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環境污染及治理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Abstract: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environment awareness, environment assessment and master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is the premise and basis for environmental control. Urban environmental control includes air pollution control,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solid waste pollution control and noise pollution control. For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of pollution and harmness, differen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he article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analyzes the urba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in controll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Key words: urban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ollution control; environment
中圖分類號:X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通常環境監測是運用各種分析、測試手段,對影響環境質量的因素值進行測定,取得反映環境質量或環境污染程度的各項數據的過程。其目的是運用監測數據來表示環境質量受損程度,進而來探討污染的起因和變化趨勢,結合環境治理技術從而更快速、準確地控制和解決環境的核心問題。
一、環境監測和治理技術的發展現狀
1、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現狀
我國的環境監測已初具規模體系基本完善,特別是十一五以來到三級站環境監測站(縣級站)的能力建設,無論是環境監測能力、監測管理或是物質基礎等方面,都有了質的飛躍。就技術方面而言,也取得了較大的發展。首先,環境監測技術已發展有生物監測、物理監測、遙感、衛星監測等多種監測技術的監測體系。其次,環境監測儀器的生產也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我國的環境監測儀器的生產技術與水平也日益提高,如油份測定儀、電磁波監測儀器等。我國重點開發的儀器主要有空氣和廢氣監測儀器、污染源和環境水質監測儀器與便攜式現場應急監測儀器等。此外,我國的環境監測也逐漸向自動連續性的監測系統發展,提高了環境監測的效率。
2、環境治理技術的發展現狀
針對于各種不同的污染指標,到目前已經發明產生了相對應的治理新技術、工藝及儀器。清潔的大氣環保技術;固體廢物處理技術;水凈化技術等近年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對于大氣治理,各種除塵技術,脫硫、脫氮技術等以及工業廢氣的凈化都取得一定效果;對于污水處理和凈化技術也在不斷地完善和發展;對于固體廢物處理,廢物的減量化明顯且回收率高。近年來,我國的環境污染治理技術有了較大的發展,人們從僅注意少數幾種污染物的單項治理發展到用先進的設備和投術進行綜合治理,用物理化學及生物化學方法治理環境污染已取得較明顯的效果。
二、城市環境污染的監測
1、環境監測對象
城市環境污染監測主要圍繞水質環境監測、大氣污染監測、噪音污染監測、生物指標監測。就城市監測技術手段而言主要圍繞在實驗室通用分析儀器、專用環境監測儀器和便攜式現場應急監測儀器等。
2、環境監測技術及應用
環境監測技術在不同的使用條件下有不同的技術方法。
在實驗室通用分析儀器中,主要使用一些原子吸收光譜法、紫外一可見分光光度計、紅外吸收光譜法、ICP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等。
在專用環境檢測時所使用的儀器主要有空氣和廢氣監測儀器、污染源和環境水質在線監測儀器。常用的COD測定儀在測定方法上有滴定法、庫侖法、分光光度法等,這些方法均有各自的特點,可以滿足不同的需求。氰化物測定儀中,國外已有可以測定不同形態氰化物的儀器。測油儀中,主要以紅外法為主,其準確性、可靠性較好。
便攜式現場應急監測儀器:體積小、重量輕、分析速度快、操作簡便。國外環境常規污染物如CO、NO、COD等的便攜式儀器早已成熟,便攜式氣相色譜(GC)作為現場分析儀器也已使用多年。這些都是應急監測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隨著國家十二五規劃對環境保護的加強,能力建設投入的加大,監測應用技術和手段必將上一個新的臺階。
自動在線監測系統主要有空氣和廢氣自動監測系統、水質自動監測系統、噪聲自動監測儀器、3S技術等。其簡便及其長效的監測平臺也必將在我國十二五發展規劃發展中有更大的空間發展及應用。3.我國城市環境監測技術存在的問題
我國城市環境監測技術目前尚存在不足之處:首先,監測系統整體能力不強,自動在線監測儀器產品技術含量偏低,無法與國外產品進行競爭。其次,監測技術配套性差,可測項目不多;太精儀器、自動監測系統大多依靠進口。第三,總體技術水平低,缺乏自己的核心技術。最后,在監測分析技術上,一些污染物缺乏一些標準的分析方法,一些監測技術尚不規范,應進一步提高應用監測分析技術。
三、城市環境污染的治理
城市環境污染治理主要包括大氣污染物治理、廢水治理、噪音污染治理以及固體廢棄物治理等。
1、城市環境治理技術及應用
大氣污染物治理技術主要有顆粒污染物治理技術和氣態污染物治理技術。顆粒污染物治理技術包括機械除塵裝置、過濾除塵裝置、靜電除塵裝置。氣態污染物治理技術包括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法、燃燒法、冷凝法、生物法、膜分離法等。
廢水處理技術可分為物理法、化學法、物理化學法和生物處理法,生物技術逐漸運用到污水處理上來了,且得到了很好的處理效果。這些方法運用于廢水處理的三大類別:分離處理、轉化處理和稀釋處理。
噪音污染治理包括吸聲降噪、隔聲降噪、消聲降噪、減振降噪。
固體廢棄物治理是通過一定的技術處理和分離手段,來改變廢棄物的結構和特性,已達到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的目的、主要的處理技術包括壓實、粉碎、分選、脫水干燥、化學處理、生物轉化處理和固化處理。
2、我國城市環境治理技術存在的問題
我國城市環境治理技術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中小城市的環境治理的設備的落后,環境污染處理效率、質量低;關鍵治理設備還得需要進口,國內沒有相關的設備支持;綜合治理的能力較薄弱;我國制定的污染指標比較寬松;污泥沒有真正達到無害化,沒有最終處置的途徑;新興技術(像生物治理技術)的發展比較緩慢;對于廢棄物治理的回收再利用率低。這些問題都在技術上限制了實踐過程中環境治理的實施與發展。
四、我國城市環境污染監測及治理技術的發展方向
1、城市環境污染監測技術的發展方向
城市環境污染監測技術發展方向應落著在以下幾個方面:大力推廣實驗室管理系統(LIMS),并加以廣泛應用;創建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監測技術體系,組建完善國家級環境監測網絡;加強對突發污染事故預警監測系統的研究。另外,在環境污染物的分析項目上,以監測有機污染物為主;在監測分析的精度上,向痕量乃至超痕量分析的方向發展。其次,連續廣泛使用自動化和現場快速分析技術,監測分析儀器趨于小型化和復合化,操作簡便化。
2、城市環境污染治理技術發展方向
城市環境污染治理技術發展方向應落著在以下幾個方面:水環境治理與水生態系統修復技術;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和設備減少煙氣污染排放;加大綜合治理設備的發展;加大對特殊材料的研發;對新興技術的研究,像生物治理方面的研究,也是一個重要的方向。
五、結語
我國在環境監測方面還處于發展階段,很多測試儀器、測試系統及數據分析儀器還處于不斷發展和完善階段,要大力推進環境測試技術的發展,鼓勵測試儀器及系統的研發,并在制度和管理上完善我國環境測試技術的落實和基本普及。對于城市環境的治理技術,也要大力發展配套設備的研制和完善,發展新興污染處理技術和處理方法,同時將治理放在污染之前,做好預防,防患未然。
參考文獻:
Abstract: In this thesi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are analyzed with the specific examples in the different areas and cities in Shaanxi province. There are two approaches of analysis involved here. First,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value is obtained after the variables which can reflect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in cities have been analyzed with factors. And then a further analysis is followed by Panel Data pattern with the above mentione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value used as a dependent variable, and meanwhile the other influencing factors as an independent variable. A final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it is obvious tha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greatly influenced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and a suggestion to rapidly develop the third industry is presented based on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to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the second industry in the different areas and cities in Shaanxi province.
