性在高職教育中打下了扎實基礎,就業創業就能較好地適應社會和工作的不斷變化競爭環境,而且是主動的創造性的適應。而問題意識、問題能力可以說是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基礎,早在20世紀30年代,偉大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就言簡意賅地說,創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辦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路的可能。
學習、掌握、運用經濟學知識體系和思維方法,“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對教學終究是一種挑戰,要成為具體的踐行,而不再只是一句口號,要以問題為紐帶,讓問題連接理論知識和現實情況,讓問題串聯經濟學知識的起源、發展、變化以及趨勢,以問題為起點,引發思考、比較、探究、運用到解決具體的經濟問題,明晰各類經濟現象,分析、理解、揭示各種經濟行為的內在原因,預測未來。
下面以經濟學起源、發展、變化、趨勢中的著名的“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為例,看如何開展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實踐。
1.“看不見的手”與經濟學的誕生。
經濟學的起源、發展、演化離不開各種社會經濟現象、社會經濟問題、社會經濟行為,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是如何創造經濟學的呢?他就是思考著這樣的問題:這個社會究竟是怎么轉動的,經濟究竟是怎么發展的;思來想去,最后他終于發現,原來這個社會的轉動靠的是一只“看不見的手”。每一個人在做事時,沒有人想到社會利益,他想到的都是利己,是個人利益。但當他真正這樣做的時候,就像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拉著他,其結果要比他真正想要促進社會利益還好得多,他認為自己發現了資本主義社會運轉的真正內核。
在著名的《國富論》中,亞當?斯密書中提出“看不見的手”這樣的理論,從他開始,人類有了經濟學,他主張國家不要干預經濟,要讓經濟自由發展,讓價格機制自發地起作用,每個人都會自動按照價格機制,根據自己的利益去做事,這樣經濟就會發展了。在他的思想指導下,英國的經濟首先得到了發展,然后是西歐,之后是美國,斯密的思想統治了資本主義世界150年之久。在這么長的時間里,人們用他的思想來管理一個國家,政府不干預經濟,讓經濟自由發展,政府只做守夜人,直到今天經濟學家們還在爭論不休:政府究竟該不該管著經濟?還是政府應該“回家”去?那么什么是“看不見的手”?它的作用、運行機制如何?國家為什么不要干預經濟,只做守夜人?從這些大問題進一步引伸出諸如需求、供給、價格機制、彈性理論、均衡理論等一系列相關次級問題,這些大大小小問題,環環相扣,足以吸引高職學生的好奇、興趣,讓他們在經濟學的海洋中探寶拾貝,獲得知識的充實、精神的愉悅。
2.“看得見的手”與經濟學的發展
“看不見的手”即價格機制、市場機制,就真的像亞當.斯密描述的這么完美嗎?其實不然。到了1929年,一場空前的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爆發了。危機首先從美國開始,股市崩盤、企業破產、銀行倒閉、工人失業,經濟陷入大蕭條,然后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沒有哪個資本主義國家可以幸免。這時人們不禁要問:斯密那只“看不見的手”哪兒去了?他不是說國家不管經濟就可以自動發展嗎?怎么現在經濟不能發展了?怎么失業問題解決不了?怎么銀行都倒閉了?怎么股市都崩盤了?經濟到底怎么才能恢復過來呢?這不僅是現實嚴酷的經濟問題,而且也是經濟學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問題。
這時英國又出現了一個偉大的經濟學家凱恩斯,他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成為經濟學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他說,那只“看不見的手”解決不了經濟危機問題,你們沒著了,我有著,我的這一著叫“看得見的手”。那什么是“看得見的手”呢?它管用嗎?如何用呢?這些經濟發展中的重大事件和經濟學的重大轉折變化,引發學生進入經濟學的殿堂里,使學生視野從微觀轉向宏觀,從個量轉向總量來認識把握經濟運行規律。
所謂“看得見的手”,就是國家干預經濟生活,國家宏觀調控。當經濟不好的時候,國家可以加大財政赤字發行公債,直接投資,把經濟刺激起來,政府運用宏觀調控的手段解決經濟問題。凱恩斯認為供給不會自動創造需求,政府要去刺激需求,拉動經濟,靠“看得見的手”,靠國家干預解決社會的經濟問題。
正是從他開始,西方國家的經濟真的在他的指導下開始復蘇,美國從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開始,采用了他的國家宏觀調控理論,建了很多基礎設施,修了很多鐵路,鋪了很多公路,使美國經濟起飛得這么快。