關鍵詞: 環境污染;污染治理;因子分析;陜西省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pollution control;factor analysis;Shaanxi Province
中圖分類號:X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08-0305-02
0 引言
近年來,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受到全世界各國的重視,我國也不例外,特別是“節能減排”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各省級政府也將減少環境污染作為其“十二五”期間的重要任務之一。陜西省作為西部大開發重點省份的能源大省,近十年來經濟保持了快速增長,從1999年西部大開發以來,陜西GDP翻了兩番多,目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了3000美元。但近年來陜西省的能源消耗、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陜西省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治理環境污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據國家發改委、國家統計局2011年6月的《關于“十一五”各地區節能目標完成情況的公告》,“十一五”期間,陜西省單位GDP能耗指標比2005年下降了20.25%,排在全國第15位。而陜西省內各地市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等方面的不完全相同,那么具體到各個地市來說,不同地市環境污染治理的情況如何,以及環境污染治理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這將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研究話題,但目前還沒有見到相關研究。本文以陜西省為例,分析各地市環境污染治理情況及相關的影響因素,以期為政府部門的政策制定提供參考。
1 文獻綜述
國內現有的關于環境污染方面的研究,大多是以省級區域作為研究對象的,這些文獻的思路一方面是對各省域的環境狀況進行評價,另一方面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環境污染要涉及許多指標,這就要涉及到對不同的指標如何進行綜合的問題,有一些文獻對這些指標的綜合方法進行了研究,有的文獻采用了專家打分的方法(沈鋒,2008),有的文獻用了熵值法(沈能,2010)。楊萬平(2010)認為這些綜合的方法都有不足之處,并提出一種方法對固體污染物、液體污染物和氣體污染物的排放建立了污染排放綜合指標,實際上這種方法用的是主成分分析的思想。李國志和李宗植(2010)則將各省域的能源消費折算為二氧化碳排放量進行區域比較,在影響因素方面,將各省的總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能源強度作為自變量,同時為了驗證庫茲涅茲曲線,還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平方作為自變量。王群偉等(2010)則用Malmquist指數計算了各省域二氧化碳排放績效指標,并從能源強度、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對外開放和所有制結構五個方面來考察對二氧化碳排放績效的影響,這五個方面分別選取了能源消費總量/GDP總量、GDP總量/總人口、第三產業增加值/工業增加值、貿易總額/GDP、國有企業職工數/總就業人數。魏巍賢和楊芳(2010)則研究了技術進步對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其中將技術進步分解為自主研發和技術引進兩個部分。楊萬平(2010)在環境污染的影響因素中,則考慮了經濟規模、產業結構、產權結構、貿易開放度、能源效率、能源消費結構以及能源價格。而關于省內各地市的環境污染狀況及影響因素,我們目前還沒有見到有關文獻。根據現有文獻的研究結論,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除了工業生產外,居民的生活消費也會給環境帶來一定的污染,從而加大環境污染治理的難度。李國志和李宗植(2010)的研究中,考慮了各省的總人口。我們認為總人口是一個絕對量指標,而用人口密度則更合適,該指標用某地區的總人口除以地理面積得到。因此本文中用各城市的人口密度來代替各個城市的居民消費。本文提出第一個研究假設:
假設1:居民消費會對環境污染治理帶來負面的影響。
理論和實證文獻已經證實,環境污染及治理要受到產業結構的影響,而且大多數文獻認為工業生產會帶來環境污染,而第三產業的發展則會減輕環境污染。大多數文獻在分析產業結構的影響時,都用的是某一產業的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來表示。我們認為除了增加值以外,還要考慮工業生產的具體情況,由于陜西省各地市數據的可得性,本文中,我們用各城市的工業企業個數來表示第二產業的情況。本文提出第二個研究假設:
假設2:城市第二產業發展會對環境污染治理帶來負的影響,而城市第三產業發展會對環境污染治理帶來正的影響。
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長,既可能會帶來經濟效率的提高,從而降低環境污染,同時,也可能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會造成環境的污染。因此本文提出第三個研究假設:
假設3:經濟增長既可能對環境污染治理帶來正的影響,也可能帶來負的影響。
2 實證分析
本文中,我們選擇陜西省各地市的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工業煙塵去除量、生活污水處理率、生產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來表示環境污染治理的變量,時間跨度為2003年至2009年,數據來源于國研網數據庫。對這六個變化運用因子分析,得到的主要結果如下表1所示。
從上表可以看出,對上述六個變量,我們可以提取兩個公因子,我們對這兩個因子得分按照分別取權重34.151%和27.658%,得到每個地市在各年的綜合因子得分,如下表2所示。
從表2中可以看出,從2003年到2009年,各地市環境污染治理程度不斷提高,特別是2004年到2005年。從各市的平均值來看,西安市的環境污染治理最好,其次是渭南,而最差的是商洛,這可能是和商洛市的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較低,而生活污水處理率、生產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基本為0有關。
為了進一步檢驗本文中提出的各個假設,我們對每個假設提出相應的代替變量,如前文所述,我們用人口密度(X1)作為生活消費的代替變量,人口密度越大,表明生活消費越多。在產業結構中,我們用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X2)、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X3)、以及工業企業個數(X4)作為產業結構的代替變量。在經濟增長中,我們分別用經濟增長率(X5)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X6)作為經濟增長的代替變量。在此基礎上,我們建立如下的Panel Data模型:
Yit=?琢+?茁1X1it+?茁2X2it+…?茁6X6it+?啄it
用Eviews6.0軟件,經檢驗固定效應模型最適合本文的數據,而且其判定系數R2最大,為83.88%,估計結果顯示只有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X3)、工業企業個數(X4)、人均國內生產總值(X6)三個變量顯著,得到的方程如下:Yit=0.0676X3it-0.0010X4it-0.6568X6it
從這個方程可以看出,X3對污染治理程度的影響是正的,而X4和X6是負的。這說明城市的第三產業越發達,則污染治理程度越高,而工業企業個數越多、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越大,則污染治理程度越低。而其他的變量對陜西省各城市的污染治理程度的影響不顯著。
3 結論
從本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陜西省各地市的環境污染治理程度差異較大,而且不同年份的差異也較大。如果各地市的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越大,則該地市的環境污染治理程度就越好,而第二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和工業企業個數的值越大,則該地市的環境污染治理程度就越差。這個結論可以看出,各地市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當然第三產業的發展,必須有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發展的支持。只有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才會對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各方面的基礎和條件。因此,各地市要加強對第二產業生產能力的改進,提高生產效率,減少污染排放,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參考文獻:
[1]沈鋒.上海市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關系的研究―基于環境庫茲涅茨理論的實證分析[J].財經研究,2008,34,(9):81-901.
[2]沈能.能源投入、污染排放與我國能源經濟效率的區域空間分析研究[J].財貿經濟,2010,(1):107-1131.
[3]楊萬平.中國省際環境污染的動態綜合評價及影響因素[J].經濟管理,2010,(8):159-165.
[4]李國志,李宗植.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的區域差異和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5):22-27.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農村環境污染;治理
城鄉一體化建設規劃的核心是統籌城市農村的發展,改革土地制度、健全農村經營制度,讓城市幫助農村、工業輔助農業并實現農村現代化發展,讓城鄉公共設施和服務更加均衡化,進而推動城鄉間的發展。目前城鄉一體化進程逐步加快,而城鄉間存在的差距和問題也引起了社會和人民的重視,其中城市整潔的環境與農村臟亂的環境形成鮮明對比,必須強化對農村環境的治理,以避免污染的進一步擴大。分析當前農村環境污染出現的問題、原因,以便具有針對性的提出治理環境污染的策略。
一、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出現的問題
(一)農村生活污水造成的污染。
我國農村旱廁居多,人們沒有養成淋浴的生活習慣,洗滌、廚房用水大部分是直接排放,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的污水流入湖泊、河流中,污染水體質量。例如遼寧省大伙房水源保護范圍內,就包括恒仁鎮、永陵鎮、新賓鎮、南雜木鎮等鄉鎮,人口總數超過49萬,每天產生50000噸生活污水,并直接排放到蘇子河和渾河中,每年排放931噸氨氮,7898噸COD。
(二)農村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
近些年農民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購買能力逐步增加,生活垃圾的數量快速提高,但應該有的基礎性公共服務體系卻不完善,經??匆姾芏嗬颜加猛恋兀瑢е录膊〉膫鞑?。另外農村建設很多城市填埋垃圾設施,當這些垃圾沒有得到妥善處理時,其中有害物質就會因雨水的浸泡及沖刷而進入地下水體系,既污染環境、威脅農民身體健康,也通過肉類、蔬菜、糧食等農產品再度回歸城市,造成更大程度的危害。對污染農村環境的因素進行分類,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其一是有害、有毒、難降解的垃圾危及人們身體健康。目前農村垃圾的各類也具有城鎮化趨勢,一次性用品、電子垃圾的數量逐步增加,電池、泡沫、塑料瓶、塑料袋、衛生用品、尿不濕等,還有農村企業垃圾、殘留化肥和農藥的容器等都沒有得到妥善處理。其二亂倒、亂堆垃圾的情況比較普遍。因為農村缺乏基礎設施,沒有完善的處置、運輸、收集、堆放垃圾的治理體系,所以在路埂、河塘、橋下等地方隨處可以見到垃圾,甚至出現垃圾阻塞河道、占用農田的情況。
(三)農村畜禽養殖造成的污染。
我國農村大力發展畜禽養殖業,動物排泄物對環境造成污染。雖然動物的尿液和糞便能夠成為有機肥料進行再利用,但因為市場波動、農村經濟水平、養殖產業分布等關鍵性因素,大部分糞便難以得到妥善的處理,進入環境體系中變成了有害的污染物。例如遼寧省每年禽畜養殖中有4.5萬噸的氨氮、120萬噸COD等污染物質進入環境中。畜禽養殖污染通常包括畜禽尸體、糞便、養殖廢水等幾種污染。
(四)農村種植農產品造成的污染。
很多農村每年使用化肥的數量都高于國家規定的生態區建設標準?;适┯梅绞揭源胧┖蜅l施為主,存在很明顯的不規范施肥情況,在淋溶的作用下造成殘留化肥的大量流失,進而污染環境,這是導致水體污染的重要原因。農村農作物秸稈,直接當作柴燃燒的占70%,用于喂養牲畜的占18%,其余大部分隨意丟棄或在地里焚燒,造成空氣和土壤的污染。農村大量使用地膜,而殘留地膜率高達22%,既影響耕作、污染環境,也改變了土壤的原有結構,破壞土壤通透性,影響水肥的正常輸導,進而威脅到農業種植。
二、造成農村環境污染的原因
(一)二元經濟結構造成農村環境污染。
我國長時間運行二元經濟結構,造成城鄉間明顯的差異,國家在資金、政策等方面對農民、農業的扶持力度較小。大城市的飛躍式發展,使其周邊農村具有城鎮化特征,只能以消耗資源為代價進行發展。農村為城市供應服務及產品的同時,也造成了損害生物多樣性、破壞森林、土地退化等多種環境問題。在二元結構框架下,農村產業單一、小規模生產加重環境污染。而城市將重污染企業遷到農村,加劇農村的環境污染程度。
(二)農村治理環境污染缺少完善的法律體系。
我國農村治理環境污染沒有操作性、針對性強的法律,只是將其體現在地方法規及單行法中。專家學者認為《環境保護法》比較重視對城市與工業污染的治理,而忽視對農業、農村治理污染進行規范。在農膜污染方面還有一些法律漏洞。部分法律條款過于抽象化與條款化,沒有制定相關的保障程序,所以缺少操作性。
(三)農村經濟較差,政府忽視環境治理。
政府對于城市和工業污染的重視程度較高,投入的資金較多,沒有實現城鄉一體化。城市改善、提高環境通常會損害農村環境,使其受到嚴重的破壞,而農村也沒有獲得應有的生態補償。我國農村地方政府重視經濟發展而輕視環境保護,很多政府在促進經濟發展時,沒有妥善協調好保護農村環境與發展城鄉經濟的關系,沒有將保護農村環境提升到議事日程中,同時政府各個部門間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協作、分工機制。城鎮化建設與新農村發展進程中,沒有重視對環境保護的規劃,環境基礎設施較少,農村鄉村、村鎮的規模小、布局不集中、服務功能差,大部分村鎮沒有垃圾收集箱、公廁等設施,處理設施更是無從談起。
(四)農村人口眾多,保護環境意識薄弱。
農村人口數量快速增加,農民還沒有建立起較強的合理運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意識,也沒有維護自身權利的思想理念。隨著農村與農業逐步改變傳統生產與生活方式,為了運用最少的勞動得到最大的經濟效益,增加農藥、化肥的使用量,進而導致環境污染程度的不斷加深。農村重視開發卻忽視對環境的保護,讓環境體系變得更加脆弱。只重視經濟效益而破壞環境效益,沒有在農村社會中形成“綠色消費”的氛圍。另外對于農村治理農村環境污染的理論研究較少,出現理念體系不健全,研究尺度不標準,輕視限制因素,沒有建立起多領域、多學科、多層次的研究體系,對我國治理農村污染的成效有巨大影響。
三、城鄉一體化導向下的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策略
(一)以城鄉一體化趨勢為治理農村環境污染的前提。
20世紀80年代后我國制定并實施一系列建設新農村、城鄉統籌發展政策,各個地區的政府更加重視城鄉一體化建設,并獲得巨大的成就。但我國長時間運行的城鄉二元結構,導致政府在政策與法規方面明顯向城市傾斜,農業和農村逐步成為發展工業及城市的犧牲品,農村環境保護方面存在顯著的“三重欠帳”問題?,F在,農村對環境進行防控與治理要以“城市幫助農村”、“工業支持農業”為理念,城市應該在政策、人才、技術、資金等環節上對農村進行支持與投入,運用國民相同待遇、城鄉產業相互促進等措施,讓農民獲得和城鎮居民一致的文明與環境,讓城鄉實現持續、協調、穩定、全面發展。
(二)健全保護農村環境的立法。
《環境保護法》要根據農村環境保護的相關要求進行修定,如規定各級政府要大力推動環境保護技術的研發與使用,重視檢測農業污染源情況;在使用化肥農藥時要降低或防止重金屬對土壤、水體的污染;防治水產、禽畜養殖帶來的污染。此修訂方案應盡管提高保護農村環境的力度,但保護農村環境方面的立法仍迫切的需要健全與完善。首先要細化《環境保護法》的相關規則,明確此法律中和農村環保相關的、比較抽象的規則與原則,提高法律法規的操作性與實施性。其次以單行法律的形式,對農村塑料薄膜污染、噪聲污染、農業和生活污染、養殖業污染、保護飲用水等方面進行規范。再次在行政程序法基礎上制定出環保程序法,提高實用性并對職權行為予以規范。最后對不同部門和層次間不規范、不協調的法律法規進行清理,提高立法的統一性,建立起系統、全面的農村環保法律系統。
(三)完善農民參與機制,重視對污染的監督。
面對我國目前環保機構存在明顯的先天性不足,我國要建立起包括地方、中央在內的,系統、完整保護農村環境的規劃與工作體系,以便體現出其重要的作用。根據農村環境污染所呈現的不確定性、隨機性、隱蔽性、分散性等特點,環保部門要適當提高監督力度,在物力、人力方面增加監管投入。要逐步健全目前擁有的管理部門,建立起環境管理部門監督、管理環保問題的機制。農村環保協管是農村地區可以使用的新型監管手段。環保部門要按照農村具體情況,和政府部門進行積極協調,設立數量不同的農村環保協管員,以協助縣級、區級環保部門進行農村污染調查,并實施取證和采樣的工作為主。因為協管員對農村環境比較熟悉,可以準確掌握環境動態并將其上報給相關部門。另外也能夠協助、指導農村環境保護的相關制度,接待環保的與投訴,并做好環境保護的宣傳工作。
(四)運用激勵策略治理農村環境污染