也就是從凱恩斯開始,人們看經濟問題已經從微觀轉向宏觀,從個量轉向了總量。國家大規模干預經濟生活的歷史從他開始。他的思想帶來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又一次繁榮。美國、英國和整個西方世界從經濟衰退中走了出來,出現了從20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經濟的蓬勃發展。二戰以后,西方各國都開始對經濟宏觀調控。
從“看得見的手”這個大問題,引發進而了解、理解經濟總量以及相關的諸多概念、知識、方法。諸如:國民收入、GDP、經濟增長率、總供給、總需求、失業與通貨膨脹、開放經濟、經濟周期、宏觀經濟政策等。使學生始于問題,通過學習掌握理論知識,回答 、解釋 、解決經濟問題。不斷探究出現的新的經濟現象、經濟問題。聯系上下知識,起到強化問題意識、經濟意識、創新意識的積極作用。
三、以案例教學為抓手,注重高職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培養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使高職學生進入角色,成為消費行為、生產行為的“選擇”、“決策”主體,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以問題為紐帶,引發學生深入思考、追根問底、了解熟悉知識的前因后果,融會貫通,有利于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經濟意識。這些都需要有具體的載體、媒介,來依托、來憑借,也就是需要得力的道具、平臺。筆者在教學實踐探索中,逐步探索案例教學是一個極為有用的工具、手段。許多經濟學基本原理、知識、方法,如果平鋪直敘,言而無物,高職學生倍感經濟學理論性太深、邏輯性太強,深奧難懂,不知所云。而用案例將經濟學理論知識、方法與具體的社會經濟現象、社會經濟行為聯系起來。高職學生便有了感覺,思維便有了靈動,課堂氣氛就活躍起來了。教與學互動、教與學相長,不僅經濟學理論知識容易理解了,而且還能學以致用,達到在學中用、在用中學的教學境界。可見以案例為抓手,注重高職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培養,是行之有效的。搞好案例教學,要在精編案例、精讀案例上下功夫,以收到預期教學效果。
精編案例,以切合教學內容為上。案例教學,不是唯案例而案例,拿手段、工具作為目的,要根據教學內容精編案例,使案例內容與教學內容吻合、貼切,短小精干并富有趣味性,使學生學習探究興趣盎然,在相互討論、爭辯中不知不覺獲得經濟學知識、思維方法,這樣學習不再枯燥吃力、困難厭惡,成為精神的愉悅、情感的體驗。
邊際效用是西方微觀經濟學中較為抽象的概念,而且是經濟學中消費行為理論中的重要知識點,跨越到心理學、行為學學科,學生理解不易;比如理解掌握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不妨以央視春晚為例,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它;案例內容可編排為:源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春節聯歡晚會,在當時娛樂事業尚不發達的我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晚會的節目成為全國老百姓在街頭巷尾和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題材。因此,晚會年復一年地辦下去了,投入的人力、物力越來越大,技術越來越先進,場面設計越來越宏大,節目種類也越來越豐富,但不知何時,人們對春節聯歡晚會的評價越來越差了,原先在街頭巷尾和茶余飯后的贊美之詞變成了一片罵聲,春晚成了一道眾口難調的大菜,晚會也陷入了“年年辦、年年罵;年年罵、年年辦”的怪圈。引發為什么人們對春晚節目的要求越來越高了這一社會現象與社會問題,這樣的案例,學生求知、探索、研究的欲望強烈,很快進入學習“選擇”、“決策”的主角,用自己的理解、認知解釋這一現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集合各個學習主體的不同見解,加以教師從中啟發、誘導、指導,舉一反三,使高職學生很快較全面的認識把握住邊際效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以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廣泛存在性和運用。
而精讀案例,以學以致用為要。將上述春晚案例中分析、歸納、整理出的感性知識,上升到高職學生現有知識所能涉及到的領域,加以散發、延伸、深化,學以致用、觸類旁通,就像邊際效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它在市場營銷、產品研發、管理措施、人力資源激勵等方面,它們都發揮著作用,任何簡單相同或相似的重復,人們感到的滿足程度或管理者預期要獲得的管理效果都是遞減的;要改變這一狀況,唯有創新、創造差異、創造特色,才能減少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制約。
不錯,經濟學是理論性強的課程,同時經濟學又是致用之學;經濟學的教學在理論傳授學習的同時,客觀要求高職教育與高職學生更要注重后者:應用知識;要從不會用到會用,從一般會用到善于應用;為一線培養應用型人才,顯然,高職教師任重道遠,需不斷實踐探索、總結經驗得失,有的放矢,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