現在全球各國降低環境污染通常采取四種模式,分別是環境補貼、排污許可證、征收環境稅、環境者付費。按照我國實際情況,可以運用環境補貼的模式來處理農村環境污染問題?,F在我國是世貿組織成員,與組織體系制度、農村環境補貼關系最密切的協定是《補貼與反補貼方案》、《農業協定》。我國必須以上述協定為框架來制定的環境補貼的相關制度?!掇r業協定》中明確規定,WTO成員國可以實施農業環境補貼,既要健全農業污染補貼,可以在建設沼氣池、低殘留化肥農藥、可降解農膜、增強土壤機制等方面進行補貼;也要對建設新能源、生產綠色產品的行為進行補貼。第一,要嚴格根據發放條件進行補貼,并量化相關指標。第二,要制定出操作性、科學性強的補貼監督制度,以保證每筆補貼金都應用在環境保護上。最后,僅僅單純的補貼難以全面促進我國農業穩定發展,必要時可以采取一些調控措施。如以產業政策對有機農業進行扶持,構建起種子、化肥、農藥的標準等??偠灾?,在當前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需要大力推動城鄉一體化的建設。但目前城鄉經濟發展和環境污染治理等方面具有較大差異性,農村面臨著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養殖、種植農產品等造成的污染。究其原因,是在治理過程中還存在政府投入較少、相關法律不健全、農村經濟較差、農村人口環保意識弱等問題。為此,需要以城鄉一體化趨勢為治理農村環境污染的前提,健全立法、完善農民參與機制,運用激勵措施等策略來治理農村環境污染,以推動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促進城鄉穩定、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世健.農村地區水污染現狀與對策[J].佛山陶瓷,2015,(04).
[2]喻靚.農村環境污染的原因及治理對策分析[J].民營科技,2015,(04).
[3]魏佳容.城鄉一體化導向的生活垃圾統籌治理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04).
[4]劉景龍.基于城鄉一體化的環境保護政策問題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04).
開辦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可行性分析
(一)有關法律基礎1國內環境責任立法的相關規定在我國,雖然有關于環境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規,但其中涉及環境污染保險的數量不多,較早的是1982年制定的《海洋環境保護法》規定,凡載運2000噸以上的散裝貨油的船舶,應持有有效的油污損害民事責任保險或其他財務保證證書[2]。1999年12月《海洋環境保護法》修訂后,則對此做出了更為明確的規定,即:“國家完善并實施船舶油污損害民事賠償責任制度;按照船舶油污損害賠償責任由船東和貨主共同承擔風險的原則,建立船舶油污保險、油污損害賠償基金制度[3]”。2國際環境公約的規定在國際環境公約方面,《1969年國際油污損害民事責任公約》要求在締約國登記的載運2000噸以上散裝貨油的船舶所有人必須進行保險或者做出其他財務保證。此后,我國1999年加入的《控制危險廢物和其他廢物越境轉移巴塞爾公約的責任和賠償議定書》也做出了“對危險廢物越境轉移造成的環境污染,責任人應當在責任期限內,持有保險或者其他財務保證”[4]的規定。(二)我國關于建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規劃2008年,《關于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指導意見》的制定標志著我國邁出了建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的關鍵一步。同時,“場所污染責任保險”及“場所污染責任保險(突發及意外保障)”的推出,既保障了事故企業和受害人的利益,又消除了政府不必要的損失。按照環境保護部(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計劃,雙方將在2008年對容易發生污染事故的企業進行試點,推動“環境責任保險”專門法規的制定,力爭到2015年綠色保險制度在我國得到廣泛運用。
開辦淮河流域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建議
【關鍵詞】連云港市;農村環境污染;面源污染
隨著連云港市現代化進程速度的加快,農村環境質量下降與經濟社會發展已形成了強烈反差,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對農村社會發展和農民福利改善的阻礙也將日趨明顯[1]。農村生態環境、農產品安全問題以及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已成為我國環境保護工作中新的重點和難點[2]。
1.農村環境保護概念及意義
農村環境是指以農村居民為中心的鄉村區域范圍內各種天然的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農村環境是農業環境的中心,因此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是保護農村經濟和社會持續、穩定和協調發展的需要,也對提高農村環境質量與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及類型
2.1農村環境污染現狀
目前,農藥、化肥和除草劑在農業生產上的使用,農業廢棄物的任意排放,鄉鎮企業粗放型生產經營方式是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點[3],造成水質變壞、土壤污染,直接影響農業產品的品質,危害農業生產,且易傳染疾病,影響居民健康。
⑴畜禽養殖污染面廣量大,污染嚴重。農村畜禽養殖多為無序分散狀況,且數量多,畜禽糞尿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造成當地環境(特別是地下水)污染,已成為農村一大新的污染源[4]。
⑵化肥、農藥施用強度高,流失量大?;省⑥r藥的使用,使耕地和地下水受到了大面積污染。農藥殘留,重金屬超標,已制約農產品質量的提高[4]。連云港市是農業市,化肥和農藥的施用量較高。經農業普查,2007年全市化肥施用量為83236t/a,按播種面積計算,化肥施用量達26t/km2,已超過發達國家設置的25t/km2的安全上限?;世寐实停魇矢?,不僅導致農田土壤污染,還通過農田徑流造成了對水體的有機污染和富營養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氣污染[5]。2007年全市農藥使用量約403t/a,只有約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進入了水體、土壤及農產品中。
⑶農村生活污水污染嚴重,生活垃圾處置系統亟待完善。農村生活污水大多不經任何處理,直接排放或沉積在村邊溝渠和村莊地面,最終對飲用水源造成污染。另外,全市有60%以上的農作物秸稈未被有效利用,成為污染農村生態環境的主要因素。小城鎮和農村聚居點每年產生的約為70萬t的農村生活垃圾幾乎全部露天堆放,使農村聚居點周圍的環境質量嚴重惡化。
⑷塑料農膜使用增加,污染加劇。2007年全市地膜使用量為14.54噸,單位面積施用強度為0.09千克/畝,殘留量7.09噸,殘留率達48.8%,地膜殘留危害正在不斷加劇,造成減產損失達到產值的1/5左右。
⑸鄉鎮企業布局不當,工業“三廢”污染嚴重。受鄉村自然經濟的影響,農村工業化實際上是一種以低技術含量的粗放經營為特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反積聚效應的工業化,村村點火、戶戶冒煙,不僅污染治理困難,還導致農村環境和農業環境污染。由于鄉鎮企業布局不合理,污染物處理率也顯著低于工業污染物平均處理率。
2.2農村環境污染的類型
綜上,根據農村環境污染現狀,農村環境污染類型主要分為三類:①現代化農業生產使用化肥、農藥、地膜等造成的各類污染,簡稱農業污染型(面源污染);②小城鎮和農村聚居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管理滯后產生的生活污染,簡稱生活污染型;③鄉鎮企業布局不當、治理不夠產生的工業污染,簡稱工業污染型(點源污染)。
3.農村環境污染防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思想認識不到位,環境意識不強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大多數農民不能根據作物生長規律、土壤養分狀況進行測土配法施肥,只是一味地加大劑量濫施農藥,盲目施肥,不僅造成化肥農藥利用率不高,而且對環境污染嚴重。
3.2農業生產方式改變,加重環境污染
傳統農業格局被打破,養殖業與種植業日益分離。畜禽養殖業正向集約化、專業化方向發展,不僅污染總量大幅增加,而且污染呈相對集中趨勢,出現了一些較大的“污染源”。水產養殖因在養殖過程中投放大量的餌料和肥料,造成河道水體污染。
3.3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導致污染治理不力
由于資金投入不足,導致農業生產資料的產品結構不能適應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需要。農村從財政渠道卻幾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環境管理能力建設資金,也難以申請到用于專項治理的排污費。
3.4監管體系不健全,管理人員素質有待于提高
目前環保部門還沒有健全農業環境監測的專門機構、專職人員素質低、監測儀器和業務經費短缺,對農業環境還沒有常規監測。大多數農產品既無標準化生產操作規程,也無產品質量檢測標準,更缺乏必要的檢測監督手段。
4.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的對策與措施
4.1加強宣傳,提高認識
農村環境污染防治,關鍵是要把廣大農民發動起來,利用各種媒體,開展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的環保宣傳和科普教育,在農村營造出一個學習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宣傳環境保護政策、貫徹落實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的氣氛。
4.2加強領導,落實責任
把農村環境污染防治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生態建設和環境污染整治工作重要組成部分。環境保護部門切實加強對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統一監督管理,開展農村生活污水生態化處理等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技術研究與試點,探索農村治污的新途徑和新方法,研究制訂農村環境污染防治規劃。
4.3完善環保法律體系,加強環境規范管理
農業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必須進入有法可依、依法治理的新階段。最關鍵的還是要完善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加速對農業環保的環境立法,完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
4.4加大綜合治理力度,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包括:畜禽養殖及集鎮生活污水的污染治理,生活垃圾的統一收集填埋,河道“三清”(清淤、清障、清水面漂浮物)以及控制水土流失。開展農村環境污染綜合治理,重點抓好水污染治理、飲用水源保護、固體廢棄物治理、人畜糞便污染治理和綜合利用。
4.5加強科技支撐力度,大力發展無公害農業
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必須發展生態農業,發展生態農業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充分發揮科技、農業、環保等部門的技術優勢,聯合和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積極開展生態農業研究與建設。
4.6推廣清潔生產,加速農業廢棄物資源化處理
在農村推廣清潔生產,將農業廢棄物、畜禽糞便、作物秸稈等通過資源化途徑加以綜合利用,這是治理農業污染的最佳途徑。
4.7強化監督和管理,建立農業污染監測體系
根據水污染防治法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賦予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對灌溉污水水質、土壤、農產品及基本農田環境污染進行監測的法定職責。同時,農業部門還應承擔突發性農業污染事件的調查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開展農業環境整治的技術研究等。根據《環保法》,制訂各地各村切實可行的村規民約,把保護環境納入全民環保行動中。引導農民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引用先進的生產技術,通過“綠色”的生產經營方式,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互協調,達到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目的。
參考文獻:
[1]蘇楊. 中國農村環境污染調查[N]. 經濟參考報,2006-01-161(12).
[2]國家環保總局. 關于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意見[N]. 中國環境報,2007-05-211(2).
[3]張笑歸,劉樹慶,竇鐵嶺,等. 白洋淀水環境污染防治對策[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6,14(2):27-311.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繁衍和發展的空間依托和基本條件,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資源基礎。當前,環境治理問題隨著嚴重污染惡果的普遍呈現,已經成為危及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社會問題。因此,有必要對經濟生活中的環境治理效率進行研究,從而提高環境治理的效果。環境治理效率,又稱為環保投資效率,是指以污染治理的效果來衡量環境投資的有效利用情況。在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時,環境治理能力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各個城市對環境進行治理后,如何對治理的效率進行評價,從而分析各個投入-產出指標的效率,進而對投人產出的力度進行調整就顯得非常重要。鑒于DEA方法有可以規避不同地區、不同年份上外部因素差異的優勢,文章將運用DEA方法,在數據可靠可得的基礎上,客觀、有針對性地選取輸入輸出指標,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并以山東省為例。對山東省2005~2010年六年間在廢水治理、廢氣治理以及環境污染綜合治理效率方面做出動態分析,同時對這三方面的治理效率進行整體、分地區的綜合評價,以期為區域環境治理效率的改進及環境治理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
1研究方法、模型
數據包絡分析(DEA)能夠規避不同地區、不同年份上的外部因素的差異。正是由于DEA具有這種獨特的優勢,DEA方法現已成為環境治理效率評價領域中常用的重要分析工具和研究手段。本文擬使用DEA的基本模型-C2R模型對山東省整體、分地區的效率進行評價分析。但由于利用C2R模型進行分地區效率計算時,得到的有效單元較多,并無法對這些單元進行進一步的評價?;诖耍疚脑趯Ψ值貐^的效率進行計算時,將采用DEA的擴展模型-超效率(SuperEf-ficiency)DEA模型。超效率DEA模型克服了基本模型的缺陷,能對眾多的DMU單元進行充分排序與評價,并且通過去除一些無效DMU使得能夠更加真實地反映技術效率。
2評價指標及數據來源
2.1評價指標體系
通過已有研究可知,進行效率評價最為關鍵的步驟之一是指標的選擇。用不準確的指標體系來評價系統必然導致評價結果偏離實際。另外,DEA方法對指標的數量也有限制。因此,如何客觀、有針對性地選取DEA的輸入輸出指標是本文的難點之一。文章在其他學者觀點的基礎上總結了指標選擇時應注意的幾點事項:能夠全面反映評價目的;指標數量應精而簡;指標之間的相關性。輸入與輸出指標之間要有邏輯相關而非數值相關的關系。輸入指標之間,輸出指標之間不能有較強的線性關系?;诖?,文章在評價目標的指導下,先搜集一組全面性的指標。輸入指標:X1:環境污染治理項目投資總額,單位為億元;X2:廢水治理設施運行費用,單位為億元;X3:廢水治理設施套數,單位為套;X4:廢氣治理設施運行費用,單位為億元;X5:廢氣治理設施套數,單位為套;X6:固體廢物治理投入,單位為億元。輸出指標:Y1:工業廢水排放達標量,單位為萬噸;Y2:S02去除量,單位為噸;Y3: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單位為萬元;Y4:三廢綜合利用產值,單位為萬元。根據實際情況,由于固體廢物治理投入、三廢綜合利用產值數據不可得,故本文將固體廢物指標及三廢綜合利用產值指標從指標體系中剔除。為了更好地確定評價目的,并了解DEA的結果隨指標體系的變化情況,本文把指標體系進一步分組:廢水治理效率以X2、X3為輸入指標,Y1為輸出指標;廢氣治理效率以X4、X5為輸入指標,Y2為輸出指標;環境污染整體治理效率以X1、X2、X3、X4、X5為輸入指標,Y1、Y2為輸出指標。通過Eviews軟件,得到2005-2010年山東省輸入指標與輸出指標之間的相關系數,如表1所示:從表2的數據可以看出,選用這些指標所構造的指標體系是比較理想的,輸入與輸出指標之間的相關性較強,輸入指標之間、輸出指標之間的相關性較低,符合指標的選取原則。
2.2數據來源
分析2005~2010年山東省在廢水、廢氣和環境污染綜合治理方面的效率時,選用《山東省統計年鑒2006-2011》的數據。
3評價結果及其分析
3.1對山東省2005~2010年環境治理效率的整體評價分析
本文首先運用數據包絡分析(DEA)方法,通過DEAP軟件計算山東省2005~2010年在廢水治理、廢氣治理和環境污染綜合治理方面的效率,計算結果如表2。由表2可以看出:(1)2005~2010年,廢水治理大部分年份為規模報酬遞減;廢氣治理大部分年份為規模報酬遞增;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則基本為規模報酬不變。(2)污染治理的技術效率整體上是有效的,只有廢水治理的技術效率值在2006年最低,為0.455,但其余年份均接近于1或為1。(3)規模效率方面存在的差距較大,并呈現出一定的變化趨勢。廢水治理的規模效率從2005年起一直下降,2010年時技術效率降到了最低值,為0.552,總體水平不高;廢氣治理的規模效率先有略微的起伏,后逐漸上升,最后達到規模效率有效(值為1);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具有有效的規模效率,除2006年外,規模效率值均為l。只有2006年呈現出規模效率略減的態勢,但是很快得到了改善。(4)綜合來看,廢水治理的綜合效率波動性較大,2005~2010年間兩起三落,并由綜合效率有效退變為效率無效,總體效率水平不高;廢氣治理的綜合效率只有2007年有略降的趨勢,但很快得到了改善,總體趨勢是上升的,最終達到綜合效率有效;環境污染綜合治理綜合效率的情況與其規模效率情況相同。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山東省環境治理效果總體上是趨好的,環境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廢水治理效率不穩定,治理效率不高,綜合效率相對略低,廢氣治理規模效率、綜合效率波動性較大等問題,需要給予高度關注。
3.2對2005~2010年山東省17個地級市環境治理效率的分地區評價分析
從六年來各地區2005~2010年相對效率的計算結果來看,各個城市的環境治理效率波動性較大,沒有明顯的規律性。但可以看出有些城市經濟的發展與環保治理效率不成正比,部分經濟尚欠發達的地區(如聊城等)相對效率反而較高,工業GDP較高的城市(如濟南等),其環境治理效率反而偏低。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經濟尚欠發達地區企業較少,污染并不嚴重,因而環境治理工作成果顯著;而工業GDP較高城市企業眾多,尤其是中度、重度污染企業較多,污染物排放量大,為其環境治理工作帶來了不小的難度。另外,有些公眾心目中的旅游勝地,如威海、青島等,有些年份治理效率并不高。主要是因為其本身污染物排放量并不高,但本地政府對本地污染的治理比較重視,所以在此方面投入的資金較多,因而導致了該地區的環境治理效率反而很低。據表3,從廢水治理效率來看,青島、東營、煙臺、濰坊、威海、日照、濱州這些沿海城市的超效率DEA值均大于1.0,說明這些地區的廢水治理投資利用效率比較高。這些城市均臨近海灣,漁業發達,政府對廢水污染重視,對廢水處理投資的有效利用使這些地區的廢水得到了有效控制。濟寧、臨沂、聊城、菏澤四個內陸地區的超效率DEA值也大于1.0,可以認為,就目前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而言,這些地區在廢水節能減排工作方面做得很到位。濟南、淄博、棗莊、泰安、萊蕪、德州6個地區超效率DEA值均不到1.0,說明這些地區的廢水治理投入產出效率較低,存在一定的問題。處理效率最差的是濟南、淄博。從廢氣治理效率來看,濰坊超效率DEA評價值最高。濰坊作為全國的風箏之都,對空氣質量情況重視,多次開展空氣質量整治工作,因而保證了當地良好的空氣質量。青島等12個地區DEA評價值均在1.0以上,說明山東省大多數城市廢氣治理投入產出效率較高。從環境污染整體治理效率來看,只有淄博、濟南、臨沂超效率DEA值小于1,其他地區超效率DEA值都大于1。濟南作為山東省的省會,雖然經濟上可以提供一定的資金保障,但由于企業眾多,因而污染物的排放量較大,為其環境治理工作帶來了不小的難度,要注意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兼顧環境;淄博市化工企業眾多,化工企業大都為重度污染企業,導致其整體治理效率偏低;臨沂市作為中國第二大小商品批發市場,中小企業密集,它們有時為片面追求經濟利益,亂排亂放,導致環境污染嚴重,其在污染效率控制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梢娍傮w而言,山東省部分地級市的環境治理效率還比較低,環境污染治理效率存在一定的地區差異。
【關鍵詞】家居治理;甲醛;氨;監測分析
0 概述
甲醛和氨等有害物質都伴隨建筑施工和家庭的裝飾進入人居環境,影響人們的生活,危及人體健康。按照《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GB50325-2010)要求對某新建居民樓某家居室裝修后、治理當天、治理后20天進行三次監測。
1 測量儀器和檢測方法
1.1 測量儀器
本次測量采用分光光度法,現場使用雙向恒流大氣采樣器采樣,利用可見分光光度計(722G型 測量范圍:〈330-1000〉nm)進行室內分析。
1.2 檢測方法
氨的檢測按照《公共場所空氣中氨測定方法》(GB/T 18204.25-2000)用內裝10ml吸收液的大型氣泡吸收管,以0.5L/min流量,采氣5L,并記錄采樣點的溫度及氣壓;
甲醛的檢測按照《公共場所空氣中甲醛測定方法》(GB/T 18204.26-2000)用內裝5ml吸收液的大型氣泡吸收管,以0.5L/min流量,采氣10L,并記錄采樣點的溫度及氣壓。采樣后保存在室溫環境,并于24小時內完成分析。
1.2.1 標準曲線的繪制
2 監測結果及監測結果分析
2.1 測量結果
2.2 監測結果分析
裝修后7天甲醛含量平均值0.19mg/m3明顯高于標準中I類民用建筑0.08 mg/m3標準值,氨含量平均值0.11mg/m3低于標準中I類民用建筑0.20 mg/m3標準值,屬甲醛超標,需要防治。此次治理時使用工業銨鹽和尿素與居室中裝飾材料的甲醛縮聚,導致甲醛含量迅速下降,而銨鹽和尿素的使用導致氨含量升高,致使居室空氣受到氨的污染。氨具有快速釋放的特性,致使室內氨濃度迅速下降,又回歸到治理前水平,而甲醛在室溫25℃以上時快速溢出;同時,空氣中相對濕度增大時,室內甲醛釋放量會增加,因此,治理后由于溫度、濕度、氣壓等因素影響,當氨的濃度不至于抑制甲醛濃度時,室內空氣中甲醛回歸到治理前水平。
3 危害與建議
3.1 危害
3.2 建議
由于室內空氣污染會給家居環境造成危害,為盡可能降低其危害;提出以下建議:
①控制室內裝修污染要選用綠色環保材料,加強室內通風換氣,增加空氣的流動,將有害氣體排到室外;
②盡量避免使用水、醋、紅茶泡水來去除甲醛和用橘子、菠蘿等水果吸附甲醛誤區;
③裝修后盡量相隔一段時間入住,如需防治,應采用科學、合理的防治方法,避免二次污染。
【參考文獻】
[1]王喜元,編.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11,1.
【關鍵詞】化工污染;污染物;防治對策
1前言
傳統工業是建立在掠奪自然、統治自然、征服自然的基礎上,造成了人類和自然日益激化的矛盾,導致了兩極分化、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資源銳減等嚴重的全球危機。尤其是傳統化工行業,一度被稱為最大的污染源。而我國化工行業導致的環境污染問題尤其嚴重,不僅面廣、量大,而且極其復雜的組成導致治理過程中難度非常大,遠遠超出其他產業。一項2000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化工行業產生的廢水是全國總量的20-23%;廢氣占5-7%;廢渣占8-10%。不僅如此,化工廢水中數量較多的鉛、砷、鉻、鎘、汞等重金屬;還有嚴重危害生態環境的有機毒物,包括:硫化物、醫藥中間體、PCB、POPs、揮發酚等;還有很多廢棄物不能被環境親和,包括:粘膠、樹脂、塑料等,導致資源生產能力的嚴重破壞。
化工行業起步較晚,但是在解決社會勞動力以及財政方面都做了非常大的貢獻。自從改革開放,經濟建設進一步擴展,化工行業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張。但是,隨著化工行業的快速發展,環境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工業化的發展導致不合理利用資源、增加污染物排放的問題給城市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壓力。為了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必須推進建設生態城市。為了提高生態環境的質量,必須整治環境污染問題,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加大治理污染的力度、加強監管環境問題發生、完善管理體系、建設生態城市。這有這有才能真正使化工行業處于健康快速的發展狀況,提升企業競爭力,促進經濟的發展,確保化工行業穩步前進。本文針對化工行業造成的污染問題,分析污染現狀、成因以及環境的主要問題等,并根據所發現的問題提出有效的整治措施。
2污染物的來源、種類、特點
在化工行業的生產過程中,生產到使用的過程,原料成為產品的過程,所有的階段都有造成環境污染的可能,因此,生產和使用共同作用下導致了化工污染物的產生,換句話說,不僅生產化工產品能夠導致化工污染,使用化工產品也是造成環境污染的原因。但是,通常所說的化工污染,多指生產過程中導致的環境污染。
生產化工產品的過程中,很多途徑都能導致污染物的產生,例如:冷卻過程產生的冷卻廢水、管道和設備的泄露、燃燒所排放的廢氣、發生副反應的生成物、不完全反應導致出現的廢料等等,如果沒有妥善處理這些物質也沒有進行回收,這將有可能造成環境的污染。使用化工產品導致的環境污染主要因為不恰當使用化工產品,或使用過度?,F階段,人們已經重視生產化工產品的過程可能導致的污染,但是使用化工產品中可能導致的環境污染問題還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
人類能夠生存的基本物質是土壤、水、空氣,這三種基本物質都受到了化工生產的極大影響,其中,化工生產過程中排放的污水通常都具有高溫、油覆蓋性、富營養性、酸堿性、耗氧性、有害性,這對地表水和地下水都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危及到人類和自然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生活;化工生產過程排放的廢氣則具有含塵、腐蝕性、刺激性、有毒性、易燃易爆性等特點,嚴重威脅到工農生產以及人類的健康;化工生產過程中排放的廢渣雖然不像廢水、廢氣那樣造成明顯的環境污染,但是很多資料表明工業廢料很難在土壤中降解,其積累性和三致作用都嚴重危害這生態系統和人類的安全健康。所以說,化工生產過程中的“三廢”嚴重影響著環境和人類的健康,這種影響具有立體性、全面性,必須認真對待,認真治理。同時,在治理化工污染時要注意標本兼治。
3化工污染防治對策
防治化學污染最原始的方法是治理化工生產過程中導致的污染,世界各國的政府及相關機構、企業等都投入數量巨大的人力物力研究治理環境污染的技術和方法,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研發了很多治理噪聲污染的技術、處理固體廢棄物的技術、治理大氣污染技術和污水處理技術等用來保護環境,防治污染,對保護生態環境功績顯著。但是,人類社會發展速度不斷提高,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治理環境污染的速度已經不能跟上造成環境污染的速度,同時,用來治理污染的費用急劇上升。所以,傳統的“先生產后治理”的方法已經不能滿足需要,必須通過布局的合理規劃以及生產技術推廣清潔化,同時運用一些經濟手段,在市場機制中引入化工污染治理的方法才能更好的治理環境污染、減少環境污染。
3.1合理規劃布局
合理規劃化工行業和化工區域的布局,并對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在宏觀決策中提前引入環境保護方案,改變過去消極的、事后補救的方法,采用積極的、事前預防的方法。經調查發現,過去很多環境問題都是由于布局不合理所積累而成的。目前,我國正面對著經濟高速發展的新階段,化工行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行業,合理規劃化工行業和化工區域的布局能夠在根本上預防并治理化工污染問題。
3.2綠色化學和清潔生產技術
根據化學原理從根本上消除污染的產生就是綠色化學的核心,即綜合利用計算機、環境、材料、生物、物理、化學等學科的技術和理論,實現無廢物排放,同時不適用催化劑、有害原料等,生產綠色產品。綠色化學的目的就是對生態環境不影響、不污染。清潔生產包括生產過程的清潔、產品的清潔以及能源的清潔利用等。其中有效的措施有以下幾種:開發替代原料、開發替代溶劑、開發新型催化劑、開發新工藝等。化工行業應該以清潔生產為目的,推進綠色化工生產戰略,實現生態、人類、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3防治化工污染的市場和經濟手段
傳統的管制手段不能解決現代復雜的環境問題,缺乏降低污染的動力,在環境污染的控制過程中表現的能力不足,這種種局限性催發了排污權交易的方法控制環境污染。不同于依靠命令進行控制,排污權交易是以市場為基礎的政策手段,能夠提高費用的有效性,降低管理成本,刺激開發新技術,使資源配置優化,同時有利于宏觀調控和實施總量控制。在環境的治理過程中,排污權交易制度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是未來治理環境問題的方向。
“污染者負擔”原則的接受和確認,在我國環境立法中呈漸進深化過程:在1979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中規定是“誰污染,誰治理”原則,1989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則修改為“污染者治理”原則,1996年《國務院關于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中發展為“污染者付費”原則(亦稱“污染者負擔”原則)。相應地,理論界也就有環境法的基本原則之一為“誰污染,誰治理”原則、“污染者治理”原則和“污染者負擔”原則的不同提法。
“誰污染,誰治理”原則是將治理責任限制在污染者只對其已經產生的現有污染負責,并且只對污染治理負責。這完全是一種消極的事后補救原則,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貫穿于環境管理的全過程,從而也就失去了其作為環境法的基本原則的應有價值和功能。“污染者治理”原則擴大了責任范圍,將其擴展為污染者不僅對已產生的現有污染的治理負責,而且要對可能產生的污染的治理負責,對污染的長期影響負責。這兩個原則都著重強調污染的個體責任和個體利益,反映的是點源控制的思想,且極易給人以污染者只負有治理環境污染的義務而不負有對他人造成的人身或財產損失承擔責任之虞。并且,上述兩原則盡管強調了治理的責任,但對于客觀存在的不能治理或不愿治理等問題,因為污染者能做的只能是“治理”,于是就沒有切實可行的有效替代形式來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所以國家和社會就極易成為污染治理責任的被轉嫁者。
“污染者負擔”原則不同。其強調污染環境造成的損失及防治污染的費用應當由排污者承擔,而不應轉嫁給國家和社會,明確了污染者不僅有承擔治理污染的責任,而且具有防治區域污染的責任,有參與區域污染控制并承擔相應費用的責任。這一原則并未將環境責任主體限于排放者,還包括了污染物的產生者;治理污染的責任范圍不局限于主體自身,還擴展至區域的環境保護。這體現了污染者個體責任的擴大和保護公益權的法律要求,更符合環境保護的公益性質和環境資源的公共資源屬性。
“污染者負擔”原則與“污染者付費”具有許多共同點,但“污染者負擔”不等于“污染者付費”。“污染者付費”的提法本身給人一種錯覺,好象污染者只負有金錢義務,污染者所承擔的環境責任形式只能是經濟性補償(“付費”)。事實上,“付費”只是污染者履行治理環境污染義務的重要方面,象環境影響評價、限期治理、“三同時”等制度并不是光靠“付費”就能解決的,其他諸如安裝和管理污染處理設施、營造綠地等都需要污染者以非金錢方式進行。即使在受害者救濟方面,污染者的責任也不只是損害賠償,還包括停止或減輕污染、恢復原狀、消除污染等形式?!拔廴菊哓摀痹瓌t涵蓋了承擔污染治理費用(“付費”)在內的諸多法定義務,更符合這一原則的宗旨和本意。因此,在環境立法中應確定的原則是“污染者負擔”原則而非“污染者付費”原則。
2“污染者負擔”原則的外化形式
“污染者負擔”原則的具體內容和表現形式,在環境法領域中一般表述為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具體范圍涉及污染防治責任、損害補償責任和損害賠償責任三種。
2.1污染防治責任
污染防治包含兩層意義:第一是“治”,即要求污染者必須對自己所產生的環境污染積極主動負責治理。污染者是治理污染的責任主體?!拔廴菊哓摀痹瓌t不同于“誰污染,誰治理”原則和“污染者治理”原則之處在于污染者可以不依靠自身的力量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比如,實行污染治理責任的責任主體和行為主體分離的作法,由污染者負擔必需的處理費用和提供相關的資料等,交由專業化的污染治理公司負責治理環境污染,這既可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也為政府強化行政強制措施(如推行代履行治污)提供了法律依據和實踐條件,從而有利于更好發揮末端治理應有的效用和潛能。第二是“防”。“誰污染,誰治理”和“污染者治理”的重點是治理已有的污染源及其所造成的環境污染,體現的是“末端控制”的思想,其所涉及的預防為主問題也只是停留在末端治理思想和戰略指導下的預防上。以“污染者負擔”原則為指導的“防”,著重體現全過程控制和清潔生產的原則,將末端控制戰略下的預防為主發展為源頭控制戰略下的預防為主。
2.2損害補償責任
污染者的排污行為盡管具有相當程度的價值正當性或社會有用性,或其本身常常是各種創造社會財富、增進公眾福利的活動在進行過程中的附帶行為(即環境法學說中的“污染風險的不可避免性或不非難性”),但排污的結果卻是使公眾共享的環境資源遭受污染和破壞,并長期影響污染所在地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影響區域乃至整個國家的環境質量,損害更大范圍的公共利益〔1〕。因此,污染者所必須承擔的損害補償責任就應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污染者應向作為公共環境資源代表者和管理者的國家繳納一定稅費作為對環境資源利用和所致損害的補償,即對公益權的補償。這在我國環境立法中主要表現為排污費制度。其二,污染者應承擔向長年受污染地區的受害者提供損害救濟和補償的責任,即對受害者私益的補救。私益補救可以通過基金形式由政府出面加以協調處理,即環境受害的行政補救。關于環境受害的行政補救,各國大多數通過對所有排放污染物者收取污染費或排污稅的辦法籌集補償基金,爾后用此基金向遭受污染物侵害的人提供補償〔1〕。污染損害通常補償數額巨大且污染者具有多元化特點,若由個別或現有的污染者承擔歷年來的污染損害,既不現實也不合理,至少應由所有的污染侵害者負擔相應費用。當然,關于長年污染地區的補償問題,如果完全由污染者負擔,實難一一承受和自行承擔,因而需要國家出資。關于國家出資額問題,我國臺灣學者的看法值得重視和參考:“如果以國家補償的方法來進行全面、悉數的損害填補不妥當,畢竟,這仍然是花人民的錢。理想的方法是:國家以人民的稅收出資一部分,另外由現行的污染者與可得知的舊污染者負責一部分,如此共同來賠償”〔2〕。因為一方面,為了經濟發展的需要間接放任環境污染的形成,國家自應負有責任;另一方面,全體人民事實上也享受著經濟發展的成果,從而也有義務償還污染的債務,全體人民是間接污染者,因為人們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刺激了污染的產生和擴大。
2.3損害賠償責任
污染者的排污行為除了給國家和社會的公共環境資源造成損失,使所在地成為長年污染地區外,還常發生一些偶然性、突發性事件,如有毒化學品泄漏、污水管道破裂等,勢必造成當地他人的人身和財產損失,這就引發了對私益的侵權及侵權損害賠償問題,污染者必須承擔相應責任。我國民法將環境污染致人損害作為特殊侵權行為處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及各環境法規范均對此作出了明確規定。此外,污染者往往不是單數加害者,存在共同侵權行為。共同侵權行為者必須對損害負連帶責任。另外,如果存在共同致害行為的情節,應按照對損害發生的作用程度分割責任。
3“污染者負擔”原則的確認與若干環境法基本制度的修正
“污染者負擔”原則一旦在立法上被確認,依據“誰污染,誰治理”和“污染者治理”原則創立起來的現有環境法基本制度,如“三同時”、排污收費、限期治理等制度就需要予以相應調整。
3.1“三同時”制度
“三同時”制度要求污染者的污染治理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使用。依據“污染者負擔”原則,“三同時”制度可以突破污染者自建污染治理設施自行治理污染的局限,如污染者將產生的污染物交由專業性的污染治理公司治理,就沒有必要要求污染者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污染治理設施。
3.2排污收費制度
我國的排污收費制度的征收主體是國家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排污費實行專款專用,主要用于補助重點污染源治理及區域環境綜合治理和用排污費建立污染源治理專項基金有償使用。確立“污染者負擔”原則后,如果污染者有能力且自愿自行治理的,排污費仍適用以前的規定;如果污染者要求交由他人集中處理的,排污收費制度就應作相應修正:或征收主體仍是國家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但排污費的使用應給集中處理單位保留一定的份額,即使仍實行??顚S?,對具體補助對象也應向集中治理的傾斜;或污染者按比例分別向國家有關部門或集中處理單位繳納排污費。